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

其中, 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等地区, 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目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 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 6.3亿,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

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 这些措施更加灵活, 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 有稳定的收入,就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

这样,使原来“打工族” 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

另外, 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

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 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

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再过20年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 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城市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城市的变迁也日新月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城市的变迁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首先,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机制的建立,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口向城市流动,推动了城市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其次,改革开放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改革开放还加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城市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的变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

此外,城市的变迁还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城市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品质,丰富了文化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和服务。

其次,城市的变迁加强了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城市的变迁还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人口过度集中、社会矛盾加剧等,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来解决。

四、城市的变迁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变迁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

其次,城市的变迁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垦和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的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再到如今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转型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

首先,城市化的定义需要明确。

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中国,城市化既包括城镇化,也包括农村市场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着力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使农民从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这促使了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其次,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市场经济为城市化进程的启动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国开始推行农村改革,放开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和产权,鼓励农民自主经营。

这一举措激发了农村的生产活力,为城市化进程的启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开始加速,城市化进程逐渐启动。

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这种农民工流动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量之一。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也是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来解决。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将城市化进程纳入新的轨道。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这种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等。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注重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推动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中国不仅关注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关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改善。

大力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经济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得到了快速的改造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变迁的重要影响,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城市化成为了发展的重点之一。

政府通过放宽城市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等措施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许多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中心和国际化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契机。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转移改革开放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农民工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与文化面貌。

五、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化、开放化。

各地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景观。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七、未来展望改革开放还需继续深化,城市化进程也需要不断推进。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乡村地区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政策调整、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口转移、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等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共经历了哪些巨变?

中国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共经历了哪些巨变?

中国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共经历了
哪些巨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经历了许多巨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1. 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

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技术不断革新和提升。

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建模等,提高了建设效率和品质。

3.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建设不仅关注建筑物的建设,还大力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电供应等。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 城市经济的腾飞: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商业枢纽。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5. 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城市建设。

6. 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着重发展城市文化。

许多城市积极推广本地文化、艺术和传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以上只是中国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巨变,城市发展还伴随着更多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城市的巨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与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与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 2009年上海的城市化率已达到88.6%,而西藏仅为23.8%。2009年 我国内地省市中,城市化率不足30%的由2个,在30%—50%之间 的由17个城市化率在50%—75%之间的由9个,城市化率高于75% 的有3个
4.沿海地区出现了若干个城市密集区
•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 模及其影响的范围大大扩大,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广大农 村的带动作用增强,乡村地区城市化进城也有很大的提 高。城市由单体扩张进入到群体发展阶段,出现了若干 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如京津唐、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辽宁省中部等
城镇人口数 (万人)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城镇人口比重 (%)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1978—201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年份 城镇人口数 城镇人口比重

(万人) (%)
• 2008 62186 46.60%
• 2010 66558 49.6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得以先行试水。

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中小城市从此开始发展。

同时,还实施了许多改革政策,如“城市边缘”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同时,土地出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现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的新阶段。

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时期,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传统市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同时,许多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扩张和城市建设,这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尽管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一系列难题。

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发展也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民、移民等都是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生服务设施,才能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

三.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关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而且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经济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闭孤立到开放交流,从经济落后到高速发展,从建设落后的生产型城市到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并重的文化型城市,这期间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形态的可见变化,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的大转变。

以下文章将从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的历程与成就。

城市经济成就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之变化可谓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主要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同步发展。

但进入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8年的59.6%,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6个增加到2018年的677个。

这个数据的背后,反映着中国的城市经济规模和水平的巨大变化。

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同时,城市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去,集体和单位造血式的经济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如上海浦东、深港现代化、北京奥运会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形成了中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我们在大多数城市中看到了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和城市公共交通外交化。

另一方面,我国新城建设的速度快,体量大,规模高,特别是快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将城市联系起来,推动了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城市生活成就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的进步,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街道更加宽敞,城市的环境更加舒适,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当前,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城市生活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消费也得到了不少发展。

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国外的商品被引进到中国市场,那时候城市中的街道小吃摊、小商贩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广场、商业街、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不论是消费场所还是商品选择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的浪潮中。

城市化是一种人口规模、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8.4%发展到50%,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探究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探索可持续城市化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1.城市化率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已从1970年17.92%的低水平,上升至2019年的59.58%。

其中,2012年国务院提出的“一张小康蓝图”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率达到70%的目标。

2.大城市不断聚集中国的大城市呈现出集中化和扩张化的趋势。

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已经是全国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且在城市体量和影响力上不断扩大。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也开始逐渐壮大。

3.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的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业人口正在快速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化快速推进。

2009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0%以上。

4.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复杂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空间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

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外围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产生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城市结构模式。

同时,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明显增加,一些大城市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社区,人口密度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平方公里。

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1.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城市人口突然增加,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压力加大,人口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垃圾处理、污染、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从单一的“城市扩张”到全方位的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背景和动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以及城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口号,旨在通过城市化建设的手段,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构城乡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有以下三个: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推手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人口迁移的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广的视野,他们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形成了趋势性的城乡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改造和维护规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行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性:城市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出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60.6%,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31亿人。

2.城市更新和扩张:城市的更新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中国主要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范围,不断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互支撑和互动作用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4.城市化与环境改善的平衡:城市地区环境压力之大是城市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但随着城市提前谋划和规划、环保意识加强,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催生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仅为17.92%,而到了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能够扩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二、创新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创新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力量被释放出来,使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城市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基础建设,还需要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

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城市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1980年代以来,深圳率先探索改革开放,逐渐成为创新型城市。

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能。

深圳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要推进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灵活高效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同时,必须注重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推进。

结语: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在各种挑战之下,创新和创造力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城市化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逐渐从农村迁徙到城市。

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城市化的阶段3.1 第一阶段 - 初级城市化初级城市化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此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但城市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3.2 第二阶段 - 中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增长。

3.3 第三阶段 - 高级城市化高级城市化阶段是指城市化进程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段。

此阶段城市规模巨大,城市经济高度发展,且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相应提升。

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 繁荣的城市经济:城市化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改善的生活条件:城市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 文化交流的增加: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 城市负担加重:城市化使得城市面临了人口过剩、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问题。

6. 城市化的未来趋势中国城市化仍在继续推进,预计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高速和全面。

政府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城市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人口管理和社会公平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参见杜受祜 、丁一主编 《中国城市化道路 ———思 考与选择》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988 年) 第 1 —17 页。
③ 辜胜阻 : 《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其对策》, 《人口研 究》1991 年第 5 期 ;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浙 江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196 —201 页 。
由于最初的城市化道路之争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 国 “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 , 城市规模就 成了最初讨论的中心 , 并由此形成了 “小城镇论”及 与之相对的 “大城市论”, 随后又派生出 “中等城市 论”与 “大中小论”等 。“小城镇论”的立论依据主 要是 “国情与乡情”, 持此论者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 大城市存在诸多城市问题 , 另一方面 , 他们认为 , 在
④ 孟晓晨 : 《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 《城市问 题》1990 年第 1 期 。
⑤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文件》, 中发 (2000) 11 号 。
⑥ 朱镕基 :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人民日报》2000 年 10 月 20 日。
其四 , 从近期经济发展的问题入手 , 认为目前中 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了产品过剩 , 市场需求不 旺 。在 1999 年的 “保八”战役中 , 城市化被发现是 应该可以长期拉动内需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城 市化被赋予了新的作用 , 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其五 , 农民 、农村 、农业的 “三农”问题在近几 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 , 如何解决 “三 农”问题亦成为一个大课题 。尤其是人们认识到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 而解决农民问 题的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 。于是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 成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 。这次在 “三农” 问题上重提城市化已经不同于 1980 年代初对城市化 作用的认识 , 而是充满了对城市化紧迫性的认识 。这 方面的文章与论著林林总总 , 反映了认同的普遍性 。
与这些争论进行的同时 , 西方发展经济学与城市 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经验越来越多地介绍到我国 , 使国内学者研 究的视野得以不断扩大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 这 些介绍中披露的国外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城市 病与发展病 , 是促成我国长期以来控制大城市发展并 对小城镇化道路产生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
总之 , 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及其相应研 究 , 客观上起到了使我国城市问题研究不断深化的实 际效果 。在 1980 年代初期 , 我国城市学界对于城市 化理论开始做了一些一般性的阐述 , 正是由于城市化 道路问题的提出 , 人们才开始关注城市体系的理论 , 关注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 , 对于城市规模效益也做了 许多探索 。同时 , 把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二元论 等结合到城市化机制的分析之中 。但是 , 城市化一般 理论的研究大多没有得出十分确定的结论 ; 而具体的 城市化理论研究又过分地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个性的
其二 , 许多人看到 , 在中国经济由短缺开始向过 剩阶段过渡的时候 , 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达到了 30 % , 而按照一般规律 ,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达 到了 30 %左右以后 , 就应该进入一个加速期 ②。胡鞍 钢应用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对照中国的现状 , 指出 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③, 这一论点为许多 人所接受 , 反复论述的文章也屡有发表 。此外 , 樊纲 用我国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做比较 , 也得出了同 样的结论 ④。
② 高佩义 :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经济科 学》1991 年第 2 期 ; 田夫 :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述要》, 《城市经济研究》1993 年第 10 期 ; 白雨 : 《中国的城市化研究综述》, 《学术研究动态》 (南 宁) 1991 年第 4 期 ; 崔功豪 : 《近 10 年中国城市化 研究的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 年第 1 期 。
既然推动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 要求 , 怎样推进城市化以及发展什么样的城市 , 就成 为新时期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对此 , 大多数人的 回答还是走小城镇化的道路 , 中央政府也再次选择了 重点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我们甚至注意到 , “城市化” 一词也因此被 “城镇化”所替代而不再出现在政府的
学术述评
一面 , 对城市化理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则显得很 不够 。可以说 , 城市化理论研究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偏 差。
从 1980 年代初到 1990 年代初的这一段时期 , 是 我国经济 、尤其是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 期 , 小城镇在这一时期获得一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 然 。1989 年 12 月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 , 积极发展 小城镇成了官方的选择 。此后一段时间 , 对于中国城 市化道路的争论就不再那么热烈了 。
其三 , 有学者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国际大背景出 发 , 指出 1997 年之后 , 我国的城市化面临 “市场窒 息”的威胁 , 而 “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积累 , 给中国改 革留下的选择和回旋余地已经不多了”, “为了同 ‘马 尔萨斯 —洪吉亮’死亡阴影赛跑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不能过低”。“这一目标使中国的城市政策第一次从其 他核心政策配套层次上升到了核心政策层次 , 成为能 够同时在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国际市场和提高消费效 率 、扩大国内市场两个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政策选 择”⑤。
一 、城市化道路论争与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
在我国 , 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 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 , 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 分明显 。
(一) 第一 、二阶段 : 从道路之争开始 , 理论研 究渐次深入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 , 但 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 , 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 展方针展开的 , 还不曾使用 “道路”一词 ①。1980 年 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 , 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 烈 , 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 , 如城市化 的动力 、机制 、一般过程 、一般规律 、空间展开形式 等等 , 发表文章之多 , 参加学科之广 , 观点立论之 杂 , 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②。
·学术述评·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理论研究述评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 。20 多年来 ,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 。总起来 看 ,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 自 1979 年到 1983 年 , 是清除错误认识 , 明确 中国一定要走城市化道路的阶段 。第二阶段 , 从 1984 年到 1993 年 , 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产生 、展开与 深入的阶段 , 其间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 , 在 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做了许多拓展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90 年代中期至今 , 这一阶段对于城市化重要性的认 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 尤其是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开始 了全方位的探索 , 有了新的特点 。
Ξ 本文作者赵新平 , 1962 年生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 学系博士研究生 ; 周一星 , 1941 年生 , 北京大学城 市与环境学系教授 。
① 从字面上讲 , “方针”与 “道路”并没有本质的区 别 , 但 “方针”一词主要是规划学界用于城市规划 的 , 而城市化道路问题成为全国多种学科争论的焦 点 , 则是从费孝通的《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 (载 《江海 学 刊》1984 年 第 1 期) 催 生 出 来 的 , 从 此 “道路”一词用于城市化时主要指城市化的 “模式” 选择 , 而 “方针”一词就使用的越来越少了 。
(二) 第三阶段 : 以小城镇热为动力 , 城市化理 论研究进入制度层面
随着 1993 年经济出现过热 , 中央政府开始进行 财政紧缩 , 直到 1997 年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 期间又 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 这些都转移了人们的注意 力 。危机过后 , 人们发现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 “相 对过剩”时期的到来 。但对城市研究领域而言 , 人们 则发现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所谓 “城市短缺”。于是 , 城市化再次在新的意义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研究以及 实践的热点 。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00 年 “11 号文 件”⑤ 的发布以及城市化问题被列入国家 “十五规 划”⑥ 为标志 , 城市化问题从民间 “热”到了中央 。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一 , 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 , 我国经济增长也出 现滞缓局面 , 经济严重依赖于对外出口 , 储蓄增加 , 需求不旺 。这说明中国经济 “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 长阶段和调整期”⑦。王பைடு நூலகம்更明确地指出中国经济发 展已经进入了 “工业化的中期”, 而 “工业化中期阶
① 周一星 : 《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 《管理世 界》1992 年第 6 期 ; 《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 论》,《城市规划》1988 年第 3 期 。
⑦ 胡鞍钢 : 《中国经济的现状 、短期前景及长期趋 势》,《战略与管理》1999 年第 3 期 。
·133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段的基本特征 , 是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并 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涌流 , 由此引起经济增长速度 进一步加快 , 同时 , 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出现 了向农业以外急剧转移 、城市化比率迅速提高的情 况”①。
于 “中等城市论”, 则主要是对前二者观点的折中 。 在激烈争论的同时 , 周一星跳出了城市规模单一
取向的框框 , 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 城市规模 , 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 的 , 企图以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 没有抓住 问题的关键 。指出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 , 并 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 “多元论”的城市化 方针 ①, 这一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此 外 , 夏振坤与李享章提出了城市化道路的 “三阶段 论”, 认为人口向城市或城镇的转移具有垂直与平面 两种不同的形式 , 应当在不同的阶段走不同的道路 , 即第一阶段以向小城镇转移为主 , 第二三阶段则主要 是向城市转移 ②。还有其他的学者结合对中国城市化 动力机制的分析 , 提出了 “二元城镇化战略”③, 即 “设想发展两种城镇圈带 : 第一种是发展像长江三角 洲 、珠江三角洲 、京津唐和辽中南这种城镇比较密集 的城镇圈带 ; 第二种是发展市管县这种城镇圈带 , 即 通过加强主体城市和延续城市 (市管县的县城) 之间 的网络建设来加强市管县内镇的城镇化”。孟晓晨在 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的基 础上 , 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 “双轨归一说”④, 即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 ,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 间迁移和向非农业的职业转移不能同时实现 , 因而现 实中 “我们选择的城市化是双轨的 , 一轨是直接的城 市化 , 两个转移同时完成 ; 一轨是滞后的城市化 , 先 职业转移后空间迁移 。最终必将双轨归一 , 实现完全 的城市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