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一、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演.ppt
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 也随着不断发展和变迁。总的 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 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 大致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 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始,由 这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 过西拉木伦河上游,西南行, 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再由六 盘山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自 治区东部。
皇木 采办 主要 树种 及制 作后 的家 具
南方主要木材:楠、杉、柏 分布:湖广、四川、贵州 嘉靖时 一年采木11280株,15712根 一丈树围:2000多株。 万历、康熙时更多。 采伐凋残,山穷水尽。 乾隆贵州某些地区“已伐尽”。
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 的 损耗 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 现了一次规模十分大的山地垦殖运动。清代的 人口总量在增长,造成耕地缺乏,人地比率缩 小。 鄂川陕交界地区的巴山,早期是由棚民 开发的。山区垦殖是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主,主 要种植16世纪传入的玉米和17世纪传入的红薯、 马铃薯。为了种植高产旱地作物,进一步 破 坏山地、森林,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形成恶 性循环。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普遍下降。
参 考 书 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82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 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 社,1995年。 史念海:《河山集》一、二集, 三联书店,1963、1981年。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 办》,《历史研究》1994年5期
(二) 生物 分布 界线 的推 移
1、距今8000年——3000年间各地气 温普遍比现在高2—3℃。 2、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经达到 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 北界南移至长江以南。 3、历史时期以来许多喜温热的野生 动物分布界限发生了巨大变迁。研 究的13种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如亚 洲象、犀牛、貘、獐、圣水牛、貉、 竹鼠、花面狸、大熊猫、孔雀、厚 美带蚌、黄蚬、巴氏丽蚌,其分布 的北界都曾经达到过黄河中下游地 区,其后分布北界逐渐南移至长江 流域以南地区。
人类历史时期森林的变迁
大, 森林向南 、 向东退却 , 全新世开始时湿润有所 回潮, 但后来一直 向干燥 的方向缓慢发展 . 从而形
成草原逐渐扩大 , 森林缓慢缩小的趋势和二者在地理上的分布格局 。
根据 孢粉 资料 、 出土文物 和 古文 记载 判断 , 人类 历史 出现 前 , 兰 山地 、 山 山系 、 尔 多斯 贺 阴 鄂 高原 及 毗邻地 区 和大兴 安岭 山地 都被 以针 叶树 为 主 的原 始森林 所 覆盖 。在 这些 原 始森 林 的周 围镶 嵌 着宽 窄不 等 的森 林 草原 、 主轴东— — 西 向的 山脉 ( 山) 由 阴 向北 、 由主 轴 近南— — 北 向 的 山脉 ( 贺
95
维普资讯
的。
14 99年 以后 有 不少 国营林 场 和村 镇 , 靠 政 策 和人 民 的力 量使 许 多 荒 山秃 岭 恢 复 了森 林 , 依 可 见 , 又是 建设 森林 的 巨大力 量 。但 是 , 人 也不 能不看 到 在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建 立后 的 现 阶段 , 也存 在 着破坏 森林 的事 实 。
( 汉书 、 《 地理志》 , ) 到了唐代才使用了反映该山森林密布的名称——贺兰山。据唐人记载 , 山上多
树木 , 望如 骏马 。游牧 人 称骏 马为 “ 兰”, 远 贺 因而 得名 m】 。这 说 明 , [ 】 贺兰 山 的原始 森 林 直 到唐
维普资讯
人 类 历史 时期 森林 的变 迁
森林是 自然历史的产物 。人类出现前, 它的变迁取决于 自然条件。但 自有人类以后 , 人对 自然 的干预 日 益增大 , 他们通过毁林破坏( 或毁灭) 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 的动力。人 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 除了要 以现代生物学 、 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 , 还应借鉴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作业
• 史料:夫山西饒材竹轂纑旄玉石山東多魚 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枏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 瑇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 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也。 (《史记· 货殖列传》) • 1、勘误 • 2、释文 • 3、揭示的问题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一、基本思路
• 由于中国在五六千年前曾有过相当长的温 暖湿润的气候时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面 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包括森林和草 原。以后随着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主 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植被发 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对各地区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一)原因
• 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 人类活动及生产工具的革新 • 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与地区迁移)
(二)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
1、华北平原
• 近年来发现河北武安市磁山和河南新郑市裴李岗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粟的遗存和石制农具,说 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今华北平原西缘与太行山 脉、豫西山地的交接处已经有了进入耜耕阶段的 农业,这意味着天然植被开始遭到破坏。 • 本区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早、 早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 干扰最甚的地区。
二、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 带、温带森林地区
• 直至19世纪前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还保持了森林原始状态,今天本区仍为我 国主要森林区之一。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 本区范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 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 豫中和豫西山地丘凌、华北平原、渭河平 原和山东山地丘陵。孢粉分析、考古发现 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人全新世以来至三 四千年前华北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 森林植被。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顺治:禁止官民采用楠木。 康熙:采伐凋残,山穷水尽。 乾隆:贵州某些地区“已伐尽”。
采办方式:中央委托地方,
办法:勘察、采伐、拽泄运、交割、储存 一年采木11280株,15712根,一丈树围: 2000多株。
二、长江流域环境变迁
1、自然环境:树种稀少、水土流失
(唐 18\明清6) 2、社会环境:耗费民财、社会动荡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演变总体特征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区域差异及影响
森 林 作 用 及 其 对 环 境 的 意 义
作用: 制造氧气 (光合作用) 净化空气、(银杏、洋槐 、杉树) 过滤尘埃:植物的叶表面粗糙,有茸毛,有的 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 杀灭细菌:如橙、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 梧桐等植物 削除噪声、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三北防护林) 调节气候等。 指示:森林本身体内的元素成分: 森林苔藓的重金属、其他的
一、中国境内的古代主要森林分布区
1、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森林
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温带林
3、 华北的暖温带林 4、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
二、历史时期北方地区森林存留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 桑、竹、柏、榆,捕猎 战国: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50% 秦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 板为室屋,关中地区已经有很多 南方的树木。
2、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发展 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天 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3、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从内蒙古自 治区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始,由这 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过西拉木伦河上游 ,西南行,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再由六盘山 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自治区东部。 (森林草原分界线、农牧交错带的变化) 4、生物生长界线的推移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森林植被的变迁从人类文明的出现至今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以下是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火并进行采集和狩猎。
这导致了森林的破坏和某些植物的灭绝。
2. 古代文明时期: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森林伐木和土地开垦。
这些文明依赖于木材和农业发展,使得大片森林被破坏。
3.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扩张,导致森林被用于耕地和畜牧业。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大量的伐木活动,以支持建筑和舰队建设。
4.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对森林植被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木材和煤炭的需求增加,导致了更多的森林砍伐。
5.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保护措施。
一些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的变迁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
人类的农业、伐木和工业发展对森林植被造成了破坏,但现代社会也开始重视森林保护,并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受损的森林。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三、南方森林变迁
(一)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损耗 原因:明清时期由于黄河流域可供修建宫殿陵
寝等大中型建筑用的林材用完,官方开始大规 模到南方采办巨型楠木、杉木、柏木等。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变迁 (二)华北平原森林植被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变迁
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 仍为畜牧区,森林和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农 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河 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于是大片天 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先秦温暖湿润,利于生长。据先秦史籍研 究表明,全国森林覆盖率49.6%,南方达90%以上。 东北83%以上,一直持续到唐宋以前。
(二)秦汉时期 战国以来,铁农具广泛采用,经济开
发加快,前二世纪冀鲁豫交界已缺乏薪材。 华北平原森林大幅减少,种植桑蚕。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季风气候退缩,河流缩短,古 城堡消亡,湖泊缩小,森林线上升,西北干旱化 加剧,故东汉丝绸之路南迁。
• 2、旱地作物大量进入南方山地种植,改变了 南方的种植结构。
• 时间:乾嘉垦殖高潮,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 地区:豫鄂川陕交界山区,如巴山;赣西山区; 湖南山区;南岭等。
• 后果:直接伤害了南方山地的植被。大量拓荒 垦殖暂缓人口压力,但纵容人口增殖--环境恶 化--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重点复习
1、简述唐宋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森林情况。 2、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3、识图;中国古代森林被破坏图 4、名词解释:皇木采办、乾嘉垦殖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 蜀地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为蜀地。
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地大量采购木材,史称 “蜀山兀,阿房出”,“兀”意“秃”,就是光秃秃 的意思,意思是说为修筑阿房宫,蜀地山林都被砍光 了,一个“兀”字显示当时蜀地森林的破坏程度。 • 其他地区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三)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
巴、广汉、江南的山林竹木、吴越的竹也有一定程 度的开发利用。
B、长江流域森林资源丰富
• 《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多竹木”,《汉书·地理 志》载巴、蜀、广汉等地“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一个“多”,一个“饶”,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森林资 源相当丰富。
• 考古发现,长江流域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大量使用木 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原料有楠木、柏木、 杉木、梓木,而这些木椁都是用大木做成的,用大木 作椁,应该是就地取材,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有许多的 原始森林。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 太湖平原 • 洞庭湖平原 •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4、唐宋时期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
经过持续的开垦和砍伐,到唐宋时期,关中平原、 汾涑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已经没有森林了。
关中渭河两岸木材已砍光,当地百姓不得不到羌人和西夏地 区去盗伐木材。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_何凡能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1期2007年1月Vol.62,No.1Jan.,2007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 ̄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 ̄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
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 ̄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 ̄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关键词:森林变迁;清代;民国时期;中国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过去数百年全球或区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的历史重建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因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陆地表层主要覆被类型之一,其增损对大气碳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森林变迁
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森林变迁洮河林区历史时期森林的变迁,其梗概是,首先从岷县——新城——旧城丘陵、夷平地将林区切成南北两片;然后里外加攻:林线南片森林从东、西、北三面,北片森林从四周迅速后移;林内河谷辟为农田,阳坡沦为牧场。
历史时期白龙江林区森林的变迁,其梗概大致是天然森林由多而少,由广布白龙江流域退缩至偏僻的山区;森林质量则从优变劣,有些退化为零星残败的次生林;人烟稠密之地的森林被农田所代替。
一、战国以前1、洮河林区春秋战国时期,卓尼、临潭属秦地,为诸羌游牧之处。
连当时的诗歌都是描写“车马田狩之事”,同关中吟咏“农桑衣食”的诗歌大不相同。
由此看来,那时洮河林区都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种植业虽发展很早,还不占主要地位。
在这种经营条件下,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不会丝毫不受影响,但大体可以保持第四纪冰川以后形成的原始状态:无论是森林地带、还是草原地带和荒漠地带一定高度的垂直带上,都有大片森林分布。
只是由于蒙味初辟、记载还不详细、许多地方又地处边睡、罕有亲临其境者一故难以具体描述其分布范围。
从出土文物和文化遗迹考证,在远古,大约在5000多年前,林区腹地岷县——陈旗——石门——新城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在洮河干、支流两岸的山上,凡是森林能够立足的地方,都密布森林。
解放后,在这些地方发掘的大量新石器遗址中都有木炭出土。
因为森林繁多,材木易取,到处盛行板屋。
板屋所在,西起甘南藏区,东至武都,文县。
此风历久不衰,直延至近代。
至今,甘南不少藏民居住的还是木料架成的楼阁。
随着森林的退缩,板屋逐渐由木壁木顶变为土墙板瓦。
2、白龙江林区从出土的大量古文化遗迹判断,古时的白龙江岸,森林蔽日,风景秀媚,野兽横野。
1000万年以前,“武都森林古猿”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7000年前,已有密集的人类活动遗迹。
在两水镇后村的黄土台地上,挖掘出6000年前的寺洼文化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以灰层、灰坑为主,内含大量泥质彩陶、红陶、褐陶及夹砂陶器,还有石器、骨器;遗址北有许多小洞式土坑墓。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强调天人合 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如取暖、建房、家具、 墓葬、垦殖等。 (2)手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的掠夺。 (4)“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再植 皆困难。
薪炭林的砍伐造成森林的损耗
柴薪的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柴薪需求量的增 加,林木的砍伐以消费地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 以西康的打箭炉厅(治今康定县)为例,较早的时候,打箭 炉厅的柴薪来自厅城附近的山地,清末须到10里以外去砍 柴薪,到20世纪30年代则需要到20里以外去砍柴薪。 清末以来,煤可补柴薪的不足,但柴薪仍是当时主要的燃料 来源,比如 1941 年的成都市木柴、木炭占燃料的 78.8% ,而煤仅占21.2%。 柴薪的需求量在当时是很大的,如20世纪30年代南京每年用 木柴、木炭达3亿多万斤,昆明1940年木柴、木炭用量也 在 2100 万斤以上。木柴、木炭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 多的林木被砍伐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 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本 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坏 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等 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少, 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多年中, 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迁
2021年第5期(总第188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88历史学研究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迁苏㊀循㊀波(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ꎬ黑龙江牡丹江157001)摘㊀要:牡丹江流域在历史上一直为我国重要的原始林区ꎬ木材储量丰富ꎮ近代以来ꎬ由于大量移民涌入ꎬ无序开采ꎬ以及俄㊁日等国的掠夺性采伐ꎬ到20世纪30年代初ꎬ区域内森林植被大幅减缩ꎬ水土流失日益严重ꎬ林中动植物种类㊁数量急剧减少ꎬ森林生态出现恶化趋势ꎮ回顾这段历史ꎬ从中吸取教训ꎬ对于牡丹江流域及东北地区的森林保护仍具有现实意义ꎮ关键词:清末民初ꎻ牡丹江流域ꎻ森林植被中图分类号:K901.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5-0117-06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课题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GG2017005)作者简介:苏循波ꎬ1977年生ꎬ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牡丹江流域ꎬ山势平缓㊁土壤肥沃㊁河川纵横㊁空气湿润ꎬ适宜森林生长ꎬ为我国最重要的原生林区之一ꎮ民国时期的调查说: 此流域之森林ꎬ跨小白山㊁穆克㊁特亨山及完达山脉ꎮ南自敦化ꎬ北至三姓地方ꎬ全为牡丹江流域之森林地带ꎮ在此区域内ꎬ林地之大部分在宁古塔以北ꎬ徂敦化㊁额穆二县为其主要部分 [1]ꎻ据1929年日本人调查ꎬ该地区森林面积约为109万亩[2]ꎮ清朝末期东北开禁ꎬ关内人口大规模移入ꎬ牡丹江流域人口也开始显著增加ꎮ由于当地居民生活㊁生产活动增多ꎬ森林被毁现象日益突出㊁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ꎬ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ꎮ㊀㊀一㊁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化19世纪中期以前ꎬ牡丹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森林植被基本保持着原生林状态ꎮ这里森林茂密㊁木材积储量巨大ꎬ与松花江㊁鸭绿江㊁浑河等流域及兴安岭等区域并为我国最重要的原始林区ꎻ分布带自敦化附近的牡丹江上游一带一直延伸至松花江边的依兰ꎬ长约千余里ꎻ这里树种丰富ꎬ已知者约有300余种[3]ꎮ但到20世纪30年代ꎬ这一地区森林植被面积大幅减缩ꎬ与19世纪中期相比ꎬ整体森林生态也发生了明显改变ꎮ(一)牡丹江上游地区该地区包括大威呼岭㊁小威呼岭㊁新开岭㊁牡丹岭等地方[4]ꎮ这一地区ꎬ历史上森林植被状况良好ꎬ林深树密㊁郁郁葱葱ꎬ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所至古木参天ꎬ甚多千百年前物ꎬ而枝柯交空ꎬ天日为蔽ꎬ往往白昼如昏夜ꎮ最大之树ꎬ十人抱之ꎬ犹不能及ꎮ剥落之树皮ꎬ入水可为舟ꎬ覆之可蔽风雨ꎮ [5]主要树种以柞树㊁柏树为主ꎬ其中很多都是优良木材ꎮ而敦化附近也遍布柞树㊁柏树ꎬ不仅数量大ꎬ而且大树㊁粗树较多ꎬ 大者周七八尺ꎬ高二十余丈 [6]ꎮ这些地区由于人迹罕至ꎬ森林植被一度总体上保持着原始状貌ꎮ到20世纪20年代ꎬ牡丹江上游森林植被所呈现的状态与清朝末年相比ꎬ已有明显差异ꎮ很多地区老树㊁大树都被砍伐殆尽ꎬ尤以铁路两侧地区变化最为明显ꎮ吉敦路(吉林至敦化ꎬ长200余公里)沿线两边约50里的区域ꎬ 今殆不见针叶树ꎬ阔叶树良材亦被采伐ꎬ状况极为不良ꎮ现存之阔叶树ꎬ以榆及青㊁杨为主 [7]142ꎮ一些深山老林中还出现了大片荒野ꎬ甚至成片农田ꎮ自额穆索(今额穆镇)至青山子一带ꎬ大约长30里的区域ꎬ过去为原始森林ꎬ此时 已化为原野矣 [7]144ꎮ随着人口的陆续移入及其经济活动的增多ꎬ原生森林成片被毁ꎬ森林植711被缩减速度明显加快ꎮ(二)宁安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是牡丹江流域内开发较早的地区ꎬ19世纪中期以前ꎬ这里仍然呈现出树木参天㊁绵延横亘的状态ꎮ宁安周边数百里区域内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ꎬ特别是其以东地区ꎬ遍布松树㊁柞树等良材大木ꎮ距南湖头四五十里外ꎬ也分布有大片原始森林ꎻ而位于镜泊湖右岸的老黑山一带东西百余里间ꎬ森林中高树㊁老壮之树密布ꎬ良材储量十分丰富ꎮ然而ꎬ到1930年ꎬ镜泊湖周边地区已是 到处丘陵起伏ꎬ绵亘无垠ꎬ山坡多半荒芜ꎬ未经垦殖ꎬ而榛莽灌木之类ꎬ漫山遍野ꎬ弃无人顾 [8]的状态ꎬ区域内出现了大片的灌木散生地ꎬ且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ꎮ很多林区仅剩矮小柞树㊁杨树㊁桦树等ꎬ大树已经很难看到ꎬ甚至 已有化为童山之处矣 [7]248ꎮ原始森林仅在南湖头和二站河等人烟罕至的深山地区才能看到ꎮ(三)中东铁路沿线牡丹江流域段这一带曾被称为树海之地ꎬ可谓林丛树密㊁郁郁葱葱ꎮ然而经过二十余年(1903 1929)的采伐ꎬ森林日渐消失ꎬ砍伐殆尽: 二十五年以前之所谓林海者ꎬ今则极目远望ꎬ偶见三五杂树而已ꎬ丛林茂木杳不可寻 [9]ꎻ在距铁路二三十里的一些山巅之上才有一些以桦木㊁柞木为主的丛生小树ꎮ由于滥砍滥伐ꎬ又不注意培植新树ꎬ那些被采伐过的林区 其大部分今已化为散生地ꎬ其余亦多为荒原 [7]191ꎮ中东铁路沿线牡丹江流域段两侧数十乃至百里不见森林ꎬ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ꎮ(四)横道河子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东起牡丹江岸ꎬ西至乌吉密ꎮ这一地区原来生长着大量的椴树㊁榆树㊁桦树㊁松树等ꎬ其中又以胡桃木㊁白桦㊁黑桦及圆叶柳数量为最多ꎮ这些树木多数都很粗大ꎬ 周三四尺ꎬ高六七丈 [6]ꎬ木材储量可谓丰富ꎮ然只经过几十年的采伐ꎬ这一地区森林植被也发生了很大改变ꎮ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已经很难看到ꎬ 百数十尺之老松巨柏ꎬ已不可见 [10]ꎬ所出产的木材跟往年相比也大为减少ꎮ(五)小白山一带该地区位于张广才岭东北ꎬ 昔时称为 色齐窝集 ꎬ树种富于枞㊁杨㊁榆之类ꎮ树木茂密ꎬ其大者ꎬ周一丈五尺ꎬ高约五六丈ꎮ最浓密的码延窝集面积五十余方里ꎬ树材皆为老林 [11]ꎮ经过多年采伐后ꎬ这一地区也已经变得 渐乏良材ꎬ已伐至数百里深山内地ꎬ松等良材尤称难得 [11]ꎬ森林植被大幅缩减ꎮ牡丹江流域地处偏远ꎬ历史上森林植被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ꎬ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ꎬ其缩减速度开始加快ꎮ而由于铁路的开通ꎬ木材运输更加便利ꎬ再加上人口不断流入等因素ꎬ森林消失速度遂明显加快ꎬ被辟为农田者㊁成为荒山野岭者ꎬ比比皆是: 现以童山较林地ꎬ几居十分之九 [12]ꎻ很多深山及偏远地区 向之所谓树海者ꎬ已不复可见 [13]ꎮ清末至民初近百年间可谓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减缩最为明显的时期ꎮ㊀㊀二、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的主要原因㊀㊀清末至民初ꎬ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速度加快ꎬ原因是多方面的ꎬ有自然因素ꎬ如雷火㊁雪冻㊁狂风等ꎮ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ꎬ近代以来人口大量移入ꎬ区域内生产性毁林㊁生活性毁林㊁荒火毁林等现象不仅普遍ꎬ而且规模不断扩大ꎬ再加上俄㊁日等外国势力的掠夺性采伐ꎬ才从根本上造成这一时期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迅速减缩ꎮ(一)生产性毁林牡丹江流域为满族发祥地ꎬ故而清朝初年禁止汉人移民垦殖ꎬ且设 四禁 之制ꎬ不准汉人伐林㊁采矿㊁畜牧㊁狩猎ꎮ清朝末年ꎬ山东㊁河南㊁河北等地农民为生活所迫ꎬ过海至东北开垦荒地者络绎不绝ꎮ1876年ꎬ山东饥馑ꎬ出现大量难民ꎬ清朝为缓解灾情不得不解除禁令ꎬ允许关内汉人出关开垦荒地ꎬ于是牡丹江流域也开始流入大量难民ꎮ因急于开垦荒地以求生计ꎬ再加上政府缺乏管理ꎬ故农民恣意烧毁林地㊁滥砍滥伐的行为在这一地区非常普遍ꎮ第一ꎬ垦荒毁林ꎮ牡丹江流域河川密布㊁山势平缓ꎬ易于开垦ꎮ但由于山林茂密ꎬ在开垦之前ꎬ农民往往先要放火烧林ꎬ次年再垦为农田ꎬ然后进行耕种ꎮ这也是当时东北地区农民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 农民相习成风ꎬ每于冬藏无事ꎬ则从事811纵火焚山ꎬ以为每年开拓余业ꎬ尽农民天职ꎮ [11]因此为了增加耕地ꎬ每年都有大片森林被焚毁ꎮ然而森林被烧毁辟出耕地后ꎬ农民又多不施肥ꎬ致使土地日渐贫瘠ꎬ不再适合耕种ꎬ他们就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焚林垦耕ꎬ年复一年ꎬ皆是如此ꎮ新开垦的农田仅能耕种六年ꎬ即变为不毛之地[11]ꎮ由于移民人数众多ꎬ区域内每年都有大片森林因垦殖而致荒ꎮ所以有人说: 满洲之秃山ꎬ亦以火田为主因ꎮ [14]这是符合事实的ꎬ而牡丹江流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ꎮ如牡丹岭地区ꎬ原为茂密森林所覆盖ꎬ由于常年落叶积累㊁腐烂ꎬ谷地非常肥沃ꎬ故很多农民移聚山中ꎬ开垦耕地ꎮ随着移住人口越聚越多ꎬ大片原始森林就被辟为农田ꎮ这一现象ꎬ在敦化及其周边地区很突出ꎮ有的农民为获取土地ꎬ甚至烧毁全山而不留一木ꎬ毁林程度可谓极为严重ꎮ又如宁古塔周边的山谷ꎬ在中东铁路铺设以前ꎬ多密树丛林ꎮ自建筑铁路后ꎬ移民屯垦者就络绎不绝ꎬ因此滥砍滥伐现象十分突出ꎬ 益以野火焚烧ꎬ遂成童秃之象也 [9]ꎮ很显然ꎬ人口大量移入ꎬ再加上无节制毁林垦荒ꎬ是造成牡丹江流域森林面积缩减的重要原因ꎮ第二ꎬ其他经营性毁林ꎮ东北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ꎬ决定了当地居民的谋生方式ꎬ种植木耳等菌类就是其中之一ꎮ住在森林附近的居民为培养菌蕈(俗称菜营)ꎬ遂任意砍伐树木ꎬ一般每两三年砍伐一次ꎬ每次都毁掉大量树木ꎮ如此年复一年ꎬ致使森林边际不断退缩ꎬ日益远离村屯ꎮ更有入山采树子的农民ꎬ为了省劲ꎬ避免攀援高树ꎬ转而采取将树砍倒而采树子的方法ꎮ由于结实的树木大多是成龄大树ꎬ而每伐倒一棵大树ꎬ便会压折很多小树ꎬ且农民采树子并非为了造林ꎬ而是为了营利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ꎮ由于当地居民采伐技术落后而造成森林毁坏的现象也非常严重ꎮ人们伐树ꎬ往往数十人轮替施斧ꎬ连续达十余日不断ꎬ迨斧痕渐深㊁树干树墩连接处变细时ꎬ再用两三根粗大的绳子缠住树干ꎬ数十人一齐用力ꎬ被砍之树即轰然倒地ꎬ并扑倒近数十亩地内的小树木[5]ꎮ这种做法不仅为一般居民所采用ꎬ即使富有伐木经验的木把ꎬ也多是如此ꎮ他们对树倒的方向不加控制ꎬ使其任意倒地ꎬ以致砍倒一棵大树ꎬ 恒压折数株ꎬ至十数株 [15]小树ꎮ数十年的滥砍滥伐ꎬ导致大量小树被毁ꎬ给森林植被造成巨大破坏ꎮ(二)生活性毁林修建房屋㊁日常炊食㊁冬季取暖等都需要大量木材ꎬ加之政府管理不善ꎬ当地居民滥砍滥伐现象遂十分普遍ꎬ并习以为常ꎮ他们采伐时ꎬ丝毫不考虑树木是否已经成材ꎻ对于一些贵树名木及优良材料往往不做辨别ꎬ全部劈成木柈ꎬ当作燃料ꎮ如宁安地区ꎬ由于人口聚集ꎬ所需柴薪数量愈来愈大ꎬ致使许多树木虽为良材也多被劈作柴薪: 青杨 今每岁伐为木柴ꎬ约三万车ꎬ销于本地 柳 今伐为枝柴ꎬ每岁约出三万车ꎬ销于本地ꎮ [16]8-10木柈销量如此之大ꎬ足可见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之巨ꎮ一般林区所伐木材ꎬ用作建筑材料及制造枕木占1/3ꎬ其余则被做成柈木以作燃料ꎮ而牡丹江流域及其周边林区ꎬ由于盗伐之风盛行ꎬ仅14%的木材用作建筑材料及枕木ꎬ大多数珍贵木材都成了木柈[9]ꎮ由于人口大量增加ꎬ木柈需求量越来越大ꎬ故每年都有大片森林被毁ꎮ如吉林北部地区ꎬ尺余粗的良材被当地民众充做燃料者 每年数百万株 [2]ꎮ(三)荒火毁林荒火毁林现象在整个东北地区都极为普遍ꎬ牡丹江流域也不例外ꎮ流域内每年都有大片原始林区毁于荒火ꎬ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农民以生产为目的的开荒毁林ꎮ住在森林附近的居民ꎬ多是从森林讨生计者ꎬ如伐木的木把㊁采人参者㊁采松子者㊁采菌类者等等ꎮ当他们穿行于林中ꎬ或燃火取暖ꎬ或烧火做饭ꎬ不经意间遗留下火种ꎬ往往任其延烧ꎬ 以致广阔森林常燃烧至数十日ꎮ参天大木ꎬ尽成焦炭ꎬ令人目不忍睹 [4]ꎮ而一旦遇上大风天气ꎬ火借风势ꎬ破坏程度就更为严重: 查此火灾迹地ꎬ在在皆是ꎮ [15]春秋两季ꎬ天气干燥ꎬ枯草非常容易延烧ꎻ秋季则霜信一至ꎬ草木枯槁ꎬ也很容易遭火:辄燃烧数十里ꎬ甚至百余里ꎮ1914年4月8日ꎬ敦化城东南骆驼砬子地方林麓忽然起火ꎬ 着从西而起焚ꎬ烧五日夜方息ꎬ将一处方圆二百余里之911大森林焚烧已遍ꎮ [17]更为严重的是ꎬ被荒火毁掉之林地ꎬ恢复非常缓慢ꎬ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ꎮ而有的地方大片森林被荒火焚烧后ꎬ因植被恢复缓慢而变为草原或耕地ꎻ有的地方则严重到农家竟无薪炭可用的程度ꎮ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荒火远多于自然火灾ꎻ人们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而引发的火灾ꎬ其危害程度又远远大于生产性毁林行为ꎮ有的农民为保护农作物ꎬ驱赶野兽ꎬ放火烧林ꎬ从而引发森林火灾ꎬ便时常发生ꎮ如依兰境内ꎬ由于移民聚集㊁人类活动增加ꎬ森林被荒火毁坏的程度十分惊人: 惟满山柞㊁桦㊁椵㊁杨ꎬ频遭野火萌蘖摧残ꎮ [18]23(四)俄㊁日的掠夺性采伐俄㊁日等势力对我国东北资源的掠夺ꎬ也是牡丹江流域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ꎮ木材利用广泛ꎬ铁道桥梁㊁营房军械㊁战壕地板ꎬ莫不需要ꎮ因此ꎬ东北丰富的森林资源ꎬ很早就成为外国势力觊觎和掠夺的目标ꎮ先来看俄国人的情况ꎮ俄国势力于19世纪后期侵入我国东北ꎬ并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乘机取得中东铁路铺设权ꎬ势力大为膨胀ꎬ疯狂掠夺沿线森林资源ꎮ牡丹江流域为中东铁路东段所穿越ꎬ且距离俄国较近ꎬ其森林资源首当其冲成为俄国的掠夺对象ꎮ铁路建设之初ꎬ据双方合同规定ꎬ建筑铁路所需材料ꎬ如枕木㊁燃料等ꎬ皆从沿线森林中伐取ꎮ1903年ꎬ俄国人要求扩大采伐范围ꎬ提出沿路附近各处森林应由其无偿采伐ꎬ此后采伐规模不断突破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ꎮ此外ꎬ尚有葛瓦林斯基㊁谢结斯二人经营私人林场ꎬ其规模均在200方里以上[10]ꎮ位于海林河上游的海林林场ꎬ1916年为葛瓦林斯基所侵占ꎬ该林场距离铁路较远ꎬ全为原始森林ꎬ面积达740平方公里ꎻ横道河林场ꎬ1919年亦为葛瓦林斯基所侵占ꎬ该林场林木丰富㊁质量好ꎬ堪称中东铁路东部线第一林场ꎬ面积达430平方公里[19]ꎮ俄国人经营林场ꎬ具有非常明显的掠夺性ꎮ他们无丝毫扶植幼树㊁小树及山林养护意识ꎬ只知昼夜不停砍伐ꎬ唯恐掠夺不巨ꎮ所以ꎬ经俄国人采伐过的林地ꎬ幼树不及长成ꎬ老树已经斩伐净绝ꎮ这种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十分严重ꎮ中东铁路自建设开始ꎬ所需枕木㊁建筑材料等全部无偿取自沿线森林ꎻ汽车㊁火车都使用木材作为燃料ꎬ而森林中很多天然良材也被任意劈成柈子作为燃料ꎮ通车以后ꎬ无论工厂㊁机车站台㊁道务所㊁道班房及工人住宅等ꎬ全部以木柈子作为唯一燃料: 中东路职员约计二万人以上ꎬ平均每年每人应用柈子约一百立尺ꎬ其所需已达二百余万立方尺之多ꎮ而工厂㊁机车㊁公事房所需木材之量ꎬ遂百倍于上数犹不止ꎮ [4]当然ꎬ这是针对中东铁路全线而言ꎬ但就牡丹江流域来说ꎬ每年被毁之森林良材数量也是可想而知的ꎮ中东铁路沿线曾经全部为广大原始森林所覆盖ꎬ巨木参天ꎬ穿行困难ꎮ经过俄国人30余年掠夺性采伐之后ꎬ铁路线两侧50里以内ꎬ森林已砍伐净尽ꎬ因此便不断向更远的地方拓伐ꎬ有的竟达百余里之远ꎮ再来看日本人的情况ꎮ日俄战争后ꎬ日本的势力在我国东北占了上风ꎬ取代了俄国的垄断地位ꎮ1903年ꎬ日本设立日清义盛公司ꎬ以掠夺我国东北森林资源为主要业务ꎮ此后ꎬ日本资本不断涌向东北林业ꎬ设立采木公司ꎬ滥伐无度ꎮ牡丹江流域的日本采木公司ꎬ有东铁东部线宁安木材公司㊁裕宁林业公司㊁中东海林采木公司等几十家ꎮ而吉祥一家公司在牡丹江以南区域开采森林ꎬ面积就几近100平方公里ꎬ且全部是未经开垦的处女林ꎬ 豫计每年可伐大木十万株ꎬ木柈两万车 [20]ꎮ采伐数量之大ꎬ远远超过俄国人ꎮ1926年ꎬ吉林到敦化间的铁路开通ꎬ牡丹江流域上游森林(主要在敦化一带)也因此被大量采伐ꎬ而此处之木业几乎全部被日本国际运输会社㊁富士公司㊁阿川洋行等几家大公司所操纵㊁控制[4]ꎮ日本伐木技术较为先进ꎬ采伐之前会先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ꎬ且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分布及木材储量等情况了如指掌ꎬ因此其对我国森林的掠夺和破坏程度亦远甚于俄国ꎮ㊀㊀三、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产生的主要后果㊀㊀历史上牡丹江流域的森林植被一直呈现着比较原始的风貌ꎬ自然风景优美: 针阔混交ꎬ紫绿相映ꎬ野草闲花ꎬ烂漫于林边低谷ꎬ枫柞红叶ꎬ争艳于树头ꎬ高岗自然之美ꎬ至此已极ꎮ时而穿摩峭021壁ꎬ时而经临深谷ꎮ风景之佳ꎬ较南德之史瓦尔慈之森林之地带ꎬ有过之无不及也ꎮ [4]然经过近代七八十年的采伐及破坏ꎬ森林面积迅速缩减ꎬ对区域自然生态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ꎬ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ꎮ(一)水土流失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状况原本非常良好ꎮ每年冬季ꎬ枯枝落叶堆积朽腐于地面ꎬ积至数百年ꎬ遂层层相累ꎬ即使山岭之巅ꎬ其厚度也超过一尺ꎬ在平原地区则为三四尺甚至五六尺ꎮ这种树叶腐烂形成的肤土带具有厚薄不同的腐殖质层ꎬ经过阳光作用ꎬ养分非常丰富ꎬ但非常疏松ꎮ不过由于草木之根交互盘结的作用ꎬ有效保护了土层ꎮ而一旦树木被伐ꎬ土壤失去树叶㊁树根的缓冲和保护作用ꎬ黑土层就容易遭到大雨的冲刷而流失ꎬ致使土壤日益恶化ꎬ以致不堪种植而终成荒地ꎮ相关资料显示ꎬ牡丹江地区早年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厚度达50厘米以上㊁腐殖质含量达5%ꎬ经侵蚀后ꎬ逐步变为中厚层和薄层土壤ꎬ腐殖质含量也大大降低ꎬ表土年流失厚度为0.5厘米左右ꎬ每平方公里年流量为3000~5000吨[21]ꎮ牡丹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ꎬ原因虽是多方面的ꎬ但显然与清末民初以来本地区森林植被的缩减有很大关联ꎮ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河道淤积ꎬ尤其是近山森林地区的采伐以及沿江地带的垦辟更会加剧河道阻塞: 水量渐减ꎬ洲滩日多 航道中不少航段ꎬ航行已不似昔年之畅利ꎬ而木排之厄于滩险ꎬ阻于乏水者ꎬ亦时有所闻焉ꎮ [22]曾经的牡丹江 自独木河(在宁安南四十里)ꎬ以迤三姓ꎬ皆可通舟楫 [23]ꎬ近代时期牡丹江是区域内主要的运输通道ꎬ后因为江水水量愈来愈小ꎬ水运遂逐渐衰落ꎬ乃至最后被放弃ꎮ显然ꎬ这也是区域内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ꎮ(二)森林兽禽日渐稀少山林深密㊁树木葱隆ꎬ为各种野兽㊁飞禽群集朋栖㊁孳生不息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ꎬ历史上牡丹江流域森林中各种动㊁植物资源极为丰富ꎮ第一ꎬ敦化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上游森林分布区域)ꎮ这里山高林密ꎬ原来 林中野兽很多ꎬ尤以人熊为凶悍 [5]ꎻ 该地带所产之野兽ꎬ闻数年前ꎬ曾发现猛虎ꎬ其余则为狼㊁野猪㊁狍㊁水獭㊁灰鼠㊁黄鼬等ꎬ野禽则以野鸡为多 [4]ꎮ由于滥砍滥伐ꎬ使得森林植被日益减缩ꎬ破坏了原来的森林生态ꎬ林中兽禽遂逐渐减少:老虎匿迹ꎬ已经难得一见ꎻ其他兽禽类亦不如从前常见ꎮ第二ꎬ宁安(原称宁古塔)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中游森林分布区域)ꎮ清初这里森林茂密㊁生态良好ꎬ出产人参㊁黄芪㊁麻菇等ꎬ多有虎㊁豹㊁熊㊁狼㊁狐㊁麋鹿㊁獭㊁貂鼠㊁灰鼠等动物ꎮ因此ꎬ当地居民以打猎为业者很多ꎬ宁安也成为皮货集散地ꎬ有皮货号多家ꎮ后因垦殖加剧ꎬ当地森林植被快速缩减ꎬ兽禽数量也随之明显减少ꎮ清初这一地区猛虎很多ꎬ常见于三道河㊁西山等区域ꎬ 但近年似不多见 [16]46-47ꎮ宁安原以出产貂皮而闻名ꎬ但自清末以来ꎬ由于貂鼠数量急剧减少ꎬ貂皮已难以获得ꎮ1909年ꎬ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上疏请求缓免贡貂: 自近年各处招垦山荒ꎬ榛芜日辟ꎬ山虞岁产ꎬ日就星希ꎬ搜猎既穷ꎬ购索匪易ꎮ [24]1910年ꎬ 仅宁古塔区域内可出貂皮二千张 ꎬ而到1930年前后ꎬ整个东三省所出产的貂皮 计亦不过此数 [25]ꎮ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ꎬ野生貂鼠的数量急剧减少ꎬ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森林里略有分布ꎮ第三ꎬ依兰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下游森林分布区域)ꎮ这里林深菁密㊁兽禽众多ꎬ白熊㊁豺狼㊁黑狐㊁水獭㊁黑貂㊁鼬鼠㊁黑鼠数量都很大ꎬ尤其以红狐㊁貂鼠著称ꎬ依兰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皮货集散地ꎮ但由于不断地开荒辟莽㊁森林面积萎缩ꎬ直接威胁林中动物的生存ꎬ 出产禽兽之数量因而减少 [26]ꎮ依兰境内各山早年经常出现的老虎㊁豹等野兽ꎬ 近年亦不多见 [18]39ꎮ野猪原是吉林森林中常见动物ꎬ 昔乡民猎得老野猪ꎬ重量约三四百斤及二百斤者ꎬ时时有之ꎬ近年较少ꎮ市上出售者ꎬ最大不过百余斤ꎬ小只数十斤 [27]ꎮ由于兽禽越来越少ꎬ以打猎为生计者也不得不改行ꎬ这种情况ꎬ周边 他县皆然ꎬ不独依兰也 [18]137ꎮ森林兽禽数量㊁种类的减少与过度捕猎有密切关系ꎬ但森林植被面积的大幅度缩减ꎬ导致兽禽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ꎮ(三)野生药用植物等明显减少牡丹江流域森林不仅以出产多种松树㊁杉树㊁杨树㊁柳树等优良树木ꎬ还以出产各种名贵药用㊁121食用植物㊁菌类而闻名: 药材为黄芪㊁黄连㊁白芍及其他类ꎬ几于遍地皆是ꎬ其未经发现者ꎬ尚不知几许ꎮ [28]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ꎬ就有麻菇㊁当归㊁防风㊁甘草㊁野山参㊁大力子等60余种[29]ꎮ野生蜂蜜ꎬ不仅是上佳补品ꎬ也是良好的中药材ꎬ林中亦多有出产ꎻ此外ꎬ野生木耳㊁蘑菇也很丰富ꎮ有些当地居民把经营林中特产作为谋生手段ꎬ其丰富程度可见一斑ꎮ而由于滥砍滥伐ꎬ森林面积迅速减小㊁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ꎬ致使当地一些名贵药材出产量日益减少ꎮ如野生人参即 大见减少 [27]ꎬ1914年ꎬ吉林人参输出 比较往年不及三分之一 [30]ꎮ吉林人参出产数量的减少ꎬ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ꎬ但森林植被减缩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ꎮ牡丹江流域ꎬ作为省内重要的原生林区ꎬ情况也大抵如此ꎮ清末民初ꎬ经过近百年的无序开发及外国势力的掠夺性采伐ꎬ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迅速缩减㊁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ꎬ进而使得木材储量大幅减少ꎮ森林植被缩减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ꎻ森林动植物种类㊁数量日益减少ꎬ有的甚至消失ꎮ这些后果不仅造成区域生态失衡和持续恶化ꎬ也影响了区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ꎮ今天ꎬ虽然民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已有普遍提高ꎬ且森林管理日益科学化ꎬ但区域内已经呈分散状㊁块状分布的林区仍然在不断萎缩ꎬ有的林区的边缘已经缩退至山尖ꎻ田地日增㊁森林日减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ꎬ水土流失呈现明显加剧的趋势ꎬ且未得到足够重视ꎮ探讨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减缩的原因ꎬ吸取历史教训ꎬ仍有现实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邸瑞槐:«工业界调查:东三省森林之调查»ꎬ«工业季刊»1929年第2期ꎮ[2]㊀«东北森林面积统计»ꎬ«统计月报»1929年第6期ꎮ[3]㊀曲乃谦:«东三省林业之概况»ꎬ«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1929年第4期ꎮ[4]㊀贾成章:«东北农林业之调查»ꎬ«中华农学汇报»1930年第75-76期ꎮ[5]㊀采生:«东北森林采伐记»ꎬ«游历»1930年第10期ꎮ[6]㊀高哲民:«收回东北森林权问题»ꎬ«革命外交周刊»1930年第5期ꎮ[7]㊀南满铁路调查科编:«吉林省之林业»ꎬ汤尔和译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ꎮ[8]㊀尹诫荪:«宁古塔镜泊湖踏查记»ꎬ«国闻周报»1930年第39期ꎮ[9]㊀«满洲之森林状况»ꎬ«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1期ꎮ[10]㊀«东北森林近况»ꎬ«中行月刊»1930年第6期ꎮ[11]㊀陶昌善:«南北满洲森林调查书»ꎬ«四川实业杂志»1912年第2期ꎮ[12]㊀«东三省之森林实况»ꎬ«休宁县农会杂志»1924年第3期ꎮ[13]㊀产业:«开发东省森林建议»ꎬ«中行月刊»1931年第2期ꎮ[14]㊀藤山一雄:«满洲森林»ꎬ 新京 (长春):满洲图书株式会社1938年版ꎬ第3页ꎮ[15]㊀王庆三:«整顿吉林林业意见书»ꎬ«农矿月刊»1929年第1期ꎮ[16]㊀王世选修㊁梅文昭纂:«民国宁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ꎮ[17]㊀«敦化森林燃烧警报»ꎬ«顺天时报»总第3720号ꎬ1914年ꎮ[18]㊀杨步墀修:«民国依兰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ꎮ[19]㊀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ꎬ长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7年版ꎬ第128页ꎮ[20]㊀«北满林业已为日商垄断»ꎬ«东省经济月刊»1930年第1期ꎮ[21]㊀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原理»ꎬ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ꎬ第167页ꎮ[22]㊀高重源:«东北前途之四大问题»ꎬ«中东经济月刊»1930年第11期ꎮ[23]㊀«牡丹江水利»ꎬ«东省经济月刊»1926年第9期ꎮ[24]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江省应进贡貂吁恳缓免采捕折»ꎬ«政治官报»第461期ꎬ1909年ꎮ[25]㊀孙祖源:«东三省之狩猎业»ꎬ«中东半月刊»1932年第4期ꎮ[26]㊀«三姓皮货出产之调查»ꎬ«东省经济月刊»1929年第4期ꎮ[27]㊀殷良弼:«吉林之森林»ꎬ«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1918年第3期ꎮ[28]㊀«吉林物产(节录)»ꎬ«地学杂志»1910年第7期ꎮ[29]㊀红人:«东北遍野药草丰盛ꎬ人参鹿茸闻名全世»ꎬ«工商新闻»1947年第34期ꎮ[30]㊀«吉林物产志要»ꎬ«中华实业志»1914年第8-9期ꎮ[责任编辑:王㊀昊]221。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蓝勇杨伟兵我国历史时期的植被主要是指第四纪冰川期后孑遗的植被系统,它们是我国现代植被的主要历史渊源。
在第四纪的最末一次冰期后即距今六七千年,当时的我国天然植被主要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形成了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地带,长江三峡地区正处于森林地带,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基本延续至今。
因此,长江三峡自冰期后的陆地植被系统是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
分析和研究三峡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状况,探索其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将大大有助于我们认识长江三峡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变迁情况。
一、现代植被的起源及分布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三峡地区正当渝陕鄂黔交界地带,北以神农架、大巴山与陕西分界,南以大娄山与贵州相邻,巫山山脉南北纵贯,长江自西向东穿切,形成众多峡谷,第四纪冰川正由于长江三峡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形,没能对生长在峡谷内的古植物群造成较大损害,致使冰期后一些川滇古陆的古植物物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一度分化和扩散。
据有关研究表明,孑遗植物中三峡地区保留有裸子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金钱松(pseudolarix)等,被子植物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am)、青钱柳(cyelocarya paliurus)^琪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械(dipteronia sin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鹅掌楸(1i riodendron chinense)等①。
根据涪陵焦石坝、万县盐井沟及重庆歌乐山考古资料显示,更新世中期长江三峡地区生活有剑齿象、大熊猫等动物群,这同样表明三峡地区遭受第四纪冰川的损害较小,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第三纪古生物的保存和生长。
这样,第三纪古热带和温热带植物群的衍生便形成了现代长江三峡地区常绿阔叶林区②。
2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解析
第2章
14
亚热带森林区可分为5种植被区系: ①、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包 括黄土高原东南部关中泾、渭河下游、山西南部汾、涑河 下游、河南西北伊洛河下游平原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 苏北平原等地。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与 太湖平原区、安徽江淮间丘陵平原、湖北江汉平原、鄂西 山地与陕南秦巴山地。 ③、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包括杭州湾沿岸与 宁绍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台湾岛北部等地。 ④、南亚热带含热带种属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分布于 四川盆地。 ⑤、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区,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
1、先秦时期
(1)全新世中期
我国东部地区森林植被广泛分布。
(2)殷商时代
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是商人活动地区,尽管 人类的经济开发对当地的森林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总的来说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仍然处于草木茂盛、野 生动物活动频繁的状态。
比如《诗经》中大量提到松舟、桧楫、柏、扶松、乔木、绿竹、 竹杆等林木制品和林木; 甲骨文卜辞中有桑、竹、栗、柏、榆、栎、柳等林木的记载, 还有捕猎大量麋、鹿、虎、狼、豕的记载。 这些都是殷商时代殷人居住地森林植被茂密的证据。
第2章
21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蜀地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为蜀地。 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地大量采购木材,史称 “蜀山兀,阿房出”,“兀”意“秃”,就是光秃秃 的意思,意思是说为修筑阿房宫,蜀地山林都被砍光 了,一个“兀”字显示当时蜀地森林的破坏程度。 其他地区 巴、广汉、江南的山林竹木、吴越的竹也有一定程 度的开发利用。
第2章
26
4、唐宋时期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我国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㊁兴安盟㊁哲里木盟及赤峰市(原昭乌达盟)㊂这个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大兴安岭㊁小兴安岭㊁长白山㊁完达山等山地,森林遍布,林木葱郁,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资料,这一地区森林面积与木材蓄积量均占当时全国的60%左右㊂①由此可见,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的丰富与森林工业在我国所占地位的重要,也可见这一地区保护森林资源意义的重大㊂作为东北地区天然植被主体的森林,其类型与分布状况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㊂探明这些变化的状况与原因,对于今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均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㊂这是本文撰写的一个主要目的㊂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植被变迁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天然植被类型的变迁,这主要是由于从中全新世进人晚全新世时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其二是人工栽培植被的扩大与天然森林㊁草原植被的缩小,这主要是由于晚全新世以来,也就是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建立以来,特别是清代后期弛禁放垦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垦殖活动的迅速扩展造成的㊂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试作论述㊂①转引自‘东北区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之序(二)与‘东北三年来林业发展概况“等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㊂一 天然植被类型的变化论及天然植被类型的变化,显然与气候的变迁有关㊂现今举世科学界已公认,全新世中期,也即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为冰后期之气候最适宜期,我国一些历史气候学家则直呼为 仰韶温暖期 ㊂①㊂据竺可桢的研究,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墟时期,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ħ,冬季一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3 5ħ㊂②还有一些历史气候学家进一步具体地指出:仰韶温暖时期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今高出3ħ以上,冬季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较今高出5ħ以上;辽宁南部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ħ左右㊂他们还认为,仰韶温暖时期我国气候带也相应地比现在偏北,亚热带北部界线向北曾到达华北平原北部京津一带㊂③由此也可看出,东北地区当时气候带也与现在有所不同㊂而气候状况的不同必然导致仰韶温暖时期,即全新世中期之自然植被状况与现代有所不同㊂关于现代东北地区天然植被分布状况,‘中国植被“一书④中有翔实的论述㊂根据所列资料,东北各地现代自然植被有如下述:大兴安岭山地北段,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主要为落叶松林,间有山地樟子松林与云杉林㊂小兴安岭与完达山地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为红松与落叶栎林(蒙古栎)㊂三江平原,也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但有大片苔草沼泽㊂长白山,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有红松㊁冷杉等树种㊂辽河平原与辽东半岛,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有落叶栎林(蒙古栎)和落叶杂木林(槭㊁椴㊁榆等),兼有云杉㊁红松等树种㊂502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 ①②③④段万倜等:‘我国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㊂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㊂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㊂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㊂602/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大兴安岭山地南段,为温带森林草原,主要有桦林㊁栎林与羊茅㊁羊草草原㊂辽西与赤峰市南部丘陵㊁山地,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栎林为主;兼有落叶灌草丛㊁灌丛㊂松嫩平原,为温带草甸草原㊁典型草原㊂呼伦贝尔草原,为温带典型草原㊂关于全新世中期东北地区之天然植被分布状况,拙作‘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①在引述了一些孢粉分析资料后曾做出如下分析㊂(1)大兴安岭山地北段㊂在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呼玛县兴隆乡的一处孢粉组合中,发现全新世中期是一落叶阔叶树桤树与针叶树松树花粉的优势带,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植被与现代我国温带中南部地区的针阔叶混交林相类似,而不是如今之寒温带落叶针叶林㊂(2)三江平原㊂据对宝清县853农场㊁本德北及集贤县东291农场等处剖面取样进行的孢粉分析,全新世中期那一带之植被是在较今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生成之阔叶林,其树种成分主要是桤木㊁栎㊁榆㊁椴等喜暖阔叶树㊂又据对这一平原北部之勤得利㊁萝北县水城子等处剖面之孢粉分析,中全新世也是阔叶树花粉占优势,其中以栎㊁榆之花粉含量最高㊂因此,其植被应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㊂而目前这种阔叶林分布在辽宁一带㊂此外,对宝清县雁窝岛所作的孢粉分析,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㊂(3)小兴安岭地区㊂据对伊春市郊及红星林场等处沼泽取样进行的孢粉分析,中全新世时阔叶树种(包括榆㊁栎㊁椴等属)花粉含量达到高峰,松属花粉含量也较高㊂因而斯时这一地区之植被应为暖温带之针阔叶混交林㊂(4)松嫩平原㊂据吉林省榆树县光明乡等处孢粉分析资料,中全新世当地主要生长以栎㊁榆为主的暖温带阔叶林㊂(5)长白山区㊂据吉林省敦化县黄泥河镇㊁安图县亮兵台㊁抚松县①‘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载‘林史文集“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㊂。
2+人类历史时期森林的变迁
2人类历史时期森林的变迁森林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人类出现前,它的变迁取决于自然条件。
但自有人类以后,人对自然的干预日益增大,他们通过毁林破坏(或毁灭)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的动力。
人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除了要以现代生物学、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还应借鉴森林变迁的历史。
鉴于内蒙古自治区由东到西自然分异甚大,加上各地区森林的破坏时间殊异,难于以时间系列为经线去挂连各区加以叙述,所以采用了划分5个区域,6个历史阶段的处理方法。
5个区是贺兰山、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阴山山系、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6个阶段是春秋战国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中华民国,而重点则在明、清以后。
内蒙古地区全新世前的植物分布和植物成分是在晚第三纪气候变迁的基础上,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内发生大规模剧烈演替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内蒙古西部旱化加强,气候带进一步分化,植物区系相互渗透的形势下形成的。
显然,冷暖气候交替的结果,使内蒙古的森林植物成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干湿气候的更迭则造成森林界线的自然迁移。
尽管新第三纪时,草原植物已经出现,早、中更新世时,内蒙古一度出现湿润,森林向北、向西迥流。
晚更新世则转为干燥,草原扩大,森林向南、向东退却,全新世开始时湿润有所回潮,但后来一直向干燥的方向缓慢发展,从而形成草原逐渐扩大,森林缓慢缩小的趋势和二者在地理上的分布格局。
根据孢粉资料旧】、出土文物和古文记载判断,人类历史出现前,贺兰山地、阴山山系、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和大兴安岭山地都被以针叶树为主的原始森林所覆盖。
在这些原始森林的周围镶嵌着宽窄不等的森林草原、由主轴东——西向的山脉(阴山)向北、由主轴近南——北向的山脉(贺兰山、大兴安岭)向西,过渡到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这就是人类大发展以前森林存在的背景。
虽然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阴山南侧‘66】[673和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刚的森林和森林草原区活动,但因当时人口稀少且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向自然索取量甚少,部族之战虽有但不频繁,所以对森林无显著破坏作用。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PPT文档共25页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5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