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飞机

合集下载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21遇难资料讲解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21遇难资料讲解
• 1980年获得得克萨斯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 士学位,1990年获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博 士学位2020/8/9
拉蒙的一家人在悼念仪式上
今年48岁的 以色列战斗 英雄拉蒙是 有四个孩子 的父亲,
2020/8/9
2020/8/9
5.安德森
• 43岁的宇航员迈克尔·安德森是美国 NASA为数不多的黑人宇航员之一。他 非常乐于挑战飞行的冒险。这位纽约 出生,在军营里长大的黑人宇航员告 诉记者说:“我乐于冒险,因为我觉 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非常重要。如果你 能了解宇航飞行的话,那么一定会明 白这个潜在的领域有多重要。”
• 1971年7月:苏联“联盟11号”飞船上3名前苏 联宇航员在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 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由于一个阀门漏气, 舱内突然失压,三名航天员窒息身亡。
2020/8/9
航天灾难知多少
•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 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 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 后死亡。这次事故直到1989年才有了报道。
2020/8/9
安德森是1994年入
选美国NASA宇航员
的,之前是美国空
军飞行员。这是安
德森第二次进入太
空。1998年,他曾
前往俄罗斯和平号
空间站上执行过任
2020/8/9
务。
2020/8/9
残酷的事实
• 克拉克的弟弟迄今仍不愿意相信他的姐姐 已经不在人世的残酷事实。他告诉记者说 ,就在航天飞机返回地球之前,姐姐还抽 空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她在航天飞 机上的感觉如何如何地好,然而,在15分 钟后,一切都消逝在茫茫太空中了。
•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 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 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航天飞机简介

航天飞机简介

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以高超音速在 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公里高空 的飞行速度为12~25倍音速,直接加 速进入地球轨道的航天飞行器; 空天飞机能够达到完全重复使用和 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费用的目的。 空天飞机的运输费用可降到航天 飞机的1/10,甚至可降到1 %; 空天飞机最高时速3万公里,可在 海拔200公里的绕地轨道飞行;
凭借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 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 空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 工作.
航天飞机还可以把人造卫星从 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 航天飞机能把太空失效的或毁坏 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 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 甚至可以把欧洲航空航天局研制 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 行各项科研工作;
有人驾驶时,能在常规机场水平起 飞和着陆;还可在大气层内飞行, 飞行马赫数为5,从美国的纽约飞往 东京(12666公里)只需2小时 在地球大气层外的轨道飞行时, 飞行速度为25倍音速,仅需90分钟 就能绕地球一周。除作常规的民航 机外,它还可代替现有的航天飞机 作轨道飞行;
航天飞机—太空穿梭机
人类历史上 第一架航天 飞机, “哥伦比亚” 号首次发射 升空。
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 发射并回收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交通工具; 由于苏联瓦解,相关设备由哈萨克 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 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
“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 “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 “奋进”号 1986年1月和2003年2月, “挑战者” 和“哥伦比亚”号分别失事。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
航天飞机是美国20 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 的一种全新的、可重复 使用的空间运输系统。 发射时所看到的航天 飞机由三大部分组成: 中间最大最长的是燃料 贮箱,贮箱两侧外挂两 枚固体火箭,驮在贮箱 上的就是航天飞机;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
1.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前一晚,一名工程师向负责固体燃料箱的公司建议停止
发射,理由是气温过低会导致固体燃料箱底部的o形环密封性下降,从而导致燃料泄漏,他提供了上一次发射的固体燃料箱o形环被烧焦的图片作为证据,但是固体燃料箱的公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2.发射前释放气象气球探测风力,但是气象气球实际上顺风漂流了60公里,没有得到
准确的风力信息。

3.发射点火后,火箭未离开由于火箭摆动发生共鸣和低温原因,发射架时固体燃料箱
o形环松动,有少量燃料泄漏并冒出黑烟,但是2.6秒后由于燃烧产生的铝渣堵住了缝隙,泄漏停止,如果持续泄漏那么火箭在发射架上就会爆炸。

4.升空爆炸前几秒钟,遭遇强风,火箭摆动,铝渣离开缝隙,燃料开始泄漏,升空73
秒后火箭爆炸解体,乘务舱并未炸毁,至少三名宇航员打开了自身的氧气系统,但是2分钟后乘务舱以高速坠入大海,全部遇难。

5.建议停止发射的工程师离开了公司,女教师的父母永远的失去了女儿,七名宇航员
的家人陷入悲痛。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关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

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

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刹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

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

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航天飞机精彩图片(17张)低。

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

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编辑本段航天飞机失重值航天飞机升空时的重量比火箭大许多,所以加速度较小,一般是3G(火箭是4-4.5G).另外,太空游客也是航天员。

乘坐飞船或者航天飞机上天的人都是航天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在上天前都已经具备了航天员的要求。

在飞天之前,这些普通人都是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长时间的正规的航天员培训,经考核合格的.只是“太空游客”所承担的太空飞行任务不同,他是作为航天载荷任务专家参与飞行的,他与驾驶员、工程师的任务不同,所以对身体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例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例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例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例子有:
1、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钟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美国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原计划她将在太空给她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根据调查这一事故的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爆炸是一个“O”型密封环在低温下失效所致。

2、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2003年1月14日,一块手提箱大小的泡沫隔绝材料在航天飞机发射后61秒脱落,并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左翼撞了一个不太起眼的洞。

事后进行的大量实验发现,用喷射枪来覆盖泡沫隔绝材料的工艺存在缺陷,使用这种工艺经常会使材料中存在着空洞,而液氢会渗入这些空洞。

在发射时,空洞中的气体因加热而膨胀,致使大部分泡沫隔绝材料脱落。

这种材料重量很轻,但由于速度很快,所以它还是击穿了航天飞机的机翼,最终导致航天飞机解体。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2010-03-25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航天大国,初了火箭之外还有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1977年2月15日,进行了3次滑行测试飞行。

1977年2月18日到1977年3月2日,进行了5次机载背负飞行测试,载机为波音747。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随后又进行了8次载人飞行测试,1977年10月26日,载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设备,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

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更划算,而后来“奋进号”又被建造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

1977年,美国又建造了“开路者号”航天飞机,后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之用,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

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更加精密且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首次执行STS-1任务,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 航天飞机本身虽然是一种需要承受极大外力的飞行工具,但它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减轻本身重量, 因此几乎整架机身的每一部分,都负担了非常大的结构应力。但考虑到当年的计算机技术有限,工程师们并没有 把握光靠软件仿真就能将航天飞机在受到机械负荷与热负荷情况下的表现,计算到非常精准的程度。除此之外, 挑战者号的机翼部分也经过相当程度的改良与强化,这些参考数据全来自它先前所进行的那些实机测试。最后, 在驾驶舱中加装上两具抬头显示器(HUD)之后,挑战者号的改装工程遂告一段落,整架航天飞机的空重为 7 0 5 5 2 k g 加 上 主 发 动 机 后 重 7 9 5 0 0 k g , 比 哥 伦 比 亚 号 航 天 飞 机 约 轻 了 1 3 11 k g 。 挑 战 者 号 飞 行 次 数 : 1 0 次 , 绕 行 地球987圈在太空中总共停留69天。
2 0 2 2 年 11 月 1 0 日 ,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发 表 声 明 , 证 实 2 0 2 2 年 5 月 在 佛 罗 里 达 州 附 近 海 域 发 现 的 一 块 飞 机 残片,是36年前爆炸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残片。这块残骸碎片长约6米,大部分埋在海底沙子下,是近25 年来第一次发现的“挑战者”号残片。美国宇航局说,发现这块残片的是美国历史频道一个纪录片拍摄团队,当 时他们正在海底拍摄有关寻找二战飞机残骸的纪录片。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 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担任过战斗机飞行员,多次获得奖章,其中 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国家敢于战斗银星十字勋章,

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航天飞机是现代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空间探索和载人航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航天飞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1. 美国航天飞机的历史回顾在探讨航天飞机的未来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其历史。

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测试,于1981年首次成功发射了空间飞机。

随后,美国航天飞机项目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如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维护等。

2. 当前的发展趋势目前,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2021年,美国宣布结束航天飞机计划,并将重点放在其他载人航天项目上,如与私人公司的合作和开发更高效的火箭技术等。

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使用航天飞机进行载人任务,而是更加依赖其他的航天器。

3. 私人公司的崛起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私人航天公司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SpaceX公司已经成功发射了多次载人和货物任务,并成为国际空间站的供应商之一。

这些私人公司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们通过引入商业原则和竞争机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4. 探索更远的太空未来,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将更多地面向太空探索的深处。

例如,美国正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人类送往火星,以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航天飞机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承载更多的科学设备和研究人员,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更多的支持。

5. 技术进步的驱动要实现这些展望,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航天器的性能不断提高。

例如,新一代的火箭和航天飞机将更加轻巧和高效,能够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

6.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航天领域,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美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合作,可以分享经验和资源,并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展。

未来,建立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将有助于推动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与利用。

美国航天飞机的轨道调整与再入技术研究

美国航天飞机的轨道调整与再入技术研究

美国航天飞机的轨道调整与再入技术研究航天飞机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器。

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轨道上进行调整,并实现安全又精确的再入地球大气层。

本文将探讨美国航天飞机的轨道调整与再入技术研究。

一、轨道调整技术1.1 燃料管理美国航天飞机主要依靠推进剂来完成轨道调整。

在进行轨道调整时,燃料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航天飞机携带的推进剂有限,因此需要合理分配和利用这些推进剂。

根据目标轨道和所需调整的参数,工程师们计算燃料消耗量,确保调整过程中有足够的推进剂储备。

1.2 推力控制在进行轨道调整时,推力控制是关键。

航天飞机配备了多台发动机,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组合实现不同推力需求。

一般情况下,航天飞机会在轨道上进行连续的小幅度推力调整,以达到所需的调整效果。

而在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时,航天飞机则会全力以赴地发动发动机,以迅速改变自身的轨道。

1.3 导航与控制轨道调整过程需要精确的导航与控制。

航天飞机配备了先进的导航设备,包括陀螺仪、星敏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以确保航天飞机能够准确地知道自身位置和速度。

同时,航天飞机还通过推力向量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精确的调整操作。

二、再入技术研究2.1 大气层再入航天飞机在完成轨道调整后,需要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

再入过程是航天飞机任务的最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最危险的阶段之一。

航天飞机会在大气层中以极高的速度进行再入,这时需要通过控制姿态和利用空气动力学特性来实现再入的平稳与安全。

2.2 再入角度与速率控制为了实现再入的平稳与安全,航天飞机的再入角度和速率需要精确控制。

再入角度决定了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的路径,过大或过小的角度都会导致严重的再入问题。

再入速率的控制则关系到航天飞机的加热与动力负荷,过高的速率可能会引起高温和过大的空气阻力。

2.3 热防护系统再入过程中,航天飞机会遭受高温和强烈的空气阻力。

为了保护航天飞机和船员的安全,热防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航天飞机为什么不用了

美国航天飞机为什么不用了

美国航天飞机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航天飞机构想的初衷很美妙,可是在研制过程中,预算不断超支;在实际飞行过程中,费用更是不断暴涨,不符合预期。

原计划一架航天飞机要飞100多次,可实际上5架航天飞机加起来总共才飞了135次。

航天飞机完全违背了其设计初衷。

2、航天飞机的零部件有250万个左右,构造极其复杂,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航天器。

这种情况下,就难以确保航天飞机每个零部件都是最优化的。

美国总共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损失了2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糟糕的世界影响,进一步暴露了这种复杂航天器的问题。

3、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后期的花费占到美国全部民用航天经费的1/3,严重影响了美国其他航天计划的开展。

航天飞机飞行费用的日渐昂贵,耽误了其他航天计划的制订和执行,阻碍了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扩展资料:
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因固体助推器密封环失效,升空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殉难。

这场惨剧也导致了航天飞机后来被淘汰。

2011年7月21日,伴随着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着陆,人类航天
史上最恢弘壮丽、争议很大的航天器,航天飞机,彻底退役。

美国返回舱

美国返回舱

美国返回舱美国的航天飞机不是从空中发射的,也不是从地面返回的。

而是从大西洋的一个人工岛上发射升空的。

它在太平洋上空进行了10小时20分钟的太空飞行后,返回地球。

一般情况下,这种航天飞机需要半年才能返回地球一次。

它,就是美国的航天飞机。

他有两架机翼,机翼上安装着可以折叠的喷气发动机,一共可乘载7名宇航员,总重量约为700千克,而起飞重量却达到了430千克,并且飞机上还携带了5吨重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航天飞机的基本结构是:机身、机翼和尾翼。

它的机翼呈三角形,机翼中部是驾驶舱。

机身后部是密封式货舱,里面装有供航天员生活用的各种装置。

它的主要功能是: 1、研制试验; 2、运送宇航员; 3、在航天飞机返回时,还负责收集飞机发射升空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并对飞行过程进行摄影; 4、回收有效载荷,处理垃圾等。

美国研制出这种航天飞机的目的,是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说:飞机怎样才能飞得快、飞得高?载重怎样才能大、重量怎样才能轻?再比如,怎样才能做到在紧急情况下,安全地将飞机的燃料迅速卸掉,防止爆炸?另外,怎样才能把沉重的设备和仪器在飞机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安全地运回地面?为此,美国建造了这种航天飞机。

但是,研制航天飞机,毕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凭几个科学家和航天爱好者,很难完成这项任务。

于是,在1966年,美国成立了航天飞机委员会,由来自11个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的25名专家组成。

当然,美国并[gPARAGRAPH3]制航天飞机,而是使用别人制造的航天飞机。

有的航天飞机是苏联造的,而有的则是日本的。

比如说:美国的第一艘航天飞机,是苏联于1961年5月14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的。

它飞行了21分钟,在太平洋上空进行了一次水上降落。

它的飞行高度约为80米。

这次飞行虽然只持续了21分钟,但它开创了载人航天的先河,使世界各国看到了载人航天的希望。

正是由于有了美国的第一次飞行,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投入到了航天事业中去。

美国航天飞机一共有几架

美国航天飞机一共有几架

美国航天飞机一共有几架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世界各国空军机群规模的统计中,美国空军的军机数量一直排在第一位,比如2021年12月份专注于航空研究的《飞行国际》杂志发布的最新统计表单中,美国空军军机数量再次位居第一。

不过每次类似的盘点统计中,美国空军的军机数量都在一万架以上,《飞行国际》杂志给出的美国空军飞机数量最新数据为13246架,美国空军有这么多飞机吗?飞行杂志最新统计的各国空军飞机数量美国空军是全球部署的战略空军,在亚洲和欧洲拥有大量海外基地。

对于这样一支空军,有必要对其装备的具体构成和数量做一个详细的统计。

在统计之前,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空军分为两部分:空军和中国空军警卫队。

虽然名义上是两个不同的组织,但美国空军和中国空军警卫队在实战中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此次统计中美国国航警卫队的装备也将纳入空军统计。

美国空军军机数量仍然是最多的一,美国空军现役战斗机数量截止到2021年底,美国空军装备有4款战斗机,其中隐身战斗机两款,分别是F22和F35,非隐身战斗机两款,分别是F15和F16。

F22战斗机共生产了187架量产型,不过在服役的这几十年中已经坠毁5架,现役数量为182架。

截止到2021年底,美国空军已经接收了302架F35A战斗机,两款隐身战斗机合计数量为484架。

F35A隐身战斗机再来看三代机,F15最早是空优型战斗机,但美国空军的F15A/B已经全部退役,目前剩下的是经过升级的15C/D和双重任务战斗机F15E,最新研制的F15EX服役2架,截止到2021年底美国空军装备的F15数量为237架。

F16是美国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战斗机,目前仍有937架F16战斗机服役,美国空军两款三代机目前的总数量为1174架。

F15战斗机机群二,美国空军现役战略轰炸机数量B52、B1B和B2这三款战略轰炸机号称是美国空军的“三驾马车”,其中B2隐身战略轰炸机共生产了21架,2008年编号89-0127的B2在关岛坠毁后美国空军剩余20架B2。

美国航天史

美国航天史

美国航天史81年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发射至今,美国的航天飞机27年来已创造了众多历史纪录,以下为历史上美国航天飞机的历史瞬间:--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

航天飞机的历史与未来

航天飞机的历史与未来

航天飞机的历史与未来航天飞机是一种能够在大气层和太空中自由飞行的航天器。

它具备了飞机的飞行能力和航天器的太空探索能力,是人类航天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介绍航天飞机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一、航天飞机的历史航天飞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研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以降低航天成本并提高航天任务的灵活性。

1969年,美国宇航局正式启动了航天飞机计划,并于1972年开始建造第一架航天飞机。

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航天飞机时代的开始。

航天飞机的首次飞行任务是STS-1,由约翰·杨格和罗伯特·克里普恩搭乘。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航天飞机共进行了135次飞行任务,运送了数百名宇航员和大量的货物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事故。

1986年,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发射后不久爆炸,导致所有七名宇航员丧生。

2003年,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七名宇航员同样遇难。

这些事故使得航天飞机计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终于2011年结束。

二、航天飞机的技术特点航天飞机与传统的火箭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技术特点:1. 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可以进行多次飞行任务,减少了航天器的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

传统的火箭一次性使用后就会被废弃,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 水平着陆:航天飞机可以像飞机一样在跑道上水平着陆,而不是像火箭一样在海洋中坠落。

这种着陆方式更加安全可靠,并且可以减少航天器的维修和改装成本。

3. 载人航天:航天飞机可以搭载宇航员进行太空探索任务。

宇航员可以在航天飞机中进行科学实验、维修卫星和空间站等任务,推动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三、航天飞机的未来尽管航天飞机计划已经结束,但航天飞机的技术和经验对未来的航天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航天飞机未来的几个发展方向:1. 商业航天:随着私人航天公司的兴起,商业航天将成为航天飞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航天飞机工程简介

航天飞机工程简介

航天飞机工程简介美国航天飞机简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组织实施的世界上第一个多次使用的大型航天器的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研制航天飞机系统,选择并建议发射场和着陆场,确定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回收方案,建设助推器的修复设施,改造和扩建测控系统。

60年代末,“阿波罗”工程开支经费浩大,在美国国内引起许多非议。

美国在1969年初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载人航天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小组,由副总统领导。

这个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建议发展空间运输系统,首先研制一种经济效益高的飞行器,即航天飞机作为这个系统的支柱。

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中规定制造5 架轨道器,分别命名为:“奋进”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和“阿特兰蒂斯”号。

整个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用“开拓”号和“哥伦比亚”号进行地面试验、进场和着陆试验以及研制性飞行试验。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轨道器在试验结束后加以修复,再参加商业性飞行。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继续完成后3架轨道器的生产,直接投入商业性飞行。

总周期预计约需7年。

航天飞机计划完成后,每年可安排飞行60次。

1972年航天飞机进入全面工程研制阶段。

由于经费紧细,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技术难度大和防热瓦脱落而达不到技术指标,使研制进度推迟了3年多,原计划的生产数量经过压缩,5架轨道器削减为4架,研制性飞行试验由6次减到4次。

航天飞机工程的另一重要项目是选择适用的发射场和着陆场。

1971年4月组成航天飞机发射和回收小组从事这项工作。

最后确定把肯尼迪航天中心作为航天飞机的发射场和着陆场,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作为备用着陆场。

航天飞机工程涉及航空和航天的众多领域,系统复杂,采用新技术多。

整个工程是由政府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庞大队伍合作,并靠国外一些组织的协助,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严格的分工和进度分阶段组织实施的。

工程历时约12年,耗资150多亿美元。

“奋进”号航天飞机“奋进”号是美国航天局最新建造的一架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也是为美国研制的最后一架航天飞机。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决策分析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决策分析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决策分析一、案例背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世界标准时间16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刚起飞73秒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丧命。

解体后的残骸掉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处。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使得原本应该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

这批气体影响了毗邻的外储箱,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时也让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脱落分离。

最后,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这次灾难性事故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了长达32个月之久。

同时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罗杰斯委员会,负责此次事故的调查工作。

罗杰斯委员会发现由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成了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因素。

罗杰斯委员会的调查报告,首先注意到了O型环的失效,并将其归因于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发射那几天的低温都是潜在的因素。

这使得罗杰斯委员总结挑战者号灾难是“一场肇由历史的事故”。

最关键的是,报告中强烈地批评了挑战者号发射的决策过程,认为它存在严重的瑕疵。

报告明确地指出,NASA的管理层并不知道塞奥科公司最初对O型环在低温下的功能的忧虑,也不了解罗克韦尔国际公司提出的大量冰雪堆积在发射台上会威胁到发射的意见。

报告最终总结出:在沟通上的失败……导致了51-L 的发射决策,是创建在不完善与时常误导的信息上的。

冲突存在于工程数据与管理层的看法,以及一个允许航天飞机管理层忽略掉潜在的飞行安全问题的NASA 管理结构之间。

(在综合收集到的多个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缩写、概括、抽象等方法,简单介绍案例过程。

避免大段大段原样堆砌案例背景。

)(通过引用案例资料,或自己的初步分析,在案例材料的最后,点明主题:决策过程的问题。

美国航天飞机 最详细资料

美国航天飞机 最详细资料

美国航天飞机 (SPACE SHUTTLE)王丹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它由轨道飞行器、外贮箱和固体助推器组成。

按设计要求每架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100次,每次最多可将29.5t有效载荷送入185—1110km近地轨道,将 14。

5t有效载荷带回地面。

轨道飞行器可载3—7人,在轨道上逗留7—30天,进行会合、对接、停靠,执行人员和货物运送,空间试验,卫星发射、检修和回收等任务。

航天飞机可从两个发射场发射。

从肯尼迪角发射执行包括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低倾角轨道任务,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执行包括极轨道在内的高倾角轨道任务。

航天飞机在发射场垂直起飞,上升过程中抛掷工作完毕的固体助推器壳体和外贮箱。

助推器在海上回收、整修后供再次使用,外贮箱不回收。

轨道飞行器执行任务后返回机场,水平着陆。

轨道飞行器具有2000km横向机动能力。

原规定轨道飞行器的维护周期为160h,即2周后便可执行下一次任务。

到目前为止共有6架轨道飞行器,它们是OV—101“企业号”(Enterprise)、OV-102“哥伦比亚号”(Columbia)、OV—099“挑战者号”(Challenger)、OV—103“发现者号”(Discovery)、OV—104"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和OV—105"奋进号”(Endeavour)。

“企业号”为试验机,其它5架为工作机,其中“挑战者号”已在1986年1月的事故中炸毁。

航天飞机的研究工作开始于60年代末。

1969年9月“阿波罗”首次登月后2个月,美国总统便指定美国空间工作组研究制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针和途径,当年该工作组正式提出研制包括航天飞机在内的新的空间运输系统。

1971年政府正式接受了此项建议,并由总统发出命令。

自此便正式开始了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

研制工作共分A、B、C、D 4个阶段。

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谈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谈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谈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继“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失事后的又一惨剧,也使人类探索空间活动遇难宇航员的人数增加到到22名。

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经过2003年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9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执行代号为“STS-107”的航天飞机任务。

这次任务不仅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13次飞行,此前美国已连续成功进行了76次航天飞行。

“哥伦比亚”号此次航天任务原定于2002年7月19日进行,但由于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在推进剂管路内部的金属衬垫上发现微小裂缝而被推迟到今年1月16日发射。

从公开资料的报道看,“哥伦比亚”号这次飞行任务是进行科学实验,机上载有86项空间实验,包括天体物理、流体力学和生物等实验。

机上有7名宇航员,其中6名为美国籍(包括两名女性),分别是指令长瑞克〃霍斯邦德、领航员威廉〃麦克库尔,以及卡尔帕纳〃曹拉、麦克尔〃安德森、戴维〃布朗、劳罗〃克拉克,另外一名是以色列宇航员伊兰〃拉蒙。

机上7名宇航员分成两组,历时16天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科学实验任务。

“哥伦比亚”号原定于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16分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

在8时53分左右,航天飞机左翼液压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突然出现中断。

在随后几分钟内,航天飞机轮胎压力数据也出现丢失,另外航天飞机上还发现了结构过热迹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航天飞机项目负责人罗恩〃迪特摩尔和首席飞行主管黑尔夫林称,地面控制中心在9时与“哥伦比亚”号失去通信联系。

当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正飞经得克萨斯州上空,飞行高度约为63000米,飞行速度约为20000千米/小时。

关于航天飞机的资料

关于航天飞机的资料

关于航天飞机的资料1. 简介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是一种多用途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和运营。

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将宇航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并在任务结束后返回地面。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2. 发展历史航天飞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

当时,NASA开始研究并设计一种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的航天器,目的是提高航天任务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1969年,美国政府正式批准了航天飞机项目,并于1972年开始建造第一架航天飞机。

1981年,哥伦比亚号成为第一架进行太空任务的航天飞机。

3. 结构和特点航天飞机的整体结构包括飞船本体、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部燃料箱。

飞船本体采用翼身结合设计,具有自主着陆和滑行能力。

航天飞机的特点如下: - 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可以进行多次太空任务,并在任务结束后返回地球。

- 多用途:航天飞机可以携带宇航员、卫星、科学实验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货物。

- 载人能力:航天飞机可以搭载最多七名宇航员进行太空任务。

- 空气动力学设计:航天飞机的翼身结合设计可以提供较好的升力和飞行稳定性。

4. 任务和成就航天飞机在其运营期间共进行了135次太空任务。

它的主要任务包括: - 将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并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 安装、维护和修复卫星。

- 进行科学实验,在太空环境中开展各种研究。

航天飞机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其中包括: - 发射了首个美国的卫星(STS-1任务)。

- 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宇宙进行深入观测。

- 修复了位于轨道上的太空望远镜,使其恢复正常运行。

5. 退役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飞机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飞行安全性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因此,NASA在2011年宣布将航天飞机退役,并将其定位为人类太空探索的新一阶段。

航天飞机的退役意味着美国需要寻找其他方式进行太空任务,例如通过商业航天公司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卫星
气象卫星 通信卫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
载人航天
美国航天飞机 前苏联宇宙飞船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航天中心
中国的航天中心 前苏联的航天中心 美国的航天中心 日本的航天中心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 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 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 “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 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 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 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 荷。 “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 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 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 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 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 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 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
山西现代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蓝天一直有着无 限的向往,从悉日的万户造火箭,到今日的神六 发射升空都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伟大的航 天之旅!
运载火箭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俄罗斯火箭系列 美国火箭系列 日本火箭系列 嫦娥一号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 “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 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 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 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 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 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 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 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 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 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 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 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 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 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 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 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 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 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 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 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 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 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 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 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 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 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 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 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 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 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 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 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 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 业发射。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 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 器。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 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 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 “长征4号B”等火箭。 “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 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 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 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火箭长45.58米,最大直径 3.35米。
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 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 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