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合集下载

戊戌六君子(精选5篇)

戊戌六君子(精选5篇)

戊戌六君子(精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戊戌六君子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戊戌六君子篇一]家乡近代史上的人物戊戌六君子-----杨锐说起家乡近代史上的人物,我首先想起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杨锐是四川绵竹人,绵竹人民因其在近代戊戌维新所作的贡献而深感骄傲,在绵竹人民广场上就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杨锐广场,绵竹距离我的家乡四川绵阳安县仅几十公里,在家时就了解到杨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也同样感到骄傲,借这次机会,我查阅各种资料,更详细的去了解了杨锐。

下面我将从几方面说说我对杨锐的了解。

少年时代崭露头角杨锐(1857年-1898年)清末维新派人士。

字叔峤,又字钝叔,1四川绵竹人。

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杨士达曾任山东曹县县丞等职;父亲杨承煦出身监生,道光洁封资政大夫。

杨锐初为张之洞弟子, 张公之洞督学四川,杨锐时尚年少,为张所拔识,因受业为弟子。

张爱其谨密,甚相亲信。

杨锐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兵法、算术、医学等学科,决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杨锐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

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作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

成为张之洞幕府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杨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幕僚。

杨锐是个孝子,当时他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他不想离开老母跟随张总督到遥远的广州任职,他以老母年事已高为由婉言拒绝。

但是张之洞铁了心召他入府。

为了打消杨锐的后顾之忧,张之洞亲自致电四川布政使,调动杨锐的哥哥杨聪到距离家乡较近的地方任职,以便奉养老母。

由此可见张之洞对这位门生的器重。

杨锐从此进入张之洞幕府。

在张总督的幕府里,杨锐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帮助张之洞起草奏折。

杨锐在府期间,凡张之洞送呈朝廷的奏疏和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侵犯谅山和滇桂边境,杨锐力主2援越抗法,并促成张之洞起用退职爱国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军关外军务帮办,率军出关,奋起反击,打败法军三路进攻,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并攻占凉山。

百年屈辱与抗争感受简短

百年屈辱与抗争感受简短

百年屈辱与抗争感受简短一、百年屈辱的感受咱一提到百年屈辱啊,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像一群饿狼一样扑向咱们中国。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虚弱的巨人,被他们各种欺负。

那些不平等条约啊,就像一道道枷锁,把中国紧紧锁住。

什么赔款啦,割地啦,感觉咱们国家的尊严被踩在脚下。

咱就说圆明园吧,那可是咱们国家的瑰宝啊,那么华丽、壮观的一个园子,被英法联军就这么烧了抢了。

一想到那些精美的建筑被毁掉,无数的珍宝被抢走,就特别心疼。

这就好比有人闯进你家,把你最心爱的东西砸了抢了,你说气不气?而且啊,当时的老百姓也特别苦,被战争搞得流离失所,吃不上饭,穿不上衣。

这百年屈辱让咱们中国在世界上都抬不起头来,感觉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

二、抗争的感受但是咱中国人可不是好欺负的!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就有无数的英雄站出来抗争。

那些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就为了把咱们国家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就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明知道去战斗可能会死,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他们的勇气和信念真的很让人敬佩。

抗日战争的时候,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

不管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努力。

地道战、地雷战,这些都是咱们老百姓智慧的体现。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儿,就是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让中国重新站起来。

这种抗争的精神,真的是刻在咱们中国人的骨子里的。

三、从百年屈辱与抗争中学到的从这百年屈辱与抗争中,咱们能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要强大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咱们现在努力学习、发展科技,就是为了让中国在世界上有话语权。

还有就是团结的力量,当年要是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怎么可能把侵略者赶出去呢?现在咱们在生活中也要团结同学、同事,一起为了更好的目标努力。

另外就是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就像那些革命者,他们面对那么强大的敌人都没有退缩,咱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概括性来讲,百年屈辱与抗争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咱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江湖歌词

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江湖歌词

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江湖歌词一个人的江湖菜九段文天上掉下个田秉锷,于是便有了一个人的江湖。

田先生不是一个名满天下、著述等身的人,其影响主要在徐海一带,而远未播及全国,这与他的功力修为极不相称。

因为在菜九看来,较之于那些名满天下、著述等身诸公,田先生的文字高出的可不是一点点,即以《江湖心雨》所包含的精彩,当今之世又有谁能望其项背。

窃以为,田先生的出现实在是一个异数,因为在我们这种荒唐世道,实不宜产生田先生这种精彩绝伦、辉映古今之人。

如果是上苍垂怜中华道统之离散将绝,特降田先生来展示其固有风采,则为时代之幸。

于菜九个人来说,田先生的出现更是上天的恩赐。

田先生是我命中的贵人。

二十多年前,菜九很偶然地认识了田先生,从此便一直得到田先生的关爱与提携——从指引研究方向,到提供发表阵地,到规范学术领域,菜九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并袭用了田先生的若干皮毛,渐渐有了招摇的资本。

田先生是菜九的前辈,学识水平更远胜于菜九,本不该由菜九来写田先生的推介文字,世上哪有学生推介老师的道理?但菜九自忖,对田先生蕴含价值的了解,当世或无人能及,何况《江湖心雨》一书是菜九央求了近一年的时间,才说动了田先生,从而辑录成集的。

因此,至少菜九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江湖向来不是褒义词,但在田先生心目中,江湖还是颇受推崇的。

他在《永恒的江湖》中坦言:“感知了江湖的博大——其大无所不包,江湖的生机——其机无所不化,江湖的规则——其则优胜劣汰,江湖的宿命——其命盈缩有期。

”由此想到,菜九曾与田先生一起出席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亲耳听他自承在专家面前只能算是游击队。

其实,那些与会专家的学术素养还真比不上田先生呢。

田先生原本是有学术追求的圈内人,也有了不小的学术建树,但由于他的特立独行,总显得很另类。

田先生最初让我心动的文字,就是他赠予我的《金瓶梅人性论》。

按说这种偏向于学术的文字应该充满学究气,但田先生的洒脱自如让菜九深深折服。

因为菜九也是有志于研究人性的,不曾想这种学术性很强的内容居然可以被打造成灵动无限的杰作,不由得心生景仰而效仿之。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戊戌六君子,他们的故事
那叫一个精彩!
这戊戌六君子啊,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他们可都是有大志向、大勇气的人。

谭嗣同,那绝对是个硬骨头。

人家都劝他跑,可他偏不,还留下了那句超
级有名的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得多有气魄!他就觉得,变法就得有牺牲,他愿意做那个冲在前面的人。

康广仁呢,一直支持着变法,为了心中的理想,那也是义无反顾。

林旭,年纪轻轻,却有着非凡的胆识和才华,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勇敢
地站了出来。

杨深秀,正直敢言,面对守旧派的压力,毫不退缩。

杨锐和刘光第,也是一心为了国家的前途,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这六位君子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

他们知道变法
这条路不好走,可能会掉脑袋,但他们不怕。

他们想让国家变得强大,不再受
欺负。

可惜啊,最后他们被守旧派给害了。

但他们的精神,就像火种一样,留在
了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正义,为了理想,有时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只要我们坚持,总有一天,光明会到来。

戊戌六君子,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戊戌变法史论》读后感

《戊戌变法史论》读后感

《戊戌变法史论》读后感篇一《戊戌变法史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戊戌变法史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受那叫一个复杂啊!说真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戊戌变法这段历史,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一堆干巴巴的知识点,可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志士仁人,他们满怀激情,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我觉得吧,戊戌变法就像是一场豪赌。

那些变法的人,可能心里也没底,但是他们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瞎折腾吗?但我想说,要是没有他们的折腾,我们的国家又怎么会觉醒?变法过程中,那是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啊!保守派的阻挠,民众的不理解,资源的匮乏……这一切都让变法的道路布满荆棘。

我就在想,如果当时的条件能再好一点,如果大家的思想能再开放一点,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呢?不过,话说回来,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呀!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的。

它让我们知道,为了国家的进步,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我会有勇气去参与变法吗?也许我会害怕,会犹豫,但我希望自己能有那份担当。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二《戊戌变法史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戊戌变法史论》,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啊!你说这戊戌变法,它咋就失败了呢?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满怀期待,觉得这下咱们国家有救了。

可谁能想到,最后落得个那样的结局。

我一直在琢磨,这到底是为啥呢?是那些变法的人太激进了?还是当时的社会根本就不具备变法的条件?也许都有吧。

你看啊,谭嗣同他们,那可真是满腔热血,一心想着要让国家强大起来。

他们的勇气,我是真佩服!可是,光有勇气就行了吗?可能不是。

我觉得吧,这变法就像盖房子。

戊戌变法百年祭

戊戌变法百年祭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咸丰帝侄。

1875年至1908年在位。

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维新,9朋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1875年同治帝死,她定5岁的载为帝,改元光绪,仍由她听政。

1898年她“撤帝归政”,但实际上仍掌握军政大权。

1898年9月21日,她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杀害维新变法六君子鹤坪弁文:变法不是故事公元1898年。

光绪廿四年。

戊戌年。

这一年大清皇朝出过两件大事:头一件是百日维新。

这场维新运动从4月27日光绪下诏力主“新政”开始,以8月6日慈禧率领神机营离开颐和园、杀回紫禁城、幽禁光绪帝而宣告“维新”失败告终。

这场维新运动为期102天,世人简称———百日维新。

第二件事就是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以8月6日慈禧再度(第3次)垂帘听政开始,而以8月13日谭嗣同等6人在菜市口“以死护法”而告结束。

谭嗣同等6人把血肉之躯捐给了这一场维新变法思潮,给中国历史又一次留下了6个巨大的惊叹号。

给后人留下可供思考的东西则更多。

在本世纪前赴后继的反帝、反封建的仁人志士心里,戊戌六君子是永远的榜样,是廿世纪民主运动的当然灯塔;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是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革命的先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戊戌变法敲响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统治的丧钟,诏告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开始。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所经历的整个廿世纪正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宏大历史时代;或者说,反帝、反封建就是廿世纪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题。

这一主题极大地推动了廿世纪中国的发展,同时也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回望历史,封建专制像一座黑黝黝的森林,那里面发生过多少次激烈壮怀的“变法”,那里面出现过多少次震撼古今的“维新”;你听,铁锁链在响,那是商鞅披发戴枷在临风高歌;你听,那“封建专制的黑森林”里有呼呼的风的啸叫,那是王安石在面对着满朝权阉慷慨陈辞;戊戌六君子从“黑森林”深处相携相搀着往我们走来,站在“黑森林”的边上,六君子对着阳光里的我们这个时代微笑。

【历史-清】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为何欢呼雀跃?-2

【历史-清】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为何欢呼雀跃?-2

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为何欢呼雀跃?一、失败的变法与麻木的国人维新变法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已经损害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切身利益。

其实早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等人就察觉到了端倪,因此康有为与梁启超提前逃到了日本。

在离开前,梁启超也试图说服谭嗣同等人与他一同离开,然而,谭嗣同在得知这件事后,直接拒绝了梁启超的提议。

谭嗣同表示,“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1898年9月24日,杨锐、林旭被捕,刘光第投案自首,杨深秀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次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杀头。

这原本是极悲壮的事,可现场非但不肃穆,反而非常喧闹。

有的人对着戊戌六君子指指点点,有的人直接朝着刽子手砸钱,让他们快点行刑,更有甚者早早地就准备了吃这6个人的“人血馒头”……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康有为等人选错了人,光绪皇帝虽有变法之心,但无变法之能。

他空有变法之心却没有相应的政治经验,对于政治的残酷性也不够了解。

在维新变法开始之前,光绪皇帝没有培养起一个热衷变法的政治团队,反而是以圣旨和上谕的形式命令各级官员进行变法。

这些官员又大多隶属于慈禧那边的守旧派,变法的推行过程中自然是层层阻力,无法实行。

光绪皇帝虽然想效仿日本明治天皇进行维新变法,可他却不像日本明治天皇牢牢掌握着政治权利,他的统治根本就不稳固。

(2)维新派过于急躁,在变法过程中失了分寸,脱离实际。

针对戊戌变法累计下达了100多道诏令,平均起来甚至一天超过一道。

间接揭露当时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并且有很多都脱离了现实。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多有弊端。

在当时那文盲率高达99%以上的情况下,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戊戌变法的意义所在,很多人觉得他们在瞎胡闹。

三、当时的维新派对于国际时局不了解,险些丧权于国外。

光绪皇帝,听从康梁等人的话,甚至准备将伊藤博文请过来当顾问,还想顺应日本提议的日建立一个“中日英美大合邦”,把国内亦应重要事务都交给外国人来处理。

戊戌六君子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六君子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六君子给我们的启示戊戌六君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其实背后藏着许多故事,讲的是那些在百年之前,敢于为国捞命的英雄。

这几位小伙伴,真的是大写的“勇”。

想想啊,他们那种满腔热情,真心希望国家富强的劲头,放在今天,绝对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

你知道吗,戊戌变法那会儿,社会风气真是不一样。

大家都想变,想改革,想让国家走上正轨。

这种心情,听上去就像是你想换个新发型,心里兴奋得不得了,结果走进理发店,一看那家伙拿着的剪刀,哎呀,心里又开始打鼓。

不过,六君子们可不是那种容易打退堂鼓的人。

他们心里想着,“我就是要试试,不行就再说”。

这种勇气,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咱们再来聊聊他们的目标。

他们想要推翻那些陈旧的规矩,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种劲头儿,跟我们平常说的“心系天下”完全是一回事。

想想看,有多少人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小家小事上,结果对大事却无能为力。

而这几位小哥们可不一样,他们脑子里装的全是国家大事,连夜翻书,写文章,谋划一大堆。

听到这儿,是不是感觉他们身上有股无畏的力量?可是,话说回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六君子们的努力,在当时的环境下,简直是与虎谋皮。

明明是为了国家好,结果却遭到权贵的强烈反对。

看着这些人拼命想要推进改革,结果却被压得喘不过气,真是让人心疼。

他们就像是在闹市中叫卖的卖艺者,想吸引人们的目光,结果却只换来冷漠和嘲讽。

这种反差,简直是生活的一大悲哀。

不过,尽管如此,他们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他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发光发热,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听说,有些年轻人看了他们的故事后,立马就想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内心瞬间燃起斗志。

要说这种激励的力量,真的是无形之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就像是小溪流淌,悄无声息,却能够滋润万物。

要说这六君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勇敢去追求理想。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眼前的小利,放弃了更大的追求。

看看这几位,明知道前方有刀山火海,却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回顾戊戌变法这段历史,我对康梁两人在变法中的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深感敬佩。

面对当时危机四伏的政治局势,他们不畏艰辛,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谋划改革。

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他们主张君主立宪,设立议会,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行现代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在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工商业;在军事方面,他们主张改革军队制度,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

尽管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他们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首先,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涉及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包括地方官僚、军队、地主阶级等等,这些利益集团对改革采取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其次,从康梁两人的角度,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超越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条件,特别是国内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并不完善,无法支撑起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

再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当时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入侵,康梁两人的改革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难以实现。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改革时应该正视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不能轻易将改革方案简单地套用到现实中。

康梁两人在改革中未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他们过于理想化地看待改革,而忽视了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改革不能忽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不能只顾着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而忽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虽然涉及了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但是他们未能很好地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未能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

再次,改革需要有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康梁两人在变法中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康梁两人的个人失败,也不是整个改革运动的失败,而是中国当时社会的整体失败。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面临着政治和制度的混乱和腐败。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

关于戊戌六君子的作文《戊戌六君子,民族的脊梁》嘿,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六君子吗?他们可是在咱们国家历史上超级了不起的人物呢!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个人,那可是为了改变咱们国家的命运,勇敢地站了出来!就说谭嗣同吧,他本来是可以逃走的呀!有人劝他赶紧跑,可他却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多么坚定的决心啊!难道他不怕死吗?不,他当然怕,可他更怕国家没有未来,人民没有希望!这就好比在黑暗中,他明明知道前面是熊熊烈火,却还是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只为了给大家带来一丝光明。

康广仁,一直在为变法努力奔走。

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哪怕面对再多的困难,也没有停下脚步。

林旭,年纪轻轻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努力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杨深秀,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

他不就是那个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大树吗?无论风有多大,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杨锐,足智多谋,为变法出谋划策。

他仿佛是战场上的军师,冷静地指挥着战斗。

刘光第,清正廉洁,一心只为国家。

他就如同那清澈的溪流,无论遇到多少阻碍,都坚定地朝着大海的方向流淌。

他们六个人,面对强大的敌人,没有丝毫的退缩。

他们难道不知道敌人的凶狠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想想看,如果是我们,能有这样的勇气吗?我常常在想,要是我处在那个时代,我会不会害怕得发抖?会不会躲起来不敢出声?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国之心。

他们让更多的人明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们不能再沉默,不能再退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更加富强,努力奋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让戊戌六君子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谭嗣同书信读后感

谭嗣同书信读后感

谭嗣同书信读后感纵观历史,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

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

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

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

其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

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

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

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

他的笑声,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汹涌的波涛,永远澎湃!他死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前仆后继。

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发生过多少凄美的故事,凄美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是就是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看见了中国的希望,看见了这么多爱国之人。

是的,他们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在对今天的影响中,谁又能说你忘记了还有一个戊戌变法,还有无戊戌六君子,还有一个谭嗣同呢!。

中国通史维新与革命观后感500字

中国通史维新与革命观后感500字

中国通史维新与革命观后感500字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

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

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

.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

..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

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

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

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

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

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

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

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

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

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

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

戊戌六君子,对于他们的报国情怀和实践,写一篇感悟

戊戌六君子,对于他们的报国情怀和实践,写一篇感悟

戊戌六君子,对于他们的报国情怀和实践,写一篇感悟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慷慨赴死戊戌六君子与戊戌变法新华社广州11月9日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谭嗣同是六君子中影响最大者,人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变法失败后,有人劝他逃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诸君子为救亡图存凛然就义,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希望后辈前赴后继、致力于救国图存,表现了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100多年前的那个变革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甲午之殇,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侵略之下,中国被一块块分割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党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1895年,康、梁发起的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愤慨,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

康有为连续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变法势在必行。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的上书受到光绪帝的肯定。

1898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寄希望于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观《百日维新》有感

观《百日维新》有感

观《百日维新》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浪花淘尽的不止是英雄,还有那些闪烁着光辉的沧桑历史,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书写着中华民族记忆的篇章。

那是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

其中有两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

康有为作为变法革新的主要人物,上书光绪,言辞诚恳。

而此时,慈禧带着保守派的一群老顽固们正在后花园斗蛐蛐,一人提议将蛐蛐取名为康有为,马上迎来众人的齐声应和……看到这景象的光绪帝就惴惴不安了,于是打消了向慈禧推荐康有为的念头。

我不得不承认光绪的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实权,他只是一个傀儡,是慈禧用来掌控大权的工具。

我也不得不承认康有为的悲愤,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血,可是国家兴亡之际,他的主张得不到承认,无法付诸实践。

另一个场景就是慈禧抓获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的场面。

两个无名人士,他们是生死之交,都非常的赞同维新变法。

面对生死的抉择,只能活一人时,其中一人他把笔墨纸砚递给自己的朋友,说了一句:“生难死易,君为之难,吾为之易,国人之愚昧需要君唤醒。

”然后就决定了英勇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朋友。

在死前的晚上,他镇定自若的在家里弹琴,琴声慷慨激昂,没有一丝一毫的惧怕,直至官兵来捉拿。

当时的我在心里默默地数着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在这次变法中就只有这六君子被后人所记,可是为变法撒血的又岂止这六人,那么多普普通通不知名的百姓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

临行前谭嗣同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这又是怎样的大义凌然,以死相拼的大无畏呢?看完之后,内心波涛汹涌,最后的那阵喧嚣:厮杀,叫喊,狂笑,还有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一代豪杰就这样消逝在这深夜的怒火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她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丧失领土主权,受制于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太平天国运动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第一篇:“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热血冷却,疑问尚存在中华万年历书上,1898年9月26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日)被涂上血色。

这一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

百年冷却,热血是否还有春温?百年漂洗,记忆是否还会殷红?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丝躁动,旋又压抑为沉默的超然。

谁都明白,一个潇洒的时代,并不宜于谈论任何严肃的命题。

有多少人会背负百年惦恋而放弃享受稍纵即逝的人生逸乐呢?终于握起笔,用稀释的淡墨去勾勒那幅血凝的画图,不是出于高尚的史识或应时的文心;我只是觉得100年的风风火火之后,中国思想界的泰斗们并没有坦诚回答戊戌六君子蒙难这一史实所必然连带的历史疑问。

百年反复,误识汹汹,常识性的清明之见反而屡遭批驳。

所以,本文不触及史学家们对戊戌变法史实的纷纭聚讼及对戊戌变法教训的冷峻判罚,只是有感而发,感之者亦是戊戌六君子走后100年间中国思想界的粗疏。

国有希望,则士有精诚生命视死亡为最后的痛苦,尤其是种种血腥的刑杀之后还要蒙以恶名、罪名的死亡。

戊戌六君子接受了死亡,接受了死亡之痛苦。

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等了100年,等不来圆满的答案:戊戌六君子到底为谁舍生赴死?为国家死,为民族死,亦泛说也。

既为国家,复为民族,却被握有国家、民族之最高权力者所诛杀,这是牺牲者的不幸?还是国家、民族的不幸?追怀戊戌六君子之死,我常常跳不出思维的困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能让它的知识分子(士)为它的利益杀身以赴,这国家、这民族必有存在与发展的希望。

而这国家、这民族的实际操纵者用杀戮回应忠贞,则这国家、这民族无疑又在自断其根、自塞其源的昏乱中呈现绝望。

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从大屠杀中揭示出来,国人却每每不悟杀人的国家辩解压倒了被杀的国士宣言,这是周而复始的梦魇!一旦杀人者也顶着国家、民族的金冠,为国为民的牺牲定然呈现着滑稽。

思维倘能再进一步,思想的主人必然会对国家、民族作一番人文认识。

百年黔记心得体会

百年黔记心得体会

百年黔记是一部动情而又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纪实的方式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黑暗历史。

通过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其次,百年黔记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血泪与折磨。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殖民统治、战乱和内乱中所遭受的无尽痛苦。

他们被压迫、被奴役、被屠杀,生活在绝望之中。

无论是民族英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折磨。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内外部势力的腐败与矛盾所导致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近代史上那段血泪斑斑的岁月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最后,百年黔记给我带来了力量和勇气。

这本书通过描写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奋斗和付出,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论是滇黔苗军还是红军,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的勇敢和坚持精神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使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历程,更让我明白了任何困难和困境都可以被战胜。

通过读百年黔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伟大。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期待。

它告诉我,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我们就有能力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百年黔记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更加了解和敬畏,也对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提醒了我珍惜现有的和平与幸福,更鼓舞了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胸怀赤子之心,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

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

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近日与友人闲聊,围绕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思潮研究,无拘无束,议论评点。

虽是信口说来,倒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且有些问题,问的尖锐,答的爽快,与时贤所见略有不同,似亦可为寂寞文苑增添几分闹意。

耐不住友人的怂恿,记下要点,公诸于众。

如能博得新老朋友开心地或宽容地一笑,在下就要拱手说一声"谢谢"!洪秀全思想的特点友:老兄研究近现代思想史多年,为什么不见你写文章赞扬太平天国,是不是对这个革命有点有同的看法?袁:正因为我是研究近现代思想史的,便不想给太平天国唱赞歌了。

太平天国那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然应该好好研究。

我念大学一年级时便读遍了当时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罗尔纲先生的着作,相当入迷。

从那时开始我一直关注着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

有些着作的水平确实很高,真是人才辈出。

可是,思想史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有没有给一个国家或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增添什么新的内容。

应该紧紧盯住时代风云造就的思想家们的活动轨迹,揭示其中蕴含的时代、社会和历史的信息。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太平天国自然是文化学或社会思潮研究的不可忽视的课题,但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去考察,它能提供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

在我看来,在这块瘠土上耕耘的人已经过于拥挤;而就自己说来,唱赞歌于心不忍,评头品足又不合时宜,所以就三缄其口了。

友:难道洪秀全不是革命的思想家,建立了一套革命的思想体系吗?袁:洪秀全无疑是革命的领袖,且是唯一的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始终的领袖。

不过,无论就政治或军事上说,他都平庸无奇。

前期实际的政治、军事领袖是东王杨秀清。

造反开始不久,在永安封王便规定"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永安封五王诏》,《洪秀全集》第18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在《天朝天亩制度》中规定的操作体制中,身为军师的杨秀清,实际上处在总管一切的位置上。

而且他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权,对洪秀全有所不满也可设法治一治,后期也有他人代为策划。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1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

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

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

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

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2现在已经是20xx年了,遥想祖国当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许多岛屿都被外国占领,也有许多英雄为国家尽忠,为了了解历史,我特意借阅了一本书,名叫《戊戌变法》。

读《1901》有感

读《1901》有感

读《1901》有感本来看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一直对清末民初的历史有些抗拒的我忽然很想了解这段不同于中国古代史,也不同于五四之后革命史的过渡期。

其实我相信很多大学生和我一样,不喜欢去读那些中华民族已经结疤的伤痕,总觉得那段历史太过沉重,太过辛酸,压抑得让我们透不过气。

我们喜欢读汉朝、唐朝、清朝的前期,那些金碧辉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帝国豪情,英雄血女儿情,那样似乎才像我们的先辈,我们的炎黄子孙。

就像面对自己的懦弱和耻辱一样,我们逃避着那一段悲凉的历史,它像一个衣衫褴褛,瘦弱不堪,拖着辫子的老人,眼神空洞绝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让人看都不忍看一眼。

真的,会有这种感觉。

我却在看完《北京法源寺》之后疯狂地想知道那段站在苍凉中辛酸史,我随了这样难得的冲动,在网上找寻这类书籍,终于找到了王树增的《1901年》。

王树增,军旅作家,军人的眼光势必和文人有所不同,军人的角度应该冷静客观,文人难免会有情感的倾向性,我尝试着去理解体会不同的角度,借他们的视角去理解那个老人。

《1901》年的笔调诙谐却处处冷峻,透着彻骨的阴冷,这与《北》中的深刻禅理和隐秘的激情太不一样,王似乎要把这个老人赤露在世人面前,一种残忍的清醒让我有些痛得有些迷糊。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从前在教科书上获取的观念,立体了所有的平面人物,具体了很多的历史事件(也许会有夸张)。

慈喜太后有着和那个年代一样的愚昧倔强,也有政客的高超手腕,凶狠毒辣,可还存在着普通女人的委屈和温柔。

光绪有着振兴帝国的大志,却无大勇,他也有抗争,可是这种抗争却还救不了他心爱的女人。

康有为,中国的一个先知,却死守着行将就木的王朝,想象着将我们民族移民巴西的荒唐计划。

李鸿章,帝国的支柱,在列强中的强大的军事威胁中极力地周旋,为帝国争取少得可怜的尊严,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混乱了中国的北方时,他却和南方的封疆大吏们一起“抗旨”,保护了南方的经济,维护着南方的平静。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帝国的危难时刻纷纷彰显着自私、懦弱、愚昧、无畏、投机等等,人性的复杂性让人很难再单纯地判断善恶。

戊戌变法_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_杨杰

戊戌变法_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_杨杰

第27卷第3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3V ol .272009年5月Jour nal of Foshan U niv ersit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M ay .2009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杨 杰(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历史系,广东肇庆526061)摘 要:康有为力主的戊戌变法已过去110年了,反思这次社会变革运动,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拥有执政权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

当前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变革的伟大范例。

关键词:戊戌变法;变革;启示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 (2009)03-0020-05收稿日期:2009-03-08作者简介:杨 杰(1961-),男,辽宁凌源人,肇庆学院副研究员。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国发生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以康有为为主将的戊戌变法。

2008年正逢戊戌变法110周年,认真分析这次社会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定必胜的信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一、戊戌变法的若干特点1.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19世纪的中国,以皇帝为塔尖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清王朝也早已过了“乾嘉盛世”的鼎盛时期,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而它的统治者们却依旧昏昏然地做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所谓泱泱大国的美梦。

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早已进入了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并且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得其产品数量已远远超过本国的需求,因此,急于寻求、拓展海外市场。

地广人众的古老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垂涎的一块“肥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热血冷却,疑问尚存
在中华万年历书上,1898年9月26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日)被涂上血色。

这一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

百年冷却,热血是否还有春温?
百年漂洗,记忆是否还会殷红?
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丝躁动,旋又压抑为沉默的超然。

谁都明白,一个潇洒的时代,并不宜于谈论任何严肃的命题。

有多少人会背负百年惦恋而放弃享受稍纵即逝的人生逸乐呢?
终于握起笔,用稀释的淡墨去勾勒那幅血凝的画图,不是出于高尚的史识或应时的文心;我只是觉得100年的风风火火之后,中国思想界的泰斗们并没有坦诚回答戊戌六君子蒙难这一史实所必然连带的历史疑问。

百年反复,误识汹汹,常识性的清明之见反而屡遭批驳。

所以,本文不触及史学家们对戊戌变法史实的纷纭聚讼及对戊戌变法教训的冷峻判罚,只是有感而发,感之者亦是戊戌六君子走后100年间中国思想界的粗疏。

国有希望,则士有精诚
生命视死亡为最后的痛苦,尤其是种种血腥的刑杀之后还要蒙以恶名、罪名的死亡。

戊戌六君子接受了死亡,接受了死亡之痛苦。

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等了100年,等不来圆满的答案:戊戌六君子到底为谁舍生赴死?
为国家死,为民族死,亦泛说也。

既为国家,复为民族,却被握有国家、民族之最高权力者所诛杀,这是牺牲者的不幸?还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追怀戊戌六君子之死,我常常跳不出思维的困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能让它的知识分子(士)为它的利益杀身以赴,这国家、这民族必有存在与发展的希望。

而这国家、这民族的实际操纵者用杀戮回应忠贞,则这国家、这民族无疑又在自断其根、自塞其源的昏乱中呈现绝望。

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从大屠杀中揭示出来,国人却每每不悟杀人的国家辩解压倒了被杀的国士宣言,这是周而复始的梦魇!一旦杀人者也顶着国家、民族的金冠,为国为民的牺牲定然呈现着滑稽。

思维倘能再进一步,思想的主人必然会对国家、民族作一番人文认识。

因为,国家、民族不论表现着多么巨大的包容性,其内核都是一定空间背景下的人,都是顺应社会结体而将个人凌驾于全民之上的人,于是,国家、民族的简化形式,自然由人的简化形式得以体现。

考虑到戊戌六君子的事业均在中华帝制的背景下拓展,所以忠君、报国的主题不容忽略。

如果不从光绪皇帝的明定国是诏上看出国家前途,不从帝党的政治倾向上看到国运转机,不从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测定出国事可为,戊戌六君子的行动就失去了必有的政治判断。

事实是,戊戌六君子皆洞明时势而怀抱忠贞。

于是,国士赴国难,便不可能绝缘于国君情结。

反之,国事倘已败坏到连国家象征的人都一无所是,为国家民族的牺牲自然蜕化为愚忠。

戊戌六君子的牺牲,赢得为国捐躯的美名,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色彩。

这不是污点。

即便戊戌六君子走后的百年期间,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中华大国也舍不得告别专制。

没有帝王的帝王意识不断以国家、民族、党派的名义驯化普遍的个人崇拜,没有帝王的
帝王专制又不断以国家、民族、党派的威权惩处坚持个人意志的异己。

在这软硬兼施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大地上不再有士之知己或为知己去死之士!
不知何种原因,国家剔除不了它专制的基因;民族的神圣外衣下,又总掩饰着与民族大多数人无关的个人野心。

于是,国家与民族的价值体系上下松动。

国家出了问题,还是国士出了问题呢?
让国家重建它的价值体系,还是让国士重建他的牺牲精神?
走了100年,思想又回到元点:国士为谁而活的旧题,必然连带着国家值不值得国士为它去死的反命题。

国士与国家必须等价。

等价,才可互换。

在严格的人生哲学意义上,从古至今一切受褒奖的个人牺牲,都可以用这个等价原则再加评估。

这或许太商品化了,但商品化的公平也是思想的觉醒。

质言之,当广大的知识分子以戊戌六君子为典型反思人生取舍时,握有国家权柄的天之骄子定然要以慈禧太后为鉴戒作出权衡&&
养士,无须乞求
终于,大清的江山还是毁在反叛的知识分子之手。

不是手下留情、没有斩尽杀绝,而是国家将国民与国士置于鱼肉的地位,逼使国士走向对立。

从国与家的关系,从国家与国士的关系设喻,这叫打着家鸡飞上天,或马棚牛栏大围猎。

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养士之风,蜕变为逐士或诛士,后果当然十分严重。

士风之颓败几乎直接诱发着国运艰危!当政治家以皮与毛比喻国家与士的关系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成为对知识分子的警告;而在反向的哲学观照中,没有人注意毛发的脱落正预示生命的血气已亏!
戊戌六君子的喋血并非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后悲剧。

不论夕阳西下的大清帝国,还是匆匆收场的洪宪王朝、轮流坐庄的北洋政府,甚至后来的政治权威,都无一例外地警戒着知识分子的呼吸。

如果不是钻入纯科学、纯学术、纯琐屑的业务中作蜷伏之状,即便稍作政治欠伸便可能招致囹圄之灾或杀身之祸。

从秋瑾、徐锡林,到李大钊、瞿秋白,从李公朴、闻一多,到遇罗克、张志新,20世纪起伏着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血痕。

我常常想起飞蛾投火,如果那些生灵压根儿便厌弃了光明呢?
我又常常想起放火烧荒,不管你是益虫还是害虫,统统化为灰烬。

在无比崇高的国家旗帜之下,真的要用普遍的沉默来凝固无比崇高的稳定吗?
戊戌六君子是一个群体,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也以群体的生态形式,表达着他们的故国情思。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宿命牺牲同样是群体的。

总结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为发端的学生运动,我对20世纪国士的报国情怀有了铭心的感动。

青史黄旧,那焦脆的书页何能再经血染?
从盛于战国的养士的命题,到宋太祖赵匡胤不杀读书人的许诺,中国的政治宽容找到实证。

其实,养士与养农、养兵相比,源于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稳定与发展之需。

或许养士的吁求太软弱了。

海阔鱼跃,天高鸟飞,何用乞求人类的施舍?只是,人类太专横,误认自己是地球的唯一主宰而滥施渔猎,才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在政治上、思想上,不也存在着那种相依相存、相克相生的生态平衡吗?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吁求养士才是可以谅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