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陈奂生系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精神进阶的困惑——解读陈奂生系列

摘要:本文从高晓声创作的陈奂生系列的5篇小说中,对跨过12个年头的同名同质的主人公陈奂生的物质改善后的精神生活做了解读。通过同为农民的阿q与陈奂生的性格对比、历史因袭下的精神重负与时代烙印下个人创作动机这三个影响因素的论争与联系对比,探寻温饱之余追求精神生活的困惑之音。

关键词:陈奂生;阿q ;因袭;精神重负;创作动机

正文

"陈奂生系列"沿续《李顺大造屋》的历史线索,由《上城》发端农民形象陈奂生,继而陈奂生系列拉开了一条粗糙的历史红腰带,记录了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政策变化下,陈奂生不论如何努力跟上时代变革,仍无法摆脱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化转向时的窘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晓声是江苏最火爆的作家,也是全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他从北京领了全国奖回来,电视台前去采访,问他对文学有什么看法,高晓声用一口浓重的乡音回答,说文学吗?是好玩的事。在接下来的另一访问中,高晓声又表明了自己的第二个文学观点,这就是要潜移默化,要稍稍拐点弯。不能说直截了当不是文学,然而太直截了当,太浅薄了,很可能就不够文学。高晓声的两个文学观点在付诸于陈奂生系列的书写时也概莫能外。

作为引起轰动的小说系列主人公陈奂生来说,他的平平凡凡的存在与沉默感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其面对困境心存疑惑时自我“安慰”后的“淡定”自然而然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起来。而随之而来的声音把阿Q和陈奂生拉的更紧了,道说其子嗣亲缘关系云云,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一、阿q与陈奂生

"农民是一个古老的阶级。比现存的一切其他阶级都古老, 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一直用古老的方式生活, 用古老的工具种地, 用古老的思想看待世界上的事物。他们的习惯根深蒂固, 虽然也有变化, 但是一向很缓慢。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品质。但根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足够的现代办事能力, 没有当国家主人公的充分觉悟和本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的巨大力量, 他们迷信、盲目崇拜、自卑, 得到别人的一点好处就把他当恩人。他们总是习惯于否定自己。"高晓声:《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不可置否,陈奂生的身上具有许多类似阿Q的性格色彩,如阿Q 被人打了以后,会说,“儿子打老子”而处之泰然,为了摆阔,可以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而心安理得。陈奂生出了肉痛的五元钱,说/ 这等于出了晦气钱) ) ) 譬如买药吃掉0, 这样的话,他又回到房间里时胡乱报复一通, 于是便保持了心理平衡。归途上他怕老婆追问, 左思右想苦无计策时, 猛然想到总算有点自豪

的东西可以讲讲了, 就高兴得拍着大腿叫起来。心想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 这五元钱花得值透。便他精神陡增, 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仅仅化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 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他愉快地划着快步, 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但他们的性格特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如阿q狭隘保守又盲目趋从,他以为见识高,其实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他排斥异端,对造反深恶痛绝,但当革命来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而实际上,他对革命根本就不理解。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的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小尼姑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而陈奂生自主用五元钱0解决了问题,还换取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借此讲给大家听。他的这种心理,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陈奂生对精神生活的一种渴望和他不甘落后的一种进取心态。

尽管陈焕生身上继承了阿Q的诸多特征,但高晓声更多的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村和农民,探讨农村变革的巨澜微波,农民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在《且说陈焕生》中说到:“我要进一步说,我对陈焕生们的感情,决不是什么同情,认识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受过他们特殊过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同情,而是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的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二十多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式他们那种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8

“陈灸生这样的农民, 长年累月吃不饱肚子, 照样下田劳动, 不去偷, 不去抢, 仍旧依靠自已的劳动, 艰难地生活, 这就很了不起。”高晓声:《创作思想随谈》,《上海文学》1981年第1期。

阿Q 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身上聚集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 具有共性特征.而陈焕生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典型农民,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他的物质生活无忧无虑, 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 憨直、朴实,面对变革没有什么打算,盲目顺0-平【‘;哦【0从领导的指示,没有真正意识到精神上要追求的是什么,他正在觉悟成长。.如果说“阿Q 是世界性的,而陈焕生则是属于中国的。”陈奂生的阿Q 性格——再读高晓声的陈焕生系列◎李娟花(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从陈奂生身上的阿Q气,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改革促然使被饥饿扭曲的灵魂得到伸展,但刚喂饱的农民要想登上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宝塔,还必须有一个精神的提升。我们讨论阿q这样在精神上受异化的历史畸形名人,旨在揭示几个困惑陈奂生追求精神生活中的偏差现象。

二、精神重负

高晓声曾坦言: “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因袭意近效仿。指沿用过去的规章制度或方式

方法法度无所因袭。——《汉书·刘歆传》指:沿用过去的一套,没有创新;模仿别人的。守旧|因袭前人。特点有二:沿袭与.守旧。以因袭的特点,我们提炼出与之相关的陈奂生系列中有代表性的东西:帽子\话语权和自主意识。

1.帽子。帽子的价值是在生理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体现的。这可将它看做是陈奂生欲望表达的第二个阶段。小说第一部分, 交代了陈奂生少年时穷买不起帽子, 解放后正当青年用不着, 文革以来连温饱都成了问题顾不了穿戴。陈奂生以前使用有过一顶帽子, 是“漏斗户主”帽, 故人称漏斗户。改革的春风改变了陈奂生的生活, 如文中所说, 他“身上有了肉, 脸上有了笑, 囤里有了米, 橱里有了衣”, 能吃饱穿暖了, 他渴望有一顶新的帽子。文中说他有了精神上的需求。其实, 这顶帽子不仅是物质富裕的传达也是精神需求的召唤;表明他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也和他自身的本分勤劳分不开,他也想活得体面、舒坦一些, 活得有尊严一些。通过一顶帽子, 写出了农民陈奂生的新生活,也写出了他性格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一些弱点。

2.话语权。人的一辈子都在寻求认同,陈奂生购买帽子之心所以急切,还有一个原因是“帽子”与“话语权力”之间有某种关联。提到讲话却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别人,往往是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话可说。对于陈奂生来说,他羡慕的只是一张嘴而没有别的。也正是陈奂生缺乏这种言说的能力,所以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排斥,这使得他更为自卑、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生活好转后,陈奂生的精神欲求便萌动了,哪里有听的演的,他爱去听爱去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