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班幼儿园适用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班幼儿园适用小蝌蚪的成长【适用年龄】小班幼儿园【教学目标】1.认知知识: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天敌;2.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对小生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并能亲手制作小蝌蚪;3.基本语言能力:通过故事和游戏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教学步骤】一、引导活动:用幼儿关注小蝌蚪图案,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猜测。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吗?小蝌蚪会不会跳跃?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
二、知识传递:通过小蝌蚪的故事来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教师讲述小蝌蚪的故事:小蝌蚪在水中长大,吃小虫子变成青蛙。
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还要躲避一些它的天敌,比如鱼和鸟。
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展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三、动手制作:让幼儿亲手制作小蝌蚪。
教师带领幼儿用纸片和彩笔制作小蝌蚪。
幼儿可以自己设计小蝌蚪的形状和颜色。
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强调小生物的保护意识。
四、游戏互动: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蝌蚪串串通游戏,游戏规则:教师唱出“小蝌蚪长大了,有了什么变化”时,幼儿举手回答。
五、展示评价:用展示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和学习成果。
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蝌蚪,同时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对小蝌蚪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策略】1.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猜测能力。
2.借助故事、游戏等互动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
3.强化幼儿保护小生物的意识和情感。
4.通过展示和讲述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小蝌蚪图片。
2.彩纸、彩笔等制作小蝌蚪的素材。
3.游戏素材,如小蝌蚪串串通。
【教学评价】1.展示评价:观察幼儿的作品和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
2.口头评价: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其积极参与并提供激励。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蝌蚪的成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
2. 难点:观察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幼蝌蚪、蝌蚪标本、图片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蝌蚪的基本特征。
2. 学习:通过PPT展示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让学生对蝌蚪的成长有初步了解。
3. 观察实验:给每组学生提供蝌蚪标本,让学生观察蝌蚪的不同发育阶段,并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蝌蚪的成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
6. 拓展延伸:根据学生对蝌蚪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关蝌蚪生长发育规律的拓展延伸活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蝌蚪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区分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学习。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举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用自己的话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
(3)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句型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会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观察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小蝌蚪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它们成长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基本概念。小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们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最终成长为青蛙。这个过程是自然界生物生长发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生命的奇妙和自然规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描述的小蝌蚪成长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小蝌蚪如何从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最终变成小青蛙。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增强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4.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复述小蝌蚪成长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关于小蝌蚪成长的故事或画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蝌蚪、青蛙、尾巴、长大”等。这些词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应重点讲解字词的发音、书写和意义,并通过例句、互动提问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和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小蝌蚪,了解其成长过程。
2.教学难点:观察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并用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具:小蝌蚪图片、成长过程图、观察记录表。
2.环境准备:布置教室,营造春天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点。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小蝌蚪的了解。
(二)观察小蝌蚪1.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讲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邀请幼儿用手指点读成长过程图,加深记忆。
(三)实践活动1.老师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幼儿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小蝌蚪的成长。
(五)结束2.邀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小蝌蚪的成长故事。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激发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观察环节: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让幼儿有目的地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5.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6.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幼儿对观察记录表的填写不够认真,需要加强引导。
7.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好奇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中收获成长。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让幼儿准确识别小蝌蚪的成长阶段。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记录成长数据。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小蝌蚪成长过程。
(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小蝌蚪成长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
3.各小组分享记录的数据,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统计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点评并指导。
4.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成长过程,用数学方法记录并分析。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展示小蝌蚪成长的不同阶段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师边展示成长记录表边解释:“我们如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呢?我们可以记录它的身体长度、体重和生长天数。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蝌蚪及其生长发育过程。
2.了解蝌蚪在水中生存的特点以及对生物环境的适应性。
3.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珍视和爱护。
二、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三、教学重点认识小蝌蚪及其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珍视和爱护。
五、教学方法故事法,感性认识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看到的小蝌蚪,让幼儿感受蝌蚪的可爱和独特。
2.教师带领幼儿通过幻灯片或现场观察真实蝌蚪,让幼儿观察、描绘、比较生成小蝌蚪。
3.教师继续带领幼儿学习蝌蚪在水中生长发育的过程、一些特性,让幼儿了解小蝌蚪日渐成熟的方方面面。
比如:小蝌蚪的内外在变化,如何呼吸、觅食,进化成青蛙的体形特点等。
4.让幼儿采集蝌蚪、鱼、水草等一些大自然物品,然后在课堂上借助成人指导,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真正地了解小蝌蚪所在的水生生命区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比如观察水草的呼吸现象,鱼的食物链关系等实验指导。
5.让幼儿阅读《小蝌蚪的成长》或自己编一组蝌蚪成长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让幼儿感知小蝌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和解决的困难以及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6.教师引导幼儿开展收集、分类、比较、分析这些具体的蝌蚪、鱼、水草的有关信息,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小型的水生生态环境模型。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进入学习状态比较慢,可能是因为幼儿听课途中需要适应新的场所,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同时,为保持幼儿精力集中,教学课程的进度应有所把握。
其次,在幼儿进行实验时,存在幼儿无法按照要求团队合作和参与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也要做到参与到幼儿的团队合作中,同时在幼儿完成实验内容时要适时的提出引导幼儿思考的问题,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最后,关于故事教学的部分,教案的故事篇幅较少,缺乏足够的互动与讨论,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补充蝌蚪成长的话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第一节:教学目标1. 了解蝌蚪是青蛙的幼虫,并了解其生长过程。
2. 探索蝌蚪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 增加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第二节:教学准备1. 教材:教具、幻灯片、图示等。
2. 实验器材:蝌蚪标本、显微镜等。
3. 教学环境:适合观察和实验的教室。
4. 辅助资料:关于蝌蚪生长过程的小绘本、视频等。
第三节: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蝌蚪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们有没有见过蝌蚪?”“你们知道蝌蚪是什么动物的幼虫吗?”等,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蝌蚪是青蛙的幼虫,特点是没有脚和尾巴呼吸,需要吃水里的小植物和浮游动物。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和幻灯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 观察实验(20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只蝌蚪标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学生观察蝌蚪的外观特点,可以使用显微镜放大观察蝌蚪的身体结构和呼吸器官。
学生可以用绘图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可以讨论蝌蚪的外观特点、习性以及需要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并帮助他们得出结论。
5. 生长过程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绘本等形式,向学生详细介绍蝌蚪的生长过程。
从蛋到蝌蚪,再到青蛙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或动画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同时,教师要强调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蝌蚪的成长之路。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实践活动。
第四节:教学延伸为了巩固学生对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延伸活动,例如:1. 观察和记录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学生可以自己养一只蝌蚪,并在日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如蝌蚪的体长和颜色的变化等。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的成长,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生命成长的规律、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的理解。
2.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的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提升:教师通过PPT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受精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变成小青蛙。
2. 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有序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 思考和总结生命成长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他生物的成长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6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6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小蝌蚪的成长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4.教学时数:45分钟5.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6.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包括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学生可能对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不熟悉,难以理解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学生可能对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学生可能缺乏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难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蝌蚪的成长》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蝌蚪的成长》备课教案适用年级:大班幼儿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讲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长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蝌蚪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蝌蚪图片若干张。
2. 放大镜每人一个。
3. 记录表格一份。
4. 画笔、画纸若干。
环境准备:1. 室内活动场所。
2. 光线明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蝌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们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吗?”2. 基本概念:教师向幼儿讲解蝌蚪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如:蝌蚪是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等。
3. 观察与比较:教师发放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图片,观察其身体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大小等。
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 生长特点讲解:教师讲解蝌蚪的生长特点,如:蝌蚪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青蛙等。
5. 实践活动:教师发放画笔、画纸,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蝌蚪的生长过程。
四、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金鱼或其它水生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第二天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探索:组织幼儿去动物园或自然公园观察蝌蚪和青蛙,让幼儿亲身体验蝌蚪的生长过程。
2. 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家附近的池塘或小溪边观察蝌蚪,记录蝌蚪的生长变化,与幼儿一起完成观察报告。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描绘出蝌蚪的生长过程。
3. 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完成情况,观察幼儿是否能够与家长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含反思教案:小蝌蚪的成长班级:幼儿园小班年龄段:3—4岁教学目标:1. 了解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
2. 探究察看、并感知自然界的美妙与奇妙。
3. 提升幼儿动手本领与想象力。
材料:蝌蚪蜕皮真实图片、蝌蚪可爱的玩具、干净、浅的鱼缸、水、泥、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老师用真实图片向幼儿们呈现蝌蚪在蜕皮成青蛙的过程,引导幼儿们畅想青蛙的成长历程,培育幼儿们对自然的古怪心和酷爱。
2. 主体活动步骤一:探讨与了解先让小伙伴们察看蝌蚪,描绘蝌蚪的外形与生长环境。
接下来,引导幼儿们思考蝌蚪从降生到成年会经过哪些过程。
让孩子们用画笔画出这些生长变化的过程。
步骤二:实战动手将蝌蚪和养蝌蚪的鱼缸呈现在班级中,让孩子们亲眼看到蝌蚪是如何生长的。
幼儿们听到蝌蚪生命中的一个特别紧要的过程——蜕皮,就会询问这个过程的细节并对它产生爱好。
让孩子们仿照蝌蚪的蜕皮过程,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的仙人掌切成适当大小的片。
孩子们把仙人掌盖在橡皮球上,然后让孩子们画出橡皮球生命中的另一个紧要过程——蜕皮。
步骤三:环境制造将地上铺上报纸,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泥巴,让孩子们亲自挖掘本身的池塘,再加上些水和水生植物,摆好蝌蚪模型数字和泥土模型。
孩子们可以仿照蝌蚪的生活来探究和发觉这个水池中的自然。
步骤四:游戏和活动浅水中放入悬挂动物和婴儿游戏同步鸣叫游戏,这样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学习。
激励孩子们探究他们四周的世界,开发他们的视线,听力和胆识。
3. 课后活动蝌蚪生长历程的剪纸活动,让孩子们领悟蝌蚪生长变化的奇妙过程,通过手工制作感受大自然美丽与奇妙,同时也加添了他们的动手本领和制造力。
反思: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我的一些反思如下:1.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贴近幼儿的爱好和思想水平,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反应,为他们供给实现本身思考的方法和方式。
2. 在活动过程中扩大实践空间,为幼儿供给多种操作的可能性。
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生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环境意识,以及团队合作、分享交流的能力。
通过参与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珍贵。
1. 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基本习性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关于小蝌蚪的世界。
作为我们的新朋友,小蝌蚪不仅外形可爱,还承载着丰富的生命奇迹等待我们去发现。
那么在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基本习性吧。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小蝌蚪是一种小巧可爱的生物,身体呈现黑色或褐色,身体形态呈现椭圆状,像小豆子一样。
它们有着小小的尾巴,这是它们在水中游动的重要工具。
小蝌蚪的头部相对较大,眼睛明亮而有神,嘴巴微微张开,像是在向我们诉说它们的故事。
另外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刚刚开始发育,不久就会逐渐长出四肢。
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这些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感受它们的生命力。
除了外形特征之外,我们也要了解小蝌蚪的基本习性。
小蝌蚪是水生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并寻找食物。
小蝌蚪的食物主要是微小的浮游生物和藻类,在成长过程中,它们需要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来维持生命。
此外小蝌蚪需要充足的阳光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给它们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清洁的水源。
小蝌蚪是非常敏感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反应,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为它们营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和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基本习性。
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这些小生命的特点,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并且学会如何照顾和保护它们。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变成青蛙的神奇变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的探索之旅吧!2. 观察并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孩子们的细心观察能力和爱护生命的意识。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5篇)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5篇)《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1设计意图:春天是一个秀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布满惊异和隐秘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布满了惊异,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宠爱的伙伴。
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别,它是由小蝌蚪渐渐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
孩子们猛烈渴望了解其中的隐秘。
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玩耍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安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生疏,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到达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共性进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观看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宠爱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培育幼儿对事物的惊异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活动重点难点:1、活动重点:通过观看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2、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预备: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看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存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
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渐渐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
(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快活、和谐的活动气氛,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看、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②小花鱼觉察小蝌蚪哪里变了?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长大
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长大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引言:在小班教育中,科学教学是培养孩子好奇心、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
小蝌蚪的成长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命过程。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针对小班幼儿的科学教案,让他们亲身体验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一、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 使幼儿了解蝌蚪的生命过程,包括:产卵、孵化、变态和成为青蛙。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二、教学准备: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片或图示。
2. 用于孵化小蝌蚪的透明鱼缸。
3. 小蝌蚪的食物,如小螺旋藻。
4. 幼儿对小蝌蚪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如绘图纸、铅笔、彩色笔等。
5. 实验总结所需的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老师打开透明鱼缸,让幼儿观察里面的小蝌蚪。
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和特点,比如身体的形状、是否有脚等。
鼓励幼儿提问关于小蝌蚪的问题,例如:小蝌蚪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们的身体这么长?2. 学习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讲解图片或图示,向幼儿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产卵、孵化、变态和成为青蛙。
给幼儿一个基本的时间顺序,让他们明白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 引导幼儿观察小鱼缸里的蝌蚪,让他们辨认小蝌蚪是否有脚,是否有四肢,是否有尾巴等。
通过与成长过程的图片进行比较,帮助他们理解小蝌蚪正处于哪个阶段。
3. 实际观察和记录:-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只小蝌蚪,并使用绘图纸和铅笔绘制小蝌蚪的外形。
- 布置任务:每个小组成员观察一天,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任何变化,并在绘图纸上进行标注。
鼓励幼儿注意小蝌蚪的大小、尾巴的变化等。
- 分享观察结果:每个小组依次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鼓励幼儿对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提出问询和建议。
4. 小结实验结果:- 将幼儿的观察结果整理在彩色纸上,可以使用剪刀、胶水和彩色笔等制作一个小展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背景本次科学教学对象为小班学生,教学主题为《小蝌蚪的成长》。
通过让学生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增加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包括生蝌蚪观察、画蝌蚪过程、蝌蚪的变化。
1. 生蝌蚪观察首先,老师解释蝌蚪的生长过程,并向学生展示生蝌蚪、变异蝌蚪和成蝌蚪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生蝌蚪的颜色、形状和运动。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蝌蚪有四肢,在口中有两颗牙齿等特征。
2. 画蝌蚪过程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绘画工具,自由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蝌蚪。
然后,老师会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形状、颜色、身体结构等特征,帮助学生更细致地画出蝌蚪的腹部、头部和四肢等细节。
3. 蝌蚪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会向学生介绍蝌蚪变化的过程。
通过图画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蝌蚪会变成什么样子并且变成什么时间。
接着,通过观察毛毛虫、蛹和蝴蝶的图片讨论,带领孩子们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过程,让学生归纳总结蝌蚪变化的过程,加深对蝌蚪生长的认知。
三、教具准备1.生蝌蚪2.绘画工具3.图片4.讲台5.干净的桌椅四、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教学以小班学生为对象,以《小蝌蚪的成长》为教学主题,通过生蝌蚪观察、画蝌蚪过程、蝌蚪的变化三个环节展开。
整个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小班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学生受到了较好的启发和刺激。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有些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地听讲和观察;其次是一些实践操作可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需要增强对学生的监护能力;再次是教学时间较短,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更多地利用游戏、故事情节等多媒体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科学知识的吸收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教学环节安全有序进行;最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分别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收获和进步。
5.6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5.6小蝌蚪的成长 (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我会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有关小动物的知识,例如小鱼、小虾等,以便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向学生介绍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它们从卵孵化成小蝌蚪,再到变成青蛙的过程。
我会用图片和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我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并思考其中的数学规律。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小蝌蚪成长的问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思考和解决。
例如,如果有5只小蝌蚪,每只小蝌蚪每天长大一点点,那么5天后,它们会变成多大的青蛙?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思考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规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小蝌蚪的成长作为教学主题,是因为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引入实践情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介绍:我会用图片和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为后续的数学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3. 数学问题的设计:我会设计一些有关小蝌蚪成长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解决。
这些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并思考其中的数学规律。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科学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科学教案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班幼儿的科学教案,以“小蝌蚪的成长”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践,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蝌蚪的生长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一课:小蝌蚪孵化过程观察目标:1. 通过观察小蝌蚪的孵化过程,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幼儿提供一只装有蝌蚪卵的透明容器,让他们仔细观察。
2. 引导幼儿用手指指出蝌蚪卵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3. 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蝌蚪卵的变化,例如是否有动静、是否有裂开等。
4. 鼓励幼儿讨论蝌蚪卵为什么会孵化成小蝌蚪。
扩展活动:1. 邀请家长带来一些蝌蚪卵,让幼儿们一起观察和记录。
2. 带幼儿们去池塘或河边观察野生蝌蚪的孵化过程。
第二课:小蝌蚪生长过程观察目标:1. 观察小蝌蚪的不同生长阶段,了解生命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提高幼儿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只装有小蝌蚪的容器,让他们观察。
2. 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的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眼睛、嘴巴等。
3. 展示不同阶段的小蝌蚪图片,让幼儿们进行分类,从而了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4.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观察到的规律,例如蝌蚪为什么会长尾巴、眼睛何时变大等。
扩展活动:1. 带幼儿们去野外或动物园观察真实的小蝌蚪,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比较不同阶段的小蝌蚪。
2. 请幼儿自行绘制不同阶段小蝌蚪的图画,展示给家长和其他班级的小朋友。
第三课:蛙的生活环境观察与模拟目标:1.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差异。
2. 培养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问题:蝌蚪在哪里生活?蛙在哪里生活?2. 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从外貌和习性上找出不同之处。
3. 带幼儿们去室外或植物园观察真实的青蛙,让他们体验青蛙的生活环境。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小蝌蚪找妈妈》为一课时,主要内容讲述了小蝌蚪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
2. 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朗读。
3. 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小蝌蚪在寻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课后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小蝌蚪的生长环境及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小蝌蚪的成长板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答案:小蝌蚪从孵化出来后,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青蛙。
2. 请谈谈你从课文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案:从课文中,我学到了遇到问题时,要勇敢、自信,多动脑筋,多请教别人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小蝌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但在课后拓展方面,学生对小蝌蚪的保护意识还需加强。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水族馆,近距离观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课《小蝌蚪的成长》。
本课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蝌蚪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学生能够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知道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难点: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蝌蚪标本、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引发学生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兴趣。
2. 探究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标本,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它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 观看小蝌蚪成长视频:教师播放小蝌蚪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蝌蚪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探讨环境对小蝌蚪成长的影响。
6. 生活应用: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7.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青蛙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1. 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2. 探究小蝌蚪的成长过程3. 观看小蝌蚪成长视频4. 实验观察:环境对小蝌蚪成长的影响6. 生活应用:举例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7. 巩固提高:完成关于青蛙的题目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青蛙,记录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
答案:青蛙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喜欢在水边或湿地附近活动。
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通过捕食来获取营养。
2. 思考一下,为什么青蛙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变态发育?答案:青蛙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变态发育,因为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从蝌蚪到幼蛙再到成蛙的巨大变化,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的成长》
师:谁来解读这个表其他人认真倾听,主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东池塘有蝌蚪苗412只,有89只变成了青蛙。
2、提出问题。
师:谁来提问
生: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师:听清楚了吗请全班同学再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全班说完以后,表格隐去,把“信息+问题”,固化在PPT上。
3、解决问题。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生:要求“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苗没有变成青蛙”,就要用蝌蚪数减去变成的青蛙数。
用减法解决,列式为:412-89=
4、探究算法。
师:观察这个减法算式,发现它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算式
生:这是一个“三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的算式。
师:你从哪里发现这是一道“退位减”的减法
生:个位2减9不够减;十位1减8不够减。
师:(板书)个位:2-9
十位:1-8
师:看来这确实是一道三位数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接着上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够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师:比如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生:向十位“借1当10”。
师:(板书)个位:2-9 → 2+10-9=3
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解决“不够减”时用的一个好方法。
孩子们掌握的很好的,刚才个位算的很好,十位也是不够减的,那这种方法可不可以用现在,你能用竖式完成这道题。
(生独立计算)
师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生1:答案:333
生2:答案:323
师:大家算出来答案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出现在哪一位上
生:十位。
师:请他们自己说一说十位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减8不够,向百位借1当十,十位就是1+10=11,11-8=3.
师:(板书)十位:1-8 → 1+10-8=3
生2:你错了,1减8不够,向百位借1当十,十位就是11。
但是你忘了,十位刚才借给了个位1个“1”。
所以还要再减“1”。
十位:1-8 → 1-1+10-8=2
师:到底哪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呢下面请大家观看微课,我们用微课展示拨计数器的过程,看看十位到底是怎么变化的
(播放微课展示十位不够减的过程)
哦,我明白了,十位现在借给个位一个珠子,还剩0颗了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道题答案究竟是多少
生:323。
看来啊,十位的计算布满了陷阱,下次遇到我们得小心才是。
固化笔算过程
师:下面王老师也把这个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一边书空,一边说过程。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从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大家都勇于挑战,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题,我们已经算完了,今天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不一样的,请大家给它起一个名字。
生: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师: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解决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这是西池塘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情况,我们也要解决“西池塘到底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师:请大家先列式,再观察这个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那今天我们想的好方法能用吗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减数是三位数。
百位上有数。
师:好难哦!个位不够减,十位不够减,还要减百位,好麻烦哦。
生:不麻烦。
师:真不麻烦那你们试试看。
(1)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
师:你们算的很好。
有没有可能遇到百位不够减的啊生活中我们遇到再说。
(3)展示同桌帮忙纠错。
师:我刚才发现有一对好朋友,做了真诚的帮助,你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1:我刚才发现她做错了......
生2:通过她的提醒,我知道了应该......
师:你看,同学做错了不怕,我们要真诚的帮助。
目前有错不怕,就是为了以后不再出错。
(四)判断对错
生说一说错在哪里理由是什么该怎么改(不写)
(五)及时练习,巩固所学
1.还剩多少页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①知识点②能力有提高的③情感态度:我以后再也不会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