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3.唐朝灭亡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包括唐朝的建立、鼎盛时期的社会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通过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展。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点。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如西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历史氛围朝历史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和百姓生活。
(3)引导学生观看与唐朝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唐明皇》、《大明宫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安史之乱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相关的书籍或网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最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过程和灭亡的标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网络资源,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拓宽知识视野。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七下册历史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七下册历史教案有些同学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兴趣,误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七下册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七下册历史教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图片展示。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1.图片展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②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万国朝拜、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其最终结局又如何呢?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自主学习:根据文字信息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以及人物。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提示:时间-755;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教师指导: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的提拔重用。
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
10余年间,他一身兼作平卢(今辽宁辽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
他看到唐日益腐败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
在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2、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答案提示: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教师指导:晚年时期的唐玄宗,迷恋上有着羞花美誉的杨玉环,开始疏于政事,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李林甫。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 论述题:
(1)请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请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提出你对唐朝衰亡的看法。
4. 小组讨论题:
(1)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你认为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安史之乱的简报或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的书籍或访问历史网站。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的改进。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的历史学习和个人研究。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5. 实验操作题: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安史之乱的时间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1.5章节:“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我们将深入探讨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衰落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1.安史之乱的起因:分析唐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4.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
-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边疆民族势力的崛起和对中央政府的挑战
-土地兼并和农民阶层矛盾的解决途径
-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短文或报告,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提供详细的点评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放置于唐朝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历史资料的实证意识,提高历史资料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与唐朝衰亡的联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一、安史之乱【问题1】材料:(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什么现象?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问题2】观察《安史之乱示意图》,结合地图,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过程。
(时间、叛军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区、平定叛乱时间)【问题3】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一反映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2.材料二反映这场战乱后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问题1】《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思考:1.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2.黄巢起义结果怎么样?【问题2】小组合作,制作唐朝兴亡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问题1】观察图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结合地图掌握五代十国政权名称,制作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示意图【问题2】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
总课时:
学科:历史年级:七执教人:
时间201 年月日第周第课时
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
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
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学生探讨:
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
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3.(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