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新)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171d22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4.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所以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不同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四、重点、难点:根据本节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异;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4、观察对比法:通过对河流不同侵蚀地貌和不同堆积地貌的对比分析,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六、教学过程:导入河流是地球母亲的血液,河流是哺育一处悠悠灿烂文明的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一些灾难,但河流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灌溉饮用的水源、发电航运的功能,还有养育人类的土地---冲击平原和三角洲;那么河流是如何塑造各种地貌的呢这一节我们就结合流水作用的实例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我们欣赏几幅图片:展示河流各河段形成的不同地貌图片,同时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走进图画,给同学们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引起同学们探究本节内容的兴趣;这是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万顷瀑水从山顶轰鸣而下、惊心动魄,不由使我们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诗句;这是长江第一大峡谷虎跳峡,虎跳峡山高谷深、滩多流急,雄奇险峻闻名于世;这是九曲十八弯的荆江,蜿蜒曲折的河床,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是水流向一岸偏转,久之便形成曲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这里水田连片,淡水渔业发达,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问:欣赏完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河流在不同河段的地貌相同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是的,河流在不同河段会塑造不同的地貌,我们看这两幅河流地貌图新课学习河流地貌按成因如何分类呢让学生观察两幅不同的河流地貌图片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河流地貌按成因有两类,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一、侵蚀类型展示两幅河流侵蚀地貌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河流侵蚀在强度和方向上的差异;经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展示直观图,引导学生总结河流侵蚀在强度和方向上有的差异,承转:了解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不同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河谷究竟怎么形成的吗引出第二个问题:(二、河谷的演变过程展示河谷发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的图片,思考讨论三个问题:步骤1:对比三个时期河流特点步骤2:运用侵蚀类型的知识,思考各时期的主导侵蚀作用步骤3:在此类侵蚀作用下,河谷如何变化而后以表格形式总结,增强学生记忆;而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河流为什么会变弯曲从而用图示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一难点,然后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该知识点;承转:回顾课前展示的几幅图片,河流除了以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还以堆积形式影响着地表形态,引出本节第二个大问题:二、河流堆积地貌展示河流堆积地貌图片,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片思考讨论: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流速明显减慢的位置分别在哪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个位置:出山口、中下游、入海口;首先分析冲积扇的形成:(一、冲积扇展示冲积扇图片及示意图,思考讨论:冲积扇形成位置形成原因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怎样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二、河漫滩平原展示河漫滩平原图片及示意图,思考讨论:河漫滩平原的形成位置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三、(四、三角洲平原展示三角洲平原图片及示意图,思考讨论: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位置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然后以黄河三角洲三个时期的变化帮助学生巩固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最后展示三种堆积地貌示意图,列表格帮助学生总结记忆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原因; (五、练习巩固:用简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回顾本节重点内容;总结:本节我们共同学习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在不同河段会塑造出不同的地表形态:课后活动:根据课本P84页活动内容,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3c62d0a2161479171128c1.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77f1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8.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地貌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和必修一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身边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2)学生能够解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形成机制。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河流地貌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8b154c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4.png)
河道【2 】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重的先生:您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道地貌的发育》.本节内容是在进修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以及内力感化会对地表和交通运输产生什么影响的基本上进修的,所以我将它定为一个课时.今天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授教养程序.教授教养后果剖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1)出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道地貌的发育》(2)教授教养内容:河道地貌及其对聚落的影响(3)地位和感化:本章紧紧环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计和成长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个末节的铺垫,本节的进修可以将之前的理论常识再次应用,并应用前面已经进修过的内容和办法,引诱学生自立进修,剖析各类河道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临盆生涯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感化.本节课是进修了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感化力及其互相接洽后,关于外力感化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进修.经由过程对这部分内容的进修,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涯中常看法貌的熟悉,增强外力对塑造地表形态的懂得和剖析,对学生进修地理的空间想象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的造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感化.(4)课程标准的请求:本节课的目地是经由过程对河道地貌形成进程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办法迁徙到其他外力地貌的进修中.此请求是这节课的教授教养指点思惟和教授教养根据.(5)教授教养目标(一)常识与技巧目标:1.说出河道地貌的成因;2.懂得河道地貌特点及演化进程;3.辨认河道的凹岸和凸岸;4.熟悉河道地貌的根本类型;5.说出河道为聚落散布供给的有利前提和产生的不利影响;6.控制河道对聚落散布产生的影响.(二)进程与办法目标:1.联合实例,剖析外力感化对河道地貌形成的影响;2.经由过程图片懂得河道侵蚀地貌的三种情势;3.联合图片剖析河道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色;4.经由过程图片熟悉河道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三)情绪立场与价值不雅目标:1.让学生在进修中懂得地理,学会熟悉生涯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触感染地理和生涯接洽亲密;2.经由过程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联合教材中的材料,引诱同窗们建立准确的情况破坏和水土保持意识.(6)重.难点剖析重点:1.流水侵蚀感化的三种情势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河谷的演化进程;3.流水聚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河道地貌对聚落散布的影响.难点:1.流水侵蚀感化的三种情势及河谷的演化进程;2.河道聚积地貌的形成道理.(7)学情剖析:经由过程前面的进修,学生已控制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根本道理,高一的学生思维活泼,已具有必定的问题研讨才能.剖析才能及表达才能,学生的这种常识和才能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因为学生经历较浅,受常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道三种侵蚀感化方法的懂得,对案例剖析的进程.对运动完成中对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进步.二. 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授教养内容的特色,我采用的“学生联合图片进修为主,先生讲解为辅”的教授教养办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新常识的接收和探讨.教法重要包括讲解法.多媒体展现.设问式教授教养等办法完成常识的传授,让学生自动去懂得常识,应用进修成果.学法包括自立进修探讨,画简图,在此基本上积极开展合作教授教养和探讨教授教养.三.说教授教养程序本节课教授教养我将从导入.新课讲解.教室小结.教室演习.板书设计五个环节进行.时光分派如下:导入环节2分钟,新课讲解30分钟,教室小结3分钟,教室演习5分钟.(一)导入因为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是全部高中地理教授教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并且与旧常识接洽慎密,于是我经由过程旧常识导入新课,起首带领大家一路温习第一节内容表里力感化,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包括内力和外力,第二节重要由内力感化形成的山岳地貌,紧接着播放一些河道地貌的图片,并让学生应用已学的常识大胆猜想河道地貌的形成原因,如许不仅让学生直接感触感染河道地貌的壮不雅,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兴致,还能由浅入深,直接导入新课内容.(二)新课讲解起首让学生预习教材小标题“河道侵蚀地貌”以下的内容,因为本节课的内容须要懂得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本身细心浏览教材内容,本身先懂得根本道理.浏览停止后,我将从侵蚀地貌的界说开端讲解新常识,明白什么是侵蚀地貌今后,再从侵蚀地貌的概念里引出流水侵蚀感化的三种情势.流水侵蚀感化的方法重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这三种,为了使同窗们轻易懂得,我将联合图片为同窗们逐个讲解流水侵蚀感化方法,假如学生不懂得或者懂得的不到位,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侵蚀方法的简图在进行讲解.因为流水感化侵蚀方法和后边进修的河谷的演化有接洽,所以这部分内容要让同窗懂得透辟.为了磨练同窗们是否控制这三种侵蚀方法,我会让同窗们根据适才所学的常识填表格.接着解释河谷恰是由这三种方法一步步形成的,天然而然的过渡到河谷的演化.在河道发育的初期,侵蚀感化以向下和向泉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峻峭,横截面呈“V”字型的形态特点.河道发育中期,下蚀感化削弱,侧蚀增强,河道在凹岸侵蚀,凸岸聚积,使河道变得更为曲折,河谷显著拓宽.跟着河道持续发育,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在这里“断定凹岸和凸岸”和“河道凹岸侵蚀,凸岸聚积”是教授教养难点,对于若何断定凹凸岸,我将经由过程板图并联合“凹”“凸”两个字使同窗们学会断定凹凸岸.对于为什么会在凹岸侵蚀凸岸聚积这个难点,我将经由过程生涯中的例子和物理学道理联合板图细心地向学生讲解为什么在凹岸侵蚀凸岸聚积.如许的话可以做到深刻浅出,轻易懂得.对于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我将经由过程河谷演化每个阶段的图片逐个讲解,并联合实例让学生更轻易懂得,并且轻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冲破河道侵蚀的三种方法以及河谷演化的教授教养目标.接下来,我将经由过程表格的情势总结河道侵蚀地貌的内容,不同发育阶段对应的侵蚀方法以及河谷演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各类形态特点.如许,河道侵蚀地貌的相干教授教养就停止了.紧接着我会向同窗们展现一幅图片,并让同窗们思虑这是不是我们适才所讲的河道侵蚀地貌,继而引出本节的第二个内容“河道聚积地貌”,这部分常识的教授教养,症结在于引诱学生剖析不同地形对河道聚积地貌的影响,来凸起重点常识的进修.起首我会解释聚积地貌的形成,明白什么是河道聚积地貌后,我会解释冲积平原是最典范的聚积地貌,然后,我将先经由过程流水聚积地貌的示意图让同窗们以小组的方法评论辩论冲积平原重要包括哪些,以及它们多在河道哪一段形成,如许既让学生参与到探讨进修中,还呼应本节“以学生联合图片进修为主,先生讲解为辅”的原则.接着我将具体讲述冲积平原重要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为了使同窗们充分控制这部分常识,我将联合图片逐个讲解.以洪积-冲积平原为例,我将会展现洪积-冲积平原的一张图片,然后解释河道携带着大量泥沙从山谷出来今后,因为从地势峻峭的山区进入到了平缓的地区流速会减慢,如许河道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在山前聚积起来,形成了一个像扇子一样的外形,我们称它为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在一路就形成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我也是经由过程图片进行讲解.紧接着播放几张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照片,让学生分成小组联合教材79页的案例评论辩论如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黄河三角洲会以这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大;(2)经由过程什么方法可以让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加趋缓?这并没有固定的答案,目标是为了让同窗们有准确的水土保持的意识.如许,河道地貌相干的常识就停止了,紧接着我会说这就是今天进修的第一个大问题河道地貌,那么这些河道地貌又对人们的临盆和生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天然而然的过渡到河道地貌对聚落的影响.起首我会给出一张图片,让同窗们想一下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同窗会想到越往城市中下流,生齿密度越大,聚落也越密集.接着我会引诱同窗们说既然聚落散布在河道中下流,那么,河道会为聚落供给哪些有利前提和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同窗们可能会想到河道可认为我们的生涯供给充足的水源;因为河道可以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认为聚落供给便捷的交通;并且在中下流地区,地势平展,泥土肥饶,可认为聚落供给农副产品.因为接近河道,轻易受到天然灾祸的威逼.接着,我会对此做一个总结.如许可以使同窗们经由过程图片得出结论,使他们认为地理常识和我们的生涯接洽亲密.紧接着我会让同窗们经由过程两张图片的比较,得出河道会对聚落的范围产生影响,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范围的村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裂,村庄的范围相对较小.最后河道对聚落散布产生的影响,我会经由过程在高原.山区.平原聚落散布的地位.形态.密度等都是不同的,来解释河道对聚落的散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加深同窗的懂得,讲解完我会以表格的情势对这部分常识做归纳总结.(三)教室演习在本节课的常识讲述完后,我会让同窗们做教室演习题,如许,不但可以实时巩固本节课的常识,并且还可以磨练一下同窗们是否控制了这节课所学的常识,哪部分同窗懂得的有所欠缺.以便可以实时的查漏补缺.(四)教室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总结本节进修的重要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我会让学生本身根据我的板书内容本身拿出纸笔总结本章节的内容纲领,然后与我总结的比较一下,补充不足.(五)板书设计4.3 河道地貌的发育一.河道地貌(一)河道侵蚀地貌1.形成2.河道侵蚀方法下蚀:加深侧蚀:加宽3.河谷的演化“凹凸”二字判别凹凸岸:(二)河道聚积地貌1.形成洪积-冲积平原2.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二.河道地貌对聚落的影响1.有利前提和不利影响2.河道对聚落范围的影响3.河道对聚落散布的影响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斟酌到应用多媒体教授教养会使同窗们认为教室内容没有层次,我采用标题式的板书,层次清楚,富有层次,如许可以让同窗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四.教授教养后果剖析经由过程本节课的教授教养,让学生进修和懂得了河道地貌的类型.成因.演化的进程以及河道对聚落的影响,既积聚了学生的地理常识,也教会学生进修地理的方法办法,还造就了学生进修地理的兴致和具备响应的地理素养.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体内容,请列位先生进行批驳斧正,感谢.。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28(说课) 人教课标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28(说课)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070286b9f3f90f76c61b5f.png)
根据实验现象探究: A.河流的侵蚀作用按方向有哪些类型? B.它们对河谷的形态有何影响?
河 谷 的 演 变 过 程
结合实验结论小组讨论,并思考:
A.河谷形成分几个阶段? B.每个阶段的主要侵蚀方式是什么? C.不同阶段河谷的形态有何特征? D.河谷凹、凸岸的特征及形成原理.
二、河流堆积地貌
实验探究二 模拟河流堆积地貌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 度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水道变的开阔, 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 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 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 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在 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3.河流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 减弱的情况下, 堆积下来而形成。 (2)分类 ①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__砾__石__和__泥_沙__流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 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__洪_积__扇__ ,进而形成宽广的洪积平原。
②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_凹__岸__侵蚀,凸__岸___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
洪水期水位
河漫滩
枯水期水位
河漫滩的形成
三角洲平原
携带的泥沙进入海洋时, 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 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 作用,河水流速减慢便会 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 角洲,多个连接再一起就 成了三角洲平原。
冲积扇发育在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 中下游
三角洲一般在 河流入海口的 海滨地区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55752ad5fbfc77da369b121.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本教材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其地位主要就是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起到温故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河流地貌,能够使学生掌握有用于生活的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2)能力目标:1、用实验法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2、用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让学生回归自然、完善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重点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缺乏感性的认识。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难点: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二、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
三、学法分析:由于高一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留心观察,或者观察到却并没有做逻辑思考。
对资源和知识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
2.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36ed6b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e.png)
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
3.影响河流地貌发育的因素。
难点:
1.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特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2.影响因素的分析,如气候、地形、岩性等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3.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地理现象。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尤其是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案例感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的框架和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3.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增强视觉效果;
4.在课后及时整理板书,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河流地貌,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撰写考察报告。
3.设计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河流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为我国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24b2e9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0.png)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但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
1.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了解;
2.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
3.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河流地貌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河流地貌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短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和壮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河流地貌的欲望。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28(说课)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28(说课)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66ec3e6294dd88d1d26b8f.png)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化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分析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多媒体演示
问题引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学案的布置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小结归纳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 度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水道变的开阔, 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 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 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 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在 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过程与方法
①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②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 分布的影响。
学情分析
I
一般特征
一般特征
• 高中学生,他们求知欲望强。抓住 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 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 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 发学生兴趣。
I 能力欠缺
能力欠缺
3.河流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 减弱的情况下, 堆积下来而形成。 (2)分类 ①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__砾__石__和__泥_沙__流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 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__洪_积__扇__ ,进而形成宽广的洪积平原。
②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_凹__岸__侵蚀,凸__岸___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38a992647d27284a73516b.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包含两个框题的内容,本次说课节选其中第一框题。
河流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示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学习,培养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初中学习2.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外出旅游3.不足:理性分析能力、整体认识不足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时政视频,鲜活导入撒贝宁《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视频。
强烈的视觉冲击、契合主题吸引学生。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游长江解侵蚀地貌展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长江三峡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自习室”,3分钟,自习河流侵蚀地貌概念及阶段划分。
新课标要求重视自主学习。
不同阶段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微课,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V形河谷;中期:侧蚀,河道弯曲,凹凸岸;成熟期:侧蚀,宽而浅的槽型。
针对凹凸岸,引导学生上台绘图强化。
微课教学,避免枯燥知识讲解;难点知识针对性突破。
(二)游黄河析堆积地貌展示示意图,学生上台找到堆积地貌类型及发育位置。
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发放“资料礼包”。
第一小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模拟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第二小组:运用动画介绍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第三小组:根据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分析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通过讨论分析,转化成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实验法别出心裁,锻炼动手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结束河流地貌学习之旅,学生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dfdb4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5.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课时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针对本节内容的强化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出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3)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个小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成因;2、掌握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3、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通过读河流剖面图,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和地貌特点。
4、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2、认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新人教版河流地貌说课稿
![新人教版河流地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d90a1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8.png)
新人教版河流地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河流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2. 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特点。
3. 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如河谷、冲积平原等。
4. 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概述- 河流地貌定义:河流在其流域内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 河流地貌的分类:根据河流地貌的形态和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河、壮年河和老年河。
2. 河流侵蚀作用- 下切侵蚀:河流垂直于地表的侵蚀作用,形成河谷。
- 侧向侵蚀:河流沿河岸的水平方向侵蚀,改变河流走向。
- 头蚀:河流在源头地区的侵蚀作用,形成河源地貌。
3. 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搬运的物质:包括泥沙、石块等。
- 搬运方式:悬移、推移和溶解三种方式。
4. 河流沉积作用- 沉积的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下来的过程。
- 沉积地貌:如河漫滩、冲积平原等。
5. 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 河流地貌对农业、城市发展的影响。
- 河流地貌在防洪、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2. 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初步认识,引入课程主题。
2. 知识讲解(30分钟)- 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分类。
-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的具体过程。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析国内外著名的河流地貌案例,如黄河、亚马逊河等。
- 讨论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课比赛)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课比赛)](https://img.taocdn.com/s3/m/dfcedb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1.png)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当地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证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的理解难度、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的理解难度,我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分析,增强他们的实证意识。
2.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利用多媒体展示河流地貌的壮观景象,如峡谷、瀑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增强他们的实证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识,如水文循环、气候类型等。他们可能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部规律感到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影响的具体机制。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实际观察和实地考察的经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说课稿(河流地貌发育)
![说课稿(河流地貌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c3b1aca60c22590103029d13.png)
说课稿(河流地貌发育)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河流地貌发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发育》,整个说课部分我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讲述。
这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结束语。
一、说教材本课是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②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单独学习河流的侵蚀方式,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揉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人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ee62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e.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和作用。
同时,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河流地貌的特征和作用;•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增强对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河流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类;•据此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地壳抬升和地壳运动;•构造力和风化作用;•降雨和侵蚀。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类•河流地貌的三大特征:下切、侵蚀和沉积;•河流地貌的分类标准:根据形态、河谷、冲击等。
3.据此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古老河流地貌: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青藏高原河流地貌:雅鲁藏布江地貌的形成;•热带河流地貌:亚马逊河地貌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地貌形成基本原因,如地壳抬升、构造力和风化作用等。
2. 学习探究(30分钟)1)结合示意图和实地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如下切、侵蚀和沉积。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可以提供案例:长江三峡地貌、雅鲁藏布江地貌和亚马逊河地貌。
3)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并进行课堂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 拓展延伸(15分钟)结合生活实例,拓宽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如黄河的发展历程、长江的重要地段和珠江三角洲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7ba9239b7360b4c2e3f6470.png)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外力作用部分,流水在地表外貌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探究,讲述了2、三维目标识与技能: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4、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GOOGLE EARTH演示晋江流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通过书籍、网络、野外考察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地理信息,并把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协作学习法:通过课堂中小组间生生协作、师生互动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法: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分析;2、野外考察:到洛江罗溪考察V形谷;到洛阳桥看堆积地貌;3、问题收集:课前让学生找出书中的疑问,并将问题上交,教师针对问题集中分析;4、将学生分成四个方块。
(导入)以晋江流域为线导入,让学生先看看整条河流的地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利用四张图片让学生判别它们分别是哪种地貌,是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
然后引入正题,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河流侵蚀地貌类型:1、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2、下蚀:河床加深;3、侧蚀:河流横向发展(这部分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作简单的解释,并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
简单解释河谷跟沟谷的区别,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己讨论一下二者的区别,然后让一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作简单的解释。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d577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b.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f1873bcc7931b765ce15b7.png)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理解河谷的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实验法模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3.说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4、说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学案教学
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每个学习小组上课前提前对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上课时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最新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最新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963e31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b.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出处及分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适用于高一的学生使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时的具体要求为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课时的具体内容,具体教学目标设计为:
①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②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4.教材处理
本节课第一个课时为河流侵蚀地貌。
具体包括:河流侵蚀作用和河流发育的阶段两部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
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长江上、中、下游河谷形态的图片,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
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PPT上展示动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2.河流发育的阶段
初期、中期、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