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转向与王莽变法

合集下载

王莽及东汉时期

王莽及东汉时期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 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 均六管(管通管)。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 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 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 营,由钱府按时征税。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 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 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 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 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 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管, 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 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为政举措
推行改制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 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 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 统治。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 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 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 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始建 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 由买卖。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 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 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 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 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 ,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莽信奉儒 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 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 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 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盛世夏朝: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

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

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实现了夏朝的中兴。

商朝:武丁盛世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武丁中兴”。

西周: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

西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

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国的王莽军队,延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东汉的兴盛。

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刘秀采取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了政府的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同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而结束西汉政权的就是王莽。

他在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还是没能稳固开创的“新朝”,最终在刘秀的努力下,又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正统政权。

在研究汉朝历史时,会发现西汉从开始到结束,外戚专权似乎都存在着。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差点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而西汉末年,同样出现了王氏专权的局面,最后王莽这么一跺脚,就把西汉给结束了。

王莽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王禁是汉朝阳平侯,他的姑姑王政君是当时的皇后。

当时王氏家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过大司马。

这样的家世背景,王莽绝对是西汉末年的权贵子弟。

当时王氏家族中,很多人依仗祖辈的荣荫,过着声色犬马,极为奢侈的生活,这一切王莽都看在眼里。

但是对于这一切,王莽却表现得和其他家族中人,极为不一样。

相反王莽喜欢清净,生活上更是过得简朴,待人又非常谦恭。

更为难得的是王莽对于学习,丝毫不放松。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篡位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时间对照图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时间对照图

没文化真可怕!唐伯虎原来跟达芬奇一个时期??总感觉中国历史和国外的对不上有木有!!这回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历史了……转自度娘来源:白鹏的日志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

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

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

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第三讲 秦 汉 史

第三讲 秦 汉 史

第三讲秦汉史主讲人:王子今,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合著)、《毛泽东与中国史学》、《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忠”观念研究》、《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等20种,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讲授提纲一、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

在两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

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221--220,在这近5个世纪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

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

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1. 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2. 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推进社会繁荣,共同抵御灾变威胁,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3. 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

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也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规范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

论王莽改制

论王莽改制

论王莽改制在时间的长河中,最具魅力也是最为肮脏的就是历史,最具深奥也是最为单调的也是历史,历史是胜者的游戏,是帝相王侯的遮羞布,也是任人粉饰妆扮的青楼女子。

而对历史的承载者——史籍来说,即使是再客观公正的执笔者,在长篇累牍的记述中,也绝对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个人的情感认知,这种由无数文字堆积而形成的大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会潜移默化地左右我们的史学认识。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的史学认识就不能因循着史籍上的白纸黑字亦步亦趋,而是要跳脱出某一本或某一类记述之外,尽可能全面地还原时代的全貌,从浩如烟海的经卷中拼凑出一个人物乃至一个时代的远观近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从而在人力所允许的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公正。

言归正题,王莽改制在正史上是一个基本上已经盖棺定论的话题。

王莽改制发生在王莽篡汉之后,按照历朝历代开国太祖的思路来分析,天下猝逢大变人心浮动,此时亟需采取手段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需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近些年来,我们逐渐听到有声音出现,言道王莽改制初衷本善,只是政治手段并不高明,且过于急于求成,这才导致了内外交困,最终身败名裂,认为“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

他的贵本家{HYPERLINK "/view/2515.htm"|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

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胡适)这种声音并不是无根之萍:王莽少年楷模,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无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自幼丧父的王莽在叔父家中居住的时候,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第三节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1
王 莽
社会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背景


的 思想 (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历 史
背景
背 景
政治 背景
(王莽代汉)
2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西汉后期的 主要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 奴婢问题
汉代画像石 车马宴饮图
政土 治地 黑兼 暗并
3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汉元帝
令起事……
9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近于末日,因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而加入到 统治阶层的儒生们鼓荡起一股“奉天法 古”、“复古改制”的浪潮,以求摆脱统 治危机,树立儒家的独尊地位。这最终导 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运动的发 生。
10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汉 武 汉宣帝 帝
阴柔好儒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贵族、官僚、地主、商人 势力恶性膨胀 统治形势危机四伏
4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西汉富后贵期,,多土地买兼田并至愈四演愈百烈顷,,带皆头的泾就渭是 西溉汉灌统,治阶极级膏的腴最上上层贾—”—贵族和大官僚地主 ——《汉书 ·张禹传》(汉成帝时的丞相)
“罢汉黜家百自有家制,度独,本尊以霸儒王术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



元 帝



11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加入政权后,许多儒生认为实现儒家 王道理想的时机已经来临。他们要求西 汉统治者根据古代礼法的规定,恢复古 代制度,改变汉家制度。
儒生们相信,只要复古改制就会带来 天下太平的神奇功效。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

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所进行的变动。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

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于初始元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他针对土地和奴婢问题,下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皆不得买卖”(《汉书·王莽传》),并且规定了重新分配土地的办法。

一夫一妇授田100亩,一家男丁不满8口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

没有土地者可按标准分给土地。

又针对豪强富商囤积居奇和高利贷盘剥,下令实行“五均六管”。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

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官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川税,借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

这些措施在实行过程中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

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点知识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点知识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________,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交往交流交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题干空白处应是交往交流交融。

2、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规定,自己口述或草拟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

这说明A.门下省掌握中央决策权B.三省之间权力混乱C.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D.中央决策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政策的执行有着严格的程序,就连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经过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说明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C项正确;门下省是审核机构,排除A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D项。

故选C项。

3、试判是唐朝科举考试中对应试者审定文字能力的重要考察项目;自宋真宗始,试判在铨选(吏部按规定补选官缺)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到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废除试判,铨试成为考选官员的主要手段。

试判兴衰的历程反映了A.唐宋治国思想的转变B.格物致知的实践运用C.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D.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唐朝到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内容不断规范,最后导致试判退出历史舞台,铨试成为考选官员的主要手段,说明的是选官制度的完善,D项正确;材料与治国思想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格物致知在于通过实践明道德之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C项。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沿革史1、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03华东师)2、你眼中的夏朝(13东师)3、论述商王朝到西周政体发展和演变(15社科)4、论述周初大分封(14东师、14南开、14西北师、15北师)5、简述宗法制(14陕师)6、西周封建制、宗法制与井田制的内容及其三者的关系,并说明以此三种制度为核心,西周国家与殷商国家有何区别(02中山)7、论述春秋争霸情况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及其意义(14清华)9、简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之说(99华东师)10、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异同(15华东师)11、简述弭兵之会的过程及影响(14河师)12、三家分鲁(15社科)13、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机构的变化(14辽大)14、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4陕师)15、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黑大)16、论述秦朝官制17、论述秦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江师、13云大)18、评价历史上的封建制和郡县制(15东师)19、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13苏大)20、简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01华东师)21、简述楚汉之争22、试析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98东师)23、简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05华东师)24、论述西汉前期的官制与特点(01东师)25、简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14北大)26、汉高祖至汉武帝分封制实行的具体过程(02复旦)27、论述文景之治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8、汉文帝的八王之乱(15扬大)29、西汉削藩的措施(15湘大)30、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00华东师)31、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99复旦、13陕师、14厦大、15上大)32、结合史实评价汉武帝(14社科)33、评价刘秀(15苏大)34、论述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措施(15东师)35、论述东汉末年的清议与党锢36、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15南开)37、两汉政治制度演变(14山东大复试)38、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14川大)39、曹魏巩固北方统治的措施40、评析曹操统一北方(01浙大)41、结合史实评价曹操(15社科)42、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蜀汉后期政局(14扬大)43、试论诸葛亮(02兰大)44、论述我国历史上的“衣冠南渡、永嘉之乱”.(14湖师)45、简述西晋的主要社会问题(14华师)46、从婚配取向论述关于东晋南朝的士族门阀(14首师)47、南朝的更迭(15扬大)48、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14苏大)49、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05华东师)50、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13东师)5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14福师)52、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衰(98东师)53、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状态中,南方突破不了哪些因素而灭亡?北方如何化解阶级、族群的对立、地域的制约,以及异质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创造成为新的国家体制(01台湾中正大学)54、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55、简述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与侯景之乱后梁朝迅速衰亡的原因(14南大)56、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13人大、15社科)57、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58、试论隋王朝(13陕师)59、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07统考、15华科)60、试论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98东师)61、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14河北大)62、论述武则天与武周统治63、论述开元之治的措施及意义(14扬大、15南师)64、论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02复旦、13黑大、13西北大、14湘大)65、论述唐后期的政局66、唐的差遣制度对宋制度的影响(14社科)67、唐代政事堂(02中山)68、西汉全盛时代与盛唐时代的繁荣之间的异同之处(02复旦)69、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14人大)70、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71、简述赵匡胤(01华东师)72、简述宋朝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地位(95北大)73、宋朝的官职差遣(15云大)7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99复旦、13南大、13黑大、13南师、13扬大、14河北大、14华师、13川师、14陕师、14社科)75、北宋前期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09统考)76、北宋的军制变化、特点及影响(13川大)77、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14南农)78、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14云大)79、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在建筑上的主要区别,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06华东师)80、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13西北大)81、南宋与金的三次议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15西北师)82、宋以后宗族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方生活的影响(15华师)83、王与马共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15北大)84、元朝统一的意义(96南大)85、元朝的政治制度(15黑大)86、论述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87、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并作出评价(96南开)88、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08统考)89、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15苏大)90、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02厦大、02复旦)91、简述行省制度从元明清形成、发展的历程(15西北师)92、分析元、明辅政制度的变化(14南大)93、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及影响(14西北大、14华东师)94、明代内阁的形成、发展及与宰相制的区别(15福师)95、论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13苏大、14湘大、13人大)96、论述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15苏大)97、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13南大)98、论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作出评价(96南开)99、明代贪腐的具体表现及原因(15福师)100、明朝嘉靖时期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99复旦)101、比较明太祖与明成祖对待宦官政策的不同(01东师)102、明太祖惩治吏治的措施与效果(01兰大)103、明朝后期社会新现象(14华师)104、东汉、唐、明宦官擅权及其特征(96南大)105、清朝入关前后社会的主要矛盾(15黑大)106、概述北魏、元及清三个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手段(99台湾中正大学)107、论述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108、论述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机构及其演变(14辽大)109、明清时期地方制度和官职的变化(15西北大)110、试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13南开)111、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13福师)112、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3黑大)113、论述清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4河师、14云大)114、清初的中央机构(15扬大)115、简述唐宋明清的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00复旦)116、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14川大、14西北大)117、论述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15东师)118、简述康熙帝(01复旦)119、简述清代奏折制度(15华师)120、评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15人大)121、论述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122、论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123、三省与六部的关系(15社科)124、论述隋朝到清朝中枢机构从三省制到军机处的演变(14首师)125、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异同和优劣(15河北大)126、论述秦朝到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14湖师复试)127、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14人大)128、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129、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14中民)130、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特点(15华师)131、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迁13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07统考、14复旦、14河师、14江师、14内蒙古、15南开、15华师)133、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及局限性(15福师)134、结合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论述科举制的得失利弊(14南大)135、科举制是什么?论述其实质和基本精神(14天师)136、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14云大)137、论述春秋战国到清末的选官制度(14兰大、14西北师)138、论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139、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15西北大)140、魏晋时期九品官人制的产生、运作和历史影响(99复旦、09统考、14吉大)14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评述(15北师)142、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99东师)143、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意义(15厦大)144、门阀士族形成的条件、发展、特点及兴衰原因(15山西大、15吉大)145、论述从秦汉至明清的宰辅制度的演变(15西北师)146、中国门第形成与消蚀原因以及3到9世纪门第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02台湾中正大学)147、阐述汉末到明初间中国千余年人口重心移动状况,并由南方民族汉化、农耕技术改进两个角度说明移民在当中发挥的功能(12台湾中正大学)148、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96南大)149、从隋到清封建统治典型的繁盛时期(99南农)150、自汉至清云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02复旦)改革变法史1、论述管仲改革的措施及意义(13陕师)2、论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99复旦、13扬大、14陕师)3、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13南大)4、简述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00复旦、14河北大)5、论述战国时期魏、秦、楚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13福师)6、战国时代改革的特征(15苏大)7、论述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13扬大、14云大、14上大)8、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15人大)9、结合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的看法(15西北师)10、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13南大、13扬大、14川师、14华东师、15黑大、14云大、15上大、15社科、15兰大)11、简述周世宗改革及其影响(14苏大)12、论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及熙宁变法(01复旦、15南师)13、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4苏大、15陕师)1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其失败原因(99浙大)15、论述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00复旦、13吉大、14西北师、15湘大)16、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98华东师)财政赋役史1、商代铜器的种类及其制造技术及艺术价值(96南开)2、论述春秋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4陕师)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96南开)4、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评价(96南开)5、简述西汉的赋税、徭役制度,并分析其特征(15陕师)6、汉代编户齐名的赋税制度(15吉大)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厦大)8、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95南开)9、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13川师、15扬大)10、简述度田事件(15吉大)11、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14陕师)12、举例论述公元3世纪到6世纪南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5华东师)13、西晋的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01兰大)14、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13苏大)15、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99浙大)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复旦)17、隋朝赋役制度的演变(02复旦)18、隋朝经济的大起大落(03陕师)19、论述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14南师)20、简述两税法的内容与意义(13南师、13云大、15上大)21、简述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关系(13陕师)22、论述刘晏理财与两税法(13华东师)23、简述唐代服役制度由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社会经济原因(99复旦)24、论述唐两税法(14陕师、14社科、15吉大、15扬大)25、唐代扬州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原因(15江苏师)26、简述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14川大)27、论述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28、简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14湖师)29、均田制从产生到瓦解的历史变化(02复旦)30、隋朝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13扬大、15西北大(隋文帝发展经济)、15扬大、15江苏师)31、唐后期工商业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新朝王莽

新朝王莽
所以我们不应该一味否定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一次失败的改制却也是一次有启发性的改制这次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前进是有推动作用的
王莽和他的新朝
王莽· 新朝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 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 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 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 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 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 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 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 岁
Thanks for y总的说来却不外乎“天”以及“人”。 所谓“天”,是王莽所在的时代是大厦将倾的西汉末年。而新朝作为西汉的延续,大势上来说情况的 危急是非常难以挽回的。而王莽在位时,天灾时常发生。最后摧毁王莽政权的绿林,赤眉起义的直接 原因就是荆州大旱和黄河改道。 而比天时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原因。王莽在用人方面有着重大的问题。终新朝一朝,王莽都没有推心 置腹地使用过人才。过多的事情要亲自处理,所以“莽常御灯火至明”。可身为国家元首,即使能力 强如曹操,李世民,也不能事事亲历而为。王莽这样的行为,只能是累了自己而又没有成效。并且王 莽的判断能力也是值得质疑的。严尤指出的“讨伐匈奴五难”费兴勾绘的“治荆州方略”都是很中肯 有效的意见。王莽非但不听,还将这两位有能力的臣子罢免了。结合在一章讨论的背景来看,一方面 王莽由于幼年丧父的经历,骨子里很可能自卑,不相信人。而在他逐步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界 的好评,公元三年上书说王莽好的人竟然达到了四十八万。这又极有可能使王莽对自己过于自信。很 可能正是因为王莽的性格问题,让他在对人员的任用方面,始终有着差池。[16] 更重要的是,王莽的改革大大的脱离了实际。在第二章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莽许多政策的本 身是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的。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政策就变味了。这一方面和王莽的用人有关,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莽没有从实际考虑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阻力和疑难没有预先的估计。回顾历史, 但凡是成功的政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推出的,很多政策还先在小范围试点再广泛推广(如曹操屯 田制)。而王莽的政策既没经过试点,同时从王莽频繁更换政策这一点来看,王莽的很多政策是没有 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王莽的改制时莽断的,不成熟的。

古代政治制度史

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2.形成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3.发展过程: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加强:北宋;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发展: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强化:明清;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②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⒋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6.评价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元朝行省制度⒈规定:①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⒉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⒊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五、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两汉:刺史制度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战、秦:实行连坐法;西汉:编户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辽:蕃汉分治金:猛安谋克制度后金:八旗制度06年高考题之变形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答:①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②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⑤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1.编户制度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2.保甲制度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九、古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募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十、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一古代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管仲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二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1.从原因上看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从性质上看①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②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③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4.从内容上看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5.从结果和作用上看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6.从失败原因上看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7.从成功原因上看①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②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③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④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十一、盛世局面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些天下大冶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1.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从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2.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4、康乾盛世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详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一、概述:奴隶社会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促使社会性质变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二填表对比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21.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怎样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⒈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⒉君主主宰国家,统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日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独断和随意,容易出现失误;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四、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1.不同点:①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②和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2.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五、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六、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七、、科举制1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2评价实质: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①积极作用:A.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D.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E.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历史趣谈:王莽简介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生平

历史趣谈:王莽简介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莽简介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生平导语: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在王莽少年时期,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门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

太后王政君生活常识分享。

第五讲 王莽改制

第五讲 王莽改制

“初设六管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 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 予民,收息百月三。牺和置酒士,郡一人,乘传督酒利 ,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汉书·王莽传》)
实行结果: 实行结果: 总的看来, “总的看来,这些国家对工商业等经济活动的 管制措施, 管制措施,主要内容都是汉武帝的工商政策中所 固有的,目的是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剥削, 固有的,目的是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剥削,将工 商利润收归国家。政策本身并不错, 商利润收归国家。政策本身并不错,但执行的结 果却证明它是一个以聚敛财富为目的的搜刮政策。 果却证明它是一个以聚敛财富为目的的搜刮政策。 这是因为王莽任用的主持这些事业的官员, 这是因为王莽任用的主持这些事业的官员,绝大 部分是原来的大工商主。 田昌五《秦汉史》 部分是原来的大工商主。”(田昌五《秦汉史》) 如拥资五千万的临淄姓张、 如拥资五千万的临淄姓张、家资十万的洛阳 张长叔、薛子仲等人,都是经办六筦的羲和命士, 张长叔、薛子仲等人,都是经办六筦的羲和命士, 进一步大破了汉初禁止工商业者做官的法令。 进一步大破了汉初禁止工商业者做官的法令。他 们穿上政府官员的衣服, 们穿上政府官员的衣服,便更加肆无忌惮地以权 谋私、贪赃枉法、巧取豪夺, 乘传求利, 谋私、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乘传求利,交错 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 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 姓愈病。 汉书·王莽传》 姓愈病。”(《汉书·王莽传》)
改官名: “ 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 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
卿。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 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 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 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 与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 与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 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 诸职。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 诸职。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执 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 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 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改郡太守曰大尹, 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改郡太守曰大尹,都 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 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公车司马曰王路四 长乐宫曰常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 门,长乐宫曰常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 长安曰常安。更名秩百名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 长安曰常安。更名秩百名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 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 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 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 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车 服黻冕,各有差品。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聪、 服黻冕,各有差品。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聪、司中 大夫及诵诗工、彻膳宰,以司过。 汉书·王莽传》 大夫及诵诗工、彻膳宰,以司过。”(《汉书·王莽传》)

历史趣谈:西汉王莽简介 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简述

历史趣谈:西汉王莽简介 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简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汉王莽简介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简述
导语:王莽简介: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历史学家一
王莽简介: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指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王莽是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

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

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

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政治史——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政治史——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4、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在位) 政绩:他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在位期间,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政绩显著。 (1)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知人善 任。 (2)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 的土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生产有时,客观 上有利于农民生产的发展。 (3)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 举制,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还有机会凭借自 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 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
E、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 物质基础等。
(2)后期衰败原因
A、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 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阶级矛盾激化。
B、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 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C、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 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封建社会每一朝代前期强盛,后期衰败 的共同原因
(1)前期强盛原因
A、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 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 力发展。
B、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 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C、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 危,励精图治。
3、汉武帝: 政绩: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 封建皇帝,在位50多年,西汉国力最为 强盛。 (1)经济: A、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六辅渠和白 渠,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用。 B、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亲往工地 视察,此后80多年黄河未发生过水灾。
(2)政治: A颁布“推恩令”,剥夺王侯爵位,最终解决了王 国问题。 B采取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民族关系: A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并取得巨大胜利, 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B两次派张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 C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设立了郡,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地区的联系。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启示王莽改制的启示郑彪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名声很差,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强调正统有关,也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有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白居易:《放言》)白居易是大家手笔,有学问,敢于放言臧否历史人物。

在这首诗中,他秉持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义,也是孔子开创的以下两千多年中国文化传统,抑伪扬真,抑恶扬善,抑王扬周。

中国这个优秀传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近丧失,因为苏联解体,世界变局,于是思想界文化界意识形态领域流行价值重估,实为价值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抑善扬恶,抑真扬伪,浊流滚滚,莫此为甚。

此为米国引领的全球化地缘政治灾难,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白诗前四句说一种相人法,“辨材须待七年期”,主要说“辨才”需要时间,不可轻言平庸。

所谓“七年期”,也是一个概数,不可拘泥,或十年,或更长。

这一点古今同理。

对政治家,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对历史转折发生作用,力挽危局,特别是要以弱胜强,只能以柔克刚,尤其需要以时间换空间,运筹帷幄,推动时局,折冲樽俎,等待时机。

因为政治这东西关乎天下安危,利害太大,丝毫疏忽不得,所以周公一身正气,尚且要“恐惧流言”,临深履薄,王莽人品不端,举大计就更要“谦恭下士”。

应当说,中国古今都不乏一身正气,立党为公,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有操守,有作为的大政治家,有些只是长期以来被低调所惑,被价值低估(殊不知此乃政治智慧所在),以致有一些轻率的舆论,包括说什么“击鼓传花”之类。

中国政治传统讲究王霸并用,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霹雳手段,但后者不能轻启,更不能滥用,既要等待时机,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这些都属于术的范畴,还必须统帅以高远的理想、正确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则真正是政治家的大手笔。

中美博弈,是一盘大棋局,需要大手笔,也必然有大手笔,美国善打快拳,中国长于太极,究竟鹿死谁手,棋局在展开,在深化,不宜轻言胜负。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圣之悔”:《轮台诏》
二 昭、宣时的政策转变
• 1.霍光的“与民休息” • 2.盐铁会议 • 3.宣帝“中兴”
霍光的“与民休息”
霍光的“与民休息”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3.宣帝中兴
• 霍光废立 • 反霍联盟
宣帝中兴
宣帝中兴
பைடு நூலகம்
反霍联盟
宣帝中兴
三 复古改制思潮与王莽篡汉
全盛转向与王莽变法
• “亡秦之迹”与“轮台之诏” • 昭、宣时的政策转变 • 复古改制思潮与王莽篡汉 • 王荆变法 •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一“亡秦之迹”与《轮台》之诏
• 1.“亡秦之迹” • 2.戾太子与守文派 • 3.仁圣之悔:《轮台诏》
1.“亡秦之迹”
• a.建宫馆 • b.求神仙 • c.用酷吏 • d.国家耗费
• 1.“霸王道杂之”问题 • 2.复古改制思潮 • 3.王莽篡汉
“霸王道杂之”问题
“霸王道杂之”问题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四 王莽变法
• 1.定三统、五德系统 • 2.封古帝王之后 • 3.定郊祀、庙祀之制 • 4.建明堂、辟雍,扩建太学 • 5.改州郡名、地名 • 6.改官名爵制 • 7.改易币制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王莽变法简评
王莽变法简评
王莽变法简评
“亡秦之迹”:建宫馆
“亡秦之迹”:求神仙
“亡秦之迹”:用酷吏
“亡秦之迹”:用酷吏
“亡秦之迹”:国家耗费
“亡秦之迹”
2.戾太子与守文派
• 守文与用法 • 巫蛊之狱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仁圣之悔”:《轮台诏》
“仁圣之悔”:《轮台诏》
• 8.恢复井田制 • 9.实行五均六筦 • 10.改外族称号
定三统、五德系统
封古帝王之后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建明堂、辟雍
改州郡名、地名
改官名爵制
改官名爵制
改易币制
恢复井田制
恢复井田制
行五均六筦
改外族称号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