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的应用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和排出过程,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药物代谢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
1.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通过动物或人体进行的实验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注射给药、静脉持续输注、肝移植和肾移植等。
通过检测体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品,可以对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2.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使用体外的酶系统、细胞或器官来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肝微粒体、体外细胞培养和药物转运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估药物的转化速率和代谢途径。
3. 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药物代谢和排泄的方法。
通过输入药物的结构信息和体内的生理参数,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代谢动力学和致药性风险的预测。
二、药物排泄研究方法药物排泄研究主要包括肾脏排泄、肝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
1. 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常用的肾脏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血浆清除率法、尿液收集法和动态荧光成像法等。
通过测定给药后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在肾脏的排泄速率和排泄清除率。
2. 肝脏排泄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常用的肝脏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肝脏外界容积法、胆汁收集法和动态显像技术等。
通过测定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在肝脏排泄的贡献率和排泄动力学。
3. 胆汁排泄胆汁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之一,常用的胆汁排泄研究方法包括胆道造影、胆管灌注和胆汁成分分析等。
通过分析胆汁中的药物浓度和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通过胆汁排泄的途径和速率。
三、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应用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研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

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技术是指对药物进行分析、鉴定和检测的各种技术手段。
其中,气质联用技术(GC/MS)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对药物分析、鉴定和检测,还可以对药物中的杂质、残留物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本文将介绍气质联用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包括药物分析、杂质检测、残留物检测和代谢产物分析。
一、药物分析气质联用技术是将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技术相结合,通过对药物的气相挥发物进行分析,来确定药物的成分、含量和结构。
具体操作流程是将药物样品通过加热、气化和挥发等步骤制备成气态样品,然后通过GC技术分离药物成分,再通过MS技术鉴定药物成分的质量和结构。
该技术可以对药物的含量进行精确分析,对于特殊药物和复杂药物的分析也具有优势。
另外,由于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的是药物气相挥发物,因此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也不会破坏样品的化学结构,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
二、杂质检测药物中的杂质会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产生影响,因此在药物的生产和出售中有着严格的检测标准。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帮助制药企业确保药物质量。
常见的药物杂质有养分、杂质、添加剂等,这些杂质的检测都需要高精度的检测方法。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通过GC技术对杂质进行分离、洗脱,再通过质谱技术进行鉴定,从而识别药物中的杂质成分和含量。
该技术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准确度的杂质检测。
三、残留物检测药物的残留物是指在药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留在食品和环境中的药物成分。
这些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药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也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对药物残留物进行检测,确定其成分和含量。
常见的药物残留物有农药、兽药、抗生素、重金属等,这些残留物的检测需要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要求。
气质联用技术可以通过GC技术对残留物进行分离、洗脱,再通过质谱技术进行鉴定,从而识别药物残留物的成分和含量。
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残留物检测。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分析: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将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可以将药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检测和鉴定,这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代谢组学研究: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机理,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3. 疾病诊断: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疾病诊断,通过对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液等)中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检测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药物的优化提供帮助。
5. 临床试验:液质联用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试验,通过对受试者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进行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上市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液质联用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微胶囊是一种将药物封装在微小胶囊内的技术,可以提供药物的稳定性、延长释放时间和控制药效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1. 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首先,将药物和胶囊材料分别溶解在两个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然后将两个溶液以适当的速率混合,并通过加热、超声或机械搅拌等方式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蒸发、凝固或交联等方法使乳液中的胶囊材料生成囊状结构,从而制备出药物微胶囊。
2. 凝胶化法凝胶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胶体溶液与药物混合,并添加适量的交联剂或凝固剂,使胶体溶液迅速凝胶形成囊状结构。
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控制囊状结构的大小和药物的释放速率。
3.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是一种将药物与胶囊材料进行化学反应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将药物转化为具有反应性功能基团的化合物,与胶囊材料中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药物与胶囊材料的牢固结合,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速率。
二、药物微胶囊的应用领域1.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微胶囊作为一种控释系统,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的效果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 靶向药物输送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封装靶向配体,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稳定化部分药物在储存或给药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或失活。
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将药物封装在胶囊内部,形成保护层,使药物更加稳定。
同时,微胶囊还可以对药物进行缓慢释放,避免剂量突然增加或减少。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高的需求,新药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优化新药的设计,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其中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分解成代谢产物的过程,有时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比原始药物更好的药效。
另外,药物的代谢过程有时还会发生互相作用,使得药物的药效增强或者减弱。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肝脏代谢,另一种是肠道代谢。
肝脏代谢是指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到药物通过肝脏的血管系统,被肝脏内的代谢酶进一步代谢成为代谢产物。
而肠道代谢则是指某些药物在小肠内被代谢酶进行代谢,使其失去原有的药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的吸收、分布药物吸收和分布的情况直接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因此药物吸收和分布情况的了解对于新药研发人员来说极为重要。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情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剂型、药物递送系统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与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特殊情况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让新药更加高效地运用到研究和实际应用中。
二、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是在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类物质。
药物代谢酶可分为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细胞色素P450酶,它约涉及到人体内的一半以上的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酶的型号、作用方式、和加强或者抑制作用的研究都有利于了解人体代谢途径和机理。
研究药物代谢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调整药物的剂量、疗效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从而让新药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和不同用药情况的需求。
施今墨对药运用举隅—糖尿病并发症治验3则

两药均有显著的降低血 麻木不仁, 形体消瘦 , 舌红苔自 , 脉 研究证实 ,
弦 细 。 医诊 断为糖尿 病性 周 围神 糖作用. 西 故能获效于此证。
糖 尿 病 足 是 在 糖 尿 病 血 管病
变和神经病变基础上发 生的 四肢
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 、 经
例 2 患者, ,5 , 男 6 岁 患糖尿 组织坏 死 , 以下肢多 见 , 属中 医 “ 坏
原方 去 细辛 、 蚣之 温燥 ,加生地 疗均无效。诊见 面色萎黄, 蜈 肌肤消
1 葛 根配丹 参 神 经 病变
治 糖 尿病性 周 围 黄 3 以养阴柔 筋 ,继 进 2 余 剂 , 瘦 ,脘腹 胀满 ,不思 饮食 ,口淡 无 豫 0 疼 痛 范围仅局 限于大 腿外侧 , 且不 味 , 舌淡 苔 白腻 , 脉沉细 。查 空腹血
8 正常服用降糖药物 , 基本 疽 ” 畴 笔者认 为 : 病为本 虚标 范 此 脉瘀阻之血痹证。治宜益气养血 , 病 l 年,
近半 年来 大便溏 实之证 ,气阴两 亏为本 ,血瘀湿 热 活血通 络 处 方 : 黄芪 、 白芍 、 血 能控制 血糖水 平 。 鸡 藤各 3g当归 1g 桂皮 1 , 0, 5, 吨 通草 泄, 少则 日 行三四次 , 多则十余次 , 为标 ,治宜标 本兼 治 ,临床常用 施
糖 87mo L .'a/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i l r 兼泄泻, 证属脾胃虚弱 , 中气下陷,
治糖 尿 病性 胃肠 湿浊中阻。治宜益气升清, 健脾利 湿 , 方 以参 苓 白术散 台补 中益气 处
糖尿病性 胃肠植物神经病变, 汤加 减 出入 ,重 用黄 芪 、山药为 主
述两 昧 , 每获佳效 。葛根 轻扬升发 , 临床 常 腹 泻经 久不 愈 为特征 。 糖 药 ,同时继续服用消渴丸控 制血 脾 能生 津止 渴 , 滋润经 脉 , 降低 血糖 ; 尿病 久病 不愈 ,耗伤元 气 , 胃虚 糖 。处方 : 黄芪 、 山药 、 炒薏 苡仁 、 葛 丹参 活血 祛瘀 ,改善血 液循环 , 能 弱不 能受 纳水谷 和运 化 精微 , 谷 根 各 3g 党 参 、 苓各 1g 水 o, 茯 5,白术 降 血糖 。 药台 用 . 互促进 , 两 相 话血 不化 , 清浊不分 , 混杂而下 致成泄 l , 麻 、 升 柴胡 、 皮各 , 陈 砂仁 、 化瘀 , 祛瘀 生 新 ,降低血糖 的力量 泻。笔者临证每以施老黄芪 、 山药 肉桂各 3 日 1 , 煎服 。 药 g每 剂 水 服
质谱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质谱技术成为了药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质谱技术可以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质量以及组成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广泛应用在药物研发、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领域。
一、质谱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研发是利用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研制新的药物的过程。
在药物研发中,质谱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药物分子的质量、结构和组成,为研发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质谱技术可以精确测量药物分子的分子量、化学对数等物理化学性质,并且可以得出药物分子的结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把握药物分子的特性和药效,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二、质谱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毒理学研究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反应的学科。
质谱技术可以帮助毒理学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毒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分析毒性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并且可以判断毒性物质对生物体内重要细胞器、酶活性是否产生影响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毒性物质的毒性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质谱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在生物体内分解、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
质谱技术可以帮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和代谢途径,以及代谢物在体内的消失速率和代谢难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为药物的药效评估、药物的剂量制定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总之,质谱技术在药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药物研发、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质谱技术将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药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药物再利用的实践与未来发展方向

药物再利用的实践与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药物再利用是指对已经上市的药物进行新的利用,以满足其他疾病的治疗需求。
随着药物研发的成本不断增加,药物再利用成为一种有效的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时间的方法。
本文将从药物再利用的定义、实践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再利用的定义药物再利用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途或联合用药等方式,重复利用已经上市的药物。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新药研发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挖掘已有药物的新的疗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二、药物再利用的实践情况1. 核心药物再利用核心药物再利用是指将已有核心药物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例如,胰岛素最初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后来发现可以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展示了核心药物再利用的潜力和可行性。
2. 药物组合再利用药物组合再利用是指将不同药物进行组合,利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提高疗效。
例如,抗感染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组合可以在治疗癌症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剂量再利用药物剂量再利用是指在临床使用中发现,某种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时需要调整剂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药物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三、药物再利用的优势1. 缩短药物研发时间药物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头开始的研发过程,利用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和安全性评估结果,缩短研发时间。
2. 降低研发成本相比于新药研发,药物再利用的研发成本较低。
这是因为再利用的药物已经经过多个临床试验和批准过程,研发过程中无需重复进行。
3.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药物再利用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等方式,发现药物的新的疗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四、药物再利用的发展方向1. 基于新技术的再利用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物再利用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
例如,通过对药物在基因水平上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他疾病的潜在药物靶点。
2. 多学科合作的推动药物再利用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药理学、临床药学、药物化学等。
化学修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修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化学修饰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改变,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药用效果。
本文将从化学修饰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优势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化学修饰技术的基本概念化学修饰技术是指通过在化学结构上引入一些新的官能团,从而改变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使分子在生物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其药物疗效。
化学修饰技术通常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层面,而最常见的修饰手段是在分子中引入一些能够增加分子水溶性、改变分子药代动力学和改善分子稳定性的化学官能团,比如羟基、氨基、磷酸基、糖基等等。
二、化学修饰技术的应用场景化学修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第一种应用场景是在药物原型的发现和优化阶段。
药物原型一般具有不良的药物性质,如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不佳、代谢不稳定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技术的手段对原型进行改良,可以改进其药物性质,并最终形成新的药物。
第二种应用场景是在药物制剂开发阶段。
制剂和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匹配,这意味着制剂开发人员需要使用化学修饰技术来改良药物,以适应制剂的物化要求,从而提高制剂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种应用场景是在药物生产和质量控制阶段。
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理想的物性、结构和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化学修饰技术同样可以派上用场。
三、化学修饰技术的优势化学修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它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化学修饰技术还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减少其在体内代谢的数量。
四、化学修饰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对于化学修饰技术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其具体效果。
首先,有一种药物叫作利妥昔单抗。
该药物在体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半衰期较短,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使用化学修饰技术对利妥昔单抗进行结构修饰,增加其分子量和稳定性。
药物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药物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药物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药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其在环境中的传播、转化和归宿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对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生态毒理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主要指其在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过程。
首先,药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一些药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容易被水体中的溶解质稀释,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和降解产物的毒性也受到广泛关注。
一些药物在水体中很难降解,甚至可能转化为更有毒的物质。
最后,药物在土壤和空气中的分布和迁移也是研究的热点。
药物通过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等途径进入环境中,对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药物对环境的影响药物在环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对环境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首先,药物对环境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药物在环境中的长期曝露可能导致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异常,甚至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次,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饮用水中的残留药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药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三、药物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药物在环境科学中不仅仅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环境保护方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药物的行为和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例如,优化废水处理工艺,降低药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开发新型吸附材料,高效去除水体中的药物残留。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药物的检测和监控工作也十分重要。
通过建立药物污染源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浓度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此外,药物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药物的毒性和生态效应,评估其对环境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风险,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加强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

如何加强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如何加强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需要加强推广和应用。
以下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宣传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一、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服务活动;2.将中医药纳入医疗服务体系规划,支持中医药机构的建设和发展;3.建立健全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提供和监管。
二、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中医药院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2.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3.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产业发展。
三、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
四、文化宣传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如文化节、展览、论坛等,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医药;2.支持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项目,如出版物、影视作品等,推广中医药知识和文化;3.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五、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具体措施包括: 4. 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4. 支持与国外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应用; 4. 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推动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国际标准和规范; 4. 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员互访等方式,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在新药研究和开发中,药物动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给药方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是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1. 药代动力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 PK):- 药物吸收: 研究药物从给药途径(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后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这有助于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 药物分布: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这对于了解药物在靶组织或器官中的有效性很重要。
- 药物代谢: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在肝脏及其他组织中的代谢途径。
这有助于预测药物的代谢产物及其潜在毒性。
-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速率和途径,特别是通过肾脏、肝脏和其他排泄通道。
这对确定药物的半衰期和给药频率有重要意义。
2. 药效动力学研究(Pharmacodynamics, PD):- 药物作用机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作用和对靶标的影响,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 剂量-效应关系: 研究药物剂量与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范围,确保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新药筛选和药效评价:-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信息对新药筛选、优化和评估提供了关键的指导,帮助确定候选药物的优劣和疗效。
- 通过对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评估,可以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案、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差异等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指导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应用。
它对于新药研究和开发中的药物设计、剂量制定和临床试验设计都至关重要。
临床药物应用的重要性

临床药物应用的重要性在医学领域中,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临床药物应用是将药物应用于实际临床治疗中的过程。
临床药物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临床药物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临床药物应用。
首先,临床药物应用对于确保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的选择、剂量的合理调整、用药途径的确定等都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的好坏。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只有在临床药物应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学指南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
其次,临床药物应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由于药物的生物学性质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药物应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患者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再次,临床药物应用可以提高治疗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药物应用,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药物应用不仅需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学指南进行操作,还需要医护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用药方案,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药物应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地进行临床药物应用,医生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药物应用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临床药物应用,把握好药物的使用原则,努力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为病人创造更好的治疗效果。
各类特殊药物的管理及应用

各类特殊药物的管理及应用特殊药物是指具有特殊性质、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对人体有较大潜在风险的药物,包括致瘤药、免疫抑制剂、神经系统药物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应用。
一、致瘤药物的管理及应用致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一类药物,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细胞破坏作用。
临床上使用时需要遵循以下管理和应用原则:1.药物的选择: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理类型、病变部位、肿瘤分期、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既往药物使用史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案。
2.药物的剂量计算和调整:致瘤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身体状况、血象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计算和调整。
临床上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BSA法、体重法、固定剂量法等。
3.药物的给药方式:致瘤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不同的药物和方案应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并且需要遵循给药时间、速度和间隔等原则。
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致瘤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血液系统毒性、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象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二、免疫抑制剂的管理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广泛用于移植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领域。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以下管理和应用原则:1.药物的选择: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病程、年龄、身体状况、既往药物使用史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案。
2.药物的剂量计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身体状况、血象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计算和调整。
在初次给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血象等指标,及时调整剂量。
3.药物的给药方式:免疫抑制剂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
不同的药物和方案应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并且需要遵循给药时间、速度和间隔等原则。
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免疫抑制剂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感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损害等。
药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的学科,对于临床药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临床药学中,药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药物选择与应用、药物监测与评估等方面探讨药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药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目的是开发新型药物,满足临床上对于治疗疾病的需求。
药物研发过程中,药学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进行药效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最终筛选出适合临床应用的药物。
二、药物选择与应用在临床药学中,药学专业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学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了解,选择最佳的药物组合方案。
此外,药学专业人员还可以根据临床指南和治疗准则,对药物进行合理应用,并提供药物剂量调整等相关建议。
三、药物监测与评估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学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药物浓度监测等手段,监测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从而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药学专业人员还可以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总结起来,药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药学专业人员通过药物研发、药物选择与应用、药物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使得药物治疗更加科学、个体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学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未来药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出的新药对于治疗各类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成功应用案例。
一、蛋白质工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蛋白质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
例如,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改变抗体的结构,使其更好地识别和结合目标疾病细胞,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现在,蛋白质工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中。
以帕博利珠单抗(Herceptin)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抗体药物。
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科学家改变了帕博利珠单抗的结构,使其能够高效地结合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表面的受体,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帕博利珠单抗的研发成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组来改变其功能的方法。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修复遗传病基因的突变,或者增强细胞的耐药性。
这种技术在药物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的新兴疗法。
它通过收集患者自身的T细胞,经过基因编辑后使其具备抗肿瘤能力,然后再将其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这种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对抗肿瘤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基因测序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因组的了解更加深入。
这种技术可以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有助于药物研发的精确和个性化。
个体化药物研发是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一种创新模式。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测序,科学家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这些信息,研发出更精确、针对性更强的药物,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细胞疫苗疗法是一种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个体化药物研发方式。
药物质量控制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质量控制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药物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步骤和方法来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过程。
在药学领域中,药物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药物质量控制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药物质量控制手段之一。
它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定量分析通过测定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的含量来评估药物的质量,而定性分析则是通过鉴别药物中的不同成分来确保药物的纯度。
化学分析方法的优势是准确、可靠,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药物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分析。
2.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生物学的指标来评估药物质量的方法。
例如,通过测定药物对特定生物生长的影响来评估其效果,或者通过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进行观察来判断其质量。
生物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针对性强的特点,但也受到环境因素、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3.物理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药物的物理性质来进行质量评估。
比如,测定药物的溶解度、熔点、融点等物理性质来判断其纯度和稳定性。
物理化学方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药物外观、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
二、质量控制在药学中的应用1.质量保证药物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质量保证。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步骤和标准,可以确保药物在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
质量保证包括原料的采购、药物的生产工艺控制、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环节,旨在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合规性评估药物质量控制还可以用于对生产企业的合规性评估。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及相关标准,通过对药物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可以评估企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药物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3.药物研发和质量改进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辅助药物研发和质量改进。
例如,在药物研发初期,通过对不同合成工艺的药物进行质量控制,可以评估合成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为研发提供依据。
施今墨对药临床应用举隅

施今墨对药临床应用举隅
杨牧;王静;马祖斌;无
【期刊名称】《名医》
【年(卷),期】2016(0)2
【摘要】施今墨为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用药风格独特,用药常常双药并书。
施师认为,古方中有很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常成对出现,或寒热并用,或升降同用,或气血双补,或散收同用,相互配合,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188-190)
【作者】杨牧;王静;马祖斌;无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张立"对药"临床应用举隅 [J], 冯传秀;王喜梅
2."对药"临床应用举隅 [J], 陈蓉;夏德贵
3.施今墨对药运用举隅——糖尿病并发症治验3则 [J], 沈建军
4.施今墨对药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J], 王雪楠;常宏;喇孝瑾;马雷雷;李继安
5.基于《施今墨对药》的眼科临证浅识 [J], 左倩倩;梁丽娜;陈雪峰;王晶莹;李晓宇;祁宝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药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药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治疗疾病:中草药药物可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消化性疾病、心
血管系统疾病等疾病;2、理解病害:中草药药物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
地理解病害的形成机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防治;3、促进药物新研究:中草药药物可以帮助医生在药物新研究方面,深入挖掘药物的非营养成分,使药物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4、调节身体:中草药药
物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身体机能;5、减轻病痛:中草药药物可用于减缓病痛,如果出现病痛,可使用中草药以缓解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种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麻黄-桂枝合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如麻黄汤。
荆芥-防风合用,增强疏风解表之功。
如荆防败毒散。
桑叶-菊花合用,增强疏散风热之功。
如桑菊饮。
银花-连翘合用,增强疏风清热解毒之功。
如银翘散。
石膏-知母合用,增强清气泄热之功。
如白虎汤。
苍耳-辛夷合用,增强疏风通鼻窍之功。
如苍耳子散。
丹皮-赤芍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活血之功。
如犀角地黄汤。
羌活-独活合用,增强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如羌活胜湿汤。
黄芩-黄连合用,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如黄连解毒汤。
芦根-茅根合用,增强清泻肺胃火热邪之功。
大黄-芒硝合用,增强清热泻下作用。
如大承气汤。
藿香-佩兰合用,增强清暑化湿之功。
苍术-厚朴合用,增强苦温燥湿之功。
如平胃散。
升麻-柴胡合用,增强升阳举陷之功。
如补中益气汤。
茯苓-苡仁合用,增强健脾除湿之功。
如参苓白术散。
川乌-草乌合用,增强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
附子-干姜合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功。
如四逆汤。
附子-肉桂合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桂附地黄汤。
陈皮-青皮合用,增强疏肝理脾行气之功。
如化肝煎、木香调气散。
苏梗-藿香合用,增强调理脾胃气滞之功。
如藿香正气散。
神曲-山楂合用,增强小导谷肉食积之功。
如保和丸。
贝母-瓜蒌合用,增强清肝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如贝母瓜蒌散。
紫苑-冬花合用,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如止咳散、贝母散。
甘遂-芫花合用,增强峻下逐水之功。
如十枣汤。
海藻-昆布同用,增强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如海藻玉壶汤。
龙骨-牡蛎同用,增强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如桂枝加龙牡汤。
谷芽-麦芽同用,增强助消化之功。
蜈蚣-全蝎同用,增强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如牵正散、止痉散。
天麻-钩藤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如天麻钩藤饮。
党参-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如补中益气汤。
山药-扁豆同用,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如参苓白术汤。
当归-白芍同用,增强补血养血调经止痛之功。
如四物汤。
常山-草果同用,增强截疟之功。
副截疟七宝饮。
沙参-麦冬同用,增强滋润肺胃阴液之功。
如沙参麦冬汤。
杜仲-续断同用,增强补肝肾强腰膝安胎之功。
如杜仲丸、续断丸。
三棱-莪术同用,增强破血消徵去积之功。
如三棱丸。
桃仁-红花同用,增强破血逐瘀之功。
如桃红四物汤。
乳香-没药同用,增强理气散瘀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七厘散。
天冬-麦冬同用,增强滋养肺肾之功。
如二冬膏。
丁香-柿蒂同用,增强降逆止呃之功。
如丁香柿蒂汤。
生地-熟地同用,增强清补之功。
如月华丸。
橘核-荔枝核同用,增强疏肝理气治疝之功。
如疝气内消散。
枣仁-柏子仁同用,增强养心安神之功。
如天王补心丸。
砂仁-白蔻仁同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匀气散。
牡蛎-石决明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川贝-枇杷叶同用,增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
如川贝枇杷糖浆。
淫羊藿-仙茅同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二仙汤。
金樱子-芡实同用,增强固肾涩精之功。
如水路二仙汤。
羚羊角-钩藤同用,增强清热息风止痉之功。
如羚角钩藤汤。
旋复花-代赭石同用,增强降逆止噫之功。
如旋复代赭石汤。
女贞子-旱莲草同用,增强补肝肾之功。
如二至丸。
浮小麦-麻黄根同用,增强收敛止汗之功。
如牡蛎散。
赤石脂-禹余粮同用,增强涩肠止泻之功。
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二.两药不同功效组合,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治疗作用苍术-陈皮同用,燥湿加行气,有利治疗湿阻气滞,如平胃散。
豆豉-葱白同用,解表散寒加通阳,如葱豉汤。
半夏-陈皮同用,化痰加行气,有气顺痰消之意,如二陈汤。
杏仁-贝母同用,宣肺加润肺,如桑杏汤。
知母-贝母同用,清肺加化痰,如二母宁咳丸、二母散。
枳实-竹茹同用,行气和胃止呕。
如温胆汤。
木香-槟榔同用,行气与导滞结合,如木香槟榔丸。
人参-蛤蚧同用,补气与纳气结合,如人参蛤蚧散.黄芪-防己同用,补气与利尿结合,如防己黄芪汤。
人参-附子同用,大补元气与回阳救逆结合,如参附汤。
黄芪-附子同用,温阳与益气固表结合,如芪附汤。
白术附子同用,温阳与补中结合,如术附汤。
附子-茯苓同用,温阳与利水结合,如真武汤。
黄柏-知母同用,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如大补阴丸、二仙汤。
当归-川芎同用,补血活血行气结合,如四物汤。
龟胶-鹿胶同用,补阴补阳结合,如龟鹿二仙胶。
黄芪-地龙同用,补气与活血结合,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同用,补气与补血结合,如当归补血汤。
三.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气味、不同功效的药物结合成“对药”可以调其偏盛,或者改变其本来的功能而取得另一种新的功用1.桂枝——主入气分,辛散发汗解表;白芍——主入血分,酸收敛汗养肝。
二者配合,一收一散,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人参——主入气分,补气;丹参——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活血。
二者合用,补气活血,善治冠心病,如二参丹。
3.川楝——主入气分,行气止痛;延胡索——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行气活血止痛,广泛用治各种气滞血瘀脘腹胁肋疼痛,如金铃子散。
4.香附——主入气分,疏肝行气止痛;高良姜——主入血分,温胃散寒止痛。
二者合用,专治胃痛,用治肝预寒凝胃气疼痛,如良附丸。
5.栀子——主入气分,清泻肝火;丹皮——主入血分,清肝凉血。
二者合用,善清肝热,凉其血,用治肝经郁火证,如丹栀逍遥散。
6.枳实——破气消积除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
二者合用,破气消积,除痞止痛,主用治脘腹胁肋疼痛,如四逆汤。
7.枳实——补气健脾化湿;白术——破气消痞散结。
二者相配,补泻同用,健脾消痞,主用于脾胃运化不及,饮食停积、脘腹痞满,如枳术丸。
8.黄芪——补气固表止汗;防风——祛风解表发汗。
一补一散,共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主用于表虚自汗,虚人多汗,易感冒者,如玉屏风散。
9.白芍——补血养阴柔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热。
一补一散,共奏疏肝解郁、养血肉感止痛之功。
主用于肝脾不调,胸胁脘腹疼痛。
10.红枣——补益脾气;生姜——温胃散寒。
一补一散,调和气血,生姜得大枣缓其刺激性,大枣得生姜防补益壅滞气胀之功,如桂枝汤。
11.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风;青蒿——芳香清热引邪外出。
一补一散,共奏滋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
主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低热不退,如青蒿鳖甲汤。
12.黑芝麻——补益肝肾之阴虚;桑叶——清肝明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桑麻汤。
13.枸杞——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疏散清利头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杞菊地黄丸。
14.黄连——性寒,泻心火;肉桂——性热,补命火。
一寒一热,一补一泻,共奏交通心肾之功。
主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梦遗,如交泰丸。
15.黄连——性寒,清泄胃火;吴茱萸——性热,疏肝降逆。
一寒一热,共奏平肝清胃,降逆止呕之功。
用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冒酸,如左金丸。
16.黄连——性寒,清胃热心火;干姜——性热,温胃散寒。
一寒一热,共奏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功。
用以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满,如半夏泻心汤。
17.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木香——苦寒,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主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
18.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苦温,苦温燥湿,行气消胀。
共奏清化湿热之功,用治脾胃湿热,脘脾纳呆、腹胀,如芩朴汤。
19.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苦温,苦温燥湿。
二药合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痹痿,湿热疮疹,带下等病证,如二妙散。
20.石膏——性寒,清热泻火;细辛——性热,祛风止痛。
二药合用,清胃祛风止痛,主治风火牙痛,如二辛散。
21.干姜——温肺散寒、蠲饮;五味子——酸收敛肺滋肾。
一收一散,温肺滋肾蠲饮。
主用于寒饮停蓄之咳喘,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22.白芍——酸味,养血柔肝止痛;甘草——味甘,益气补血缓急止痛。
二药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用于平滑肌,横纹肌痉挛所致疼痛。
23.柴胡——性升,解表退热;前胡——性降,下气消痰。
二药合用,疏散表邪,止咳平喘。
主用于外感咳喘,如荆防败毒散。
24.桔梗——主升,宣肺祛痰;枳壳——主降,下气宽中。
二药合用,宣肺畅中,气机流畅。
主用于外感咳嗽、胸闷不舒者。
25.半夏——辛味,辛散开结除痞;黄连——苦味,苦降邪热和胃。
二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住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呕。
26.乌梅——酸味,生津止渴;生地——甘味,滋阴生津泄热、二药合用,能酸甘化阴,生津止渴。
主用于虚热消渴证,如乌梅汤。
27.乌梅——酸味,生津止渴;黄连——苦味,清热除烦。
二药合用,清热除烦止渴,用治火热伤津心烦口渴,如连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