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合集下载

药动学 出现双峰的可能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动学 出现双峰的可能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动学出现双峰的可能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和排泄的科学,它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深入探究。

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药物血浆或组织中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出双峰形态。

双峰现象是指药物在体内给药后,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上出现两个峰值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表现为单峰形态,即药物浓度逐渐升高到达峰值,然后缓慢降低。

然而,当某些特定情况下,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过程发生问题时,会导致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出双峰形态。

双峰现象可能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口服给药后的肠道药物吸收不完全或受到肠道内容物的影响。

例如,当药物遇到食物或其他药物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变慢或受到抑制,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双峰。

另外,双峰现象也可能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关。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会再次被吸收,因此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上会出现第二个峰值。

此外,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也可能影响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形状,当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较慢时,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双峰。

总之,双峰现象是药物动力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发生问题导致的。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双峰现象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和解释。

在这一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整体框架,明确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顺序安排。

文章结构的编排要紧扣主题,清晰明了,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进行说明的参考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药动学中出现双峰现象的可能原因。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文章按照如下结构进行组织:第一部分是引言。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概述药动学和双峰现象的背景和相关概念。

第八章 单室模型(血管外).

第八章 单室模型(血管外).

(二)曲线下面积AUC
1.积分法
AUC 0 M e kt e k t dt 0

a

M kt M e d kt 0 k ka M M 0 1 0 1 k ka M M k ka FX 0 kV
ci 1 ci cn AUC 0 ti 1 t i 2 k i 0
n 1
(三)k和ka的计算
1.残数法: 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解成若干指数成分,从 而求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在单室模型和二室模型中均有应用。 总之,凡C-T曲线为多项指数时,均可采用此方法。
该式为待排泄的原型药物量与时间t的关系。
当ka>k,t充分大时,e
u
-ka t
0
X k kt X Xu e ka k
X k k lg( X X u ) lg t ka k 2.303
u u a
u a

lg( X u X u ) 对t作图,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出K。
对上式积分得
( X A )t VCt KV Cdt
0
t
其中,(XA)t为t时间体内已吸收的药量,Ct为t时的血药浓度
( X A )t VCt KV Cdt
0
t
当t→∞时
( X A ) KV Cdt
0
其中,(XA) ∞为体内完全被吸收的药量。
( XA)t VCt kV 0 Cdt Ct k 0 Cdt 吸收分数 XA kV Cdt k Cdt 0
dX u / dt 故 C= keV
(dX u / dt) k dX u 1 d . ke dt ke dt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一)药时曲线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因转运或转化以致随时间而变化,药效也随着浓度而变化,如以曲线表示,则前者称时量关系曲线(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后者为时效关系曲线(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

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残留期: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

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

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药代动力学参数汇总

药代动力学参数汇总
Css,min
稳态最低观测浓度
CL
清除率
CLss
静脉给药稳态清除率
CL/F
表观清除率
CLss/F
口服给药稳态清除率
CLR
肾清除率
DF
波动指数
fe
累积排泄分数
λz
消除速率常数
MIC
最低抑菌浓度
PD
药效学
PKS
药代动力学分析集
PKCS
药代动力学浓度分析集
PKPS
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集
Rac (AUC)、Rac(Cmax)蓄Biblioteka 比t1/2消除半衰期
Tmax
达峰时间
Tss,max
稳态达峰时间
Vz
分布容积
Vss
静脉输注稳态分布容积
Vz/F
表观分布容积
缩略语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AUCex
Percentage ofthe area undertheconcentration-timecurvethathasbeenderived afterextrapolation
Rac(AUC)
AUC0-tau药物蓄积比,用AUC0—tau末剂/AUC0-24首剂计算
Rac(Cmax)
Cmax药物蓄积比,用Cssmax末剂/Cmax首剂计算
DF
波动指数,计算公式为100*(Css,max-Css,min)/Cavg
PD
Pharmacodynam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得机制,如,药物与器官得靶分子或靶细胞得相互作用等。
Tmax
Time toreach maximumconcentration

一期临床主要参数

一期临床主要参数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全称为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AUC0-∝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F=(A/D)X100%。

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如口服水制剂)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

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而贻误治疗。

AUC是评定生物利用度的最可靠的指标。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d可用L体重表示。

Vd=给药量*生物利用度/血浆药物浓度Vd≈5L 表示药物大部分分布于血浆Vd≈10~20L 表示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Vd≈40L 表示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Vd >100L 表示药物集中分布至某个组织器官或大范围组织内Vd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分布容积越大,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

4、半衰期(Half-life,t1/2)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反之亦然。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1 1 = + = MRTiv + MAT k ka
MAT:平均吸收时间 : 3.短时间静脉滴注给药 短时间静脉滴注给药
T MRT = MRTiv + 2
MAT=1/Ka
T为滴注时间 为滴注时间
三、稳态表观分布容积
Vss可在药物单剂量静注后通过清除率与平均驻留时 可在药物单剂量静注后 静注后通过清除率与平均驻留时 间积进行计算
种属间比放( scaling) 种属间比放(species scaling) 方法: 方法:
1,体形变异法(异速增大方程) 体形变异法(异速增大方程) 2,生理学药代动力学模型
一、体形变异法
变异增大方程(异速增大方程,allometric expression) 变异增大方程(异速增大方程, expression) 多种生理学参数与体重满足变异增大方程 F(B): F(B)= F(B)=αBβ F(B):有关解剖生理学参数 B:体重 lg F(B)对lgB做直线回归 α:体形变异系数 F(B)对lgB做直线回归 斜率为β β:体形变异指数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α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α 多数组织重量的β约等于1 多数组织重量的β约等于1 之间(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β 0.65-0.8之间 GFR,耗氧量等)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β在0.65-0.8之间(GFR,耗氧量等)
第 3节
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一、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基础
性质:建立在机体的生理、 性质:建立在机体的生理、 生化、 生化、解剖和药物热力学 性质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模型
二、药物在组织中的命运
基于生理特性的组织 房室模型
药量变化速率=进入速率 输出速率-消除速率 合成速率 药量变化速率 进入速率-输出速率 消除速率+合成速率 进入速率 输出速率 消除速率 血流灌注速率限制性模型(perfusion血流灌注速率限制性模型(perfusion-rate limited) 药物进入组织中的速率主要受组织血流灌注速率的控制 膜限制模型(membrane 膜限制模型(membrane limited) 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成为药物进入组织的主要限制因素。 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成为药物进入组织的主要限制因素。 如脑、 如脑、睾丸等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学习要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3.非线性动力学4.给药方案设计5.个体化给药6.治疗药物监测7.新药药动学研究8.生物利用度9.生物等效性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描述需要搞懂药动学的三大人群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临床药师一、药动学基本概念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2.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3.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血液中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型与游离型,只有游离型药物能通过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

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4.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①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②零级速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酶饱和后转运③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浓度影响反应速度,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5.药动学常用参数药动学参数计算含义速率常数k(h-1、min-1)吸收:k a消除k=k b+k e+k bi+k lu…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生物半衰期(t1/2)t1/2 =0.693/k消除快慢——线性不因剂型、途径、剂量而改变,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表观分布容积(V)V=X0/C0表示分布特性——亲脂性药物,血液中浓度低,组织摄取多,分布广(地高辛vs利福平)清除率Cl=kV 消除快慢A:关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消除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快C.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同剂量下生物半衰期相同D.水溶性或者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因此血药浓度高,表观分布容积大E.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DA: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8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因可能是A.药物全部分布在血液B.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C.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结合少D.大部分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分布『正确答案』DA: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A.8.0hB.7.3hC.5.5hD.4.0hE.3.7h『正确答案』BA: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A.0.25LB.2.5LC.4LD.15LE.40L『正确答案』CA.0.2303B.0.3465C.2.0D.3.072E.8.42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为100.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峰值Cma课件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峰值Cma课件

其他方法
如荧光法、质谱法等,根 据不同药物和检血药浓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 药物疗效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当血药浓度超过一定 范围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毒性作用。
不同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不同,因此血药浓度 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药物和临床情 况进行分析。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 线的意义峰值cma 课件
目 录
•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临床意义 •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在药物研发
•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在医学教育
01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基 本概念
定义与意义
定义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是指药物在体内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不 同时间点上血药浓度的变化曲线。
意义
峰值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一些药物在达到一定峰值后,继续增加给药剂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选择给药方案时需要综合考 虑峰值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03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临 床意义
指导临床用药
根据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医生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等。
联合用药方案制定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可以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治疗效果。
05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在医 学教育中的价值
提高医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能够直观地展示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医 学生深入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代 动力学特点。
通过分析曲线变化趋势,医学生可以 了解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浓度,从而 理解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其在体 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第八章_单室模型

第八章_单室模型

(一)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法)
根据上述条件,若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则原 形药物经肾排泄的速度过程,可表示为:
dXu/dt:原形药物经肾排泄速度,
XU:t时间尿中原形药物累积量,
X:t时间体内药物量;
Ke:一级肾排泄速度常数。
将X=X0e-kt式代入
dXu/dt=keX
得:
dXu/dt=keX0e-kt
由 Xu= keX0 (1-e-kt) /k= Xu∞ (1-e-kt) 当t→∞时, Xu∞= keX0 /k 以上二式相减得 Xu∞-Xu = Xu∞ - Xu∞ (1-e-kt) = Xu∞ (1- 1+e-kt) = Xu∞ e-kt 两边取对数得: lg(Xu∞-Xu) =lg Xu∞ e-kt = lg Xu∞ +lge-kt = lg Xu∞-kt/2.303
4.其它参数的求算 (1)半衰期(t1/2 ) : t 1/2表示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途径消 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由
k C0 k lg C t lg C0 t lg C0 lg C lg 移项 2.303 2.303 C

2.303 C0 t lg k C
将t = t1/2时,C = C0/2 代入
t1/ 2
2.303 2C0 lg k C
得 t1/2=0.693/k
体内消除某一百分数所需的时间即所需半衰期个数可 用下法计算。 如消除90%所需时间为
t=3.32t1/2logC0/C 消除某一百分数所需的时间(半衰期个数)
(2)表观分布容积(v): V=X0/C0 可由式回归直线方程的截距求得C0, 代入上式即可求出V.
dX/dt=k0-kX dX/dt:体内药物量X的瞬时变化率; K0:零级静脉滴注速度常数,以单位时间内的 药量来表示; K: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一、时量关系和时量曲线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时量关系。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和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为时量曲线。

二、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周边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三、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四、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表示在服用某一剂量后的一定时间内吸收入血的药物相对量。

五、表观分布容积(Vd)药在体内达到平衡时,按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六、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这是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超出了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特点:(1)药物血浆半衰期(t1/2)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直线。

2、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由于血药浓度较低,未超出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特点:(1)药物血浆t1/2 恒定,不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曲线,血药浓度改为对数尺度时呈直线。

七、清除率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全部消除(L/min或h)。

八、消除速率常数(K)某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速率数。

九、半衰期(t1/2)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

十、连续多次给药或单次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和稳态血药浓度1、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1. 介绍一级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则是评价药物在体内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围绕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展开讨论,从理论基础、测定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2.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一级代谢动力学是描述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的数学模型,它基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和酶动力学理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的浓度、药物代谢速率常数等参数进行建模,来描述药物的代谢规律。

在一级代谢动力学中,药物的代谢速率与其在体内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下降趋势。

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常需要通过体外实验、药物动力学模型等方法进行。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集动物或人体的血样,利用荧光免疫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手段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然后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另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推导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数学模型。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实际应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在药物研发、临床治疗、毒物学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药物研发阶段,通过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评估药物的代谢特性、半衰期等参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治疗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治疗失败。

在毒物学评价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帮助评估毒物的代谢与排泄特性,为毒物的危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5. 结论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是药物体内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代谢特性、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和毒物学评价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望未来能够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完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方法,并为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加精准的药代动力学参考指标。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8.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曲线先呈锯齿状上升,继而趋于平稳,不会持续无限上升,在5~6个半衰期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到达稳态的时间与药物半衰期有关。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1.以白蛋白为主。
2.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暂时)。
3.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具有饱和性,达饱和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可使游离药物浓度迅速增加,引起毒性反应。
4.竞争性抑制现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较低,而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个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其中一种或两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理作用增强或中毒。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由于药物的广泛作用引起,单用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长期或大量应用时,药理作用过强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可避免);
急性毒性反应:可测LD50;
慢性毒性反应(蓄积中毒):长期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致癌、致细胞突变作用;长期应用应用引起胎儿畸形、组织恶变和细胞突变。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1.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峰浓度:为血药浓度的峰值;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3.达峰时间:为达到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与吸收和消除速率有关。
7.效能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表示,也称效能。
8.半数有效量ED50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

药动学基本概念汇总

药动学基本概念汇总

最低有效浓度 潜 伏 期 持续期 残留期
安 全 范 围
40 30
20 10 0
AUC
1
2
3 4 达峰时间
5
6
7
8
9
10
11
时间
(二) 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请你思考: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的药时曲 线有何区别? 静脉 i.v. 肌注 i.m. 皮下 s.c. 口服 i.g.
二、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F): 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 速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 有效的重要参数。 F=A/D×100% A: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D:服药剂量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 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2t1/2
3t1/2
4t1/2
5t1/2
预测达到Css的时间:?
四、稳态血药浓度
Cp
2
4次 3次 2次 1次
5次
稳态血药浓度(Css)或坪浓度: 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 血浆药物浓度。
1
0
1
2
3
4
5
6
t1/2
体内药量计算: 1/2、1/2+1/4、 1/2+1/4 +1/8、 1/2+1/4 +1/8+ 1/16、 1/2+1/4 +1/8+ 1/16+ 1/32 第一次、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90 80 70
A药 B药
血药浓度 (C)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时间 (H)
根据t1/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峰值Cmax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峰值Cmax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较慢。
2.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指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
入肠腔,在肠腔经门静脉回到肝
3. 其他 乳腺排泄、唾液、泪水或汗液排泄等。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
峰值(Cmax) 达峰时间(Tpeak) 血浆半衰期(t1/2) 曲线下面积(AUC)
●半衰期恒定
2. 零级动力学消除
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 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 力)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 ●半衰期不恒定,可随给药剂 量或浓度而变化。
3.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 在血药浓度过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 在治疗剂量时,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如乙酰水杨酸、茶碱、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等 ● 在非线性动力学这一类型,其t1/2在很低浓度时, 可用一级动力学的公式; 在很高浓度时,可用零级动力学的公式。 4. 清除率(CL)
排泄
生物转化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 (一) 被动转运
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不 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度差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 滤 过 又称水溶扩散 易化扩散 又称载体转运
1. 简单扩散 解离程度与脂溶性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衡时, 膜两侧浓度比较:
二室模型分布的特征 ● 分布相(α相):给药后血 药浓度迅速下降,表示药 物立即随血流进人中央室, 然后再分布到周边室。同 时也有部分药物经代谢、 排泄而消除。 ● 消除相(β相):分布逐渐 达到平衡后,表示血药浓 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药物 从中央室消除。周边室的 药物浓度则按动态平衡规 律

药代动力学参数汇总

药代动力学参数汇总
Tmax
Time to reach maximum concentration
达峰浓度时间
F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因为时量曲线下面积(AUC)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因此用血管外给药的AUC与静脉给药的AUC的比值的百分数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而相对生物利用度以相同给药途径比较测试药物与标准药物比值的百分数,可用于评价不同厂家同一种制剂或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药品间的吸收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NCA
Non-compartmental analysis
非房室模型分析
t1/2
Elimination half life
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意义:①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快慢程度;②与药物转运和转化关系为,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经消除仅剩下给药量的3.1%。同理,每隔一个t1/2用药一次,则给药5次后体内药物剩余量可达稳态浓度水平的96.9%;③按t1/2的长短常将药物分为5类:超短效为t1/2≤1 h,短效为1-4h,中效为4-8h,长效为8-24h,超长效为>24h;④肝、肾功能不良者,药物消除速率常数Ke值变小,药物的t1/2将相应延长,此时应依据患者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
•首次人体试验
•机制验证 & 概念验证
临床药理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食物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
•质量平衡和代谢物谱分析
•特殊人群
•QTc
•PET scan
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from time 0 extrapolated to infinite time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dC/dt = -KCn
在t时间内可处置的药物量(浓度)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1 一级动力学
dC/dt = -KCn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 的药量。
dC/dt = -K C
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 指数曲线 lgC 与 t 作图 直线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٠ h/L)
15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二、速率过程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速率---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C/dt)
可用数学式表达
一级动力学: first-order kinetics
零级动力学: zero-order kinetics
少数药的消除有此饱和现象如胃肠 的主动转运,肾和胆的排泄。
或当药物浓度过高,酶系统饱和时, 如乙醇 阿司匹林等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dC/dt = -KCn
3.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在治疗剂量时,血浆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在血药浓度较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浓度为纵,时间为横- 时量曲线。
潜伏期反应吸收和分布过程 药高峰浓浓度度,与(C剂ma量x)—成药正后比达到的最 达 高峰 浓时 度间 的时(Tm间ax)—用药后达到最 持续期—持续有效的时间。与
吸收和消除速率有关
2.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h/L)
表示药物在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第二节 药物体内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转运及转化使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体液中的浓度 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动力过程称动力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