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喜凉耐寒型a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

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耕地选址**1. 土壤要求:新耕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性良好的土地,不要选择盐碱地或瘠薄土壤。

2. 地形要求:平坦且有利于水源灌溉的地块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于斜坡地或者存在严重侵蚀的地块应该进行改造后再进行耕种。

3. 阳光要求:充足的阳光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应该选择充足阳光照射的地块进行耕种。

**二、耕地准备**1. 翻地:耕种前需要将土壤翻耕,翻耕可以改良土壤质地,增加土壤通风性和水分渗透性。

2. 松土:为了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可以松土,让土壤更松软。

3. 平整地表:在播种前需要将地表平整,避免不必要的泥土排水。

**三、施肥**1. 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化肥:适量施用化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但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土壤生态失衡。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施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肥料,以保证作物的生长需要。

**四、播种**1. 播种时间:不同作物的播种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

2. 播种方式:可以选择直接播种或者育苗后移栽,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

3. 播种密度: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要求确定播种密度,避免种植密度过大或者过小影响产量。

**五、灌溉**1. 灌溉时间:早晨或者傍晚是比较理想的灌溉时间,避免在正午的烈日下进行灌溉。

2. 灌溉量: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湿度确定灌溉量,避免灌溉不足或者灌溉过量。

3. 灌溉方式:可以选择滴灌、喷灌、滚筒灌溉等不同的灌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六、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通过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合理密植,保持地面无杂草,结合选种、轮作等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预防。

2. 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

3. 合理施药: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情况,可以选择合理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和频次,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土地培肥等。

耕作学: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或作物结构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宏观、总体、管理概念)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这一原则要求:1)因地种植: 2)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作物布局的原则1.需求原则,与市场有效对接2.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4.可持续发展原则5 . 要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6. 技术可行性原则★作物生产适宜区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

★四级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最适宜区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适宜区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次适宜区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依据作物对光照度不同要求,可将其分为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

典型的喜光作物如棉花、高粱、谷子等;比较耐阴的作物如黑麦、马铃薯、豌豆、生姜、荞麦、大豆等。

临界日长——是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和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耕作学__整理

耕作学__整理

耕作学__整理1、农业⽣产的实质就是利⽤绿⾊植物的光合作⽤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变为⽣物能,把⽆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类需要。

2、农业⽣产的特点1. 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因⼟种植2.明显的季节性──因时制宜3.⽣产的持续性──持续稳定发展4.资源的分散性5系统的开放性6经营的综合性──农林牧全⾯发展,发展⽣态农业3、农业⽣产体系及组成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壤管理4、B.P.微廉斯认为,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产的两⼤任务。

并进⼀步提出农业⽣产的三个车间理论。

综上所述,农业⽣产的三个车间,是合理农业⽣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结构成分。

只有⼟壤-植物-动物-微⽣物之间成为有机系统,并保持⾼效率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才能成为⼀个强有⼒的农业⽣产体系。

5、资源(Resources):泛指⼈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

农业资源(agricultural Resources) :在⼀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6. 农业资源的分类(⼀)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1.⾃然资源2.社会资源(⼆)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程度分类恒定性资源如太阳辐射、温度、降⽔等⽓候资源。

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类。

(三)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可分为可存留资源( 如⼤部分消耗性资源──⽯油、煤、化⼯产品、农机具等)不可存留资源半存留资源等三类。

7、⽤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1 植物产品输出耗⽤了⼟壤营养物质2 农业耕作促进了有机质的耗损3 ⼟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1 地⼒是可以培育的2 农⽥作物增进地⼒的作⽤3 ⼈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8、耕作学, 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门综合性应⽤科学。

9、耕作制度是指⼈们在特定的⾃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农⽥持续增产所采取的⼀整套⽤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

10、建⽴合理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科的基本任务。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

基本原理,第一节,第四节作物布局,设计,原理复种方式间种增产原理轮作与连作茬口相关理论土壤耕作全部(40%)风蚀水蚀耕作学: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种地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与配置的总称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与物理机械性等的综合表现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实现的生产能力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水蚀: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酥脆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动,胶结物质因遇水胶结力减弱,这时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会因耕作将土挤紧,耕地时犁易入地,结持力小,所以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为耕地适期。

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感观表现为地表干湿相宜,松软,脚踢表土易碎,抓一把5-10cm处的土,能手握成团,但不出水,手无湿印,落地即散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1 通过合理的配比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因素,提高单位土壤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2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 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农业生产的特点1 强烈的地域性——光温水汽等造成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因素造成——光温水等的差异2 明显的季节性——定性和定量农业自然资源——热量、光照、水分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依照季节变化,使作物生产与季节相适应,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不失时机的合理搭配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3 生产的连续性高需求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连续的种子的生命力(寿命)要求农产品本身的要求农业生产要瞻前顾后统观全局4 资源的分散性5 经营的综合性三、农业生存的三个车间(农业主产体系及其形成)1 植物生产(1)贮藏能量和物质的基本生产车间(2)第一车间的结构、规模及其生产力,决定后续部门的结构与功能(3)植物生产包括森林培育,草地经营以及农作物和饲料生产等三方面2 动物生产(1)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的食物效能约2-18%(2)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饲料、饲草的16-29%。

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2大全

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2大全

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2大全第一篇: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 2大全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包括四个部分: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农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部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热量指标>=0度(活动)积温(喜凉作物起始温度)>=10度(活动)积温(喜温作物起始温度)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谷子、花生喜凉作物:小麦、豌豆喜光作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棉花、玉米、高粱、水稻、小麦、大豆、谷子、果树耐阴作物:(相反)某些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茶叶、咖啡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如果每天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

如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蚕豆、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与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

如水稻、大豆、棉花、玉米、菊花、牵牛花。

碳3植物: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

碳三植物的光呼吸高,二氧化碳补偿点高,而光合效率低。

碳3作物(稻、麦、棉、豆类、薯类、油菜)多分布于热带,干燥沙漠地带,高山地带,盐类土壤地带碳4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多分布于冷凉、极干燥、高温多雨的地区。

地球上,碳3作物约占70%,碳4作物约占30%。

水稻是喜水耐涝作物,喜温,喜光大豆是喜温作物的温凉型农业资源:能被人类的活动转化为资财的一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

耕作学的期末总结

耕作学的期末总结

耕作学的期末总结一、引言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求都变得更加多样化。

然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农业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耕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之一,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个期末总结中,将对耕作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回顾本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总结1. 耕作学概念及发展历程耕作学是研究耕作系统、耕作方式和耕作措施的综合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农业活动。

从最初的简单工具到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我们可以看到耕作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2. 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指人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通过种植、土壤处理和管理等措施,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套有机整体。

因此,合理的耕作系统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农民对土壤和作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不同的耕作方式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对于土壤保护和农作物增产具有很大的影响。

4. 耕作措施耕作措施是指在耕作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具体技术和方法。

如深耕、中耕、浅耕等。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三、实践总结在本学期的实践中,我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田间实验和农业生产。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得到的几个主要总结:1. 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作物种植要求下,要选择适合的耕作方式。

比如,在沙质土壤上种植庄稼时,浅耕可以降低水分蒸发;而在粘土壤上,中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

因此,耕作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2. 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合理管理土壤水分。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控制灌溉、覆盖物料等方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并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1. 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耐盐较强的:向日葵、高粱、田箐、苜蓿、芦苇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葡萄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铃薯、蚕豆耐碱(ESP饱和度):小麦、大麦、棉花中度耐碱:水稻敏感:豆类极端敏感:柑桔2. 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富N 作物:豆科富碳耗N 作物:禾本科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3. 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小麦、燕麦、苜蓿、油菜、萝卜、甜菜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甘薯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四季豆、黄瓜、菜豆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光性不同)4. 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喜凉作物a喜凉耐寒型冬小麦、冬大麦、黑麦b 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喜温作物a 温凉型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田箐、黄麻等c耐热型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西瓜等5. 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基本耕作(初级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次级耕作):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起垄8. 土地当量比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 nt ratio, LER):为了获m得与间混m YLER弋Y-作中各个作i-"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Yi :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际单产Yii :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实际单产M :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种植制度是核心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二、名词解释部分1. 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耕作学重点

耕作学重点

第一章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的核心,又称为“用地制度”。

(2)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养地制度也称农田土壤管理制度,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和保障。

2、“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耕作制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有机综合技术体系。

它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是土地资源)、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实现农业的区域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3、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功能:(1)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硬技术;2)土地上多作物、多部门的组合技术:麦、稻、棉;种植、养殖业、加工业等;3)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4)农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

(2)宏观布局功能: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利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等,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结构、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空间分布、结构优化,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5)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主导、增长点4、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2)资源紧缺与环境恶化的制约依然存在(3)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5)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7)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

第二章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作用:(1)是体现种植业综合效益的战略指导方案(2)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和组成部分2、作物布局的原则:(1)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1)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某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度2)作物生态适应性差异是自然规律,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因地种植,才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获得产量高而稳、投资少而经济效益高的效果4)生态适应性较广的作物分布广,种植面积可能较大;反之则窄;不论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宽窄都有其最适分布的范围。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一、耕地选择1. 土壤肥沃度土壤肥沃度是决定农田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作为耕地。

因此,在选择耕地时,首先要考察土壤的肥沃度,选择肥沃度较高的土地进行耕种。

2. 土壤pH值土壤的pH值对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耕地时,需要考察土壤的pH值,选择适宜的土壤进行耕种。

3. 地形地势地形地势对于农田的排水和灌溉以及耕地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耕地时,地形地势的平整度、坡度等因素需要进行充分考虑。

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选择耕地时,需要考虑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耕种。

二、耕地准备1. 地面平整平整的地面可以更好地促进种子的发芽和作物的生长,因此在耕地准备阶段需要对地面进行充分的平整工作。

2. 土壤肥养耕地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施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分的营养。

3. 土壤翻耕翻耕可以使土壤更松软,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因此在耕地准备阶段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翻耕工作。

三、播种1. 选种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进行播种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播种时,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2. 播种时间播种时间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播种时间,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进行种植。

四、田间管理1. 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充分生长所必不可少的一步,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施不同的肥料,因此需要在田间管理中对作物进行适时的施肥工作。

2. 灌溉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充分的水分供应,因此在田间管理中需要进行适时的灌溉工作,保证作物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3. 除草除草是保证作物生长的重要一环,及时有效地去除杂草,可以保证作物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4. 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田间管理中需要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1.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耕作学至关重要。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耕作学需要对土壤进行分类和评价。

2.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

了解土壤肥力有助于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掌握土壤肥力的检测方法、养分供给规律以及合理施肥的技术。

3. 作物生长发育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有深入了解,包括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幅度、光热需求、湿润度需求等。

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 作物品种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耕作目的对作物品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包括耐逆性强、适应产量高等特点。

5. 施肥技术施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采取科学的施肥技术。

6. 灌溉技术灌溉是调节作物生长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规律,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量,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7. 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有深入了解,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采取生物防治等方法。

总之,农学耕作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深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选择、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耕作学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土壤和作物的管理,以及种植技术和实践。

在现代农业中,耕作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耕作学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特性将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土壤可以根据其粒径分为粗壤、中壤和细壤三种类型。

粗壤的土壤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中壤土壤的颗粒大小适中,适合作物的生长;细壤的土壤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

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耕作学家会使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和技术来管理土壤和作物。

2.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许多土壤具有较低的肥力,因此需要进行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肥、灌溉、耕作和混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提高其肥力和透水性,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耕种方式耕作学还涉及到不同的耕种方式。

传统的耕种方式包括旋耕、深耕、畦耕和水稻田耕种等。

然而,在现代农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耕种方式也被引入到耕作学中,例如机械播种、精准农业、无人机耕作等。

这些新的耕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 植物生长调控植物生长调控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包括施肥、施药、灌溉、调节生长激素、修剪和授粉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叶片生长和花果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5. 土壤保护最后,耕作学也涉及到土壤保护的知识点。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保护和管理好土壤资源。

土壤保护包括防风固沙、防水蓄水、防沟蚀和防土壤污染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论述)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光、热、水、土、生物)农业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技术装备和各种农业基础设施。

(人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投入及市场)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光热水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是大部分地区的限制因素。

★年辐射量最多: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全年日照时数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

二,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

三,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四,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社会:人口:人口多、农村人口过剩经济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设备:有效灌溉面积40%;化肥用量大;机械化耕地70%;现代装备水平不足,农用能源增长较快科技:提高快,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基本普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对差距大第二章作物布局★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配置。

广义:特定区域的种植业区划,即作物的地理分布,它要求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

包括:作物总体布局、品种布局、秧田布局。

狭义:一个生产单位(农场、农户、村镇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分布情况。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作物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

★内容:作物、品种、田块、熟制的布局步骤:1、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求2、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状况3、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确定:作物组成、面积比例5、确定:种植区、田间配置6、可行性鉴定作物布局的意义1、农业布局的基础2、因地制宜:合适的作物类别、品种、比例种养结合、生态平衡3、确定合适的作物结构4、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农、牧、渔结合)★★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依据1、基本:首先满足社会需求2、作物: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3、市场:符合市场需求4、农民: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5 . 搭配: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适当集中,灵活多样。

6、灵活:根据生产、经济、技术条件变化不断调整7、生态:用养结合、综合平衡作物生态适应性:特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环境的吻合程度。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结果。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对于具体生物而言,各种环境因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的适应上限和下限(也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大小决定了该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忍耐范围。

★光适应性C3作物特点:★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举例:小麦、大麦、水稻、棉花、大豆、马铃薯、西红柿、葡萄C4作物特点:光饱和点高、CO2补偿点低、光合效率较高举例:玉米、高粱、甘蔗、谷子、苋菜耐阴作物&喜光作物耐阴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低;喜光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高现在栽培的大田作物绝大部分是喜光作物。

一般收获籽粒喜光性强,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稍少,茶叶、咖啡等耐阴性稍强喜光作物:水稻、棉花、大豆、谷子;耐阴作物:叶菜类、马铃薯、豌豆、萝卜。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超过12h以上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

短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低于12h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南部的低纬度地区中日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麦、油菜、甜菜、萝卜、三叶草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甘蔗、甘薯。

中日照作物:番茄、菜豆、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考:长/短日照作物南/北移生育期提前or推后;温度适应性★喜凉作物要求:温度低,生长盛期适宜温度为15~20℃,整个生长期需要>10℃积温1500~2 200℃。

分布:在无霜期较短的北方或者南方山区,在暖温带或亚热带冬春季节的复种作物或填闲作物。

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春小麦、大白菜、胡萝卜、芜箐及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作物。

喜凉耐寒型: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

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稞(裸大麦)。

★喜温作物要求:温度水平较高,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

温凉型:生长适宜温度20~25℃,10℃积温1800~2 800 ℃。

大豆、糜子、甜菜、红麻。

温暖型:生长适宜温度25~30℃,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苎麻。

耐热型:忍耐30℃以上的高温,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

亚热带作物要求:年平均温度高于20℃,1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0℃。

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我国: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和甘蔗。

热带作物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5 ℃左右即受冻我国:橡胶、油棕、椰子、可可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水稻喜湿润型:陆稻、燕麦、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中间水分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耐旱怕涝型:谷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耐旱耐涝型:高粱、田箐、草木犀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耐瘠型:豆科作物;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高粱、向日葵、荞麦、黑麦等);及根系和地上部不太发达,但吸肥能力较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谷、糜、大麦、荞麦、胡麻、芝麻)喜肥型:小麦、玉米、西瓜、杂交稻、蔬菜。

中间型:这类作物需肥幅度较宽,适应性广。

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适砂土型:花生、甘薯、马铃薯、西瓜、南瓜等作物;沙打旺、苜蓿适壤土型:棉花、大麦、油菜、豆类、麻类、烟草;小麦、玉米★适粘土型: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小豆、蚕豆对土壤酸碱度pH的适应性宜酸性作物:pH5~6,黑麦、燕麦、马铃薯、芝麻、甘薯、荞麦、小花生、油菜、烟草、绿豆。

宜中性作物:pH6~7,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油菜、豌豆、向日葵、棉花、水稻、甜菜、高粱。

宜碱性作物:pH>,棉花、甜菜、草木犀、高粱、苜蓿。

对土壤盐碱度的适应性耐盐性较强的作物:稗、向日葵、蓖麻、高粱、苜蓿、紫穗槐耐盐性中等的作物: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甜菜不耐盐或忌盐的作物:糜、谷、小麦、甘薯、燕麦、马铃薯、蚕豆耐碱作物:小麦、大麦和棉花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

1、地势升高——温度减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积温减少150℃,相当于纬度北移一度多(纬度每北移一度,积温要少110~140℃)。

2、地势升高——雨量增加。

总结:地势的高低影响熟制布局。

高寒地区只能一年一熟,低海拔地区可以复种。

北坡:多为耐寒、耐阴、喜湿的作物,如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燕麦、甜菜等;南坡:多为喜阳耐旱与喜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糜、大豆、甘薯、棉花等。

第三章多熟种植1. 多熟种植熟制:表示耕地利用程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制,多熟制:三年四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五熟,一年三熟。

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同一田地上、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集约化。

★类型:包括复种、间套作两个方面。

复种单作: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

特点:小麦、水稻、大豆;作物单一、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高。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按收获季数分为:二茬复种、三茬复种和四茬复种。

主要形式: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等。

间作(Intercropping):同一田块、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多种作物。

符号:‖要求: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特点:集约利用空间;作物可以单行、多行,成行成带分布;多样丰富、★尚好管理、土地生产率较高;但由于间作作物不同,因此★不便于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