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对策贫困大学生是高等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境贫寒,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奋斗自强,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处境、出人头地,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往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然而,由于大学环境与中学环境的巨大反差,社会对大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更加迫切与现实,迫使大学生要花时间和精力支关注、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不再像中学那样“全力以赴”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如此庞大的数字说明我们必须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再实行公费上学制度,即大学生上学必须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用,因交费上学而加重生活困难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大学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尽管大部分贫困
生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人无法以健康的心态完成高校生活。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探究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1]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非贫困学生相比有所不同。有些贫困生不敢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还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在班级活动中失利,由此更加胆怯、自卑,在心理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缩的应付方式,而不是积极地克服困难。
(二)焦虑抑郁
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常面临危机。在消费上精打细算,还常为学费头疼。有的贫困生申请到助学货款,但临近毕业时得为如何偿还货款焦虑,就业压力也会引起他们的焦虑抑郁心理。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言语不多,还会出现情绪低落、行动迟缓、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二、部分高校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自尊心强、压力大而自信心不足
高校贫困生往往在独有的生活环境下,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磨砺,能走进心中憧憬的象牙塔,觉得很有成就感,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使自己和家庭改变贫困的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
心理压力,而且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注重他人的看法,非常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碍于情面,又不敢正视自己的贫困现状,所以往往易形成自尊心过强、自信心不足的消极心理。
(二)自卑、抑郁和自我封闭
贫困生大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他们
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瞧不起,结果不敢与人来往,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离群索居,缺少朋友。他们不敢向他人敞开心扉,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因此而产生一种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
影自怜,而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等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使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原有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强烈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消失殆尽,然而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人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长此以往,就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导致自卑和自我封闭,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三)偏激、嫉妒和虚荣
社会贫富的差距,使得很多贫困生产生不公平感,长期
的不公平感会产生偏激反应,或走向自我攻击以寻求心理平
衡,即受挫后将不满情绪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甚至向自
己发泄。少数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是采用种种手法伪装、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这种极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促使他们去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状态,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更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还有些贫困生喜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荣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易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四)敏感和孤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极其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现象加以误解,或者把一些小误会放大。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和他人的交流较少,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结果日益孤独。他们经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以往,就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敏感孤僻,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或自毁等心理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一)给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生活和成长成才造成危害。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为其他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首先,影响贫困大学生正常的
生活、学习和交往。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诸多不良表现,如自卑和自闭,不能容纳别人,不能与人正常的交往,出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影响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不能较好的支配新的环境,与社会保持较好的接触,在面对困难时出现沮丧甚至逃避,不能够选择适宜自己的角色。第三,影响贫困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也势必会对行为上造成影响,影响和限制了自己的成才与发展。
(二)对和谐校园和社会的构建形成的不良影响。贫困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及社会的建设。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由于经济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多余的人,加上心理健康上出现了问题,少数贫困大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不认真学习,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成材目标。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上、学业上的压力,往往逆反心理较强,出现了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圈子狭小,更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教导和帮助,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怜悯和同情等心理健康问题,更有甚者,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他们的歧视和苛求,这就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增加了不少的难题。
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