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高三学生正处于紧张而关键的备考阶段,历史和地理作为文理综合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为帮助同学们整理复习重点,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历史知识点汇总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念、要点和时代特点等。

1.2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和影响等。

1.3 中国古代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冶铁业等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礼制、科举制度等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1.5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变革,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1.6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起义等重要特点。

2. 世界史2.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2.2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宗教改革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等历史事件。

2.3 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

2.4 二战及后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如冷战、联合国成立等。

2.5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二、地理知识点汇总1. 中国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河流、高山、盆地、湖泊等基本地理事实。

1.2 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

1.3 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

1.4 中国的交通和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等。

1.5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区,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2. 世界地理2.1 主要洲际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地理事实,如亚洲、非洲、欧洲等。

2.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事实、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知识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知识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知识
1、背井离乡里的“井”指的是:故乡。

2、留得青山在里的“青山”指的是:人民。

3、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黄河。

4、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

5、广东广西的“广”指的是:广信县。

6、一代天骄指的是:成吉思汗。

7、千古一帝指的是:秦始皇。

8、“三原色”指的是:红色、蓝色、绿色。

9、“三国”指的是:吴国、蜀国、魏国。

10、“三史”指的是:史书、汉书、后汉书。

11、“三秦”指的是:陕南、陕北、关中。

12、一日三秋的“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

13、红军长征的最后一座指的是:六盘山。

14、十四年抗战”指的是:1931年~1945年。

15、我国“四大别称”指的是:中原、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众多事实证明,距 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 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 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
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பைடு நூலகம்
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 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 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 1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PZZ整理版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研究时间上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时间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即海陆表面的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

从定义上来看,地理环境不包括地球的内部,也不包括地球的高空。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提倡实际观察与调查,1936年还出了一期调查专号;还重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发表国外学者的译著30多篇;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尽全时空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大全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大全

国家历史地理知识包括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
1.中国的山脉大势与中国人的山脉认知。

2.佛教四大名山与道教十大洞天。

3.中国文明的江河脉络,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

4.中国人的海洋梦,包括古人的海洋认知与想象、海港、航线与海外交往、中国海岸
线的变迁与沿海地带的兴衰等。

5.历代王朝疆域与政区沿革,如真实与想象之间:“五服”与“九州”、从城邦国家迈向
领土国家、秦并天下与汉代三州部等。

6.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提要,包括都城防卫、长城地带和江淮天堑等。

7.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以及中
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这些知识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文化传统。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国家历史地理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水系、气候特点等。

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例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扩张西域、唐朝辽东失陷、宋朝南迁等。

3.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理事件: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洪水、长江黄河交汇处的变迁等。

4.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域特点:例如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西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如长安、洛阳、北京、苏州、广州等。

6.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方文化和地理影响:例如山水诗的兴起、南方水乡的文化特点、西北边疆文化的形成等。

7. 中国历史时期的边疆和海外扩张:了解中国古代边疆的位置和特点,如西域、辽东、台湾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

8. 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和灾后恢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以及相关地理特点和人民的灾后恢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许多垦殖区变为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且气候转寒,森林植被难以恢复到战国中后期的状况。
5、唐
北宋时期:森林的采伐规模在增加,黄河中上游的森林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原始平原遭到严重的的破坏绝大地区无森林可言,但在山地
有一些森林。黄河流域仍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但经济开发强加大,许多林地变为农田,森林过度砍伐。
、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宗教、风俗、人口等) 、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
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四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 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学科
中有重要地位;丰富和完善了地理科学体系,有用于世,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可以说
森林的变迁与黄河文明的兴衰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一)近 150 年以来至 1949 年前森林资源损
耗的原因: 1、人口的大量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不足,毁林开荒,对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向山要粮成为普遍现象。近现
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破坏森林的后果
: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
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气候异常、 洪涝频发、 生物多样性减少 。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 一) 变迁概况:
1、新石器时代:森林茂盛,植被完好,有大量森林存在。在新石器文化遗
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
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
温暖期的特点 :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四个寒冷期与四个温暖期的趋势大致相反。寒冷期愈来愈长,强度也愈来愈
大。综合分析 : 温暖期产生文明和盛世、寒冷期则自然灾害频繁、战争频繁,致使人口迁移、改朝换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
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与沙漠的变迁。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时空变迁:新石器、先秦、秦汉时期的
1936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剩下 8.19%。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大
炼钢铁后的 20 年间,我国森林覆盖率跌倒了历史时期的最低点。 东北地区的森林 :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和大兴安岭南段、
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温带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历史时期,这里长期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森林面积十分广阔。东北
-- 栽培植被 -- 次生天然植被 --
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原因: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 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各历史时期变迁的主要原因亦有所不同。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
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
森林,覆盖情况十分良好。这一地区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原因是人口猛增、荒土日辟,森林面积迅速缩小。历史时
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大势: 4000 多年中 , 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
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
6、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
中心东移南迁,但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强度很大,森林和草原植被受到损失,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更低了。明代于长城以外地区,每
年进行烧荒,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以至沙地不断扩大。
(二)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1、气候日趋干寒。森林的生存、保护和
再植越来越困难,森林植被类型越来越单一,森林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
其他地区森林的变迁,大约经历了由南向北、从平原到山地的演变过程。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
:战国以前,除平原地区的农业
已具有相当规模外,其余广大地区都还被森林和丛划所覆盖,植被情况十分良好。遭到最早的破坏是在战国以后,平原地区的森林大体
上已被砍伐殆尽, 很少有成片的林木存在。 这个破坏过程, 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西周到战国: 黄河中游地区林木维持良好。 秦汉到北朝:
2、人类活动的影响。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耕地需求也增大;传统
的状态。(三)森林变迁与黄河流域文明推移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文明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黄河流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灿烂
的黄河文化, 但黄河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 反过来森林资源的破坏又会影响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的速度,
森林植被茂盛 , 分布十分广阔。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十分丰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唐
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 , 长江、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森林仍保存较好。明清时期,重大工程用材形成大规模
的皇木采办。近代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址中有经碳 14 测定的木头、木炭等遗址;还有树种,甚至
当时的实物。原始人利用这些森林来维持生计和维持生产。
2 、先秦时期:中游地区森林茂密,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在商代草
木茂盛禽兽逼人。 3、秦汉时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比较丰富。 4、两晋南北朝时期: 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平原地区的森林基本被砍伐殆尽,已无成片的林木存在。唐宋时代:由采伐范围的不断扩大,山地的森林已受到严重破坏。明清以来:
这一时期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时期。
这种破坏从明代中叶开始, 是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森
林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比较晚,历史上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无论是山地,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