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说课稿
登高 说课稿省一等奖
《登高》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涵盖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4位诗人的7篇作品。
其中《登高》是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也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一)导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孟子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将从让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入手,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来说说他们心中的杜甫。
同时借助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进一步走进杜甫其人,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初读《登高》,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再读《登高》,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三读《登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该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3.探讨该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理解“居安思危”、“求卓竞优”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文学鉴赏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平经历了唐代衰落的历史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和人民命运的诗歌,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2. 诵读诗歌本节课的诗歌是《登高》,请大家先听一段诗歌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诗歌的解读3.1 诗歌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何?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2 诗歌的主题《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何?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3 诗歌的文学价值《登高》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4 诗歌的意义《登高》这首诗歌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何样的意义?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互动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课前引导思考、课堂板书、分组讨论、个人思考以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究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登高》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最新《登高》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唐代诗歌。
第五课名为《杜甫诗三首》,《登高》是其中的第三篇。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杜诗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A、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登高》说课稿5篇
《登高》说课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说课稿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登高》说课稿5篇(登高统编版说课),以供参阅。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8-2《登高》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说教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课文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说学情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许多诗歌,学生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了一定了解。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需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指出:了解诗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设置下列目标:1、朗读诗歌,积累重点字词,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3、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
4、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讲授法:《登高》是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应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学生对杜甫的生平经历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补充。
2、说学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2)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登高》说课稿(说课要素全覆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的《登高》,本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三课时,下面开始正式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唐代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人感情。
本诗作为一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学习本诗,不仅能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有如下要求: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基于此,我会重点讲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比较阅读来使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诗歌要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律诗的独特语言特色,提高体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登高而赋情感的几重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悲秋伤己的情感,领会古代诗歌美感,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四)说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学习重点在语言特色,难点在于领悟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学习鉴赏律诗的方法,学习诗人抒发感情的多种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登高悲秋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代诗歌言志的抒情性意义。
(五)说教材处理对于本课的讲解,我认为还是应当以学生为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体悟《登高》的语言特色,探究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问答法。
我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科学高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说学法根据古诗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歌的能力,本课的学法,拟采用合作探究法和质疑讨论法。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就从教学设计的凭据、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倾向,对此就需要老师给与正确的引导。
其次,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__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登高》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登高》。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悲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理解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阅读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登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如壮志难酬的悲愤、年老多病的愁苦、对身世飘零的感叹等。
这些情感相互交织,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入诗歌的主题。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
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
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
我以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 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品味诗歌的情境, 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 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 除背诵、记忆外, 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 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诗意, 能知人论诗, 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 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 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 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 忧国、忧民、忧身, 无尽悲凉, 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激发想象力, 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 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因此, 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 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登高》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
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结合多媒体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提问法:抓关键词语法: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
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说课稿一.说数材《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第八课由三首诗歌组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杜甫《登高》即景伤怀七言律诗。
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欣赏唐朝这三位伟大诗人创作的不同风格诗歌,还能了解学习古体诗,近体诗、歌行体各自特点。
本单元诗作都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体会诗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课程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发挥自己的想象,抓住诗歌的关键诗句,设想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从而品位诗歌的意境。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了解杜诗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杜甫的感时伤世的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伯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说教法这课的教学,我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吟诵法。
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拔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过程。
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
针对高一的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几篇古诗词,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先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然后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刻意蕴,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
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一)关于新课导入课前准备: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生平,诗歌风格,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
导语设计: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一《登高》。
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吟诵诗歌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
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
此教学设计本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诗歌的诵读,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身世之秋,而理解到社会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身世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①首联和颌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
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
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
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苍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
又如落叶、长江。
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
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由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
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进,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呜,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凤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
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术弟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身世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著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配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滩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土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身世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身世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