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讲解-精选教学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诗。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写作背景
天宝二年(743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化知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临行赠言。
本文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送别诗”和“留别诗”异同: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做,留别诗是离者所做。
2.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汉东方朔《十洲记》)
3.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4.谢灵运:吴越会稽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公屐:谢灵运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都如履平地。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被命名为谢公屐。
5.白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常骑白鹿或乘白鹿所驾之车,所谓“才骑白鹿过沧海,复跨青牛入洞天”。“骑白鹿”就象征着隐士的生活,象征着仙人的风范。
6.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陶渊明传》)
字词汇总
文言实词
天姥连天向天横横:动词,遮断。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过。
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震响。
虎鼓瑟兮鸾回车回:驾。
恍惊起而长嗟恍:猛然醒来。
唯觉时之枕席觉:睡醒。
文言虚词
烟波微茫信难求信:副词,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或:有时。
天姥连天向天横向:向着。
失向来之烟霞向:刚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安:怎能。
且放白鹿青崖间且:姑且。
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到。
词类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云青青兮欲雨雨用在副词“欲”后,活用为动词,下雨。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为使动用法,使……震动,使……震惊。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带宾语,此处作动词,弹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具匠心地围绕着梦境构思,以描写梦游天姥山为主,以梦醒后感慨议论为辅。通过对梦游天姥山的精心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理清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把握重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诗歌一开篇,提到了瀛洲。瀛洲,自古就是神仙居所,求仙之人的圣地。天性浪漫的李白,受时代之风的渐染,向往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对仙道情有独钟,自少年时代起就喜好求仙访道。瀛洲,就成了李白的向往之地。李白从“海客”的谈论得知,瀛洲在茫茫大海之中,水雾弥漫,浪涛滚滚,实在是寻之不得。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尽管瀛洲,使诗人感到失望。但越人却说天姥山,虽然也是隐蔽在云里雾里,却还有可能看到。仙人居所,总是带有一种朦胧迷幻之美,不是瀛洲的“烟涛微茫”,就是天姥山的“云霞明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诗人笔下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亘天边。一个“拔”字,使得“五岳”雄风褪尽,黯然失色。一个“掩”字,也使得“赤城山”黯淡无光。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和天姥山并排站在一起,也明显短了一截,让人看上去,仿佛只是小鸟依人般斜靠在天姥山的肩膀上。“连”“横”,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庞大;“拔”“掩”,写出了天姥山的绝对崇高;“倒”“倾”二字,更是从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盛气与威严。只有李白,才会将一座小山夸张成如此雄峰;也只有李白,才能够将一座小山夸张成如此雄峰之后,不但使人毫不怀疑而且还禁不住拍案叫绝。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响。其实,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游历过的奇山峻岭的一道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是诗人李白的精神山峰。海上仙山,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此行是要告别东鲁,南下吴越。诗人还未成行,却梦里先到了。一个“梦”字,呼应了标题中“梦游”一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凡打心底里憧憬着的事情,往往都会在梦中提前预演一番。李白也是,本人就是他在梦中提前预演“吴越之行”,“天姥山之游”。
诗人被天姥山的仙境吸引,恨不得即刻就到。因此,这从东鲁到吴越的一段路,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飞”字,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不仅是“飞”,而且还是“连夜飞”;不仅是“连夜飞”,而且还得有月光照明,得有明月陪伴,所谓“一夜飞度镜湖月”。
在东鲁至吴越的路上,的确有一片名叫镜湖的水面。在皓月清风、月影如镜的黑白背景前,李白衣袂飘飘,御风而行,飞往剡溪。这实在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未至仙山,而人已成仙。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是一幅静态画面,诗人所到之处,是天姥山脚下。此处写清猿啼叫,一面是借其凄厉的叫声,烘托凄清的环境;另一面也是借猿猴的出没,表现天姥山的远离尘世,杳无人迹。加之“渌水荡漾”,清澈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水光摇曳,仿佛是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在湖月的陪送下,飞到了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此处“青云梯”是一个借喻,说的是登山的石阶,长长的高高的石阶。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空中”,旨在描写天姥山之高,高入云天。“海日”“天鸡”两个意象,不仅和“高”相关,而且还和“早”有关;不仅是个空间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时间概念。诗人是连夜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