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游记_石,钟,山,记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新整理精编版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新整理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石钟山记》课件
相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关
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
背
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时, 游览了石钟
景
山后, 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 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 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 名胜为内容, 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 者先描写自然景色, 然后再生发感慨,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云霄间;
又鸟有鸣若声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
)曰此鹳鹤也。有余人方( )心动
( 正 )欲还内, 而心大惊声恐发于水上, 噌吰(
)形如容钟钟鼓鼓不的绝声。音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裂深缝, 微波入焉, 涵澹
(
)澎湃(水波动荡 )而为此波也浪。相舟激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窟 窿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 先前)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 )之乎?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 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请概括段意:_____记__叙__实__地__考__察__石__钟__山__, _得__以__探__明__其__名__由__来__的__经__过_。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大概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浅陋 的人 )乃(竟, 竟然 )以斧斤考击( 敲打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记全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渤 余韵徐歇。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看法 ——因声命名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游感——结论:
记叙
引入
核心 议论声源
辅 助
生发
议论
重考 察反 臆断
描写潭上夜景
《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异同: 相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 不同点: 章结构不同 2、议论事理的不同; 3、记游的不同;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 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 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 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 (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然:但是 以:用 是:这 名:命名 始:惟独 石……有声者:定后句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 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 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 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 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 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比较本文 与《游褒 禅山记》 在内容、 结构、写 法等方面 的异同。
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2、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 为“实质上”。
《石钟山记》课件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 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 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 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 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二、巩固自测
(一)字音识记。
1.正音
暮( mù )夜月明 磔磔( zhé )云霄间
钟磬( qìnɡ )
桴( fú )止响腾
栖鹘( hú )
鹳(ɡuàn )鹤
穴罅( xià )
无射( yì )钟
2.多音字
栖( qī )栖息
( xī )栖栖
当( dānɡ )螳臂当车 (dànɡ )安步当车
识( sh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慢。
.
⑫尤
更加。
.
⑬是
这样。
.
2.翻译下列句子。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命名是由于山)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如同大 钟一般。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够使它发出响声,更何况石头呢!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 话无疑是正确的。
他虽然后来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钟覆地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 为石钟山是因为“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 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 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 身考察的精神是一致的。
《石钟山记》精品
文学角度:苏轼诗歌散文风格比较
苏轼诗歌风格
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 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表 达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人生 体验。
苏轼散文风格
苏轼的散文则以自然、流畅见长 ,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表 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广泛的社 会关注。
诗歌与散文比较
苏轼的诗歌和散文在风格上有所 不同,但都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 和深厚学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重要遗产。
文学成就: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内容 广泛,风格豪放;散文气势磅礴,行云流水;词作意境深远,开 豪放词派之先河。
《石钟山记》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 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 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写了《石钟山记》。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自然景观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描绘了石钟山的奇特地貌和壮丽景色,如“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石钟山的壮美之中。
人文情怀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同时,他在文中也提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地域文化特色体现
《石钟山记》精品
目
CONTENCT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应用 • 当代价值意义挖掘与传播推广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游记作文
石钟山游记作文石钟山游记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钟山游记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钟山游记作文1石钟山位于湖口县潘阳湖畔,这里风景优美怪石嶙峋历史悠久。
我一下车就看见雄伟的石钟山门口挺立在眼前,我很想进去。
我们旁边有一馆卖炒粉、炒菜的,我们去那里吃早饭……吃完早饭我们又走向石钟山门口我们拿好票给检票员阿姨她把我的票上面用打洞机打了一个洞然后把票还给我了让我们前行。
我们进去后第一个看到的是苏轼的塑像是多么雄伟呀!下面还刻好多的字,我我住左边看了一下有公安局我向警察叔叔问好,向他敬礼,我们又踏起台阶,向二楼走去,我在二楼看见了一只鹿,很大的鹿,他是站起来的,在它旁边还有一只小鹿,他好像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吃她的奶奶,嘻嘻嘻骗你们的啦,他在那里看着,他妈妈,又往左边一看,发现有摄像头,还有一个人在那里使用天文镜看陈江和鄱阳湖的边界线,往右边一看,发现有个石头堡垒,我一进去就听见叮叮咚咚的声音,原来这个石头是可以敲响,太棒了,我也要试试。
叮叮咚咚,我来试试,来弹奏一首乐曲,谁叫我天下无双,乾坤八卦又怎样?打不过我吧,没有办法吧。
好了,我们继续上楼吧。
第三楼我又往右边看了一下,我发现那里有个白色头发的老头,我想那里一看,原来他就是湖口人,你看应该是70~80岁的老头。
他在那里敲着好听的音乐,他竟然比我弹得好听,哼,又向左边看了一下发现一个寺庙,我们进去一看,看见了一个和尚,什么鬼?他说让我姐姐来抽签,可以算是什么样的人!哇,我也想试试,小孩子是不行的,好坏。
可惜啊,可惜啊,姐姐抽了一个下下签,我妈妈也试了一下,抽到了中平签,我爸爸又抽了一下,也是抽到了中平签,嗯,我旁边的姐姐也试了一下,她抽到了上上签。
我的`爸爸已经不耐烦了,他想下去,我们阻止了爸爸向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格言,爸爸才安定了,我们又向前走,发现了一个观景台,我去一看,因为我有恐高症,妈呀,吓得我腿软了,我赶紧跑回石钟山里面,我又向上走了一层阶梯,发现了一个什么植物标本呀,休息室啊,用敲的东西来敲八音石呀?然后爸爸请求走,去坐船,我也梦寐以求,我们走出石钟山,向海湾发动,好不容易等到船来了我们穿好救生衣走向船的入口,走向二楼找个位子坐上。
文言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赏析《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
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
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
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
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
古之人不余欺(75)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
文言文《石钟山记》古文赏析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石钟山游记(原创)
石钟山游记(原创)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
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天北手痒,也赋打油诗《石钟山》一首:佳木葱茏怪石堆,阁檐亭角欲高飞。
石钟山上百千客,多为东坡一记来。
石钟山的大门离湖口镇街道非常近,大约不足百米。
街道上有一斜坡,走几十公尺便到,进入要买票,每人72元,但包含去看江湖水的船票。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心争之地。
登临山上,远可眺庐山烟云;近可睹江湖清浊,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江、湖水的汇合处,江水赤红,湖水淡黄,水线分明,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据说合流近50华里而不混。
回来后问了度娘才知: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很难混成一体。
眼见如此奇景,如果不写几句打油诗,实在有损当年读大学时诗社副社长之名,于是《江湖情》新鲜上市:大江东去湖北来,万里长驱万顷怀。
携手相拥入海去,浊清从此分不开。
沿着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可见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昭忠祠、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古雅园林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景点之间,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结合,虚实相间,使人往往在山穷路尽之时,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令人回味无穷。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虽经世世代代风霜侵蚀,战乱破坏,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余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记怀天地”等都是石质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顶的锁江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
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之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因篇幅有限,只摘录了冒牌诗人天北之南的打油诗《锁江亭》一首:江亭欲锁大江流,我上层楼望眼收。
《石钟山记》课件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 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 石侧①立千尺,如猛兽奇 鬼,森然②欲搏③人;而 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
⑥
①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 ②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③搏:抓、扑。 ④栖鹘:qīhú,宿巢的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 ⑥且:一边一边。 ⑦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⑧鹳鹤:guànhè,水鸟。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因①笑谓迈曰:“汝识 ②之③乎?噌吰者,周景王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 不余欺④也!”
①因:于是。 ②识:通”志”,记住,知道。 ③之:代下文典故。 ④不余欺:不欺余,宾语前置。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问题一: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
郦 道 元 李
渤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水石相搏”说 人常疑之
“扣石发声”说 余尤疑之
作者依据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一)“石钟山”得名之疑
问题二: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郦说: 人常疑之 ——人疑我未必疑 李说: 余尤疑之 ——我尤对此生疑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①方:正要。
②心动:内心惊恐。
余方①心动②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 钟鼓不绝④。舟人大恐。徐
③噌吰:chēnɡhónɡ,钟鼓的声音 ④绝:停止。 ⑤则:同”乃”,原来是。 ⑥罅:xià,裂缝。
而察之,则⑤山下皆石穴罅 ⑦焉:兼词“于此”,到那里。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石钟山记》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苏轼游览石钟山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对该篇文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答案:《石钟山记》以苏轼游览石钟山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山中的景色、民俗以及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以描写与抒发相结合,既描述了石钟山的景色和人文特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词句简洁平实,节奏流畅有韵律感。
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感悟和人生态度,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
译文:石钟山记南都百里里立群山,这是天底下最为神奇的山脉之一。
数百年以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们的生活和故事。
远观之,山似钟而石似碣,如同一枚魔幻般的钟,饶富神秘感。
我迈开了步子,进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山脉。
山脉之中,有着无尽的风光。
碧绿的树木掩映着翠绿的山峦。
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我被这美景所陶醉。
山中有一湖,湖面宛如明镜,清澈见底。
湖畔有一座古寺,古寺的钟声悠扬动人,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我静静地坐在湖边,倾听这美妙的钟声,仿佛心灵得到了一场洗礼。
山中的人们生活简朴而真诚。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谋生,用淳朴的语言交流。
他们尊重山脉,热爱大自然,他们的生活中弥漫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宁静。
我和他们交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何其多的繁华,何其多的喧嚣,而他们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下过得如此安详。
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山脉中有一群游子,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生活。
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音乐,引领人们走进了他们的思维世界。
我与之交谈,思考,与之共享了心灵的碰撞。
是山脉塑造了这些美好的人。
是岁月消磨了这些美好的人。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追求内心的真实。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风格,我的眼前是一幅气韵融合的画面。
山脉是我心灵的故乡,山脉中的一草一木,一丝一毫,都与我心灵相通。
人生如山脉,无定无处,无穷无尽。
阅读答案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石钟山记》的描写之后,接下来我将继续探索苏轼在这片山脉中的感悟与思考。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苏轼《石钟山记》章潢《游石钟山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章潢《游石钟山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轼《石钟山记》章潢《游石钟山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材料一: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游记-二年级作文
石钟山游记-二年级作文
闻名遐迩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爸爸带着我开车穿过了繁华的新城区和喧闹的老城区,便来到了石钟山景区入口。
一进入口,秀美的江南园林景象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刚才那种坐车之后的疲劳一下就没了,面带微笑的苏东坡先生在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到里面就看到一个卖折扇的老爷爷,我看到了他在画好的扇子上写游客的名字和他们说自己的姓名,于是我也要老爷爷给我刻了一把扇子,回家我一定要好好珍藏它。
石钟山山顶可远看庐山烟云,近看可以看到长江,这些景色都让我感觉很壮观,留恋忘返,最后我们坐船浏览了一望无际的长江。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石钟山游记优美散文
石钟山游记优美散文石钟山游记优美散文乙未羊年四月初三,公历2015年5月20日,余独游石钟山,特书此文,以记之。
素问石钟山,依稀可忆至学堂时,习东坡先生《石钟山记》,其年,匆匆岁月东逝不可追。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
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走进石钟山,我的起点没有在正门,而是从护院的高墙上翻进去的。
我的理念:拿钱买票就赔了,景点总是有建筑死角的。
突然间让我想起去年绕进凤凰古城的事情了。
当我跳进景区的时候,心中略显小激动,有点热的天气浸湿了我的衣服,在一个亭子下,卸下背上的背包,休息了片刻。
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毕竟不是买票进来的。
紫檀树,亭子旁边是一棵树龄100多年的'紫檀树。
太让我长见识了,亭子正面刻着苏轼的塑像,背面刻着《石钟山记》全文,曲曲歪歪的艺术字体,我的学识根本全读不下来,索性背起背包继续前行,走进碑廊,沿着碑廊一直往前走,瞬间穿越了很多个朝代,读着古人的简介,思维一下穿越到历史书籍中了。
穿过碑廊,走到了一个观景亭,眼前一片开阔,俯览鄱阳湖,远处观望是长江,一栏江湖分界线,江湖者,浊水浑沙融汇处也。
仿若间看到了周瑜统领孙刘80万对曹联军在过境,又现朱元璋大败陈友谅的盛壮悲景,千年的史册见证,唯山石丛林可岿然。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风特别大,不能尽赏江湖分界的盛景,留下了晴空万里的遗憾。
在观景台咔嚓了几张照片,就顺着道路往没到过的地方继续前行了,行至昭忠祠,没进去,继续往前走着,徒步有几,夸门槛,山道往下引,穿丛林七八米,眼前突现一亭,亭内有一碑,碑被铁栅栏围着,正面寄语,背面题名:上谕亭。
围着亭子绕走一圈,观旁边一塑像,隧下阶梯,走近塑像,塑像着清朝官服,高四米有余,史称:曾国藩。
此处,透过枝林,依稀还能远观江湖。
驻足数几秒,沿来时路,回行至门槛处,没跨越,左拐,碑廊对接环半月状,看碑文时期,为近代民国史人物,从近代穿越至太平天国、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至李白碑,碑廊暂至尽头,右拐走近太平楼,梅花厅,环顾四角,闲逛迂回陌生路段,碑廊至屈原时期,上台阶有五,遇一门,观路边摊位,为进来时之路,隧倒行至李白碑处,夸天河桥,上行至浣香别墅,题曰:天下奇音第一楼。
《石钟山记》课件22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 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 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 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要求析理透辟。它也是 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 政论和史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 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比如《过秦论》(贾谊)。
作用:渲染阴森可怖的氛围,突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埋伏笔)
合作探究
后人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也是片面的,清人曾国藩曾 说:“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这真是“笑人者,人亦笑 之”。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提示: 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的精神是可贵的。他的不主观
臆断、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勇气也是值得倡导的,苏轼通过石钟 山考察所得到的感悟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在学术争呜的过程中要心平气和,以礼相待,不能为排除异见, 恶言攻击,应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抑或是对立的观点,在争鸣的 过程中求同存异,最后达到统一。
艺术手法探究
1、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 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 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
如:《小石潭记》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 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如:《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 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 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 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 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游记_石,钟,山,记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
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2.教时安排:二教时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北宋人,苏从年龄上小于王,因政见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这种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这对他的作品有很深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示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正音正字:钟磬
莫夜
栖鹘
鹳鹤
2.生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与<游>文一样,是即事明理的文章,这篇课文记了怎样的事,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2).请生按照以上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加以回答.
(3).归纳: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历石钟山所观察到的情况,阐明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既,对前人之说,不应迷信,应当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再读课文,继续思考并讨论:
(1).课文第一段作者摆出了郦元和李勃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观点,是怎样的观点?作者赞成他们的观点吗?请用原文回答.
归纳:
郦元说: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宏钟--水石相搏发声说;
李勃说:扣而聆之,面声函胡,北音清越,FU止响腾,余韵徐歇--石头发音说.
对这两种观点,作者有以下见解:对郦元说,"人常疑之";
原因: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对李勃说,"余尤疑之";
原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那么,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原文回答."CENGHONG之声"与"KUAN坎镗TA之声"相应,"如乐作焉",故名.
3.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再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作业
(1).朗读全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完成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课文重点提示与难点的突破:
1.请生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全班订正.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⑶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⑷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并指出活用类型.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4.讨论完成练习三,了解一现象.
5.讨论完成练习四,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现象,本练习所列几种,属于否定句
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语谓语宾语
既: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6.完成练习五,掌握"而"的多种用法.三.关于课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表达方式:
(1).叙议结合:先议,后叙,再议.
(2).讨论完成练习二,进行比较阅读.
共同点:即事明理,通过记游来发议论.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不同点:<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3).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夸张/拟人/引用/对偶等修辞句,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训练各题.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