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二、感染预防措施
置管中
置管后
置管前
01
03
02
感染预防措施----置管前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使用导尿管的适应征: 1.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 2.尿失禁患者; 3.精确监测尿量; 4.需要长时间固定卧床或被迫体位的患者; 5.外科手术时的围手术期使用等。
诊断标准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诊断标准
不同感染类型的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结果相应的解释
感染预防措施----置管后
PART 0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感染监测
一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发病情况;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预防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3.评价干预效果,有效降低医院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
二
留置导尿管的所有患者。
监测目的
监测对象
感染监测
临床护士(含感控护士)
1.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的护理,并每班做好护理相关观察评估记录,提醒医生拔除不必要的导尿管。2.按照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进行操作。3.做好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防控知识宣教和指导。4.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等。
示例1:尿管固定于腹股沟下约5cm大腿前侧
示例2: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导尿管相关尿路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1.置管前:严格导尿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置管时:在导尿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使用无菌导尿管和闭合式无菌集尿系统;最大限度的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3.置管后: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要检查导尿管有无移位,导尿管是否通畅,集尿系统有无破损漏尿;如果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加强集尿系统的管理,保持集尿系统闭合,尽可能减少、缩短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频率和时间;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集尿袋需放置在低于病人耻骨联合的位置,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保持尿液从上往下的重力引流,保证导尿管无阻塞、尿液不返流;排空集尿袋时应使用病人各自的专用容器,分离导尿管■引流管连接处前应先进行消毒;留取尿标本时,不应打开集尿系统,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尽量减
少尿液监测频率。
4,预防尿路感染:不主张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不主张常规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药物软膏;发现当病人有尿路感染征兆时,应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就先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5.保持导尿管通畅:导尿管和引流管均应避免扭结;如果导尿管出现阻塞,应及时更换;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抗返流尿袋1次/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无菌操作规程,开 展相关目标检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置管前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轻柔,如出现导入困难不可反复 强置,应立即请泌尿专科医师会诊,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 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预防与控制泌尿道感染的建议
插管病人的空间隔离
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留置导尿管的感染病 人和非感染病人不应住在同一房间或相邻的床位。
细菌学监测
插管病人常规细菌学监测作为感染控制措施的意义 还未确立,故不推荐常规细菌学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工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 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一般因素:(不可改变) 年龄 性别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 染性疾病、严重外伤)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有并发性疾 病,如糖尿病、截瘫等)
特别危险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置入方法 导尿管护理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与留置时间正相关
24小时内单次短暂导尿管插入 开放留置导尿管4天以上 密闭式导尿7天以内
如果需要大量尿液作特殊分析应运用无菌操作从引流袋内 获取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 荐的措施
常规更换导管:不推荐。应遵循产品说明书中的频率更换,或者导尿管 阻塞时及时更换。
谢谢聆听
干预措施: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畅通性和密闭性。
关键控制点:1.保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2. 恰当安全固定的导尿管,避免移动或尿道牵拉。保持导
尿管和收集管不缠绕。 3.如密闭性破坏、尿管脱开或出现渗漏时,应消毒导尿管-
集尿袋连接处并更换集尿系统。 4.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5.活动或转运时,暂时夹闭导尿管。
2.通过监测反馈不断改进防控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荐的 措施
1.使用银涂层/抗菌药物涂层尿管。 说明:不常规推荐。
2.在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筛查无症状性菌尿。 说明:不推荐。
3.膀胱冲洗。 说明:1.不推荐以预防CAUTI为目的膀胱冲洗。
2.如果可能发生尿道梗阻,可使用密闭式膀胱冲洗。
1.自动停止式医嘱,需要重新持续留置的医嘱。 2.放置于患者病案或电子病历中的标准化提醒。
指针时持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核心措施
干预措施: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关键控制点:1.置管时,进行导尿管维护及任何与导尿管相关操作前后均应严格 执行手卫生。 2.置管和导尿维护时遵循无菌技术,包括使用无菌手套、铺巾、海 绵。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选择型号大小、材质适宜的导尿管。 关键控制点:应尽可能选择小的导尿管,导尿管型号达到合适的引流效
果即可。型号较小的导尿管可减少对尿管的损伤。
导尿管效果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合理留取标本。
关键控制点:1.新鲜尿液的检查:收集少量样本,消毒剂消毒后,通过从无针采 样口用无菌针/套管接头抽取尿液。 2.需要做特殊尿液分析时,采用无菌方法从引流袋获取更多尿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是指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后引起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以制定以下制度:1.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卫生规范:- 插入和护理导尿管前后必须洗手。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避免插入导尿管时触摸不洁之处。
2. 禁止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 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导尿管使用必要性评估的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经过必要性评估。
- 确保有充分的医疗依据支持导尿管使用的决策。
3. 适当选择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解剖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硅胶导尿管,可考虑使用抗菌涂层的导尿管。
4. 严格执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指南:- 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插入和护理导尿管。
-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插入导尿管,避免交叉感染。
-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松动,及时调整。
- 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洁和更换。
5.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知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和正确使用导尿袋的意识。
- 督促患者定期清洁导尿袋、保持导尿通路的畅通,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6. 定期监测和报告感染率:- 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定期评估CAUTI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一些基本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在导尿管插入尿道期间或导尿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控制CAUTI,制定以下制度是很重要的:1. 插入导尿管的指导方针: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包括何时需要插入导尿管、适当的导尿管尺寸和材料选择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 更换导尿管,以减少细菌在导
尿管上的定植和繁殖。
保持会阴部清洁
患者应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细 菌逆行感染。
避免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可能导致导尿管移位或脱 落,增加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加强营养支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尿液检查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尿路感染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异常。
VS
细菌培养
对于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尿液细 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 感性。
抗生素的使用与治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CAUTI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
普遍存在。
导尿管作为感染的主要传播途 径,其使用和管理应得到充分
重视和规范。
指南目的
提供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的基本原则和具 体措施。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 全水平,保障患者 健康权益。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和传播风险。
导尿管的更换与拔除
导尿管更换
定期更换导尿管是预防感 染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 每周更换一次。
导尿管拔除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 少感染的风险。
无菌操作
在更换或拔除导尿管时, 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与卫 生。
05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与控制 建议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增加医疗资源消耗
影响医疗质量和声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频繁发生需 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投入,如抗 生素的使用、患者的观察和治疗等。
频繁的感染事件可能对医院的医疗质 量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院的 形象和声誉。
增加医院感染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 重要来源之一,可能对其他患者和医 护人员造成威胁。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害 • 预防措施 • 控制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与控制指南,降低患者因留置导尿管而引发的尿路感染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通过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为 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宣传和培训
开展研究和临床验证
继续加强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和 控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 意识和技能水平。
鼓励开展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相关研究 和临床验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控 制方法。
报告制度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导尿 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应及时上报 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加强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的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意 识。
VS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留置导尿管、更换导尿管等操 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 风险。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其留 置导尿管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防 护意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患者病情和导尿需要的时间长短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尿管。
对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尽量选择硅胶材质的导尿管,降低感染风险。
在使用导尿管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
2.导尿过程中的消毒:在导尿前和插入导尿管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消毒。
对于男性患者,应用无菌梗阻灌尿法插入尿道,避免用手直接握住导尿管。
对于女性患者,尽量采用无菌环境,使用无菌手套,避免双手直接接触尿道。
3.导尿管周围护理:对于已插入导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对导管周围进行清洁和护理。
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导管周围的清洁,使用温盐水或医用洗剂轻轻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污染导管。
4.尽早拔除导尿管:尽早拔除导尿管是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满足拔管条件的情况下,应尽早拔管,减少导尿时间。
5.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抗生素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但应合理选择抗生素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6.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患者和家属应接受针对导尿管使用的相关知识教育,并进行自我护理。
患者应定期更换尿袋,并注意尿袋的卫生情况。
在拔管后,应进行尿流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总之,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正确使用导管,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管和清洁导管周围的护理,尽早拔除导尿管,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此外,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和自我护理也至关重要。
只有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导尿管是主要的感染源。
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是提高导尿管护理质量的关键。
下面将提供一份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以帮助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
一、导尿管的选择和插入1.在需要导尿的患者中,应尽量选择正确尺寸和材质的导尿管。
正确的导尿管尺寸应确保导尿管的安全插入和引流。
选择导尿管的材质时,应优先考虑聚乙烯材质的导尿管,因其可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2.插入导尿管前,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采取无菌技术。
插入导尿管时,注意避免导尿管的污染。
3.对于女性患者,应将患者的双腿分开,并使用无菌透明导尿套将外阴包裹起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导尿管的固定和保护1.导尿管的固定应保持适当紧固,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尿液引流。
2.导尿管连接的外部管路应远离地面和污染物,以减少污染风险。
3. 导尿袋应固定在患者床边,并保持离地面30cm以上,避免引流的回流。
4.导尿袋应保持下垂状态,避免导尿管和袋子之间的曲折和摩擦。
5.导尿袋不得用于他用。
三、导尿管护理常规1.定期检查患者的导尿管和导尿袋,注意导尿管是否有漏尿、结石、阻塞等异常情况。
2.每日及时记录导尿管引流的量和颜色,以便随时发现异常变化。
3.导尿袋应每8小时倒出并清洗一次,保持导尿袋内的尿液不浑浊。
4.导尿管与外部连接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污染和感染。
5.避免导尿管的反复拔出和再插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四、导尿管感染的预防1.导尿管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并正确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2.导尿管皮肤周围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建议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纱布进行清洗。
3.避免导尿袋的漏尿和患者的自行碰触导尿管,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4.导尿袋接入外部设备时,应遵循无菌原则,并避免连接松脱或脱落。
5.护理人员每天应向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告知患者导尿管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医院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有效预防与控制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感染的发生。
内容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1.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1.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1.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1.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1.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留置导管;1.7建议碘伏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行后续操作;1.8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 MRSA 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2.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至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2.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2.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2.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2.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最长不超过24小时);2.7对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紧急置管,应在 48h 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2.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2.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2.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3.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3.2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3.3定期公布 CR-BSI 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外二科石蕾一、cauti的详述1、定义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
2、确诊标准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
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学部位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2)崭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系统的解剖学、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学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化疗即可治好,很少对肾功能导致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
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崭新分类进展2――按病毒感染类型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4、临床重要性南武线灌洗为目前化解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存有25%的住院病人须要南武线灌洗尿路感染为院内病毒感染的第2十一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二、cauti的原因分析1、cauti发生机理(1)细菌步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步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导流贯通处开裂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导流袋的污染细菌下行步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填入过程中受损尿道黏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5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医护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建议
培训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导尿管相关操作技能、感染防控措 施等。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操作技能。
患者及家属教育内容与方式选择
教育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护理方法、感染 症状识别等。
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册、宣传视频、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针 对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6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
监测指标设定
数据分析方法
设定明确、可操作的监测指标,包括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 原菌种类、耐药性等。
背景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至关重要。
0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在使用导尿管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这种感染与导尿管的 留置和使用密切相关。- 分类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预防措施 • 控制策略 •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01
引言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 预防与控制方法,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一、导尿管置管前准备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成年男性宜选用16f,女性宜选14f。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4.留置导尿管患者,除持续膀胱冲洗外,均采用密闭式引流。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导尿管置管时措施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的消毒方法:使用____%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一只棉球只能使用一次。
消毒程序为:(1)男性:自尿道口向外向后旋转擦拭尿道口、____及冠状沟。
(2)女性。
初步消毒顺序为擦洗消毒阴阜、大____、小____、尿道口。
铺洞巾后再次消毒顺序为尿道口、小____、尿道口。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____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三、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措施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洗必太液消毒尿道口。
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周留取尿液检测,导尿管____周更换一次;普通尿袋每周更换____次、精密尿袋每周更换____次。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63页】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失调的病人导尿 全麻、腰麻及长时间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
导尿管置入术的禁忌症
病人能够自主排尿
仅为获得尿培养或某种诊断检查如尿电解质而采集 尿标本
对并无尿潴留,仅有失禁的病人为代替一般护理, 安置并长时间留置导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原则上不超过7-10天,否则应选用其他方式 操作术前必须按无菌要求洗手 护理导管部位或操作导尿管器械前后均应立即洗
手 应用无菌技术和无菌器材插入导尿管。 插管时准备手套、手术孔巾、纱布,选用合适的
灭菌液清洁尿道周围,使用一次性包装的利多卡 因润滑凝胶和一次性无菌石蜡油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104cfc/ml、 G-杆菌菌落数≥105cfc/ml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样菌培养菌落数 ≥103cfc/ml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 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 的
患者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 管置入,尿液培养G+球菌菌落数≥104cfc/ml、 G-杆菌菌落数≥105cfc/ml,应当诊断为无症 状性菌尿症
最新研究与进展
尽管这些尿管的改进方法具有理论基础,但还远未 能证实它们能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包括下列措施
全身预防抗生素的应用 膀胱冲洗 灭菌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滴注 引流袋中加入抗生素 抗生素包裹导尿管 每天应用抗菌剂清洗会阴
均未能表明可以降低长期留置尿管的感染率
泌尿道感染预后
大部分泌尿道感染病例临床上呈良性经过。通常患 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导尿管拔除后即可自然痊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 F,女性宜选14 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
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