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絮凝沉降实验

合集下载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污水絮凝处理技术,以达到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絮凝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絮凝效果。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絮凝体,从而方便后续处理。

絮凝剂在污水中与悬浮物表面产生吸附作用,使悬浮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便于沉降或过滤分离。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如铝盐、铁盐等)和有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准备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并记录其初始浊度。

b. 准备不同类型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

c. 准备实验所需的容器、试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加入试管中。

b. 向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注意控制加入量。

c. 使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污水和絮凝剂溶液,使其充分混合。

d. 静置一定时间后,观察污水中悬浮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e. 使用浊度计或离心机等工具测量污水的浊度,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a. 比较不同絮凝剂类型和浓度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b.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吸入或接触絮凝剂溶液。

2. 实验结束后,要进行废液的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有不同影响。

例如,无机絮凝剂通常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但有机絮凝剂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 随着絮凝剂浓度的增加,污水的浊度逐渐降低,絮凝效果逐渐增强。

但过高的絮凝剂浓度可能会导致絮凝体过大,难以沉降或过滤分离。

3. 结合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絮凝剂类型和浓度,以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污水絮凝处理实验,我们了解了絮凝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掌握了污水絮凝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絮凝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将悬浮物和溶解有机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的沉降和过滤处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污水絮凝处理的效果,并寻找最佳的处理参数。

二、实验设备和试剂1. 实验设备:- 搅拌器:用于搅拌污水和絮凝剂的混合物。

- pH计:用于测量污水的pH值。

- 沉降槽:用于观察絮凝物的沉降情况。

- 滤纸:用于过滤絮凝物。

- 称量器:用于准确称量絮凝剂的质量。

2. 试剂:- 污水样品:收集自某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口。

- 絮凝剂A:某厂商生产的聚合氯化铝。

- 絮凝剂B:某厂商生产的聚合硫酸铝。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清洗实验设备,确保无杂质。

- 收集污水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

2. 实验组设置:- 将污水分成若干组,每组100 mL。

- 每组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絮凝剂A或絮凝剂B,剂量范围为0.1 g/L至1.0 g/L。

3. 搅拌处理:- 将每组污水与絮凝剂混合,使用搅拌器搅拌5分钟,确保均匀混合。

4. 沉降观察:- 将处理后的污水倒入沉降槽中,观察絮凝物的沉降情况。

- 记录每组的沉降时间和沉降效果。

5. 过滤处理:- 用滤纸过滤每组实验后的污水,收集絮凝物。

- 称量并记录每组絮凝物的质量。

6.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剂量下絮凝剂A和絮凝剂B的沉降时间和絮凝物质量的关系曲线。

- 比较不同剂量下的处理效果,确定最佳的处理参数。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得到以下结果:1. 沉降时间:- 使用絮凝剂A处理污水,剂量为0.5 g/L时,沉降时间最短,约为15分钟。

- 使用絮凝剂B处理污水,剂量为0.8 g/L时,沉降时间最短,约为12分钟。

2. 絮凝物质量:- 使用絮凝剂A处理污水,剂量为0.5 g/L时,絮凝物质量最大,约为10 g。

- 使用絮凝剂B处理污水,剂量为0.8 g/L时,絮凝物质量最大,约为12 g。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引言概述:污水絮凝处理是水处理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絮凝剂的添加,可以有效地将悬浮在水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和过滤。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1.1 研究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1.2 探究最佳絮凝剂投加量。

1.3 分析絮凝后污水的悬浮物去除率。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污水样品、不同类型的絮凝剂、试管、搅拌器、分析天平等。

2.2 实验步骤: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污水样品中,进行搅拌混合,观察絮凝效果,记录絮凝时间。

2.3 实验数据处理:测量絮凝后污水的悬浮物去除率,比较不同絮凝剂的处理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结果展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效果对比图表。

3.2 结果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絮凝剂的处理效果差异,找出最佳絮凝剂及其投加量。

3.3 结果验证: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结论的有效性,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四、实验结论4.1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有明显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絮凝剂。

4.2 最佳絮凝剂投加量应在一定范围内,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絮凝效果。

4.3 污水絮凝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水处理工程技术,对提高水质有着重要意义。

五、实验展望5.1 进一步研究不同条件下絮凝剂的适用性和效果。

5.2 探索新型絮凝剂的研发和应用。

5.3 结合实际工程需求,优化污水絮凝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

通过本实验的开展,我们对污水絮凝处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污水絮凝处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絮凝剂对污水中悬浮物的絮凝效果,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和最佳操作参数。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使污水中的弱小悬浮物会萃成较大的絮凝物,便于后续的沉淀、过滤等处理工艺。

絮凝剂在污水中的添加可以改变悬浮物的表面电荷性质,使其相互吸引形成絮凝体。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 仪器:絮凝试验仪、电子天平、恒温槽、离心机等。

2. 试剂:絮凝剂、污水样品。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实验室准备好的絮凝试验仪、电子天平等设备检查并确保正常工作。

b. 准备所需的絮凝剂和污水样品。

2. 实验操作:a. 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倒入絮凝试验仪中,记录初始体积和质量。

b. 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

c. 搅拌一段时间后住手,观察污水中的絮凝体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d. 进行离心处理,将絮凝体与水分离,并记录离心后的絮凝体质量。

e. 对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絮凝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条件:包括絮凝剂种类、添加量、搅拌时间等。

2. 记录初始污水样品的体积和质量。

3. 记录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絮凝体形成情况,可以通过观察絮凝体的形状、大小、浑浊度等指标进行评估。

4. 记录离心后的絮凝体质量。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絮凝效果,找出最佳操作参数。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絮凝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絮凝剂种类、添加量、搅拌时间等参数的影响,找出最佳操作条件,提高污水絮凝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七、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1. 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处理的效果有差异,某些絮凝剂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2. 添加适量的絮凝剂可以有效地将污水中的悬浮物会萃成较大的絮凝体。

3. 最佳操作参数为:絮凝剂种类为PAC,添加量为X g/L,搅拌时间为Y min。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污水絮凝处理的方法,通过对污水中悬浮颗粒的絮凝作用,使其形成较大颗粒并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从而使其沉淀或者浮起,以便于后续的处理。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如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絮凝剂的选择应根据污水的性质和处理要求来确定。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室玻璃仪器、污水样品、絮凝剂、搅拌器等。

2.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将其倒入实验容器中。

3.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污水中。

4. 启动搅拌器,使絮凝剂充分与污水混合,并促使絮凝体形成。

5. 观察絮凝体的形成情况,记录下时间和絮凝体的颗粒大小。

6. 住手搅拌器,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絮凝体的沉淀情况。

7. 根据实验结果,评价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处理效果的优劣。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污水样品的初始浊度、絮凝剂的投加量、絮凝体的形成时间、絮凝体的颗粒大小等。

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絮凝剂的处理效果,找出最佳的絮凝剂和投加量。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絮凝剂的处理效果。

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展示,以便更直观地比较不同絮凝剂的优劣。

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的方法,进一步提出对污水絮凝处理的改进建议。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条件下,某种絮凝剂在特定投加量下对污水的絮凝处理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净化水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2.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絮凝剂的投加量,避免过量使用。

3. 实验设备和容器要保持清洁,避免杂质的干扰。

4. 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关键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为污水絮凝处理实验的标准格式文本,希翼对您有所匡助。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絮凝沉降实验

絮凝沉降实验

絮凝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静沉曲线。

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 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计算法,而絮凝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E ——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 E T ——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颗粒的去除率; 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 h ——沉淀时间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有机玻璃沉淀柱 内径D =100mm 高H=2000mm实验流程图四、实验方法与操作)()()(112211-++++-++-+-+=+n T E n T T T T T E E Hh E E H h E E H h E E n T 沉降塔至沉降塔至地沟溢流D N 40水泵至地D N 15沉降塔D N 15D N 20低位水箱D N 20搅流回拌沟1、检查实验流程;2、准备预测水样;3、关闭沉淀柱总进水阀、各柱进水阀和排空阀;4、开启水泵出水阀和回流阀;5、开启水泵,通过回流搅拌水样;6、待水样搅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0值;7、关闭回流阀,同时打开沉淀柱总进水阀和各柱进水阀,调节开度,保证以相同的速度向1~4沉淀柱内进水;8、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各进水阀,同时记录各柱沉淀开始时间;9、当达到各柱相应的沉淀时间时,在该柱上下各采样口同时取样,并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表1 絮凝沉淀实验记录表日期:水样初始悬浮物浓度SS 0(mg/L):柱号#沉淀时间min取样编号#SSmg/Lmg/L取样点有效水深m1201-1…1-5240 2-1…2-5360 3-1…3-54 804-1…4-5表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值E121·2·204020400.350.34 77.81 82.85 89.490.640.19 60.12 79.66 86.790.932.23 51.53 72.60 81.751.224.78 43.21 69.94 70.241.521.75 28.41 64.24 59.081、绘制等效率曲线;(1)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以取样深度H为纵坐标,将各取样点的去除率绘于坐标纸上;(2)用内插法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引言污水絮凝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性有机物。

絮凝剂的添加能够使悬浮物和有机物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测定絮凝后的水样悬浮物浓度来评估絮凝效果。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污水样品:收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作为实验用水。

- 絮凝剂:选取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如铝盐、聚合物等。

- 实验器材:包括试管、比色皿、搅拌器等。

- 实验仪器:如悬浮物浓度测定仪、pH计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工作:- 收集污水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大颗粒悬浮物。

-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

b. 实验操作:-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放入试管中。

- 分别向不同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

- 使用搅拌器将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保持一定时间。

- 将混合后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絮凝团块的形成和沉淀情况。

- 取沉淀后的上清液,用比色皿收集,并使用悬浮物浓度测定仪测定其悬浮物浓度。

-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记录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包括絮凝剂种类、浓度和絮凝后的悬浮物浓度等数据。

2. 结果分析:- 对比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优缺点。

- 探讨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措施。

四、结论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某些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 随着絮凝剂浓度的增加,絮凝效果呈现出一定的提高趋势。

-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实验操作和测量过程,应注意操作细节和提高测量精度。

五、参考文献(这里列出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如书籍、期刊论文、网站等)以上是针对污水絮凝处理实验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污水絮凝优化实验报告(3篇)

污水絮凝优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污水絮凝工艺的优化,提高絮凝效果,降低处理成本,为实际污水处理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污水样品:取自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水质参数为:CODcr=500mg/L,SS=300mg/L,pH=7.5。

- 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 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

2. 实验设备:- 混合反应器:采用六联搅拌器,搅拌速度可调。

- pH计:用于测定水样的pH值。

-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CODcr和SS浓度。

-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絮凝剂和助凝剂。

三、实验方法1. 絮凝剂用量优化:- 将污水样品置于混合反应器中,调节pH值为7.5。

- 在不同PAC用量下,测定混合反应后的CODcr和SS去除率,确定最佳PAC用量。

2. 助凝剂用量优化:- 在最佳PAC用量下,研究不同PAM用量对CODcr和SS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佳PAM用量。

3. 碳、氮源优化:- 调节污水样品的碳、氮源比例,研究其对CODcr和SS去除率的影响。

4. 反应时间优化:- 在最佳PAC和PAM用量下,研究不同反应时间对CODcr和SS去除率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用量优化:- 随着PAC用量的增加,CODcr和SS去除率逐渐提高,但当PAC用量达到100mg/L时,去除率增长趋势放缓,因此确定最佳PAC用量为100mg/L。

2. 助凝剂用量优化:- 随着PAM用量的增加,CODcr和SS去除率逐渐提高,但当PAM用量达到5mg/L时,去除率增长趋势放缓,因此确定最佳PAM用量为5mg/L。

3. 碳、氮源优化:- 通过调节污水样品的碳、氮源比例,发现当碳氮比为5:1时,CODcr和SS去除率最高。

4. 反应时间优化:- 在最佳PAC、PAM用量下,反应时间为30min时,CODcr和SS去除率最高。

五、结论1. 通过优化絮凝剂用量、助凝剂用量、碳、氮源比例和反应时间,可显著提高污水絮凝效果。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引言污水絮凝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过程,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絮凝剂的添加能使弱小的悬浮颗粒会萃成较大的团簇,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者过滤。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不同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评估其处理效果。

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污水样品:采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 絮凝剂:选择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如铝盐类、铁盐类、有机絮凝剂等。

- 搅拌器:用于将絮凝剂均匀混合到污水中。

- 容器:用于容纳污水样品和絮凝剂混合液。

-pH计:用于测量污水样品的pH值。

- 沉淀池:用于观察絮凝后的污水沉淀情况。

- 滤纸:用于过滤絮凝后的污水样品。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采集污水样品,并测量其初始pH值。

- 步骤二: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倒入容器中。

- 步骤三:选择一种絮凝剂,按照推荐的添加剂量将其加入到污水样品中。

- 步骤四:使用搅拌器将絮凝剂均匀混合到污水中,保持搅拌一定时间。

- 步骤五:住手搅拌,观察污水样品中的絮凝物沉降情况。

- 步骤六:测量处理后的污水样品的pH值。

- 步骤七:将处理后的污水样品倒入沉淀池中,观察其沉淀情况。

- 步骤八:使用滤纸过滤污水样品,观察滤液的澄清程度。

- 步骤九:重复步骤三至步骤八,使用不同的絮凝剂进行实验。

- 步骤十:比较不同絮凝剂处理后的污水样品的处理效果。

三、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污水絮凝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铝盐类絮凝剂在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时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沉降速度较快,滤液澄清度较高。

2. 铁盐类絮凝剂在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相对于铝盐类絮凝剂来说,其处理效果稍逊一筹。

3. 有机絮凝剂在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方面表现出较差的效果,沉降速度较慢,滤液澄清度较低。

4. 结果还显示,添加絮凝剂后,污水样品的pH值发生了变化。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pH值的影响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引言概述:污水絮凝处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絮状物,以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

本文将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参数、实验结果和实验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一、实验原理:1.1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絮凝剂在污水中形成絮凝物,通过吸附、凝聚和桥联等作用机理,将悬浮物聚集成较大的絮状物。

1.2 絮凝剂的选择:根据污水的特性和目标处理效果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如阳离子絮凝剂、阴离子絮凝剂和非离子絮凝剂等。

1.3 絮凝剂的添加方式:絮凝剂可以通过预处理、同步处理和后处理等方式添加到污水中,以实现最佳的絮凝效果。

二、实验步骤:2.1 样品采集与准备:根据实验要求,采集代表性的污水样品,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调整pH值、去除悬浮颗粒等。

2.2 絮凝剂的添加:按照预先确定的剂量,将絮凝剂逐渐加入到污水中,同时进行搅拌以促进絮凝剂与悬浮物的接触。

2.3 絮凝物的沉淀与分离:经过一定时间的静置,絮凝物会沉淀到底部,可以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将絮凝物与上清液分离。

三、实验参数:3.1 絮凝剂剂量:根据实验目的和水质特征,确定合适的絮凝剂剂量,一般以污水浊度和COD浓度等指标为参考。

3.2 搅拌时间:搅拌时间的长短会影响絮凝剂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一般根据絮凝剂的类型和污水的特性进行调整。

3.3 pH值调节:适当调节污水的pH值可以改善絮凝效果,一般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进行絮凝处理。

四、实验结果:4.1 澄清度测定:通过测定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浓度,可以评估絮凝效果的好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浊度法和悬浮物质量法。

4.2 COD去除率测定:COD去除率是评价絮凝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比较处理前后的COD浓度来计算。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优化方法,以提高污水絮凝处理效率。

五、实验应用:5.1 工业废水处理:污水絮凝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污水絮凝处理方法,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结成较大的絮凝体,从而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主要由弱小颗粒组成,它们在水中悬浮并难以沉淀。

絮凝剂的添加可以改变水中颗粒的表面性质,使其相互吸引并形成絮凝体,从而增大其沉降速度。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如铝盐、铁盐、聚合铝盐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齐全,包括:污水样品、絮凝剂、试管、移液管、磁力搅拌器等。

b. 清洗实验器材,保证无杂质干净。

2. 样品处理:a.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并记录初始体积。

b. 将污水样品倒入试管中,注意不要溢出。

c.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注意剂量的控制。

d. 使用磁力搅拌器将试管中的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使其均匀分散。

3. 结果观察:a. 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试管中的污水变化情况,记录下颜色、浑浊度等指标的变化。

b.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拍摄照片或者录制视频,以便后续分析。

4. 结果分析:a.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絮凝剂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b. 可以比较不同絮凝剂的效果,选择最佳的絮凝剂进行后续处理。

5. 结论总结:a.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絮凝剂处理污水的优势和不足。

b.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2. 使用絮凝剂时,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五、实验结果示例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铁盐作为絮凝剂,对污水样品进行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的搅拌和观察,我们发现污水样品的颜色由浑浊变得较为清澈,浑浊度也有所下降。

这表明铁盐具有一定的絮凝效果,能够净化污水并去除其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添加过多铁盐的情况下,污水样品可能浮现沉淀物的重新悬浮现象,这可能会影响后续处理步骤。

实验二絮凝沉淀

实验二絮凝沉淀

实验二絮凝沉淀1.实验目的:(1). 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 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2.实验原理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

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淀的实验中沉速与水深有关,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3.实验过程絮凝沉降的实验流程框图如图1所示。

图1实验流程框图絮凝沉降仿真实验的仪器面板如图2所示。

首先选择原水性质(1),设置好沉淀柱的多个取样口的对应深度(2),原水样的SS 数值(3), 指定采样的时间序列表(4),指定是否用实测结果进行修正(5)和实测水样的SS 数值(6)。

便获得在不同沉淀时间、不同水深的悬浮物浓度或(7)悬浮物去除率(8)。

图2 实验面板等去除率曲线描绘出水样的絮凝沉降性能,借助于等去除率曲线能够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和进行沉淀池设计。

絮凝沉降的二沉池设计仿真实验仪器面板如图3所示。

首先指定是应用SVI或选择原水性质(1)作为二沉池设计控制准则,设置进入二沉池的水流量和从二沉池底排出的回流污泥流量(2);设置进水污泥浓度(3),设计二沉池的池形(4),和池体参数(5),虚拟仪器输出出水水样的SS 数值(6)和回流污泥浓度(7)。

二沉池设计所处的工况点及设计中应讨论的主要技术参数用图形(8)和数字仪表(9)显示出来。

图3絮凝沉降的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仪器面板例1使用内径为20cm,有5个距液面深度分别为0.5m、1m、1.6m、2.2m、2.8m采样口的沉淀柱,原水来自纺织厂,SS浓度为1500 mg/L,进行絮凝沉降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引言概述:污水絮凝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通过添加絮凝剂来聚集和沉淀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从而提高水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污水絮凝处理实验的内容和步骤,以及其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验准备1.1 实验目的污水絮凝处理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絮凝剂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评估其絮凝效率和处理效果。

1.2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污水样品、絮凝剂、搅拌器、试管、pH计等。

1.3 实验步骤(1)收集污水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如去除大颗粒悬浮物。

(2)根据实验设计,准备不同浓度的絮凝剂。

(3)将污水样品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

(4)使用搅拌器进行搅拌,使絮凝剂充分与污水混合。

(5)观察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并记录下来。

(6)使用pH计测量污水的pH值,以评估絮凝剂对污水的酸碱调节效果。

二、絮凝剂的选择2.1 絮凝剂的种类常用的絮凝剂包括无机絮凝剂(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和有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等。

2.2 絮凝剂的性能选择絮凝剂时需要考虑其絮凝效果、絮凝速度、耐盐性、适用pH范围等性能指标。

2.3 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根据污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确定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以达到最佳的絮凝效果。

三、絮凝效果的评价3.1 浊度的测定使用浊度计或濁度计测定污水的浊度,以评价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3.2 固体悬浮物的沉降速度观察污水中固体悬浮物的沉降速度,快速沉降的固体悬浮物说明絮凝剂的效果良好。

3.3 悬浮物的沉淀率通过对污水样品进行沉淀后,测量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浓度,计算出悬浮物的沉淀率,以评价絮凝剂的处理效果。

四、污水絮凝处理的应用4.1 生活污水处理污水絮凝处理在生活污水处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提高水的质量。

4.2 工业废水处理在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水絮凝处理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颜料和有机物等,净化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4.3 农田灌溉水处理通过污水絮凝处理,可以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去除,使其达到农田灌溉水的要求,提高土壤质量。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污水絮凝处理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絮体,提高污水的沉降性能,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将悬浮物聚集成絮体,增大其粒径从而提高沉降速度。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

无机絮凝剂如铝盐、铁盐等,通过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达到絮凝的效果。

有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通过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物理吸附作用,使其聚集成絮体。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实验器材:溶液容器、搅拌器、离心机、pH计、天平等。

2. 试剂:聚合氯化铝(PAC)、污水样品。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确保无杂质。

b. 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污水样品的pH值。

2. 组织实验:a. 取一定体积的污水样品放入溶液容器中。

b. 在污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

c. 使用搅拌器进行充分搅拌,以促进絮凝剂与悬浮物的接触。

d. 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搅拌时间和速度。

3. 絮凝效果评价:a. 将处理后的污水样品倒入离心机离心,使絮体沉淀。

b. 将上清液与沉淀物分离,并量取上清液进行浊度测定。

c. 根据浊度值评价絮凝效果的好坏。

d. 可以通过调节絮凝剂用量、pH值、搅拌时间等参数,优化絮凝效果。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前后的污水样品浊度值,并计算去除率。

2.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絮凝剂用量、pH值、搅拌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 可以进行不同絮凝剂的对比实验,评估其絮凝效果的差异。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和眼镜,避免絮凝剂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溅洒和吸入絮凝剂和污水样品。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絮凝效果。

悬浮液絮凝沉降特性研究(污水净化实验)

悬浮液絮凝沉降特性研究(污水净化实验)

(十四)悬浮液絮凝沉降特性研究(污水净化实验)一、目的掌握悬浮液沉降特性试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试验所用絮凝剂的性质和作用机理。

二、基本原理悬浮液中的细小固体颗粒表面带有电荷,由于排斥作用而分散。

采用无机电解质凝聚剂可以抵消颗粒表面的电荷,然后靠颗粒间的吸附作用聚团。

而有机絮凝剂主要通过高分子的活性基团的架桥作用使颗粒形成絮团。

两者的配合使用往往效果更佳。

加入药剂以后,随着絮团的增大沉降速度加快,沉降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澄清界面,由澄清界面的下降速度可绘出沉降时间与澄清界面下降距离的曲线——沉降曲线。

澄清界面的初始沉降速度可用下式计算:∑∑∑∑∑=-=----=B A i i B A i i B i B A i BA i i i T T M H T H T M V 221111)())((式中 v ——澄清界面的初始沉降速度,mm/s ;Ti ——某一累计时刻(i=0、1、2、3……n ),s ;Hi ——对应于Ti 的澄清界面累计下降距离,mm ;A ——直线段起始端型值点顺序号(一般A =1);B ——直线段末端型值点顺序号;M ——直线段A 到B 的型值点的累计个数。

M =B -A +1三、仪器设备及材料1. 带橡胶塞的磨口圆柱量筒,容量为500Ml ;2. 2. 烧杯与锥形瓶,容量分别为500mL 和260mL ;3. 3. 磁力搅拌器,调速范围250~1000r/min ;4. 4. 直管吸管,容量20mL ;5. 5. 大肚吸管,容量20mL 和50mL ;6. 6. 称量瓶,60×30mm ;7. 7. 注射器,容量1mL 、5mL 、20Ml ;8. 8. 湿式分样器,分样误差(质量相对误差小于2%;9. 9. 粉状聚丙烯酰胺;10. 10. 小于0.5mm 浮选尾煤煤样500g 或其它悬浮液、污水等5升。

四、试验过程及步骤(一)配制0.1%聚丙烯酰胺100mL :用牛角勺以最少的次数将絮凝剂装进已知质量的洁净而又干燥的称量瓶中,称取0.25g ,称量时要求准确到0.001g 同时按0.1%的溶液浓度求出稀释水的体积V p 。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污水絮凝处理的工艺及效果,通过添加絮凝剂对污水进行处理,观察絮凝剂对污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效果,评估絮凝剂的处理效率。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使悬浮物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促进其沉降或浮升,最终实现污水的净化。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如铝盐、铁盐、聚合氯化铝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污水样品:收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作为实验对象。

2. 絮凝剂:选择一种或多种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

3. 实验器材:玻璃瓶、试管、移液管、搅拌器等。

4.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收集污水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去除较大的杂质。

b. 准备所需的絮凝剂溶液,按照一定比例将絮凝剂溶解于适量的水中。

c. 校准分光光度计和pH计,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倒入玻璃瓶中。

b.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如0.1g/L、0.2g/L、0.3g/L等。

c. 使用搅拌器进行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

d. 将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絮凝物的沉降情况。

e.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污水样品的浊度,记录数据。

f. 使用pH计测量污水样品的pH值,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a. 根据浊度的变化情况,评估不同浓度絮凝剂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b. 分析不同浓度絮凝剂对污水浊度的影响规律。

c. 根据pH值的变化情况,评估絮凝剂对污水酸碱度的影响。

d. 绘制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数据。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絮凝剂和污水溅入眼睛或皮肤,如有溅入,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避免絮凝剂残留。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浓度絮凝剂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通过浊度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絮凝剂的处理效率,浊度越低表示絮凝剂的处理效果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实验本实验,选择最佳凝剂的类型。

2. 学会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混凝剂条件(包括最佳投药剂量、最最佳pH值)的方法。

3. 加深对混凝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水中的胶体颗粒均带负电,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等三种因素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三者中的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电荷,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料的吸附凝聚。

同时,由于双电层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化膜,也会因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而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料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胶稳后的脱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欲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混凝剂直至较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中,不仅受水温、投加剂的量和水中胶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还受水中的pH值的影响。

如pH值过低(小于4),则所投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OH)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高(大于9时),它又会出现溶解,生成带电荷的络合离子,不能很好地发挥混凝作用。

另外,混凝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对絮凝体的形成影响极大,整个混凝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混合和反应。

混合阶段要求使药迅速而均匀的扩散到全部水中,以创造良好的水解和聚合条件,因此,混合要求快速而剧烈搅拌,在几秒钟内完成;而反应阶段则要求混凝剂的微粒通过絮凝形成大的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絮凝体,因此,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随絮凝体的结大而逐渐降低,以免大的絮凝体被打碎。

本实验水流速度及搅拌速度已确定,可不考虑水力条件的影响。

三、实验装置及仪器用品
1. 混凝实验装置1台
2. 光电浑浊度仪(本次实验不用)1台
3. 酸度计1台
4. 烧杯(1000mL)12个
5. 烧杯(2000mL)18个
6. 烧杯(100mL)4个
7. 量筒100mL 2个
8. 移液管(1、2、5、10mL)各4支
四、试剂
1. 硫酸铝Al2(SO4)3·18H2O 10g/L
2. 三氯化铁FeCl3·6H2O 10g/L
3. HCl (化学纯)10%
4. NaOH 10%
1ppm
5. 聚丙烯酰胺
6.足量的泥水
7.聚合氯化铝PAC 10g/L
五、实验步骤
(一)最佳投加量的选择
1.快速试探投加量范围:取一个烧杯,装入200mL废水,逐滴加入PAC,直至出现矾花,记录滴数。

2.取相同废水6杯,加入不同量的混凝剂(在第一步确定的滴数附近投加)。

3.快速搅拌半分钟,慢速搅拌5分钟。

4.静置沉淀。

5.观察现象(上清液和泥渣量)并记录。

(三)混凝剂的最佳选择
1. 用6个200mL烧杯,分别在6个烧杯中放入原水。

2. 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水样浑浊度、pH值和温度。

3. 确定能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量。

其方法是:快速搅拌6个200mL烧杯的原水中分别加FeCl3,Al2(SO4)3、聚丙烯酰胺、PAC、硫酸亚铁,逐次增加的混凝剂投加量(滴管滴加),直至出现矾花,这时的混凝剂投加量作为最小混凝剂,比较出三者中用量最少的一种混凝剂即为混凝剂的最佳选择。

(二)最佳pH值确定方法
1. 用6只2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原水。

2. 确定原水特征。

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和温度。

本实验所用原水与最佳投药量实验时相同。

3. 调整原水的pH值。

加入不同量的酸和碱,调节pH值为5、6、7、8、9、10。

3.快速搅拌半分钟,慢速搅拌5分钟。

4.静置沉淀。

5.观察现象(上清液和泥渣量)并记录。

六、注意事项
1. 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加药剂时尽量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

2. 在最佳pH值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

3. 在测定沉淀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清液时,不要搅动底部沉淀物,并尽量减少各烧杯的抽吸时间。

七、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最佳混凝剂及投药量实验结果整理
表1 混凝剂投加量的最佳选择
表2 混凝剂pH的最佳选择
表3 不同混凝剂的最佳选择
八、实验结果讨论
1. 本实验与水处理实际情况有哪些差别?如何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