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

——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

李辰,刘浩

摘要:蛇口是珠三角崛起的工业先锋,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后,特别是珠三角自贸区划定后,面临着产业与城区的双向转型与升级。在这样一个高度建成区,既要实现国际化、高品质的发展诉求,又要延续蛇口一直秉持深耕的人文情怀。如何高效组织空间、集聚社区活力、延续邻里人情,重新激发蛇口人心理与情感归属?怎样通过设计寻求城市更新中社区规划的优解方案,从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封闭住区,走向高品质、健康、充满人情的真正社区?本文基于蛇口招北地块的实际案例,从人文社区的经营和复合场所的再造的角度,对社区活化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蛇口社区营造场所人文社区

1 从封闭住区到社区,是从设计功能分区向设计使用关系的转变

中国城市中早期建设的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主要有居住小区和职工居住区两类。居住小区主要由各级政府修建。职工居住区是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以单位的形式建设而成的居住地区[1]。早期建设的居住区显著特点是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职住分离,功能相对单一,小区内配套设施供小区内居民公用。

住宅进入市场化开发之后,极大丰富了住宅类型,而政府对于这类市场开发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开发强度、小区配套设施等的物质空间方面,虽然开发商也会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会所空间,但使用情况效果差别较大,社区交往仍然缺乏。

社区营造(community development)是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社区规划后的产物,可以看作是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社区营造已经从功能区的空间设计范畴拓展到了生活居住者之间形成的共同利益关系,社区空间成为这个关系的载体。集约性、复合性、交往性和公共性等,更新了传统居住区的绿化率、容积率等指标,成为衡量社区质量的新指标。

因此,从“小区”到“社区”,实际上是从单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功能复合的转变,是从设计功能性空间,向设计使用者与场地的关系、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理念的转变。

2 活化人文社区三个层次和设计的抓手

通过研究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巴黎的等社区营造先行者的案例发现,这是一个涉及物质空间环境和运营管理的综合概念,前者是载体和抓手,后者是可持续经营的保证。社区不会凭空出现在新城或荒郊,一定是脱胎于市井化的城市生活的,但形成的机制和基础不一而足。总体看来优质社区的最终形成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共性。

(1)通达性和公共性是社区形成的基础

巴黎是典型的移民城市,老城街区尺度和人群的多元体现在城市社区中,是文化和空间的碎片化和拼贴化,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米歇尔·潘松(Michel Pincon)称为“马赛克(mosaique)”现象——正是巴黎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2]。街区(社区)成为多元文化的空间载体。近年来较为知名的更新计划,如巴黎左岸(Massena 街区)改造、环城公路上盖绿地以及20区轻轨延伸等都进一步加强了街区的通达性和公共性。

(2)碰撞出的活力:具有个性特色的交往空间的营造

公共环境是公共性形成的催化剂,实现的载体。无论是作为欧洲街区式社区文化,还是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村庄式社区文化,都能看到咖啡座、袖珍公园、节点广场等一类服务于居民乃至周边使用者的公共交往空间。如果说通达性和公共性是社区形成的基础,那么交往空间则使得社区的文化得以碰撞和交互,成为下一阶段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前提。

当然,活力和生活一样,不能被设计出来,因此交往空间的设计应当成为一种引导活力形成的元素。合理尺度、尊重人文和特色的公共的交往空间是社区营造的抓手。

(3)利益共同体[3]:心理和情感的归属

台湾9·21地震重建的桃米社区是个利益共同体形成的经典案例。高质量的集体生活是居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原因。从“垃圾里”到现在的“桃米里”经历了十年,最早是以清理坑溪作为重建行动的起点,设立了社区自己的基金会和管理会等,经营“纸教堂”等二十多个公共项目,培育起了以青蛙、蝴蝶等为标志的生态产业。

设计师本位向社区居民及使用者本位的转变,以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为抓手,激发人们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组织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利于主动形成社区的共识,增加社区的粘性。

3项目背景:“新蛇口”对工业园区提出转型要求

蛇口工业区成立于1979年,经历了从港口仓储、制造业到以科技及现代服务业为方向的发展阶段。从工业区到工业园区,再到产业转型升级后产城融合的“城区”,这就对旧城

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内涵、形式表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1:蛇口工业区发展历程及代表形式

蛇口工业区是深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缩影。首先,在这样一个迅速建成的城区,建成度高,而配套设施配置、公共空间不足或分布不均。其次,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原住民与新移民的文化差异,原住民的人文延续和新移民的陌生感,都是社区利益共同体形成的阻碍。第三,蛇口从工业区到国际化城区的转型,自贸区政策的加入,倒逼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重新思考。蛇口工业区原有建设的居住区多为职工居住区,与工业、产业作业区空间隔离,是典型的为产业功能的配套服务区。

“蛇口再出发”和自贸区的提出,蛇口工业区又站在了探索、示范和输出的新起点上。原有的城区给产业配套的“园区”思维,要向形成以科技、现代服务业为产业特色的城区转变,将原有封闭住区和产业配套住区打开,以社区为单元,变成更加公共开放、产业集聚、功能复合的综合城区。

4 项目概况:城区转型中社区营造的机会用地

招北地块位于深圳蛇口老城区中心(建成度接近100%),总用地面积约2.95公顷。这块用地有几个特别之处:

(1)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基地西临新落成的网谷科技创新中心,西北紧邻育才中小学,南部是南水村,是原住民聚居的“城中村”,东面是招北小区,为20世纪职工住宅小区。

(3)兼顾城区功能需求。除了多样适应人群的需求以外,用地处于蛇口自贸区红线范围内,除了单纯解决居住问题以外,还要应对城区发展的需求,提供更紧凑形态、更密集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