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环境管理学》重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3*5 二、填空:1.5*10 三、多选:1*10四、改错:3*5 五、简答:5*5 六、论述:2*10《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2.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3.环境管理对象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所管理。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思想观念层次(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
如;生存方式上生活在加工产品中;科学观上崇拜科技与技术,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系统与其他生物物化、工具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影响,把大自然当做可大量掠夺资源的原料场地,又是接纳污染物、废弃物的垃圾场二、社会行为层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三、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5.环境管理的目的:改变自身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行进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伤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和谐的发展下去。
6.环境管理的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建设环境文化(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补充:1、中国环境管理的特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管理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1、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1年,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组织环境污染治理为中心。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6、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7、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8、环境管理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性质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5、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6、三种生产的关系:7、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1、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一、选择1、环境日:6月5日2、BOD:生化需氧量3、COD:化学需氧量二、填空1、环境管理的分类:(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专业环境管理(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4、“三同时”制度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8、限期治理对象:(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9、环境保护法概念三、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问题的学科,它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人注目,因此,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管理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日益严重,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环境管理学通过调研和实验研究,制定并推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其次,环境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管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环境管理学通过开展研究,提出各种资源管理策略,包括资源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等,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此外,环境管理学也要关注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环境管理学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使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同时,环境管理学也要教育和培养环境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而模型建立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关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它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通过环境管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建设美丽家园作出贡献。
环境管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环境变化。
2、系统:(1)定义: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2) 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系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3、要素:(1)定义: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4、联系:(1)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
(2)联系可以分为两种:a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b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5、环境: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
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
6、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7、控制: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
8、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9、控制方式:所谓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10、控制系统: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制系统”。
有时也把受控对象作为环节包括在内。
11、物资生产: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环境管理重点
环境管理是人类管理自己作用于环境行为的一种行为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故所指的是狭义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是在思想观念层次;而是在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
环境管理的目的:改变人类自身行为,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剪接作用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即,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任务。
相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言,环境行为的调整是较低层次的,然而却是更具体、更直接的调整。
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其中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的特点: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环境管理是一门复杂性的科学。
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种生产理论: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上。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管理重点
环境管理重点环境管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环境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讨论环境管理的重点,以期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来改善环境。
1. 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改善空气、水和土壤的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至关重要。
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例如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措施,提高工艺和生产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同时,广大市民也应该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减少个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使用资源、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2.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需要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3.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持续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源的情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应该加大对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各项项目在立项前进行环境评估,避免对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4. 加强环境法规与政策环境法规与政策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支撑。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标准,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公众的沟通与合作,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重点五篇范文
环境管理重点五篇范文第一篇:环境管理重点上接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④城市噪声主要来源于城市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等尤其城市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A科学制定和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B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C加快工业污染限期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大气污染治理E重视环境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F重视服务业的管理,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G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14、农业环境管理(1)农业环境特征A具有显著的农村特征B农村环境包含了主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等,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组成。
C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加快。
D大量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引入,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村环境与纯自然环境的差异越来越大。
(2)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D、土壤污染日益严重(3)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A、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B、加强农业地区环境法制建设C、加强农业水源保护D、加强土壤污染防治E、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F、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15、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含义:制品在它的一生中所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评价的一种方法。
产品各个阶段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的综合评价。
关于制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就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为止)的说明。
16、环境规划含义: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照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17、环境信息信息源A、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材料。
B、统计部门理念的统计资料C、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
D、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E、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F、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从性质上分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衰竭问题从介质上分有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有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从地理空间上分有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选取不当。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自然有限的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问题是单个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
由于将环境资源作为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厂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这部分成本外部化。
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寸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是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态是物质流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物质流动: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学科,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为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管理科学:利用管理手段调整预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5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自然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1)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狭义上: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管理的概念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4、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3)政府施政的法制化。
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一部分都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
(2)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
(3)公众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公众(个体的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2)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它们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环境有限的资源供应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寻找第一阶段:由于局部的工业污染影响了人的生存环境,人们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原因,因此将技术治理作为主要环保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人们发现环境问题是由于生产者将环境资本转嫁给社会,因此对生产者采用经济手段意图控制环境污染,但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第三阶段: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人类目前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以防止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它的目的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使自然资源千秋万代地为人类永续利用。
环境管理的含义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②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③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④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者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①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②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③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④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⑤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①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③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④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环境管理学
)
③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
(2) 人类-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 ① 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 ② 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 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③ 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 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 主导。
)
c.上述增长将在某个时候(21世纪)达到极 限,从而导致全球行危机,即人类社会突 然的无可挽救的互解;
d.社会应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 即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发展,才能
维护全球性平衡; e.在均衡状态下,那些不需大量不可替代 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污染的人类活动可以 无限制地继续增长。
环境管理学
)
第一讲 环境管理基础知识
)
一、基本概念
(一)环境
1.定义: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 间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 的总体。 2.人与环境的关系 3.三类环境观
)
4.环境的分类 (1) 按其属性划分 (2) 按环境的要素划分 (3)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由近及远)划分
)
三、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 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
(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二)环境管理手段
•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 段(1。) 法律手段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 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管理学老师重点
目的:使物质在人类社会中的流动,人类社会行为的机制、组织形式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进而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和固化下来,从而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社会生存方式。
最终目的:人类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对环境问题的反思中去创造新的生存方式(环境文明与绿色文明)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使人们开始反思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开始呼吁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
1983年成立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价。
该协会与1987年提交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并在其中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方向!: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学、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学理论发展: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丛林阶段管理学面对的难题: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物质流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认知的永不完备性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是由需要支配的,但其三者之间并不一定一一对应.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只有在需求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转化为动机.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其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并不一一对应,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动机会指导行为,同时行为也会反作用动机.一般说来,其三者满足下列链式关系:需要→心里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五个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绿色科学技术及宣传教育手段城市环境管理的四个阶段:①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标;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城市环境功能区区域划分;制定环境规划方案;制定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②城市环境的质量管理(污染物浓度管理;污染物总量管理)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确定综合整治目标、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建立环境管理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
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
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
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
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
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
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
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5.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课本71):环境问题往往源自人类在界
面上的活动冲突,因而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的工作核心。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课本81-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他重要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无)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2.生态需水(P185):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课本174):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不易监测性。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领域(P196-P197):
①清洁能源使用②发展绿色交通和机动车尾气控制③末端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利用。
2.固体废弃物的种类(P223-P225):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
4.循环经济3R原则(P229):
①减量化: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
②再利用: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③再循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
第七章企业环境管理
1.(P243)长期以来,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主要依靠传统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清洁生产促进法》已成为中国环保部门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依据;企业环境管理认证体系ISO14000。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P201):
①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②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③海洋污染。
2.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办法(P302-P303):
①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②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③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④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⑥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3.中国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P326):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址类。
4.在中国,应用生物圈概念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P335):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
1.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P346-347):①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②“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③“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④中国环境保护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P187-P188):①全球化;②综合化;③社会化;④政治化。
3.全球环境管理的原则(P391-P392):①国家环境主权原则②国际环境合作原则③共同但有区别原则④预防原则。
4.国际环境管理原则的特点(P391):①必须是各个国家都遵守的基本准则,它们构成全球环境管理的基础;②必须贯穿于整个全球环境管理领域;③应该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必须得到各国的承认。
5.全球环境管理主要结构和文件(P393-P402):①主要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②主要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保护臭氧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后续文件《京都议定书》、《巴塞尔公约》(有害废物)和《伦敦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