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作业
![认知语言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f58ecfca89eb172ded63b7b4.png)
认知语言学概述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录了部分内容,试图通过他们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帮助初学者了解认知语言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最近十几年内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青睐,国外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认知语言学向占主导地位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语言学家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证实。
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客观为基础,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依据。
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
但大脑不是象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
每一种经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型。
因此,客观现实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一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对语言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推理、真理等都提出新的解释。
(赵艳芳,2000)2、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中关于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批判其他人认为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的观点。
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6c7a674284ac850ad0242d0.png)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个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它是“反训”的基础。
“反义同词”虽然是多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具有“嫁”和“娶”两种相反义,德语中的“einmal”具有“过去”和“曾经”两种相反义,法语中的“hote”具有“主”和“客”两种相反义。
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本文就其生成机制对其认知成因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以期能廓清这一特殊现象的认知本质。
标签:反义同词认知机制《现代汉语词典》前人多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一性、两面性的哲学角度、词源反向引申的语言学本体角度、语言的模糊性角度、语用变迁及矛盾修辞角度等方面对反义同词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因为“反义同词”在语言使用中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有的学者也从语境角度探索反义同词现象,他们认为消除“反义同词”的歧义应该考虑到语言、文化、情景、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要想探索“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还需要从它的认知思维规律、心理感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种特殊的多义词现象。
在探索“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前,需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原理。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开始成形,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外国的认知科学。
根据John Searle的观点,早期的认知科学是大脑的计算理论,是用来研究人类大脑中的语言的,认知与思维、心理、智能、推理、认识密切相关。
桂诗春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Lakoff和Johnson认为,认知包括心智运作、心智结构、意义、概念系统、推理、语言等各方面内容,认知与感知动觉系统相联系。
Chomsky(1957)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诞生,但是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却与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完全相反。
象似性
![象似性](https://img.taocdn.com/s3/m/e4989c3c7375a417866f8fba.png)
6.拉长与缩短,连词符的用法 • 距离象似性原则也是形成混成词(行囊词)的心理基础,
由于两个单词经常一起使用,而且说得也很快,就可省去 某些音节,例如:
• motor+hotel=motel
• breakfast+lunch=brunch
• smoke+fog=smog • 两个单词融合成一个单词,使两个概念更加紧密,成了一
• 沈家煊(1993):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 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的关系,两 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 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 的体现概念结构。
• 严辰松(1997):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 经验的世界结构。(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
Iconicity of Order(顺序象似性)
• It refers t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emporal events and the linea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in a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 It reflects the consistency of language with human cognition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 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 •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
从而缩短处理时间。
• 通俗来说,概念距离相近,同属于一个义群或语义场,或欲 述一致性较高的信息,在思维时就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 , 它们共现的可能性就较大,在表达时语符间的距离也往 往靠得很近。语符距离近了,则其表现的概念距离也就近了 。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89df6ea32d7375a5178005.png)
认知语言学————————————————————————————————作者:————————————————————————————————日期:ﻩ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
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
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
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
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b6c6c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2.png)
认知语言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认知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论文成绩:《心智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在读赵艳芳老师的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之前,刚刚读了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大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由衷的觉得两位专家对语言学的研究都系统而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释了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介绍了各自所研究的一套语言学理论。
我不知道这样把二者放在一起来谈合不合适,因为很明显索绪尔大师对语言学整个学科贡献巨大,在国际上声名赫赫,并被冠以各种头衔,而赵老师似乎只是第一个在国内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人,没有太多的国际声望和诸多头衔。
但毫不讳言地说,对于身为语言学门外汉的我们来说,索绪尔大师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略显深奥难懂,以我们目前的水平似乎无法完全领会其理论精髓,而赵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则相对而言要容易理解的多。
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不仅解释了诸多复杂的语言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深入浅出,理论和实例结合,把语言学专业层面的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便于我们领会。
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学学科意义上来讲,也许这也正是由认知语言学本身的理论特点所决定的。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缔造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至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切换分解成语法学的问世,又至60年代美国蓬勃发展的社会语言学,整个语言学一直以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向前大力推进着,众多研究理论也愈发健全和系统,而且也似乎也越来越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智语言学已经开始做为一种代莱表述语言现象的方向荣登历史舞台,并使人的主观心智能力获得了最大化的拓展,并在西方特别就是美国,蓬勃发展,展现出着其强悍的生命力。
每一种崭新教派或者说崭新研究方向的发生都可以说道就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心智语言学无疑就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革命,而《心智语言学概论》做为第一本在我国推介会心智语言学的专著,其意义可想而知。
这本书系统而具体内容地了解了心智语言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其产生、构成和发展,并着重于了解了几个心智语言学的关键概念及有关的心智模式理论,例如范畴化原型理论、意象化图式理论、隐喻和原词心智模式理论等。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138a7f168884868762d614.png)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https://img.taocdn.com/s3/m/5259fda20029bd64783e2c8e.png)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 c初—60s)、功能语言学(约1950s兴起)、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兴起)和认知语言学(70s末兴起)几个主要流派。
从时间上看,认知语言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最年轻的学科。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最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1967:103),“语言学源于哲学……”(赵彦春,2005:10)。
那么,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国内很多学者论述了这个问题,如王寅、赵艳芳等等,他们都认为是体验哲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Lakoff也这样认为。
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哲学舞台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后现代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唱主角的时候。
那么,难道这二者是一个东西?或者说二者基本观点吻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二者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Lakoff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学术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不仅仅是要谈谈隐喻遍及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两位作者有远大的报复:想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论,改变2000多年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神话”,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思想的核心主张:绝对真理。
在1999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实施了整个计划。
他们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了第三中选择:新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镜像地认识世界,追求绝对真理。
而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思的、思维是隐喻的;没有独立于人的理解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112b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7.png)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69615e852458fb770b56cb.png)
eg. a. The elevator has a mind of its own. The elevator behaves like a being with a mind of its own b. Her eyes were dark hole. Her eyes were like dark hole.
Defination of Metonymy:
8.5Metaphor and metonymy
传统修辞学: 转喻(借代)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 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代替甲事物。 (《辞海》一卷本1999,303) 认知语言学: 1.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转喻定义 Metonymy has primarily a referential function,that is,it allows us to use one entity to stand for another[……]It also serves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understanding.(Lakoff &Johnson2003[1980]:35)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 能,即,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种实体。……同时转喻也具 有理解功能。 2.William Croft的转喻定义 A metonymic mapping occurs within a single domain matrix,not across domains(or domain matrices.)(Croft1993:348)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 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映射。 3.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 (conceptual),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 段。(赵艳芳,2001,116)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https://img.taocdn.com/s3/m/5f7d842b0912a2161479292a.png)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摘要: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和生产机制。
一词多义是以原型范畴为基准,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转喻1.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Ullmann,1962:159)关于一词多义,David Cristal(1980:274)是这样定义的,“ a term used in seman 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有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0:36)。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一次多义现象是指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
从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来看,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本义和延伸义(或拓展义)。
词汇的本义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而词汇的延伸义是指从原义派生和演化来的词义。
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于是人们用已有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或描述新现象。
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或扩展,一个词便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
(林正军,杨忠,200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8b4657114431b90d6c85c758.png)
《语言学概论》参考书目一、参考教材(一)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叶蜚声、徐通锵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三)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四)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五) 邢公畹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六) 余志鸿、黄国营《语言学概论》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二、专业阅读书目:[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5[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高名凯译 商务印书馆 1980[英国]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退化》,徐家祯译 语文出版社1997 [英国]J·利奇《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 1980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林 涛、王理嘉 《语音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周同春《汉语语音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 200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刘叔新《语义学与词汇学问题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吕叔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1999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何自然 《语用学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三、外文参考书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Yule,G: The study of language(外研社语言学系列丛书)Stuart C. Poole A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外研社语言学系列丛书)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语言学系列丛书)四、语言学重要刊物•《中国语文》 社科院•《当代语言学》 社科院•《方言》 社科院•《语言学论丛》 北大(以书代刊)•《世界汉语教学》 北语•《语言教学与研究 》 北语•《语言科学》 徐州师大•《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外•《语言研究》 武汉 华中科大五、近年来大陆语言学界有成就的汉语学者(语言学理论方面) 王洪君:音系与语法接口; 陈保亚:语言接触沈家煊:认知语言学; 刘丹青: 类型学;吴福祥:语法化; 董秀芳:词汇化;张伯江、方梅:功能语法; 袁毓林:汉语语法;沈 阳:形式语言学……。
探析认知语言学对英汉时间的隐喻及其文化的理解
![探析认知语言学对英汉时间的隐喻及其文化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22a566a25c52cc58bd6be5e.png)
探析认知语言学对英汉时间的隐喻及其文化的理解论文关键词:英汉时间认知隐喻文化论文摘要:作为抽象的时间,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最有效手法。
隐喻的使用说明了其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也很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
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
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
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
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
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
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
”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
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1fbd6caf1ffc4ffe47ac2a.png)
就国内而言,9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认知隐喻理论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作。
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西方隐喻理论进整理,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隐喻的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赵艳芳(2001:96-122)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中从总体上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课题进行了系统概述。
李福印(2004a)在《隐喻与认知》中重点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蓝纯(2005:111-130)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对认知科学与隐喻学进行详尽的解析。
特别是讨论了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总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后,以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王寅(2007)在《认知语言学》中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并具体研究了认知模型、认知语义学、隐喻认知等方面。
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并且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性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金无足赤,本文作者发现,该书作者忽略了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如:经验主义及体验哲学)。
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有哲学理论做铺垫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在对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时,会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结合隐喻的经验基础对其进行分析。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ae67342cc58bd63086bdbd.png)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b7e83a482fb4daa48d4b03.png)
• 隐喻的分类: (一)常规隐喻 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实体隐喻 (二)创新隐喻 1.文学隐喻2.科学隐喻
A、常规隐喻
•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 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 & Schmid),日常生 活充满了隐喻。
Eg8: Head of department,of state,of government,of page,of a flower,of a bed, of a tape recorder
1、文学隐喻
Eg12:如莎士比亚的As You Like It中的名句: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范畴化
•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instantiate) 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 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 清晰边界 4 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6:时间意象图示
(3)、容器图式(front-back schema)
• 容器图式包括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 Eg8:(Lakoff 1990):如果x在容器A内,而容器A又在容器B 内,那么x也在B内。 凡是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会死。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bd78af48767f5acfa1c7cd70.png)
第29卷第I期咸宁学院学报Vol.29,No.I 2009年12月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Dec.2009文章编号:1006-5342(2009)I-0072-02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杨燕荣(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
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
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
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新的感受,并认知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本文立足于隐喻认知学的内涵和功能,分析汉语隐喻的翻译原则,最后提出汉语隐喻的翻译方法。
一、隐喻的认知学内涵和功能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
那么,何为隐喻,其功能是什么,是我们探讨隐喻翻译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隐喻的认知学内涵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思是“to transfer,to carry over”。
早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与《修辞学》中对隐喻做了系统的研究,把它定义为“the application to one thing of a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thing”。
意思是说,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并认为隐喻是一种替代直接表达法的修辞手法。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词汇学习论文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词汇学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1e53661eb91a37f1115c63.png)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词汇学习研究认知语言学聚焦心智发展与语言能力发展关系,综合认知科学最新成果,将个人思维过程和日常生活体验进行整合研究,认为个体语言与心理现象存在关联,语言反映出心理投射的各种形象,“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才能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萨伊德,吴一安:f42),因而语言研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主观心理特质与思维特征,从而挖掘语言生成与发展规律,更好解释人类各种语言现象。
在外语学习中,词汇积累是前提,也是基础,如何扩充外语词汇,提升学习质量,是摆在许多学习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表达视作心理过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语言形成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注意观和突显观。
(赵艳芳:p9)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认知语义学为指导,探索词汇意义存在和生成根源,进而探索词汇构建规律。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它和传统的真值语义学(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表现出对意义的不同理解。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语言不是大脑中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泰勒,蓝纯:f25)。
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认知语义学为指导,探索词汇意义存在和生成根源,进而探索词汇构建规律,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出发来分析词汇积累策略。
“按lakoff和johson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隐喻性的语言形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而且从认知结构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基础,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发现上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隐喻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又是认知活动的结果。
”(戴炜华:p519)隐喻思维无处不在。
从人的空间感知出发,对所遇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通常使用的方式就是隐喻化。
认知语言学的参考书目
![认知语言学的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dfb270751711cc7931b716b5.png)
主要参考文献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中国社会科学》1998.6----论“的”的语法化历程文旭:《语法化》简介,《当代语言学》1998.3何刚: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郝书阁:语法化的泛时性研究,《外语学刊》2000.3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年。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3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云秋《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Vol.22(2).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akoff,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与Johnson合著).New York: Basic Books.Langacker, R, W.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Taylor, John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 Claredon Press.Haiman,J.1985/1987 Natural Syntax. Cambridge: CUP.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3年6月“句法象似性”专题大会的论文集)Simone, Raffaele.1994.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2年6月“句法象似性”专题大会的论文集)F.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一共十二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认知。
关于认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
第二节主要讨论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它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究。
在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上,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
第五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包括开端,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
第二节对语言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
分别探讨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推理。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思维决定论,语言决定论,思维独立于语言论。
最新的研究已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说法,认为就同一事物而言,认知先于语言产生,也即存在前语言阶段的认知。
接着又介绍了颜色感知与语言,通感及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
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第五章范畴化和认知模式。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
认知语言学以人的经验、认知、范畴化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但大脑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的?认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基本范畴层面,及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
再此层面上,人们区分事物最容易。
而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
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本章还主要讨论了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
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
根据莱
考夫,认知模式有四种,分别为命题模式,意象图示模式,隐喻模和转喻模式。
第六章重点探讨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词汇认知事物,并进行概念化的。
第一节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结构。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
概念的形成是以认知范畴为基础的。
第七章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
第一节完形心理基础。
完形心理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它将心理活动看作是有组织的整体,认为知觉过程本身具有组织和解释作用,这种组织原则即完形原则。
完形感知对信息的组织具有一定的规律,包括相似原则,接近原则和顺接原则。
第二节主要是对隐喻的认知模式进行介绍。
分别介绍了隐喻语言的产生、隐喻相似的本质、隐喻认知的创造性与语义范畴、常规隐喻、创新隐喻。
第三节主要讨论了转喻。
转喻与隐喻不同,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凸显”的关系。
最后介绍了隐喻和转喻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认知与语法。
在这一章我了解了什么是认知域。
认知域是描写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
认知域分不同层次,有大小、复杂程度和基本的认知域和非基本的认知域之分。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意象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
第九章主要介绍象似性和语法化。
所谓的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
语法化研究语法形式来源和固化问题,是语言学家长期关心的问题。
语法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实词虚化。
目前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词虚化,二是词汇化。
第十章认知与推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相关理论包括明示推理、成功的交际与最佳相关、认知语境的共性和推理模式,接着又介绍了相关理论与隐喻理解
第十一章是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包括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和在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