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心理学第三章完整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三)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三)

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注意部分]一、名词解释1.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是指我们从无限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和抑制。

有以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标。

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3.注意的起伏现象是指注意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二、填空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3.注意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4.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5.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三、选择题1.我们通常所说“一目十行”指得是注意的(C )A、分配B、转移C、范围D、稳定性2.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是由(A )提出来的。

A、布鲁德本特B、特瑞斯曼C、汉密尔顿D、赫布解析: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受彻里研究的启发,经过大量的实验,于1958年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性是信息加工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造成的。

他认为注意就像一个过滤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受到注意的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而未受到注意的信息则被排除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

布鲁德本特还通过实验进一步揭示,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而不需要高级分析参与活动。

因此,过滤器模型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而且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与苏联)掀起了一场教改试验的热潮。这场教改的主要倡导 者与试验者,如美国的布鲁纳(J.S.Bruner)和苏联的赞科夫都是教育心理学家。 (1)布鲁纳的主张称作“课程改革论”。 ① 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的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形成并发展其认知结构。他引用 心理学的规律指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迁移与运用;知识越简要,就越利于记忆与检索。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第1章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1节 绪论

第1章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1节 绪论
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
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
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让狼叼走养大的孩子,他们有健全的人的大
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
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
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
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
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
约的作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
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但是,影响最大的
要数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创建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这些人后
来到了世界各地,他还创办了《心理》杂志,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一代又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温瑞芬 2009.9 于中南——————————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但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 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例如,一只苹果放 在我们的面前,它的颜色是红色的,质感是光滑的,气味是芳 香的,味道甜滋滋的,这些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属于 感觉,而将这些对颜色、质感、气味和味道感觉信息的整合, 可以获得苹果的知觉。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每个 苹果的色彩、形状和味道也不尽相同,我们却可以认识苹果这 个概念。显然,知觉还包括了大脑的信息加工,它不是被动地 获取外部事件的信息,而是积级地、主动地、有组织地获取信 息可见,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 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 身的基本构成成分。”
1.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感觉和知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 识的最初源泉,人只有通过感觉和知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他而存 在的客观世界。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和舌,产生的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 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但是,知觉和感觉又 是有区别的,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的整体性.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 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 闪 烁着淡 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 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 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 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课后习题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单选题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B.突触C.神经回路D.神经系统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B.知觉空间关系C.逻辑推理D.幻想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

A.神经元B.胶质细胞C.突触D.反射弧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

A.静息电位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C.动作电位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B.整体说C.机能系统说D.模块说8.大脑皮层是指 (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9.正是通过对 (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B.失语症病人C.割裂脑D.脑成像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B.加尔C.弗洛伦斯D.鲁利亚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D.反射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14.一个神经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A.树突B.轴突C.胞体D.基因15.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实现的A.突触B.轴突C.髓鞘D.树突16.人的神经系统包括()A.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7.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脑神经、脊神经18.听觉中枢位于()A.顶叶B.额叶C.枕叶D.颞叶19.视觉中枢位于()A.额叶B.枕叶C.顶叶D.颞叶20.人类的()高度发展,占整个大脑皮层总面积的30,对心理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A.顶叶B.枕叶C.额叶D.颞叶2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A.扣带回B.中央后回C.中央前回D.角回22.下列哪一项不是动力定型()A.手碰到针刺就缩回B.习惯C.技能D.生活方式23.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发生()A.运动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症C.不能书写D.失读症24.无脊锥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A.感觉阶段B.知觉阶段C.思维萌芽阶段D.意识阶段25.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A.言语功能B.数学计算功能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26、对人的觉醒水平起重要作用的神经结构是( )A .脑干网状结构B.丘脑 C .下丘脑 D .中央后回27、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后端 D 颞叶28、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A.桥脑B.丘脑C.下丘脑D.网状结构29、脑神经有()对。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答案(1)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答案(1)

112.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C)A.老鼠打洞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D.蜘蛛织网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A.条件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D)A.斯金纳B.桑代克C.班杜拉D.华生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句话出自(D)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米尔顿D.华生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D)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C)提出来的。

A.苛勒B.杜威C.桑代克D.班杜拉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条件反射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D)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B)A.正强化B.负强化C.奖励D.惩罚123.负强化是指(C)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124.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

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品行。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2.加涅根据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35.对初中生的心里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36.高中生的心理辅导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历并由经历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历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历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历。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历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开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历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历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开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响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区分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及学习者原有知识构造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及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承受学习及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及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响理论刺激-反响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响,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笔记好啦,今天咱们来聊聊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学习动机”。

首先呢,咱们得先搞清楚,啥是学习动机?说简单点,就是那种你一听到就有点兴奋,或者不愿意放弃的感觉。

比方说,你早上起床本来懒得去学校,但一想到能跟朋友一起讨论那个好玩儿的课题,哎呀,你就不自觉地从床上跳起来了。

对吧,那个时候你就有了学习的动机。

而这个动机的背后,其实是你对学习的兴趣、渴望和目标的追求。

咱们得明白,学习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不是每次都能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没错吧?有时候你也会想:“今天我就不想学了,玩会儿手机多好?”但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或者看到学习的意义,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你学习英语的时候,脑袋里闪过一个念头:“我将来能说流利的英语,去旅行不求人,这多酷呀!”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想要学习的力量,别提有多强烈了。

不过,学习动机也不是谁都能随便调动的。

想想看,大家小时候不都得过考试吗?当时是不是很多人觉得考试就是个大难题,甚至都开始怀疑人生了?这种时候,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的人考试压力山大,根本提不起劲;但有的人就不一样,拿到考试卷子,眼睛闪闪发光,觉得“这就是我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就是动机的力量。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种“我必须拿到好成绩”的劲头,哪怕前一天熬夜复习,第二天也能打起精神,拼尽全力;而有些人呢,做个“佛系”考试,想着“反正努力了也没用,随便吧”。

同样是考前复习,结果却天差地别,真是看动机。

学习动机跟我们内心的需求也息息相关。

很多人可能就明白了。

就拿咱们吃饭来说吧,饿的时候,你可能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着快点吃饭;但是如果你已经吃饱了,看到别人桌上的美食,就算再好吃,你也没什么兴趣了,对吧?学习也是一样,动机和你内心的需求紧紧联系。

你要是觉得这门课对你来说毫无意义,根本不会激发你去认真学习它。

可是如果你看到它和你未来的职业、梦想息息相关,那动力就来了。

所以啊,内心需求的满足感,才是推动学习最强大的力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杀手的最后遗言
❖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想,希望大家不要走我 这条路,代价太大。”
2003年12月黄勇被枪决
黄勇犯罪心理渐变的原因
❖ 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 内向
❖ 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 内心的渴望与想象
❖ 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 唤醒其“梦想”
❖ 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 黄勇的“杀人想象”
(二)突发式
无预谋 突发
情绪性 无法控制
情境性 特殊情况
人际冲突 矛盾激化、恶语相加
激情犯罪(crime of passion)
❖ 据统计,“激情犯罪”在我国已占到一般刑事案件 的三分之一,而且六成命案祸起“激情犯罪”,并 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 “激情犯罪”多发生在亲友、恋人之间,悲剧在瞬 间发生,带来的伤痛特别震 love scene of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in The Divine Comedy(神曲) (Dante Alighieri), depicted by Ingres(安哥尔,法国画家).
❖ In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courts, a crime of passion is referred to as “temporary insanity(疯狂)”. This defense (辩护) was first used by U.S. Congressman Daniel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内容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形成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节动机与学习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惟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临界点时,这时能令你改变的杠杆才出现了。
当我要帮助人改变时,为了能在短短的一次时间里确实改掉困扰他们多年的毛病,我一定要不厌其详地查出能令他们改变的杠杆。
每当要开始进行之际我就会对他们这么说,如果他们不下定决心要马上改变,我是无能为力的。
很多人整天就是只想到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想到如果不改变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如果我不改变的话,人生最终会错失掉什么样的机会?会让我在身体上、精神上、金钱上或情绪上有什么样的损失?”
让不改变的痛苦成为你真正、强烈和直接的感受,使你不愿再耽延而拿出改变的行动。
如果那仍不足以产生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心爱之人的身上,例如你的孩子或其他你关心的人。
就是这种痛苦与快乐交织而成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然而我们要如何消除这样的矛盾呢?如何逼着自己愿意主 动去改变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是不成的。
就像是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
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圆滚滚像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因而终于拿出改变的行动,这就是临界点了。
大部分的人宁愿为心爱的人付出得比在自己身上为更多,所以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心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当你做完这件事后,接下来便是问自己一些能引起快乐的问题,这将可以使你对改变产生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感觉。
你可以这么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评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物理经验
B. 逻辑—数理经验
3) 社会经验: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传递过程,是心理发展必需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4) 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坏境相互作用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2. 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包括三种方式: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 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二、 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改变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三、 信号性反应: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四、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2.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遗传素质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则是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 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遗传素质上的不足。
3. 心理发展的动力,即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外部矛盾,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5.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包括的阶段有:乳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前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人期、中年期、老年期。
八、 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及作用:
人类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和语言。
1. 劳动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阶段 年龄 主要矛盾
学习信任阶段 出生~1岁 信任——不信任
成为自主者阶段 1~3岁 自主性——羞怯、怀疑
发展主动性阶段 3~6岁 主动性——内疚感
变得勤奋阶段 6~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 12~20岁 同一性——角色混乱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20~40岁 亲密感——孤独感
五、 最近发展区:果维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做“最近发展区”。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六、 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谈教学育发展的关系:
1.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看,果维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做“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在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2. 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看,果维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认为的发展”。
1) 教学主导着和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2)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3.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看,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显示创造力阶段 40~60岁 创造力感——自我专注感
达到完善阶段 60岁以后 完善——绝望
十二、 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简答题)
1)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其本质作用是揭示新的可能性。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发展的充分条件。
2) 练习和习得经验:是心理发展中重要的、必需的因素。分为:
十、 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要主张:
1. 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教育
2. 反对体罚儿童
3.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4. 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5. 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十一、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人的生物学因素,又要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完成。
1) 劳动使心理的产生有了必要
2) 劳动使心理的产生有了可能
2. 语言的作用:
1)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2) 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
3) 语言使人类克服了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使人的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九、 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1. 遗传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失去它相应的心理就得不到发展
1) 同化
2) 顺应
3) 平衡
3. 心理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简答题)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水平,其本质是量变(同化)的不断积累,引起质变(顺应),新的心理结构师在旧的心理结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七、 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阶段性的含义如下:
1. 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
2. 从低级到高级按一定的次序进行
3.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4. 相邻的两个阶段不能完全的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
4. 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
十三、 论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理论:
1. 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知道儿童的心理发展。
2. 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3. 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