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合集下载

文秘知识-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精品

文秘知识-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精品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

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

“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

“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

《养生主》篇幅虽短,却上接《齐物论》并依次涵摄了《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各篇的主题。

关键词:《庄子》;养生;齐物;大化流行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083-005《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为短小的一篇,也常被看作思想最为单纯的一篇,但是,从古至今,对该篇的解读仍有很多歧见和未解的难题。

“养生主”标题之义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养生之要。

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养生主,养生以此为主也。

”406另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保养生命之主。

陆西星讲:“养生主,养其所以主吾生者也。

”407生命之主或解为心、性,或解为神。

如释德清讲:“此篇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

”62释性通讲:“心不能不应物,特不为物所伤便是养也。

”407陆树芝讲:“生者,形也;王者,神也;神者,形之所恃以立也。

”409体现了在生命之形心或形神关系中以心、性或神为主的观点。

(1)历代学者也注意到该篇与前一篇《齐物论》和后一篇《人间世》的关系,可以说该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王讲:“夫齐物者必无我,无我者必无生,无生所以为养生之主,而生之所以存。

此庄子作《养生主》之篇而次之于《齐物》也。

”406释德清讲:“能养性复真,所以为真人,故后《人间世》即言真人无心而游世。

”68成玄英《庄子序》则梳理出《庄子》内篇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第一篇: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次次地被糊弄,他多次花重金派船队远航寻找不老之术,尽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如此,现代新人亦如此。

上年有段时间,绿豆身价暴涨,原因居然是有许多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等频繁透露绿豆可治百病,利于养生,绿豆便一时成为人们眼中的“补品”。

看来,从古到今,人们对“万寿无疆”都心存向往,然而,恰恰是无尽的欲望会使人深陷痛苦,超然的心态则会令人感到幸福,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庄子》的内篇之一《养生主》用四个小节,三个故事为世人道出养生的“秘诀”。

文章短则短矣,意却犹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使我感到很困惑。

自小便被灌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到老,活到老”这样的学习观念的我,不免对庄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身心的”这样的观点产生质疑。

但是,经深入思考之后,便发现庄子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并没有驳倒自己一贯的学习理念。

想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是因名利的需要而学习,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为成名等,多不胜数,而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而吸取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

当你拼命吸取的知识量却不足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的时候,无尽的欲望便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因而懂得何处下刀,宰牛时自然“游刃有余”。

牛的机理是复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复杂多变呢?只是,生活和牛一样,有着各自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养生主》中的最后一节。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这”生”的含义不止是和死相对的,它还包括死.这篇文章共有七段,主体部分由庖丁、右师、泽雉、秦失四个寓言故事组成。

由生讲到死.先来看看养生: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要忘却功利名声,甚至知识.而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可谓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了. 其次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事中得以体现.解牛时要避其骨,就其虚方能游刃有余,使牛得以全解.这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道理一样.摆脱了这些事的纠缠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贴近人的自然本性.这第三就要讲到自由了.”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一切违背天性的人和事对于”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庄子的思想和孔子是不同的,庄子讲求的是生,而不在于”为”.孔子恰恰相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困苦,但用功于”为”,这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这差异源于孔庄的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的差别.孔子认为”生”就是为着人的伟大、道德的庄严崇高美。

而庄子认为”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这样庄子的:养生”就不仅仅是”生”了,死也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庄子的养生并不排斥死.他认为死和生并无本质的区别, 死和生只是自然的两种形式”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千个 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
特” ,读者与研 究者阅读 与研 究的兴
趣各有偏好。同时,著作内部各篇 目 之间的主 旨陶思倾向 、 艺术创作质量
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 ,由此造成 篇 研 究成 果在 数量 与质 量上 的参差 不
‘ ’ 无为 ,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 ,这 也是社 会有 序而 自由的有 力保 证 。 ” (基 于这种 社 会 认 知与 创 作背 景 , 3 )
师》 的真 人观及 《 帝王》 的政 治 应 观 ,因为 它们暗合当时 的社会 需求 , 在每 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 的 作用 。唯独 《 养生主》 一篇,或许它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 争霸 “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
篇章分析还是 专著研究 ,其丰富的研 究成 果中也 隐藏 着一些遗 憾—— 《 庄
《 子》 的研究者都基本 认可 “ 庄 对精 神 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 主线 。 4这也是 笔者 赞 同的事 实。 ”( ) 但是 , 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
非学识渊博 者不能企及 。在 《 子》 庄 内七篇中,除 《 养生主》 之外 ,我们
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庄子文章 “ 汪洋辟
作 家 作 品
( ・ ( 庄手 乔生主 》研 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恩
e俅 堂琳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 思维中必
定隐含着创作者 内在的逻辑运思。以 此为出发点进 行文学作品研究 ,我们 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 的合乎 现实的价值意义 。基于此 ,当我们对 《 子 这部文学著作 的研究现象进 庄 》
行结构性反思时 ,不难发现 , 无论是
生主 研究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 》 深刻的反思。笔者将 以 《 庄子》 内七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讨论了养生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析庄子著作中的相关原文,以了解他对于养生的主张。

首先,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知识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的广度却是无限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养生水平。

其次,庄子提到“若要无舜、无禹之事,便无足称者矣。

”这句话中的舜和禹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被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想要达到舜和禹那样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去刻意追求名利,而是要追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庄子还提到了“飞龙在天,鳞爪飞扬;麟凤集于毫末,非吾之所及也。

”通过这句话,他告诫人们不要贪图虚名和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

庄子同时强调了养生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说:“逍遥游是养生之道。

”这句话中的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方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总而言之,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知识的广度,放下功利心,远离名利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并通过逍遥游的方式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观念在庄子的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养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以上是对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的解析和说明。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获得身心健康的幸福。

养生主

养生主

第三篇养生主---庄子讲记的,我个人认为,等于是一篇文章,等于《论语》二十篇是连贯的一样。

内七篇所讲的程序,分七个联合体。

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以后才可以养生,然后第三篇讲《养生主》,人的生命,怎样在现实环境中,使人生很自然,很洒脱,很自在地为人处世。

这里面的道理,庄子在后面提出了三个故事来比喻。

先了解《养生主》这个题目。

我们对于生命活着,如何少故里很好、很自然、很幸福,这是主要的课题。

我经常跟外国同学讨论,把自己的文化吹高一点,我说西方文化医学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抵抗性的;中国文化讲养生,是积极的,没有病先养着,首先把生命养好。

可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活着不晓得养生,自己尽量在消耗,往死亡路上走,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上讲过的一句话:“不亡己待尽”。

要想活六是真活着,不等死,就要懂得养生,这就是《养生主》的道理。

大家打坐,修道,学佛,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以庄子的观念讲,不过是养生而已。

立场不同,解释名词就不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生有涯而知无涯《养生主》前两句话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我要求同学写日记,同学就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两句你忘记了?我一点也没有忘记,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太危险了!记得抗战时,在大后方,碰到一位老年朋友,问他身体好不好?他说很好,因为我很讲卫生,第一就是不看报,他说看到报纸,又气又伤心又烦恼。

所以,无知无识是幸福,这个是养生的道理。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精选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养生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1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2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提要: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地产e网《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提倡养生之道,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精神,关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养生之道可以赋予他们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生命变得充盈。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告诉了我们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顺应自然天性,安时处顺。

他所论及的养生超越了养生的一般养其形的层次,揭示了养生的真性,即护养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我们如今还经常听到的名言,曾经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应当不断进取。

现在我才明白,这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想说明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使人陷入困顿,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放任心灵,不必追求在书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换来什么。

我们要做的,只是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跟着心灵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

以庖丁分解牛体来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

在他看来,解牛已经不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让他感到心满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的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很形象的写出了一种处世之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法则和太多的潜规则,复杂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生存,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艺术,处理世事顺着自然的纹理,面对纷繁的世事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浅析《庄子·养生主》

浅析《庄子·养生主》

浅析《庄子·养生主》作者:王艳来源:《数位时尚》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养生主》这篇文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和生死观进行阐述。

【关键词】庄子;养生主;养生;生死一、庄子及《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处)的一位学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369~286年,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现存《庄子》一书为其代表作。

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包含七篇,外篇包含十五篇,杂篇包含十一篇。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言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关于“养生”和“生死”养生,动词也,有呵护、涵养、滋养生命的意思。

原本是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

古代关于养生的文献有很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通论类,其主要是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的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的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之道,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二是食养类,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

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三是炼丹类,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

赵又春《庄子·养生主篇》解说

赵又春《庄子·养生主篇》解说

赵又春《庄子·养生主篇》解说三、养生主《养生主》这个篇名,人们多落目于“生主”,但从全文来看,其旨并非谈如何养生,而是论述究竟什么是“养生之主”,即本篇确是讨论“养生之道”,但这个“生”字兼有“生命”、“生存”、“生活”和“人生”等义,因此,与其认这标题为动宾词组,不如视为偏正结构。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解说】这是本篇第一章的全文,公认为全篇总纲,但非常难懂,让我一句句地详作解释。

1、准确理解头两句的含义,关键是读懂“知”字。

从本篇的上篇是《齐物论》,而《齐物论》的主旨内容之一是叫人“以明”,即不作是非之争看,这一句是针对进行是非之争需要“知识”而发,所以这个“知”字是名词,指知识,这两句的实际含义是:是非之争的双方总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总量,以求完善自己进行争论的论据和提高辩论的技能,这个过程明显是没有止境的(“无涯”),因此,不“以明”的话,是永远争论不出结果,一辈子也争不完的。

这说得太实在了。

——不这样理解,下一句的意思自然要解释为庄子一般地反对学习知识了,这就不合事理,也不切庄子的实际了:他若反对学习、增加知识,怎么会成为他那时代最有知识的人?他可没有说过他是“生而知之”的。

注意:“随”在这里是“追求”义,“殆”是危险的意思,“已”通“矣”。

2、“已而”领起的两句,可以视为条件复句,也可说是一个判断句,因为“者”字可以表示假设关系,也可以只是起提顿作用。

但不论怎样分析,句义不变(全称命题都可视为变形的假言命题:“所有S都是P”,等于说“如果是S,那就是P”)。

所以这两句是变文重复上句的意思:(就是说,)想靠不断增加新知(以求在是非之辩中取胜)的人,那会以危险告终。

——注意:“已而”和“殆而”都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已”相当于“太”、“过分”;“而”字的一个用法就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捉刀而立”、“怅然而返”),“为知”的“为”字是谋求义(“为名为利”的“为”);“已矣”的“已”字是“完毕”、“终结”义。

《2024年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范文

《2024年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范文

《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养生主》篇章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此篇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核心思想。

二、篇章内容与主旨《庄子·养生主》主要讲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为例,将“养生”与“治世”相结合,强调了人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以达到“逍遥于世”的境界。

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

他反对过度追求名利、欲望等外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与健康。

三、思想内涵1. 顺应自然:庄子强调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适用于人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己的本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2.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规律的一种态度。

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强行干预。

3. 内外兼修:庄子认为,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修心养性。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心灵净化等方面的努力。

4. 逍遥于世: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逍遥于世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摆脱名利、欲望等外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四、结论《庄子·养生主》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其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养生主原文与解析庄子养生主这篇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生命、养生和禅修的探讨,展示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态度。

下面将对庄子养生主的原文进行解析。

养生主,血气之争也。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若惧若畏,而不能以言之;凌乱而不能以理之。

其逃逝无穷,其虑虑无极。

迺必仿佛千乘之国,保一子以为天下,众多则怒,抵华而谤之。

彼其恶乎行?彼其福乎?彼其所哀乎?彼其所乐乎?庄子的这段文字意味深长,隐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从血气之争入手,揭示了人们对于生命中困惑和迷茫的态度。

他以古之人为例,认为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无法言传。

他们生活在一种恐惧和不安的状态中,无法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他们逃避和迷失,纷纷执着于个人利益,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桓公谓庄子曰:“庄子!吾思尔久矣,吾不觉尔之有可观也。

”庄子曰:“有可观者藐藐乎其几席也,俟其然也。

”桓公曰:“吾谓子物之阙与?”庄子曰:“然,犹之是也。

夫物之阙如彼有望矣,而无变于其然也。

桓公曰:“不思用之,不适容之,何难之有?”庄子曰:“然,犹之是也。

身未变而腹已变者,岂他物哉?”桓公谓庄子曰:“子亦有异闻乎!”庄子曰:“有异闻者藐藐乎其放肆也,俟其然也。

”桓公曰:“夫子之言乃可谓至德之言乎!我固非至德也,其犹闻之有失也。

”这一段中,庄子与桓公的对话,展示了庄子对于人们思考和行动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们对于生命中的缺憾和不完美如此看重,但却无法改变,而且他们对于解决问题也毫无头绪。

桓公认为庄子的言辞有深意,询问他是否有其他见解。

庄子回应说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无特殊之处。

庄子在整个对话中显露出对于人的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真理的探索。

庄子养生主原文的深意和哲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庄子通过描绘古之人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对话中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索。

庄子的养生主不仅是一篇哲学的文章,更是对于人生境界和心灵觉悟的追求。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

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问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

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

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

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

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昵?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

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

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

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

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

“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

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问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

人问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

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

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

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问,只有以无后入有问,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着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着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读过庄子的《养生主》,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养生,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文章伊始,庄子就提出了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结果是牛“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一切结束,文惠君曰:“得养生焉。

”其实,养生即是如此,只要顺其自然,让身体舒展到极致,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得到全面的保养。

禅说庄子(二)2·养生主-第三章

禅说庄子(二)2·养生主-第三章

第三章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

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是之谓大戒。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叶公子高将使于齐,这个故事就和前面讲颜回到卫国去的故事有所区别了。

卫国的暴君是不好侍候的,除非你已经有了“心斋”的功夫,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这个故事呢,是说叶公子高要到齐国去当外交大使,出使之前就遇到了麻烦,有了很多心病。

这些心病也不都怨他,不是事事皆因他自身惹起的,也有种种因果在里面。

我们说一件事办得好办不好,都要看因果。

如果这个人的承载能力不够,就会有种种麻烦出现。

一个人有没有承担精神,要看他在大的事情面前怎样料理自己的身心,以使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是很重要的。

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曾经到过楚国,那时就住在这位叶公子高的家里,是叶公子高接待的他们。

这件事情也是在春秋末年,和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事。

叶公子高,名诸梁。

在出使齐国之前,他向孔子请教:“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

”楚王交给我的使命很重大啊,但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上规格很高,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在孔夫子时期,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当然那个时候吴、越也起来了,没有几年越就灭了吴。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第三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第三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第三【一】【一】【注】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

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吾生也有涯【一】,而知也无涯【二】。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三】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四】。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五】。

缘督以为经【六】,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七】,可以尽年【八】。

【一】【注】所禀之分各有极也。

【疏】涯,分也。

夫生也受形之载,禀之自然,愚智修短,各有涯分。

而知止守分,不荡于外者,养生之妙也。

然黔首之类,莫不称吾,则凡称吾者,皆有极者也。

【释文】《有涯》本亦作崖,鱼佳反。

【二】【注】夫举重携轻而(一)神气自若,此力之所限也。

而尚名好胜者,虽复绝膂,犹未足以慊其愿,此知之无涯也。

故知之为名,生于失当而灭于冥极。

冥极者,任其至分而无毫铢之加。

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

此养生之主也。

【疏】所?形性,各有限极,而分别之智,徇物无涯。

遂使心困形劳,未慊其愿,不能止分,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而知》音智。

注、下同。

《好胜》呼报反。

下升证反。

《虽复》扶又反。

下皆同。

《绝膂》音旅。

《以慊》苦簟反,足也。

◎卢文弨曰:古与慊恨之慊同一声,并不以音惬者为足之正诂。

【三】【注】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疏】夫生也有限,知也无涯,是以用有限之生逐无涯之知,故形劳神弊而危殆者也。

【释文】《殆已》向云:疲困之谓。

【四】【注】已困于知而不知止,又为知以救之,斯养而伤之者,真大殆也。

【疏】无涯之知,已用于前;有为之学,救之于后;欲不危殆,其可得乎!◎家世父曰:营营以求知,而极乎无涯,终乎殆矣。

而此营营之知存于心,足以累性而害心。

冥然而物化,寂然而神凝,使其知不生于心,成性存存,泯知以全生。

故曰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五】【注】忘善恶而居中,任万物之自为,闷然与至当为一,故刑名远己而全理在身也。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伟大思想家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哲人,他离经叛道,语出惊人,随心所欲,似已超越凡尘,冷眼旁观,而又梦呓般以恣肆的语句,新奇的比喻,跳脱的思维,为这浊世留下《庄子》名篇,引得众人千百年来不解,思索,惊醒。

《养生主》便是《庄子》名篇之一,整篇文章由几个寓言故事组成,将庄子关于“养生”的哲学蕴含其中。

我们可以从这几篇故事中看出庄子主张自由,顺应自然,随天道而行的思想。

开篇,庄子即提出了“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使是从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来看,这句话仍然是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他将追求知识看作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事。

我理解到的庄子认为,人,若想真正地“养生”,必须将自己投入到自然的法则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将自己视为宏大的自然轮回之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我们若要养生,就要做符合天道的事,“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由此观之,别说追名逐利,就是为善为恶,甚至求知,都被归为对我们养生无利的事了。

庄子的思想中的确有其消极的成分,这里显得过于避世了。

第二部分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神奇的庖丁目无全牛,以无厚入有间。

游刃有余地将“解牛”变为一场人生哲学的演绎。

令文惠君顿悟了养生之道。

我想,这段故事庄子想说的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骨肉之间天生有缝隙,浑然存在,若硬以蛮力折之割之,于己定有损害。

莫不如从容提刀,以刀刃在缝隙中游走,则不遇阻挡,豁然开解。

身陷迷乱纠缠时,庖丁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不蛮力横破之,也不自恃聪明寻法巧解。

“止,迟,微动”是非与纠缠反而开解,得到自由。

公文轩见右师,惊异他只有一只脚,问道:“是天生的,还是人祸呢?”不过旋即明白,人祸不过是天意的降临,自然的安排。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随性是一切生物的天性。

生死看似极端对立不可挽回,于自然之道,不过是在轮回往复。

“鼓盆而歌”是因为得道,哀恸痛苦,是还没能超然出世。

养生主第三

养生主第三

养生主第三养生主第三补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武按:篇中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与缘督以为经二意,即养生之主也。

无论为善为恶,皆须用知,用知。

则官知不能止,不止。

则足以撄心而乱神,乱则神不欲行,于是不能缘督以为经矣。

缘者,神缘之也。

故“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句,实总上二意而为养生之主也。

篇首自“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分为四段,作全篇总冒,以后逐段举事证明之,即分注于各段之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有穷尽,知无畔岸。

补释文:“涯,亦作崖,鱼佳反。

”玉篇:“涯,水际也。

”武按:涯,边际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向云:“殆,疲困。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已,止也。

事过思留,其殆更甚。

言以物为事,无益于性命。

正注非。

已,过事语辞,如齐物论篇“今我则已有谓矣”之已。

言业已危殆,而仍以为知者,则更殆矣。

以上为第一段。

为善无近名,补第二段。

为恶无近刑。

王夫之云:“声色之类,不可名为善者,即恶也。

”二语浅说。

补列子说符篇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此即“为善无近名”之解也。

夫为善而其终必至于争,则为善即恶也。

争之极,必罹官刑矣。

又庚桑楚篇:“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夫为不善,即为恶也。

诛即刑也。

然所谓恶者,非仅伤人之谓也,伤己之生,损己之性,即恶也。

刑非仅官刑之谓也,伤生损性,即刑也。

如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即足以伤生损性,即恶,即刑也。

下文老聃死,人哭其所不当哭,遁天倍情,是为遁天之刑,即其例也。

又如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遑遑于功名,皆足以伤生损性,即恶,即刑也。

叔山无趾谓仲尼天刑之,亦其例也。

彼为仁义者,世以为善目之矣,然自庄子之道言之,亦为恶而近刑也。

故其言曰:“彼仁义者,何其多忧?”曰:“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

”曰:“说仁邪,是乱于德也。

说义邪,是悖于理也。

”曰:“攘弃仁义,而天下始玄同矣。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人的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常说的身和心。

那么,人生一世,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且看庄子的《养生主》。

读庄子的文章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就篇论篇,而应该把句放入段、把段放入篇、把篇放入整部《庄子》来读,否则就会读不懂、歪读、误读,就是断章取义,这是读庄子的难处。

第二,不能无限拔高甚至神化庄子,不管他说什么,都硬要往现代社会的核心思想上靠。

下面就用这两个原则来解读《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养生的主旨、要领”。

《养生主》所讲的养生是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是指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后世道教的练功、延寿、修仙,是理解偏了庄子的思想。

尽管这类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但庄子称他们为“益寿者也”、“彭祖之流”、“神仙家流也”,对他们不大以为然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第一段:主旨和总纲。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开门见山,揭出主旨和文章的总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痛苦而必败;养生的要领在于“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不困于外物。

总括起来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这一段又分为两部分,到“殆而已矣”为止,讲的是“生命和求知”,后半段讲的是“身、心、精神、生死”。

“求知”是“认识论”问题,《齐物论》对此作了集中论述。

“求知”是生命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全文起首,紧承《齐物论》的文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第一部分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这是字面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
反思]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

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

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庄子·养生主》即是一个例证。

仅以《庄子》内七篇中其它篇目的研究作比,近二十年关于《养生主》篇章分析(含考据、析疑、养生、庄子后学等研究内容)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

同时,在关于《庄子》的专著研究中,除《逍遥游》、《齐物论》外,对于《养生主》这一篇目的提及频率也相对较低。

这是《庄子》内七篇研究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研究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与研究者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各有偏好。

同时,著作内部各篇目之间的主旨构思倾向、艺术创作质量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由此造成单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或在研究专著中单篇出现频率有高低之别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堪称杰作的经典文学著作,《庄子》数年以来不断被各领域重读、阐释,其中对《养生主》研究
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笔者将以《庄子》内七篇为经纬谈谈对《庄子·养生主》结构性研究现象的一点认识,以供商榷。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⑴,社会现实导致周王朝天下一统的和谐局面被打破。

其间, __的贪婪与入世者的贪欲直接引起了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以道德礼乐为核心的世风变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__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

庄子由此认识到“自保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位移的根本还是起源于人们的认识。

”⑵由此,“他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有把握‘本性’而‘无为’,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有序而自由的有力保证。

”⑶基于这种社会认知与创作背景,《庄子》的研究者都基本认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

”⑷这也是笔者赞同的事实。

但是,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研究者在《庄子》内七篇的研究中,更多地基于对社会现实、政治现状、价值观的反思,倾向于关注《逍遥游》的自由观、《齐物论》的平等观,因为它们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也倾向于关注《人间世》的社会观、《德充符》的道德观、《大宗师》的真人观及《应帝王》的政治观,因为它们暗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每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的作用。

唯独《养生主》一篇,或许它对社会本体建构的直接意义相对较小,故,研究者的关
注程度相对较少,而关注的角度也仅限于写作分析、养生指导及意义辨析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发现《养生主》在写作特色方面与《庄子》整体风格存在着某种偏离。

众所周知,楚地特有的文化色彩赋予庄子以审美的思辨性,“在他的作品中奇特的想象、纵恣的情感、诡异的故事,让人进入一个梦的境界,亘古未有的精神世界。

”⑸庄子以其特有的体悟方式,在带有神性的隐喻中叙述着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以至于人们认为《庄子》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企及。

在《庄子》内七篇中,除《养生主》之外,我们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⑹的特色。

而《养生主》体制偏小,庄子虽然同样运用了“三言”交错的叙述模式,也杂以对偶、排比、比喻等叙述手法,但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篇目相比,总体风格相对简洁而朴实,不存在字词、意象等方面的理解难度。

这也是研究者不用费力研究的原因。

然而,“文章的建构与写作运思紧密相连,文章模式的演变和形成受思维形态的制约”⑺。

以创作主体为切入点审视文学著作,其整体结构自有其或显或隐的内在运思轨迹。

《庄子》内七篇的构成逻辑也自有其成因。

“一般认为,《庄子》内七篇中,《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是它的核心文本。

”⑻它们描绘了一个基于一切人、物平
等之上,“无所待”理想状态——天人合一。

这是庄子自由、平等思想观的集中体现,是其对世界的一种理想化的总体认识,也是人类获得精神自由的出发点。

以此为起点,《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分别从生命、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展开论述,走向指导一般生活的现实描绘。

在《庄子》哲学体系从形而上至形而下的现实阐释中,《养生主》居内七篇之三,重点讨论对生命的认识。

笔者认为,庄子如此排列并展开内七篇的创作显然不是率性而为,在春秋战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中,对生命,也即是对人的正确认知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暗示,也是最贴近人生实际,进而走向理想人生的起点。

这恰恰应该是《庄子》内七篇结构的精当之处。

在“人”的认识问题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人论思想,在《逍遥游》和《齐物论》中,他既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又肯定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强大。

在世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的时代,在庄子看来,失去生命本真意义的人生无法导向自由的人生。

所以,“安命”,即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意义应当是《庄子》内七篇中为实现自由理想而首要解决的困惑。

显然,这一释疑的重任是由《养生主》承担的。

再次细读《养生主》,不难发现,在清晰的结构与简洁的表述中,庄子承接《逍遥游》的未尽意旨,暗喻了人生的现实困境以及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

“生”与“死”乃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两大现实处境。

在《养生主》中,庄子利用“庖丁解牛”、“右师一足”、“泽稚畜笼”三个寓言和“秦失吊丧”一个重言以隐喻的手法勾勒出世人所遭遇的“生”与“死”的多重困境。

“庖丁解牛”通过屠夫手中的“刀”需要避开的牛体结构的种种障碍,暗喻了社会人生复杂而险恶的处境。

“右师一足”借军师之口道出了人生所遭遇的看似是肉体的残缺,实为精神所遭遇的一种困境。

而“泽稚畜笼”勾勒出欲望带来的另一种精神困境,面对“王”之诱惑,是甘于清贫还是祈望安逸,不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吗?“秦失吊丧”刻画的则是面对死亡的纠葛。

这四个故事全面呈现了现实中“生”之窘迫与“死”之留恋。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超越种种“生”与“死”的羁绊,拥有自由、和谐人生的人才能最终走向逍遥之境。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