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第七章(前寒武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质 年 代 表
第一节
前寒武系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作为太阳系 的一员,地球的形成年龄和太阳系其它成员大体相同。
从4600Ma至3800Ma之间的八亿年左右为地球形成的天文时 期。因无岩石记录,其演化只能根据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作 为类比来推测。从3800Ma至寒武纪初(540Ma)之间通常称为 前寒武纪(系)。
第七章
中国地层概述
中国地大物博、幅源辽阔,各类地质现象丰富多彩,是一 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尤为可喜的是它保存了3800Ma以来几乎 所有的地层资料。地层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地 质条件下形成的,它是物质的运动记录。地层学在地质科学中 是一门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但也是近几年活力最强,内容和方 法都有重大发展的一个学科。从60年代开始的地学革命—板块 学说的建立,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沉积学、古生态学、 地质事件等在地层学中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人们已从固定论的 束缚中解脱出来,活动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本章以板块理论 为基调,以地质历程为主线介绍中国地层概况。
(三)塔里木地区
塔里木板块主体为塔里木盆地。盆地周缘已发现变质的元 古宇,如盆地的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出露元古宇变质碎屑岩和碳 酸盐岩地层;南缘昆仑山、阿尔金山北侧也发育元古宇的火山 -沉积岩系。古元古代晚期的兴地运动,其南北两侧发育陆缘 陷槽,如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发育长城纪的蛇绿岩及元古宙的蓝 闪石片岩,到新元古代后期,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纪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 至于其他板块和微板块,由于没有准确的地层证据,尚难 以确定。位于青藏地区的风底斯、藏南江孜、保山等板块或微 板块可能与冈瓦纳板块为一体尚未分离出来。
(二)华北板块震旦系 华北板块自青白口期末抬升以来,一直处于剥蚀状态,称为华 北古陆。震旦系仅在其东缘辽南、胶东、苏北、淮南和南缘的豫西 及西缘贺兰山一带出露。 ☆华北板块东缘(辽东半岛复县)
为石英砂岩、杂色粉砂岩及页岩;到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含微 古植物、多种叠层石及类红藻,厚度大于1500m。构成一个大的海 侵旋回。与下伏和上覆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前 寒 武 纪 化 石
4、同位素年龄测定 同位素年龄是前寒武纪时代划分、对比的重要手段。 因变质程度较深,测定尚有误差(5﹪),运用时必须
结合构造、岩浆、变质等地质作用综合使用。
二、华北-东北南部区
华北-东北南部区广泛出露着太古宇和元古宇,是研究程 度较高的典型地区。从老至新主要有三套地层:太古宇深变质 岩、下元古宇界浅变质岩系、中-上元古界基本未变质岩系。 (一)太古宇 太古宇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划分,构造运动事件起到了重 要作用。这三个运动分别由曹庄运动(3500Ma±)、阜平运动 (2900Ma±)及五台运动(2500Ma±)所分割,形成地层中的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构造的叠加及褶皱运动可使地壳厚度剧 增;壳熔花岗岩大量出现,不仅可使地壳增厚,而且可使其分 布面积向周遍扩张;变质作用可使地壳进一步固结;沉积作用 可使硅铝陆壳加厚与扩大。 华北太古宇的演化是一部硅铝壳逐步扩大,古陆不断增生 的历史。至晚太古代末期,华北地区结晶基底已具规模,形成 华北板块的雏形-华北陆核。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一套似盖层沉积,其主要为 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
扬子板块边缘中、上元古界多以活动类型的火山型的火山 岩和深海沉积岩为主。 板块西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区和俯冲 带的构造背景。
板块东南缘及下扬子地区,包括湘黔桂交境一带经湘西北 向东延至赣北、皖南、浙西等地,下元古界发育不好,中、上 元古界大面积出露。
复理石
蛇绿岩套
晋宁运动第Ⅱ幕 四堡运动(晋宁运动第Ⅰ幕)
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沉积示意图
(二)华夏地区
华夏板块的存在与否一直有不同认识,分析的关键在于对 板块基底的认识。浙闽粤地广泛分布的建瓯群、陈蔡群变质岩 可能代表该板块古元古代的褶皱变质基底,并包括中新元古代 的似盖层沉积。推测新元古代后期华夏板块已经形成。 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限大致沿绍兴-江山-武夷山西 麓-云开大山西麓一带。
☆在湘鄂赣交界、赣西北、苏皖、浙西北等地的下扬子地区
下震旦统下部为河流-滨浅海碎屑岩沉积,局部有少量火山 岩楔入,上部普遍为冰海冰碛岩。 上震旦统以暗色硅质岩、硅质页岩及碳质页岩发育为特征, 代表深水、静水、还原的沉积环境。
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震旦系
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九岭-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云 开大山以西,为分隔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复杂大陆边缘。它由 湘桂裂陷海盆和华夏板块西缘的岛弧海组成。 ☆湘桂裂陷海盆(黔、桂、湘交界区至雪峰山一带)
下震旦统是冰水杂砾岩、冰成含砾板岩、含火山岩;上震旦 统是非补偿黑色-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
☆湘赣边境至闽西之间
是一套砂泥质复理石沉积,厚达4000余m,下统夹火山岩(岛 弧海),上统夹多层硅质岩(非补偿深水的沉积)。 ☆扬子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地区) 中基性-碱性火山熔岩,到稳定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含 微古植物及其它藻类化石。
2、特殊岩石类型和沉积组合(建造)
3、生物地层 4、同位素年龄测定
1、构造-岩浆旋回法 早期地壳的形成及其性质牵涉到地球生成的假说,是一个长 期争论的问题。 地壳发展的早期过程主要包括地壳相对稳定部分与活动部分 的相互分异及其规模发展;稳定类型沉积的第一次出现和典型的 盖层沉积的普遍发育标志着大陆稳定单元的不断成长和扩大。地 层间的重要接触关系和岩浆活动的规律及性质代表着大陆各部分 固结转化过程。将同一性质的称为一个构造岩浆期,将不同期进 行划分,即构造-岩浆旋回法。 具资料,前寒武纪有几次重大构造、岩浆活动: 10-8亿年 晋宁运动(南方)扬子地台(板块)形成 蓟县运动(北方)华北地台(板块)最终形成 18-16亿年 吕梁运动 华北原地台形成 25-24亿年 五台运动 华北原始陆核形成
3、生物地层 前寒武纪的地层保存化石非常稀少,除前寒武纪晚期出 现原始的后生动物外,主要是海生的菌藻类和叠层石。 细菌(38-33亿年)→无核细胞生物蓝绿藻(30亿年±) →微古植物(19.5亿年±)→真核细胞生物绿藻(叠层石、
14亿年±)→单细胞生物红藻(10-9亿年)→低等无壳动物
(依迪卡拉动物群、7亿年±)→具硬壳的高级动物群(小壳 化石、6亿年±)。
中国中元古代古地理图
二、中国南部地区及其他地区
除华北板块外,还存在几个大型板块,地块和周围洋壳海 域。这些地块除西藏板块外,均为前震旦系为基底,震旦系为 盖层。 (一)扬子地区 扬子地区包括从川滇东部到江浙沿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 核心部分存在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变质基底,该变质基 底形成了扬子板块的雏形。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图
(一)扬子板块震旦系 1、扬子板块内部震旦系 扬子板块震旦系发育较好,自西向东可以分为扬子西部区、 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各区沉积特征略有差异。
上扬子区震旦系鄂西一带发育最好,以宜昌三峡东段剖面
为的代表。该剖面包括下震旦统莲沱组和南沱组,上震旦统陡 山沱组和灯影组,灯影组顶部天柱山段含大量小壳化石,已属
பைடு நூலகம்
华北地区太古宇分布图
原地台
磨拉石
五 台 - 太 行 山 区 太 古 界 - 下 元 古 界 地 层 柱 状 图
复理石
陆核
绿片岩相
麻粒岩相
(二)元古宇 下元古界的典型地区为五台山和吕梁山等地区;中、上元 古界的标准地区为燕山地区。 1、下元古界 下元古界以山西五台山区发育最好,为滹沱群。 滹沱群不整合于五台群之上,滹沱群为一套遭受区域变质 作用的沉积岩系,由碎屑岩、粘土岩和含丰富叠层石的富镁铁 盐岩组成。 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吕梁运 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的岩石构造发展意 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从新“焊接”起来,从 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 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台地。从此,华北地区进入 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大陆板块基本定型。
蓟县运动 芹峪抬升
冀 东 蓟 县 地 区 中 上 元 古 界 柱 状 剖 面 图
★ 元古界剖面分析
构造方面: 五个不整合面,因此分为五个阶段。以吕梁运动(原地台形 成)到蓟县运动(地台形成为主。 沉积方面: 沉积旋回显著,可分为6个小旋回,归属于3个大旋回和1个 巨旋回,其中雾迷山期为最大海侵期。雾迷山组以碳酸盐岩为主, 富含叠层石,厚度巨大(﹥3000m),约占中上元古界总厚度的 三分之一以上。 古生物(叠层石): 长城群以层柱状或简单平行分叉类型为主;蓟县群各种类型 的锥叠层石大量出现;青白口群以分叉多样、形态复杂的中小型 柱状叠层石为主。
2、中、上元古界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形成的时期。 地处燕山期的蓟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完整,三个群 十二个组。中元古界为长城群和蓟县群,上元古界为青白口群。 整个中元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 但未遭受区域变质,为稳定板块发展早期阶段的裂陷槽沉积,与 典型的盖层沉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称为似盖层沉积。在中元古 代末期(1000Ma),发生一次抬升过程(芹峪抬升)。 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东部,以青白 口群为代表。厚度小,无火山物质,属真正的稳定型盖层沉积。 大约在800Ma左右华北地区又一次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 剥蚀,从而华北地区主体缺乏800-570Ma期间的震旦纪地层, 使青白口群与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这次抬升称为蓟县运动。
一、研究方法
前寒武纪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地壳发展的早 期阶段。无巨大的稳定地区,只有孤立的小地块。大部分地 壳处于活动的状态下,火山活动非常强烈。 前寒武系一般为复杂的变质岩系,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 和岩浆活动,无硬体生物化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非常 大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1、构造-岩浆旋回法
三、中国的震旦系
震旦纪在地史发展中处于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个时期地球 上所有的大型稳定的板块都已形成,板块上具有特殊的生物组 合和沉积类型。从生物演化来看,震旦纪后期的裸露动物群代 表了地球上高等后生动物的出现。板块内部的沉积均为稳定类 型的盖层。从这个意义上看,震旦纪更接近于古生代。但就总 的来看,化石的分布和保存程度均差,还不足以生物化石建阶 和分带,与寒武纪以后有重要的不同。因此,可以把震旦纪看 成从元古宙到古生代的过渡阶段。 我国震旦系分布广泛,在板块内部主要为稳定的盖层沉积, 局部裂陷槽内亦有火山活动。在板块边缘主要为不同类的大陆 边缘沉积
前寒武纪地球上的生物界经历了化学演化、原核生物、真 核生物、后生生物的演化阶段,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 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飞跃。 地球各圈层也经历了重要的演变,全球各稳定的大陆板快 相继形成。在我国境内经过陆核,原地台,地台等不同阶段形 成三个重要的古陆板,即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
2、特殊岩石类型和沉积组合(建造) 年代越老的岩石,经受构造、岩浆活动越多,变质程度越 深;年代越新的岩石,经受构造、岩浆活动越少,变质程度越 浅;最终基本未变质。 岩浆:基性→中性→酸性 变质程度:深变质→中变质→浅变质→未变质 沉积组合(建造):在一定的构造带和构造阶段形成的一 套有规律的岩石组合。前寒武系中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沉积组合 (建造)是划分对比地层的良好标志。 南沱冰碛层:成冰纪(系)(7-6.5亿年)普遍发育冰川, 与全球的气候有关,可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鞍山式铁矿:成铁纪(系)(25-23亿年),条带状含铁 建造,属于碧玉铁质岩类。 绿岩带:成铁纪(系)(25-23亿年),火山岩类及其剥 蚀产物硬砂岩泥岩类普遍呈绿色,故称绿岩带。
下寒武统。
鄂 西 三 峡 地 区 震 旦 系 柱 状 剖 面 图
干燥气候条件下的 碳酸盐潮坪及泻湖环境,
河口湾-水下三角洲沉积(近岸冰海) 陆上河(大陆冰川)流沉积
☆扬子板块西部区的滇中-川西一带
下震旦统不整合与元古宇变质岩上,为大陆裂谷喷发酸性火 山岩-冰川湖泊沉积岩系,局部厚度大于5000m。 上震旦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形成了上扬子陆表海稳定 的碳酸盐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