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
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
“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
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历史学家伊思·格雷说:“这次胜利的的确确是他的胜利,如果没有他的工业化,特别是没有在伏尔加河以东高速发展工业,这次胜利是不
可能赢得的。集体化对这次胜利也做出了贡献。”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苏共中央的理论战线也因此变得僵化、呆板。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失去在行动上和政治上切实应对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及时从社会经济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使用集约方法发展经济并全面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体制过渡。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发展越业越慢。大量的国家财富通过所谓的合作社、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地流入中间商的腰包。人为地制造出了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的短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而急剧下降。这一客观情况最终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使他们反对共产党。而当时的领导人对苏联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社会单一性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极为简单的、盲目乐观的,其高估了当时社会的团结和统一,没有考虑到国内有大量群众并不接受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敌视共产党,期待着有一日为1917年的失败进行报复。异己思想受到禁止,反对派情绪受到压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因此越积越多。
(四).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因此而产生变形。这些理论家急欲将联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
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及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之处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一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斯大林奠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几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经济运行方面,坚持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否认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经济;管理方面,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国家机关和中央各部门由上而下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生产、供给、销售等全部经济活动;在政治生活方面,把马克思探讨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延续到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创新,但政治上始终过度集权且延续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并把社会主义建设放在重工业上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继续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认清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
(二).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