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56喀斯特地貌(40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一节 课时1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课件(新人教版)(55张PPT)

答案:D
解析:据图,图示a处属于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b 处属于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c处属于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故选D。
(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__S__”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 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牛__轭__湖__。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___入__湖___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__三__角_形___;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槽形
【技法点拨】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 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学以致用】 2.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 (1)~(2)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答案:C
解析: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 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课时1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 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地貌。
频、图像,识别喀斯特 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解析:据图,图示a处属于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b 处属于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c处属于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故选D。
(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__S__”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 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牛__轭__湖__。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___入__湖___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__三__角_形___;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槽形
【技法点拨】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 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学以致用】 2.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 (1)~(2)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答案:C
解析: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 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课时1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 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地貌。
频、图像,识别喀斯特 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优质版)

•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 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 斯特五种。
•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 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喀斯特地貌的六种类型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 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 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 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 向流动,形成溶洞。
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
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 斯特谷(盆)地为主
• 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 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 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 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喀斯特 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 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 穴和地下暗河出露.
•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 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
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
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 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 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
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
•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 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 积大则称陷塘。
•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 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 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 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 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 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 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 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 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 “神女镜”或“仙女镜”。
•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 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喀斯特地貌的六种类型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 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 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 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 向流动,形成溶洞。
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
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 斯特谷(盆)地为主
• 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 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 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 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喀斯特 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 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 穴和地下暗河出露.
•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 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
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
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 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 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
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
•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 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 积大则称陷塘。
•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 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 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 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 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 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 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 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 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 “神女镜”或“仙女镜”。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PPT课件

•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 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 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时少水,潜水 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如此反 复变化,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 溶洞发育。
可编辑课件PPT
26
(三)水平流动带
•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 河流喀斯特水的深处为止。该带地下水常 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 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 地下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 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可 呈大规模的水平溶洞。
期形成的
边石堤
可编辑课件PPT
87
卷曲石
可编辑课件PPT
88
石水果
可编辑课件PPT
89
纯 净 的 钙 质
可编辑课件PPT
90
石缸
可编辑课件PPT
91
可编辑课件PPT
92
⑴石钟乳(垂直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
因洞顶渗入的地下水 CO2 含 量 较 高 , 对 石 灰 岩 有 较强的溶蚀力。溶解成饱和 态 的 CaCO3 在 水 滴 表 面 结 晶 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 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 CaCO3 便 与 顶 板 连 结 成 为 钙 环。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 CaCO3 ,钙环不断下伸,形 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可编辑课件PPT
93
⑵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
与石钟乳方向相 反、位置相对。
当水滴从石钟乳 上跌落至洞底时,变 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 的水膜,使原已含过 量CO2的水滴有了更大 的表面积,CO2逸散, 产生CaCO3堆积。
可编辑课件PPT
94
广西桂林石钟乳断面
贵州桐梓石笋横断面与纵断面
可编辑课件PPT
26
(三)水平流动带
•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 河流喀斯特水的深处为止。该带地下水常 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 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 地下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 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可 呈大规模的水平溶洞。
期形成的
边石堤
可编辑课件PPT
87
卷曲石
可编辑课件PPT
88
石水果
可编辑课件PPT
89
纯 净 的 钙 质
可编辑课件PPT
90
石缸
可编辑课件PPT
91
可编辑课件PPT
92
⑴石钟乳(垂直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
因洞顶渗入的地下水 CO2 含 量 较 高 , 对 石 灰 岩 有 较强的溶蚀力。溶解成饱和 态 的 CaCO3 在 水 滴 表 面 结 晶 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 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 CaCO3 便 与 顶 板 连 结 成 为 钙 环。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 CaCO3 ,钙环不断下伸,形 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可编辑课件PPT
93
⑵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
与石钟乳方向相 反、位置相对。
当水滴从石钟乳 上跌落至洞底时,变 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 的水膜,使原已含过 量CO2的水滴有了更大 的表面积,CO2逸散, 产生CaCO3堆积。
可编辑课件PPT
94
广西桂林石钟乳断面
贵州桐梓石笋横断面与纵断面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ppt课件

6
2.发展方向: ①发展旅游产业; 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 工; ③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
7
3.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问题
①发展生产时应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 下水; ②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 染水源和破坏溶洞及植被; ③兴修水利工程时要注意防止渗漏; ④开采矿产和修筑道路时要注意认真勘探, 防止坍塌。
15
17.写出图中地区地貌类型名称, 并描述地貌特征,简述形成原 因以及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图为喀斯特地貌,该地形区中部为山间小盆地, 盆地底部平坦,海拔194米左右,四周分布着许多 大小不等的山丘(峰林),高度一般在207米左右, 山丘呈圆锥形,四周陡峭,山丘间有些小而深的 山间洼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首先是灰岩广泛 分布,其次是高温多雨的气候,便于溶解侵蚀;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16
8
读地貌景观示意图。 1.形成图示地貌景观 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该地貌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 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9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
3、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 层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砾石层 D.页岩
3
三、自然地理特征 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地表地貌(石芽、
石沟、石林、峰林、溶斗)和地下地貌(落水洞、 地下河、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与本地区的整体升降及其速度息息 相关,水热条件差异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4
地形:崎岖,起伏大,多山间盆地。 水文: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断 层裂隙发育,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同 时加速水污染和扩散,影响高耗水农作物和植被 移栽。 植被和土壤:土层薄,土质酸瘦,植被稀疏,极 易流失。
2.发展方向: ①发展旅游产业; 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 工; ③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
7
3.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问题
①发展生产时应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 下水; ②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 染水源和破坏溶洞及植被; ③兴修水利工程时要注意防止渗漏; ④开采矿产和修筑道路时要注意认真勘探, 防止坍塌。
15
17.写出图中地区地貌类型名称, 并描述地貌特征,简述形成原 因以及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图为喀斯特地貌,该地形区中部为山间小盆地, 盆地底部平坦,海拔194米左右,四周分布着许多 大小不等的山丘(峰林),高度一般在207米左右, 山丘呈圆锥形,四周陡峭,山丘间有些小而深的 山间洼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首先是灰岩广泛 分布,其次是高温多雨的气候,便于溶解侵蚀;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16
8
读地貌景观示意图。 1.形成图示地貌景观 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该地貌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 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9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
3、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 层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砾石层 D.页岩
3
三、自然地理特征 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地表地貌(石芽、
石沟、石林、峰林、溶斗)和地下地貌(落水洞、 地下河、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与本地区的整体升降及其速度息息 相关,水热条件差异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4
地形:崎岖,起伏大,多山间盆地。 水文: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断 层裂隙发育,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同 时加速水污染和扩散,影响高耗水农作物和植被 移栽。 植被和土壤:土层薄,土质酸瘦,植被稀疏,极 易流失。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喀斯特地貌

1.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A.生长发育变快 B.生长发育变慢C.生长发育停滞 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2.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A.东亚寒潮多发 B.东南亚洪灾频发C.南亚旱灾多发 D.西亚气候湿润
答案:1.B 2.C
3.(2021·湖南益阳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形成过程
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的岩石表面沿裂隙溶蚀出 ,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就形成了 ,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成 ,溶沟加深形成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成为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 。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
成因:石漠化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侵蚀力强;多陡坡,土层薄,易被侵蚀;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发育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人多,贫困,生态保护意识差
常见地 貌类型
答案:1.B 2.C
3.(2021·湖南益阳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形成过程
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的岩石表面沿裂隙溶蚀出 ,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就形成了 ,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成 ,溶沟加深形成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成为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 。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
成因:石漠化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侵蚀力强;多陡坡,土层薄,易被侵蚀;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发育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人多,贫困,生态保护意识差
常见地 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PPT课件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 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 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 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 的总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 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 (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 尽。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 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 称岩溶地貌。
下降泉主要出现在遭受剥蚀的山区流水(河、洪、片)剥 蚀作用使潜水面露出地表,可形成泉。山坡上下降泉多。
8
9
10
11
(二)温泉 水温高于当年平均气温的泉。不些甚至水沸腾。腾冲地
区域2000多个(我国)105℃-110℃。温泉对人体的某些疾 病有特殊的疗效,许多温泉如北京的西山温泉,南京的汤山 温泉,安徽的泮汤温泉,都是很好的疗养圣地。
42
峰丛与峰林
43
峰林
44
桂林山水甲天下
45
九马画山
46
漓江
47
孤峰1
48
孤峰2
49
坡立谷
50
坝子1
云南罗平
51
坝子2
云南罗平
52
喀斯特平原
53
岩溶丘陵
云南罗平 54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55
喀斯特丘陵罗平
云南罗平
56
广东连山
57
阳朔的月亮山
阳朔
58
桂林骆驼山
59
桂林象鼻山
被封闭保存下来。 三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一)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
石颗粒表面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 收。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 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 (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 尽。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 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 称岩溶地貌。
下降泉主要出现在遭受剥蚀的山区流水(河、洪、片)剥 蚀作用使潜水面露出地表,可形成泉。山坡上下降泉多。
8
9
10
11
(二)温泉 水温高于当年平均气温的泉。不些甚至水沸腾。腾冲地
区域2000多个(我国)105℃-110℃。温泉对人体的某些疾 病有特殊的疗效,许多温泉如北京的西山温泉,南京的汤山 温泉,安徽的泮汤温泉,都是很好的疗养圣地。
42
峰丛与峰林
43
峰林
44
桂林山水甲天下
45
九马画山
46
漓江
47
孤峰1
48
孤峰2
49
坡立谷
50
坝子1
云南罗平
51
坝子2
云南罗平
52
喀斯特平原
53
岩溶丘陵
云南罗平 54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55
喀斯特丘陵罗平
云南罗平
56
广东连山
57
阳朔的月亮山
阳朔
58
桂林骆驼山
59
桂林象鼻山
被封闭保存下来。 三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一)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
石颗粒表面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 收。
喀斯特地貌 教学PPT课件

底部常有通道通往地下,因此起着集水 和消水的作用。
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 种。
石灰岩地面溶蚀形成的坑穴
石灰岩漏斗,被沉积物充填并种植作物(Hilton, Virginia.)
石灰岩山坡上散落大小岩溶漏斗
底部被充填的漏斗形成池塘
漏斗往往与地下溶洞相连,成串分布的溶斗往往指示有断层存在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亚 洲 第 一 溶 洞: 腾 龙 洞
金华双龙洞
宜宾石海洞
泰国“地下教堂”
• 洞穴堆积物
(1)化学堆积物
碳酸钙沉淀,可形
成 石石钟乳钟乳、石笋、 石又柱名“、钟石乳石幕”和,倒泉挂在华
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 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 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 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 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 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 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 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 “石钟乳”。
溶洞中的“微地貌” 卷曲石
石花
石葡萄、石珍珠
水中石花
• (2)机械堆积物 河流沉积:砾石、砂、泥沙
湖泊沉积:黏土—粉砂 崩塌沉积:碎屑堆积物
• (3)生物堆积物 古人类、 哺乳动物的化石、石器、骨 器等。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粗角砾层
硬灰和钙板
灰烬层
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
周
口
角砾岩层
店
– 钟乳石:是溶洞顶部向下增长的碳酸钙淀积物, 自上而下增长。
–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 CaCO 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逐层增长,
•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 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 的地下孔道。
– 形态特征
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 种。
石灰岩地面溶蚀形成的坑穴
石灰岩漏斗,被沉积物充填并种植作物(Hilton, Virginia.)
石灰岩山坡上散落大小岩溶漏斗
底部被充填的漏斗形成池塘
漏斗往往与地下溶洞相连,成串分布的溶斗往往指示有断层存在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亚 洲 第 一 溶 洞: 腾 龙 洞
金华双龙洞
宜宾石海洞
泰国“地下教堂”
• 洞穴堆积物
(1)化学堆积物
碳酸钙沉淀,可形
成 石石钟乳钟乳、石笋、 石又柱名“、钟石乳石幕”和,倒泉挂在华
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 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 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 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 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 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 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 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 “石钟乳”。
溶洞中的“微地貌” 卷曲石
石花
石葡萄、石珍珠
水中石花
• (2)机械堆积物 河流沉积:砾石、砂、泥沙
湖泊沉积:黏土—粉砂 崩塌沉积:碎屑堆积物
• (3)生物堆积物 古人类、 哺乳动物的化石、石器、骨 器等。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粗角砾层
硬灰和钙板
灰烬层
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
周
口
角砾岩层
店
– 钟乳石:是溶洞顶部向下增长的碳酸钙淀积物, 自上而下增长。
–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 CaCO 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逐层增长,
•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 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 的地下孔道。
– 形态特征
喀斯特地貌(共57张PPT)

石幔是指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 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
坑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4.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 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 要原因。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 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 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 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 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 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2 PART 美丽地带的贫困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 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 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 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 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提示:特征: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 600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 原因: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 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 发及植物蒸腾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
答案提示: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 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典例探究: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 并分析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
【详解】描述变化特征要充分提取图示信息,主要从整体变化趋势、极值、不同事物之 间的差异进行描述。从图中看,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 600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 破坏后恢复极难的主要原因要结合该海拔区域的自然环境(热量、土壤、风力、水分等) 特征进行分析。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 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 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 重的自然原因。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 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 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的主要原因。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 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 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1、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 2、旱灾频发:地表水不足 3、农业生产减产:土壤贫瘠,灌溉水源不足。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治理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实施退耕还林、防护林 种植、水土保持、改善能源利用方式、水源开发、生态移 民等
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淀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崩塌作用 2.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典例探究:
(1)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分别是:内力作用 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 【详解】读图可知,该地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地壳 运动使得地面上升,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提示:地壳上升(地面上升) 流水侵蚀。
典例探究:
(2)昆明有“春城”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分析其形 成的主要原因。
【详解】从图中更可以看出,昆明纬度低,位于云贵高原,昆明准静止锋 的暖气团一侧,冬季温暖;云贵高原海拔高,夏季凉爽。
答案提示:昆明纬度低,冬季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受冬季风影响 小,冬季不冷;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低,所以夏季不 热,称为春城。
典例探究:
(3)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提示: 3.A 4.A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 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6.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 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 落水洞。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 溶洞。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 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岩溶地区的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硫 酸盐、卤盐类)易淋溶,加上降水量大,使得岩溶作用强 烈,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经济落后导致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樵采、开垦和滥砍滥伐,使大量 的植被破环,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加速石漠化进程。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其余选项可 排除。 6.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故D正确;与土壤、地形、 植被等因素关系小,可排除ABC。
答案提示:5.A 6.D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 力作用分别是:内力作用_________,外 力作用_________。 (2)昆明有“春城”之称,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农业生产 的不利影响。
知识梳理:桂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①地表地形崎岖; ②土层薄,土壤贫瘠; 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 ,地下暗河发育; ④植被稀少。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 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 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知识梳理: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 基岩大面积裸露或土地退化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岩溶地 区最大的危害问题。我国石漠化的分布地区绝大部分集中 在岩溶地区,也就是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极易诱发滑 坡、泥石流,形成地质灾害;岩溶地区地下岩溶发育,地 表水不足,导致长期性、持续性的干旱频发。
知识梳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 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 称,又称岩溶地貌。
知识梳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 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 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 CaCO3+CO2+H2O=Ca(HCO3)2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类型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类型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1、世界范围内: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 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 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其中 我国南方喀斯特面积最广、最为典型。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 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 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 谷和天生桥。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 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 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典例探究: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 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详解】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的理由, 主要从低海拔地区植被恢复条件好和石漠化问题更为突出着手分析。低海拔地区受人类 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 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充足,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
典例探究:
【详解】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岩是石灰岩,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该区 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先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排除C、D; 石灰岩形成之后,在地壳深处和地表低处,流水作用弱,不可能直接形成 喀斯特地貌,排除B;石灰岩形成后,先随地壳运动,在内力作用下不断 抬升,地势升高,最后裸露的石灰岩层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 貌,所以选A。 4.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石灰岩地貌基础上,所以石灰岩形成最早,排除C; 天坑是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塌陷形成的,故天坑形成晚于溶洞,由此排 除B,选项A正确;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先抬升至高处的石灰岩上层,先形 成溶洞,石灰岩下层后抬升至高处,后形成溶洞,地下河是多个溶洞不断 扩大连接起来形成的,图中显示,地下河位于溶洞①之下,因此地下河比 溶洞①晚形成,排除D。
典例探究: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详解】注意题目考查的是自然原因,主要从成土条件和降水分析。该区 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 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 大面积裸露。
答案提示: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 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典例探究: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详解】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类不 合理活动的干扰,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 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似于荒漠化的现象。故土地石漠化会造成黔桂喀 斯特山区可耕地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加重、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典例探究:
【详解】
1.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长期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 特地貌。故本题选C。 2.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 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故本题选 C。
答案提示: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 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典例探究: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 并分析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
【详解】描述变化特征要充分提取图示信息,主要从整体变化趋势、极值、不同事物之 间的差异进行描述。从图中看,不同植被类型NDVI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海拔400— 600m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海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 破坏后恢复极难的主要原因要结合该海拔区域的自然环境(热量、土壤、风力、水分等) 特征进行分析。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海拔高, 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海拔高,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 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 重的自然原因。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 NDVI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 拔高于2400m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的主要原因。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 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 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1、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 2、旱灾频发:地表水不足 3、农业生产减产:土壤贫瘠,灌溉水源不足。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治理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实施退耕还林、防护林 种植、水土保持、改善能源利用方式、水源开发、生态移 民等
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淀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崩塌作用 2.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典例探究:
(1)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分别是:内力作用 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 【详解】读图可知,该地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地壳 运动使得地面上升,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提示:地壳上升(地面上升) 流水侵蚀。
典例探究:
(2)昆明有“春城”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分析其形 成的主要原因。
【详解】从图中更可以看出,昆明纬度低,位于云贵高原,昆明准静止锋 的暖气团一侧,冬季温暖;云贵高原海拔高,夏季凉爽。
答案提示:昆明纬度低,冬季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受冬季风影响 小,冬季不冷;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低,所以夏季不 热,称为春城。
典例探究:
(3)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提示: 3.A 4.A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 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6.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 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 落水洞。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 溶洞。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 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岩溶地区的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硫 酸盐、卤盐类)易淋溶,加上降水量大,使得岩溶作用强 烈,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经济落后导致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樵采、开垦和滥砍滥伐,使大量 的植被破环,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加速石漠化进程。
知识梳理:石漠化的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其余选项可 排除。 6.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故D正确;与土壤、地形、 植被等因素关系小,可排除ABC。
答案提示:5.A 6.D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 力作用分别是:内力作用_________,外 力作用_________。 (2)昆明有“春城”之称,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农业生产 的不利影响。
知识梳理:桂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①地表地形崎岖; ②土层薄,土壤贫瘠; 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 ,地下暗河发育; ④植被稀少。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 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 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知识梳理: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 基岩大面积裸露或土地退化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岩溶地 区最大的危害问题。我国石漠化的分布地区绝大部分集中 在岩溶地区,也就是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极易诱发滑 坡、泥石流,形成地质灾害;岩溶地区地下岩溶发育,地 表水不足,导致长期性、持续性的干旱频发。
知识梳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 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 称,又称岩溶地貌。
知识梳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 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 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 CaCO3+CO2+H2O=Ca(HCO3)2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类型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类型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1、世界范围内: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 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 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其中 我国南方喀斯特面积最广、最为典型。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 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 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 谷和天生桥。
知识梳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 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 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典例探究: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 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详解】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的理由, 主要从低海拔地区植被恢复条件好和石漠化问题更为突出着手分析。低海拔地区受人类 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 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充足,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
典例探究:
【详解】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岩是石灰岩,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该区 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先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排除C、D; 石灰岩形成之后,在地壳深处和地表低处,流水作用弱,不可能直接形成 喀斯特地貌,排除B;石灰岩形成后,先随地壳运动,在内力作用下不断 抬升,地势升高,最后裸露的石灰岩层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 貌,所以选A。 4.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石灰岩地貌基础上,所以石灰岩形成最早,排除C; 天坑是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塌陷形成的,故天坑形成晚于溶洞,由此排 除B,选项A正确;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先抬升至高处的石灰岩上层,先形 成溶洞,石灰岩下层后抬升至高处,后形成溶洞,地下河是多个溶洞不断 扩大连接起来形成的,图中显示,地下河位于溶洞①之下,因此地下河比 溶洞①晚形成,排除D。
典例探究: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详解】注意题目考查的是自然原因,主要从成土条件和降水分析。该区 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 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 大面积裸露。
答案提示: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 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典例探究: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详解】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类不 合理活动的干扰,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 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似于荒漠化的现象。故土地石漠化会造成黔桂喀 斯特山区可耕地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加重、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典例探究:
【详解】
1.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长期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 特地貌。故本题选C。 2.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 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故本题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