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表达效果】读者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道理论证。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 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 性。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 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③④段以李太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主席的 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 的意境,都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速读第三部分,思考回答: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用文中句回答)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6段)
齐白石画虾 举例
站得高于现实 (第7段)
毛主席《沁园春·雪》 举例
• 【表达效果】读者耳熟能详,具有典范性;用领袖的诗词,符 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
画作。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探讨山水画的意境, 层层阐述,思路清晰。文章一开始首先提出中 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意 境的含义,引用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阐释了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又以 《十六字令三首》为例阐释了毛主席的诗句意 境很深。然后以设问句提出怎
样才能获得意境,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 证,说明了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阐述画画既 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这样,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 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 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 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课文 中运用了哪些例子,又是怎样来论证作者 的观点的。
课后作业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 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意匠和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即表 现手法,二者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 境也就落了空。诗人、画家要想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必 须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课文精讲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
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目标
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 01 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
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02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
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03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 作。(难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19张ppt)品质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19张ppt)品质课件PPT

【李可染】(1907—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 弟子。72岁任中国美 术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画研究院院长。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 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 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 得体会。
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而后已,不亦远乎?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
修炼为根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 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 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 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 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 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 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引用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 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 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 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 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 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在本幅作品中,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 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 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在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 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学 学

以 作
画 ,
致 悟
境 创
用 境

学以致用
作者对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要熟悉自己的写作对象,下笔以前,需要全面观 察,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以致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 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 画的。” 启示:写作不能照搬现实中的景、物、事。而应投入情 感,加以渲染,才会动人。
学以致用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写作应以情动人。假、大、空的文章读来必然味 同嚼蜡。
学以致用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 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写作应有独创性。名家文章,必然有其独特的视 角,或者体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习论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
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

二 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
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
学以致用
再观几幅名画,从景、境、情几个方面细细品味,用以下句式 谈谈画作带给你的美感体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苏 州 四 柏 树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 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 ,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的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 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 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指对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一般是指竞赛类型的事情,是说人非常有把握, 很有可能成功。 例:(1)今天是期末大考,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2)演讲比赛过程中,李明仿佛胜券在握了,他趾高气扬地站在台下等着领奖。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 (议论句、设问句、一些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
山水 画的 意境
提出问题(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获得意境的途径
解决问题(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再读课文,研读文本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明作者的美学观点,揭示 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3、在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 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的诗句,说明诗歌 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 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 字令三首》,进一步说 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5——10 段进行概括。
●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梳理 要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1张PPT)

李可染山水画欣赏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字词积累
意境 惆(chóu)怅(chànɡ) 真挚(zhì) 渲(xuàn)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lüè)影
成语解释
身临其境: 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
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惨淡经营:
第三部分(9-10段),作者进一步阐述 画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进而得出 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 列举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例子 列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例子 第八段画松树以及画家的例子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对比论证:第六段齐白石画虾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 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 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作者先提出观点,阐 述“意境”的含义。
第二部分(3-8段),作者通过实例分 析古诗中蕴含着很好的意境,并阐述了获得 意境的方法。
听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 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 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 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 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是否只要把握 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 品来?请结合最后 两段说说。
山水画的意境
新知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多次提到“意境”一词, 那么你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8张PPT)

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 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
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
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 得灵秀的山水画。
苏 州 四 柏 树
2、道理论证:
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 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 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 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 增强说服力。
初步感知文意
3.为了说清楚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往往这 样做: 以诗词等为例加以说明(而不是直接拿 具体的画作来说事)
比如文中就举了李太白的送别诗《送孟 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 首》等来证明关于山水画意境的某些观 点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 白话译文 【其二】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3)引用“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 青天”“造化在手”等语句,证明了 要深入全 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 予对象以生命的观点。
(4)引用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词句“北国 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表明 无论写 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 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 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题二)
划分层次
• 依据上述解读,请你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 次意思,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 上的特点。
山水 画的 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1---4)
论述怎样获得“意境”
(5---8)
论述“意境”与“意匠” 的关系 (9---10)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 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 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题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2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2张PPT)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 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 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 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 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 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 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 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 收后喜悦的气氛。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 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 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 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思考3:本文在阐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时 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探究②:我认为不合适。画和诗虽然是融合的关系,但是由于 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就各具特色,各有限制。我们说王 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是指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以古诗词为例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 是不合适的。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 《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 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 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 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 “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 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 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 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引出对“意境”的产生等内容的论述。 第6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画和诗虽然是融合的关系,但是由于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就各具特色,各有限制。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5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5张PPT)
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 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 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由画山水引出“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 分别说明了xxxxx
C解析:“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 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 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 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 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 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 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 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 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
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 系。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3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3张PPT)

得出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了什么?
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
文章论述的中心是意境,而结 然后以设问句提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意境产生的条件。
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写不合适。
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山水画 的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举对 例比 论论 证证
得出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 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写作特色
1. 引用大量诗词,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为了 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文 章中引用了大量诗词,使论据确凿充分,富 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 文章为了论述什么是意境、山水画里包含着 意境,就引用了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诗句加以阐述。
深入探究 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
但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及古体诗受到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此风尤烈。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1923年入上 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曾听过康有为的演讲; 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 这种经历使李可染认识了中国新山水画中的“意 境”。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 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 画语言范式。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 所谓“魂”者,便是他在本文中所言的“意境”。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 ),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 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 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 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 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篁(huán)ɡ 篁竹
挚( zh)ì 真挚 掣( chè)风驰电掣
暮( mù)暮霭 慕( m )羡慕
擎(qínɡ)擎天
幕( mù ù)屏幕
托住天。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
整体感知
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 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 面,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 不了人。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自 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板书设计
山水画 的意境
理清层次
了解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体现出“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 程,或者称为“引论”“本论”“结论” 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 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 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 “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得出综合 性结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1张PPT)

背景链接
◆字词学习
惆怅(chóu chànɡ ) 气概( ɡài ) 真挚( zhì ) 暮霭( ǎi ) 渲染( xuàn ) 赋予( yǔ ) 灵魂( hún ) 颐和园( yí ) 惨淡( cǎn )
◆词语连一连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 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 华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 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 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 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成 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 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 鉴赏能力。(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 培养传统审美情趣。(重点)
作者简介
【代表画作】 《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 《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 《李可染中国画集》 《李可染画牛》等。
伤感,失意。
见景生情、情寓于景、缘物寄情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要深入全面 地认识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加工手段。
阅读1~4段,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பைடு நூலகம்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 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引导
自主阅读
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时的云雾。
(7)朝朝暮暮( 这里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
(8)浮光掠影(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 )
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学习引导
1.知识链接,请完成下面阅读。
自主阅读 文艺性议论文
文艺性议论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容易使读 者受到人生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因而成为议论文中的一朵奇葩。在写文艺 性议论文时,要做到将精练、生动的形象描述与论点、论据、论证有机融合; 运用修饰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做到文采斐然;要有浓浓的抒情味,在以理服人 的同时,做到以情感人。
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惆怅( 伤感、失意。) (3)真挚( 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 (4)渲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 )
强艺术效果。
(5)身临其境( 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 )
预学检测
(6)朝霞暮蔼( 朝霞,太阳升起时照映东方的云彩;暮霭,傍晚 )
预学检测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 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 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 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 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 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台湾作家九把刀所说的“希望30年后能够和金庸并驾齐驱”被一些媒体解读 为 “干掉金庸”,很多人批评他哗众取宠。 B.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 回肠荡气的感觉。 C.我们不散发华而不实的广告,而是把一些有关联度的、简单明了的文本广告,放在 搜索结果的右侧 D.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盲从,不能夸父追日,要认清局势,量力而行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 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 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 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合作探究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 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 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李可染谈意境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 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 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 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 的境界,就叫意境。”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Xuàn ǎi chóu chàng lüè mù 渲染 暮霭 惆 怅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通过课文理解“意境”,掌握课文的结构。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 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 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 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 擅长画牛。
整体感知
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 第二部分
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 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 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 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基础知识
渲染: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大 艺术效果。(2)比喻夸大的形容。
惆怅: 伤感,失意。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睡眠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
晃就消逝。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 是写情。
合作探究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预习下一课。
再见
随堂检测
1.选出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 ( D ) A.为了避免物价不再飞涨,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飞速发展 的上海。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优良传统。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能否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随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 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 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