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从法学视角读路舒温《尚德缓刑书》
![从法学视角读路舒温《尚德缓刑书》](https://img.taocdn.com/s3/m/b93dfb2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4.png)
从法学视角读路舒温《尚德缓刑书》
梁翠
【期刊名称】《辽宁警专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汉宣帝时,路舒温在《尚德缓刑书》中向皇帝揭示法制现状和分析其成因,建议一改秦朝“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的弊端,应该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充分表明了其儒家思想的主张。
路舒温归属于贤良文人派,他们的言论表明了汉武帝之后儒法之争的继续,说明儒家思想在汉朝政治上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霸王道杂之”的合流势态。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梁翠
【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9
【相关文献】
1."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述评 [J], 张翅
2.论《尚德缓刑书》中所见"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J], 戚文闯
3.助推中国红木家具行稳致远的两大利器——"一带一路"视角下尚德高频·真空木
材干燥机和高分子涂装新材料新机遇 [J], 包淳德
4.一部填补交通管理法学理论空白的著作──读《道路交通管理法学》 [J], 冯昱锦
5.法学研究的新视角研究——读《论法学研究方法》有感 [J], 王皓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箴言的诗词
![关于箴言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2bb626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9.png)
关于箴言的诗词《文赋》[魏晋] 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2《三都赋》[魏晋] 左思总序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
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3《蝶恋花》[宋代] 赵令何者?夫崔之才华婉美,词彩艳丽,则于所载缄书诗章尽之矣。
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
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
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仆尝采摭其意,撰成鼓子词十一章,示余友何东白先生。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4《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 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5《召公谏厉王止谤》[先秦] 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6《治安策》[两汉] 贾谊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查看全诗翻译赏析]27《尚德缓刑书》[两汉] 路温舒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2)原文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2)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ad52ec08a1284ac85043a0.png)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2)原文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
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
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
《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
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
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
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
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8453678f7ec4afe04a1dfb3.png)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原文及翻译原文: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6页)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分类汇编(11)文言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bc120ecfc789eb172dc8e4.png)
11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也。
祖髦,梁中散大夫。
父之平,倜傥有志略,召补文德主帅,以功封费县侯。
忌少聪敏,有识量,颇涉史传,为当时所称。
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
侯景之乱,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累功为宁远将军。
及高祖诛王僧辩,僧辩弟僧智举兵据吴郡,高祖遣黄他率众攻之,僧智出兵于西昌门拒战;他与相持,不能克。
高祖谓忌曰:“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馀,犹为殷盛,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
”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僧智疑大军至,轻舟奔杜龛,忌入据其郡。
高祖嘉之,表授吴郡太守。
高祖受禅,征为左卫将军。
天嘉初,出为持节、南康内史。
时义安太守张绍宾据郡反,世祖以忌为持节、都督岭北诸军事,率众讨平之。
还,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
五年,授云麾将军、卫尉卿,封东兴县侯,邑六百户。
及华皎称兵上流,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
及皎平,高宗即位,太建①元年,授东阳太守,改封乐安县侯,邑一千户。
四年,入为太府卿。
五年,转都官尚书,吴明彻督众军北伐②,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
淮南平,授军师将军、豫州刺史,善于绥抚,甚得民和。
改授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州刺史。
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
吕梁军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
隋开皇十四年,卒于长安,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九》)(陈宣帝)谋伐齐,谓公卿曰:“朕意已决,卿可共举元帅。
”众议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
尚书左仆射徐陵独曰:“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
”都官尚书河东裴忌曰:“臣同徐仆射。
”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
”壬午,分命众军,以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忌监军事,统众十万伐齐。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注:①太建:陈朝陈宣帝(高宗)的年号。
文言文翻译精讲:如何译好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精讲:如何译好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477ea643aef8941ea66e0537.png)
译: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所 杀,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
文言文翻译精讲:如何译好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精讲3:如何译好特殊句式
前情回顾
第一课: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第二课:如何译好关键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词、活用词、 疑难词。)
本课内容
1、什么是特殊句式? 2、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
一、特殊句式举例
现代汉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 / 状语+中心词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2、被动句
例2
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 ——《明史•周尚文传》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译:我,是(先王的)老奴,我并不是替子孙考虑,吝惜钱库的 钱,是为了辅佐你成就霸王大业罢了!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PPT)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论《尚德缓刑书》中所见“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论《尚德缓刑书》中所见“自安之道在人之死”](https://img.taocdn.com/s3/m/41cbb3d92af90242a995e5bf.png)
作者: 戚文闯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青岛市266100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122-12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酷吏;自安之道
摘要:汉宣帝即位之初,路温舒上《尚德缓刑书》,除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之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自安之道在人之死",一语道出办案者之所以动辄对受讯者刑讯相加,"非憎人也",而是出于"自安之道"的考虑。
通过分析路温舒指陈时弊的背后隐含的法制思想,挖掘出它对当时政治、法制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尚德缓刑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尚德缓刑书》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f2e62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6a.png)
《尚德缓刑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文章尖锐地揭露了封建法制运用“逼、供、信”的残忍手段,使人入罪。
这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他把希望寄托于国君的开明,则有其局限性。
路温舒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吏,我们不可苛求于他。
今天,我们不能象路温舒那样寄托于个人,而必须从根本制度上着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尚德缓刑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尚德缓刑书两汉:路温舒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原创教学资料)古文观止卷五(下)、六卷 摘选自测
![(原创教学资料)古文观止卷五(下)、六卷 摘选自测](https://img.taocdn.com/s3/m/56c14ec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6.png)
《古文观止》第五卷(下)1.继《春秋》、本《诗》、《书》、《礼》、(《太史公自序》)2.3.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太史公自序》)4.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身5.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虽罢驽,为悦己者容。
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报任少卿书》)6.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报任少卿书》)7.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后来为李陵求情获罪)(《报任少卿书》)8.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列。
(《报任少卿书》)9.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报任少卿书》)10.【背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https://img.taocdn.com/s3/m/dfc4a330168884868662d622.png)
6、状语后置
状语 + 中心词
例1 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苏武传》) 为降虏于蛮夷。 (《苏武传》)
例2 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苏武传》) 空自苦无人之地。(《苏武传》)
(于)
6、状语后置 例1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
姓,吾当死之。”——《宋史·孙傅传 》
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
使人莫敢近。
——《周节妇传》
媵yìng:指随嫁的人。
走匿:逃跑躲避。
田籍:旧时官府登记田地的簿册。
颠踣bó:跌倒。
木肤:树皮。
藜藿lí huò:一种野菜。
4、宾语前置
例1 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
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
译: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 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 没得到起用。
3、省略句 例2 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 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 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 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魏书·长孙嵩传》
3、省略句 例1 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 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明史·高弘图传》
入署:上任。
3、省略句 例1 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 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明史·高弘图传》
译: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 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d7e1baaf524ccbff1218477.png)
《子产论为政宽猛》翻译郑国(的执政)子产生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担任执政。
有德行的人,能够采取宽缓的政策使老百姓顺服,那次一等的人就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
火,烧得猛烈,老百姓望见它就产生畏惧,所以很少人死于火灾;水流平缓无力,老百姓随意地亲近玩弄它,因而很多人死在水里。
所以采取宽缓的政策比较难。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过世了。
太叔担任执政,不忍心实行严厉的政策而是实行了宽缓的政策。
郑国(因此)出现很多盗贼,(他们)在萑苻之泽这一带聚集抢夺他人财物。
太叔(对自己的执政)非常后悔,说:“我早听从子产的话,就不会到现在这种地步。
”(太叔于是)出动步兵部队去攻击萑苻一带的盗贼,全部杀死他们,(郑国的)盗乱才稍稍得以平息。
仲尼(对这件事评价)说:“对啊!政策(过于)宽缓老百姓就会懈怠,(老百姓)懈怠了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他们;(政策太过)严厉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残害,(老百姓)受到残害后就用宽缓的政策来给予他们恩惠。
用宽缓的政策辅助严厉的政策,用严厉的政策辅助宽缓的政策,国家政事因此就协调了。
《诗经》上说:…老百姓也太劳累了,他们祈求可以稍微安定地生活。
(这样做)对周王畿内的百姓给予了仁爱,因此又能安抚四方的诸侯。
‟(这写的是)用宽缓的政策给予老百姓恩惠。
…不要放纵那些诡诈随意妄为的人,以此约束警戒那些品行不良的人。
一定要制止盗匪的残暴,(因为他们)竟然不畏惧明确的法律。
‟(这写的是)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犯罪的)百姓。
…安抚远方(的百姓)亲善近处的百姓,以此来使我们的王朝安定。
‟(这写的是)用和善的政策来安定老百姓。
又说:…不(太过)严厉也不(太过)和缓,不(太过)刚硬也不(太过)柔和。
施行政策悠然自如,各种福分会汇聚到来。
‟(这写的是)和谐的政局达到极致的情况。
”等到子产去世,仲尼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代遗传下来的仁爱思想的(继承者啊!)”《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周厉五暴虐无道,国都里的百姓都在批评指责厉王。
读后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100bb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8.png)
读后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读后感800字《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读后让我对缓刑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与改变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书中的主人公路温舒尚德是一个犯罪分子,他因为犯下了严重的罪行而被判处了长期监禁。
然而,在狱中,他遇到了一个狱友,这个狱友不仅帮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还教会了他许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在狱友的影响下,路温舒尚德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获得了缓刑,重新融入了社会。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缓刑制度的重要性。
缓刑制度是一种法律手段,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督和教育,使其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这种制度不仅给了犯罪分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为社会创造了一个更安全和和谐的环境。
与此同时,书中也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改变的可能性。
路温舒尚德在狱中经历了种种痛苦和挣扎,但他最终选择了改变自己,重新做人。
这让我想到了人性的本质,人都是有善良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压力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只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他们就有可能变得更好。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犯罪分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他们也是人,也有可能犯错,但他们也应该有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关进监狱,让他们永远背负着罪名。
总的来说,《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是一本思想深刻的书籍,通过一个犯罪分子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缓刑制度的重要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让我深思犯罪与改变,也让我对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对待犯罪分子的态度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改变和进步。
尚德缓刑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尚德缓刑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3505a98762caaedd33d4e8.png)
尚德缓刑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尚德缓刑书路温舒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267cb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b.png)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王温舒,阳陵人也。
少时椎埋①为奸。
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
督盗贼,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
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
及纵死,徙为廷尉。
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
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
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
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
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
上说,拜为少府。
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
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
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
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注:①椎埋:盗墓。
不明不白被压迫要反抗文言文
![不明不白被压迫要反抗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1fa0f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0.png)
不明不白被压迫要反抗文言文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
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
”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译文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
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用驴送到宫内。
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不肯接受。
(太监)说:“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
”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到钱后才有饭吃。
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若还不愿意,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于是殴打太监。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创作背景唐代的“宫市”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初名“内中市买”,后改称“宫市使”,负责宫廷采买事宜。
历经肃宗、代宗到德宗朝,权力逐渐转入内廷宦官手中。
唐德宗初登大位时尚知节俭,晚年却越来越贪婪奢靡,“宫市”也折腾到了民不堪命的程度。
据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德宗末年连宫市文书也不用了,“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白望”这名号起得够形象,只要被“望”上的货物,就以宫市的名义掠走,只付大约十分之一的货值,还要另索货物进宫的“门包”和脚钱。
这些恶棍的身份真假莫辨,卖货的百姓常常空手而归,“名为宫市,而实夺之”,他们被压迫被剥削。
作品鉴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不明不白被压迫,逆来顺受。
2024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一原文+翻译(三-六通用)
![2024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一原文+翻译(三-六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a5917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6.png)
2024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一原文+翻译(三-六通用)1、商鞅立信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注: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金:古代货币单位【翻译】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翻译】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翻译】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翻译】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21 尚德缓刑书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21 尚德缓刑书](https://img.taocdn.com/s3/m/b715009fe53a580216fcfe22.png)
〖美文赏读〗尚德缓刑书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译文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4fc3b34afe04a1b071de66.png)
我听说《春秋》大义主张君主必须以正道即位,这是为了 尊重天下的一统,而慎重于政治的开端。陛下刚登上帝位,与 天意相符,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端正刚刚接受的帝统,来顺 应上天的旨意。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 就是审理案件的官员专权。秦朝的时候,以有文化为耻辱,崇 尚武力和勇猛的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尊崇审理案件的官 员。正直的言论被称为诽谤,揭发过失的话被称为妖言。所以 有修养的学者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诚正直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 称赞阿谀的话天天响在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实际上 存在的祸患被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上奏后怕被批驳退回,于是编造罪状并且周密地陷人于罪。到 了报告上级判案结果的时候,即使是皋陶听了犯人的罪状,也 认为处死他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 官员编造的罪名很多,诬蔑不实的文辞所构成的罪状也很明显。 因此审案的官员专门苛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 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的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 俗话说:“在地上画个范围当作监狱,也不敢进去。刻个木人 当作狱吏,也不肯和它相见。”这都是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 是很悲痛的言辞啊。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官员判案更 深重的,败坏法纪,扰乱政事,使亲人分离,使道路堵塞,没 有谁比审判案件的官员更厉害的。这就是所说的秦朝的一条至 今还存在的过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译文
孝文帝常常思考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顺承天意,他崇 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 桥梁,统一远近,敬重贤 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初生的婴儿,他内心 宽厚,觉得政令合乎情理了,才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 人,天下太平。从前,汉昭帝去世时没有继承人,大臣们忧虑 悲伤,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 亲属,于是荐举他并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给他帝王 之命,使他的内心惑乱,于是他自取灭亡。深入地考虑祸患事 变发生的原因,原来是上天用来为最圣明的君主开辟道路啊。 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汉武帝的遗命,辅佐汉室,废黜没有仁义 的人,扶持有德行的人,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以安定, 天下都太平无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尚德缓刑书》选自《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时钜鹿东里(在今河北省平乡县境)人。
他年轻时为监狱小吏,自学律令,当上了狱史。
县里有疑惑不决的事,都向他请教。
郡太守发现他的才能,就用他为决曹史。
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廷尉解光用路温舒为奏曹椽,守廷尉史。
由于出身狱吏,以后又长期从事刑法工作,路温舒对其中的弊端非常清楚,尤其是对汉武帝以来繁琐苛刻的刑法十分不满。
没过几年,汉昭帝去世,昌邑王废黜,汉宣帝即位。
路温舒认为新旧交替之际是改良的机会,于是呈上这份奏章,列数狱吏的奸恶,揭露刑狱的残酷,希望汉宣帝能放宽刑罚,崇尚道德。
出身狱吏的路温舒,敢于彻底揭穿狱吏舞文弄法的卑鄙伎俩,实在难能可贵。
【原文】尚德缓刑书昭帝崩②,昌邑王贺废③,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④;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⑤。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⑥。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⑦,一远近⑧,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内⑨,是以囹圄空虚⑩,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⑾。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⑿,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⒀,大一统而慎始也⒁。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⒂,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千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⒃,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⒄,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⒆、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⒇,然太平未洽者(21),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2)”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刻薄)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23)。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24),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通“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25),则锻练而周内之(26);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27),犹以为死有余辜。
何则?成练者众(28),文致之罪明也(29)。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30),媮为一切(31),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32)”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33),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34)。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35),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注释】①西汉著名的司法官。
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
信奉儒家学说。
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
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
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
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
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
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
②昭帝:汉昭帝,名刘弗陵,武帝少子。
③昌邑王废: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无嗣,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子)即位,淫戏无度。
大将军霍光用太后的名义废了他,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昌邑:古县名。
④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无知,春秋时齐公子,自立为齐君。
后被人杀死,公子小白自莒回齐即位,便是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⑤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骊姬,春秋时晋献公宠姬。
晋献公伐骊戎(古国名,在今山东临潼县东北),得骊姬,立为夫人,十分宠幸,生奚齐、卓子。
不久就谮(读音zèn,诬陷,中伤)杀太子申生,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献公死,奚齐、卓相继为国君,后被杀,骊姬亦被杀。
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文公。
晋文公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一代霸主。
⑥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赵王,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名如意,封为赵王。
刘邦死,惠帝立,太后吕雉毒死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吕太后和她的侄儿吕台、吕产、吕禄等专权,想把“刘姓天下”改变为“吕氏王朝”。
吕雉死,大臣周勃、陈平等消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即位,是为孝文帝,庙号太宗。
后有“文景之治”的繁荣。
⑦关梁:关:关卡,关口。
梁:桥梁。
⑧一:统一,动词。
⑨恕:宽容,宽厚。
⑩囹圄:牢狱。
⑾援:援用旧例。
⑿股肱(gōng):股,大腿;肱,手臂。
比喻像左膀右臂一样匡扶国家,即辅佐的意思。
⒀正:把……看得很正统、正规。
《春秋》记载古代帝王诸侯即位,很讲究名分,名分正的,就写即位,名分不正的,就不写即位。
⒁大一统:重视天下统一的事业。
大,尊重,重视。
⒂始受命:指初即位。
统:法制。
⒃文学: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都称为文学,这里指文教方面的事。
⒄遏过:防止过失。
⒅盛服先王:竭力服膺先王的人。
先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等行仁义道德的帝王。
⒆金革:兵革,这里指战争。
⒇戮力:并力,尽力。
(21)洽:协调。
(22)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语出《尚书·大禹谟》。
不经:不合常规。
(23)大辟:死刑。
(24)棰楚:古代刑具。
棰,木棍。
楚:荆条。
(25)却:批驳退回。
(26)锻炼:比喻酷吏枉法,多方编造罪名。
周:周密。
内:同“纳”,归纳。
(27)咎繇(yáo):舜时建立法律设立监狱的臣子。
(28)成练:构成各种罪名。
(29)文致:文饰而使人获罪。
(30)贼:败坏,伤害。
亡:无。
(31)婾:苟且,马马虎虎。
(32)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相传上古时期,在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
画者、刻者都是假的,假的都不愿意忍受,真的就更不能忍受了。
表示对监狱、酷吏的愤恨。
(33)乌:乌鸦。
鸢:读音yuān,老鹰。
(34)诟:耻辱。
这四句话出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薮:读音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
瑾瑜:美玉。
(35)箴:读音zhēn,劝戒,劝告。
【译文】“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
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
《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
”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
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
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
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
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
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
”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
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
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
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
”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解析】路温舒,汉宣帝时人,晚年任临淮太守。
《汉书》上说他在任期间,“治有异迹”。
这篇文章,是在“宣帝初即位”的时候写的,当时他任廷尉史。
“盖自武帝后,法益烦苛,宣帝即位,温舒冀一扫之,故发此论。
”(《古文观止》编者评注) 文章指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就是说:秦之所以亡,有十个失误,其中一个,在我们今天(即在路温舒当时)仍然存在,即过分重视、重用“治狱之吏”。
这些人,“上下相殴(驱),以刻为明”,“败法乱正,离亲塞道”。
他们竞相追逐,滥施刑罚,以“治狱”越苛刻越好,量刑、判刑越重越好。
结果,造成“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处死)之计,岁以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