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ppt课件.ppt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登飞来峰课件
欧阳修,曾巩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 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 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
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人称半山居士。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 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
直译
•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
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
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 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 羁绊。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⑷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 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 ⑸缘 :因为。 ⑹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古诗《登飞来峰 》PPT课件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寻飞的来高峰塔顶,耸立着千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 的双眼,
登飞来峰
登王飞安来石 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 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 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峰,位于浙江杭 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 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 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 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 安石正好三十岁。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最新《古诗二首—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PPT课件课件ppt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ppt课件
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登飞来峰课件
环境保护
在探险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不随意破坏自然 景观和文物古迹。同时,要积极配合当地的管理 部门,共同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安全第一
探险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安全,尽量避免风险。选 择有经验的领队和向当地专业人士请教也是保证 安全的重要措施。
继续学习
探险结束后,可以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 能,为未来的探险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同时,也 可以分享探险经历和所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 解和参与探险活动。
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自然风光
飞来峰山峦秀美,自然风光独特 。登山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各种 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感受大
自然的魅力。
挑战与成就感
登顶飞来峰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和挑战,但成功后可以带来极大
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对未来探险的建议和展望
充分准备
对于未来的探险者,建议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体能训练、装备选择和行程规划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装备选择
根据天气和路况选择合适的装备,确保足够的保暖、 防晒和防雨措施。
05
遵守规定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景区管理规定,不随意破坏环境 和文物古迹。
建议和提醒
提前规划
保持节奏
关注身体信号
环保意识
紧急情况处理
登飞来峰前应提前了解登 山路线、天气和交通等情 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行程 。
登山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 节奏,避免过度劳累,以 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80%
锻炼体能
登山是一项需要良好体能的运动 ,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如跑步 、游泳、骑自行车等。
100%
增加肌肉力量
登山需要较好的肌肉力量,特别 是腿部肌肉和背部肌肉。
在探险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不随意破坏自然 景观和文物古迹。同时,要积极配合当地的管理 部门,共同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安全第一
探险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安全,尽量避免风险。选 择有经验的领队和向当地专业人士请教也是保证 安全的重要措施。
继续学习
探险结束后,可以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 能,为未来的探险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同时,也 可以分享探险经历和所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 解和参与探险活动。
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自然风光
飞来峰山峦秀美,自然风光独特 。登山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各种 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感受大
自然的魅力。
挑战与成就感
登顶飞来峰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和挑战,但成功后可以带来极大
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对未来探险的建议和展望
充分准备
对于未来的探险者,建议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体能训练、装备选择和行程规划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装备选择
根据天气和路况选择合适的装备,确保足够的保暖、 防晒和防雨措施。
05
遵守规定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景区管理规定,不随意破坏环境 和文物古迹。
建议和提醒
提前规划
保持节奏
关注身体信号
环保意识
紧急情况处理
登飞来峰前应提前了解登 山路线、天气和交通等情 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行程 。
登山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 节奏,避免过度劳累,以 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80%
锻炼体能
登山是一项需要良好体能的运动 ,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如跑步 、游泳、骑自行车等。
100%
增加肌肉力量
登山需要较好的肌肉力量,特别 是腿部肌肉和背部肌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 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 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 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 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 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细望泰山的层出不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 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 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 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第21课《登飞来峰》精品PPT课件
熙宁四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 《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文学成就及特点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 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 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 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 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但不失大家风范。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 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 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合作探究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描写景物 抒发情怀
合作探究
2.品读前两句。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写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 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 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 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文学成就及特点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 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 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 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 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但不失大家风范。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 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 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合作探究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描写景物 抒发情怀
合作探究
2.品读前两句。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写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 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 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 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登飞来峰》课件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18.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需要有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格局,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自 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20.《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 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饱含哲理之趣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9.而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 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不畏浮 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意蕴上大体相同。 11.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表现作者开阔胸襟、豪迈气概的诗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登飞来峰》中体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易错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18.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需要有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格局,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自 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20.《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 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饱含哲理之趣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9.而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 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不畏浮 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意蕴上大体相同。 11.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表现作者开阔胸襟、豪迈气概的诗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登飞来峰》中体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易错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登飞来峰ppt课件
03
飞来峰的自然风光
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色
雄伟的山峰
飞来峰的山峰雄伟壮观,高耸入 云,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
力量。
山脊蜿蜒
飞来峰的山脊蜿蜒曲折,仿佛一条 巨龙在山间穿行,给人们带来强烈 的视觉冲击。
山势险峻
飞来峰的山势险峻,峭壁陡峭,有 时需要攀爬才能到达峰顶,对人们 的体能和勇气提出挑战。
奇峰怪石的独特景观
快乐体验
02
登顶飞来峰可以欣赏到绝美的景色,这种快乐体验不仅来自眼
前的美景,还来自内心的满足和自信。
收获友谊
03
登山过程中,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
受,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06
其他相关内容
周边旅游景点推荐
景点1
描述景点1的特色、位置、开放时间等。
景点2
描述景点2的特色、位置、开放时间等。
飞来峰上的石窟艺术和题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02
登飞来峰的路线及攻略
登山路线规划
01
02
03
路线选择
根据飞来峰的地形特点, 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包 括山脚至山顶的步道、攀 岩路线等。
路线难度
根据个人体能和技能水平 ,选择适合的登山路线难 度,避免盲目追求难度而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奇特的石柱
飞来峰上有许多奇特的石柱,它 们形状各异,有的像人,有的像 动物,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
间。
巨大的岩石
飞来峰上还有许多巨大的岩石, 它们重达数百吨甚至数千吨,让 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石笋丛生
在飞来峰的溶洞中,可以看到许 多石笋丛生,它们形状各异,有 的高达数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王 安 石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登飞来峰》精品课件(部编教材)
又是用
“不畏得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我”登上峰 塔的最高一层, 站得高看得远, 浮云是遮挡不 住“我”的视 野的。
}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行胸臆。
• 议论 •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 局和从长远考虑。
后二句用什么哲理含义?
只有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人生 哲理。
哲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 题,要站得高,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 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 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高层”表达了哪几种含义。 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 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 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 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 “我”的脚下。 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 大的政治理想。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 后来衍生出的意义。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 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
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 是什么?
“浮云”“最高层”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第21课《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畏艰险的勇气,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力量
课外作业:
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探究下列诗中蕴含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课堂练习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感 到无路可走?又是怎样看到另一个村庄的?你 能举个例子谈谈吗?
22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 勇于开拓,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 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名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阳光总在风雨后!
分析诗歌
首联 :宁静欢悦,盛情待客 。 颔联:春日美景,富有哲理。 颈联:由景入情,渴望丰年。 尾联:热爱乡村,向往田园 。
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无路可 走,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20
知识讲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诗人为什么会感到“无路可走”呢?
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
登飞来峰 夸张 寻:古代长度单
写 景
。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 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
议 论
不畏浮云遮望眼, 障碍、挫折等。
眼: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因为。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
2.诗人是选择往回走,还是继续前行呢?
又一村
3.背景链接 4.你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 1086年5月21日 [123]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123] 。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 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 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 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 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 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 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 公。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文学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 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 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 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 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 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 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 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 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 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 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 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 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6
16
7、“不畏浮云遮望眼”化用了哪个 典故?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
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17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 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13
4、诗人写飞来峰的高是为了表现什 么?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 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14
14
5、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 的假象迷惑。
15
15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 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19
3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 他正好三十岁。此时年少气盛,抱 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4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听范读。 3、齐读。
5
5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 /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7
8、诗人化用这句诗是为了抒发什么 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的气概,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8
18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可谓是点晴之笔,苏轼也有一 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 这句诗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19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 察事物,认识事物。”
6
细读课文,体会大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 的意境。
7
7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 今杭州西湖北灵隐寺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形容高耸。 畏:害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8
自缘 :因为。
8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 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 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2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
2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 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 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 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3 写下了这首诗。
夸张
1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 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 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12
12
3、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 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 “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 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 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 正是他初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 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13 国平天下的才能。
9
层。
9
精读课文,探究感情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 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10
10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 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 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 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诗人还讲了一 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 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11 天 的气势吧!
16
16
7、“不畏浮云遮望眼”化用了哪个 典故?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
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17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 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13
4、诗人写飞来峰的高是为了表现什 么?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 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14
14
5、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 的假象迷惑。
15
15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 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19
3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 他正好三十岁。此时年少气盛,抱 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4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听范读。 3、齐读。
5
5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 /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7
8、诗人化用这句诗是为了抒发什么 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的气概,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8
18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可谓是点晴之笔,苏轼也有一 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 这句诗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19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 察事物,认识事物。”
6
细读课文,体会大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 的意境。
7
7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 今杭州西湖北灵隐寺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形容高耸。 畏:害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8
自缘 :因为。
8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 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 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2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
2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 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 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 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3 写下了这首诗。
夸张
1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 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 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12
12
3、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 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 “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 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 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 正是他初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 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13 国平天下的才能。
9
层。
9
精读课文,探究感情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 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10
10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 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 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 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诗人还讲了一 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 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11 天 的气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