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课程选择题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知识点归纳及单元测试
不合要求;综上, 为所求。
20.<1)解法1:∵ ,其定义域为 ,
∴ .
∵ 是函数 的极值点,∴ ,即 .
∵ ,∴ .
经检验当 时, 是函数 的极值点,
∴ .
解法2:∵ ,其定义域为 ,
∴ .
令 ,即 ,整理,得 .
∵ ,
∴ 的两个实根 <舍去), ,
当 变化时, ,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A) <B) <C) <D)
5.若曲线 的一条切线 与直线 垂直,则 的方程为< )
A. B. C. D.
6.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C. D.
7.设 是函数 的导函数,将 和 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 )
8.已知二次函数 的导数为 , ,对于任意实数 都有 ,则 的最小值为< )A. B. C. D. b5E2RGbCAP
A
如图所示,切线BQ的倾斜角小于
直线AB的倾斜角小于 Q
切线AT的倾斜角
O 1 2 3 4 x
所以选B
11.
12.32
13.
14. (1>
三、解答题
15. 解:设长方体的宽为x<m),则长为2x(m>,高为
.
故长方体的体积为
从而
令V′<x)=0,解得x=0<舍去)或x=1,因此x=1.
当0<x<1时,V′<x)>0;当1<x< 时,V′<x)<0,
17.设函数 分别在 处取得极小值、极大值. 平面上点 的坐标分别为 、 ,该平面上动点 满足 ,点 是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求(Ⅰ>求点 的坐标; (Ⅱ>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RTCrpUDGiT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是()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解析】A“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其古老程度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故选项A正确。
2.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领域的是()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价值领域D.动作领域【解析】C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而选项C中的“价值领域”实际属于认知领域的评价部分,故选项C正确。
3.“生成性目标”取向的本质追求是()A.实践理性B.知识理性C.科技理性D.解放理性【解析】A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而选项C中的“科技理性”属于“行为目标”的取向,选项D中的“解放理性”则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选项B中的“知识理性”表述不正确。
故选项A正确。
4.提出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A.艾斯纳B.斯宾塞C.泰勒D.杜威【解析】B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在140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个著名命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故选项B正确。
5.下列不属于“行为目标”取向基本特点的是()A.目标预设性B.目标的精确性C.目标的具体性D.目标可操作性【解析】A“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不包括目标预设性。
选项A正确。
6.行为目标取向体现的是()A.实践理性价值观B.唯科学主义价值C.解放理性价值观D.普遍主义价值观【解析】B“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而选项A中的“实践理性价值观”属于“生成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C中的“解放理性价值观”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D中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
2021年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有机物X、Y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含C、H、O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若将X、Y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耗氧气量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
X、Y可能是A.C2H4、C2H6O B.C2H2、C6H6C.CH2O、C3H6O2D.CH4、C2H4O2答案:D【分析】X、Y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生成水的量不变,说明X、Y 两物质的化学式中,氢原子数目相同,二者耗氧量相同,则X、Y两化学式相差一个“CO2”基团,符合C x H y(CO2)n,可以利用分子式的拆写法判断。
解析:A.C2H4、C2H6O含有的H数目不同,物质的量比值不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不同,故A错误;B.C2H2、C6H6含有的H数目不同,二者的物质的量比值不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同,且耗氧量也不同,故B错误;C.CH2O、C3H6O2含有的H数目不同,二者的物质的量比值也不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同,且耗氧量不同,故C错误;D.CH4、C2H4O2含有的H数目相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O2”基团,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耗氧气量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故D正确;故选D。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在热的NaOH溶液中反应,然后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答案:D解析: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故A正确;B.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在热的NaOH溶液中水解,然后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根据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的种类,故B正确;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故C正确;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氯原子取代甲基上的氢原子,主要生成和氯化氢,故D错误;选D。
(必考题)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知识点(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水蒸发越快B.物体的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处逐渐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先D.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大于910m增大后减小到零,再增大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饱和气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B.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C.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时,分子力一定为零,分子势能一定最小D.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熵不会减少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能量守恒,所以能源危机是不可能的B.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定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表述为所有自发的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C.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D.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不能制成的机械称为第二类永动机5.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历ab、bc、cd、de四个过程到达状态e,其中ba的延长线经过原点,bc连线与横轴平行,de连线与纵轴平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过程中气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增加B.bc过程中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击容器壁次数不变C.cd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热小于气体内能增量D.de过程中气体对外放出热量,内能不变6.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A.都具有方向性B.只是部分具有方向性C.没有方向性D.无法确定7.如图所示,导热的气缸开口向下,缸内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活塞下挂一个砂桶,砂桶装满砂子时,活塞恰好静止,现将砂桶底部钻一个小洞,让细砂慢慢漏出.气缸外部温度恒定不变,则A.缸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内能减小B.缸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减小C.缸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内能不变D.外界对气体做功,缸内的气体内能增加8.下列现象可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的是()A.两物体接触后,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B.蒸汽机不能把蒸汽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C.叶片搅拌绝热容器中的水,引起水温升高D.利用能源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耗散”现象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状态B和状态C回到状态A,其状态变化的p—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线AB与OT轴平行,线段BC与Op轴平行。
2021年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已知:,如果要合成所用的原始原料可以是 ①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②1,3-戊二烯和2-丁炔③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④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给信息知,炔烃和二烯烃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烯烃,根据逆合成分析思路,如果要合成,中的1、2号碳原子上化学键断裂,可能是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也可能是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①④符合题意,答案选A 。
2.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甲苯、己烯、四氯化碳和碘化钾溶液区分开,该试剂可以是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 .溴化钠溶液C .溴水D .硝酸银溶液答案:C解析:A .甲苯、己烯、碘化钾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鉴别,故A 错误;B .溴化钠溶液与四种试剂都不反应,溴化钠溶液与碘化钾溶液互溶,甲苯、己烯、四氯化碳都不溶于水,溶液分层,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有机层在下层,而甲苯、己烯且密度都比水小,有机层在生成,不能鉴别,故B 错误;C .甲苯不溶于水,但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不溶于水,但密度比水大,加入溴水,色层位置不同,己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碘化钾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颜色加深,可鉴别,故C 正确;D .加入硝酸银溶液,不能鉴别甲苯和己烯,二者与硝酸银不反应,且密度都比水小不能鉴别,故D 错误;答案选C 。
3.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及氢氧化钡溶液的是A .金属钠B .溴水C .碳酸钠溶液D .紫色石蕊试液答案:C解析:A.金属钠与乙醇、乙酸、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均可生成无色气体氢气,无法鉴别,A 项不符合题意;B.乙酸、乙醇都与溴水互溶,且没有明显现象,无法一次性鉴别,B 项不符合题意;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与乙醇互溶,不反应,与苯分层,上层为油状液体,与氢氧化钡溶液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可以一次性鉴别,C项符合题意;D.乙酸与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氢氧化钡溶液遇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乙醇和苯遇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无法一次性鉴别,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C。
2021年高中化学选修二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复习(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晶体中原子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有自范性;而非晶体中原子排列相对无序,无自范性②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③共价键可决定分子晶体的熔、沸点④MgO的晶格能远比NaCl大,这是因为前者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多,离子半径小⑤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⑥晶体尽可能采取紧密堆积方式,以使其变得比较稳定⑦CsCl和NaCl晶体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为6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⑦答案:D解析:①晶体中原子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有自范性;而非晶体中原子排列相对无序,无自范性,故①正确;②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所以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可能是金属晶体,故②错误;③原子晶体中共价键可决定晶体的熔、沸点,但分子晶体中共价键不决定晶体的熔、沸点,故③错误;④MgO的晶格能远比NaCl大,这是因为前者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多,离子半径小,故④正确;⑤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体内部的微粒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重复排列,故⑤正确;⑥晶体尽可能采取紧密堆积方式,以使其变得比较稳定,故⑥正确;⑦NaCl为面心立方结构,钠离子的配位数为6,CsCl为体心立方结构,铯离子的配位数为8,故⑦错误。
所以为②③⑦故答案为D。
2.某种硫的氧化物冷却到289.8 K时凝固得到一种螺旋状单链结构的固体,其结构片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态物质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SP2杂化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SO3C.从该结构片段分析可知所有的O原子和S原子在同一平面上D.该结构片段中S-O键之间的夹角约为120º答案:B解析:A.由题给结构片段可知,每个硫原子的周围有4个氧原子,则固态物质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SP3杂化,故A错误;B.由题给结构片段可知,每个硫原子的周围有4个氧原子,其中2个氧原子为该硫原子单独占有,还有2个氧原子为两个硫原子共有,则每个硫原子单独占有的氧原子数为3,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O3,故B错误;C.由题给结构片段可知,每个硫原子的周围有4个氧原子,空间构型为四面体形,则所有的O原子和S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D.由题给结构片段可知,每个硫原子的周围有4个氧原子,空间构型为四面体形,不是平面三角形,则S-O键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约为120º,故D错误;故选B。
幼儿园教育基础,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的原则是()A.活动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适宜发展性原则D.独立自主性原则【解析】 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就是要求所选的教育内容不只是包含某一方面发展的内容,要加强各发展领域的联系或某一领域内部的联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经验与概念。
题干示例只体现了对某一方面发展的关注。
2.下列选项中属于过程性的幼儿园教育内容的是()A.童话故事B.科技产品C.饮食习惯D.观察讲述【解析】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分类。
根据教育内容的形态可分过程性内容和对象性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过程性内容是指幼儿园教育活动类型,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共存的时空形式,如观察、讲述、表现等。
A.B.C三项属于对象性内容。
3.“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的教育内容属于()A.智育内容B.体育内容C.德育内容D.美育内容【解析】 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分类。
根据目标可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为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
其中,德育的内容有:文明礼貌教育、社会行为教育、社会情感培养、个性品质培养。
“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属于德育内容里的个性品质培养。
4.幼儿园教育的“方向盘”是指()A.幼儿教育方法B.幼儿教育内容C.幼儿教育目标D.幼儿园教育目标【解析】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以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规定及幼儿教育目标等为宗旨,以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为依据,针对幼儿因机构的特点及其教育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目标。
它与其他幼儿教育形式的目标共同组成幼儿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目标来实施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的“方向盘”,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5.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是()A.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B.社会发展的需要C.我国的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目标【解析】A6.教育不仅让儿童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单元练】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中物理选修3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知识点总结(课后培优)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C .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D .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不能制成的机械称为第二类永动机C解析:CA .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也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要引起其他的变化,故A 错误;B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即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但是会引起其他变化,故B 错误;C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故C 正确;D .第二类永动机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只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故D 错误。
故选C 。
2.用密闭活塞封闭在气缸内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如果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 .若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则气体的压强可能减小C .若气体分子的平均距离增大,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D .若气体分子的平均距离增大,则气体的压强可能不变A解析:A【解析】AB 、若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则温度一定升高,内能增加,根据U W Q ∆=+,因为0U ∆>,0Q =,故0W >,则气体被压缩,根据PV C T=,因为1T T >2,21V V <,则21P P >,即压强一定增大,故A 正确,B 错误; C D、若气体分子的平均距离增大,则气体体积变大,气体对外做功0W <,据U W Q ∆=+,因为0Q =,则0U ∆<,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根据PV C T=,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故CD 错误;故选A . 【点睛】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联立可以判断压强和平均动能的变化.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B.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导航系统C.能量是守恒的,我们不需要节约能源D.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能源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C解析:CA.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曾经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近一昼夜,故A正确;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后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故B正确;C.能量虽然守恒,但使用之后并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故要节约能源,故C错误;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能源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故D 正确。
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知识点(1)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说法错误的是A .pH 相等的①NaHCO 3、②Na 2CO 3、③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①>②>③B .浓度均为0.1 mol·L -1的①(NH 4)2CO 3、②NH 4Cl 、③(NH 4)2Fe(SO 4)2溶液中,c (NH 4+)的大小顺序为①>②>③C .在NH 4Cl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能抑制NH 4+水解 D .将硫酸亚铁溶液加热蒸干得不到原溶质 答案:B 【详解】A .等浓度的物质溶液,碱电离产生的c (OH -)比盐水解产生的c (OH -)大;弱酸的酸性越弱,其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由于弱酸的酸性:H 2CO 3>3HCO -,所以等浓度的NaHCO 3、Na 2CO 3的pH :Na 2CO 3>NaHCO 3,三种溶液的碱性:③>②>①,则当溶液的pH 相等时,①NaHCO 3、②Na 2CO 3、③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①>②>③,A 正确;B .当盐浓度相同时,盐化学式中含有的NH 4+的数目越多,盐溶液中c (NH 4+)越大;故根据化学式可知②NH 4Cl 中c (NH 4+)最小;在三种物质的溶液中都存在NH 4+的水解平衡:NH 4++H 2ONH 3·H 2O+H +;①(NH 4)2CO 3中还存在23CO -水解,23CO -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 +,促进NH 4+的水解,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溶液中c (NH 4+)减小;而在③(NH 4)2Fe(SO 4)2溶液中Fe 2+也会发生水解,Fe 2+水解产生H +,对NH 4+的水解平衡起抑制作用,使溶液中c (NH 4+)增大,因此这两种溶液中c (NH 4+):③>①,故等浓度的三种溶液中c (NH 4+):③>①>②,B 错误;C .在NH 4Cl 的溶液中存在NH 4+的水解平衡:NH 4++H 2ONH 3·H 2O+H +;向其中加入HCl ,HCl 电离产生H +,使溶液中c (H +)增大,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导致盐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因此HCl 能抑制NH 4+水解,C 正确;D .将硫酸亚铁溶液加热蒸干时,Fe 2+易被氧化产生Fe 3+,因此不能达到原溶质,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
九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导言: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第三章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涵盖了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以一种不太单调的方式,结构分明地阐述这些知识点。
希望通过此文的阅读,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一、光与图像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直线传播时会产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当光线进入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折射现象的发生。
而当光线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使得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光在水中的折射、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等。
二、光的色散与分光镜光的色散是指白光经过某种介质后,不同颜色的光被分散成不同角度的现象。
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致。
利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使用分光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
这对于我们理解光的本质和光谱分析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光的反射与成像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线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即光线以法线为对称轴呈镜像状反射。
通过镜子反射的光线可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常见的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的成像过程简单,而弧面镜的成像由于光线的折射不同而更为复杂。
四、光的折射与成像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传播速度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三者构成的折射界面上的角度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在介质边界上,由于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经过折射后会产生向外凸或向内凹的假象。
因此,折射光线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实像和虚像。
五、光的传播与色彩世界日光是由多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经过空气中的颗粒物散射和水分分子折射后,呈现出蓝天、白云等不同的颜色。
而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比如利用光柱、光片等光学元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光线穿过物体后的散射现象,形成美丽的彩虹。
计算机原理第三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综合练习
计算机原理第3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综合练习一、选择题知识点:定点补码的加法,减法,不带符号数的运算,溢出 P261、[X]补+[Y]补=[X+Y]补(mod 2n)2、[X-Y]补=[X+(-Y)]补= [X]补+[-Y]补(mod 2n)3、[-Y]补=[[Y]补]变补(注:连同符号位一起变反加1的过程叫变补或求补。
)4、判断溢出条件: C S+1和C S相异时溢出当C S+1C S=00或 C S+1C S=11时不产生溢出。
当C S+1C S=01或C S+1C S=10时则产生溢出。
1、计算机中实现减法运算使用的方法是()A.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 B.从减数中减去被减数再求反C.转换为补码的加法运算 D.依减数的形式再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2、定点数作补码加减运算时,其符号位是( )A.与数位分开进行运算B.与数位一起参与运算C.符号位单独作加减运算D.两数符号位作异或运算3、补码加减法运算是()A .操作数用补码表示,两数的尾数相加减,符号位单独处理,减法用加法代替B .操作数用补码表示,符号位与尾数一起参加运算,结果的符号与加减所得相同C .操作数用补码表示,连同符号位直接相加减,减某数用加负某数的补码代表,结果的符号在运算中形成D .操作数用补码表示,由数符决定两尾数的操作,符号位单独处理4、执行二进制算术运算11001001+00100111,其运算结果是()。
A) 11101111 B) 11110000 C) 00000001 D) 101000105、已知X的补码为11101011,Y的补码为01001010,则X+Y的补码为()。
A、10100001B、11011111C、00110101D、溢出6、已知X的补码为11101011,Y的补码为01001010,则X-Y的补码为()。
A、10100001B、11011111C、10100000D、溢出7、下面关于溢出的描述正确的是()A 溢出就是进位B 溢出是指运算结果的最高位向更高位进位或借位C 溢出与补码运算中的模丢失是一个概念D 溢出主要用于判断带符号的运算结果是否超过数的表示范围8、定点运算器运算时产生溢出的原因是()。
深圳市大望学校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及氢氧化钡溶液的是A.金属钠B.溴水C.碳酸钠溶液D.紫色石蕊试液答案:C解析:A.金属钠与乙醇、乙酸、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均可生成无色气体氢气,无法鉴别,A 项不符合题意;B.乙酸、乙醇都与溴水互溶,且没有明显现象,无法一次性鉴别,B项不符合题意;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与乙醇互溶,不反应,与苯分层,上层为油状液体,与氢氧化钡溶液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可以一次性鉴别,C项符合题意;D.乙酸与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氢氧化钡溶液遇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乙醇和苯遇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无法一次性鉴别,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C。
【点睛】2.下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B.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C.与1mol NaHCO3反应生成2mol CO2D.1mol该物质与NaOH反应,最多消耗4mol NaOH答案:C解析:A.溴原子直接连接在苯环上,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含有酚羟基,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A 正确;B.含有羧基,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B正确;C.只有羧基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与1mol NaHCO3反应生成1mol CO2,C 错误;D.酚羟基和羧基与氢氧化钠反应,溴原子水解后又产生酚羟基,因此1mol该物质与NaOH反应,最多消耗4mol NaOH,D正确;答案选C。
3.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乙二酸乙二酯B.2,2-二甲基-1-氯乙烷C.2-羟基丁烷D.3,3-二甲基-1-戊烯答案:D解析:A.物质由1个乙二酸分子和2个乙醇分子反应生成,名称为乙二酸二乙酯,A命名错误;B.物质主链有3个碳原子,名称为2-甲基-2-氯丙烷,B命名错误;C.物质主链有4个碳原子,名称为2-丁醇,C命名错误D.碳碳双键所在的主链有5个碳原子,且从双键数值最小的一端开始,名称为3,3-二甲基-1-戊烯,D命名正确;答案为D。
第三章复习题新
第三章复习题一、选择题1、环网潮流的经济分布是按照线路的()进行分配。
A.电阻 B.电抗 C.电纳 D.阻抗2、两端电源电网初步潮流分析的目的是求()。
A.有功分点 B.无功分点 C.电压损耗 D.功率损耗3、线路首末端电压的相量差是()。
A.电压偏移B.电压损耗C.电压降落D.电压调整4、线损率是指()。
A.线路功率损耗与始端输入功率之比B.线路功率损耗与末端输出功率之比C.线路电能损耗与始端输入电能之比D.线路电能损耗与末端输出电能之比5、电压损耗是指线路( )。
A.始末两端电压数值差B.端部母线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数值差C.末端空载电压与负载电压数值差D.始末两端电压相量差6、高压输电线路空载运行时,末端电压比首端电压()。
A.低 B. 高 C. 相同 D. 不一定7、环形网络中自然功率的分布规律是()。
A.与支路电阻成反比B.与支路电抗成反比C.与支路阻抗成反比D.与支路电纳成反比8、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目的之一是( )。
A. 检查系统的频率是否满足电能质量要求B. 检查是否出现大气过电压C. 检查系统的稳定性D. 检查各节点的电压是否满足电能质量要求9、电力系统分析中,公式△,U为线电压,功率指:( )。
A. 一相功率B. 两相功率C. 三相功率D. 一、两相都可1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时某物理量的单位为Mvar,则该量是( )。
A. 有功功率B. 无功功率C. 视在功率D. 有功电量12、环网手算潮流时,解网点应在( )。
A. 任意节点B. 无功分点C. 有功分点D. 非功率分点二、判断题1、线路首端的电压一定高于末端的电压。
( )2、对于任何电压等级的电力网,提高运行电压水平,都有助于降低网损。
()3、电网中无功功率都是从电压高的节点流向电压低的节点。
()4、线路始端输入的有功功率一定大于线路末端输出的有功功率。
线路始端输入的无功功率也一定大于线路末端输出的无功功率。
()5、输电线路的有功损耗只和线路上流过的有功功率和电阻有关,与无功功率和电抗无关。
荆门市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一、选择题1.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每个气体分子的体积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产生的压强一定增大C.温度一定时,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一系列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从外界吸热A.a b→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从外界吸热B.b c→过程中,气体体积不变,向外界放热C.c a→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大,向外界放热D.c 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饱和气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B.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C.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时,分子力一定为零,分子势能一定最小D.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熵不会减少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不考虑气体分子势能),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B.外界一定对气体做功C.气体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5.下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是 ()A.某种物质从高温热源吸收20 kJ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没有产生其他任何影响B.打开一高压密闭容器,其内气体自发溢出后又自发溢进去,恢复原状C.利用其他手段,使低温物体温度更低,高温物体的温度更高D.将两瓶不同液体混合,然后它们又自发地各自分开6.下列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中,不属于对物体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有()A.用锯子锯木料,锯条温度升高B.阳光照射地面,地面温度升高C.锤子敲击钉子,钉子变热D.擦火柴时,火柴头燃烧起来7.如图所示,A、B为两相同的绝热气缸,用绝热活塞封闭了压强、体积、温度、质量均相同的同种气体,活塞和杠杆质量不计,活塞和杠杆接触,忽略一切摩擦.O为固定轴,且MO=NO,将A中气体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到杠杆MN重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中气体温度不变B.B中气体温度降低C.A中气体克服外力做功,外界对B气体做功D.A中气体内能增加,B中气体内能减少8.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密封在绝热(即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容器内装有一可以活动的绝热活塞.今对活塞施以一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活塞缓慢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气体的体积减小.若忽略活塞与容器壁间的摩擦力,则被密封的气体( )图13-2-4A.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减少B.温度降低,压强增大,内能减少C.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加D.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内能增加9.关于热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成,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B.热机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C.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未来科技进步了,人类就可以将散失在环境中的内能全部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10.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经历A→B的等压过程,B→C的绝热过程(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其中B→C过程中内能减少1000J,则A→B→C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总功为()A.1600J B.400J C.1000J D.600J11.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p—T图,在由A变化到B 的过程中()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C.气体的体积一直减小D.单位时间内撞击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一直减少1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B.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内能一定增大C.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只有斥力作用D.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内做功,内能可能不变1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M可以经历过程1或者过程2到达状态N,其p—V图象如图所示。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C.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2.如图是淀粉在人体某器官内的消化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淀粉分解形成的产物,M 表示器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表示麦芽糖,则M可表示口腔B.若a表示葡萄糖,则M可表示胃C.若a表示葡萄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D.若a表示麦芽糖,则M中起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3.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Y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B.D部位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胃液C.C中分泌的消化液呈强酸性D.X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4.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他把4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10分钟,取出后冷却,向每支试管滴入碘液.若要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影响”,应选择的两支试管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5.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睡液B.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C.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D.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水温调为15℃,对实验没有影响6.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设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1号试管内的实验材料是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唾液,则2号试管内的实验材料应为()A.1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碘液B.2毫升唾液和2毫升碘液C.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清水D.2毫升唾液和1毫升清水7.樱桃多汁味美。
从吃下樱桃到被消化吸收,依次经过的器官是A.口腔、喉、食道、胃、小肠B.口腔、咽、喉、食道、胃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D.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8.下列有关消化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A.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有胰岛素B.胆囊贮存的胆汁能消化脂肪C.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D.胃腺属于上皮组织9.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A.口腔、食管和胃B.口腔、胃和小肠C.消化管和消化腺D.消化管和胃腺10.呼吸道不具有的功能是()A.温暖进入肺的空气B.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C.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D.湿润进入肺的空气11.如下图是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B.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增多C.气体分子B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两层细胞D.Ⅰ和Ⅱ的进出,依赖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12.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要知识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理论根据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是()A.民主革命时期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D.“文化大革命”时期2.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成()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A.个体经济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4.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没收民族资本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A.国营经济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合作社经济6.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来源是()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7.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实现了()A.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B.农业合作化C.全行业公私合营D.生产责任制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9.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错误的说法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结束C.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D.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阶级D.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1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问题是()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12.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土地改革的完成C.实现国家工业化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3.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趁热打铁,积极领导B.自愿互利,国家帮助C.积极领导,稳步前进D.国家帮助,典型示范14.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属于()A.社会主义性质B.半社会主义性质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D.非社会主义性质1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A.和平赎买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合作化1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高级形式是()A.统购包销B.委托加工,计划订货C.经销、代销D.公私合营17.我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利润分配仍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与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安徽芜湖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D.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解析:BA、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变大,故解释正确;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起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变大造成的,故解释不正确;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解释正确;D、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解释正确;故选B。
2.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水比冰更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不同B解析:B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液体分子的间隔比固体分子的间隔较大,所以液体比固体更容易压缩,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3.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D解析:D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分别为8、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均为2层,电子层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均为2+8=10,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分别为8、10,分别为氧元素、氖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辽宁营口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一、选择题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铜B.金刚石C.氨D.硫酸铜C解析:CA、铜是金属,由铜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氨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符合题意;D、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B解析:BA、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既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的描述正确;B、该图示可知汞、氧气都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同时生成水,故B描述错误;C、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因此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故C描述正确;D、由图示可知:氧化汞与氧气由分子构成,而汞由原子构成,因此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描述正确;故选:B。
3.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显电性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C.“零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D.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B解析:B【分析】根据“四中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微粒中无质子,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则知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又知中子不带电.据此分析即可.由题意可知:A、由于中子不显电性,该微粒中只有中子,所以不显电性。
故A正确;B、由于该微粒中只有中子,失去中子也不显电性,故不会化合价为+1,故B错误;C、因为中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4个中子的质量=4,故C正确;D、因为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故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故D正确。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3)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3)一、选择题1.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3.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183℃-196℃-253℃-210℃-218℃-259℃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4.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C.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D.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6.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了,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
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冰花”是由空气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B.“冰花”变小了主要是冰升华的原因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7.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物质沸点/℃物质沸点/℃水100甘油290煤油150酒精78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水8.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9.下面各项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A.樟脑丸逐渐变小B.河水结冰C.露珠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10.在纸盒内装些水,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
幼儿园课程 第三章练习题 带解析
自考专科学前教育第三章幼儿园课程实施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幼儿园课程实施观的是()A.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B.目标取向的课程实施观C.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D.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2.把课程的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幼儿园或班级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A.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B.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C.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D.经验取向的课程实施3.提供游戏资源首先要()A.建立游戏规则B.规划游戏区域C.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D.投放游戏材料4.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以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这种介入指导的方式属于()A.合作式介入B.交叉式介入C.平行式介入D.垂直式介入5.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介人指导的方式属于()A.合作式介入B.交叉式介入C.平行式介入D.垂直式介入6.不属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类型的是()A.游戏B.睡眠C.入园D.盥洗二、判断题1.幼儿园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
()2.课程实施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3.幼儿的注意以有意注意为主,其兴趣和注意力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4.幼儿园小班活动室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探索性、挑战性和合作性。
()5.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可以动静交替,保障教师主导的活动与幼儿自主的活动相结合。
()三、填空题1.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划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___________。
2.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____________”过程。
3.教师可以采用的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问题情境策略和欣赏策略。
4.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培训需求分析:115谁最需要培训(who)、为什么要培训(why)、培训什么(what)2.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①确定培训目标②设计培训计划③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
1153.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P115:①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②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④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⑤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4.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P116-118 ①层次分析a战略层次分析b组织层次分析c员工个人层次分析②对象分析 a新员工(任务分析法)b在职员工(绩效分析法)③阶段分析 a目前 b未来5.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P118-121(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①建立员工背景档案;②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③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④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①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②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③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④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①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②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③分析培训需求;④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①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②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③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6. 培训需求分析前期的准备工作:118-119①建立员工背景档案;②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③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④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7.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P119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工作;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8.对申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应消除(培训需动议的)片面性,全方位、整体计划来考虑应注意的问题p120 1 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9.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120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10.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1211、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2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性质3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4阐明分析结果5、解释、评论分析结果和提供参考的意见6、报告提要11、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122(1)面谈法(2)重点团队分析法(3)工作任务分析法;(4)观察法;(5)调查问卷。
12.重点团队分析法P123:讨论代表是: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通常由:8-12人组成一个组,其中有1~2名协调员,一人组织讨论、另一人负责记录13.工作任务分析法主要包括哪3个?工作任务分析法的优点123主要包括:1.工作说明书2.工作规范 3.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优点: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他通过岗位资料分析和员工现状对比得出员工的素质差距,结论可信度高。
14.问卷设计应注意问题:P124①问题清除明了,不会产生歧义②语言简洁③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④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⑤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15.培训需求分析模型P125:①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②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③绩效差距分析模型、④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16.培训问题的开发应遵循127“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17.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P126①发现问题阶段。
问题是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
往往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训来加以改善的地方。
②预先分析阶段。
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直觉判断是很重要的。
要决定一般方法的问题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的问题。
③需求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
传统上,分析的重点是工作人员目前的个体绩效同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随着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需求还包括分析未来组织需求和工作说明。
因此,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了18.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P129-1331、培训需求分析。
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者的绩效。
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据。
2、工作说明:是界定工作要求的基础。
3、任务分析:旨在明确工作对培训提出的要求。
4、排序。
发现多种任务的内在联系,其是决定学习优化次序的首要因素。
5、陈述目标。
翻译和提炼早期收集的信息。
6、设计测验。
检验培训规划是否符合要求。
7、制定培训策略。
战略越成功,培训就越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8、设计培训内容。
9、实验。
19、工作说明包括的内容1301.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资料状况2.他们必须做出的决策3.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4.每项行动的结果5.每项行动或每个结果的标准20、排序的方法131排序的基本依据①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
②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21、陈述目标的结果1311.工作人员面临的情境2.使用的辅助工具或工作助手3.对每种情境所必须做出的反应行为4.每项行为的辅助工具5.行为及其结果的标准22.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P134:①做好准备工作②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③对“培训者指南”中提到的材料进行检查,根据学员的情况进行取舍23、培训师的培训和开发1351、授课技巧培训2、教学工具的使用培训3、教学内容的培训4、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5、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意义24、培训课程的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的实质性阶段13525.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阶段P135-1371、前期准备工作:(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①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②培训后勤准备;③确认培训时间;④相关资料的准备;⑤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2、培训实施阶段:①课前工作;②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③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
3、知识或技能的传授:①注意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②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③做好上课记录、摄影、录像。
4、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
(学员参与是培训成功的关键)5、培训后的工作:①向培训师致谢;②作问卷调查;③颁发结业证书;④清理、检查设备;⑤培训效果评估26、前期准备工作136(详细)①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②培训后勤准备;③确认培训时间;④相关资料的准备;⑤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27.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1361.培训主题2.培训者的自我介绍3..学员自我介绍4.“破冰活动”5.后勤安排和管理规则介绍6培训课程的简要介绍7.培训目标和日程安排的介绍28.外部培训的实施需做好:P137①自己提出申请②需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③最好不影响工作,不宜提倡全脱产学习29.如何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P138①让受训者变成培训者②培训时间的开发和利用③培训空间的充分利用30.培训效果的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1391.是否有能力做好培训,2.是否了解受训人员,3.是否有良好的教学水平,4.是否掌握受训人员能接受的教学方法,5.是否能让受训人员全部或者部分地接受培训内容。
31.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P141①认知成果笔试②技能成果观察③情感成果④绩效成果⑤投资回报率32.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43(全程监控和评估)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3、培训内容;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评估受训者在不同培训阶段的提高和进步幅度)5、培训环境;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
33、培训内容与规划内容不一致,出现差异的原因1431.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培训2.规划中的培训内容没有得到受训者的认同3.因不同项目之间的交叉或相互影响,对培训培训内容作出了调整。
4.外部环境的干扰34.培训效果评估。
144(是培训评估的要点)1、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2、工作发生了多大的改进3、企业的经营业绩效发生了多大的改进35.培训方法:P145-156(一)直接传授型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1 讲授法(最基本)2 专题讲座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3 研讨法(二)实践型培训法(从事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技能、管理实务类培训)1 工作指导法(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2 工作轮换法3 特别任务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4 个别指导法(三)参与型培训法1 自学2 案例研讨法(又称个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事件处理法)3 头脑风暴法4 模拟训练法5 敏感性训练法(洞察力)6 管理者训练(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四)态度性培训法(主要针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1 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基层、一般员工)2 拓展训练(以外化型体能培训班:场地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五)科技时代的培训1 网上培训2 虚拟培训(六)其他: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问36、研讨法的类型、缺点、优点146类型:1、以教师或受训者为中心的研讨 2.以任务或过程为取向的研讨优点:P146 ①多向式信息交流②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训学员的综合能力③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④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缺点:P147 ①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②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37、工作轮换法148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
工作轮换法是指让受训者在预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
38、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要点、关键151又称为“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或“管理加值训练法”。
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参考者的创造力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但不可以评论他们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加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39、案例研究法P150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
40、模拟训练法的缺点、目的151-152缺点:1.模拟情景准备时间长,2、质量要求高3、.对组织者要求高4、熟悉培训中的各项技能目的: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41.T小组的使用范围。
活动方式152 T小组又称敏感训练法适用范围:1.组织发展训练 2.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 3.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训练4.新进人员的集体组织训练5.外派工作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活动方式: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
42.场地拓展训练的特点:1541.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2.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简便,容易实施(变革与学习、沟通与默契、心态与士气、共同愿景得到改善)43.网上培训的特点:1551 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
2 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