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04.(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标准与实训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课程内容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按项目化模式设计内容。
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涉及的汽车结构基础知识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将本课程内容分为 7 个项目,共 21 个活动内容。
在检修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并且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
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二、参考课时总学时 144 课时。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汽车发动机组成及各部件连接方式。
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常见损伤形式及检修方法。
2.技能目标:正确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设备使用。
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的拆装技能。
掌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检修技能。
3.职业素养目标: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习惯,严格的质量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五、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1)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和互动,采用知识描述(动画),操作技能(实操视频)、互动训练(虚拟实训)和岗位实训教学模式。
(2)每个项目活动后都有小结,练习和测评来检验学习成效。
2.实训建议(1)设施设备: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卡罗拉整车,按 45 人的标准班配置。
(2)实训时间:要求每位学生总实训时间不得少于规定时数。
3.教材编写建议(1)本课程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式内容体系,构建以任务引领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
(2)对于设计本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教材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其中。
(3)教材提倡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性,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库等,便于组织教学和有利于初学者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持续性。
4.教学评价(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现汽车机电维修核心业务岗位综合维修技能与素质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其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
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新能源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营销和新能源汽车保险等行业的岗位群,能够从事淅能源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营销和新能源汽车保险、理赔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系统了解汽车机电维修核心业务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协调关系,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核心业务岗位的操作能力和作业组织管理能力,并初步具备汽车发动机维护与维修以及对发动机故障分析诊断、排除能力。
(一)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理解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2.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拆装和检修方法。
3.掌握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掌握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方法和维修方法。
4.掌握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掌握汽油泵、喷油器的检修方法,并熟悉常见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5.掌握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6.熟悉点火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高压电如何产生、点火正时的概念;熟悉电子系统与传统系统的根本区别,掌握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7.掌握水冷却系与润滑系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检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修理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
3. 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
2. 熟练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
4. 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5. 能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进行维修、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
(三)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质量意识。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一) 汽车发动机总论了解汽车发动机类型,理解发动机总体构造、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二)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1.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掌握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和维修方法,掌握曲柄连杆机构装配与调整方法。
3. 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理解曲柄连杆机构异响故障诊断。
(三) 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1. 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掌握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 配气机构的维修掌握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方法和维修方法,熟练掌握配气相位的测量和调整方法,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掌握气缸压缩压力测量方法和压缩压力失准的原因分析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与作⽤(⼀)课程的性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培养学⽣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能⼒,是汽车类各专业的核⼼课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以职业⾏动为导向,基于⼯作过程的项⽬化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运⾏以⼯作任务为⽬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教学做⼀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通过学⽣主动和全⾯的学习完成课程⽬标要求。
(⼆)课程的作⽤通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使学⽣具有专业能⼒、社会能⼒与⽅法能⼒三⽅⾯能⼒⽬标。
该课程的学习需《机械制图》、《汽车维护》等前续课程的⽀持,同时⽀撑《汽车综合故障诊断》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程⽬标(⼀)专业能⼒1.具有制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维护、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计划的能⼒。
2.具有正确进⾏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各组成部分及总体的检测与调整的能⼒。
3.具有正确进⾏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的能⼒。
4.具有分析与描述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作过程并诊断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的能⼒。
5.具有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的能⼒(⼆)社会能⼒1.具有较强的岗位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经济意识。
2.具有作业⼩组团结,沟通协作能⼒。
3.具有良好的创新能⼒、⼼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
4.具有独⽴学习、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能⼒、处理信息的能⼒。
(三)⽅法能⼒1.具有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的能⼒。
2.具有举⼀反三,检修不同车辆的能⼒。
3.具有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学习的能⼒。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通过汽车维修企业调研,对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进⾏分析,结合学⽣技能、知识的认知规律,以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过程中的典型故障检修为载体,将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分解为具有完整⼯作过程的6个学习任务,将6个学习任务进⾏教学设计转化为6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职业能⼒的成长过程对学习任务进⾏合理排序。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课程介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含电控发动机)是汽车类专业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的职业核心课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总学时为8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2,实验学时为42。
是考试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汽车维修相关技术标准、规则等有关知识和汽车发动机部件检测、部件相关检修等技能。
本课程是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前修课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含电控发动机)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和维修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发动机维护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方法;熟悉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修复方法;能够正确检测电控发动机各部分传感器及执行元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熟练排除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授学生以汽车构造和维修的规律知识,使他们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和对构造与维修不断更新的自学能力,成为汽车专业实用型人才。
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汽车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1、能熟练使用发动机检测设备。
2、能熟练应用发动机综合诊断仪等大型检修设备。
3、能熟练运用发动机检测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则。
4、掌握发动机各种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判断及排除方法。
5、掌握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修复方法、技术要求。
6、能够对电控发动机各传感器及执行元件的工作原理及检测方法。
7、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三、教学环节和学时分配1.教学环节:实行多环节教学,包括:讲授、课堂讨论、讲练结合、作业、考核、演讲等。
2.学时分配单元/项目/模块课程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学时实践学时1 发动机基础知识102 曲柄连杆机构 6 43 配气机构 6 44 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4 85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4 86 进气与排气系统 4 47 冷却系统 4 28 润滑系统 4 29 发动机装配 2合计:84学时42 42四、课程考核1、考核形式:考查2、考试范围、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具体如下:成绩构成(100%) 形成性考核(40%)考勤20%课堂表现/作业20%40% 终结性考核随堂测试(60%)简答题40问答题2060%。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概要本课程旨在为汽车机械专业的学生提供发动机构造和维修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其能够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正确的检查、诊断和修理。
本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发动机概述与结构组成•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调试•发动机故障分析与处理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汽车发动机的概念和结构组成,并掌握各种零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发动机调试的方法和步骤,并具备处理常见发动机故障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常规的维护保养工作,以确保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正常运转。
发动机概述与结构组成发动机的概述发动机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转换燃料能量、产生动力并驱动车辆行驶。
通常情况下,汽车发动机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两类。
内燃机又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类型。
本课程主要涉及四冲程内燃机的相关知识。
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发动机由多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汽门、气门、皮带、链条、曲轴箱等等。
每一部件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需要了解这些零部件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辨别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发动机零部件活塞与连杆发动机的活塞与连杆通常被视为发动机的心脏,它们负责将动力从燃烧的燃料/空气混合物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活塞与连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曲轴箱和气门曲轴箱和气门是发动机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曲轴箱是一个由连杆和曲轴构成的机械系统,以将活塞从引擎的底部往返移动。
气门是一个调节发动机燃烧过程的重要组件,负责打开和关闭热气门,以控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
学生需要了解曲轴箱和气门的结构组成、特点与功能。
其他关键部件除上述三个部分外,发动机还由多个其他零部件组成,包括进气道、燃油系统、电气系统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重要零部件的构成和特点,以确保他们能够辨别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发动机调试发动机调试是发动机维修的一项核心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和调整发动机的各种参数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一)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汽车维修、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的规划和指导,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下面就《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进行阐述。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1.2 开课方式: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相结合1.3 学时安排: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
1.4 课程考核方式:理论课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40%二、教学目标2.1 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特点,理解发动机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
2.2 掌握发动机的检查和维修技术,具备维修市场对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解决能力。
2.3 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团队合作精神、适应快速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汽车发动机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3.2 燃油供给系统3.3 发动机冷却系统3.4 润滑系统3.5 点火系统3.6 压缩系统3.7 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3.8 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技术四、教学重点与难点4.1 重点:燃油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润滑系统的构造和维修、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
4.2 难点:发动机故障检修的流程与方法、发动机维修设备的使用。
五、实验安排5.1 发动机拆装实验5.2 点火系统检测实验5.3 燃油系统检测实验5.4 发动机润滑系统检测实验5.5 发动机冷却系统检测实验六、教学方法6.1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6.2 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6.3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七、教材及参考书目7.1 主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7.2 辅助教材:《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维修常见问题解答》等。
八、评估与反馈8.1 评估方式: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出勤情况、调查问卷、论文报告、小组展示等。
8.2 反馈方式:定期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实习、探讨新技术新理念等活动。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和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技能。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和维修、检测和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核心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模式按步骤来实施。
(三)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86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62课时,实践课时为124课时。
本课程的总学分为10学分。
二、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术工作者所必需的发动机拆装、检查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1、会识别发动机零部件;2、会描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能根据发动机的技术要求拆装发动机;4、能检查发动机;5、能诊断发动机的故障;三、内容标准项目1 发动机总体构造模块2 发动机总成的拆卸与安装模块3 发动机总成的分解和装配项目2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模块2 活塞连杆组构造与检修模块3曲轴飞轮组构造与检修模块4 曲柄连杆机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3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模块2 气门组结构和检修模块3 配气机构检查、调整模块4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4 燃料供给系构造与维修模块1 化油器的结构与检修模块2 化油器式燃料供给系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3柴油机燃油供给系检修项目5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构造与维修模块1空气供给系统结构与检测模块2 电控燃油供给系统结构与维修模块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常见故障模块4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项目6 润滑系构造与维修模块1润滑系主要机件构造与维修项目7 冷却系构造与维修模块1 冷却系主要部件构造与检修模块2 冷却系常见故障的检查与排除项目8点火系构造与维修模块1 传统点火系模块2 电子点火系四、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点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适应企业需求,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1
XXXX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初中后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三、课程性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构造》、《汽车机械基础》,服务于《发动机电控原理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机械系统进行故障诊断、零部件检测与修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从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在学习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以适应将来从事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
1.专业能力:(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车主咨询车况,独立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2)能够制定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3)能够分析和描述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机械系统的故障;(4)能够对发动机机械零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5)能够遵守操作规范,使用相关技术资料;(6)能够按规定使用工具、设备,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7)能够用资料说明、核查、评价自身的工作成果;(8)能够分析故障原因,向客户做出解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方法能力:(1)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4)能够查找资料功与文献已取得有用的知识。
3.社会能力(1)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2)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3)注重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4)遵守职业道德。
4.证书目标获得行业或劳动部颁发的中级技工证书五、参考学时:180课时六、设计思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是:与本地区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一体、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6506、16508〕承担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9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和应用,能够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拆装与检修,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岗位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汽车维修相关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检测实训。
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各部分的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各部分拆装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机械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的思路;4)了解汽车发动机装配与调试的工艺知识。
(2)能力目标1)会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2)能熟练拆装汽车发动机总成、零部件,并能正确判定其工作使用情况;3)能针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4)能针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5)能针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简单故障进行检测与诊断;6)能针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7)能针对冷却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8)能针对润滑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9)会进行发动机的组装与调试。
3.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发动机总成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检修、配气机构检修、冷却系统检修、润滑系统检修、发动机总成检查等6个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19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理实⼀体课i i: !课程性质[!Ii修读学期第3学期i :1 1课程学时; -1 164学时1 1:|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理实⼀体化的教学⽅式,采取案例分析、拆装练习、实操故障等教学⽅法使学⽣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法,同时,培养学⽣沟通、协调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
通过教、学、做使学⽣掌握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具的使⽤⽅法,建⽴汽车检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作思维模式。
1 . 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保证了汽车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汽车结构基础知识,汽车拆装技能和简单的维修知识,同时体现了专业特点;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主要讲授汽车结构原理等知识,包括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动机性能分析、前沿发动机技术等内容。
使学⽣获得汽车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汽车拆装的⼀般⽅法,对汽车的简单故障具有初步的分析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应⽤汽车新技术打下⼀定的基础。
同时作为本专业先开专业课程在对学⽣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操作规范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
2 .课程⽬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知识和维修技能,包括机械和电控两部分。
通过教、学、做使学⽣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维修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具的使⽤⽅法,建⽴汽车动机总成维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作思维模式,具备按照规范的流程独⽴完成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维修⼯作的能⼒。
2.1 能⼒⽬标(1) 要求学⽣能够对汽车的汽车发动机总成进⾏常规保养、初步诊断、简单维修。
能够评估汽车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系统,根据客户的陈述和故障的症状,能够制定初步的诊断和维修计划能够对客户信息有⼀定的认识和判断。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1.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火花塞结构;
2.观看更换火花塞视频,了解火花塞更换的步骤;
3.实车操作。
13
项目十三
更换碳罐
10
1.掌握碳罐的结构及功用;
2.掌握碳罐的工作原理。
1.掌握更换碳罐的操作流程;
2.掌握碳罐电磁阀的检测方法。
9.了解气门间隙的概念,掌握液压挺柱功用与结构,掌握液压挺柱工作原理,具有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的操作技能;
10.掌握机油泵组成、功用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更换机油泵的操作技能;
11.掌握节温器功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节温器损伤现象及成因,掌握检查与更换节温器的操作技能;
12.掌握水泵结构、功用及其工作原理,了解水泵受损现象及成因,具有水泵检修的操作技能;
1.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1.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碳罐结构、功用及工作原理;
2.观看更换碳罐视频,了解碳罐更换的步骤;
3.实车操作。
14
项目十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具有更换汽油滤清器技能。
3.气缸盖、气缸垫结构及其功用,气缸盖、气缸垫损坏形式及成因,具有气缸盖、气缸垫更换技能;
4.气门油封结构及其功用,气门油封更换的技能;
5.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更换汽油滤清器技能;
6.了解气门传动组组成,认知凸轮轴功用及结构,描述凸轮轴常见损伤,根据工艺标准对凸轮轴进行更换,掌握更换凸轮轴技能;
2.观看更换凸轮轴视频,了解凸轮轴更换的操作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平台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是从事汽车机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及汽车维修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基本构造知识和相关常用维修知识,具备发动机拆装的操作能力,并为学习《汽车维护》、《汽车性能检测》课程作好准备,能胜任发动机维护及检修岗位。
前导课程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文化》,应与《汽车材料》同时开设,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40学时,9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修养的培养,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
1.教材不按理论和技能分类编写,而是以结构为中心,以技能为重点,将相关的结构认知、工作原理、拆装技能组成教学模块,从而使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结合,突出技能教学,教材编写中尽可能采用贴近汽车行业各类维修资料所使用的表达形式。
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型人才这
一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
3.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单位,体现模块化、系列化,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知道课程的性质、地位、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发展动态,比较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各组成系统的作用、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评价,并初步学会汽车发动机的拆卸、安装和主要调整,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作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分析专业课中问题。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六、教学组织与评价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1.本课程教学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
2.教学过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做中学、做中教。
3.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不断掌握汽车新技术,教学中不断探索适于职校教学的各类方式和方法。
4.要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以课堂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当中注重情景教学的探索,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评价建议
1.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人员多员参与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采取多样的评价制度,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阶段与学期考核相结合。
项目综合评价表包括学习过程、理论与技能、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
3.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充分体现项目承载、任务引领、模块组合的理念。
2.“汽车发动机”实践性较强,建议采用项目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将发动机拆装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到各教学项目中。
3.按照任务驱动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可通过创设典型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穿插过程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案例体验和方案实施,建立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联。
在教学活动安排和实施方式上,应该为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二次开发留有余地。
4.各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都应根据内容设置相应的考核与反馈环节,重要的知识点和技术要领要设计专题考核与反馈,也可对每节学习内容设置点评。
5.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
教材应采用教科书、教师用书、学习指导手册、习题册等多种呈现形式。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人的资源是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2.配全本专业常规必备的工具书和电子读物,充分向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场所配齐必备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定期向学生开放,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
3.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现场,安排汽车维修车间参观学习,熟悉发动机维修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自主开发信息化教学课件和数控技术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内容适用于三年制中职学生。
2.项目中的模块,教学人员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
可将个别模块中要求较高的设计类任务变为阅读分析类任务,以降低要求。
3.实训分组,严格考核。
4.本课程的学时数应以教务处下达计划学时数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