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新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12《《论语》十二章》优课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论语》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难点)◎语言运用: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重点)◎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品味《论语》的语言,感受其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师:《论语》不仅作为一部经典,更作为一种精神标识,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传递着儒家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二十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出自《论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七年级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谋”“忠”,以及判断句、省略句等句式。
学习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语句,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如自省、诚信、好学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领会文中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语句所表达的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蕴含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珍惜时间的意义。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孔子及弟子的画像、生平简介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论语》相关的动画视频(展现孔子讲学等情境)、文言字词解释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有关孔子讲学的动画视频,画面中有孔子与弟子们围坐讨论、孔子周游列国等场景。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孔子的名言,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领略孔子的智慧。
”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音明意(10分钟)1.教师播放《论语》十二章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注意停顿和语调。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与【第1篇】一、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一)内容提要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
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
《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三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所追求的道德⽬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死不易的信念。
⽆忧考⼩编整理了初中语⽂论语⼗⼆章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语⼗⼆章教案⼀【教学⽬标】⼀、知识和能⼒⽬标:1.学习重点⽂⾔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阅读理解⽂⾔⽂的能⼒;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掌握学习古⽂的⽅法。
⼆、过程和⽅法⽬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学习经历,体会课⽂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的学习⽅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阅读理解⽂⾔⽂的能⼒。
2.结合本⽂的学习认识并调整⾃⼰的学习⽅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字注⾳,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导⼊同学们,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化巨⼈,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的⼏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化产⽣了巨⼤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种⾃豪的⼼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统编版)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论语》言简义丰,诸家解说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妨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
介绍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进入蛟头中学一个月的小蛟同学发现学校的角落放置了一些有字的石头,查阅资料才知道很多内容都来自《论语》,这些内容,或教导我们如何求学,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小蛟同学决定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他和班级同学一起,以《论语》十二章为依托,探究其精神内涵,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下一届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
为此他们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归纳整理通文意】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思想灵活多样,涵盖面广,我们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将课本内十二章内容归纳整理,可以分为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两大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进行分类。
(3分钟左右)师:有同学认为有些句子既能体现学习之道也能体现修身养性,所以分类的时候出现同一个句子表达多层思想的情况。
同学们归纳整理的结果如下:【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经典语录手中拿,温故知新传佳话;儒家思想明今古,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后六个章节,去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展示目标三、书声琅琅感知经典台湾省博士生导师王财贵教授对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
”“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把《论语》这一重要东西放到肚里呢?------诵读积累1、名家范读,要求:认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悟韵味。
2、学生自由诵读,感知经典。
要求:读准读顺,注意节奏,准备展示。
3、学生配乐朗读展示4、无标点朗读(读准节奏)5、全班共同背读填文。
四、咬文嚼字解读经典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试结合课下注释及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翻译,准备做好小组抢答和必答题的比赛。
2、抢答题:(小组代表抢答,解释黑体字)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斯夫笃志夺帅3、必答题:(小组选号,翻译句子)小组选号每组推荐两名同学,一生读一生译翻译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翻译学生在翻译理解中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解读经典中的智慧精华。
文中成语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等教师归纳总结:先哲智慧: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
五、拓展链接感悟经典先哲智慧包括了学习方法,学习的态度更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而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结合图片,引用文中经典名句进行评判2、引用文句,送与自己或同学以作共勉句式:我把()这句话,送给(),希望()六、缅怀先贤吟诵经典这堂课我们与经典同行,在文中看到了一位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的圣人。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十二章》,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深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熟练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剖析《论语》中各章的内涵。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胸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精确理解《论语》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扎实积累文言词汇。
2. 透彻领悟《论语》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切实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导入语)同学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诗高度赞誉了一位伟大人物,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明月皎皎,辉耀千年。
孔子恰似那明月,散发着世界文明的光华。
(屏显)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中国的孔子,宛如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2.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积极探讨孔子的深远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孔子及《论语》的浓厚兴趣。
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博学多才,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初识《论语》提问:《论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它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联?依据十二章的句子结构(每一章前面是“某人曰”,后面是冒号),引导学生推断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并明确该书并非孔子亲笔所写。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见课件】
(1)重点字词解释
(2)翻译句子
六、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五、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
2.难点:理解孔子的修身、为学之道,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教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语》。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吧。
二、知孔子明《论语》1. 走近孔子(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 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 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政治思想:创立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等。
2.《论语》(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教案一、【课标导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而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感悟、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朗读、理解、背诵、鉴赏、评价)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盲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根据新课标新编(增)入新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
《论语》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很困难。
所以,在教授本课时,要化难为易,尽量结合实际,加强理解。
三、【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发七、【课时设计】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论语》的前十二章。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张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论语》的内涵和孔子思想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孔子的思想。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论语》全文文本、相关注释、译文、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所以本文的重难点确定在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学情分析】《论语十二章》在人教版七上第十课,对初一新生来说,是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它与第一篇的内容有所区别,第一篇是有故事情节的,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容易大致了解整个事情经过。
但本文却是语录体,它更注重理论的探讨。
如果也像第一课注重情节和语句的翻译,那无疑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畏难情绪。
再加上本课是为优课作准备的,它又区别于平时的常态课,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所以我觉得把文言的翻译放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引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文意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要懂得借助参考资料,二掌握几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自行翻译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至于文中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因为与学生的切实利益有关,平时也在运用,就让他们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能解读一点就可以了。
但高尚品德的追求需要老师引领并激发,甚至于要结合我们所了解的几个名人来学习。
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论语》后不仅在学好文言文上也能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古人对待修身的态度以及做法,并学以致用;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自身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个成语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谁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宋代赵普曾出谋划策帮助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作为功臣,赵匡胤让他做了开国宰相,后来,赵匡义当了皇帝,别人就来建议,说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不够宰相资格,赵匡义就问他是否属实?他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来治天下的。
可见论语这部书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整体感知1.有谁知道一些有关《论语》的文学常识?每一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懂得寻求帮助,能帮助成功就是我们的智慧。
我们可以寻求注解的帮助,来看注解1,请同学来读一下。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们现存最早的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现通行的《论语》共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既然提到了四书,有谁来补充下五经又指哪些内容?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听听课文朗读。
听的时候注意停顿,因为停顿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句义。
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把该停顿的地方标上记号。
3.全文共12章,大致可以分为哪几方面的内容?前言部分有提示,请同学们划下来,有的谈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4.能具体划分一下,哪些是有关学习的,哪些是有关修身养性的?请男同学把有关学习的内容朗读出来,女同学读有关修身的内容。
5.同学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很多,我想同学们经过预习,整句话的翻译参考资料上都有,我就不请你们读了。
但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大意,还需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文言词汇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这些方法你觉得我们这篇文言文有哪些文言词汇可以积累起来呢?展示方法并例举重要词汇:“单”变“双”:学——学习古今异义:可以——可以凭借一词多义:为:替(介词)做(动词)通假字:“说”通“悦”,“有”通“又”词类活用: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注意虚词:之、乎、焉、而三、探究分析1.探究学习内容积累词汇后,我们来探究下课文内容,请大家在小组内先分享下有关学习的内容,你觉得哪一句有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你运用的比较好了,或者你做起来有难度,听听别的同学怎么给你出谋划策。
然后我们来全班分享下比较典型的例子。
八分钟后学生展示。
这些学习方法和态度在我们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同学们都运用的很好。
我们现在的学是为了今后的不学也能懂,老师现在的教是今后的不教也能明白,同学们如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主动知新,就可以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了。
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我们自己课外就能按这样的思路去学习。
2.探究修身内容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最终也能成为一名贤者。
从文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具体的做法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提示:找找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哪些?我们曾经说过好坏是没文化的人的说法,我们有知识的人应该具体指出好在哪里,用比较文雅的语言概括出来。
(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修身:对待劣境:乐在其中、接纳他们自己做到了,对后人有影响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如陶渊明、苏轼。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陶渊明就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待自己:严于律己安贫乐道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周敦颐在自己的爱莲说中表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对待他人:宽容、诚实守信我们现代生活更要讲究诚信,否则我们要吃不放心、穿不省心、住不安心四、拓展1.孔子关于修身的言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也传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你知道还有哪些经典言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胡雪岩2.论语不仅以原生态的语录体流传下来,还以成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能知道哪些跟本文有关的成语吗?五、小结背诵。
学习了这十二章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好几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懂得了与别人相处,遇到恶劣的环境要学会接纳,收获还是很大,如果把整本论语都学好的话,不能治国平天下,对修身齐家还是很有帮助的。
难怪古人那么推崇论语。
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
”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呢?重要的内容需要我们先背诵下来,藏在心中,等有机会的时候用出来。
有没有同学会背你所喜欢的句子了。
今天来了很多的老师,我们该选择哪一句送给老师呢。
附板书:学习:方法态度修身:对待劣境:乐在其中、接纳对待他人:宽容、诚实守信对待自己:严于律己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