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东南大学信息学院_系统实验(通信组)_第二次实验

合集下载

南理工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南理工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目录实验一抽样定理实验 (3)实验七HDB3码型变换实验 (14)实验十一BPSK调制与解调实验 (21)实验十九滤波法及数字锁相环法位同步提取实验 (29)实验一抽样定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抽样定理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样与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

3.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4.理解实际的采样系统。

5.理解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和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6.理解带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3号模块。

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抽样信号由抽样电路产生。

将输入的被抽样信号与抽样脉冲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样信号,自然抽样信号经过保持电路得到平顶抽样信号。

平定抽样和自然抽样信号是通过S1切换输出的。

抽样信号的恢复是将抽样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即可得到恢复的信号。

这里滤波器可以选用抗混叠滤波器(8阶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或fpga数字滤波器(有FIR、IIR两种)。

反sinc滤波器不是用来恢复抽样信号的,而是用来应对孔径失真现象。

要注意,这里的数字滤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编译码部分的端口。

在做本实验室与信源编译码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实验结果与波形观测实验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验证概述:通过不同频率的抽样时钟,从时域与频域两方面观测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输出波形,以及信号恢复的混叠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抽样方式的输出差异和联系,验证抽样定理。

注:通过观测频谱可以看到当抽样脉冲小于2倍被抽样信号频率时,信号会产生混叠。

源端口目标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MUSIC模块3:TH1(被抽样信号) 将被抽样信号送入抽样单元信号源:A-OUT 模块3:TH2(抽样脉冲)提供抽样时钟模块3:TH3(抽样输出)模块3:TH5(LPF-IN)送入模拟低通滤波器2. 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

调节主控模块的W1使A-out输出峰峰值为3V。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引言:双机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双机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互联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双机通信系统,探究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设备与步骤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发送端,另一台作为接收端。

另外,还需要一个网络连接设备,如交换机或路由器。

2. 实验步骤:首先,将两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然后,在发送端计算机上打开通信软件,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接下来,在接收端计算机上也打开相同的通信软件,并进行设置。

最后,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观察消息是否能够成功传输。

二、实验原理1. 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由多台计算机和网络连接设备组成,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将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在双机通信中,发送端计算机将要传输的数据打包成数据包,并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发送给接收端计算机。

接收端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包后,将其解包并还原成原始数据。

这样,发送端计算机和接收端计算机之间就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 实验中使用的通信软件: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款常见的通信软件来实现双机通信。

该软件提供了用户界面,可以方便地设置通信参数和进行通信操作。

通过该软件,我们可以设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端口号等参数,以及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双机通信系统,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我们观察到消息能够成功传输,并在接收端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这表明我们的双机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双机通信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互联网上,双机通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服务中。

通过双机通信,人们可以迅速方便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电子商务领域,双机通信也被用于在线支付、订单处理等环节,保证了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信工所各个实验室复试

信工所各个实验室复试

一室/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6003&highlight=%D0%C5%B9%A4%CB%F9一室面试流程:首先会大家会到一个会议室,交各种材料以及做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然后会有一个签到表,签到表上有写意向导师,这个意向导师很大一方面决定你面试的老师是理论组还是工程组的。

面试顺序基本上是按签到的顺序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

(笔试题是用心理测试的答卷去交换的),面试是在笔试的过程中随机叫你过去的。

面试:开场是英语的自我介绍(老师要求是简短介绍,1-2分钟即可),接下来老师会问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比如你家里有几个孩子啊,爸妈是什么工作啊,你怎么知道信工所的啊,介绍一下家乡之类的问题。

专业知识问答环节,在这个阶段我对比几个同学的经历来说吧。

一般会被问到你考的专业课,然后会问一下分数,在这个阶段我感觉如果你考的专业课是数学而且分数比较高的话,老师应该在后期不会问太多关于数学的问题。

老师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近世代数:群、环、域中的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举例,比如交换群,有限域等等。

2.密码学:一般会问AES、DES。

3.算法复杂度基本是必考的,就是老师随便说个算法让你计算复杂度。

4.介绍项目:必须清楚你项目的细节,老师会深入的问,还会根据其进行拓展。

其次还会根据你的简历以及你学过的一些科目进行问答。

最后还会问你意向导师是谁,谈谈人生理想,理论还是工程,专硕还是硕博之类的话题。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6003&highlight=%D0%C2013/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0549&highlight=%D0%C5%B9%A4%CB%F9教室有两个教室,一个笔试教室,一个面试教室。

大家在笔试房间里写题目,按回执顺序进面试教室面试。

笔试的题目比较杂,考的主要是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题目。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精品文档27页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精品文档27页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一信号源实验 (1)实验二脉冲幅度调制与解调实验 (5)实验三码型变换实验 (8)实验四ASK调制与解调实验 (13)实验五 FSK调制与解调实验 (17)实验六PSK(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 (19)实验七同步载波提取实验 (23)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系统接通电源前确保电源插座接地良好。

2、各实验模块上的双刀双掷开关、轻触开关、微动开关、拨码开关、手旋电位器均为磨损器件,请不要频繁按动或旋转。

3、请勿直接用手触摸芯片、电解电容等元件,以免造成损坏。

4、各模块中的3362电位器(蓝色正方形元件)是出厂前调试使用的。

出厂后的各实验模块功能已调至最佳状态;勿需另行调节这些电位器,否则将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5、在关闭各模块电源后,方可进行连线。

连线最好用万用表检查是否出现断线等。

连线时在保证接触良好的前提下应尽量轻插轻拔,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实验。

拆线时若遇到连线与孔连接过紧的情况,应用手捏住连线插头的塑料线端,左右摇晃,直至连线与孔松脱,切勿用蛮力强行拔出。

6、本实验接地端是公共的。

实验一信号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频率连续变化的各种波形的产生方法。

2、理解帧同步信号与位同步信号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3、熟练掌握信号源模块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频率连续可变信号发生器输出的各种波形及7段数码管的显示。

2、观察点频方波信号的输出。

3、观察点频正弦波信号的输出。

4、拨动拨码开关,观察码型可变NRZ码的输出。

5、观察位同步信号和帧同步信号的输出。

三、实验仪器1、信号源模块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四、实验原理1、信号源数字部分数字部分为实验箱提供以2M为基频分频比1~9999的BS、2BS、FS 信号及24位的NRZ码,并提供1M、256K、64K、32K、8K的方波信号。

信号源数字部分信号是直接由CPLD分频得到的。

图1-1 数字信号源部分原理框图(1)首先将24M的有源晶振三分频得到8M的时钟信号。

东南大学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名称: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实验室:417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6年年1122月月202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一..实验目的33二.实验原理33三.实验设备33四..实验线路图44五、实验步骤44六、实验数据55七、报告要求66八、预习与回答10九、实验小结10一、实验目的(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二、实验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前提和难点。

建模一般有机理建模和辨识建模两种方法。

机理建模就是根据系统的物理关系式,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辨识建模主要是人工或计算机通过实验来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两种方法在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常常是互补运用的。

辨识建模又有多种方法。

本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俗称频域法。

还有时域法等。

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

模型只取主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参数。

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A=UoUi(),测幅频特性时,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和相位差t,则相位差=∆tT360。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

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

CDMA移动通信系统

CDMA移动通信系统

CDMA移动通信系统成果简介CDMA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一九九三年开始从事CDMA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CDMA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先后承担国家八六三CDMA移动通信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七项,率先在国内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S-95CDMA移动台、IS-95 CDMA实验基站,实现了实验样机与商用CDMA设备无线互联互通。

实验室还成功开发了cdma2000-1x移动台及基站实验系统。

目前,实验室CDMA课题组与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研制cdma2000-1x移动台及基站专用芯片。

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成果简介该系统是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发的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整个系统由车载收费卡、收费站收发信机、主控计算机设备等组成,有主、被动两种工作模式。

重点解决了收费卡低电压、低功耗工作:突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车辆首尾相接串行通过时的识别,以及相邻车道之间的干扰等关键问题。

该系统不仅可应用于高速公路、专用公路、桥梁和隧道的收费站,进行过往车辆的收费外,还能用于公路交通流量统计,车辆信息管理,以及违章车辆的监控等。

本系统的突出优点有:1、采用微波信道传输信息,可以全天侯工作(不受雨、雾、雪等影响);2、采用独特编码技术和判决纠错手段,提高了抗干扰能力,降低了误码率;3、数据调制速率高,允许通过车速高达120公里/小时;4、车载收费卡成本低廉,寿命长;5、采用微波辐射定向控制技术和突发传送体制,具有多车道控制能力;6、系统扩充及兼容性能好。

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多个收费站之间联网。

新型通信用宽带印刷天线阵成果简介该新型集成化宽带印制天线阵列为8元圆形阵列,由一种新型宽带印制天线作为基本阵列单元构成。

8个阵列单元排列在一圆柱金属反射面四周。

其中圆形阵列单元由4个新型宽带双偶极子型基本天线单元形成一直线阵,并通过并合式功率分配网络馈电而成。

东南大学检测技术第2次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检测技术第2次实验报告

评定成绩: 审阅教师: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第 2次实验姓 名:课程名称:检测技术实验名称: 实验九、实验十二、实验十三 院(系):自动化专 业: 自动化实验室: 常州楼5楼 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年12月02日学 号:《检测技术》实验报告学号实验九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处理•-八、实验十二电涡流传感器位移实验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处理•-八、实验十三四、五、八、七、被测体材质、面积对电涡流传感器的特性影响实验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一•-实验步骤二•-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 (3)• (5)• (9) (10)--• 10--• 10--• 10--• 10--•11...•15《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学号实验九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图3-6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结构三、实验器材主机箱、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

电压放大《 低通电ft*图3-7电容传感器位移实验原理图四、实验步骤一、实验目的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及其特点。

二、基本原理利用电容C = £ A /d 的关系式,通过相应的结构和测量电路, 可以选择 £、A d 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以组成测介质的性质( £变)、测位移(d 变)和测距离、液位(A 变)等多种电容传感器。

本实验采用的传感器为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如图 3-6所示:由二个圆筒和一个圆柱组成。

设圆筒的半径为 R ;圆柱的半径为r ;圆柱的长为x ,则电容量为C= £ 2 n x/ In(R /r)。

图中C1、C2是差动连接,当图中的圆柱产生 ?X 位移时,电容量的变化量为 ?C=C J C2=£ 2 n 2?X /In(R /r),式中 n 、In (R /r )为常数,说明?C 与位移?X 成正比, 配上配套测量电路就能测量位移。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系统实验(通信组)-第一次实验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系统实验(通信组)-第一次实验

信源编译码实验抽样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样速率达到一定的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可以准确地还原信号。

也就是说传输模拟信号的采样值就可以实现模拟信号的准确传输。

电路图可以看出,抽样脉冲先对原始信号进行自然或者平顶抽样,将得到的抽样信号进行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进行滤波即可恢复到原始波形,但是要注意,满足抽样脉冲的频率大于等于原始信号的两倍才可以准确恢复。

5.2自然抽样验证各参数的设置如下:信号类型频率幅度占空比原始信号2000Hz 20 /抽样信号8000Hz / 4/82K正弦波3K 2K 1.5倍抽样脉冲2K正弦波4K 2K 2倍抽样脉冲2K正弦波8K 2K 4倍抽样脉冲2K正弦波16K 2K 8倍抽样脉冲出,当抽样脉冲频率小于4k取样信号的频谱发生混叠,无法准确的恢复出原始信号,但是当频率大于4k时将不会发生混叠,随着频率增大,恢复的越来越好。

1K三角波16K 2K 复杂信号恢复1K三角波16K 6K 复杂信号恢复频率才可以较准确的恢复出原始信号,当然还会有混叠,所以无法真正的恢复出原始信号。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恢复出了原始信号,但是仍有一定的失真。

从频谱图也可以看出,出现一定的混叠。

5.3频谱混叠现象验证设置原始信号为:“正弦”,1000hz,幅度为20;设置抽样脉冲:频率:8000hz,占空比:4/8(50%);恢复滤波器截止频率:2K信号类型频率幅度占空比原始信号1000Hz 20 /抽样信号8000Hz / 4/8使用示波器观测原始信号3P2,恢复后信号6P4。

当3P2为6k时,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及频率;当3P2为7k时,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及频率;记录3P2为不同情况下,信号的波形,6k 2k原始信号恢复信号7k 2K2k低通滤波器之后,高频分量被去掉,所以基本恢复为2k正弦波。

但是通频带之内仍然有低频的杂波分量,所以信号的毛刺比较明显。

5.4抽样脉冲占空比恢复信号影响设置原始信号为:“正弦”,1000hz ,幅度为20;设置抽样脉冲:频率:8000hz ,占空比:4/8(50%);恢复滤波器截止频率:2K 信号类型 频率 幅度 占空比 原始信号 1000Hz 20 / 抽样信号 8000Hz / 4/8 维持原始信号不变,不断改变占空比记录波形如下:占空比 第一个零点1/864k2/832k4/816k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过零点的值为抽样频率乘以占空比的倒数,也就是说当占空比增大时,第一个过零点的值逐渐减小,另外占空比越大,恢复的信号幅度越大,这是因为占空比越大使得发送的信号功率越大。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一览表(2002-2008)序号项目(课题)名称负责人职称工作单位起止时间总经费(万元)编号1 . 新一代移动系统无线链路传输技术研究沈庆国教授/博士南京通信工程学院2002.12-2004.062.0 N02012 . MC-CDMA频偏估计与自动频率校正算法研究杨维副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学2002.12-2003.122.0 A02023 . 无线局域网密钥共享协议研究唐小虎副教授/博士西南交通大学2002.09-2003.082.0 A02034 . 无线局域网(WPAN)网络结构的研究及性能分析傅仲逑教授/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02.11-2004.061.0 A02045 . 高速宽带条件下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袁东风教授/博士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2002.12-2005.123.0 A02056 . 超宽带脉冲无线通信信道特性和建模的研究周怀北教授/博士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2003.12-2005.043.0 A03017 . 半盲无线OFDM信道估计蔡跃明教授/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3.12-2005.123.0 N03028 . 未来移动通信MIMO-MC-CDMA方案、估计与检测技术研究杨维副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12-2005.123.0 A03039 . 无线局域网的QoS保证技术研究黄爱苹教授/博士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2003.12-2005.123.0 A03041 0 . 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调度算法研究张欣讲师/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2003.12.-2005.053.0 A03051 1 . 未来移动网络结构理论研究沈庆国教授/博士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程控教研室2003.12-2004.122.5 N03061分组密码的设计李教授/博士长沙国防科技2003.12-2005 2.5 A03072 . 与分析超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121 3 . 多发射多接收天线分集关键技术研究刘琚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01-2005.103.0 A04011 4 . 衰落信道下Shannon极限码的性能分析、码设计和解调解码算法研究吴晓富讲师/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4.01-2006.013.0 N04021 5 . 基于神经网络的Turbo译码刘星成副教授/博士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4.01-2005.123.0 A04031 6 . 基于LDPC码和多维信号星座的空时码研究白宝明副教授/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01-2005.123.0 A04041 7 . 超宽带同步技术研究邹传云教授/博士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2004.04-2006.092.0 A04051 8 . MIMO信道的均衡技术研究张忠培副教授/博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抗干扰实验室2004.01-2004.122.0 A04061 9 . 基于全互连立方体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王洪玉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信电系2004.01-2005.122.0 A04072 0 . Beyond 3G系统中的HARQ技术研究王亚峰讲师/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2004.01-2005.052.0 A04082 1 .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LDPC/Turbo编码OFDM调制系统的设计及其迭代处理算法研究吴晓富讲师/硕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5.01-2007.015 N2005012 2 . OFDM系统信道估计与迭代译码联合相干检测技术研究徐大专教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02-2006.124 N2005022 3 . 分组密码设计与分析中纠错码理论与方法李超教授/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5.04-2006.044 A2005032分组码的基于正唐教授/博士扬州大学数学2005.07-2006 4 A2005044 . 规图的译码算法元生科学学院.122 5 . 无线网络中的关键网络信息论问题樊平毅教授/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5.03-2007.034 A2005052 6 . LDPC码的不等保护能力研究文红讲师/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2005.03-2006.092 A2005062 7 .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介质接入控制潘甦副教授/博士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2005.04-2006.122.5 N2005072 8 . 可重配置MIMO系统中的天线子集选择技术刘琚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07-2006.123 A2005082 9 .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和空时编码理论研究叶中付教授/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2005.03-2007.033 A2005093 0 . 移动多媒体通信中LDPC 码的研究袁东风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01-2007.013 A2005103 1 . 相关MIMO衰落信道容量分析岳殿武教授/博士大连海事大学2006.01-2006.122 A2005113 2 . 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均衡技术研究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6.01-2007.123 N2006013 3 . 分布式宽带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聂景楠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6.06-2008.063 N2006023 4 . TDD模式下MIMO系统闭环传输技术研究宋荣方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6.01-2007.123 N2006033 5 . UWB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接收检测技术研究杨龙祥教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06.07-2007.123 N2006043 6 . 求解通信网络优化问题和最小码覆盖问题的快速算法研究郝志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2006.07-2007.123 A2006053 7 . 低复杂度MIMO-OFDM信道估计算法研究郑紫微教授大连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6.01-2008.013 A2006063衰落信道下基于史博士后电子科技大学2006.03-2007 3 A2006078 . EXIT分析的迭代译码技术治平通信抗干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093 9 . 无线Mesh网络多协议算法综合设计研究方旭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2006.03-2008.023 A2006084 0 . OFDM(MIMO-OFDM)系统中快时变信道估计研究束锋讲师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通信工程系2006.01-2007.123 N2006094 1 . 基于代数曲线的LDPC码设计胡万宝教授安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6.01-2008.123 A2006104 2 . 衰落环境下MIMO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新型低复杂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王保云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7.01-2008.125 N2007014 3 . 有结构的LDPC码的构造与性能分析夏树涛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7.01-2008.125 W2007024 4 . MC-CDMA系统跨层自适应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杨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34 5 . 利用子图分割法构造基于生成矩阵的高性能非正规LDPC优选码仰枫帆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01-2008.123 N2007044 6 . 可导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饶云华副教授武汉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54 7 . CP-SCBT系统中的多普勒估计算法研究华惊宇讲师浙江工业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64 8 . 近香农限高速编码调制技术研究吴晓富副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8.1-2009.125 N2008014 9 . 多用户MISO/MIMO系统下的自适应用户选择和调度算法研究刘琚教授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1-2009.124 W2008025 0基于交织分离的迭代(Turbo)系马征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2008.1-2009.124 W200803. 统的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术学院5 1 . Mesh网中的合作中继技术研究孟庆民讲师南京邮电大学2008.1-2009.124 N2008045 2 . 高度非线性函数的性质、构造与应用李超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8.1-2009.123 W2008055 3 . 有限尺寸MIMO移动台系统容量优化设计李岳衡副研究员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2008.1-2009.123 N2008065 4 . 代数攻击与代数免疫度屈龙江讲师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8.9-2010.88 w2008075 5 . 基于新型网络编码技术的合作通信研究樊平毅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8.9-2010.89 w2008085 6 . 无线网络中动态三维多址技术研究宋荣方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8.9-2010.88 N2008095 7 . 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中继通信协同性能分析岳殿武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8.9-2010.88 W2008105 8 . 卫星通信中极低信噪比环境的多普勒参数估计算法及应用研究华惊宇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2008.9-2010.88 W2008115 9 . 多用户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郑紫微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8.9-2010.88 W2008126 0 . 基于协作感知的动态频谱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朱琦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8.9-2010.88 N2008136 1 . 协同通信中的中继选择算法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2008.9-2010.89 N2008146 2 . 新型mesh网络的接入技术研究谢宁讲师深圳大学2008.9-2010.89 W2008156 3 . 基于编码协作的OFDMA跨层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许昌龙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2008.9-2010.89 W2008166 4无线网络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安全曹天教授中国矿业大学2008.9-2010.88 W200817. 分析杰6 5 . 网络编码技术在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史治平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08.9-2010.89 W2008186 6 . chase型译码算法的搜索中心的研究唐元生教授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8.9-2010.89 W2008196 7 . 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喷泉码研究孙蓉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9-2011.95 W2009016 8 . 基于部分信道信息反馈的多用户MIMO-OFDM系统的资源分配问题研究唐岚讲师南京大学2009.9-2011.98 N2009026 9 . 多维序列及其在流密码中的应用研究朱士信教授合肥工业大学2009.9-2011.98 W2009037 0 . MIMO-OFDM系统中自适应调制和信道估计算法研究虞湘宾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9-2011.96 N2009047 1 . 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和低反馈预编码算法的研究张海霞副教授山东大学2009.9-2011.910 W2009057 2 . 认知协作无线网络中的频谱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赵军辉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9.9-2011.98 W2009067 3 . 融入网络编码的多接入中继通信的网络编码与LDPC码的联合设计研究陈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2009.9-2011.99 W2009077 4 . 光无线混合网状网优化设计和路由机制研究何荣希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9.9-2011.95 W2009087 5 . LTE中基于移动负载均衡的小区切换优化算法研究郑小盈助理研究员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2009.9-2011.915 W2009097 6 . 基于频域探测技术的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研究林水洋助理研究员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2009.9-2011.915 W2009107基于跨层设计的张讲师南京邮电大学2009.9-2011.8 N2009117 . 无线Mesh网络QoS路由模型研究晖97 8 . 认知无线Mesh网络自组织拓扑与路由技术研究章国安教授南通大学2009.9-2011.99 W2009127 9 . 用于UWB通信的高速、低功耗ADC芯片设计技术研究洪志良教授复旦大学2009.9-2011.915 W2009138 0 . 协同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空分调度技术研究蒋占军副教授兰州交通大学2009.9-2011.98 W2009148 1 . MIMO中继信道中的链路自适应算法及最优资源分配杨亮副教授暨南大学2009.9-2011.910 W2009158 2 . 多跳蜂窝网中的无线资源分配技术研究王俊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18 3 . 协同通信中的模拟网络编码技术研究侯晓赟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10.9-2012.98 2010D028 4 . 无线物理层加密的信息论基础及编码研究吴晓富副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38 5 . 相对广义Hamming 重量及其在网络编码中的应用研究骆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48 6 . 物理层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文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9 2010D058 7 . 高速移动环境下单载波分块传输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问题研究华惊宇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2010.9-2012.99 2010D068 8 . 新型心电传感技术及其在传感网健康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冯南高级工程师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2010.9-2012.914 2010D078 9交织频分多址信号优化及检测技肖悦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8 2010D08. 术研究9 0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协同MAC协议研究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2010.9-2012.98 2010D099 1 . 基于CoMP的协作MIMO系统不同CSI获知条件下的收发联合优化技术研究许宏吉讲师山东大学2010.9-2012.98 2010D109 2 . 基于分布式协作多天线OFDM体制的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杨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10.9-2012.98 2010D119 3 . 序列构造及其在CDMA和OFDM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罗金权讲师扬州大学2010.9-2012.97 2010D129 4 . 协作多基站多用户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束峰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2010.9-2012.97 2010D139 5 . 基于社交网络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陈宏滨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7 2010D149 6 .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性能优化研究张信明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9-2012.97 2010D15。

通信实验二FDM

通信实验二FDM

实验二FDM频分复用通信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FDM系统的基本原理2、理解实验电路的工作过程3、了解各模块电路在系统中的作用二、实验内容1、熟悉FDM系统的原理2、测量各中间测试点的波形3、根据系统结构组成框图进行系统电气连接4、测量各信号源输出信号的波形,了解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参数变化对系统传输的影响三、实验设备1、20MHZ示波器一台2、实验模块:RC-ZHTX-10模块、RC-ZHTX-14模块、RC-ZHTX-15模块、RC-ZHTX-16模块、RC-ZHTX-17模块四、基本原理我们将两路话音信号在两个不同的频率区里进行传送,即频分复用(FDM)。

图2-1所示的是一个频分复用的电话系统组成方框图。

由图可见,复用的信号共有n路,每路信号首先通过低通滤波器(LPF),以便限制路信号的最高角频率ωm。

为简单起见,这里假定各路的ωm都相等,例如,若各路都是话音信号,则每路信号的最高频率均为 3.4K。

然后,各路信号通过各自的调制器,它们的电路可以是相同的,但所用的载波频率则不同。

调制的方式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SSB、DSB 等。

在选择载频里,应考虑到边带的频谱宽度。

同时,为了防止邻路信号间的相互干扰,还应留有一定的防护频带,即f c(i+1)=f c i+(f m+f g),i=1,2,…,n式中,f c i与f c(i+1)——分别为第i路与第(i+1)路的载频的频率;f m——每一路的最高频率;f g——邻路间隔防护频带。

显然,若f g越大,则在邻路信号干扰指标相同的情况下,对边带滤波器的技术指标要求允许放宽些。

但这时占用总的频带要加宽,这对提高信道复用率不利。

因此,实际中我们宁愿提高边带滤波器技术指标,以使f g尽量缩小。

目前,按CCITT标准,防护频带间隔应为900HZ,这样,可以使邻路干扰电平低于-40dB以下。

LPF LPFLPF LPF×DBF1×DBF2×DBFn-1×DBFn相加器信道ωc1ωc2ωcn-1ωcnm1(t) m2(t)m n-1(t) m n(t)LPF LPFLPF LPF×BPF1×BPF2×BPFn-1×BPFn ωc1ωc2ωcn-1ωcnm1(t)m2(t)m n-1(t)m n(t)图22-1频分复用系统组成方框图经过调制后的各路信号,在频率位置上就被分开了。

东大信息学院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东大信息学院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6)信号空间分析:理解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中进行信号传输的基本问题;掌握有限能量信号的几何表示方法;掌握在AWGN信道中进行信号检测的最大似然过程;掌握与匹配滤波接收机相等价的相关接收机;理解符号差错概率及用于其近似计算的联合边界。
(7)带通数据传输: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调制和解调框图及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并进行比较;理解多种改进型数字调制方式;掌握在高斯白噪声条件下对上述调制信号的相干检测和非相干检测;了解数字信号通过公众电话交换网发送和接收的调制解调器;理解多信道调制和离散多音;掌握同步技术。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上)教学大纲
(总学分:3 总上课时数:48)
1.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通信与信息学科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通信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通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又是重要的通信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和练习,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通信系统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
(4)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现代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4.能力培养的要求
(1)教材每章都附有习题和思考题,学生要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题目,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2)一些扩展性的内容作为课后阅读布置作为熟悉和了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
(3)教学内容尽量与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概率论、随机过程、线性代数、数字图像处理、移动通信等课程衔接,使学生能不断充实和完善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建立较为合理的整体知识体系;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下)教学大纲
(总学分:3 总上课时数:32)

最新东南大学-微机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五-六-实验报告-自动化学院

最新东南大学-微机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五-六-实验报告-自动化学院

东南大学《微机实验及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五8253 计数器/定时器实验六8255 并行输入输出姓名:学号:08011专业:自动化实验室:计算机硬件技术实验时间:2012年04月27日报告时间:2013年05月15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一. 实验目的实验五:1)掌握计数器/定时器8253 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应用方法;2)了解掌握8253 的计数器/定时器典型应用方法实验六:1)掌握8255方式0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利用直接输入输出进行控制显示;2)掌握8段数码管的动态刷新显示控制;3)分析掌握8255工作方式1时的使用及编程,进一步掌握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二. 实验内容实验五:必做:5-1 将计数器0设置为方式0,计数初值为N(小于等于0FH),用手动的方式逐个输入单脉冲,编程使计数值在屏幕上显示,并同时用逻辑笔观察OUT0电平变化。

(参考程序p63)5-2 将计数器0、1分别设置在方式3,计数初值设为1000,用逻辑笔观察OUT0电平的变化。

(参考程序p64)实验六:(1)8255方式 0:简单输入输出实验电路如图一,8255C口输入接逻辑电平开关K0~K7,编程A口输出接 LED显示电路L0~L7;用指令从 C口输入数据,再从A口输出。

图一 8255简单输入输出(2)编程将A口 L0-L7控制成流水灯,流水间隔时间由软件产生;流水方向由K0键在线控制,随时可切换;流水间隔时间也可由K4~K7键编码控制,如 0000对应停止,0001对应 1秒,1111对应 15秒,大键盘输入 ESC键退出。

(3)8段数码管静态显示:按图二连接好电路,将 8255的 A口PA0~PA6分别与七段数码管的段码驱动输入端a~g相连,位码驱动输入端 S1接+5V(选中),S0、dp接地(关闭)。

编程从键盘输入一位十进制数字(0~9),在七段数码管上显示出来。

图二单管静态显示(4) 8段数码管动态显示:按图三连接好电路,七段数码管段码连接不变,位码驱动输入端S1、S0 接8255 C口的PC1、PC0。

东南大学 信息学院 电子线路 模电实验四报告 -差分放大器 word版

东南大学 信息学院 电子线路 模电实验四报告  -差分放大器  word版

实验四差分放大器姓名:学号:实验目的:1.掌握差分放大器偏置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2.掌握差分放大器差模增益和共模增益特性,熟悉共模抑制概念;3.掌握差分放大器差模传输特性。

实验内容:一、实验预习根据图4-1所示电路,计算该电路的性能参数。

已知晶体管的导通电压V BE(on)=0.55, β=500,|V A|=150 V,试求该电路中晶体管的静态电流I CQ,节点1和2的直流电压V1、V2,晶体管跨导g m,差模输入阻抗R id,差模电压增益A v d,共模电压增益A v c和共模抑制比K CMR,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并完成表4-1。

图4-1. 差分放大器实验电路表4-1:I CQ(mA)V1(V)V2(V)g m(mS)R id(kΩ)A v d A v c K CMR1 8.2 8.2 38.5 20.3 -261.8 -3.4 38.5二、仿真实验1. 在Multisim中设计差分放大器,电路结构和参数如图4-1所示,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DC 分析),得到电路的工作点电流和电压,完成表4-2,并与计算结果对照。

表4-2:I CQ(mA)V1(V)V2(V)V3(V)V5(V)V6(V)0.997565 8.219 8.219 1.998 2.647 2.548仿真设置:Simulate → Analyses → DC Operating Point,设置需要输出的电压或者电流。

2. 在图4-1所示电路中,固定输入信号频率为10kHz,输入不同信号幅度时,测量电路的差模增益。

采用Agilent示波器(Agilent Oscilloscope)观察输出波形,测量输出电压的峰峰值(peak-peak),通过“差模输出电压峰峰值/差模输入电压峰峰值”计算差模增益A v d,用频谱仪器观测节点1的基波功率和谐波功率,并完成表4-3。

表4-3:1 10 20输入信号单端幅度(mV)A v d-239.23 -229.25 -208-24.021 -5.417 -0.474基波功率P1(dBm)-91.635 -52.095 -40.529二次谐波功率P2(dBm)-96.405 -41.272 -25.723三次谐波功率P3(dBm)仿真设置:Simulate →Run,也可以直接在Multisim控制界面上选择运行。

东南大学数字电路实验报告(二)

东南大学数字电路实验报告(二)
选取 。
设计图如右图所示
接线图如下
2静态验证:控制输入和数据输入端加高低电平,用电压表测量输出高低电平的电压值,注意测量A2A1A0=000时的输出值。
Ec=5.1V
A2
A1
A0
D2
D1
D0
输出Y
电压/V
0
0
1
X
X
0
0
0.195
0
0
1
X
X
1
1
5.017
0
1
0
X
0
X
0
0.194
0
1
0
X
1
X
1
5.013
2将A2A1A0设为“000”,D2D1D0设为“111”,此时输出端为高阻状态,测量输出端电压值,总结如何用万用表判断高阻态。
用三态门实现三路信号分时传送的总线结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实验接线图如下
真值表如下:
A2
A1
A0
D2
D1
D0
Y
电压/V
0
0
1
X
X
0
0
0.012
0
0
1
X
X
1
1
4.845
0
1
0
X
输出波形
100.0
5.04
4.98
-0.06
波形图如下:
2(1)2.10节实验:SSI组合逻辑设计及竞争-冒险现象
内容1.数值判别电路
1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它接收8421BCD码B3B2B1B0,仅当2<B3B2B1B0<7时,输出Y才为1。
B3
B2

虚拟仿真与在线实境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与在线实境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37卷 第12期 2020年12月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37 No.12 Dec. 2020ISSN 1002-4956 CN11-2034/TDOI: 10.16791/ki.sjg.2020.12.044虚拟仿真与在线实境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屈代明1,徐争光1,李 玮2(1.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 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通信原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初学者很难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该文探索将虚拟仿真、在线实境与5G 物理层处理等技术应用于“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设计实现了“通信原理虚拟仿真与在线实境实验系统”,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在线实境;5G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0)12-0205-05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n-line reality technology in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QU Daiming 1, XU Zhengguang 1, LI Wei 2(1.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74,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Wuhan Easy Start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Wuhan 430205, China)Abstract: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course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it is ver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o it is difficult for beginners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closely. This paper explores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online reality and 5G physical lay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designs and implements th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nline reality experiment system”, and carries out the trial in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obtains good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 virtual simulation; on-line reality; 5G1 虚拟仿真实验与在线实境实验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科学原理,使学生主动参与仿真过程,并进行开放式探索实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PLC自动控制综合实验系统设计

PLC自动控制综合实验系统设计
system includes a number of backup instruments,and the PLC also has spare logic elements
to help students to extend it to an actual industry cycle with an additional programm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it has the capability to be updated by adding buttons,logic elements and modules to fR new experimental requirements in future.
流接触器、继电器、指示灯或实物模拟被控对象,可与上位机接口联网.实验内容多种多样.实验 现象比实验箱直观,教学效果理想。且模拟工业控制现场。
1.3设计PLC自动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是工业自动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电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 控制技术的重要部分。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是工科院校电工电子类及机电专业的-f]重要的 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工业控制网络 及现场总线技术,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基本构成,以及其内部资源的构成,掌握可编程序控 制器的各种单元,I/O规格,内部继电器区及数据区,理解其通信功能,熟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梯 形图及助记符语言,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方法,能够按照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的步骤 去分析、设计一般的控制系统。因为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 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利用实验教学加强实践的培养,给学生具体控制对象和元件的接触来了 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具体应用,以培养适合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时分复用/解复用(TDM)实验
一、时分复接观测
(1).同步帧脉冲及复接时钟观测
帧脉冲宽度125us
一帧数据包含时钟数32
复接后时钟速率256k
(2).复接后帧头观测
我们将帧头设置为01111110,帧头处于每帧的第一个时隙且帧同步的上升沿为帧的开始位置。

观测结果如下:
(3).复接后8bit数据观测
我们将帧头设置为00000000,8bit数据为01010101,位于帧的第三个时隙,观测如下:
二、时分解复接观测
(1).解复用同步帧脉冲观测
●发送与接收端帧头一样时结果如下,此时可以实现同步。

●拔掉复接数据结果如下,当不解复用信号时无法实现同步,因为没有输入信号。

两端帧头不同时结果如下,解复用端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帧头,所以无法实现同步,它无法识别出与其不同的帧头。

(2).解复用后8bit数据观测
我们设置01010101,结果如下.
在不断修改原始信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解复用的信号也随之同步变化
(3).解复用后PCM译码观测
(4).解复用后CVSD译码观测
1.1.2 帧同步实验
一、帧同步提取观测及分析
(1).假同步测试
当8bit数据与帧头相同时,由于多次重复完成复接信号输入与断开操作,导致解复用端时与真正的帧头实现同步,但也会与8bit实现同步,出现同步错误。

(2).后方保护测量(捕捉态)
经过改变加错信号,我们测得后方保护计数个数为3.
后方保护可以防止误同步,经过连续几次检测到帧头才进入同步状态可以让同步更准确。

(3).前向保护测试(维持态)
经过改变加错信号,测得前向保护计数为2。

前向保护可以避免因一次传输错误而导致帧头出错而引起的同步出错。

当加错开关位置为“0001000100010001”时,帧提取情况如下:
信号恢复如下:
当加错开关位置为“0010010110010011”时,帧提取情况如下:
信号恢复如下:
(4).非同步状态下解复用数据观测
8bit
原始信号为01010101,但是恢复错误,所以同步是必须的,否则会发生错误。

●PCM
●CVSD
由上图可看出,当无法实现同步时,信号无法正确的恢复。

1.1.3 汉明码编译码及纠错性能验证
一、汉明码编码原理验证
(1).基带数据设置及观测
基带数据为全0时编码数据如下,此时帧头为01111110:
(2).编码数据观测
我们修改基带信号为”1000110011100000”,经过理论计算我们得到汉明码为“1000111 1100001 11101000 0000000”结果符合。

(3).加错数据观测
我们在第一位加错,结果与操作吻合.
二、汉明译码观测及纠错能力验证
(1).汉明码译码观测
由下图可知,时延周期为200us。

(2).汉明译码纠错能力验证
当存在一个bit错误时,不会出现错误,结果如图:
但是当出现两个及以上的错误时就会产生错误,结果如下。

在不纠错译码的时候,监督位出错不会影响结果
为此证明,汉明码最多可以纠正一位错误。

(3).汉明译码未纠错译码验证
我们把错误位加在监督位上发现不会产生错误,结果如下,在不纠错译码的时候,监督位出错不会影响结果。

1.1.4 交织编译码及纠错能力验证
一、交织码编码原理验证
(1).交织后数据观测
(2).加错数据观测
我们加了6处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

原始信号为全0信号,帧头为01111110.
二、交织译码观测及纠错能力验证
(1).交织码译码观测
从图中可以看出,很好的实现了译码。

另外我们测得有时延,时延周期为32us。

(2).交织码译码及纠错能力验证
经过实验我们验证,此种交织码最多可以纠正4位错误,下图是连续5位错误时的错误译码结果:
上图为原始信号,全0
上图为错误译码信号
(3).交织译码未纠错译码验证
对于未纠错译码,我们实验得知,当错误位发生在监督位时不会产生错误译码。

但是当错误发生在信号位时会产生错误。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