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
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
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
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
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
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
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
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
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
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
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
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
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
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
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
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
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
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
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独化:。“独”指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个体,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
生、自已的存在状态。“化”就是形容这种活动的变化。“独化”就是一个绝
对的个体活动变化。
崇本息末:一切有形、有名之物都是“末”,无形、无名的“无”才是“本”。
认识事物必须首先从本体着眼,不受表面现象干扰和影响。王夫之则反其道而
行之,主张“观物象以推道,循末以测本”。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太虚即气:没有离开气而存在的虚空,虚空只是气存在的一种状态,无形无象的太虚就是气,并无所谓的
“无”。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理一分殊:天地万物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太极或一理,此太极此理散在万物使万物各具一太极一理。
居敬穷理:"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所
谓"穷理",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亦即致知明理。因此,"居敬"、"穷理"就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
发明本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为求胜而争论是不善与人合作,那是好高
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于养心的人,是要让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着的状态。
致良知:“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
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二、材料分析题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
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
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
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
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
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
持不变。”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生发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啊。
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4.万物皆备于我矣,,
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
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5.兼相爱,交相利,,
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
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6.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7.人法地,地法天,,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
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
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
意识,思维见解等。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
在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攀援,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
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
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事物的矛盾和对
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
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
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
人亦如此。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本性;按照本性直心而行叫做道;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道的规范叫做教。
12.人副天数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13.名教出于自然
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
然,自己如此的。名教,指儒家的纲常伦理。
14.越名教而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