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练习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第一部分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社会综合探究五 走进台湾(含答案及解析)
综合探究五走进台湾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宝岛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暖湿②东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③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称④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如图是台湾省部分地区年均温的分布,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3.当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有()①地狭人稠,人均资源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④山多,交通运输落后.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正确描述台湾经济特点的是()A. 台湾旅游业落后B. 主要出口农产品C. 出口导向型经济D.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5.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岛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图中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A. 农产、森林的分布B. 作物、矿产的分布C. 矿产、林地的分布D. 林地、河流的分布6.图中“母”欢迎“子”回家,关于“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岛上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短小,但水能资源丰富B. 位于板块边缘,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和雪灾等C. 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居民以高山族为主D. 主要发展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为主的经济7.小华据图中信息判断,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他判断的依据是()①森林分布②纬度位置③农产品种类④地形.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8.下列关于台湾岛地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B. 交通线分布受地形影响,呈网状分布C. 台湾岛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D. 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9.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台湾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的“植物王国”B.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C.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两熟D.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端,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10.台湾气候宜人,冬无严寒,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树木常绿,素有“天然植物园”、“水果之乡”之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能力培养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包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能力培养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2.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出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学生用卷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人称颂它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古人评论它说:“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料三它的《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2)“它”开凿于何时?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请你说出“它”的中心A地名是______,南起B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北至C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4)结合三则材料,如何评价“它”的开通?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扰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年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唐太宗时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盛世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2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2分)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3)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4)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治世局面?(2分)(5)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速,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攀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数耳,若兵戈屡动,土水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煸万绪,颓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含解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含解析)一、选择题1.隋唐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A.繁荣与开放B.民族政权对立C.君主专制加强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隋朝大运河【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在:①盛世局面的出现。
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②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
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③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
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④辉煌的隋唐文化。
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A.秦灭六国B.西晋C.隋朝D.元朝【答案】C【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隋朝。
589年,隋朝隋文帝灭掉南方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朝,统一全国。
所以C是正确的。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公元前221年,是在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出现之前;西晋是三国统一归晋后出现的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元朝在中原建立统治是在结束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之后。
所以A、B、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择C。
3.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隋朝1 / 17B.秦朝C.西汉D.东汉【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用人做官的制度,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择优录用,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4.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81年建立隋朝B.589年实现国家南北统一C.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D.统治时期国泰民安【答案】C【详解】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人教版初一历史期中复习练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期中复习练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1、•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朝灭亡这一段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共12分)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统治的和谐: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2分)(2)人与人的和谐:请依据课本内容,列举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一对和谐的君臣。
(2分)(3)人与自然的和谐:战国时期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4 )统治的不和谐:列举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位暴君。
(1分)(5)人与人的不和谐: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生前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2分)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6)请你从儒家和法家的立场,分别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4分)2.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11分)(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2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2分)(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5)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2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从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A. 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B. 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C. 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D. 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上述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 岳飞、文天祥、郑成功B. 郑成功、岳飞、文天祥C. 郑成功、文天祥、岳飞D. 于谦、文天祥、郑成功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我国一个行省是在()A. 1660年B. 1680年C. 1780年D. 1885年4.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家请客的座次位置,可见对他家请客情况了如指掌,朱元璋能够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原因是()A. 废除丞相B. 废除中书省C. 设立三司D. 设立锦衣卫5.下表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历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的提纲,其中填写在①处最合适的是()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①A. 军机处B. 文字狱C. 锦衣卫D. 东厂6.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A. 吃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B. 背诵白居易的《新乐府》C. 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 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7.下列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A. 满洲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B.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C. 1635年,努尔哈赤改族名为满洲D.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8.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A. 明成祖设内阁B. 明朝设厂卫制度C. 雍正设军机处D. 乾隆大兴文字9.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复习题1、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
……东之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必……——《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资治通鉴》请回答:⑴材料一和二描述分别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答:唐太宗唐玄宗⑵历史上把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称为什么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⑶他们统治时期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位僧人,分别去了哪两个国家答:鉴真玄奘日本、印度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大运河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
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3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请回答:⑴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⑵此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它诞生的标志是什么⑶此制度完善于哪个朝代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几个关键人物⑷在这种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创的有哪两项考试⑸此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4、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颜公变法出新意,细劲入骨如秋鹰。
——苏轼请回答:⑴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当时的帝王是谁⑵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位书法家书法艺术的评价与他同期的书法家还有谁后人用哪四个字评价两人的书法?⑶从鉴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鉴真:有远大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2.(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答案】(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 A.洛阳;B.涿郡。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历史】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2)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原因: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
10、“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这是哪位著名思想家说的话?他抨击了什么?哪一时期的?(2)文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指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期?(3)“八股文”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危害?(4)历史上还有其他类似于“咸阳之郊”和“八股之害”的事例吗?1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4)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2、“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句诗是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3)作者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这一事迹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4)如何评价作者?为什么?六、连线题1、A、一代天骄a、毕升B、神品b、成吉思汗C、郾城大战c、元世祖D、活字印刷术d、赵孟頫E、开凿新运河e、岳飞2、A、苏轼a、《清明上河图》B、李清照b、《念奴娇·赤壁怀古》C、辛弃疾c、《如梦令》D、关汉卿d、《破阵子》E、张择端e、《窦娥冤》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参考答案七、填空题1、1206,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1271,大都2、中书省,行中书省,省,元朝,西藏,西藏,琉球3、宋元4、毕升,4005、炼丹家,唐朝,阿拉伯,欧洲6、司南,战国7、苏轼,李清照,辛弃疾8、山水,花鸟,风俗9、词,唐,五代10、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1、赵孟頫12、1368,应天,明太祖八、单项选择题1、D(B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进行的,C是忽必烈的业绩)2、C(由蒙古族建立)3、C4、D5、D6、C7、D(D是元朝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8、B(元朝的重要海运港口应是刘家港)9、A(B是元朝地方行政机关,C是元朝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D是清朝机关)10、B11、B12、D13、D14、B(②③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政权灭亡,④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灭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A. 581年B. 589年C. 681年D. 1206年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 加强水利灌溉C. 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D. 为了对高丽战争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A. 经济繁荣B. 短暂而繁荣C. 二世而亡D. 节俭盛行4.《梦幻西游》曾经推出一款人气手游“科举大赛活动”,活动总共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该活动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我国古代科举制的终极选拔,这种终极选拔形式最早由谁创立?()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它正式创立是在()A. 秦始皇时B. 汉武帝时C. 隋文帝时D. 隋炀帝时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⑤宋璟A. ①②B. ③④⑤C. ①②③D. ④⑤7.“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考古工作者在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陶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
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A. 隋朝B. 唐朝C. 汉朝D. 秦朝9.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
”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A.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B. 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C.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10.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11.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 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C.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D. 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现存在的必然趋势12.“它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
精编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大运河;隋炀帝.(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北京和扬州.(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材料二: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
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隋炀帝时期.(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之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基本特征?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最为重要?进士科(4)根据材料二隋朝前后我国选官制度的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制度的变化有何作用?选官依据由门第、家世转为以才能考试为依据;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5)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在题型的设计上应该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等.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班级: 姓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沟通哪些河流?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涿郡指今北京;江都指今江苏扬州;余杭指今浙江杭州。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洛阳。
⑸隋朝创立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制。
)2、材料一:舟可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贞观之治》请完成:①材料一是哪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唐太宗)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魏征)②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那些措施避免覆舟?(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③注意“戒奢从简”;④合并州县;⑤任用贤才和虚怀纳谏。
) 3、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10分)材料一:《举子看榜图》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①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隋朝)。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
②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前有效性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 4、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43.2%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662429637.1%材料二:朝廷奏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完成:①从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人口南迁)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北宋时国家财政主要依赖东南)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
②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图 (玄奘西游图)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请完成:⑴材料一的唐朝文化使者是谁?(玄奘)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天竺)⑵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日本) 其中的“道艺”指什么?(鉴真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 ⑶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开放或开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材料分析题 第9课: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宋皇帝”是指赵匡胤;“北朝”指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称为“岁币”;“岁币”指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这一规定始于“澶渊之盟”。
(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价: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作者是北宋时期的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议论的是秦王扫六合时的历史。
)(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苏洵“证史”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
)第10课:材料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苏州、湖州)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南宋)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
②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第11课: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答:⑴这是王安石的诗;⑵春节;习俗有: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⑶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元旦。
第12课:元世祖上位之初,首昭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请回答:⑴以上说明了元世祖采取什么政策?(元世祖采取重视发展农业的政策)⑵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终的结果如何?元世祖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是: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最终的结果是: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⑶元世祖在交通运输业上,开通了哪两段运河?后来使粮食运输逐步以何种方式为主?开通了通惠河、会通河;后来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⑷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对中央、地方有何规定?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第13、14课: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答:⑴材料一反映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材料二反映了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a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c航海经验的积累;d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材料分析题第15课1.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
问题: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指谁?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八股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材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
这句话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危害很大。
第16课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答:(1)郑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答:①航海者能取得成功的原因:a.明朝国力强盛;b.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c.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材料反映了郑和的船队克服种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3)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答:原因有A.规模大:郑和船队的规模在当时举世无双;B.设备先进:郑和船队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如指南针;C.时间早:郑和船队远达亚非30多个地区,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影响):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
这句话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第17课“雍正皇帝时,一位进士因‘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而被斩首。
”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什么做法?答:①这则材料说明了清朝政府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盛行于那几个皇帝时期?答:这样做的目的是清朝政府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这种做法盛行于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时期。
③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答: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的影响是:A.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B.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它归还原主”。
请回答:(1)此话出自何人之口?如何评价他?答:(1)此话出自郑成功之口。
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他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作出了辉煌贡献。
他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又是团结各民族,发展生产,开发祖国台湾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