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合集下载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2013.12.11|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

应该填0.25%(或者0.20%)。

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

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面外长度修正系数β对 配筋的影响
随着剪力墙高度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 剪力墙配筋出现减小的趋势。钢筋混凝土构件 的稳定系数 值对配筋的影响会逐渐减小,按照 公式(1),剪力墙配筋面积 为负值时,表示 此时混凝土部分可以承担全部的轴向压力,而 不需要钢筋参与受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稳定 系数 已经不起作用,此时墙体的面外效应已经 不是其轴心受压承载力影响因素,面外修正系 数 符合了这个规律。
35
36
“混凝土规范”、“抗 规”、“高规”关于 构造边缘构件尺寸的 规定略有不同,程序 允许用户依据不同的 规范确定。
38
1607(只考虑相当于墙平面内的配筋1607,不考虑另外一侧的配筋, 且分布筋配筋率取为0)
短肢墙全截面配筋:1100*300*0.01%=3300,除以2=1650
• 实例5:带端柱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竖向墙:8900+(400-200)*350*0.6%=9320 水平墙:10881+(400-200)*350*0.6%=11301 柱(9602+9629)*2-4*490=36502 叠加得:36502+9320+11301=57123
14000 400 3000
7000 400 3000
7000 400 3000
端柱长(mm) 200
200
200
轴力N(KN) 混凝土强度
fc(Mpa) 钢筋抗压强 度fy(Mpa) 竖向分布筋
配筋率%
8642000 11.9 300 0.3
8642000 11.9 300 0.3
8642000 16.7 300 0.3
轴压比
边缘构件属性
• 执行规范较高要求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边缘构件配筋率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边缘构件(如梁、柱等)的配筋量与构件截面面积之比,是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

通过合理设置边缘构件配筋率,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抗裂性能。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构造方法和设计要点。

首先是受力分析。

在进行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设计时,需要对边缘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

边缘构件通常承受较大的受拉力和弯矩,因此在配筋率的确定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受力情况。

可以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对边缘构件进行力学计算,得到准确的受力情况,为配筋率的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是规范要求。

在进行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设计时,需要参考相关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中通常会给出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要求或建议。

例如,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了钢筋混凝土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

设计师应当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结构性能的需求,合理确定边缘构件的配筋率。

另外是工程实践经验。

在进行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设计时,设计师还应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建筑经验。

通过观察和总结已建成的工程实例,可以了解到在具体的工程中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实际应用情况。

实践经验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设计师确定合适的配筋率,避免出现结构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最后是材料性能。

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设计还要考虑到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

钢筋的强度和粘结性能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受力性能,而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则决定了结构的抗震和抗裂性能。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试验数据和材料性能要求,合理选择配筋率,以确保结构的材料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受力分析、规范要求、工程实践经验和材料性能等多个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配筋率设计,才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因此,在进行边缘构件配筋率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灵活应用,并进行充分的实践验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可靠性。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
边缘构件配筋率是指边缘构件中钢筋的总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

它用来表征边缘构件的抗弯刚度和承载能力,确保了边缘构件在受力时不发生过度变形和破坏。

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时,需要考虑结构设计的要求以及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

常见的边缘构件包括梁、板、柱和墙等。

配筋率的确定一般是根据设计荷载和构件尺寸来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边缘构件在受弯和剪力作用下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以下规定:
1. 对于受弯构件(梁、板等),一般按照混凝土受压区域截面面积的0.15%~0.25%进行配筋,以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弯承载能力。

2. 对于受剪构件(柱、墙等),一般根据构件的长宽比、轴力和设计荷载确定剪力配筋率。

一般来说,长宽比较大且受弯承载力较大的构件,剪力配筋率应适当增大。

3. 对于边缘构件的纵向配筋率,一般按照设计荷载和满足混凝土受压区域承载力要求来确定。

在实际设计中,除了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因此,配筋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结构安全性、施工难度和造价等。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边缘构件需要设定一定的钢筋配筋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承载力。

边缘构件一般是指结构的梁、柱、板等构件的边缘部分,在结构中起着连接、支撑和传力的作用。

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在设计中应该合理确定。

本文将从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设计要求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概念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指在给定的结构设计条件下,边缘构件中所设定的最小钢筋配筋率。

这个配筋率并不是固定的数值,而是根据结构的所承载荷载、构件的尺寸和材料的性能等因素来确定的。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在正常荷载、极限荷载和极限状态等工况下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并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包括梁的宽度、高度、跨度等参数,柱的尺寸和高度等参数,板的厚度等参数。

2.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边缘构件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

3.根据材料的性能和规范的要求,确定边缘构件的受压区高度、受拉区高度、弯矩、剪力等参数。

4.根据结构的边缘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和受力情况,计算所需的最小配筋率。

5.参考规范中对于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确定最终的设计配筋率。

三、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设计要求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国家相关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等。

这些规范对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钢筋保护层不应小于规范要求的数值,以保证钢筋的防腐蚀和耐久性。

2.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规范的要求,一般不低于规范规定的数值。

边缘构件 纵筋直径

边缘构件 纵筋直径

边缘构件纵筋直径边缘构件,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建筑物或者其他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构件。

它们通常位于结构的边缘或交接处,负责传递和分散荷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边缘构件的设计和选择是结构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纵筋直径是一个关键参数。

纵筋直径是指边缘构件中使用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大小。

纵筋是承受结构荷载的主要力量传递元素,其大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纵筋直径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荷载大小和结构形式,还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施工工艺,确保边缘构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选择纵筋直径时,首先要考虑边缘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大小。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通常会根据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荷载大小,然后根据设计准则和规范来选择合适的纵筋直径。

一般来说,如果承受的荷载较大,纵筋直径也应该相对较大,以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

其次,结构形式也是影响纵筋直径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结构形式对边缘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悬挑结构来说,由于受力方式的特殊性,边缘构件通常需要更大直径的纵筋来抵抗弯曲和剪切力。

而对于连梁结构来说,边缘构件通常需要更大直径的纵筋来承受水平力和剪力。

此外,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施工工艺也是选择纵筋直径的因素。

纵筋的直径越大,其截面积和抗拉强度也越大。

然而,纵筋直径过大会增加纵筋的用量和施工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成本。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纵筋直径,以兼顾结构性能和经济性。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确定边缘构件的纵筋直径,工程师需要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并参考相关的设计准则和规范。

他们会考虑荷载大小、结构形式、材料性质和施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边缘构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边缘构件的纵筋直径选择是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选择纵筋直径需要综合考虑荷载大小、结构形式、材料性质和施工工艺等多个因素。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工程师可以确定适当的纵筋直径,确保边缘构件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安全可靠的目标。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计算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计算

边缘构件配筋计算是结构工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边缘构件配筋计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边缘构件是指位于结构边缘或角落处的构件,如梁、柱等。

它们承担着传递和分散荷载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配筋计算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边缘构件的配筋计算主要基于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规范,通过考虑荷载、材料性能、构件几何尺寸等因素,确定钢筋的数量、直径和布置方式。

二、计算步骤确定荷载: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确定边缘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包括恒载、活载、风载、地震荷载等。

选择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和当地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

确定材料的强度等级、弹性模量等性能指标。

初步设计:根据荷载和材料性能,进行边缘构件的初步设计。

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尺寸和钢筋的初步配置。

受力分析:对边缘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包括弯矩、剪力、轴力等。

根据受力分析结果,调整钢筋的配置,以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详细设计: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

确定钢筋的具体数量、直径、间距和锚固长度等。

同时,考虑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优化钢筋的布置方式。

复核与校验:完成配筋设计后,进行复核与校验。

检查钢筋的配置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实际施工条件,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注意事项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在进行边缘构件配筋计算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确保设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考虑施工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施工因素,如钢筋的加工、运输、安装等。

确保设计的可实施性和经济性。

注重细节处理:在配筋计算中,应注重细节处理,如钢筋的锚固长度、间距等。

这些细节因素可能对构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需要仔细考虑和计算。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大大提高配筋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工程师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及时更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规范的更新,边缘构件配筋计算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剪力墙墙身边缘构件配筋说明

剪力墙墙身边缘构件配筋说明

剪力墙配筋计算结果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那么单侧就是0.8/2=0.4cm^2,而一根8为0.503,已远大于0.4,所以Φ8@200足够,不必加大。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计算过程是:1000X200X0.3%=600mm^2,但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300mm^2.3. 剪力墙墙身水平筋的计算:假定在总信息中输入的水平筋间距为200,satwe算的的水平筋配筋面积为H3.0,假定墙厚为400mm,两排筋,那么水平筋单边配筋面积是不是这样计算:(300/2)*1000/200=750mm2单边配筋面筋为300/2@200,即150mm2@200。

我一般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50 mm 计算结果是H0.8 那就用0.8*100*1000/250=320mm2 再除以2 就是16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160 满足要求了!阴影区就是λv区域的钢筋构造都是箍筋(大箍套小箍),λv/2区域的钢筋构造是箍筋与拉筋。

阴影部分是剪力墙的加强部位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纵筋的间距不大于200mm,阴影范围以外的地方按照墙体配筋即可并且墙体的配筋率一般是0.25%对于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抗震规范图6.4.7)必须采用箍筋,阴影范围之外可以采用箍筋或拉筋,但约束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最大为300 具体参考箍筋无知的间距要求,高规要求箍筋间距最大不宜大于300 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而构件内一般都是有纵筋的地方都需要箍筋或者拉筋链接起来。

规范没规定纵筋的最大间距,可规定了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拉筋)的肢距不能大于300mm,一般来说,搁一纵筋布一箍筋(拉筋)算下来(用PKPM)的配箍率刚刚够(配合直径),这也应该是3楼说你应该布150mm间距的原因。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要求好家伙,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关于“约束边缘构件箍筋要求”这个话题。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难懂,像是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其实呢,换个说法,它就像是给咱们建筑“骨架”上加了点保护装备一样。

就像给车加个防撞梁,避免车撞上去之后直接报废。

你想,建筑工程里,边缘构件就像是建筑的“边防”,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压力。

所以,给它加箍筋,是为了让它更牢靠,不容易变形,保护建筑不被外界因素“坑”了。

要知道,箍筋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装饰”,它的作用就像那种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的老大,总是充当着保护神的角色。

要不怎么说,建筑结构设计可不能马虎。

咱们可不能让这边缘构件成了“软肋”。

箍筋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边缘构件牢牢地“抱在怀里”,就像妈妈搂住孩子一样,保证它们不容易松动,稳定不出岔子。

因为一旦边缘构件出了问题,那可是大事儿,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箍筋,边缘构件就像是没有依靠的孤儿,谁来保护它?你要说,箍筋到底怎么“加”才合适?哎,这可得讲究了。

箍筋的位置、数量、直径,甚至是它们之间的间距,都有一整套的标准要求呢。

简直就是“按规矩来”,不可以随便造作。

比如说,箍筋的位置得合理,一定要靠近构件的边缘,想想看,这不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合身的衣服吗?太松了,根本保护不了;太紧了,又不灵活,反而妨碍了施工。

人家说“黄金搭档”不就是这么来的嘛!箍筋的数量可得多放几个。

你别看它就像一根根细小的钢筋,可这些小东西就能有效地承受压力,把外部的冲击力分散到构件的各个地方。

否则,压力集中在一点,构件可能就像是被撞击的玻璃,突然碎裂,麻烦就大了。

所以呢,咱们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布置箍筋,不能偷懒,更不能随意减少数量。

工地上谁敢心疼钢筋,结果只能是为了一时省事,给自己找大麻烦。

想当年某工地上,就是因为箍筋没加够,后期出现了结构裂缝,修都修不回来了,那时候就真是“后悔药吃了都不管用了”。

箍筋的直径也不能小看,太细了,它就像是身形瘦弱的运动员,难以扛得住大重量;太粗了,又浪费了资源,施工成本直线飙升,真是得不偿失。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
二 、科学配筋的原则与方法 由于剪力墙形状的多样性 ,而规范所规定的边缘 构件仅有图 1 ,2 所示的形状 ,故不能涵盖设计上的所 有情况 ,考虑到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共同特点 ,把约 束边缘构件分为节点区 (图 3 ,4 中阴影部分) 和外伸翼 缘两部分 (图 3 ,4 中的 lw , lf 部分) ,构造边缘构件仅有
3 500 4 600
3 750 5 000
4 000 5 300
4 250 5 600
4 500 6 0000 6 600
250
2 750 2 750 3 000 3 250 3 500 3 750 4 000 4 250 4 500 4 750 5 000 5 250 3 600 3 600 4 000 4 300 4 600 5 000 5 300 5 600 6 000 6 300 6 600 7 000
(2) 边缘构件非阴影区部位 ( 图 3 ,4 中的 lw , lf 称 为外伸翼缘) 的箍筋竖向间距为阴影区部位的两倍 ,即 200 ,300 两种 ; 外伸翼缘另设置构造箍筋使得箍筋或 拉筋沿竖向间距满足规范的要求 。
(3) 边缘构件的箍筋肢距控制在 200 左右 ,肢数根 据剪力墙墙肢 ( bw , bf ) 厚度分别定为 : bw ( bf ) = 200 ~ 250 时为两肢箍 , bw ( bf ) = 300 ~500 时为三肢箍 , bw ( bf) = 550~700 时为四肢箍 , bw ( bf) = 750~800 时为 五肢箍 。
第 33 卷 第 8 期
建 筑 结 构
2003 年 8 月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
李盛勇 张元坤
(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广州 510010)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范本一:1.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1.1 引言1.1.1 目的和背景1.1.2 文档范围1.1.3 术语和定义2. 构件概述2.1 构件名称2.2 构件功能2.3 构件形状和尺寸3. 配筋要求3.1 强度要求3.2 稳定性要求3.3 耐久性要求3.4 构件布置要求4. 配筋详细分析4.1 构件受力分析4.2 剪力墙采用的钢筋型号和强度等级 4.3 主筋布置4.4 剪力筋布置4.5 箍筋布置4.6 构件间连接筋布置5. 抗震性能分析5.1 设计地震动参数5.2 反应谱分析5.3 构件抗震性能评估6.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 构件配筋示意图- 剪力墙设计计算表格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强度要求:指剪力墙边缘构件在规定荷载作用下的极限强度要求。

- 稳定性要求:指剪力墙边缘构件在不发生局部失稳和整体失稳的条件下的设计规定要求。

- 耐久性要求:指剪力墙边缘构件在规定使用寿命内能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要求。

- 构件布置要求:指剪力墙边缘构件在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上的设计要求。

- 反应谱分析: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作用时间历程的方法,是根据已知地震动记录进行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范本二:1.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1.1 简介1.1.1 目的和背景1.1.2 文档范围1.1.3 术语和定义2. 构件概述2.1 构件名称2.2 构件功能2.3 构件形状和尺寸3. 配筋要求3.1 强度要求3.2 稳定性要求3.3 耐久性要求3.4 构件布置要求4. 配筋详细分析4.1 构件受力分析4.2 剪力墙采用的钢筋型号和强度等级 4.3 主筋布置4.4 剪力筋布置4.5 箍筋布置4.6 构件间连接筋布置5. 抗震性能分析5.1 设计地震动参数5.2 反应谱分析5.3 构件抗震性能评估6.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构件配筋示意图- 剪力墙设计计算表格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强度要求:指剪力墙边缘构件在规定荷载作用下的极限强度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原则(试行)

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原则(试行)

(1.原则上,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剪力墙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

2.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剪力墙,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时,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3.根据高规表7.2.16注3:“其他部位的转角处宜采用箍筋”,故对于一二级转角墙仍采用封闭箍形式,对于三四级转角墙采用封闭箍与墙身水平筋间隔布置的方式。

)
1、原则上,地震力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的地震作用时,非加强区(需设约束边缘构件时为加强区上延一层的以上各层)执行水平分布钢筋代替箍筋的做法;地震作用不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时,采用传统做法。

4.对于平面外承受较大弯矩及集中力的边缘构件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一、二、三级 8@150,四级及非抗震 6@200。

5.如当地审图不认可利用墙身水平筋代替封闭箍筋,仍采用封闭箍。

6、约束边缘构件可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
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且箍筋间距需满足规范要求。

7、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腰筋时,边缘构件应采用箍筋,或单独配置连梁腰筋。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1:正文:一、剪力墙墙身配筋1. 剪力墙的概念及作用剪力墙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元素,用于抵抗建筑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剪力和扭矩作用。

其作用主要包括:(1)承受水平荷载,抵抗结构的倾覆和侧向位移;(2)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抗震性能;(3)分担结构荷载,降低其他构件的受力。

2. 剪力墙墙身配筋原则(1)配筋布置应满足受弯和受剪要求;(2)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墙体的某一侧;(3)配筋应附加于墙身外表面,并通过横向钢筋连接与其他墙段。

3. 剪力墙墙身配筋步骤(1)确定墙身的截面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墙身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墙身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二、边缘构件配筋1. 边缘构件的定义及作用边缘构件是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主要用于增强结构的刚度和抗剪能力,防止构件的破坏和失稳。

其作用包括:(1)提供刚性支撑,减小构件的挠度和位移;(2)抵抗水平荷载,分担墙体或构件的受力;(3)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 边缘构件配筋原则(1)配筋应满足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要求;(2)配筋应跨越边缘构件全高或有效高度的范围;(3)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构件的某一侧。

3. 边缘构件配筋步骤(1)确定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附件:本文档附带剪力墙墙身配筋和边缘构件配筋的示意图和计算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剪力墙:具有承受水平力作用的墙体构件。

2、配筋:指钢筋的布置和连接。

3、边缘构件:指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起到增强结构刚度和抗剪能力的作用。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边缘构件选筋规则纵筋的选筋规则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

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试配,可以确定要选配的根数,如果该根数在纵筋允许根数范围内,则选配成功;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试配下一个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直至选配成功。

4)如果所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内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用户指定的优选序列不合适或者该边缘构件配筋要求高),程序会自动对墙柱纵筋等级内的所有符合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选配。

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纵筋的情况。

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 Available,不可用)。

5)如果箍筋无法选配出的情况下,程序会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

选配出的纵筋自动考虑构造直径要求,纵筋间距要求执行的是参数的默认最大(300mm)和最小(75mm)间距要求,如果工程有特殊需要,用户可以自定设定。

?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1)在完成纵筋布置后,沿各墙肢和构件外轮廓安排箍筋,再按用户参数中设定的“隔一拉一”(满足无支长度不大于300mm)或者“逐根拉筋” 的要求增补拉筋。

统计一道箍筋的总长度;2)按照配箍率要求,根据箍筋的间距和直径选筋库(间距优先)试配箍筋。

如果某规格(间距和直径)确定箍筋率大于设计配筋率且比值小于优选钢筋放大系数上限,则试配成功。

如果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则取大于设计配筋率的配筋量最小的规格。

3)如果箍筋选筋库中所有规格都不能大于设计配筋率而未选配工程,程序则自动检查是否是设定了“隔一拉一”,并尝试按照“逐根拉筋” 的要求重新设定拉筋,增加一道箍筋的总长度。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

砼规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抗规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一、共同点:1、都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约束边缘沿墙肢的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少于450㎜和1.5倍墙厚。

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同时应满足下表要求:3、三规的轴压比取值相同:Hw为墙肢长度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5、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二级抗震分别不小于为1.2%和1.0%。

4、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和150㎜。

这是三规中一致的。

配箍特征值λν都为0.2。

二、不同点: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级抗震为1.2%,二级抗震为1%,但对纵向钢筋最小配筋量《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高于其它两个规范。

“高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6和6φ14。

而“抗规”和混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4和6φ12。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高层建筑结构必须满足“高规”的要求,如果是多层建筑可以按“混规”执行。

不能打擦边球。

我亲自做过一个项目,29层,短肢剪力墙结构,二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约束构件的配筋都是φ12。

这是严重违规的,至少6φ14。

2、“混规”对三级、四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及其它部位的纵向钢筋、箍筋、拉筋的最小值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其它“二规”则语焉不详。

3、“混规” 11.7.14第4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一、二级抗震等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且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的转角墙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按墙肢截面高度的1/4。

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原则探讨

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原则探讨

Kang zhen qiang bian yuan gou jian pei jin yuan ze tan tao 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原则探讨■刘立明对于抗震墙边缘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可以覆盖抗震墙结构中绝大多数边缘构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边缘构件,出于降低"含钢量”的考虑,往往有意识地套用有关规范条文,配置最低限度的钢筋,导致边缘构件普遍配筋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建筑质量安全,本文对抗震墙边缘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置原则进行探讨。

抗震墙边缘构件是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构件,也是影响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安全的关键构件。

对于—般的边缘构件设计,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即可,但是,对于特殊的边缘构件,有关规范条文并未明确。

因此,对此类边缘构件的纵筋和箍筋配置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廉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设计原则综合考虑规范规定和结构准则,对边缘构件纵筋间距的最大间距提出如下原则:1.任何情况下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应大于规范规定的墙身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

JGJ3-2010第7.2.15条3款、第7.2.16条第3款提出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JGJ3-2010第7.2.18条提出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据此,要求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尽管上述条文为“宜”或"不宜”,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无任何难度,因此按照GB50011-2010(2016年版)和JGJ 3-2010的用词说明所规定的原则,设计中应当执行。

2.按照JGJ3-2010第7219条的规定,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G 19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详解

G 19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详解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概念:混规6.6.3 高规7.2.15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等级2、确定lc的长度3、确定阴影区的范围(lc减阴影区长度需要调整),也由此确定了非阴影区的范围.一般都无lc,也就是没有非阴影区,因为墙体很长的时候轴压比小,很短的时候lc会小于阴影区的。

4、确定阴影区箍筋及拉筋直径,沿竖向及水平间距5、确定非阴影区箍筋及拉筋直径,沿竖向及水平间距6、纵筋直径、根数的确定7、看satwe计算结果,箍筋及竖向钢筋是否满足计算要求。

8、插件的使用,提高绘图速度。

总结:体积配箍率不满足的时候怎么办?加密箍筋;加大直径;墙体水平筋代替(注明做法或者加做法大样);增加拉筋;组合配筋。

几个要注意的问题:(1)暗柱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200mm时,要考虑归并。

(2)是否满足高规7.2.2-5(3)约束边缘构件要特别注意墙体钢筋是否计入体积配箍率的问题以及非阴影区是否设置封闭箍筋的问题,通过试算得出结论。

注意问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墙体水平筋配筋与箍筋是否相符。

一般情况下墙体水平筋的贡献不会超过30%。

(4)如果竖向钢筋直径大于16的时候,如18、20等,注意保护层厚度同钢筋直径,就不是15了,一般总说明会有这么一句话的。

(5)竖向间距一般取值为100、150,但是有些设计院为了省钢筋,会调整间距为125、110等,正好满足体积配箍率,此时宜仔细计算为宜;还有一种做法是箍筋拉筋用组合配筋,用软件分别计算相加即可。

(6)注意T形截面的非阴影区的确定。

(7)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

(8)(9)归并的问题作业要求:案例一的模板图画完之后,底部加强区要求拿出首层来画YBZ和GZB各五个,画墙体配筋图,另外再画标准层任意一层的GBZ 图,至少画五个。

都要有计算书,画的越多越好。

边缘构件 纵筋直径

边缘构件 纵筋直径

边缘构件纵筋直径边缘构件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构件之一,其纵筋直径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

本文将围绕边缘构件纵筋直径展开讨论,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定义边缘构件是指建筑结构中靠近边缘的构件,如梁、柱等。

纵筋直径是指边缘构件中纵向钢筋的直径,用于承受结构荷载并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 影响因素边缘构件纵筋直径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荷载边缘构件所承受的荷载是决定纵筋直径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结构荷载会导致不同的受力情况,从而要求不同直径的纵筋来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2.2 结构形式边缘构件的结构形式也会对纵筋直径的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悬挑梁的边缘构件需要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因此其纵筋直径一般较大。

2.3 材料性能钢筋的材料性能对纵筋直径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高强度钢筋的纵筋直径可以相对较小,而普通强度钢筋的纵筋直径则相对较大。

2.4 抗裂性能边缘构件的抗裂性能也是选择纵筋直径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较大直径的纵筋可以有效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减小裂缝的宽度和数量。

3. 计算方法边缘构件纵筋直径的计算通常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即根据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来确定直径的大小。

3.1 弯矩计算首先需要计算边缘构件所承受的弯矩。

根据结构的荷载情况和几何形状,可以采用力学原理或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弯矩计算。

3.2 配筋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弯矩值,可以采用配筋计算公式来确定纵筋的数量和直径。

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包括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面积计算公式和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等。

3.3 验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纵筋直径,需要进行验算以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验算通常包括对纵筋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剪力承载力等进行检查。

4. 应用实例边缘构件纵筋直径的选择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实例:4.1 梁的纵筋直径选择在梁的设计中,纵筋直径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G 15-16 墙体配筋及构造边缘构件配筋

G 15-16 墙体配筋及构造边缘构件配筋

讲课大纲
总结模型阶段
绘图顺序:模板图、板配筋(建筑修改对板配筋影响不大,对墙体影响大)
1、通过图集认识墙体钢筋(墙体包括暗柱,要梳理清楚墙体配筋和暗柱即边缘
构件配筋之间的关系,理解墙体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的作用,理解边缘构件的受力原理,可以和梁配筋类比,为什么梁的受力钢筋均配置在底部顶部,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墙体暗柱均在端部),地上墙体钢筋水平筋在外侧,而挡土墙竖向钢筋在外侧,要理解其中的原因。

墙体要求:高规7.2.3,高规7.2.2~7.2.8
高规7.2.17、高规7.2.18,高规7.2.19、抗规6.4.3 抗规6.4.4. 混规:9.4.4,11.7.15
墙体配筋结合软件配筋结果与构造要求
钢筋配筋表的绘制
2、高规7.2.14、7.2.15、7.2.16 抗规6.1.3
要理解约束与非约束区的设置,结合嵌固端的概念来理解
墙体上下不对齐时边缘构件的处理
地下一层的边缘构件的画法
梁搭墙做法
看与抗规的区别
画构造边缘构件:
两种情况: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的时候:
基础顶作为嵌固端的时候:轴压比怎么看,是看地上一还是看嵌固端的上一层?。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率(新规范)—小伙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率(新规范)—小伙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200/200=0.10%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200/250=0.8%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150/250=0.11%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4/150/250=0.8%
三级(其它构造) 三级(底部构造λ c≤0.3) 三级(底部约束λ c≤0.4) 三级(底部约束λ c>0.4) 二级(其它构造) 二级(底部构造λ c≤0.3) 二级(底部约束λ c≤0.4) 二级(底部约束λ c>0.4) 一级(其它构造) 一级(7、8度,底部构造 λ c ≤0.2) 一级(7、8度,底部约束 λ c ≤0.3) 一级(7、8度,底部约束 λ c>0.3) 一级(9度,底部构造 λ c≤ 0.1) 一级(9度,底部约束λ c≤ 0.2) 一级(9度,底部约束 λ c>0.2)
分布钢 筋配筋 率 0.25%
板:75~90kg/m3 墙:120~160kg/m20~260kg/m3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2/200/200=0.57%
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4/200/200=0.77%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由于底部约束λ c>0.4时,按Zv=0.2计算的配箍率一般都大于构造箍筋,所以含钢量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00控制,配筋率 相对较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纵筋的选筋规则
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
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
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

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试配,可以确定要选配的根数,如果该根数在纵筋允许根数范围内,则选配成功;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试配下一个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直至选配成功。

4)如果所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内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用户指定的优选序列不合适或者该边缘构件配筋要求高),程序会自动对墙柱纵筋等级内的所有符合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选配。

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纵筋的情况。

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 Available,不可用)。

5)如果箍筋无法选配出的情况下,程序会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

选配出的纵筋自动考虑构造直径要求,纵筋间距要求执行的是参数的默认最大(300mm)和最小(75mm)间距要求,如果工程有特殊需要,用户可以自定设定。

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1)在完成纵筋布置后,沿各墙肢和构件外轮廓安排箍筋,再按用户参数中设定的“隔一拉一”(满足无支长度不大于300mm)或者“逐根拉筋” 的要求增补拉筋。

统计一道箍筋的总长度;
2)按照配箍率要求,根据箍筋的间距和直径选筋库(间距优先)试配箍筋。

如果某规格(间距和直径)确定箍筋率大于设计配筋率且比值小于优选钢筋放大系数上限,则试配成功。

如果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则取大于设计配筋率的配筋量最小的规格。

3)如果箍筋选筋库中所有规格都不能大于设计配筋率而未选配工程,程序则自动检查是否是设定了“隔一拉一”,并尝试按照“逐根拉筋” 的要求重新设定拉筋,增加一道箍筋的总长度。

重新对箍筋选筋库中所有规格进行试配。

4)如果仍未配出,程序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

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箍筋的情况。

5)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 Available,不可用)。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只对配箍提出了要求,非阴影区的箍筋需要墙身的竖向分布筋来固定,所以其位置需要尽量与墙身的竖向分布筋协调。

同时为了尽量利用墙身的水平分布筋替代非阴影区的封闭箍,还需要考虑非阴影区的箍筋间距与墙身水平分布筋的直径、间距协调问题。

所以本软件在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中执行的是协调优选原则,具体来说:
1)非阴影区拉筋的水平间距(肢距)取200mm和相应墙身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非阴影区长度200和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的整数倍且不小于计算值(参见04SG330P4);
2)如果墙身配筋强度等级和直径不小于边缘构件箍筋等级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墙身水平分布筋替代封闭箍筋。

3)首先,非阴影区的箍筋间距优先按墙身的水平分布筋的间距试配,如果选配的箍筋直径满足替代要求,则试配成功;否则,如果0.5倍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在约束边缘构件箍筋优选间距序列(优先级高)中,则以该间距进行试配,如果选配的箍筋直径满足替代要求,则试配成功。

注意:试配的直径规格不仅满足构造和协调替代要求,同时是约束边缘构件箍筋优选直径序列(优先级低)中的规格,例如如果试配计算结果是直径6mm的,而直径序列中无该规格,程序自动选择库中最接近6mm的规格。

4)如果无法选配出可以与墙身协调并替代封闭箍筋的结果,软件则按与边缘构件阴影区箍筋间距协调原则进行选配,首先按箍筋间距和2倍间距分别选配出一个直径,如果1倍间距的超配率较明显大于2倍间距的结果,则取两倍间距结果,否则尽量取阴影区箍筋间距的直径结果。

选配时直径尽量是约束边缘构件箍筋优选直径序列(优先级低)中的规格。

5)否则不考虑协调替代,而从约束边缘构件箍筋库中选配钢筋。

6)非阴影区的标注方式包括两种:
如果非阴影区箍筋的竖向间距与墙身水平筋间距一致,且墙身水平筋满足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条件,则用简化标记为等级直径。

此时由设计和施工方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由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的封闭箍筋,如下左图中的Ф10表示:非阴影区长度为450mm,采用一级直径为10mm的钢筋,竖向间距同墙水平分布
筋的间距为200 mm,水平间距同墙竖向分布筋间距为150mm,且墙身水平筋可以替代封闭箍钢筋。

如果非阴影区箍筋的竖向间距与墙身水平筋间距不一致,或者墙身水平筋不满足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条件,则完全标记为等级直径@竖向间距。

如下右图中的Ф8@100表示:非阴影区长度为600mm,采用一级直径为8mm的钢筋,竖向间距同阴影区箍筋的间距为100 mm,水平间距同墙竖向分布筋间距为150mm。

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可以由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由设计方和施工单位判断,比如右图示意情况下还可以部分利用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

边缘构件箍筋计入墙水平分布筋原则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均可以选择考虑墙水平分布筋。

《高规》第7.2.15明确提出约束边缘构件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的。

图集11G101-1给出了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做法。

规范对于构造边缘构件并没有给出规定。

考虑到工程实践中有构造边缘构件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的应用实例,软件对于构造边缘构件也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

具体是:
1)边缘构件所连全部墙身的水平分布筋间距相同,是计入墙水平分布筋的前提。

2)要求保证至少每隔一个是采用封闭箍筋,也就是说即使墙身间距和边缘构件箍筋间距相同,也只是每隔一个用墙水平筋替代部分箍筋。

见下图示意
3)配箍率设计值不为0的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构件及部分构造边缘构件(主要是考虑《高混规》7.2.16-4情况),计入的墙水平筋不超过配箍率设计值的30%。

而且此时要求边缘构件箍筋间距:(1)必须是参数的箍筋间距库中的;(2)与墙身的水平分布筋间距满足整数倍关系,即箍筋间距只有是墙身的1/2,1和两倍。

4)配箍率设计值为0的构造边缘构件,自动选筋时并不尽量考虑间距与墙水平间距的协调(考虑不一定节省钢筋用量),所以计入墙水平筋并不影响自动选筋的结果。

用户可以根据配筋的箍筋间距与墙水平筋的位置是否满足替代关系,决定每隔几个替代部分箍筋。

所以可能出现每两个替代部分箍筋,或者每三个替代部分箍筋(如墙箍筋间距为100,墙水平筋间距为150情况)
程序主要体现在钢筋量统计中,程序按保证至少每隔一个是采用封闭箍筋的方式进行替代。

5)墙柱编辑时,不支持指定箍筋直径/间距自动配筋,可以直接修改箍筋。

其他说明
1)通过参数控制是否考虑,默认为不考虑,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分别控制。

2)名称标注无特殊标记,通过几个途径体现
(1)TIP提示
图示中0.14%指墙水平筋计入的配筋率。

(2)配筋面积显示的“箍筋实际配箍率”
(3)自定义墙柱表中的“箍筋实际配箍率”
(4)墙柱编辑的用户提示框(最下面)
(5)施工图总说明
(6)钢筋用量统计
考虑不考虑计入,钢筋用量统计中能明显体现出来。

3)未实行与墙身编辑的联动
墙身修改钢筋后,有关系的边缘构件配筋结果并不自动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