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综述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综述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一、引言航空发动机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基本发展要求就是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耗油率更低、质量更轻、耐久性更好和费用更低等。

因此,航空发动机涡轮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提高涡轮前温度;其二就是不断增加涡轮气动负荷,采用跨音速涡轮设计方案,减少涡轮级数和叶片排数。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并在保证尺寸小、质量轻的情况下,提高涡轮前温度,是获得大推力和高推重比的主要措施之一。

从理论上讲,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100℃,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10%左右。

当前,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已经达到1900K 左右,这远远超过了涡轮叶片所用的高温合金材料的熔点温度。

为了保证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就必须对叶片采取冷却和热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材料的耐热性,发展高性能耐热合金,制造单晶叶片;二是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以少量的冷却空气获得更高的降温效果。

其中材料的改善占40%,冷却技术占60%。

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第3代的涡轮进口温度为1680~175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1代单晶合金或定向合金和气膜冷却技术保证;第4代的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850~198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2代单晶合金和对流-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技术来保证;未来一代的涡轮进口温度将高达2200K,预计涡轮叶片耐温能力通过第3代单晶合金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耐高温材料和包括层板发散冷却在内的更加高效的冷却技术来保证。

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概述涡轮冷却技术研究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大约在1960年,气冷涡轮首次应用于商业航空发动机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形成了由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构成的涡轮叶片冷却方案。

1.内部冷却其基本原理是冷气从叶片下部进入叶片内部,通过带肋壁的内流冷却通道,对叶片的内表面实施有效的冷却,一部分冷气通过冲击孔,以冲击冷却的形式对叶片前缘内表面进行冷却,剩下的一部分气体经过叶片尾部的扰流柱,被扰动强化换热以后从尾缘排出。

发动机冷却系统综述与构造

发动机冷却系统综述与构造

2、强度适宜: (1)、强度不够——发动机过热,则其中运动机件将因
高温膨胀而破坏正常配合间隙,或因润滑油在高温下失 效而卡死;各机件因高温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甚至损坏; 发动机工作过程因高温导致吸气量减少甚至燃烧不正常 而使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下降等,因此发动机不 可以在过热条件下工作。
(2)、强度太大——发动机若过冷,
发动机冷却系统综 述和构造
发动机冷却系统综述和构造
导入—— ①、一般10KW以上的发动机必须设置专门的冷却
系统 ②、虽是辅助系统,但很重要 ③、本章难点不多,但重点不少 ④、与空调和暖风系统密切相关 ⑤、该系统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
§9-1 概述
一、不设冷却系导致发动机过热的危害 1、爆震 2、早燃 3、早燃性表面点火 4、关机后继续燃烧 5、NOx排放增加 6、活塞顶烧穿 7、汽缸垫烧蚀 8、间隙破坏,活塞卡死或拉缸 9、排气门卡死、折短、或撞坏活塞 10、润滑失效
①、则散热损失增加,功率下降;
②、对柴油机,机油粘度较大 ,摩擦功率损失较
大,导致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也降低;
③、对汽油机,已汽化的燃油又凝结并流到曲轴箱, 稀释了机油而影响润滑,结果也使发动机动力性、 经济性指标下降,磨损加剧;
④、另外,酸性腐蚀增加,汽缸磨损加剧(举例) ⑤、积聚性工作粗暴; ⑥、排放恶化; ⑦、间隙增加; 3、防涨坏和压瘪性能好:(防冻孔、弹性水套、膨
二、冷却系统的功用: 1、及时散发机件本身的热量。 2、使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都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 (75- 105℃),防止发动机过热或过冷。 3、在发动机冷起动后使发动机迅速升温,尽可能缩短 暖机时间。
三、发动机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1、布置合理 (1)、无局部过冷区 (2)、无局部炽热区 (3)、无滴漏 (4)、易维护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摘要:早期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虽能满足汽车的基本使用要求,但在满载或者恶劣的环境中容易出现问题。

在当今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提倡节能和舒适性的情况下,发动机的结构、性能和汽车整体性能都有很大的发展,冷却系统正朝着轻型化、紧凑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为此,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及发展情况,并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冷却系统;冷却介质;冷却机理1发动机冷却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冷却系统是汽车的重要构件。

汽车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冷却水套、冷却水泵、节温器及冷却风扇等部件组成。

传统冷却系统采用的是冷却风扇或离合器式冷却风扇,两种风扇均由发动机曲轴通过皮带驱动,其冷却调节的灵敏度不高,功率损失也很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自控电动冷却风扇。

2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目前,发动机广泛采用液态水作冷却液。

水作为内燃机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具有很多优点:在性能方面,它性能稳定、热容量大、导热性好、沸点较高;在经济性能方面,它资源丰富、容易获取。

但另一方面,水作为冷却介质也存在着两个较大的缺点:一是冰点高,在0℃时结冰,造成冬季使用困难;二是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发动机冷却系统有损害作用。

另外,水做冷却液的冷却系统,体积较庞大,不利于汽车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整体质量的减少,增加了发动机功率的额外消耗。

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部分矿物盐类(MgCl2、Ca(HCO3)2等),当水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内受热时,碳酸盐会在冷却系的壁上形成很难除去的水垢。

导热性能很差。

当水垢聚积过多时,会使发动机冷却性能恶化而导致过热。

另外,溶解在水中的某些盐类(如MgCl2)在受热时产生水解作用,生成Mg(OH)2和HCl。

其中HCl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

因此,当水中含矿物盐类过多时,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是很不利的。

为了防止水垢的产生和水的腐蚀作用,在冷却水中加入了防腐蚀剂(重铬酸钾K2Cr2O7);为了解决水在0℃时结冰的问题,一般采用防冻液来作冷却液,常见的有丙稀二醇、甘醇、硅酸盐、有机酸等。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66-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设计王文涛 满文林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徐水哈弗分公司动力事业部摘要:冷却系统不仅对发动机的可靠性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其功用就是保证发动机在任何负荷条件下和工作环境下均能在最适合的温度状态下正常和可靠地工作。

通过对冷却系统散热量和内部结构的计算,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对冷却系统散热器结构进行流体分析,优化结构设计,提高动力系统性能。

本文就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展研究。

关键词: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要点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

随着发动机转速和功率的不断提高,对冷却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也愈来愈深入。

散热系统设计,主要考虑要点如:散热量、冷却形式、冷却流量、散热面积等要素,下面文章将会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发动机工作时,由于气缸内混合气燃烧而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热量通过与高温燃气接触的零件传给冷却系统。

按照热平衡的热量分配,必须将散入冷却系统的热量,应当由冷却介质散走。

汽油机可达2500/2000,除机械负荷产生应力外,热负荷也会在零件内引起热应力,因而活塞、气门、气缸壁、气缸盖等与高温燃气接触的零部件要承受很大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零部件由于强烈受热而温度升高,若不及时散热,则会造成发动机过热。

过度地冷却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过度冷却使得大量的热量被冷却介质带走,造成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减小和油耗增加:过冷还会使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好, CO 和HC 排放增加:润滑油由于温度低而粘度变大,使运动件间的磨损加剧,尤其是气缸的磨损会成倍增加,因此对发动机的冷却要适度。

2 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2.1 散热器结构设计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是冷却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

1)增大散热器芯部正面积。

在安装空间允许的前提下,采用大的芯部面积,对冷却系有利,这样可以缩减芯部厚度,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和降低风扇消耗功率和风扇噪声。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研究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研究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研究第一章前言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是整个发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冷却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发动机的功率越来越大,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研究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研究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并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提高发动机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构成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由水箱、水泵、散热器、风扇、水管等部分组成。

其中,水箱是冷却系统的主要部分,它起到储存和循环冷却水的作用。

水泵则通过叶轮的旋转来产生压力,使冷却水循环流动。

散热器是将冷却水里的热量散发出来的部分,通过其内部的管路和外界空气交换热量实现散热。

风扇则通过吸风和排风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

水管则连接着各个部件,实现整个冷却系统的连通。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的影响因素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冷却水的流量和压力对冷却性能非常重要。

流量越大、压力越高,冷却效果就越好。

其次,散热器的面积和散热材料的导热性能也是影响冷却性能的重要因素。

散热面积越大,导热性能越好,冷却效果就越好。

此外,外界的气温和湿度也会影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

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冷却效果越好。

最后,发动机负荷和运行状态也是冷却性能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负荷越大,运行状态越高,发热量越大,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的测试方法为了测试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测试冷却水的温度来评估冷却效果。

在测试时,首先需要将发动机启动,并使其以一定转速运行。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冷却水中,记录冷却水的温度变化。

根据温度的变化可评估冷却效果。

此外,还可以使用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等高级测试工具来测试冷却效果。

第五章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的优化方法为了优化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现代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现代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 述 概 气缸温度升高到 15 油耗则下降 4 - V 将 作, 9 ℃, %- o 0 。 达到较高的冷却效率 。研究实践表 明, 无论 冷却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日益 显著。 冷却液温度保持在 9 一 1℃范围内,使发动机 是精确冷却 系统还是分流式冷却系统, 0 l5 都要 求 目前 , 几乎所有 的发动机强化都 面临着如何解决 机油的最高温度为 lD , 4℃ 则油耗在部分负荷 时 对发动 机冷却水套进行必要的改进 以优化 冷却 J 高功率密度下的冷却及热平衡问题, 既在提高输 下降 1%。 0 液流动 。 从设计 和使用角度看, 分流式 冷却和精 出功率的同时, 又要兼顾油耗的经济性和排放 的 同时 , 高发动机运行温度对发动机热承 确冷却 相结合具有很好 的发展前 景, 提 有利于形 环保性 。 这些都对冷却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 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 N x O 排放也有负面影 成理想 的发动机温度 分布 , 足发 动机对未来 满 求, 开发高效 、 、 可靠 经济、 环保 的冷却系统, 已成 响, 同为燃烧室 中 N x的生成对温度的变化十分 冷却系统的要求。 O 为发动机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 的关键所 在。因 敏感。因此, 在排放要求较严格 的情况下, 提高温 5 空气侧 冷却空气 流动的研究状 况及趋 . 2 此, 采用先进的冷却系统设计理念 应 用柴油机现 度设定点的做法对于柴油机不适合 ; 但是对于汽 势 代设计技术提出设计规范与策略, 对推动柴油机 油机则很有潜力 , 在部分负荷下提高冷却液温度 车辆迎风 空气侧冷却空气流动的组织在很 冷却系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 可以使有效功率最大提高 l 。 【 大程度上制约着 冷却水冷却效果同时也影 响发 目 前, 发动机冷却 系统的发展趋势 主要确 3 . 2降低温度设定点 动机的工作性 能。空气侧部件空间安装分布对 以下 几 个方 面 : 降低温度设定点 的优势在于降低进气温度, 空气流动和温度分布影响显著 , 其中, 风扇是 研 2 冷却系统的能控化 从而提高充气效率, 于燃烧过程优 化和降低 究的焦点 。D l i 有利 e h 汽车公司提 出了新 的中冷器 p 目前, 随着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 燃油消耗, 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 i a 等人的研 风扇 一 F. ny 1 散热器布置顺序 的冷却模块 ( R ) C M 概 F 应用 和飞速发展, 电部件技术 日 趋成熟 , 传统被 究表 明, 若气缸温度 降低 5 ℃, 提前角可提 念 , 风扇 置于中冷器和散热器之问 , 保证 0 点火 即将 在 动式 的发动机冷却 系统正在走向智能化和 自动 前 3 A而不发生爆震 , 。C 充气效率提高 2 发动 风扇提供相 同的质量 流量 的前 提下 ,F M 所 %, CR 化。 传统冷却系统不能更全面的适应发动机实际 机工作特性改善, 有助于优化压缩 比和参数选择。 需 的风 扇转速要 远远低 于传统 的 C F R M,可 以 运行时的冷却需求 , 从而无法实现对发动机水温 取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日 此外, 。 在较 节约 1%的风扇耗功。N , A 9  ̄S P等人甚至提 mn 在全运行工况 内的合理控制。然而 , 采用电子驱 低的冷却液设定温度工况下, 可在燃油消耗率和 出取消冷却风扇在车厢加热器处加装风机的方 动及控制技术 , 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芯片根 N x O 排放 间获得更好 的折 中关系最 大可使 N x 案 , O 能降低 成本达 3 %, 量减 轻达 3 %, 不 0 质 0 对 据实际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运行, 从而提供最佳的 排放降低 3%, 0 燃油消耗率及 C O和 H 排放也 带空调的车辆 , C 尤其是小型车辆应用前景更好 。 冷却介质流量。 降低能耗, 提高效率 。例 如 , on 略有改善。 H o 5 - 3冷却液 流动研究状况及趋势 c0 h 等人用 电控冷却水泵取代 传统 机械水泵, 利 总之’ 无论是提高温度设定点还是降低温度 国内对冷却液流动的研究 手段 主要 为试验 用试验和模 拟对 比分析发现, 通过控制水泵转速 设定点都可能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但是必须 研究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并 提 高电控 水泵 效率 , 功率 消耗 降 低量 超过 结合实际需要而合理应用。 在实验研究方而 ,主要以朱义伦等人先代 8纸若将水泵转速提高至最大值时, 7 可降低散热 4 冷却机理的优化创新 表的采用 激光多普勒测速 仪(D ) 发动机气 L V对 器尺寸超过 2 % 对提升发动机性能和燃料经济 7, 发动机冷却系统零部 件的低 能耗和 高效率 缸盖冷却 水流动进行测 量, 到冷却水在平行 得 性 潜 力很 大 0 l 。 同样是设计 目 标之一, 零部件冷却 效率 的提高主 于气缸盖与气缸体接合 面的二维流场 。 以及 , 以 可见 , 电控冷却 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精确、 要从几个方面来实现:新材料 的应用 部件结 王 书义日 a . . 屈盛官等人 为代 表的利用流动 显形法 自动地调节冷却液的温度, 把发动机 的工作温度 构 的新设计 部件 的智能驱动方式; 发 动机常 得 到冷却水流动 的二维 流场。 d . 通过研 究二维流 控制在最佳范围, 延长发动机 的使用寿命, 提高发 规冷却机理 中的强化冷却措施 如活塞 的“ 内油 场 以改进水腔设计。 动机 的工作效率, 降低发动机的故障率 ; 一方 冷” 排气门的“ 另 、 钠冷 ” 以及喷油嘴的“ 内油冷” 等 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 袱广 泛应 用 面, 还可根据汽车的行驶 速度 、 动机的冷却水 内冷技术。 发 的有 C D分 析技术和有限元(E ) F F A耦合分析技 温来综合控制冷却系统, 从而达到降低油耗 和提 笔者认为 ,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水平 术 。目前其常用的技术载体 , 如大型 C D商业 F 高发动机可靠性的效果。 的不断进步,发动机的冷却机理有 向强 化内冷 软件有 F U2 N , A )D。I L E TS R C FRE等 。计算机 软 T 3 温度设定点的合理调节 却、 减弱甚至取消外冷却的方 向发展 的趋势 , 这 硬件水平飞速提高, 使得采用计算机数 值模拟 冷却系统设定的冷却 温度是 以满负荷时最 对 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等将产生巨大的推动 研究复杂结构水腔 内流动特性成越来越 重要 的 大散热率为基础 , , 以通过改变冷却液温 作用 。 因此 可 研究手段 。 度设定点来改善发 动机和冷却系统在部分负荷 5介质流动的合 理组织 6结论 时处于不太理想状态时的性能。 升高或降低温度 发动机的冷却介 质主要包括水腔 内冷却液 在新材料 、 新技术 、 新理念 的引领下 , 充分 点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优长。 和空气侧冷却空气。 利用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 寻求对冷却系统的冷 3 提高温度设定点 . 1 51 . 水腔内冷却水 流动 的研究状况及趋势 却机理 、控制和研究开发手段 的改进是冷却系 提高温度的优点是 :于提高 了发动机的运 改进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是研发高强化发 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行温度和机油温度。 减少了发动机 的散热量和摩 动机关键环节。t 9 2 Co曲M J 出了“  ̄ 9年 l q u .提 . 精 方 面来看, 冷却介质 的流动优化是 改善 冷却系 擦损失 , 提高冷却液 和金属温度会改善发动机和 确冷却” 的概念 ( 即利用最少 的冷却 以达到最佳 统 的关键。使用电控冷却部件实现精确冷却和 散热器热传递效果, 降低冷却液流速, 减少水泵的 的温度分配 ) , 其应用的潜在优势在 于降低摩擦 分流式冷却 的合理整合, 能最大程度满 足逐渐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综述_关立哲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综述_关立哲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流体的流动 与传热研究,冷却系统各部件尺寸、结构布置等与发 动机的匹配与优化研究, 电控冷却系统的研究等方 面。
2 流体流动与传热研究现状
流体流动与传热涉及流场分布、 温度分布、压 力分布、冷却均匀性和壁面换热系数等,流体的流动 与传热方式直接影响冷却系统的效能。 研究内容包 括流体流动、流固耦合传热、一维与三维联合仿真,
散热器的材质选择对其结构与特 点, 通过试验得出了铝质管带式散热器在叉车上使 用时体积大幅缩小, 散热性能远远优于铜质管片式 散热器。
4 电控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传统的机械式冷却风扇、水泵等与曲轴相关联, 很容易出现冷却水温偏离正常工作范围的情况。 因 此,将传统的机械式水泵、风扇与发动机解耦,并采 用电控式节温器, 实现对冷却介质的单独控制是非 常必要的。 研究内容包括单一部件电控研究、多部 件联合电控研究与控制策略的开发研究。 4.1 单一部件的电控研究
关立哲 王 威 何西常 张众杰: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综述
33
冷却系统的控制策略主要根据冷却液的温度、 发 动 机 转 速 与 扭 矩 等 指 标,CPU通 过 信 号 采 集 处 理 给出控制指令,调节冷却系统各部件的工作状态。 国 内对发动机电控冷却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有 开环控制策略、闭环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策略等。 文 献[23]针对某型 柴油机,通过 对其散热 需 求 分 析,提 出 了以发动机工况为主的开环预调控制策略和以发 动机出口冷却水温度为控制目标的闭环反馈控制 策略。 该策略可保证发动机在不同的环境温度和工 况下冷却强度适宜,降低冷却系统的功耗。 模糊控制 策略利用模糊数学,把人工控制策略用计算机来实 现,不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对系统参数的变化不敏 感, 解决了采用常规的PID控制, 系统模型难以建立 的问 题,如文献[24-25]采 用模糊控制 策略,使 发 动 机 的 工作温度适中保持在最佳范围内。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刘卫民Z11030187)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刘卫民Z11030187)

汽车发动车冷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刘卫民 Z110301871 引言随着现代车用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的设计和更大的单位体积功率,强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动机产生的热流密度也随之明显增大,目前几乎所有的发动机强化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高功率密度下的冷却及热平衡问题,在满足不断提高的输出功率的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此外,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也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冷却系统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能。

开发高效可靠的冷却系统,已成为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功率、改善经济性所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采用先进的冷却系统设计理念,对柴油机冷却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2 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2.1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因素水冷式发动机通常采用闭式强制循环冷却系统,主要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散热器、节温器、循环管路等组成。

由于组成冷却系统部件众多且结构复杂,加上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多样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且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影响冷却系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循环冷却水量、冷却空气流量、冷却水道结构和散热效率【1】。

循环冷却水量和冷却空气流量主要由散热量决定.对于诸如发动机燃烧室等严重受热的零部件以及一些关键的区域,循环水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与水泵的特性、冷却水套结构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冷却水水温有关,因为冷却水高温沸腾产生的气泡阻力对循环水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空气流量主要与风扇直径、转速、叶片形状、流阻特性、水箱与风扇叶片相对位置以及机舱背压等因素有关。

合理而有效的冷却水道结构能减少流动过程的涡流、节流等损失,提高关键区域流速的同时避免非关键区域的过度冷却,从而大大提高冷却效率。

散热效率则主要与散热器、中冷器等主要散热部件有关,要求散热器具有足够的散热面积。

以上几个因素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需要综合考虑。

2。

2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功率密度的增压柴油机由于热负荷和热应力过高,依然存在关键区域冷却不足、零件热疲劳失效、过热产生裂纹等问题。

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高标_201406

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高标_201406

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 Intelligent Cooling System高标,程伟(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湖北武汉,430057)摘要: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保证车辆可靠运行必不可少的一个系统,同时冷却系统的性能与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排放、噪声等方面也有着密切关系,智能化、电控化是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发展的趋势,汽车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研究是节能、减排和热管理领域内的重要前沿课题。

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智能冷却系统的文献和产品,总结了智能冷却系统在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和新能源车型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为智能冷却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参考.Abstract: Vehicle engine cooling system is essential for the vehicle runn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ooling system has relations with the engine economic、emissions and noise,intelligence、electronic control are the trend of vehicle components development,vehicle engine intelligent cooling system(ICS) is the frontier research field of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By collecting, classification and studying of the achievements on ICS research and its products,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ICS on key components、system integration and new energy vehicle aspects, and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ICS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关键词: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集成Keywords:Engine; Intelligent; Cooling System ; Integration0引言汽车发动机在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中,约有1/3的燃料燃烧化学能需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散出,机械部件的摩擦散热、电子部件的散热等也需要通过冷却系统进行冷却或温度调节,以保证零部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1];发动机的排放、噪声等问题也与冷却系统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研究中指出发动机冷起动后前300s时间内的CO和HC排放占整排放测试阶段中的60%~80%[2].同时在冷却系统运转过程中风扇、水泵等零部件消耗相当一部分功率,影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综述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综述
smua in i lt .Ba e n b i ig t e o s d o ul n h ma h ma ia d l f c oi g s s m ’ o o e t,i d s u s s h o t l a d d t e t l mo e o o l y t c n e S c mp n n s t ic se t e c n r n o o t z t n a o ti tl g n o to o l g s se p i ai b u n e l e tc n r lc oi y t m,a d p o o e o u sin o t e c n r lo t r n ie c oi g mi o i n n r p s s s me q e t s t h o to ff u e e g n o l o u n
Ab ta t h s a t l r f n r d c s t e a t a i n e e o me t o h e il n i e c o i g s se c n r l s r c :T i ri e b e y i to u e h c u l y a d d v l p n f te v h c e e gn o l y t m o to c il t n
关键 词 : 用 发 动 机 ; 却 系 统 ; 制 仿 真 车 冷 控
中图分类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K4 3 T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6 9 (0 8) — 0 1 0 1 0 — 4 4 20 0 0 0 — 4 5
S m m a i a i n o s a c n t e Vel l g e u r z t fRe e r h 0 h e i e En i o I 1 1 l hc l n " Co l g S se n r lS m u a i n o i y t m Co t o i l to n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是现代化汽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对于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深入分析。

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概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发动机的温度,以保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温度具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发动机的温度太高,那么就会出现发动机难以工作或者严重失效的情况。

因此,在现代汽车设计中,发动机冷却系统被设计成了一个非常必要的系统。

它主要通过水循环的方式从发动机中带走一定的热量,并将其放入辅助散热器中排放掉。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实现在现代汽车中,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采用的是液冷式散热器来实现。

其主要原理是将水流经散热器,通过水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传递来冷却发动机并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具体来说,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1. 水泵水泵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分。

它通常被设计成一台电动泵,其主要作用在于将冷却液从冷却器中抽出并向发动机引入。

2. 散热器散热器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最常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水循环的方式将发动机中的热量带走,并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3. 暖风器暖风器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是为了保证车内环境的舒适度而设计的,通常位于汽车仪表板的底部或者座椅下方。

4. 冷却液冷却液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它主要通过冷却器引入发动机,并在循环过程中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5. 风扇风扇通常被安装在发动机冷却器后面,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加速空气的流动,促进热量的散发。

三、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在设计发动机冷却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几个关键因素,如温度控制、循环速度、冷却剂性能等等。

1. 温度控制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应该能够保证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与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汽车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产生的热能散发掉,以保证发动机可以正常工作。

本文将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化方案,并阐述未来发展趋势。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循环冷却剂来将发动机的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掉。

通常来说,这种冷却剂可以是水、乙二醇或者丙二醇等。

当发动机运行时,冷却剂会被带到发动机内部,将热能吸收后,再将其带回到冷却器中进行冷却,最后再次被带回到发动机中。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优化方案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优化方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尽可能减少冷却系统的复杂性。

这样可以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整个发动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优化冷却剂的流动性能。

这样可以保持冷却剂的流动状态,防止其堆积在发动机内部,导致热能无法散发。

3. 备用冷却系统的设置。

这样可以在发生突发故障时,及时启动备用冷却系统,降低故障对整个发动机系统的影响。

4. 加强发动机成分的优化。

这样可以减少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冷却系统的工作强度。

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可以预见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方向将是智能化、绿色化、稳定化。

随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发动机冷却系统将逐渐实现自动控制和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已经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意味着,未来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将逐渐实现零排放,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稳定性也是未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汽车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将越来越高。

因此,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结本文介绍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优化方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发动机冷却系统是汽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综述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综述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综述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器、卫星等空间载体的重要动力系统之一,其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寿命受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限制。

液膜冷却技术是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温度,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寿命。

本文将从液膜冷却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1.液膜冷却技术的基本原理液膜冷却技术是指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表面形成一层液体膜,通过液体膜中流过的燃气将燃烧产物带走,以达到冷却燃烧室的目的。

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传统液膜冷却和膜液膜冷却。

传统液膜冷却技术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形成一层液膜来保护燃烧室的金属材料。

在燃气作用力的作用下,液体膜中的液体将自动流动,从而带走燃烧室中的燃烧产物,以达到冷却的效果。

膜液膜冷却技术则是利用微细的膜状结构,将液体分散成微小薄膜涂于燃烧室表面上,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更为稳定,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液膜状态。

此种技术需要涂层的渗透效果较好才能保证稳定状态。

在膜液膜冷却技术中,液体膜的厚度由流通量和燃气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

2.液膜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液膜冷却技术在空间探索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液膜冷却涉及的流体力学计算、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三个方面。

2.1 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是研究液膜冷却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主要采用CFD模拟流场,将模型进行虚拟实验,模拟液体在流动中的传热传质过程,以探究不同参数下液膜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如液膜厚度、燃气速度、液膜热效应等。

2.2 实验研究为了验证流体力学计算的准确性,实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实验研究中,需要考虑燃料类型、壁面材料、实验参数等多种因素对燃烧室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液膜冷却研究重视对液膜膜层的制备、渗透、扩散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如采用电化学技术制备具有较高自膨胀性能金属涂层、研究液膜表面纳米孔成形性能等。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本科课程论文题目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专业年级2011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成绩油机冷却系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冷却系统的能控化目前,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电部件技术日趋成熟,传统被动式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正在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

传统冷却系统不能更全面的适应发动机实际运行时的冷却需求,从而无法实现对发动机水温在全运行工况内的合理控制。

然而,采用电子驱动及控制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芯片根据实际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运行,从而提供最佳的冷却介质流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例如,HoonCho 等人用电控冷却水泵取代传统机械水泵,利用试验和模拟对比分析发现,通过控制水泵转速并提高电控水泵效率,功率消耗降低量超过87%,若将水泵转速提高至最大值时,可降低散热器尺寸超过27%,对提升发动机性能和燃料经济性潜力很大。

可见,电控冷却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精确、自动地调节冷却液的温度,把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发动机的故障率;另一方面,还可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发动机的冷却水温来综合控制冷却系统,从而达到降低油耗和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的效果。

3、温度设定点的合理调节冷却系统设定的冷却温度是以满负荷时最大散热率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冷却液温度设定点来改善发动机和冷却系统在部分负荷时处于不太理想状态时的性能。

升高或降低温度点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优长。

3.1提高温度设定点提高温度的优点是:于提高了发动机的运行温度和机油温度,减少了发动机的散热量和摩擦损失,提高冷却液和金属温度会改善发动机和散热器热传递效果,降低冷却液流速,减少水泵的标定功率而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从而降低发动机的辅机功率损耗。

这种方法直接影响发动机损耗和冷却系统的效果以及发动机排放物的形成。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理论价值。
研究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发动 机的故障率,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2
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减少能源消 耗和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3
有利于推动发动机冷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 发动机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3
发展趋势及展望
发展趋势
01
高效性
随着环保和能源消耗的关注度增 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 正朝着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方 向发展。例如,通过优化系统设 计,提高冷却效率,减少能源消 耗。
03
02
可靠性
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已经成为 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 势。通过引入传感器、控制器和执 行器等智能元件,可以实现冷却系 统的自适应控制,提高发动机的性 能和燃油经济性。
参考文献4
王丽娟,张宇. 发动机冷却 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 汽车 工程学报,2023,13(4): 57-68.
致谢
致谢1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本 研究的支持。
致谢2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 。
致谢3
感谢企业合作伙伴在实验设 备和资金上的支持。
致谢4
感谢评审专家和学者在论文 审稿过程中的宝贵意见和建 议。
研究建议
加强对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 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影响因素,为新型冷却系统的 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推动发动机冷却系统制造工艺的升级和改进,提 高其性能和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和能耗。
针对高温、高负荷和高功率的发动机运行条件, 开展专项研究,开发更高效、更可靠的冷却系统 和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分析

航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分析

航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分析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飞行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飞行的安全与效率。

在航空发动机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冷却,将会导致发动机部件的过热损坏,甚至引发严重的故障。

因此,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航空发动机的冷却需求主要源于燃烧过程和机械摩擦。

燃烧室内的高温燃气会使部件承受极高的温度,而高速旋转的部件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大量的热。

为了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冷却系统需要将这些热量及时带走,以维持部件在允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在冷却系统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冷却介质的选择。

常见的冷却介质包括空气和液体。

空气冷却相对简单,但冷却效率相对较低,适用于一些温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部件。

液体冷却,如燃油、滑油或专门的冷却液,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但系统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密封、泵送和散热等问题。

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也是关键之一。

例如,在燃烧室和涡轮叶片等高温部件中,通常采用内部冷却通道和外部气膜冷却相结合的方式。

内部冷却通道可以通过复杂的形状设计,增加冷却介质与部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而外部气膜冷却则是在部件表面形成一层低温气体薄膜,减少高温燃气对部件的直接热传递。

对于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部分,由于其工作温度相对较低,通常采用风冷方式。

通过合理设计气流通道和叶片形状,可以利用流经压气机的空气对部件进行有效的冷却。

在冷却系统的分析中,热传递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热传递方式主要包括对流、传导和辐射。

对流热传递在航空发动机的冷却中占主导地位,通过计算冷却介质与部件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可以评估冷却效果。

传导热传递在部件内部的热传递中起到关键作用,需要考虑材料的热导率和部件的几何形状。

辐射热传递在高温环境下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暴露在高温燃气中的部件。

冷却系统的性能还受到飞行条件的影响。

在不同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姿态下,发动机的工作条件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冷却系统的工作效果。

军用履带车辆柴油机冷却系统研究与发展综述

军用履带车辆柴油机冷却系统研究与发展综述

Ke od :r oe eil dee eg e co n s m; n lgn cn o yw r sam rdvhc i l n n ; ol gs t itl et ot l e s i i ye ei r
与 普通 柴 油 机 相 比, 载 柴 油机 主 要 用 于 重 型 重 载重车 辆 以及 军用 履带 车辆 , 作 条 件 比较 恶 劣 , 工 工 况 变化 较 为复 杂 。 近二 十年 来 , 国重 载 柴 油 机 的 我 总体水 平 有 了 较 大 的提 高 , 仍 然 存 在 许 多 问题 。 但 对于冷却系统来说 , 一是零部件的水平 及其 与冷却 系统 的匹配 不 够 理 想 , 如 冷 却 风 扇 和水 泵 效 率 较 例 低 造成驱 动 功 率损 耗 较 大 , 散 热器 的散 热 效 能 偏 水 低; 二是发动机冷却强度调节 的控制精度不够准确 , 致使发动机不 能保持在最佳温度下工作 , 导致传热 损失 增加 , 运行 燃油 消耗率 高 ; 同时 由 于发 动 机热 状 况常常偏离设计工况 , 主要摩擦副 的间 隙和润滑状 况不 佳 , 使一 些零 件磨损 严 重 , 动机 使 用 寿命 缩 致 发 短。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关零 部件设 计水 平 的提 高 和基 于现 代数 字 技 术 的冷 却 系 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
s ac n e eo me t b u h o l g s se s c s s se e in a s mby tc n q e, t hn n y tm o t 1 e rh a d d v lp n o t e c oi y tm u h a y t m d sg , s e l e h i u ma c ig a d s s a t n e c nr .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立 哲 ’ 王
威 。 何 西常 。 张 众杰
(. 事 交通 学 院科研 部 1军
2军 事交通 学 院研 究 生管理 大 队) .
[ 要] 摘 分别从 流 体 的流动 与传 热 、 冷却 系统与 发 动机 的 匹 配与优 化 、 冷却 系统各 部件 的 电子
控 制进 行 了论 述, 绍 了发 动机 冷却 系统 的研 究现 状 与研 究 方 法 , 介 总结 了智 能化 控 制是 发 动机 冷 却 系统研 究 的发 展趋 势 。
进 了水 套 的设 计 。由于 流体 的流动状 态直 接影 响到 高 温零 部件 的冷却 , 冷却水 套 内部 结构 复杂 , 而 试验 方 法难 以进行 更 详细 的 研究 。因此 , 流体 流 动 的数 值 模拟 方法 逐渐受 到人 们 的重视 。 献[ 用S A 文 2 1 利 TR
流 体 流动 与 传热 涉及 流 场分 布 、温度 分 布 、 压
力 分 布 、 却 均匀 性和 壁 面换热 系数 等, 冷 流体 的流动 与传热 方式 直接 影响冷 却系统 的效 能 。研 究 内容 包
括 流 体 流 动 、 固耦 合 传热 、 流 一维 与 三 维 联合 仿 真 ,
稳 态传 热 。 显然 , 顺序 耦 合 只考 虑 到气 缸 套外 壁 的温度 对
( 关键 词 ] 发动机
冷 却 系统
综述
K e r :En i e y wo ds g n Co ln y t m S mma ia in oi g s se u rz to
O 引 言
发 动机 冷却 系 统 由冷却 风 扇 、 泵 、 温器 、 水 节 散
热 器 和 冷 却 水 套 等 部件 组 成 ,每 个 部 件 的结 构 尺 寸 、 置位 置 、 织 形 式 、 料性 质 、 作 方 式 的 不 布 组 材 工 同都会 对冷却 系统 的性 能产生 影 响。 如今 , 随着发 动 机 强化 程度 的 不断 提高 , 内零部件 承 受 的热负 荷 缸 不 断增 加。这 就需 要增 加冷 却 系统 的冷 却能 力来 带 走 过 多 的热 量 ; 此外 , 发动机 冷 却 系统 的性 能直接 影 响缸 内工作 过程 和有 害 气体 的排 放,日益严 格 的排 放 法规 也对冷 却 系统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因此 , 高 开发 效 可靠 的冷 却 系统 已经成 为 制约发 动 机进 一步 提 高功 率 、 善经 济性 所 面 临的关键 问题 。 目前 , 内 改 国 外 对 发 动 机 冷 却 系 统 的研 究 主要 有 试 验 研 究 与 数 值 仿 真研究 两 个方 法,数值 仿 真研究 又 包括 一维 仿 真 方法 、 F 仿 真方 法 、 维仿 真 与C D 真 联合 的 CD 一 F仿 方 法 。国 内采 用C D 真方法 比较 晚, 最 近几年 针 F仿 但
顺 序耦 合 是 一种 单 向传 递方 式 。 活塞 组 、 缸 套 、 将 气 冷 却介 质作 为 一个耦 合 体,采 用顺 序耦 合 的方 法对
整 个 系统进 行 数值 模 拟 。文献 [ 建 立 了活 塞 组一 卅 气 缸 套一 冷却 介 质 的耦 合 系统 的传 热模 型, 利用 有 限 并 元 分析 软件 把 传热外 边 界处 理成 内边 界,得 到耦 合 系统 的温度 场 和流 场 云图,能 较好 的模 拟发 动 机 的
对 冷却 系统 的C D 真分析 已经 渐渐普 及开来 。 F仿 发 动 机 冷 却 系 统 的 研 究 内容 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 体 的 流 动 与传 热研 究, 冷却 系 统各部 件 尺寸 、 结构 布置 等 与发
动 机 的匹 配与 优化研 究 电控 冷却 系统 的研 究等 方
面。
2 流体 流 动 与传 热 研 究 现 状

关立哲


何西 常
张 众 杰 : 动 机 冷 却 系 统研 究 综 述 发
3 1
n专 ∞题 一 ∞述 } } i { 综
弛 妒
发动机冷却 系统研究综述
Re e r h Su m a i a i n n Eng ne Co l y t m sa c m r z to o i oi S se ng
C D对水 泵 内部 的三维 湍 流流 场进 行 了模 拟 分析 , 研 究 了水 泵 内部流 场 中各 个位 置 的压 力 分 布 、 度分 速 布 等, 为水 泵 的性能 改进 和结构设 计 提供 了依据 。
22 流 固耦 合传 热研 究 .
流 固耦 合 按其 性 质 分为 顺 序耦 合 与 整体 耦 合 。
缸 内燃 烧 的影 响 . 活塞 组一 滑 油膜 一 或 润 气缸 套换 热
对 气 缸套 外 壁 的影 响 , 于缸 内工 作 过程 和 冷却 水 对
之 间 的动态 影 响则 无 法模拟 。发动 机及其 冷却 系统
3 2
内 燃 机 与 配 件
21 0 2年 第 8期
整 体耦 合 仿 真方 法 把 缸 内流 动 、 烧 、 流 传 热 与 燃 对 燃 烧室 部 件整 体 、 套耦 合 起来 作 为一 个 整体 进 行 水 模 拟 , 全 局反 映发 动 机 的工 作 状 态 , 而 实 现 发 从 从 动 机与 冷却 系统 之间 的实时 反馈 。文献 口 对流 固耦 合传 热 系统作 为一 个整 体进 行研 究 解 决 了单 独研 究 固体 部 件 和流 体 传 热 时 边 界 条件 无 法 确 定 的 问 题 。得 到 了冷 却 系统温 度场分 布 、 流场分 布 、 力损 压 失等信 息 。
流 固耦 合 传 热研 究 、 维与 三维 联 合 仿真 是 该领 域 一
研 究 的热 点 内容 。
21 流 体 流 动 问 题 研 究 .
目前 对 流 体 流 动 的研 究 手 段 主 要 为 试 验 研 究 与 数 值 模 拟研 究 . 试 验 研 究 方 面文 献 【 用 流 动 在 】 利 显 形法 得 到 水套 内冷 却 水流 动 的 二维 流 场 , 而改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