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生物化学
![血液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0ab9e31efad6195f312ba657.png)
Biochemistry of Blood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费 嘉
血液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of Blood
血液凝块构造(红色为RBC,兰色为血小板,黄色为纤维蛋白)
概述
什么是血液?
——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一种流动性,外观上
为红色,不透明,粘性的液体组织。
一、血液的组成与成分:
—RBC中存在糖酵解所需的全部酶系和中间产物
②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是RBC特有的途径
③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功能 提供NADPH
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⑴ ATP的功能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Na+-K+-ATPase)的正常运 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Ca2+-ATPase)的正常运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 行交换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 的生物合成 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
定义:血浆 Pr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特点:种类多;数量多;功能多。 1.种类多:已知有200多种(见表12-2)。 用醋酸薄膜电泳可将血浆Pr分成六种
清Pr(Albumin,A)
血浆Pr
α
β γ
球Pr(Globulin,G) 纤维蛋白原
α1 α2
电泳法
2.数量多:60-80g/L
的某种蛋白质(酶) 5. 特异半衰期 Alb和结合珠Pr分别为20天和5天左右 6.血浆蛋白浓度与疾病 ——急性时限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 APP)
急性炎症 组织损伤 慢性炎症 癌瘤……
[血浆蛋白 ] 50-100倍
重庆医科大学刘先俊《生物化学》第15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重庆医科大学刘先俊《生物化学》第15章.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2ee6657cd184254b3535a1.png)
当人从海平面上到4500 米高原后两天内, 2,3 BPG的浓度有原来的5mM 增加到8mM,结果对组织 的供氧量又恢复到接近 正常水平(0.38)。
如果BPG仍维持5mM水 平,对组织的供氧量将 减少四分之一,为0.30。
本章总结 血浆蛋白的电泳分类;非蛋白氮的 概念及主要种类。
{ CO2的运输 (6%) 碳酸氢盐形式
{ 化合结合
(约2/3 )
(94%)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约1/4 )
1.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HbNH2+CO2
在组织中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HbNHCOOH
肺
HbNHCOO- + H+
HbH+
+ HbO2
O2
Bohr效应的总结
CO2+H2O = H++HCO3-
结果使得细胞内的pH降低。低pH使Hb对氧的亲和 力降低。
波耳效应提高了氧转运系统的效率。在肺部,CO2 水平低,氧很容易被血红蛋白占有,同时释放出质子;
而在代谢的组织中,CO2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pH较低,
O2容易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卸载。
(三)运输二氧化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理溶解
运输O2、CO2、H+ (一)运输O2
与Hb结合占98.5% 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占1.5%
Hb与O2呈可逆结合
O2分压高(肺)
Hb+O2
HbO2
O2分压低(组织)
(还原、紫蓝色)
(氧化、红色)
Hb氧饱和曲线呈S型,两端斜率小,中间大; Mb氧饱和曲线呈双曲线型
生理意义:
(二)波尔效应(Bohr effect)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7fac57cf84b9d528ea7a86.png)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第11章_LHL_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11章_LHL_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39893410661ed9ad51f31f.png)
1, 3-BPG
3-磷酸甘 磷酸甘 油酸激酶
2, 3-BPG
2, 3-BPG 磷酸酶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乳酸
2,3-BPG 旁 路
2,3-BPG支路的生理意义: BPG支路的生理意义: 支路的生理意义 生成的2, 生成的 ,3-BPG可降低血红蛋白对氧 的亲和力, 可降低血红蛋白对氧 的亲和力, 促进Hb放出 放出O2, 促进 放出 ,有利于组织细胞的需要 • 可以减少糖酵解中能量的产生,使ATP、1,3可以减少糖酵解中能量的产生, 、 , BPG不致堆积,ADP、Pi不会太少,从而利于糖酵 不致堆积, 不会太少, 不致堆积 、 不会太少 解不断进行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白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液的化学成分: 血液的化学成分: 1.水和无机物,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水和无机物, 2.有机物: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有机物: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 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糖类和脂类等
⑵ 合成的调节 ALA合酶 ① ALA合酶 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 受血红素反馈抑制 高铁血红素强烈抑制 某些固醇类激素可诱导其生成
② 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酶 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酶 重金属等抑制, 可被血红素 、重金属等抑制,亚铁螯 合酶还需要还原剂(如谷胱甘肽) 合酶还需要还原剂(如谷胱甘肽) ③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 与膜受体结合, 与膜受体结合,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 以及血红素的合成促使原始红细胞的繁殖和 分化
血液的生物化学教学课件.ppt
![血液的生物化学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e3e56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a.png)
目录
2、离心法 1)原理:密度等 2)具体方法:超速离心法 3)样品:血清脂蛋白 4)结果:
目录
目录
•依据生理功能分类
人类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种类
血浆蛋白
1.载体蛋白
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
2.免疫防御系统蛋白 3.凝血和纤溶蛋白
IgG ,IgM ,IgA ,IgD ,IgE 和补体C1-9 等 凝血因子Ⅶ、Ⅷ、凝血酶原、纤溶酶原等
❖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 的生物合成 ❖ 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目录
⑵ 2, 3-BPG的功能 ❖ 2, 3-BPG是调节血红蛋白(Hb)运氧的
重要因素,可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目录
⑶ NADH和NADPH的功能
❖ 对抗氧化剂,保护细胞膜蛋白、血红蛋 白和酶蛋白的巯基等不被氧化,从而维 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血液概况
❖ 血液(blood)的组成 血浆(plasm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 体
❖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目录
血液的基本成分
液体成分——水
固体成分
无机物:电解质
蛋白质
有机物: 含氮化合物
糖类 脂类
非蛋白类含 氮化合物
线状四吡咯
尿卟啉原Ⅲ 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反应部位:胞液目录源自④ 血红素的生成 胞液中的粪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粪卟啉原Ⅲ 血红素
粪卟啉原Ⅲ 氧化脱羧酶
亚铁螯合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 氧化酶
原卟啉Ⅸ
反应部位:线粒体
目录
目录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34d2738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b.png)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流体组织,它在维持生命活动、运输物质、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血液的生物化学特性,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的知识点。
一、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含水、溶质和蛋白质等。
其中,水占血浆的绝大部分,是各种物质运输的介质。
溶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维持着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机物则包括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激素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内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分为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二、血液中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物质。
球蛋白分为α、β和γ球蛋白,γ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在肝脏,其含量和种类会因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炎症或感染时,某些急性期蛋白的浓度会迅速升高。
三、血液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等。
其中,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痛风。
肌酐反映了肌肉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这些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肾功能、诊断某些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四、血液的缓冲系统血液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这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由碳酸和碳酸氢根组成。
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碳酸氢根与之结合,减少氢离子浓度;当碱性物质增多时,碳酸分解产生更多的氢离子,从而维持 pH 值的相对稳定。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bd89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5.png)
糖类代谢
葡萄糖摄取与利用
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被细胞代谢利用,为机体提供能 量。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糖原合成与分解
当血糖过高时,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 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血糖过 低时,糖原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两种激素对糖类代谢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 葡萄糖,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
04
CATALOGUE
血液的生物化学应用
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如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可以诊断感染、贫血、
白血病等疾病。
生化指标
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
。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学指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通过特定因子诱导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 可用于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载体
02
研究新型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免疫反
应。
基因表达调控
03
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
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或替代 病变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人体某些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 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反应的速率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的制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血液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传递和氧化态的变化。这些反应对于维 持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意义。
10.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10.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dd68f1a8114431b80dd8b8.png)
❖水
全血含水81%--86% 血浆含水93%--95%
❖气体: O2、CO2、N2 ❖可溶性固体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尿素、尿酸、 肌酸、肌酐、 胆红素、氨等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NPN)、糖类和脂类等。
目录
血液的生理功能
❖ 沟通内外环境及机体各部分 ❖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 物质运输 ❖ 免疫 ❖ 凝血、抗凝血 ❖ 血液中某些代谢浓度的变化,反映体内代谢
目录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 代谢
2,3-BPG的功能 2,3-BPG是调节Hb运氧的重要因素
2,3-BPG的负电荷基团与血红蛋白的2个β亚基的
带正电荷基团形成盐键,从而使Hb分子的T构象更
趋稳定,降低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
目录
2,3-BPG旁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血红蛋白 (Hb)运氧
❖ 当血液通过氧分压较高的肺部时,2,3-BPG的影响 不大;而当血液流过氧分压较低的组织时,2,3BPG则显著增加O2释放,以供组织需要。
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2. 亚细胞定位: 起始和终末阶段:线粒体 中间阶段:胞浆
二、合成原料
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目录
三、血红素合成过程
1. -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的合成:
COOH
H2C CH2
+ CH2NH2
C~ SCoA COOH
O
琥珀酰CoA 甘氨酸
目录
(二)红细胞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
葡萄糖
1, 3-BPG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激酶
2, 3-BPG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血液的生物化学4h](https://img.taocdn.com/s3/m/3f5df3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d.png)
止血与凝血
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促进血液从液态转变 为凝固态,止血和修复损伤。
调节体温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激素等物质 能够调节体温,维持人体正常
温度范围。
02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血红蛋白的结构
由四条肽链组成,呈 环形结构,每个肽链 都结合一个血红素辅 基。
血红蛋白的不同变体 (如珠蛋白和肌红蛋 白)在结构上略有差 异。
血红素辅基包含铁原 子,是血红蛋白运输 氧的关键部分。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可 逆的,受氧气分压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肺部时,血红蛋白 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其他 部位。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受pH值 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的结合
呼吸调节主要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酸性 物质增多时,呼吸加深加快,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血液中的酸度。
肾脏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和排泄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 酸性物质增多时,肾脏会加强碳酸氢盐的排泄,同时减少酸性物质的排 泄,反之亦然。
05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血脂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目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 血糖的代谢与调节 • 酸碱平衡与血液缓冲系统 •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0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白细胞
主要负责免疫功能,包括吞噬 细菌、病毒和其他外来物质。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 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多种生化 反应和代谢过程。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b7633edd36a32d7375812d.png)
按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组分。
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a1bumin)、球蛋白(globulin)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用电泳法则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组分,如用简便快速的醋酸纤维薄膜可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用分辨率更高的聚丙烯酰胺疑胶电泳或免疫电泳则可分成更多组分,目前已分离出百余种血浆蛋白质。
此外血浆中还有皮质激素传递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这些载体蛋白除结合运输血浆中某种物质外,还具有调节被运输物质代谢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
机体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产生特异的抗体,血液中具有抗体作用的蛋白质称之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由浆细胞产生,电泳时主要出现于γ球蛋白区域,Ig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Ig分为五大类即IgG、IgA、IgM、IgD及IgE,它们在分子结构上有一共同特点即都有一四链单位构成单体,每个四链单位由两条相同的长链又称为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短链又称为轻链{1ight chain,L链}组成。其中IgG、lgD、IgE均为一个四链单位组成(单体),IgA是二聚体,IgM则是五聚体,H链由4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由210—2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链与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
二、血液的化学成分
正常人血液化学成分可简要概括为下列三类:
水:正常人全血含水约81%一86%,血浆中含水达93%--95%。
(二)气体:氧、二氧化碳、氮等。
(三)可溶性固体: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盐两大类。其中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及酶与蛋白类激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及其他有机物和维生素、脂类(包括类固醇激素)。无机物主要为各种离子如Na+,K+,CL- -等。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1a77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9.png)
血液化学成分与临床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血液化学成分含量相对恒定, 仅在一定范围波动。
如正常血NPN含量为 14.28~24.99 mmol/L, 其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约占 NPN的1/2。
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体内物质代谢 状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 催化作用 许多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是血浆蛋 白。这些酶分为:血浆功能酶(凝血酶、纤溶 酶)、外分泌酶(AMS)与细胞酶(LDH、 ALT)。
➢ 营养作用 血浆蛋白在体内分解产生氨基酸, 参与氨基酸代谢池,用于组织蛋白合成,修复 损伤的组织,也可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 他含氮物质。
第二节 红细胞的代谢
➢ 在 组 织 , 红 细 胞 内 的 2 , 3-BPG 显 著 增 加 HbO2释放O2供组织需要。
➢ 缺O2时,红细胞内产生的2,3-BPG增加,有 利于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需要。由平原登高 山、或贫血、肺气肿等,红细胞内2,3-BPG 增加,有利于组织获得较多的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运输CO2的形式: (1)物理溶解
➢线粒体内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 ALA) 合酶(ALA synthase)催化琥珀酰CoA与甘 氨酸缩合生成ALA。 ➢ALA合酶的辅酶为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缺乏 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6反应性 贫血。
琥珀酰CoA
甘氨酸
ALA由线粒体转运到胞液。 ALA脱水酶催化 两分子ALA缩合成胆色素原(PBG)。
PBG
在尿卟啉原Ⅰ同合酶(UPGⅠcoynthase) 及UPGⅢ同合酶协同作用下,4分子PBG脱 氨缩合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
血液生化
![血液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476fe88accbff121dc368372.png)
2. 2,3- BPG 旁路
(红细胞内浓度高)
(活性较低)
3. 磷酸戊糖途径
G-6-P NADPH
5-磷酸木酮糖
* 红细胞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1 产生ATP提供能量供给下列活动:
a)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Na+-K+-ATPase)的正常运转。 b)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Ca+-ATPase)的正常运转。 c)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中脂蛋白中的脂质进行
球蛋白(G)浓度:15~30 g/L A/G比值:1.5~2.5 ( 肝功能检测指标,异常时发生倒 置)
2. 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一般位于膜结合的多核蛋白上。
(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质膜 )
3. 除清蛋白外,几乎所有血浆蛋白均为糖蛋白。
4. 许多血浆蛋白呈现多态性。 如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多态性
5. 每种血浆蛋白均有自己特异的半衰期。 (不断被更新)
交换。
d) 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和NAD+的合成。 e) ATP用于葡萄糖活化,启动糖酵解。
(2) 2,3- BPG 旁路
(红细胞内浓度高)
(活性较低)
2,3-BPG的含量 2,3-BPG对氧合曲线的影响
(2) 2,3- BPG的功能
结合部位
结合方式
2,3- BPG的功能:稳定血红蛋白的T构象, 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氧在组织 中的释放,调节组织供氧。
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non-protein nitrogen, NPN):尿素、尿酸、肌酸酐等 , 其中的氮统称为非蛋白氮。
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约占NPN1/2, 为 肾功能检测指标)
主要内容
《生物化学》-第十五章
![《生物化学》-第十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e5cd6ad4d8d15abf234ed4.png)
➢ 血管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 ➢ 当血管内出现血凝块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血管激
活物 ➢ 血管激活物吸附在血凝块上,从而促进了血凝块的溶解 ➢ 组织激活物广泛存在于组织器官中,在子宫、甲状腺、前
列腺、淋巴结和肾上腺中的含量较多 ➢ 这些组织器官受损时,可释放大量组织激活物 ➢ 组织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外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在体液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血浆中还有一组协助抗体完成免疫功能的蛋白酶——补体 ➢ 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
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系统,以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五)催化作用
➢ 血浆中的酶称为血清酶 ➢ 按来源和功能不同,血清酶可分为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和
➢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包括血浆激活物、血管激活物和组织 激活物
➢ 血浆激活物又称依赖凝血因子Ⅻa的激活物 ➢ 在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Ⅻa既是启动因子,又可激
活纤溶酶原,故血浆激活物使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相互配 合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二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四、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二)维持血浆pH处在正常范围内
➢ 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为~ ➢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大部分血浆蛋白质的等电点在~之间 ➢ 血浆蛋白盐可与相应的血浆蛋白组成缓冲对,在维持机体酸
碱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血浆蛋白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三)运输作用
➢ 血浆蛋白分子表面分布着众多亲脂性结合位点,脂溶性物质 可与这些结合位点结合而被运输
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创伤的愈合
人体血液和生物化学的生物学研究
![人体血液和生物化学的生物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d1bd3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0.png)
人体血液和生物化学的生物学研究人体血液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运输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稳态等重要作用。
而血液的化学成分则直接影响其功能,因此,对于人体血液和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和其他类似成分的混合物,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溶质和电解质等。
血浆中蛋白质占主导地位,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容量和渗透压、免疫防御、凝血等。
溶质包括各种气体、荷尔蒙和药物等。
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最多。
红细胞中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凝血,止血。
血液在人体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它具有运送氧气至人体组织、将二氧化碳废气带到肺部、将代谢产物带到肝脏和肾脏排泄等功能。
因此,血液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合理调整血液成分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二、血液成分测量方法血液成分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生化分析、流式细胞分析、质谱分析等。
生化分析是血液成分测量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含量,如葡萄糖、钠、钾、肌酐、乳酸酸等。
流式细胞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来分析血液成分的方法。
质谱分析则是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量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含量,比如蛋白质、代谢产物等。
这些测量方法的不断进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血液成分与疾病血液成分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例如,血红蛋白不足会导致贫血,严重者会导致心衰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肝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中各种化学物质含量的失衡,从而引起黄疸等疾病;血小板减少则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出血风险增加。
生物化学-血液生化
![生物化学-血液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7ade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6.png)
18
(二)血液凝固的途径 血液凝固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不同的途径, 它们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 不同 。X因子活化后两条途径则使用共同的 通路,凝血酶原活化成凝血酶,最后将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19
1.内源性途径
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膜或在血管外与异物表 面接触而触发的凝血过程,即内源性途径 (intrinsic pathway)。参与该途径的凝血因子 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第二十章 血液生物化学
Blood Biochemistry
1
血液是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组织,具有黏滞 性。血液与淋巴液、组织间液一起组成细胞外 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
血液的组成 血浆(plasm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常用血液样品:
全血=血浆+有形成分(加抗凝剂)
血浆=全血-有形成分(加抗凝剂,离心,取上清)
37
二、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 Plasminogen)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化成纤溶 酶(Plasmin),纤溶酶水解血凝块中的纤维 蛋白而使血凝块溶解。
38
• 纤溶酶原是肝合成的含790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 血浆中浓度为1.5~2.0mol/L,半寿期约5分钟。纤 溶酶原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作用下,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 酶水解纤维蛋白中由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羧基形成 的肽键,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
(前加速因子) 330 000
肝
5.0~10
12~36
Ⅶ
稳定因子
50 000
肝
0.56~8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330 000 肝、内皮细胞
血液生化
![血液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f3a137c758f5f61fb7366649.png)
内 源 性 血 系 统 凝 Ⅻ
激肽释放酶 HMWK
前激肽释放酶 Ⅻa
Ⅺ Ⅸ
Ⅺa Ⅸa Ca2+ 磷脂 Ⅷa Ⅱa Ⅷ Ⅶ Ca2+ Ⅲ 组织损伤
Ⅸa-Ⅷa复合物 Ⅷ 复合物
Ⅶa-Ⅲ复合物 Ⅲ
Ⅹ
Ⅹa Ca2+ Ⅴa 磷脂 Ⅱa Ⅴ
凝血酶原激活物 (Xa-Ca2+-Va)
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的 级联式酶促过程
3)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行交换。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行交换。 4)少量ATP用于谷胱甘肽、NAD+的生物合成。 )少量 用于谷胱甘肽、 的生物合成。 用于谷胱甘肽
5)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 ) 用于葡萄糖的活化, 用于葡萄糖的活化 启动糖酵解过程。
(二)血浆蛋白质的性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 2.维持血浆正常的pH .维持血浆正常的 3.运输作用 . 4.免疫作用 . 5.催化作用 . 6.营养作用 . 7.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凝血、
第二节 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与抗凝血成分
(一)凝血因子 (二)抗凝血成分
二、两条凝血途径
(一)内源性途径 (二)外源性途径
乳酸
2,3BPG旁路 旁路
3.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
的功能: (1)ATP的功能: ) 的功能
1)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Na+-K+-ATPase)的运转。 )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 )的运转。
2)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Ca2+-ATPase)的运行,将红细 )维持红细胞膜上钙泵( )的运行,
胞内的Ca 泵入血浆以维持红细胞内的低钙状态。 胞内的 2+泵入血浆以维持红细胞内的低钙状态。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f20e3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d.png)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血液,是生命的河流,在我们的身体内不停地流淌,为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着养分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这看似平常的红色液体,其实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化学奥秘。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水以及各种溶质,比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代谢产物和激素等。
这些溶质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运输各种物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溶质之一。
血浆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关键,它能够吸引水分留在血管内,防止血液中的水分过多地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水肿。
球蛋白则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抗体就是一种特殊的球蛋白,能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血管受损时,它会被激活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以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除了蛋白质,血浆中还含有各种糖类和脂类物质。
血糖是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其浓度需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而血脂则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的代谢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能够结合和运输氧气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中的铁离子与氧气结合,使得红细胞能够在肺部摄取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当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时,就会出现贫血症状,导致人体缺氧,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类型。
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并释放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离蛋白质的常用方法包括电泳 (electrophoresis)和超速离心(ultra centrifuge)。
通过电泳将血浆蛋白质分为:
清蛋白 (albumin) 1球蛋白(globulin) 2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A
B
清蛋白 1 2
清蛋白 1 2
依据生理功能将血浆蛋白质分类:
种类 1.载体蛋白 2.免疫防御系统蛋 3.凝血和纤溶蛋白 4.酶 5.蛋白酶抑制剂 6.激素 7.参与炎症应答的蛋白
血浆蛋白 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 IgG ,IgM ,IgA ,IgD ,IgE 和补体C1-9 等 凝血因子Ⅶ、Ⅷ、凝血酶原、纤溶酶原等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 1抗胰蛋白酶、 2巨球蛋白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 C-反应蛋白、 2酸性糖蛋白等
蛋白的水平会增高,它们被称为急性时相蛋白质 (acute phase protein,APP)。
二、血浆蛋白的功能
(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 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质 的摩尔浓度。
• 由于清蛋白的分子量小(69kDa),在血浆内的总 含量大、摩尔浓度高,加之在生理pH条件下,其电 负性高,能使水分子聚集其分子表面,故清蛋白能 最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清蛋白所产生的胶体渗 透压大约占血浆胶体总渗透压的75%~80%。
• 血液的固体成分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糖类和脂类等。
本章讲述内容:
❖ 血浆蛋白 ❖ 血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血浆蛋白
Plasma Proteins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与性质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 血浆蛋白是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 的主要的固体成分。血浆蛋白总浓度:70~ 75g/L。
(二)血浆蛋白的性质
1. 绝大多数血浆蛋白在肝合成。 2. 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一般位于膜结合的多核蛋白体上。 3. 除清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均为糖蛋白。 4. 许多血浆蛋白呈现多态性(polymorphism)。 5. 在循环过程中,每种血浆蛋白均有自己特异的半衰期。 6. 在急性炎症或某种类型组织损伤等情况下,某些血浆
一、红细胞的代谢与其他组织细胞不同
(一)糖酵解是红细胞的主要功能途径
蛋白质,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 分解为氨基酸参入氨基酸池,用于组织蛋白质的合 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 此外,蛋白质还能分解供能。
(七)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 血浆中存在众多的凝血因子、抗溶血及纤溶物质, 它们在血液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循环血流 通畅。
• 但当血管损伤、血液流出血管时,即发生血液凝固, 以防止血液的大量流失。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代谢能力 成熟红细胞 DNA 合 成 RNA 合 成 蛋白质 合 成 血红素合成
有核红细胞 + +* + + +
网织红细胞 - - - + +
成熟红细胞 - - - - -
脂类合成
+
+
-
三羧缩酸循环
+
+
-
氧化磷酸化
+
+
-
糖酵解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磷酸戊糖途径
+
+
+
注:“+”,“-”分别表示该途径有或无;*晚幼红细胞为“-”。
胞和血小板组成。 • 血浆(plasma)约占全血容积的55%~60%。 •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
(serum) –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
白原。
• 正常人血液的含水量约为77%~81%,比重为 1.050~1.060,它主要取决于血液内的血细胞数 和蛋白质的浓度。
• 此外,血浆中还有一组协助抗体完成免疫功能的蛋 白酶——补体。
(五)催化作用
• 血浆中的酶称作血清酶。 • 根据血清酶的来源和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 血浆功能酶 ✓ 外分泌酶 ✓ 细胞酶
(六)营养作用
• 每个成人3L左右的血浆中约有200g蛋白质。 • 体内的某些细胞,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血浆
(二)维持血浆正常的pH
• 正常血浆的pH为7.40±0.05。 •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血浆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
在pH 4.0~7.3之间,血浆蛋白盐与相应蛋白形成缓 冲对,参与维持血浆正常的pH。
(三)运输作用
• 血浆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 位点,脂溶性物质可与其结合而被运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主讲教师:冯 晨 中国医科大学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MU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 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 •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与混悬在其中的红细胞、白细
• 血浆蛋白还能与易被细胞摄取和易随尿液排除的一 些小分子物质结合,防止它们从肾丢失。
• 此外血浆中还有皮质激素传递蛋白、运铁蛋白、铜 蓝蛋白等。
• 这些载体蛋白除结合运输血浆中某种物质外,还具 有调节被运输物质代谢的作用。
(四)免疫作用
• 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和IgE, 又称为抗体,在体液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在红系细胞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红细胞、早 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状红细 胞等阶段,最后才成为成熟红细胞。
• 红细胞呈双凹盘形,没有细胞器,仅由细胞膜包 绕血红蛋白溶液而成,血红蛋白占红细胞内蛋白 总量的95%左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给组织输 送氧气,排除组织代谢产生的CO2和H+。人正 常血中红细胞含量男性为4~5.5×1012/L,女性 为3.5~5×1012/L。红细胞不能进行核酸、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利用氧进行有氧氧化。
(八)血浆蛋白质异常与临床疾病
• 血浆蛋白质在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中有重要功能,血 浆蛋白质异常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 • 风湿病 • 肝疾病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血浆蛋白电泳图谱
第二节
红细胞代谢
Metabolism in Red blood cells
•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它是在骨髓中由 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而成的红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