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业集聚研究论文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制造业为例
2018年月(下)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河南省制造业为例毛冰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摘要:本文从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影响出发,选取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指标计算河南省制造业近8年的集聚状况,并进一步测度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区位商,得出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较明显的5个行业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河南省制造业集聚度高的五个行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最后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区位商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家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方针,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它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作为人口与农业大省,有着自身独特的自然和地理优势,随着河南省2008年以来的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颁布,河南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研究产业集聚与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1.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通过查找《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得到河南省20082015年的产值结构,发现河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份额比较高,且在波动变化中稍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所占比重自2008年以来在不断上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所占份额。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目前仍然是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故对第二产业的具体行业分析很有必要。
2.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现状近几年来,河南省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上都在不断增加,资产总计也不断增加,制造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下面利用河南省2008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制造业区位商,得到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趋势,如图1所示。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概述了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包括产业集聚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差异。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演变趋势,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分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文章还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基于相关数据,从产业集聚度、区域分布、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产业集聚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度也在逐步提升。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一方面,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产业带。
从行业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1852020年01期 (1月上旬)区域经济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以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26个省份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三大区域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态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均存在空间异质性。
对于东部,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西部,金属制品业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而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中部的金属制品制造业同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汽车制造业对区域经济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位熵引言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1]。
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主要通过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共享等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负外部性主要产生于集聚的中高级阶段,由于集聚地生产成本高、技术创新难突破、拥挤效应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呈现负面影响[2]。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模型选择1.研究内容(1)区域划分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八个细分行业。
本文选取我国26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年限区间为2012—2017年。
而且随着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区域进行分析。
表1省份区域划分区域省市中部区域 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西、黑龙江、吉林东部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海南、 江苏、广东、辽宁西部区域 贵州、四川、广西、云南、重庆、甘肃、陕西(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基于本文研究目的,选取了各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
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
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
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
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
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
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
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分析摘要: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到空间经济学理论都有从各自领域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所解释。
我们从江苏沿江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着手研究,试图以地理集中度为衡量指标,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各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影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
实证结果说明,本地市场规模、产业关联和FDI 是影响江苏沿江产业集聚形成的显着因素。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地理;因素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Jiangsu industries. Using industries as observations, we regress the LQ measur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xy for the presence of market scale, labor market pooling, input sharing, product shipping costs, natural advantage, FDI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xies for market scale, input sharing and FDI have the most robust effect, positively influencing agglomera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important factor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2024年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其工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业产业集聚现象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内蒙古工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工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规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同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工业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
内蒙古地区的工业产业集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内蒙古地区工业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工业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公开资料、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内蒙古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多个省份和自治区,交通便利。
同时,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能源资源,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内蒙古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2. 政策支持政府在工业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策支持是促进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地区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工业产业的集聚。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动力。
内蒙古地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工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
制造业集聚的现象及特征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数量众多,且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企业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
企业高度集中
产业链完善
创新氛围浓厚
资源共享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制造业集聚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激发企业间的创新与合作。
制造业集聚区域内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研究结论,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进入集聚区。
促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升级
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例如,制造业集聚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制造业集聚也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交流,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水平。
研究创新
研究创新与贡献
制造业集聚现象概述
02
03
制造业集聚的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集聚现象会发生变化,可能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阶段。
制造业集聚的定义
01
制造业集聚
指在一定区域内,制造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02
制造业集聚的形成
受到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禀赋、交通便捷性、政策扶持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和模型的简单化
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还存在一些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地方,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例如,一些模型只考虑了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
特别是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州市的城中村——康乐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了众多服装生产企业的集聚地。
本文旨在以广州康乐村的服装生产企业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现象、动因、影响及其优化策略。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Especially in big cities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active regions in China, Kangle Village, a city village in Guangzhou, has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numerous clothing production enterprises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resourc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aims to take the clothing production enterprise in Kangle Village,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explore the phenomenon, motives, impac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urban villages.文章将对康乐村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进行简要介绍,明确研究对象。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 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一)产业基尼系数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引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一群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供应商、研发机构等形成的产业网络。
产业集群具有区域集中度高、知识共享、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等特点。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意义1.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 提高产业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的协同效应可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
3. 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4. 促进人才流动:集群形成了一个人才聚集的平台,促进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提高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效率。
三、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1. 优化政策环境:建立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间合作与创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财税支持。
2. 加强创新能力:推进研发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3. 建立培训机制:设立专业培训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4. 加强供应链整合:鼓励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品供应效率。
5. 推动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6. 加强品牌建设:集群内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7.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8.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群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共享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服务。
9. 加强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人才支持政策,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10. 加强合作交流:鼓励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5篇材料)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
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
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论文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论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制造业的定义和背景制造业是指通过对原材料加工、改造与组装等方式,将现有经济资源转化为可供使用的产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制造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演变中国制造业经历过从简单组装型制造业到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渐提升了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2. 产业集聚效应中国制造业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业集群。
这些集聚效应促进了供应链的形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1. 低附加值产品占比高中国制造业中仍存在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这导致了利润空间有限,并且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相对落后于服务业。
这给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1. 加强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支持,推动制造业向着高质量发展。
3. 引导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制造业中的新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五、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通过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由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
2. 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制造业结构调整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一、产业间集聚度概述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三、产业间集聚机制分析四、影响产业间集聚度的因素五、中国制造业集聚现象的政策输出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关键之一。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象,探索了产业间集聚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一、产业间集聚度概述产业间集聚度是指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的相互倾向性以及相互支持性。
也就是指同一城市或地理位置上的产业间关系趋于稳定地集聚在一起,促进了加速其技术水平、规模等方面的增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全球市场经济下,产业间的集聚度已成为衡量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不断提高,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1. 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丰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丰富,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效降低了物流及交通成本。
况且中国工人的单位人工成本也比同类经济体的其他国家地区低,因此许多外国企业都将业务迁移到中国。
2. 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每个制造业主要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研究与信息平台,以加速全国各地相关产业能力的转移与学习。
同时,企业提供合作推销、仓储、物流和人才招聘等服务,从而形成良性的产业合作,3.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资金的支持投入都、漫长的历程促进了中国现代制造产业的发展。
政府鼓励企业区域间的集聚,通过提供税收减免、技术培训、促进资本流动等措施,支持制造业集聚度的升级和优化。
4. 行业投资和拓展战略许多国际知名制造商都热衷于涉足中国市场,并通过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进入中国制造业。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能够使企业更容易地攻略中国及周边市场。
产业聚集论文产业发展论文
产业聚集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建设。
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间存在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
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的关系,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和城市空间集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空间集聚;协调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5.82%提高到2009年的46.59%,城市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本世纪影响世界发展的最大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1] 可见,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原先以面向市场需求为指导方针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的方法已经趋于饱和,而以打造专门的产业集聚区、建立产业之间前后向关联、确立地方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业政策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2]。
空间集聚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特定地区上集中;从宏观层面看,空间集聚是指相同的产业上在特定地区上集聚,可以看成是要素集聚的外在表现。
除了将产业集聚理解为空间集聚的一部分,还可以更宏观的看,城市、城市群也可以看成是各种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在一个较大地域范围的集聚。
从这个角度看,空间集聚概念就是由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城市、城市群这样一个越来越大的集聚综合体组成,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是一个逐渐]化的过程。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与发展模式
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与发展模式制造业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同类型或相关的制造业企业集中发展的现象。
这种集聚有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以及其中的发展模式。
一、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1.1 规模经济效应制造业企业通过集聚在一起,能够共享资源和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例如,集中采购原材料和设备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吸引更多供应商和服务商进入区域,形成供应链的优势。
规模经济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1.2 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制造业企业聚集在一起,会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
同行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竞争,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
企业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这种知识共享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3 人才汇聚和培养制造业产业集聚还有助于人才的汇聚和培养。
在一个区域内,各类制造业企业集中发展,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该地区。
这些人才在同行业的企业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人才聚集的效应。
同时,企业也会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整体的专业水平。
二、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2.1 传统产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通常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周边配套和供应链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核心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和供应商进入。
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产业。
传统产业集聚还有利于形成产业群,并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2 创新型产业集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创新型产业集聚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下,技术创新和研发成为核心驱动力。
企业通过创新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
创新型产业集聚通常涉及跨学科合作和跨行业融合,能够培育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2.3 区域产业集群区域产业集群是一种将不同产业有机整合的模式。
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在同一个区域内发展,形成相互依存和互补的产业链。
《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范文
《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但由于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失去了其优势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制造业集聚现象在东北地区逐渐兴起,对东北产业振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积极影响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
二、制造业集聚的背景与特点在制造业发展历程中,企业集聚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
在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优势,一些制造业企业逐渐形成了集聚现象。
这些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方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这种集聚现象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三、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积极影响1.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造业集聚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东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石化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制造业集聚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这种集聚现象也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入东北地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此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3.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制造业集聚使得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也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种竞争优势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面临挑战与解决对策虽然制造业集聚为东北地区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部分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等问题;最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还需进一步优化。
《2024年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范文
《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与集聚现象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
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产业振兴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机制与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制造业集聚的背景与现状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一度在制造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加速,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的集聚现象逐渐成为推动东北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集中分布。
这种集聚现象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东北地区,一些重点产业如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等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效应。
三、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东北地区,通过制造业的集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方向发展。
这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还可以增强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2. 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制造业集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在东北地区,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同时,制造业的集聚还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区域的消费能力。
3. 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制造业集聚有助于形成技术创新与研发的良性循环。
在东北地区,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发挥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产业规划与引导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与引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范文
《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东北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制造业集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形成了一批以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的影响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集聚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聚区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人才和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制造业集聚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 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制造业集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通过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制造业集聚还可以促进区域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制造业集聚有助于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集聚区的建设和宣传,可以展示东北地区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关注。
同时,制造业集聚还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企业文化。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制造业集聚对东北产业振兴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制造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部分领域过度集中,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加剧。
其次,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产业集聚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
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本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
(一)产业基尼系数
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由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二)区域规模优势指数
区域规模优势指数也称为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 产业的产值指标。
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
指数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
相对于基尼系数,该指数能更好的从区域角度分析产业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产业集聚能力。
(三)H指数
H指数指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中,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Xj代表j企业的规模,sj,=Xj/X代表第j 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Ⅳ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
日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的一个权重,通常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大。
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个优点:一是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二是能及时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
由于日指数是用市场相对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所以H值对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市场占有率很小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相对迟钝;三是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
H指数的缺点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而且含义不直观。
(四)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为解决产业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llision和Glaeser利用源于企业定位选择概率模型的镖靶模型,构造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假设某经济体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 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
Ellision和Glas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Ellision和Glaeser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能够进行跨产业、跨时间的比较,是目前最常被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所采用的测度方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和计算说明
尽管产业集聚现象已呈现从工业向第三产业扩展的趋势,但工业仍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
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2000、2001、2005年中国工业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83.90%、84.36%和86.15%,因此以制造业为对象研究中国产业集聚水平变化趋势具有代表性。
由于2004版《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开始采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对行业进行分类,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我们选择的研究时段为2003~2005年,研究对象为我国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c门类制造业中的30个大类(即2-SIC)行业。
本文的样本数据源于2004~2006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鉴于Ellision和Glaeser产业集聚γ指数的优越性,本文将采用该指数来测度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产业集聚γ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我国制造业2003~2005年间的产业集聚γ指数。
参照Ellision和Glaeser关于产业空间集聚指标的三个划分区间:(1)r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较高,我们将2005年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按照指数进行分类排序。
综合分析发现:
第一,从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γ指数变化情况看,2003~2005年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3个行业的γ指数增长,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趋势加强。
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增幅均超过150%。
这些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较强的规模效益,且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是成熟型产业,增幅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老的行业过去较分散,起点基数小,因此集中指数稍有增长便显得增幅较大。
γ指数下降的行业有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7个行业,这些行业中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属于目前各地发展经济大力扶持的行业,这两种类型的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下降可能是因为各地重复
建设严重。
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增强与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模式转为集约模式,区域的发展也强调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并以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调整,产业内集聚度的提高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全球布点、外包等分工协作深化、虚拟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供应链的全球最优配置,使得各国和地区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促使集聚程度不断增强。
第二,比较30个制造行业2005年产业集聚γ指数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资源相关产业集聚在原料所在地。
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等;二是由于地方生产传统形成的集聚地,如家具制造业等;三是一些中高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此外,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产业从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劳动密集型转移的过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γ指数在3年的计算结果中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可能是因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易集聚,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相对突出。
第三,通过30个制造行业2005年产业集聚γ指数可知,30个制造业中有9个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明显,12个制造业行业产业分布处于均匀状态,9个制造业产业集聚不明显,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尽管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普遍存在,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色有待进一步突出。
三、结论及启示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将更加集中。
因此,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趋势加强的研究结果也从侧面支持了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的预测。
同时,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要素禀赋、贸易成本、规模经济、外在性(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等)、市场关联等是影响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