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庆:经典教育名著导读
南丹县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童 在苦难中长大》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
1、引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为最大的痛苦.这一位有着如此巨大成就的作家为什么说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5、《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7、探究思考: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作家高尔基简介:
3、作品《童年》简介:
4、成书背景:
【板块二:独学】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儒林外史》导读课设计导读目标1、通过研读回目,了解“串葫芦式"的结构安排,消除阅读古典小说的畏难情绪。
(重点)2、通过对人物分类建群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3、通过推荐荒诞离奇、子虚乌有的情节,赏读传神的生活细节描写、白描以及运用对比衬托、夸张变形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的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导读词,说说“儒林”外史。
链接材料一:说说“儒林"外史。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儒林,是儒家学者之群。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儒林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链接材料二:说说科举制度。
活动二:阅读目录,假如作者要为书中的人物建朋友圈,请你把相关人物拉到群里,并取个群名。
群名片:我为科举狂成员:周进、范进、匡超人、王惠、严贡生、马二先生群名片:爱“湖”人士杜慎卿(莫愁湖)景兰江、赵雪斋、牛浦郎等人(西子湖)娄三、娄四、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莺脰湖)群名片:同流合“无"王冕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萧云仙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活动三:速读目录,根据群名,理清整本书的结构。
“串葫芦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之《 西 游 记 》 教案
《西游记》——经典名著阅读方法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把握经典名著阅读的基本要求。
2.能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了解中考常见的考试题型。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1.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经典名著考试的基本要求。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次专题复习,让学生能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
2.养成一些读书的好习惯,及时积累,会做一个有心人。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1、经典名著阅读的基本要求。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三、复习方法1.制作多媒体课件2、讲练相结合,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我们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工程和读书月活动,就是想倡导学生们多读一点、多背一点经典性的东西。
正如朱教授所说,如果读了、背了,就会将其精华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后劲无穷,受益终生。
一句话,一名优秀的学生,必须是个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人。
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
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
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
(二)方法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有很多不同。
整本书阅读不可能做到一字一句的精读,一本书读完后留给我们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才是重要的。
以下是我和大家谈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1、选择书籍的方法:当你听到老师推荐或者自己了解到有一本好书值得阅读时,你在选择书籍时最好是选原始板本的,这样才是最真实的、最完整的,尽量不读精选本或缩写本。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说课稿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一、教材分析《儒林外史》作为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必读名著篇目,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清代中期,其作者是吴敬梓。
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力批判了“八股取士”制度。
作为我国长篇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儒林外史》在人物形象塑造、讽刺艺术手法和批判精神等方面有着丰富且独到的价值。
阅读《儒林外史》,学生能认识吴敬梓以生活中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众多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全面深刻认识世界美丑,理解人性善恶;能学习借鉴《儒林外史》成熟高超的讽刺艺术,丰富写作技巧;能切身领会《儒林外史》蕴含的深刻批判精神,学以致用,辨析社会生活现象,提升思辨能力;最后,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感受小说的“真”“情”,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学子情怀。
二、学情分析《儒林外史》兼具古典白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双重特性。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典小说”所学的第二篇课文正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的《范进中举》,学生已基本掌握“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但对《儒林外史》的“讽刺小说”特质知之不多,体会讽刺小说的批判精神更是难以下手。
且由于《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和情节,以及相当艰涩的古白话,学生普遍反映不爱读、不会读,也就读不下去整本《儒林外史》。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赏析其讽刺艺术。
3.体会作者对当时政吏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的批判以及对善良人物的歌颂。
四、说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规划阅读时,第一课段解决的是“做好整本书规划和激发阅读兴趣”问题。
学生依据人物分层做好整本书阅读规划推进表,开展浏览回目讲故事、观看图片猜人物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绘制人物、情节示意图落实整本书阅读。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互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互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摆渡经典,对话古今——《经典常谈》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探索与选择性阅读:学生将通过浏览《经典常谈》的标题、目录及章节概述,初步构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框架,并实践选择性阅读策略,聚焦关键章节进行深入阅读。
2.激发兴趣与提升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书籍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书中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3.合作批注与文化传承: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采用选择性批注的方式,共同解析书中精华,分享阅读感悟,以此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集体荣誉感与文化自信。
二、核心任务《经典常谈》导读课的教学设计精心构建了一个核心任务——“为《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甄选并深度赏析经典篇章”,这一任务设计不仅紧密贴合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任务驱动与情境教学理念,还巧妙地模拟了现实工作场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学生需在本课学习中,首先明确任务目标,即作为栏目组的“经典推荐官”,深入《经典常谈》这部著作,依据个人兴趣与栏目定位,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批注技巧,记录关键信息、赏析亮点及个人感悟,以此为基础,完成经典选择性阅读任务单的撰写。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选择性阅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还促进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最终,通过提交任务单的形式,学生不仅展示了个人学习成果,也为《典籍里的中国》栏目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见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
三、名著学习任务课段课时安排学习安排导学课1课时消除隔阂,激发兴趣推进课3课时深入阅读,梳理探究提升课3课时前后统整,读懂读透四、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策略:学生能够通过深入思考与小组讨论,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技巧,同时学会有效运用批注方法,以提升个人阅读效率与理解深度。
激活名著阅读,重温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
激活名著阅读,重温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9-16T17:29:15.415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8月作者:邱玲娟[导读] 阅读是学生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的基础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教师必须要激活名著阅读,加强名著导读教学力度。
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文章,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生深入学习阅读知识,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邱玲娟云南省宣威市祯祥初级中学【摘要】阅读是学生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的基础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教师必须要激活名著阅读,加强名著导读教学力度。
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文章,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生深入学习阅读知识,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8-148-01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名著导读,既是顺应时代发扬传统文化趋势的有力举措,又是满足现代社会学生对文化多样需求的必然途径。
古今中外的名著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样,且学生兴趣爱好不同,阅读基础也参差不齐。
因此,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思考拓展名著导读的途径,提高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力,真正将“名著导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一、充分调动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路克曾经说过:“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
”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热情,学生才会喜欢阅读名著,并且积极主动地读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阅读名著。
比如阅读《老人与海》时,需要了解作者海明威的个人经历等;阅读《聊斋志异》时,需要了解作者蒲松龄的身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或者名人逸事形式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启发,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课内名著导读中考复习梳理.doc
人教版初中课内名著导读中考复习梳理人教版语文课内名著导读梳理总汇(2015中考复习资料)名著导读目录表七年级上册《繁星》《春水》《伊索寓言》2012百色市中考、2013百色市中考七年级下册《童年》2008百色市中考《昆虫记》2012百色市中考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2010百色市中考《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8百色市中考2014百色市中考八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2010百色市中考《名人传》2010百色市中考九年级上册《水浒》2009百色市中考《傅雷家书》2012百色市中考《培根随笔》2012百色市中考九年级下册《格列佛游记》2008百色市中考、2010百色市中考《简•爱》2011百色市中考七年级上册《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1.作家简介:冰心,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有《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等。
2.作品梗概:《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小诗集。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搜集在一个集子里。
诗集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
诗集中的母爱,就是以“爱的哲学”为根本出发点。
3.主要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歌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4.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5.精彩片段:①“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②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对无私母爱的赞颂。
)③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对新生初盟事物的歌颂。
)④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对人生意义的沉思。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1.作家简介:伊索,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同步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经典常谈》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本书由朱自清先生撰写,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文选本、诗、词、文、赋、论、序、书、说、辩等文学体裁,对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讲解。
本书语言简练,深入浅出,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八年级的文言文难度加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典常谈》的背景和内容,掌握古典文学的主要体裁及其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经典常谈》的背景和内容,掌握古典文学的主要体裁及其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对古典文学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运用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典常谈》的背景、内容和文学体裁的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古典文学进行分析和评价。
4.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常谈》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经典常谈》原著、相关文献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经典常谈》原著,了解作者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典常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经典常谈》中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常谈》中的文学体裁及其特点。
《名著导读》课件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点评和指 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课堂展示
挑选出优秀的阅读心得,让学生在课 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05
名著导读总结
名著导读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考试成绩、课堂互动、课后 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名著
导读的效果。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数据,分析名著导读对 学生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和
03
名著导读方法
阅读技巧分享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导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需求选 择精读或泛读,提高阅读效率。
笔记与总结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记录心得 体会,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 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背景了解
时代背景
介绍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 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名著导读》ppt课件
CONTENTS
• 名著导读简介 • 世界名著概览 • 名著导读方法 • 名著导读实践 • 名著导读总结
01
名著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名著导读通常包括对作品背景、作者生平、文学流派、作品情节、人物形象、语 言风格等方面的介绍和探讨。
名著导读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 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文 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
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名著导读可以帮助学生了 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文学作品,拓展学 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 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详细教案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文化自信:了解经典古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阅读作品,了解其普及性和通俗性的特点,感受其流利畅达的语言。
(重点)◎思维能力: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选择性阅读。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作品明快利落的语言风格。
2课时1.查阅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内容。
2.浏览《经典常谈》的目录,初步感知《经典常谈》的内容。
搜集一些文化名人对《经典常谈》的评价。
第1课时1.了解《经典常谈》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激发对《经典常谈》的阅读兴趣。
2.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进行选择性阅读。
一、新课导入什么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那些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时,给予我们慰藉与启迪的灯塔;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仍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柔软之地的和弦;是那些在历史的尘埃中,不断被后世发掘与颂扬的智慧结晶;是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激发我们思考与梦想的不朽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常谈》,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板书:《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设计意图】从“何为经典”的话题引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经典的内涵,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作家作品学生畅谈自己了解到的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师及时归纳。
1.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
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
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教案)
-掌握《水浒传》中复杂的角色关系和故事线索,理解其反映的封建社会矛盾和历史背景。
-深入解读《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克服对名著的表面理解,达到深层理解。
3.《水浒传》名著阅读:分析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武松、林冲、李逵等,理解其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
4.《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感受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名著的阅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在《水浒传》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李逵等人物为何会走上梁山,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如何通过这些个体的命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名著导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阅读故事书时,是否曾经被某个角色深深吸引?”(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五单元名著导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西游记》名著阅读: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寓意。
2.《海底两万里》名著阅读:探讨科幻小说的特点,分析作者凡尔纳的想象力与科学性的结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水的阅读》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水浒传》中经典片段的语言特色,掌握并运用其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水浒传》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小说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水浒传》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能够初步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水浒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其艺术特色。
•学会从语言、情节、人物等方面鉴赏古典小说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水浒传》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背景,理解其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将古典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迁移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四、教学资源•《水浒传》原著节选或改编版•多媒体课件(包含人物图片、关键情节视频、背景介绍等)•课外阅读材料(如《水浒传》研究论文、评论文章)•小组讨论题卡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水浒传》的基本信息和背景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关键人物、情节进行小组讨论。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小说中的经典场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水浒传》中的经典打斗场景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部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吗?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水浒传》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1.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简述施耐庵生平及《水浒传》的创作背景。
2.主要人物与情节概览•通过PPT展示林冲、武松、宋江等主要人物图片及简介,引导学生概括其性格特点。
湖北省黄冈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1:名著导读
湖北省黄冈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1:名著导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名著导读 (共30题;共238分)1. (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A.“有谁和你在一起吗?”“是的,先生。
跟我一起去的是——”“等一等——等一等。
不必说出你同伴的名字。
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出庭的。
你去那里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吗?” “汤姆迟疑起来,看上去有点慌乱。
“说出来吧,孩子——别害怕。
说真话总是让人敬佩的。
带了什么去的?”“就带了一只——呃——一只死猫。
”人们一阵哄笑。
法官把他们喝止住了。
B.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
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
每到夜幕降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诱使他到外面去。
可怜的哈克处在同样苦恼和恐怖的状态中,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尽管印第安人乔的当庭逃逸让哈克免去了出庭受审的痛苦,然而,他依然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也有他的一份。
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姆由于良心不安而不得不在夜里赶到律师家中,把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由此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
(节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1)A 选文中的“同伴”是谁?B 选文中“可怕的实情”具体指什么?(2)联系原著,说说 B 选文中汤姆为什么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2. (5分)(2013·宁波) 名著阅读。
(1)下面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原著有出入,请指出并改正。
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
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2)下列故事出自《水浒》,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
专题07:名著导读(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专题07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朱自清)一、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
作为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
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除了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
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
二、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正文计有“《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与“文第十三”等十三篇,平均每篇数干言。
朱自清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笔法对于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
三、章节梗概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第37讲八年级名著导读梳理(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四名著导读第37讲八年级名著导读梳理(《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3)二、知识建构 (3)篇目1:《红星照耀中国》 (5)篇目2:《昆虫记》 (8)篇目3:《经典常谈》 (10)篇目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三、方法总结 (18)备战中考高效学习名著的五个小技巧 (18)四、考场练兵 (19)【课标要求】1.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
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3.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
4.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
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
【考查重点】新课标从情境设置、命题材料选取、问题或任务设置、题干设计等方面对命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命题建议中,重点提出考试命题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核心素养水平。
七年级名著导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主要考查以下四部:《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题型】1.名著文学常识题这类常识题主要给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然后问这个人物出自哪位作家、哪部作品,附带还会问及作者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以及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典型人物性格题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程度,除了清楚人物的性格,还要了解人物相关的外号,能够根据外号写出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读书方法例举
四、读书方法例举
精读 泛读 浏览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 读书报告会
Page ▪ 17
教育名著导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坤庆
Page ▪ 1
目录
一 何谓名著
二 中外名著介绍
三
名著导读
四
读书方法例举
一
何谓名著
一、何谓名著
在历史和当代有着广泛影响的研究教育的 专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大型教育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丛 书,收入外国教育名著达40余种。
二
中外名著介绍
二、中外名著介绍
主要包括: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乐正克:《学记》
二、中外名著介绍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儿》 康德:《论教育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斯宾塞《教育论》
二、中外名著介绍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
三、名著导读
(三)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 ,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四)卢梭著:《爱弥儿》(上下册 ),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版
三、名著导读
(五)康德著:《论教育学》,赵 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版
(六)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 》,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三、名著导读
(七)斯宾塞著:《教育论》, 胡毅、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八)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三、名著导读
(九)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 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十)赞可夫著:《教学与发展 》,杜殿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凯洛夫:《教育学》
布鲁纳:《教育过程》
三
名著导读
三、名著导读
(一)柏拉图:《理想国》,郭 斌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