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从具体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前沿的课题。

传统上:注重教学论,忽视课程论、因此,改革一定要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

现阶段:课程问题研究更为迫切,应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

课程论:“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是研究范畴。

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方法体系。

“为什么教学”研究教学目标。

物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什么”研究教学内容物化: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样教学”教学论:主要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

(例:语文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教学”:侧重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

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我国古代就产生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萌芽。

古代的教学: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

教师:老人、长者、圣贤、智者、(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室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什么。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明确的。

(课程论)例孔子:教学目标: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教学内容:基本方面:“文、行、忠、信”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教材:《诗经》《乐经》《易经》《尚书《春秋》古代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很死。

例:漫长的封建社会、课程主要内容:四书五经因此“教学什么”已有定数,重点放在“怎样教学”古代的“怎样教学”: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学记》《读书作文谱》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理想国》(柏拉图)《论演说家的培养》(昆体良)(西方最开始也重教学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两个领域形成的伊始就出现了重心的偏移“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在人们的思维中并不重要、那么,重心为“怎样教学”的主要原因:(1)社会文化发展的缓慢,知识经验积累较少,使得教师认为“怎样教学”问题更为突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 二、 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 语文教材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课文(范文) 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 • 1.课文(范文)系统。 •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 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以范文系 统为教材的主体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它学科教材的根本特 征。范文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主要 就是凭借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课文(范文)让学生学 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 趣,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 范文就是“无声的老师”。
• 3.实践活动系统。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 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作业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 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作业系统单独 抽取出来,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 4.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 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 逻辑知识等。一般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 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也有分散在课文前后的 “提示”、“注释”、“思考、练习”之中。它可以指导 语文实践,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
2.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 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 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 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它 有利于学生自学,促进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某些提示直接反映编者的意图和教学指导思想,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 使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上保持一致,利于统 一考核。不过,长期以来通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多 以课文注释的形式出现,这是不够的。因此建立 完善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不断提高 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讲演: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授内容,揭示意 义,升华情感的方法。 要求: 1.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2.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势语言运用得体。 3.把握动情点,引发共鸣。 4.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感染力强。 主要用于揭示主旨,深化内涵,彰显意义,极力感 染学生。 《祥林嫂》之死讲演示例。
• 《七根火柴》讲演示例: • 红红的火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中,就如 一簇跳动的火焰。这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它划过阴沉 的天空,横扫草地荒凉肃杀的气氛,那火焰照亮了前进的 方向,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 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位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 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又如 在舞台上,背景逐步逐步暗下来,灯光最后集中在一只高 高擎起的手上,成为一个大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不仅高高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而且将永远耸立 在中国人民心中。
• 二、语文教学过程 •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 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适应实际 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 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 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过程。语文教学过 程也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阶段。
• C、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 的系统 • 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 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 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 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又有阅读教学过 程、作文教学过程、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 过程等 。
• • • • • •
• (四)教学方法体系 • 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素角度,一般把教学 方法分为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重在研究教师的教具体有:讲授法,包括 讲述法、讲析法、讲评法、讲解法、讲演 法等等。谈话法,包括提问法、问答法、 析疑法等、讨论法,包括议论法、辩论法、 座谈法等。练习法,包括巩固法、总结法、 复习法、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 二、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两个方面:工具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性 •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 实际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征;人文性着眼于语 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的文化功 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两者的统一, 目的在于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 人文性表现在:1、语文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2、 语言本身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意识,3、语文学习中 的态度和情感。
二、语文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1 .学校寻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目的是什么?(语 文教学目标) 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 目的?(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 (语 文教学途径和方法) 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 (语文教学评价)
• 三、语文课程标准
• (4)语文是文化的地质层,语文就是思 想,就是存在,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 的其他活动,它包含了人类对对历史、对 传统、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为 我们建构起主体的精神世界,建构起我们 的精神家园。
• 2 .就民族语言本身而言: • 不仅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单从其外在的形 式看,同样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汉民族人文 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字,讲 究端正方直,追求字形的和谐,汉语的音节,声韵调配合, 形成了相互映衬的韵律,富于节奏变化,反映了我们民族 擅长形象思维特点和倡导和谐、和睦、方正、讲究礼仪的 民族心理,以及不卑不亢的人格追求;词语多同义、反义 对举,反映了汉民族倾向于辨证思维的心理习惯;汉语的 语序则表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伦理秩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心 理;我们民族向来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体现在汉语 上,则表现为“言在所意,得意而忘言”,自有其以内在 的意为其结构的本位语法,因此,许多语句是无法用西方 语法体系解释的。即使单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语文 教学的内容、目的等也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1、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1)文化对语言具有决定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对文化的从属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3)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2、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文学审美之所以能够实现向语言审美的转化,前提是语言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可能,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它的世界图景的,这个世界是怎样一幅图景,语言为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文学审美性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审美化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的成果。

3、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4、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学审美教学+文学知识教学6、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科(三个阶段)(1)前哨站:梁启超、康有为反科举(2)奠基作用:洋务运动(3)重要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现代教育标志)8、“语文”课程名称:由叶圣陶最早提出的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鼻祖:桑代克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接。

(3)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11、行为主义语文课程观(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位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12、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4)低错误率原则13、课程测量(p12)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2)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3)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15、人本主义课程观(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2)语文课程内容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3)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16、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1)文言(国文)与白话(国语)之争(20世纪50年代):产生《红领巾》教学法(2)①“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引发了到底以文学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②刘培坤老师《“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本来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通了道’是自然的结果”“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文为前提”18、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名词解释):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四种基本课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9、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20、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特征(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21、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与保障2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23、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二)“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 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毛泽东 (1963年语文大纲)
“双基”的出台:

学好语文一定要多读多练,刻苦努力, 省力的办法是没有的。特别是在小学, 一定要加强语文基本训练......使他们踏踏 实实地打下牢固的基础,否则必然会产 生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话语模式:

新中国成立,树立集体主义,肃清个人 主义,为人民、为祖国、为集体服务。 “小个人大集体、为共产主义奋斗”。 这样新政权才能得以维持。
文学教学的任务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以文学知 识,领会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理解 欣赏作品的能力。二是通过文学作品进 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 方向,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三是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对于社会主义具有 明确的是非观念,强烈的爱憎感情。
第二节 教学与教学论 教学的含义 教学论的定义

“教学”涵义:


《尚书· 说命》:“为教学半”。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 (《礼记· 学记》) “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 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 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 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欧阳修:《胡 瑗墓志铭》)。

20世纪20年代初,浙江一师的 “四大金刚”夏丏尊、陈望道、 刘大白、沈仲九积极将白话引入 教材,是白话文教学的标志。
文白之争:

在推行国语、白话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 “文白之争”。在倡导白话文教学的初期,人 们将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如质量的下降统统归 罪于白话文教学。到了1934年,恢复文言教学 呼声大涨,从而引发了关于文言、白话、大众 语的论争。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恢复文言文 教学的呼声又开始高涨,课程标准中增加古诗 文的分量,也是这种呼声的印证。(台湾依然 是古文教学)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课程概述解释语文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分析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如语言性、人文性、工具性等讨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的确立阐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选择标准讨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第三章: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3.2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分析教学策略的含义和作用讨论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第四章: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阐述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发展性、全面性等探讨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考试、测验、观察等4.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含义和种类,如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自编资源等讨论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六章:语文课堂教学设计6.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探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学习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6.2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如引入新知识、开展讨论、进行练习等分析如何将教学活动与语文课程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第七章:语文课外活动与实践7.1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类型讨论课外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如阅读俱乐部、写作工作坊、语文角等7.2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阐述如何有效组织课外活动探讨实施课外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活动评价等第八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8.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8.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介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途径,如培训、教研、学术交流等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第九章: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9.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特点9.2 课程创新的理念与实践阐述课程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讨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十章: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0.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讨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重点解析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全面覆盖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整合等关键领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 • 1953年5月,北师大教育系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 节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也 应邀参加。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 教法是当时流行的讲授法。并且采用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 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不满七页的课文,用了四个小 时还没有讲完。预计还要两个小时。普希金教授针对当时 的情况作了长篇发言。指出不能以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 主动性。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1)朗读、(2)复述(3) 分析课文。分析也应当让学生来做,老师予以启发、引导、 补充、提高。中文系的同学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教 学。5月27日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 评。后经叶苍岑教授的大力宣传,迅速在全国掀起学习的 热潮。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 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 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 经”“四书”,传道明理;以文选为补充 读物和写作范本。
• 自读课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着 眼于有计划地培养自读能力。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 ①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②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 自读方法。 ③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 “题眼”。 ④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 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 逐步理解文章。 ⑤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 ⑥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 或分析。

语文课程及教学论M

语文课程及教学论M

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教学内容:1、学科的性质2、学科的特点3、学科的目的任务第一节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语文的涵义A、解放前:小学“国语〞——强调“读〞中学“国文〞——强调“写〞B、解放后对“语文〞的不同理解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学〞“文字〞——字、词、句等到教学内容“文章〞——篇章构造教学“文学〞——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知识教学“文化〞——文化精神、文化风格熏陶C、权威解释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防止两种倾向:其一,只重读写〔书面语〕,不重听说〔口头语〕其二,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文章课二、语文学科的性质200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1、“交际工具〞——语文的本质属性A、外部语言——交际工具B、内部语言——思维工具语言能力——显性知识思维能力——隐性知识语言——思维综合训练2、“文化的一局部〞——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人性:自然人的欲求文化性:社会人的要求新课标中有关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技能性和实践性技能掌握过程:知识——技能——技巧——习惯〔能力〕语言习得的模式:“模仿——实践〞2、思想性和人文性3、社会性和综合性第二章语文学科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课程理念——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二〕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1、教育**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开展〔二〕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先天的素质天赋与后天的修养训练“能力〞与“素养〞的区别能力:重在功用性、表现性,主要靠训练形成素养:包含功用性与非功用性,靠修养、薰陶形成〔2〕语文素养的内涵A、热爱祖国语文B、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C、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D、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E、具备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F、开展思维能力G、形成良好个性H、有健全的人格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重视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B、强调实践性C、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在目标控制下的特殊认识活动,确定目标,以克制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性(一)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如:大纲、课标〕2、社会需要3、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水平4、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学习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4〕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元文化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知活动,如: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对认知活动起推动、支持、调节作用,〔如:情感、态度、意志、习惯〕〔1〕树立学习的信心〔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识字与与写字能力〔2〕阅读能力〔3〕写作能力〔4〕口语交际能力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和表述〔一〕构造*四分构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语文人格*三分构造:语文德育目标、语文智力目标、语文能力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二〕目标表述要求1、把握总体,形成阶梯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要点2、分类分级,科学安排3、目标表述要准确、具体,尽可能显性化A、行为性目标:用可观测的行为变化和可测量的结果来描述目标B、表现性目标:以学生从事*种活动后的结果为描述对象C、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描述对象第四章教材教学内容:1、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2、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及编制体例3、新教材的特点4、教材使用和处理第一节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略〕第二节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概念1、“语文教材〞:▲泛指——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教科书、习题集、教学挂图、教参、音像资料等一个系列▲专指——教科书二、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构成要素:*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文系统——课文2、知识系统:*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知识3、作业系统——练习题4、助读系统:*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常识、字词注释〔二〕编写体制1、分编型:▲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文学与汉语分编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分法,如2001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课内局部〕,分为?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局部〕?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2、合编型:一般是“主次配合〞的格局、即以*文为主、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次相互配合※单元编排的首创——复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故,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要以单元知识为纲,以*文教学为例,以自读课本为举一反三,结合练习稳固应用第五章阅读教学教学内容:1、阅读的性质2、阅读教学的任务3、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4、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第一节阅读教学一、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典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典
提供反馈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 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05
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01 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02 课外读物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 典
目录
•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 • 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 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0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 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多种 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 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 作精神。
注重跨学科整合
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 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建议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重视学生的学 习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基本的拼音和识字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良 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
02 第二学段(3-4年级)
在继续巩固拼音和识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审美能力。
03 第三学段(5-6年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 底蕴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教学论主讲教师:印文霞学习导引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理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文"(文言文)3.“国语”(白话文)(1920年)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教授—-教师教,传授教学——教师教、学生学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39改名“语文" 1949 (p40)【什么叫语文?】【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1949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审美教育能深化语文教育效果
二、审美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一)再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 (二)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
(三)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
二、社会美的教育
(一)劳动美 (二)风尚美 (三)生活美
三、艺术美的教育
第三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三)记忆力与语文学习
(四)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
(五)想象力与语文学习
第二节
语文学习与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一)动机与语文学习 (二)兴趣与语文学习 (三)情感与语文学习 (四)意志力与语文学习 (五)性格与语文学习
第十二章 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
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多元化评价:多几把尺子衡量学生
(一)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 (二)评价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
第三节
语文档案袋评价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 价(一)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二)档案袋评价的类型
二、档案袋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二)评价内容从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为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 (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二)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二、写作思维训练
(一)分析与综合 (三)求异思维 (四)发散思维
三、想象能力培养
(一)丰富表象积累 (二)指导进行想象的方法
四、写作知识教学
(一)文体知识教学 (二)语言训练
第三节 一、命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

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

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一)传承的一面 (二)创新 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 念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试验)》)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有“向来”之义,“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 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是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 训练。
发展历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真正建立起教学论体系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赫 赫尔巴赫的教学派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中,
又形成了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 论两种理论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有: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理论源于苏格拉底
第三种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A、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C、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
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 第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七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至今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 “为什么教学”和“教 学什么”,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 么教学”,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 分离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 教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国语课程与教学内容 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三
第五阶段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1978-1989) 特点: 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论性研究 意义: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 学理论的高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8页/共18页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 例文 样本 用 件
• 1、“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 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 编进教材。 •2 、 “ 例 文 ” 是 采 用 了 夏 丏 尊 的 含 义 。 夏 先 生 提 出 , 语 文 教 学 就 是 明 里 探 讨 那 些 “ 共 同 的 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 “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 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 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 是片段。
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 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以至于 能无意识地对之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 传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论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加强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努力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新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学习时间的推移、学习方法的演进、学习活动的展现、学习内容的把握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系统。

掌握方法对掌握知识具有更为积极而广阔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具有绝对人格导向的元素,因而是目标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三)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0年A 卷考题)1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2011年)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注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二、语文教育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四、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资源概念广义:提供给语文课程活动,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一切资材。

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资材。

语文课程资源种类(了解)功能:素材性和条件性空间:校内、校外。

管理:国家、地方、校本物理: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重视程度:显性、缄默可见程度:显形、隐形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承载、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供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一切材料的总和及所含的信息。

语文教科书的类型合编型教科书: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

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点是:教师使用一套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

其局限是: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分编型教科书: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按不同的性质分别编制成几种教科书。

分编型的教科书有优点,也有局限。

它的优点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统性也较强。

其局限则在于:多套教科书不易配合,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历史为序;以思想、生活内容为序;文体为序;语文能力为序语文学习活动为序;语文教科书的使用语文教科书的使用一、合理选择教科书(主观意趣、客观条件)二、树立用教科书(教材)教的理念三、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四、灵活使用使用教科书存在问题与对策教科书仍是主要形式(加强培训)、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培养学生)利用不充分(重视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处理教学的活动方式和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材内容3、依据学生的基础4、依据教师的特点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指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具有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的教学范型。

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阅读-分析内容特点-总结-复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教读式、自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 -写说-评价-补漏,(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依据语文课文(课时)目标(可预设可生成,不要拘泥于文体)课文及其他材料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情况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写作课程的内容一、写作素材积累二、写作思维训练三、想像能力培养四、写作知识教学命题的要求1.命题要有教育性2.命题要有计划性3.命题要有针对性4.命题要有迁移性指导(一) 审题指导(二) 立意指导(三) 选材指导(四) 谋篇布局的指导(五) 修改指导作文批改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作文批改的方式1.精批细改和重点批改2.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4.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写作教学模式观察——分析——指导模式;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分格教学模式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体中心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dcc作文教学模式和非构思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相对于听说的特点内涵更具整合性、外延更具丰富性、教学更富宽广性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1.听话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听话的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听话的记忆能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评判力)。

2.说话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说话的态度(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与负责任,勤于反思等)、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表情达意的发码能力、语言的监控能力)、体态语与副语言的合理使用。

3.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口语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变化的场景,调整思维、说话内容和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交际互动;灵活及时评价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综合性内容和综合性形式为凭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形态。

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标特点:强调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强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培养。

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的价值判断,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科学地测定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活动。

语文教学评价新理念在评价目的上强调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全面性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多元化档案袋评价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知识素养(一)语文专业知识素养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美学知识(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三)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备课能力(1)领会课标的能力(2)钻研教材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⑷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⑴教学组织能力。

⑵语言表达能力。

⑶书写、写作能力⑷书写、写作能力⑸教学应变能力⑹语文评价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