历 史(2018年河南省高考大纲)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数学(理)考试大纲解读 考核目标和要求

2018年高考数学(理)考试大纲解读 考核目标和要求

2018年高考数学(理)考试大纲解读考核目标和要求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份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也是考试评价、复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权威解读2018年考试大纲,希望对教师教学和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一、知识要求知识要求包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能力要求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018高考大纲:变化多大?难度加大?复习方向?这些要点你要知道

2018高考大纲:变化多大?难度加大?复习方向?这些要点你要知道
(2018 年考试大纲)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 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 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将“归纳整合提”出来,有强化的作用,根据往年经验在考题的要求中可 能会突出这一点。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逻辑推断题中可能表现的更突出。
近几年高考题目中,常常以课本定义、定理变换模式来加以判断;以课本 的例题,习题变换条件或变换设问方式来加以求解与证明。如选修内容,认真 落实课本就行。
英语
1、新考纲对比分析 从新考纲给出的 3500 词汇表中体现出高中常考的核心词汇的范畴没有发生 改变,词汇还不扎实的同学们,一定要进行巩固。 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并且考纲强调了素质教学,要求大 家广泛涉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同时要注意这些观点用英文方式的表达。 在一轮复习接近尾声之际,大家可以通过考纲反思自己之前复习中没有涉及的 部分。 2、备考建议 •关注核心话题和核心素养 把“宝”牢牢押在核心话题和核心素养上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 国故事的话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了解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 人怀关怀的话题都是英语全国卷考查的核心话题。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熟记考纲中 3500 个单词及其词性和相应的派生词;了解重点词汇的熟词生 义;掌握词汇的基本用法和搭配。在全国高考试卷的篇章和写作中常考到的词 汇为 1000 个左右,大都是大家熟悉甚至在初中就学过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要 求听说读写译都得会,掌握其搭配、结构、习惯表达。
2018 高考大纲:变化多大?难度加大?复习方向?这些要点你要知道
还没有领到考纲的童鞋注意了,关注微信号@高考资讯站 微信对话框留言 “考纲”,即可获取 2018 年全部科目考纲!
2018 高考大纲已出炉,每年的高考大纲都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而且考纲还会指明高考范围、简要指出高考的 知识点,可以根据高考大纲看出高考侧重于哪方面的知识点。

第26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第26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4)第26题9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比较类选择题比重比较高。

通过对图片分析发现。

第26题的题型,即设问方式比较多样,本节将对比较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一般分为同比和对比两类。

第26题9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对近9年第26题考查知识点分来来看,经济史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经济史模块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古代商业考查频率比较高;文化史方面,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宋明理学则考查频率比较高。

整体来看,第26题考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宋、唐。

据25题、26题统计发现,唐宋时期史实在古代史中考查频率很高,是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命题的重要区域。

比较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制度的比较。

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关联比较(在非选择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设问方式解题策略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利用——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42题为例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利用——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42题为例

备考指南F t l M栏目主持人/韩晴教学参考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利用----以2018年全国卷I第42题为例〇康华王海露“跨学科”一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1937年第一次被记载于《新韦氏大学词典》,到50 年代被学界广泛应用。

随着学科知识整合趋势不断综合化、整体化,“跨学科”一词使用频率逐渐升高。

关于“跨学科”的定义,刘仲林解释为:其一,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其二,指众多的跨学科(交 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其三,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

[1]这种解释是我国较为普遍认同的说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影响,许多历史教育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局限于学科内部,跨学科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是指为了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历史教育者把不同学科知识与历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并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跨学科教学除了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 高考题也采用了这种出题方式。

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发现,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使用过跨学科资源。

其中,2018年高考全国卷I中,第42题运用了历史与语文跨学科整合资源。

高考题摘录如下: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 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 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l (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训练B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训练B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训练B知识点一、戊戌变法运动1.(2020山东卷·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 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2.(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01.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02.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河南省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以2018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第25题为例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以2018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第25题为例

使
贼”
与改编后的高考试题材料对比,可以发现二者 之间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命题人把不同类 型藩镇的动乱次数删去。虽经张国刚先生考证,藩 镇动乱中反叛唐中央政府的只占 20%,其他的都是 内部动乱。但不管是何种目的的动乱,次数如此频 繁,对社会发展、王朝统治都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一变化就是根据原文中表述,把四种藩镇的数量 加以呈现,造成的印象就是割据型藩镇是少部分, 不足以对唐朝统治形成致命的危机。同时,张国刚 先生在原书中还对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财政独立的 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地方的财政要用来保 持庞大军队的开支。
逻辑推理类的史料实证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频繁 出现,这类题型,必须要遵循论从史出、孤证不立、 严密推理等原则。但命题人依据的素材,往往是一 篇文章或专著的,其中的结论有充足的史料做支撑, 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高考命题时对材料的字数 有严格的限制,命题人只能是选择性裁剪史料,缺 乏历史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实证时逻辑不严密, 使得史料与结论显得生硬,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中 的生动性、复杂性和逻辑性,这是在史料实证考查 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由此,让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再来梳理一下本题 史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有效信息 1.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了百余年 2.不同类型藩镇的数量 3.藩镇官员大部分由朝廷任命 4.只有 9 个东南藩镇向朝廷缴纳赋税 5.大部分藩镇有重兵且都有利于朝廷统治
历史结论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个结论,从语法角度 分析,藩镇是主语,延续是谓语,因此我们可以将 结论解读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本来是风雨飘 摇,行将就木的,是诸多藩镇才延续了唐朝的生命 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也就是说,藩镇的存在与唐朝 统治延续是一种因果关系。从史料实证的原则看, 支持结论的信息是:41 个藩镇中的 34 个其官员是 朝廷任命并且其设置是为朝廷服务的(防骄藩、守 边疆、防盗贼)。但也应看到与结论相反的信息有: 河朔型 7 个藩镇是完全割据的、32 个藩镇的财政是 不受中央管控的。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本题的史 料实证及逻辑推理显得有些牵强,会让我们产生些 许疑惑:一是如何解释材料中不支持结论的信息; 二是藩镇做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为什么会延续唐 朝统治?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逻辑在支撑?

专题02+2018备考总攻略-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版含解析

专题02+2018备考总攻略-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版含解析

2017年历史全国卷I分析一、试卷结构二、考点分析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24-31题依然是中国史的内容。

24-27题一如既往的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占16分)相对16年而言更重政治轻文化,与15年相同。

这一点体现了高考中必考点年年考,非必考点隔着考的原则。

同时都设置了一道与书本无关的史料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能力。

28-30考查中国近代史,近三年重点没有任何变动,至少2道以上的近代政治题。

31题基本稳定中国现代外交这个知识点。

32题近三年必考古希腊罗马文明,33-35一改往年2道经济1道政治的惯例,17年3道全部都是经济。

从材料题来看:4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

基本上都是中外对比,注重考查近代史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应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42题固定形式小论文,虽然每年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今年又出现表格对比类,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提炼观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切忌泛泛而谈。

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述的分行与表述。

论题要概括不可具体,要找出相同点;论点要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

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5-47题的选修题,材料都是课本外的史料,因此要加强材料的提取能力。

注重原因、内容、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全方位考虑。

2017年历史全国卷Ⅰ解读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刘庆亮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质朴平实。

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难度降低。

但是,沉下心来,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无华的背后暗藏玄机。

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订考纲、核心素养的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都有很大伸缩的阐述空间。

下面,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简要阐述。

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主要侧重考查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

1.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2012-2018高中历史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历年高考题

2012-2018高中历史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历年高考题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 案。)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 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 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 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 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 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的英国
—原—因摘:编从自教《材世出界版历时史代·近角代度部分分析》。,目1录9A72编于第20二世节纪7(0略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
化年大版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摘争编的自历《史世主界导史作·近用代。史这编种》对,世2界011年
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版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
2.(2014·全国大纲卷·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 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 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 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时期的西、葡两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在王室大力支持下开辟西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的, 故A项正确;西、葡两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并没有比欧洲 其他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故B项错误;当时西、葡两国相对西欧其他国家 而言,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商业资本发达”和“金银需求量大”不符史 实,故C、D项错误。 【答案】A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 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 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完整word)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完整word)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第30题——十年(2010—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解析版)

第30题——十年(2010—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解析版)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8)第30题10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近代政治近代经济近代思想现代政治世界经济通过对近10年第30题考查知识点分布的分析来看,对中国近代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考查所占比重较大,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主要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经济史模块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第30题10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说明体现类原因目的类影响意义类史实对应型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影响、意义类选择题比重比较高。

通过对图片分析发现,第30题的题型设问方式比较多样,本节将对影响、意义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影响、意义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政体评价,此类试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现象、事件、人物、观点及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往往涉及对某项措施、制度、做法或某个历史事件、某位历史人物的观点的考查。

影响、意义类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目的设问往往不明显,要注意结合备选项辨别。

设问方式显性设问……的深远影响是……的直接影响是……的主要意义……的直接效果等隐性设问……意味着……有利于解题策略(1)区分概念(2)解题技巧2019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意在目的是说明当时考查点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准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考查模块必修3 必修1 必修3考查时期1940年1948年20世纪30年代中期题型特点①影响、意义类选择题②背景、原因、目的类选择题30.(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第25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第25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3)第25题9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史实对应型选择题比重也比较高。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背景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背景和原因在历史选择题中大部分条件下是可以等同的。

在解答背景、原因类试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清楚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历史背景等。

其次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准确定位至相应课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判断。

第25题9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对近9年第25题考查知识点分来来看,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考查比重比较均衡,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方面汉代政治、科举制考查频率非常高,经济史模块汉代、宋代经济考查频率比较高;文化史方面,儒学则考查频率比较高。

整体来看,第25题考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汉、唐、宋。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题型特点:主要考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

考查方式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某种历史现象、历史局面、历史情况出现的原因;二是考查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事物出现前后变化的原因。

设问方式解题策略2018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由此可知反映出反映出唐朝藩镇汉代经济科举制唐汉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 选修1 2.4戊戌变法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 选修1 2.4戊戌变法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1.(2017〃东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

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

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

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

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

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臵。

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

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来达此目的。

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中‚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等信息概括。

第二问依据‚收拢地方督抚之权‛‚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等信息概括。

第(2)题依据材料中‚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等看出汉族地主离心力大为增强,为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2)影响: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
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2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 文学成就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3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
5. 近代科学技术
(1) 经典力学
(2) 进化论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
3. 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维新思想
(2) 新文化运动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1929 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 现代科学技术
(1) 相对论和量子论
(2) 现代信息技术
6.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文学的主要成就
(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5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 “文化大革命”
(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 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 毛泽东思想
(3) 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 教育事业的发展
6
选考内容
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 商鞅变法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王安石变法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5. 明治维新
6. 戊戌变法
选考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 “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 中东战争
(3) 两伊战争
(4) 海湾战争
7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 秦始皇
(2) 唐太宗
(3) 康熙帝
2. 东西方的先哲
(1) 孔子
(2) 柏拉图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克伦威尔
(2) 华盛顿
(3) 拿破仑
4. “亚洲觉醒”的先驱
(1) 孙中山
(2) 甘地
(3) 凯末尔
5. 无产阶级革命家
(1) 马克思、恩格斯
(2) 列宁
(3) 毛泽东、邓小平
6. 杰出的科学家
(1)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 牛顿、爱因斯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