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利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世界最大水利发电工程

世界最大水利发电工程

世界最大水利发电工程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并整理世界水电的历史,按总装机容量整理出世界十大水电站的排名,也因此深切地感受到一座座电站就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向世人展示着和谐水电的无穷生命力。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观摩吧。

世界最大水力发电工程排行从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开始,世界水电已经走过137年的历史。

“水电兴,则国运兴”,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瑞士和法国的水能资源已几近全部开发。

而中国凭借丰富的水能资源后来居上,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历史性地突破3亿千瓦和1万亿千瓦时,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① 三峡概况: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机组尺寸和容量大,水头变幅宽,设计和制造难度均居世界之最。

电站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加上两台5万千瓦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总工期17年。

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截至2014年年底,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其中,三峡电厂去年发电量达988.19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

② 伊泰普概况:伊泰普大坝建在流经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之间的巴拉那河上,全长7744米,高196米。

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是世界上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巨型水电枢纽工程,由巴西与巴拉圭共建,发电机组和发电量也由两国均分。

该水电站于1975年开始建设,1991年建成。

目前,伊泰普水电站共有20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治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都对治水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

1. 《中国水利史》本书是中国水利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由著名水利史专家陈志恺等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水利工程的兴建、水利政策的变化、水利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本书资料丰富,观点客观,是研究中国水利史的必读之书。

2. 《世界水利史》本书由水利专家王建等著,是一本全面介绍世界水利发展历史的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水利政策、水利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同时对治水技术的演变、治水理念的变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3. 《大禹治水》这是一本以大禹治水为主线,讲述中国古代治水历史的通俗读物。

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让读者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治水的理念和方法。

4. 《水利与社会》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著,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水利的著作。

本书分析了水利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水利政策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5. 《现代水利发展》本书是一本介绍现代水利发展的著作,包括了对全球范围内现代水利发展的趋势、现代水利技术的进步、现代水利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介绍。

本书还对中国的现代水利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中国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总之,以上这些书籍都是治水历史研究的佳作,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通过对这些书籍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治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治水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兴安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工程明珠

兴安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工程明珠

兴安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工程明珠作者:徐阳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年第11期悠悠两千年灵渠水,助秦始皇一统江山之伟业,成东方两大水系融通之天合,造人类古代水利工程之奇迹。

岁月轮回,时光更替,灵渠生因战事,绩在止戈,通南北水网,促文化融通,兴商旅贸易,养农田作物,渠水所到之处,福泽一方。

郭沫若先生评说灵渠“两千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缘起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秦始皇北向剑指匈奴,南向染指百越,公元前219年,50万秦军发兵南下。

秦始皇始料未及,越人利用复杂地形针对秦军开展游击战,骁勇善战的秦军屡遭设计,处境艰难,闪电战转为持久战,秦军给养问题迫在眉睫。

岭南一带崇山峻岭,陆运粮草需过五岭,困难之至。

为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湘江、漓江二水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转运粮饷。

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大量军用物资和士兵溯湘江南下,经灵渠进漓江,南端可达珠江水系,同年便平定了百越战事,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因势利导——科学的工程选址兴安县位于桂林市东北部,地处南岭山脉,越城岭和都庞岭分据兴安县西北、东南两角,地势高耸,兴安县东南方向纵贯海洋山脉,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形成了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之地势。

中间的狭长地带就是著名的“湘桂走廊”,为古代楚、越交流的咽喉之地。

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米,为华南第一高山,漓江起源之地;而海洋山脉则发源了湘江,形成了“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景象。

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支流均起源于兴安县境内,此为修建灵渠得天独厚之条件。

虽然湘江和漓江都在兴安县,但两地相去20多公里,其中山脉连绵,无论是工程技术还是空间跨度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古代水利专家们通过实地踏勘发现漓水的支流始安水距离湘水最近处仅1.6公里,但始安水中间横亘着临源领,又因此处始安水海拔比湘江彼岸高出5米,直线贯通只会使水量本就不多的始安水倾入湘江,如此一来,南来船只将无法通行始安水。

水利大事年表

水利大事年表
公元516年 ·中国梁天监十五年,为军事目的,修
成横拦淮河的浮山堰(在今安徽五
河县东),长9里、宽140丈、高20
丈。汛期堰溃,漂没居民10余万
约公元517年 ·中国北魏熙平二年前后,崔楷提出海
运渠
公元前475~ ·中国战国时期,齐、赵、魏始筑黄河
下游两岸堤防
前221年 ·中国《管子·度地》、《周礼·稻人》、
《考工记·匠人》等篇问世,其中
有关于水力学现象的描述及灌排渠
道、堤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的记载
公元前422年 ·中国魏文侯二十五年,西门豹为邺令,
开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一说为后
公元前312年 ·罗马城供水系统的阿匹亚水道建成
公元前256~ ·中国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蜀
前251年 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并立石人
为水则
约公元前250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
灌田 4万顷。郑国是中国最早入史
的“水工”
约公元前239年 ·中国约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等著《吕
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
公元前221~ ·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公元前132年 ·中国西汉元光三年,黄河大决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入泗夺淮,为
黄河较长期夺淮的首次记载。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于瓠子堵口
公元前129年 ·中国西汉元光六年,开漕渠自长安渭
后称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50~ ·战国末期,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
前217年 雨,为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开郑国渠
引泾水东下入洛,十余年后,渠成,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自古以来就开展了水坝建设。

本文将从古代水利工程开始,梳理中国水坝发展史。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水坝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增加农业产量。

其中最著名的水坝是位于黄河下游的都江堰和蒲团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通过修建水坝和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坝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民对水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在20世纪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坝。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水坝建设的高峰期。

首个大型水坝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三峡水库工程。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位于长江中游。

它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规划和论证,最终在1994年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

三峡水库的建设对改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三峡水库,中国还修建了许多其他大型水坝。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龙羊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和银川水库等。

这些水库不仅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还可以发电和供水。

21世纪的水坝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在21世纪继续大力发展水坝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水坝项目是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缺水的问题。

该工程通过修建一系列水坝和引水渠道,将长江和其他南方河流的水引入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国还在西部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水电站和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等。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2000年,美国建成奥罗维尔大坝, 提高了加州北部地区的防洪能力
未来水利工程的重要事件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智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加强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灌溉技术:采用水车、 水磨等设备,提高灌 溉效率
灾能力
04
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水利工程的创新和研发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如智能水表、智能阀门、智能监控系统等 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如远程监控、自动调度、智能预警等 智能化服务的提供:如智能灌工程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技术: 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设计和管

生态化技术: 采用生态友好 的技术,如绿 色能源、生态 修复等,实现 水利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模拟和预 测,提高工程 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材料创新:研 发新型材料, 提高水利工程 的耐久性和抗
古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农业灌溉 、防洪抗旱、交 通航运等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初:现代水利工程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水利工程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全球化 21世纪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进步:提 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全部内容。

世界水利发展史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

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都江堰,这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全球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对世界水利工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演进过程,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这里地势险要,河流湍急。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开始,都江堰的建设就从未停止过,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代,都江堰的建造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李冰父子在此地修建了湃缺工程,使岷江的水得以顺利引入成都平原。

随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不断的修缮和改进,使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

其中,唐朝时期对都江堰的治理成效显著,使其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到了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扩建,使其灌溉面积从原来的200万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万亩。

同时,都江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能够继续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管理水平,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以确保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

未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演进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历经沧桑岁月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成为了全球水利工程领域的瑰宝。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水利工程是人类追溯到远古时期就开始涉足的领域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最初的简单灌溉方法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而高效的水利工程系统。

本文将回顾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一、古代水利工程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原始社会开始发展农业,灌溉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地,就出现了一系列灌溉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水渠、堤坝和水车等,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二、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发源地。

希腊人和罗马人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城市规划中就包括了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以确保城市的卫生和清洁。

罗马帝国更是在水力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建造水道、用于供水和排水的隧道,以及著名的罗马浴场等。

三、中世纪至近现代的水利工程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水利工程的发展速度放缓。

农业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因此灌溉系统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在近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英国的运河系统和荷兰的排水系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现代水利工程的革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不断认识,现代水利工程发展迅速。

在20世纪,水坝的建设成为水利工程领域的重点项目。

大坝不仅可以提供水源,还可以调节洪水、发电和改善环境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水坝,如三峡大坝和世界最大的水坝巴拉纳,都是现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五、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人类可以在原本不适宜农业的地区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从而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支持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

水坝的建设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满足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

然而,水利工程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洪涝灾害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水利”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水利”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该书记述了从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

”其中的“水力”指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镇排水。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

因此,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研究这类活动及其对象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称水利科学。

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称水利工程。

水利与人类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

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

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

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

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世界运河修建简史

世界运河修建简史

世界运河修建简史
一、引言
运河,作为一种人工开挖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交通、灌溉、经济等功能。

世界运河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它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运河
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灌溉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2.希腊、罗马时期:建造了大量运河,如希腊的科林斯运河,罗马的卡拉布里亚运河等。

三、中世纪运河
1.欧洲各国: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地,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2.威尼斯:著名的运河系统,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古代国际贸易中心。

四、近现代运河
1.北美:美国伊利运河的修建,促进了纽约州的经济繁荣。

2.欧洲: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东西方的航运距离。

五、现代运河
1.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要道。

2.中国:长江流域的航道整治和运河建设,推动了国内河运事业的发展。

六、我国运河
1.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串联了中国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
运河。

2.文化传承: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扬州、杭州等,丰富了中华文明。

七、未来运河
1.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运河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2.绿色生态:注重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结论
运河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其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

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

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和灌溉系统,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是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这个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缺水的问题。

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汉江、淮河和海河等水源调配到北方干旱地区,为北方人民提供了稳定的饮用水和灌溉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是美国的胡佛大坝。

这座位于科罗拉多河上的大坝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坝之一,也是美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胡佛大坝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科罗拉多河的洪水,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和发电能源。

该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城市不受洪水侵袭,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和电力。

此外,荷兰的海堤工程也是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

由于荷兰地势低洼,面临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水的威胁,荷兰人民创造性地建设了一系列的海堤和排水系统,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免受洪水的侵袭。

这些海堤工程不仅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为荷兰的农业和
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这些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都表明,科学规划、精确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是实施水利工程的关键。

同时,这些工程也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确保其长期的效益。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成功水利工程案例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更多福祉。

水利工程的历史回顾

水利工程的历史回顾

巴西伊泰普水电站
地理位置:巴西 与巴拉圭交界的 巴拉那河上
建成时间:1984 年
发电量:2000万 千瓦,世界第二 大水电站
工程特点:大坝高 196米,长7744米 ,水库面积1350平 方公里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进步
筑坝技术
古代筑坝技术: 土石坝、木坝、 竹坝等
现代筑坝技术:混 凝土坝、碾压混凝 土坝、沥青混凝土 坝等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后世的影 响和启示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20世纪初,欧洲各国也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现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水库、水坝、灌溉系统、防洪工程等 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就: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治理工程等 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水资源的重要性:生命之源,生 产生活不可或缺
水污染的危害:影响人类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节约用水、 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
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加强监管、 推广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能 力等
05
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添加项标题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水利工 程的防洪、灌溉、供水等造成压力
添加项标题
水利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通过优化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世界水力发电简史

世界水力发电简史

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水电站。

美洲水力发电原理图第一座水电站建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的福克斯河上,由一台水车带动两台直流发电机组成,装机容量25kW,于1882年9月30日发电。

欧洲第一座商业性水电站是意大利的特沃利水电站,于1885年建成,装机65kW。

19世纪90年代起,水力发电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利用山区湍急河流、跌水、瀑布等优良地形位置修建了一批数十至数千千瓦的水电站。

1895年在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轮机驱动的3750kW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长距离输电技术的发展,使边远地区的水力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向城市及用电中心供电。

30年代起水电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有了更快和更大的发展,由于筑坝、机械、电气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已能在十分复杂的自然条件下修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水力发电工程。

全世界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约为22.61亿kW,分布不均匀,各国开发的程度亦各异。

世界上已建最大水电站为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界河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kW,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已达70万kW,安装在美国的大古力水电站和伊泰普水电站内。

中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开发量约为3.78亿kW。

中国大陆第一座水电站为建于云南省螳螂川上的石龙坝水电站,始建于1910年7月,1912年发电,当时装机480kW,以后又分期改建、扩建,最终达6000kW。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建成和部分建成水电站共42座,共装机36万kW,该年发电量12亿kW·h(不包括台湾)。

1950年以后水电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以单座水电站装机25万kW以上为型,2.5万~25万kW之间为中型,2.5万kW以下为小型,大、中、小并举,建设了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

其中最大的为在长江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71.5万kW。

在一些河流上建设了一大批中型水电站,其中有一些还串联为梯级,如辽宁浑江三个梯级共45.55万kW,云南以礼河四个梯级共32.15万kW,福建古田溪四个梯级共25.9万kW等。

治水取得的历史成就

治水取得的历史成就

治水取得的历史成就
治水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从古代到现代,人
类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治水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古代
文明如古埃及、古中国和古印度等都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

古埃及
人利用尼罗河的泛滥季节来灌溉农田,同时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
如运河和水库,以便储存和分配水资源。

古中国的治水工程也非常
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灌溉用水利工程,隋唐时期更是
修建了大量运河和水库。

古印度的莫亚梯文明也有着复杂的灌溉系
统和水利工程。

在现代,各国在治水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荷
兰是一个典型的水利国家,其利用风车和水坝等工程,成功地将大
片湿地变成了可耕种的土地,为国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观的支持。

另外,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和尼尔河上修建的大坝和水利工程,为当
地的灌溉和发电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同时,近年来,中国也在治水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长江
的洪水,同时也为国家的发电和水资源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国际上也有许多组织和机构致力于治水工作,例如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他们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
许多发展中国家改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能力。

总的来说,人类在治水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从古代到现代,各种水利工程和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水资源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水利工程也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演化,形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作。

一、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的,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宜利型灌溉工程。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的自然条件,通过人工开凿沟渠,将岷江的清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地区常年干旱的问题,并由此开辟了广阔的农田,成为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二、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规模庞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被誉为“新世纪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该工程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十多年,目的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卫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应问题,并增加黄河及其支流的调蓄能力,为北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三条中线、两条东线和一条西线,总长达约4800公里,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天津、北京等多个省、市,工程建设的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堪称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水利史的宝库”。

该工程由大禹于公元前2294年至前2223年期间开始筹备,历时约70年才完成整个工程,涉及黄河、淮河、长江、太湖等流域。

大禹治水是一次以治水为主,防洪为辅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通过大规模的开凿渠道和修筑堤坝,使水流得以顺畅,河床得以疏通,从而有效解决了当时人民面临的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等问题,还大大推动了中国水利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水利工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生动诠释。

这些传世杰作的存在,不仅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胡佛大坝在世纪水利工程行列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20世纪西方科技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挑战性的公共水利工程之一。

它坐落于赌城拉斯维加斯以南49公里的莫哈未沙漠,跨越内达华和亚利桑那州的边界,东距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仅40分钟车程。

它横跨在黑峡谷的谷壁之间,毅然“截断”了汹涌的科罗拉多河。

该工程始建于1931年,于1935年9月30日完成(提前2年),是一座混凝土浇筑量为260万m3的拱形混凝土大坝,坝顶宽13.7m,坝基厚达201.2m;坝高221.3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坝;坝顶长只有379.2m,至今仍然是世界高坝中长度最短的大坝,总共动用了34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当游客第一次目睹胡佛大坝的雄姿时,它宏伟的规模无疑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作为世界上经典的大型水坝,胡佛水坝的建设运营适逢美国上世纪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与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与当今中国的大型水坝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本文试图与读者一起,对胡佛大坝工程建设的经济、技术背景,以及大坝建设方案的酝酿过程、决策和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一番简要的回顾,以期为我们正视与思考大坝工程建设的用途与前景提供一些启发。

一、对胡佛大坝的历史背景回顾1.根治科罗拉多河的水患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梦想穿越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河,是全球最大也是最诡异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科罗拉多的落矾山麓,河流长2233km,流域面积为63万km2,跨7个州,经墨西哥,流入加利福尼亚湾,是美国第四大河。

千百年来,河流两岸地区受尽了这条充满野性的大河的折磨,每年春季及夏初,大量融雪径流汇入,经常导致河流两岸低洼地区泛滥成灾,公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然而到了夏末秋初,河流又干涸得如涓涓细流,中下游干渴的大堤得不到它半点惠泽,根本无法引水灌溉农田。

20世纪初的一场大洪水,把加利福尼亚南部变成了一片汪洋,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心里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

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

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

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

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

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

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

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

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冲毁土地的责任者作出了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

约公元前1000年兴建的钮姆卢水库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有些渠道深达10~16m,宽达120m。

公元前600~560年间,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采用了细密的雨滴灌溉,类似现代的喷灌。

公元前 539年,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灌溉系统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公元初期,波斯的萨珊王朝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

629年,两河流域出现大洪水,冲毁纽姆卢水库,不久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地区,着手改进旧渠系,逐步恢复灌溉。

1258年,蒙古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

直至20世纪,两河流域的灌溉才再次发展起来。

至1967年两河灌溉面积达 400万公顷。

两河流域上游的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境内都有许多古灌区,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亚美尼亚、伊朗等地则从公元前 8世纪就以引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的坎儿井众多闻名。

伊朗境内现在还有大约22000条坎儿井仍在使用。

南亚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引洪淤灌,但文字记载不多。

公元前2千纪雅利安人入侵后,修复了古代的灌溉工程。

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河流域凭借灌溉已做到一年两熟。

当时北方建有亚穆纳水渠,南方则有高韦里河三角洲灌区。

在中世纪的1000多年中,南亚次大陆建造了数万座水坝用于灌溉,其中位于博帕尔东南的一座水库库区面积大约达到650km2。

当17世纪英国入侵时,这两个国家已有数千座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遗迹。

这些工程往往不断损坏,不断修复。

19世纪前期,重建一些主要的灌区。

20世纪修的最有名的灌溉工程如:1915年完成的三合渠,引杰赫勒姆河水穿过杰纳布河和拉维河,是世界较早的跨流域引水工程;1932年完成的苏库尔闸引水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有控制的引水灌溉渠系,引水1346m3/s,灌田300万公顷。

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全国灌溉面积约1150万公顷。

印度从19世纪起建有大量大型灌渠。

如:改建高韦里河三角洲渠系上的古大阿尼卡特坝,可灌田44万公顷;1836~1866年建大渠4条,灌田约200万公顷,其中有当时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戈达瓦里河三角洲渠系;以后十年中又兴建大渠5条,其中有横贯印度半岛的贝里亚尔渠。

20世纪经陆续兴建,至60年代末,印度灌溉面积达3800万公顷。

锡南(今斯里兰卡)自公元前 5世纪就开始发展灌溉。

特别是公元2世纪至14世纪之间,斯里兰卡岛中部干旱地区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达1500余座,形成了许多水库、塘堰、渠系结合的灌溉网。

后渐衰落,19世纪以后逐渐恢复并修建新式大灌渠。

亚洲其他地区早在公元前1050年,柬埔寨就在吴哥窟附近修建了暹粒河灌区,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

日本在公元前6世纪已有水利记载,以后大量修建山塘、水库,20世纪开始修大型灌区,至1947年全国水浇地已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岛,自古引水种稻,19世纪始建新式工程,20世纪60年代灌溉面积约380万公顷,大量的古代工程仍在使用。

苏联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灌溉始于公元前6世纪。

8世纪中叶以后,这一带是阿巴斯王朝的四大粮仓之一。

自1918年以后开始兴建现代灌溉工程。

自1939年完成费尔干纳大渠,长344km。

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修长1560km的卡拉库姆渠等,建成了一些大型灌区。

美洲灌溉可追溯到古老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秘鲁的灌溉历史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开始。

皮斯科河谷公元前已有灌溉工程。

公元1~600年间是水利工程大发展的时期,此后印加帝国统治的1000年,灌溉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阿根廷于1577年兴建了杜尔塞河引水工程。

中美洲墨西哥等地的灌溉工程则至16~17世纪才出现较多的记载,到1946年灌溉面积达123万公顷,此后20年中修建了196座水库和989处引水坝, 1966年灌田280万公顷,技术上也有发展。

美国自1847年开始,迅速发展灌溉事业,技术水平也提高得很快,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发展喷灌,1967年喷灌面积达300万公顷,总灌溉面积达1700万公顷。

排水早期农业是在河流沿岸发展起来的,需要排干沼泽,进行土地垦殖。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了尼罗河谷的排水工程,以后罗马的瓦罗在《论农业》一书中提到了修建排水工程的规范。

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都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荷兰的排水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是与围海造田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 4世纪,这一带就开始出现人工海堤。

从10世纪开始,盛行筑堤造田工程。

最初在圩田内实行自然排水。

1612年开始利用风车抽水围垦沿海低地。

几百年间,依靠人工堤防共围垦出7100km2以上的土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的须得海工程和莱茵河三角洲工程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见荷兰海堤)。

荷兰的排水工程技术以后又扩展到欧洲的其他地区。

英国从13世纪开始排水,把大量低洼地改变成农田。

1531年制定法律,国家直接干预排水事业,并于1918和1930年两次颁布国土排水法案。

法国在1620年首先使用瓦管排水。

英国于1724年首先使用鼠道式暗渠,1764年出现了有压地下水的沼泽地的排水方法,1843年发明圆形瓦管制造机,19世纪后半叶又发明了挖沟机。

在东欧、波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排水,罗马尼亚的排水历史甚至比灌溉历史还要早。

希腊的排水工程则主要是为了防洪。

近100多年来,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农业灌溉的急剧发展,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推动了排水工作的发展。

埃及于1909年以后大力发展深沟排水解决了棉田的盐碱化问题。

美国于1849~1850年建立了沼泽地法案,排水自东向西发展,除沼泽排水外,还发展灌区排水,大量使用瓦管暗沟,到1960年排水面积约4100万公顷。

加拿大排水有 200多年历史。

巴基斯坦结合井灌发展垂直排水,20世纪60年代末有深井5500多眼,并有大面积地面排水网。

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除中国外)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总面积约 1亿公顷。

其中美国占3700万公顷,苏联为811万公顷。

此外,加拿大、印度、匈牙利、波兰、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面积也相当大。

防洪水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在发展水利的同时,人类必须与水害作斗争。

修筑堤防自古以来,世界上最普遍的防洪措施就是沿河流两岸修建堤防(见堤)。

公元前3400年左右,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以保护城市和农田。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右岸大堤也逐渐建立起来。

尼罗河大堤从开罗至阿斯旺约有900km,并向上游继续延伸200km。

从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的有关条款记载中,可以看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保护土地的堤防。

此外,意大利的波河河谷、法国的低洼地、英国的沼泽地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内都有许多古老的防洪堤防。

波兰的系统堤防建于公元12世纪。

美国防洪工程始于1717年。

当时法国探险家、路易斯安那总督边维尔下令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建造了第一道1.2m高的堤防。

至1735年,新奥尔良附近的河流两岸已有逾50km长的堤防。

1919年,荷兰与德国签定协议,在莱茵河下游修建防洪堤。

这一工程一直持续了近40年,至1955年才最后完成。

建造水库建造水库以调蓄天然来水,是另一种普遍的防洪方法。

公元前2650年前后,埃及在杰赖维干河上修建了异教徒坝,从而建成了一座完全用于防洪的水库。

尼罗河畔的美利斯水库是利用法尤姆绿洲的天然洼地改建的,它兼有防洪和灌溉的双重效益,约建于公元前2300年。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时代曾利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哈巴尼亚湖和阿布恩迪卜斯盆地作为滞洪调节池。

斯里兰卡的明内里耶水库约建于公元前 3世纪,周长达32km。

整治河道早在公元前9世纪,德国人就利用筑堤和裁弯取直等方式整治莱茵河道,以保护施特拉斯堡东部和东南部的低洼耕地。

11世纪,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有一些局部的防洪措施。

19世纪,莱茵河逐步得到分段整治,其中从施特拉斯堡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约于1885年完成。

1879年6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属下设立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并拨款100万美元用于河道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