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储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窄方位角地震数据预测裂缝储层方法_苏世龙

窄方位角地震数据预测裂缝储层方法_苏世龙

图 1 5 m×5 m 面元内覆盖次数和方 物 理 勘 探
2 0 1 5年
看出 , 在主方位角1 °和 3 0 2 °方 位 角 覆 盖 次 数 最 1 2 高、 炮检距最大 , 而与其相垂直的两个方位角 ( 和 2 2 ° ) 的 覆 盖 次 数 最 低、 炮 检 距 最 小, 若这样进行分 1 2 ° 2 方位角处理 , 由于覆 盖 次 数 和 炮 检 距 不 均 对 方 位 各 向异性的影响很 难 消 除 。 为 此 , 文中采用下面的处 理措施 : 在 0~2 0 m 炮检距范围内进行分方位角 0 0
珋 2 Z 1 Δ α , )= 1 Δ i 0 - β RP( 珚 +2 α 2Z α 珔 珔


()


×

G Δ Δ γ) i ni+ +Δ ε] ×s 珚 -2 ( G 1 Δ α +Δ ε) s i ni t a ni 2( α 珔


( ) 2
较速度参数更可靠 。
由于此时波沿定向 裂 缝 的 垂 直 方 向 传 播 , 表现为最 大的各 向 异 性 。 在 实 际 情 况 下 , 当 入 射 角 较 小 时, AVO 的梯度项系数 可 分 解 为 各 向 同 性 项 和 各 向 异 , 性项之和 。 设随方位角 k 变化的梯度项为 B ( k)
4] ) , 当缺少大入射角( 无影响 [ 即 大 炮 检) 数 据 时, ε
1 Δ α v 4 v 2 2 o s i n c o s +Δ εc εs + Δ × 2 α 珔
2 2 ( ) i n 1 i t a n i s , 、 式中 : 是由 入 射 角i 观测方位角 决定的 RP( i )
险的制约 , 宽 方 位 角 采 集 还 没 有 大 规 模 实 施, 因此

阐述裂缝预测技术

阐述裂缝预测技术

阐述裂缝预测技术0引言20世纪60年代,我国陆续在松辽盆地、四川盆地、吐哈盆地等多个地区发现工业性裂缝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储量巨大,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有的单井日初产可达上百吨。

该类油气藏的大量发现,使之作为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成为今后重要的一个勘探新领域,也成为新增油气储量的重要来源。

这种裂缝型油气藏有多种类型,目前常见的有致密砂岩裂缝型、泥岩裂缝型、碳酸盐岩裂缝型、变质岩裂缝型和火山岩裂缝型等。

油气藏的构造裂缝不仅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动力学诱因,但裂缝型油气藏具有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低渗透、储集空间复杂多变等特点,加大了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方法识别和评价难度。

对于储层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对裂缝发育带的准确预测,这对识别裂缝型油气藏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裂缝预测评价技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裂缝的测井技术方法评价通过测井技术资料分析进行裂缝评价,开展裂缝型油气藏的识别,是当前油气藏勘探工作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油气藏中裂缝的存在,会使勘探中常规测井曲线等资料出现异常响应,产生一些数据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就可识别裂缝的相关特征。

具体裂缝预测评价时,通过获取的岩心资料标定不同地层结构的测井响应,对测井曲线上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每种测井响应形成的模糊概率,从而对裂缝发育段的具体情况用不同响应的联合模糊概率来进行预测和评价。

裂缝的长宽度、产状、密度、泥浆侵入深度、充填性状及地层流体类型等多种因素,决定了裂缝发育段在电阻率曲线上的特征。

低角度裂缝会使曲线形状尖锐,深浅侧向读数降低,显示准“负差异”现象;垂直裂缝及高角度裂缝会使深浅侧向之间相对增大,显示准“正差异”现象。

当滑行波沿岩石骨架传播时,裂缝的存在会导致纵波首波出现变化,时差变大;当裂缝出现进一步发育时,变化会出现更大的变化,首波能量会出现严重衰减,从而引起周波跳跃。

密度补偿曲线能够体现地层密度的不同变化,从而反映裂缝造成井壁不规则的程度。

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

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

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
尽管油气开采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已经在地质勘查和开发领域中取得一些突破。

基于不同的目标和需求,这种技术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裂缝识别、裂缝描述和裂缝解释。

首先,裂缝识别是对裂缝存在的基础性研究,主要依靠现场观察、荧光微观及超声波成像等方式进行。

通过利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确保对裂缝的全面识别,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

其次,裂缝描述主要是对裂缝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裂缝的数量、长度、宽度、方向、连通性等。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如光学偏振显微镜、电子探针等。

最后,裂缝解释是基于对裂缝的识别和描述,结合地层条件、地质历史、流体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裂缝的生成机理、分布规律以及对油气的富集和运移作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解读。

以上三个步骤是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的主要内容,结合这些技术可以更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储层裂缝,进而为油气开采提供有效支持。

同时,这些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在未来的地质勘查和开发中,会有更多的应用和突破。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摘要: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页岩气成藏特点中的裂缝系统是页岩气储层中气体运移和产出的主要通道,因此对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实验室试验、地震地质学、测井解释等方法,以期提供对页岩气储层裂缝特征分析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1. 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其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与常规天然气不同,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吸附性等特点,导致其气体的产出和运移困难。

因此,对页岩气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储层特性和气体运移规律,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页岩气提供科学依据。

2.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2.1 裂缝类型页岩气储层中的裂缝类型多样,常见的有裂缝系统(including fracture systems)、微裂缝网络(microfracture networks)和粉体颗粒间的裂隙。

裂缝系统是页岩中主要存在的裂缝类型,也是气体流动和运移的主要通道。

微裂缝网络则是裂缝系统的细分,常见于页岩中。

裂隙则是指岩石颗粒之间的间隙,常见于页岩储层。

2.2 裂缝参数页岩气储层中裂缝参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裂缝特征和裂缝对气体运移的影响。

常用的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密度(fracture density)、裂缝长宽比(fracture aspect ratio)和裂缝面积比例(fracture area ratio)等。

裂缝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数量,反映了裂缝在储层中的分布状态。

裂缝长宽比是指裂缝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裂缝的形态特征以及对气体运移的影响。

裂缝面积比例则是指裂缝面积与岩石面积之比,反映了裂缝对储层的充填程度。

泥灰岩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以束鹿凹陷为例

泥灰岩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以束鹿凹陷为例

Absr c : Due t he a i o r py a e e og n iy o he m a lfa t r d r s r o r i s d fiul o p e c ta t o t n s t o nd h t r e e t f t r r c u e e e v i ,t i ifc t t r dit t r t e a c a e y w ih o e to l m e ho . Ba e he t o i s o e t ni t e s fe d, e s i he facur c ur t l t c nv n i na t ds s d on t he r e f t c o c s r s i l s im c w a e f e ue y a t nua i n a d f a t r t c i n, he p e o a ou tci e so di t ls m ul to na y i v r q nc t e to n r c u e de e to t s ud - c s i nv r i n, gia i a i n a l ss
o e t ni t e s fe d,or r dei oc hy ia de nd a s t o n t e ua i trbu e ft c o c s r s il f wa d mo lng ofr k p s c lmo la nio r py a d a t n ton a t i t s a a yss c m b ni g wih t e a ia e d t fge o n l i o i n t h val bl a a o ol gy, r li g, l l gi n he p e t c nd po t t c d iln we l og ng a d t r s a k a s s a k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
此, 开展 裂 缝 预 测 方 法 研 究 对 中 国 石 油 需 求 量
增 加具有 重 大意 义 。
物理 成岩 作用 形成 的没 有 明显 位 移 的 面状 不 连续
体 。裂缝 的基 本表 征参 数有 裂缝 密度 、 间距 、 产状 、 裂缝 性质 ( 张开缝 、 闭 合缝 、 充填缝 、 半充填缝 ) 、 连
1 . 2 裂缝 成 因及控 制 因素
依 据 裂缝成 因 , 可将 裂缝 划分 为构 造裂 缝 和非 构造 裂缝 。构 造裂 缝 指 岩 石 在 构 造 应力 作 用 下 形 成 的不连 续 面 , 主 要 是 与 断 层 和 褶 皱 有 关 的 裂 缝
( 图1 ) 。非构造裂缝指岩石在外 动力地质作用下
产生 的裂 缝 以及 沉 积 或 成 岩 过 程 中产 生 的 裂 缝 。 按 裂缝 的开启 性及 对 流 体 的影 响 力将 裂缝 分 为 张 开缝 和 闭合缝 ¨ ¨。沉 积岩 储 层裂 缝 主要 以构造 裂
1 储层裂缝描述
1 . 1 裂缝 定义 、 作 用和表 征 参数 裂 缝 是 指 岩石 受 到 构 造变 形 发 生破 裂 作 用 或
通性和流度( 孔隙度、 渗透率 ) 等 J 。
裂缝 既 为油气 储集 提供 空 间 , 也 提高 了储 层 的
渗 透性 ( 特别是在致密低渗透储层 中) , 同 时 控 制 着 油气 藏 的形成 和分 布 , 并 且裂 缝还 决定 着 油气 藏 的产量 和勘 探 开发 效 果 J 。裂 缝 的正 确 描 述 与 预 测 是裂 缝性 油气 藏勘 探开 发成 功 的关键 ¨ 。
( A V O ) 成功地对塔河 油 田埋深 在 5 0 0 0~ 6 0 0 0 m 的

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方法

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方法
描 述 ,裂 缝 探 测 ,裂 缝 预 测 。裂 缝 预 测 分 为 定 性 预 测 和 定 量 预 测 ,定 性 预 测 主 要 是 通 过 裂 缝 形 成 的 控 制 和 影 响
素分析 和认识 裂缝的分布规律来预测裂 缝的发育 程度 ,定量 预测 是在 确定裂缝 的成 因机制 和分 布规律 的基础
文章编号:1 0 —7 4 ( 0 0 20 0 -8 0 03 5 2 1 )0 -0 50
I DENTI CATI FI oN AND PRED I CTI N F RESERVoI FRACTU RES o o R
DONG i g c ua 。 XU n. n Pn .h n Ya bi , L i TAO e IFe , Zh n
l i m dl go ' trdrsro ,ad dn mi l n l i o rl g(eevi) h ri l eerho a — o c o e n f a ue eevi n ya c ay s f ii g i i fc r a a s d ln rsro .T ecic sac nf e r ta r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2 卷第 2期 9
DOI 1 . 9 9 J I S 1 0 — 7 4 2 1 . 2 0 2 : 0 3 6 / . S N. 0 0 3 5 . 0 0 0 . 0
储 层 裂 缝 识 别 和 预 测 方 法
董 平川 徐 衍 彬 李 飞。 陶 珍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2 4 1 0 2 9;2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黑龙 江 大庆 13 1 6 72;3 .塔里木 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 ,新疆 库 尔勒 8 10 4 00)

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作者简介:季玉新,高级工程师,1967年生;1988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石油物探专业;长期从事物探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工作,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地址:(100083)北京市学院路31号。

电话:(010)82312643。

E 2mail :jiyx @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季玉新(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 季玉新.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 ):4202423. 摘 要 裂缝性油气藏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了不少裂缝性的油气藏,且都有高产井发现。

裂缝性储层,各向异性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

为此,在研究和开发这些先进的裂缝预测技术的基础上,选择了两个典型裂缝性油藏为研究区,根据研究区的裂缝储层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技术,预测了目的层的裂缝方位和分布密度,圈出了目标储层的最有利区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将来裂缝性储层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应用思路,将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题词 裂缝方位 构造应力 方位角 地震勘探 反演一、裂缝储层的特点及技术思路 地壳中所有大小不同的断裂,可以广义地归结到裂缝的概念,包括伴有岩层位移的宏观裂缝,如巨大的断裂,逆掩断层和小型断裂(一般正断层和逆断层),以及地层没有明显位移的岩石小裂缝(微裂缝)。

地层中裂缝发育与否的信息,无非从岩石力学特征、应力应变特征、地震测井等观测数据中表现出来,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和目标区的储层裂缝特征,利用综合裂缝储层预测技术来进行裂缝储层的预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老探区往往首先具有大量翔实而准确的构造信息资料,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地质构造运动过程和对裂缝形成的作用,对于油田在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构造裂缝为主的油区来说,这将是最快速、直接和有效的技术。

然后,从含有丰富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资料研究入手,在进行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和正演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属性的优势,得到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特征,用高质量地震资料做好多方位角地震信息处理,用研究的多方位地震定量计算目的层的裂缝方位和分布密度,圈出目标储层的最有利区域。

新场气田须二段裂缝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新场气田须二段裂缝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也设 定 为近 东西 向 的挤压 应力 。同时 以研究 区 3口井 的应 方 场实 测资 料 为参考 标 准 ,在 模拟 过程 中 ,反 复调 整模 型边 界 条件 ,使得 模 拟结 果与 井点 实测 资料 最 为接 近 。
当前 ,储层 裂缝 研究方 法 主要有 :地 下天 然裂缝 储层 地质 分析 ;主 曲率 分析 法 ;构造 应力 场模 拟裂 缝 预测 技术 ;应 用地 球物 理 资料进行 裂缝 识别 及预 测技 术 ,如横 波分 裂法 、叠 前裂缝 检测 技 术 、地震 属性 分析法 及 F 成像测 井 资料检 测技 术等 。笔 者 拟采 用 构造 应 力 场模 拟 ,地 震 及 测 井裂 缝 识 别 等 多 MI 种方 法对新 场 气 田须 二段 裂缝 进行 预钡 ,通 过多 种方法 的优 势互 补 , 以达 到对 裂缝全 面 系统 的评 价 。 0
新场 气 田须二段 储层 物性 均较 差 ,基质孔 隙 度多分 布在 2 ~4 ,渗透 率 小 于 0 1 0 。 m . ×1 “ ,属
于低 孑 致 密储 层l 。从产 气层 特征 看 ,须二段 气藏 与裂 缝关 系密 切 ,只有 在须 二段 内部有 规模 较 大 的有 L 1 ] 效 缝存 在 ,才可 获得 T业产 能 。因此 ,对 须二段 气 藏而 言 ,裂缝 发 育 带 的 可靠 预 测 ,埘 该 气藏 的勘 探 、 开 发有 非常 重要 的意 义 。
[ 要 ] 新 场 气 田须 二 段 储 层 物 性 较 差 ,裂 缝 发 育 段 获 得 工 业 产 能 的 几 率 大 ,裂 缝 发 育 带 的 预 测 对 该 气 藏 摘
的勘 探 开 发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为 了进 行 研 究 区 裂 缝 发 育 带 预 测 , 提 出 了多 种 技 术 相 结 合 进 行 裂 缝 发 育 段 预 测 的 新 方 法 , 综 合 应 用 了构 造 应 力 场模 拟 、 相 干体 属 性 分 析 、波 形 特 征 统 计 分 析 等 方 法 进 行 了研 究 区

超致密裂缝性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勘探为例

超致密裂缝性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勘探为例

示较微 弱 , 测井 解 释裂 缝 发 育 , 气丰 度高 ) 井 含 过
P P波 “ 杂乱 弱反 射 ” P 、 S波连续 强反 射 ( 3 ; 2 图 )X 井( 强烈井 漏 、 喷 , 井 裂缝 非 常发 育 , 气 丰 度 高 ) 含 过井 P P波“ 杂乱 弱反射 ” P 、 S波 弱反射 ( 4 。 图 )
维普资讯
・ 5 ・ l 0
成都理 工 大学 学报( 自然 科学版 )
第3 5卷
图 1 X 5 8 1井产 层 段 精 细 标 定
顶 界 形 成 强 波 谷 、 界形 成 稳 定 的 强 波 峰 反 射 。 底
1 ~4 区间 , 隙发 育程 度极差 , 透率 普遍 低 孔 渗
于 0 0 ×1 .6 0 m。 基 质渗 透 性 极差 。储 层 类 型 , 为裂缝一 隙 型储层 。储 层 总体 表 现为 高 阻抗 , 孔 含 气后砂 岩基 质 AC及 DE N变 化不 大 , 阻抗 差异 波 小, 部分 气层 中存 在 明显 跳波 , 与裂 缝 发 育有 关 。 由于须二 储层 总 体 属超 致 密 储 层 范 畴 , 非所 有 并 的砂 体均 为有 效 储 层 , 有局 部 孔 隙相 对 发 育或 只 有 裂缝 系统 配 置 时 , 具备 储 集 条 件 。须 二 相对 才 高 孔渗 体及有 效储 层 预测 和裂缝 预测 是须 二储 层
[ 摘要]川西深层须 家河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十分复 杂, 气藏具 有超深 、 超低孔 渗 、 超高压 、 超
致 密 等特 征 。 有 效 储 层 预 测 、 缝 预 测 、 气 性 检 测 成 为 须 家 河 组 地 震 勘 探 面 临 的三 大 主 要 难 裂 含 题 。 近年 来 , 以宽 方 位 、 大偏 移 、 分 量 三 维 地 震 资料 为 主 , 学 科 协 同 , 入 研 究 多 波 属 性 含 三 多 深 气地 震 响 应特 征 等 , 过 P波 叠 前 纵 、 波 联 合 反 演 、 P 波和 P 通 横 P S波 叠 后 联 合 反 演 、 波方 位 各 P

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断块油气田1研究内容1.1裂缝系统的成因研究裂缝系统的成因可对裂缝几何形态和分布的可预测性有所了解。

对于裂缝,通常以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来分类[1]。

1)力学成因分类。

在实验室的挤压、扩张和拉张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3个主应力以一致和可预测的角度相交所形成的3种裂缝类型:剪裂缝、张裂缝和张剪缝,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2)地质成因分类。

裂缝的形成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如局部构造、区域应力、成岩收缩、卸载、风化等。

主要裂缝类型有构造裂缝、区域裂缝、收缩裂缝、卸载裂缝、风化裂缝、层理缝等。

另外,还有次火山岩中的隐爆裂缝、岩溶体系中的岩溶裂缝等。

1.2影响油藏动态的裂缝性质阐述岩石-裂缝系统的岩石物理性质,将为预测因基质和裂缝系统特征的横向变化或因环境条件(深度、孔隙压力的衰减、流动方向等)的改变而引起的不同深度,构造位置上储集层响应的变化提供依据。

这包括确定裂缝系统的物理形态和分布及估计与裂缝系统特征有关的储集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2]。

1)裂缝形态。

天然破裂面的形态有4种基本类型:开启裂缝、变形裂缝(包括被断层泥充填的裂缝和具擦痕面的裂缝)、被矿物充填的裂缝、孔洞裂缝。

2)裂缝宽度和渗透率。

天然裂缝系统对储集层性质及产能定量评价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裂缝宽度和渗透率的确定是了解裂缝对油层动态的影响所必须的地质参数。

3)裂缝间距。

同裂缝宽度一样,裂缝间距是预测储集层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的又一个重要参数[3]。

1.3裂缝与基质孔隙度的联系裂缝在油气生产及储存上起重要作用的任何储集层必须看成是双孔隙度系统,一个系统在基质中,另一个在裂缝中。

如果由于2种孔隙度之间存在不利的相互影响而使储集层分析不能识别出衰竭开采的最大产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范晓丽苏培东闫丰明(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储层中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储层裂缝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_崔健

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_崔健

第10卷第1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2月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快速发展,裂缝型油气藏将成为本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裂缝不仅是重要的储集空间,还是重要的流体渗流通道,同时还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所以,对裂缝的正确识别及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的正确认识,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由于储层裂缝成因的复杂性、控制和影响的多因素性、形成和发育的随机性、分布的高度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裂缝储层的研究难度[1]。

近年来对储层裂缝的研究不断深入,实验方法与手段不断充实完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有些用于现场的效果良好。

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尚缺乏一个能全面解决裂缝定量预测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裂缝型油气藏预测及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2]。

在此,综合分析裂缝预测的几种主要方法。

1裂缝预测方法1.1观察统计法对野外露头及岩芯裂缝的宏观和微观观察,描述与统计分析是裂缝预测最直接的方法,但该方法受样品数量、实验环境及实验仪器精度的影响较大。

尽管如此,岩芯观察分析仍可以获得裂缝的诸多参数,是进行裂缝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验证其它方法预测准确性的标准之一。

1.2曲率分析法和构造应力演化法1968年,Murray最早运用曲率进行裂缝预测并获成功。

这一方法从70年代初被引入到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

曲率对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可以通过统计得出,还可以通过应力场模拟对裂缝分布进行预测,也可以作为模式识别裂缝预测的建模参数。

曲率分析法从构造本身的结构特征出发,探讨构造形变主曲率与裂缝分布的定量关系,并用几何方法导出曲率与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的之间的关系公式。

使用得最普遍的是极值主曲率法和地质曲率分析法。

极值主曲率法(简称主曲率法)是构造曲率法的一种,是进行构造拉张裂缝分布评价预测的传统方法。

它的应用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储层是变形弯曲层;二是变形弯曲岩层面上的裂缝都是由于弯曲派生的拉张力形成的;三是将岩层看作完全弹性体,不考虑其塑性变形,裂缝产生于曲率相对高值区。

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_廖林

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_廖林

第45卷第2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45No.22016年3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Mar.2016收稿日期:2015-06-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453000);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科技专项(2012E-3301)通信作者:廖林(1978-),男,四川省宜宾市人,博士,从事复杂构造带裂缝预测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E-mail:geollin@zju.edu.cn Tel:010-80161312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廖 林1,2,田多文3,车璐飞1,魏 军3,李向阳1,2,肖文华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2200;2.中国石油集团国家特聘专家工作室,北京 102200;3.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甘肃酒泉 735200)摘要:在薄互层泥云岩储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比构造导向相干、倾角、最大构造曲率以及本征值等叠后地震属性对裂缝发育程度的敏感性差异.通过加入与裂缝形成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参数优化反演模型,采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方法厘定不同地震属性在交汇融合过程中的权重比,定量预测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储层裂缝发育强度和平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与FMI识别成果对比证实,多属性交汇融合预测结果吻合率达82%.关键词:叠后属性;多属性交汇融合;非线性神经网络;裂缝预测中图分类号:P 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964(2016)02-0347-10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in interbed mud-dolomite reservoirLIAO Lin1,2,TIAN Duowen3,CHE Lufei 1,WEI Jun3,LI Xiangyang1,2,XIAO Wenhua3(1.Postdoctoral St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00,China;2.CNPC National Special Merit Experts Institute,Beijing 102200,China;3.PetroChina Yumen Oilfield Company,Jiuquan,Gansu 735200,China)Abstract:Based on analyses about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interbed mud-dolomite reser-voir in Qingxi sag,the authors computed some post-stacked seismic attributes respectively tomake comparisons in different sensitivity of the fracture detection,including structure-orientedcoherent,dip,maximum structure-oriented curvature and eigenvalue.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parameters relating to fractures were used to optimize inversion model,and non-linearneural network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post-stacked seismicattributes during fusion process.The strength and average density of fracture of the Cretaceousthin interbed mud-dolomite reservoir in Qingxi depression was quantitatively predicted.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FMI recognition result,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ulti-attributions fusion is up to 82%.Key words:poststack attribution;multiattribute intersection and fusion;nonlinear neural net-work;fractures prediction目前,针对裂缝型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主要依靠叠前资料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和叠后敏感多属性综合判断来实现.前人在岩心裂缝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FMI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地质模型的正演分析,认识到储层缝(洞)密度和反射系数之间、缝(洞)介质中地震波速和介质参数与波的入射参数之间彼此均存在定量关系,当大量细小缝(洞)组成了缝洞发育带且其密度足够大时,就能通过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检测与识别其发育程度[1-2].针对不同岩性的储层,学者们逐步DOI:10.13247/ki.jcumt.000403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5卷总结并综合运用叠后相干[3-5]、曲率[6]、蚂蚁体[7-8]、边缘检测[9]和多重分形[10]等属性和计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部分学者们在采用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地震波在裂缝介质中传播特征时发现,不同裂缝密度、缝(洞)空间大小纵横比和充填物性质对纵横波各向异性特征,尤其是速度和振幅存在较大的影响[11-13].因此,在利用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几何学属性预测不同岩性组合储层缝(洞)发育程度时,需要优选不同的地震属性及检测方法,并需将地质、测井、钻井和动态开发等参数交互印证,才能达到准确预测裂缝(洞)型油气储层的目的[1].本文选取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薄互层泥云岩裂缝型储层为研究对象,在两种不同岩性和厚度地质模型正演分析基础上,对比了4种常用叠后敏感属性预测与实钻FMI识别结果,有针对性地将地层厚度和不同岩性组合对应的振幅变化率、岩石力学参数加入反演模型中,采用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对多种地震叠后属性进行交汇融合来预测薄互层状泥云岩储层中裂缝发育程度.1 地质概况青西凹陷位于酒泉盆地酒西拗陷,在早白垩世为一个封闭性很强的陆内深水断陷湖盆[14-15],形成了大套暗色泥岩、白云质泥岩与湖相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地层(以下简称泥云岩)(图1).图1 青西凹陷构造位置Fig.1 The structural location of Qingxi sag受晚白垩世抬升剥蚀和新近系以来的挤压作用影响[16-18],形成了以构造裂缝为主的裂缝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原本致密的泥云岩地层储集性能.大量未充填裂缝和沿裂缝面形成的溶蚀孔洞使得基质孔隙度仅为0.1%~2.0%、渗透率不高于8mD的泥云岩储集性能提升至孔隙度4.05%~7.54%,渗透率高达79.5mD[19-20],进而成为青西油田重要的勘探目的层.2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大量钻探证实,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累计厚度约300~400m.泥质白云岩与白云岩不等厚互层沉积主要分布在古湖盆水体较深的中心区域;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环绕其外,并与古盆缘扇三角洲呈相变关系(图1).前人通过岩相学、组构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碱性热卤水结晶沉淀的纹层状泥晶原生含铁白云岩,主要造岩矿物为泥晶结构的含铁白云石[21].此类白云石多呈0.1~1.0mm厚纹层状,并与钠长石、方沸石、重晶石和地开石等多种热液矿物呈两元或多元互层纹层产出[16,21-22],受后期构造作用沿纹层面滑脱极易形成裂缝[16,19-20,23].钻探取芯表明,下白垩统泥云岩中裂缝产状规律性明显,呈NNE-SSW和NWW-SEE向两组;主要表现为多组交叉形成的网状缝、视中—高角度缝和水平缝(图2),其中视中—高角度裂缝占裂缝总数的70%以上.如在图2a泥质白云岩岩芯可见多组共轭裂缝,导致岩芯破碎程度高,开启的裂缝内部分充填方解石薄膜,且沿破裂面发育未充填—半充填的溶蚀孔洞;图2b泥岩岩芯中,白云质分布呈不均匀的条带状,亦可见条纹状的黄铁矿,一组斜交缝开启程度较高,最大缝宽达5.0mm;图2c深灰色泥质白云岩发育一组开启的“X”形斜交缝,与岩芯垂直轴呈60°夹角,裂缝线密度16条/m,裂缝面较为平整,擦痕明显,见钙质充填;图2d白云质泥岩中,水平层理和沿层理面的视水平裂缝发育,裂缝面见明显擦痕,透镜状黄铁矿和植物碎屑富集发育,裂缝线密度高达36条/m.在常规测井剖面中,裂缝发育井段具有双侧向电阻率多为低值,视中—高角度裂缝其深浅侧向为正差异,视低角度缝或水平缝为负差异.同时,裂缝发育井段还出现声波增大或声波时差跳跃、中子增大、密度降低的现象.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剖面中,视中—高角度缝呈深色的正弦波条带且轨迹不规则,多与层理面斜交(图3a);视水平缝表现为深色与层理面平行的正弦波条带,部分沿轨迹常有溶蚀843第2期 廖 林等: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现象(图3b);少量充填缝为浅色或白色的高阻正弦波条带(图3c).图2 泥云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actures in mud-dolomite reservoir图3 不同类型裂缝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的响应Fig.3 Response of fractures between conventional logging and FMI3 叠后地震多属性交汇融合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本次研究所用的青西三维地震叠后数据采样率为1ms,目的层主频在40Hz,频带宽度达到70Hz以上,波组特征清晰,保幅性好,理论上纵向分辨率λ/4=17.18m.针对柳沟庄地区泥质白云岩与泥岩、白云质泥岩之间厚度和岩性组合不同导致不同地震反射特征的情况,参考文献[23]岩心力学实验结果(表1),本次研究利用22口钻井建立了2种不同的地质模型(图4),即模型I(薄互层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泥岩,图4a)和模型II(薄互层白云质泥岩夹泥岩,图4b).采用主频为40Hz,步长为5Hz的零相位Ricker子波与其相应的反射系数褶积,模拟两种地质模型的地震响应.图4正演模拟结果表明,泥质白云岩发育的层段地震响应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图4a);而白云质泥岩和泥岩则表现为弱—较弱振幅、断续—较连续(图4b),反映出地震振幅属性对不同岩性和厚度组合响应有明显差异.其一方面说明地震对不同岩性之间薄互层组合有较好的纵向分辨能力,另一方面证明如果单一利用地震振幅属性预测裂缝将会存在明显的多解性,应综合多属性交汇融合预测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表1 岩石力学参数[23]Table 1 Rock mechanics parameters岩性密度/(g·cm-3)弹性模量/GPa泊松比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抗剪强度/MPa泥质白云岩2.84 46.8 0.41 72.86 6.07 15.23白云质泥岩2.73 90.3 0.33 237.47 19.79 54.49泥岩 2.65 95.1 0.27 48.02 4.00 8.62图4 不同地质模型正演模拟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forward modeling betweendifferent geological models3.2 敏感参数分析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裂缝发育程度,首先要考虑的是裂缝体系的地震可检测性,以及地震波场的多尺度效应.前人认为利用地震反射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以反演出密度足够大的细小缝和洞,并且动力学参数对缝洞系统的灵敏度要高于运动学参数[1-2].同时,在地震没有明显反射,或者反射振幅变化较大时,学者们也常根据地震数据的相干性或者无序性(相异性)以及波场变化特征来识别裂缝体系[4-6,24].因此,本次研究根据实际地震资料品质和正演结果,在11种地震属性中选取构造导向相干、倾角、最大构造曲率和构造本征等属性进行重点对比分析.1)构造导向相干相干分析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三943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5卷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是多道地震数据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度量[4].在计算地震道三维空间相似性差异的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利用统计分析各采样单元的倾角和横向连续性及变化量结果,提出了构造导向相干的算法[25-26].利用青西三维地震资料,提取泥云岩储层顶部(5ms时窗)的构造导向相干结果显示(图5a),构造导向相干属性异常整体呈NW-SW向展布,集中于断层附近或多条断层棋盘分割的区域内,表现为明显的短轴状.通过对区域内50口钻井FMI识别的裂缝平均密度结果与属性异常值对比,仅有63.94%钻井与地震异常存在正相关关系(图6a).图5 不同地震属性敏感性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sensi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seismic attributes图6 地震属性值与FMI裂缝平均密度值正相关Fig.6 Th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attributes and average density of FMI 2)倾角倾角和方位角属性是利用层段与断面倾角的差异性(或不连续性)特征来进行裂缝检测的.在多数断层或裂缝发育区内,倾角变化同时方位角也发生变化.目前,三维地震倾角属性计算时,通常采用基于振幅变化梯度和基于地震道构造相位变化梯度两种方式[27-28].在多道地震属性提取中,由于采样单元内相应道集群的振幅变化率、振幅方差、多道相干和倾角方位角扫描等集合属性赋予中心点,通过逐次递推形成多道属性分析结果,从而导致基于振幅变化梯度的倾角扫描结果受层位与地震同相轴追踪质量影响较为明显[6].相比之下,基于地震道构造相位变化梯度的倾角扫描算法则通过赋予每一个样本点倾角矢量,然后采用线性平面扫描,从而获得较好的长波长(低波数)反射层形态的高精度倾角计算结果来反映储层内幕变形特征[27-29].图5b展示了利用青西三维地震资料,泥云岩储层顶部(5ms时窗)的基于地震道构造相位变化梯度的倾角属性结果,属性异常不仅呈NW-SE向集中于断层附近和断层交汇处,而且在D-E-F井一线以东地区呈NE-SW向展布,且不受断层控制.这一特点与前述构造导向相干属性提取结果不同.通过50口钻井FMI识别结果与属性异常值对比发现,有76.58%钻井裂缝平均密度结果与之呈正相关关系(图6b).3)最大构造曲率地震构造曲率属性采用构造取向算子来定量描述层面形变程度.随着地震三维体集合属性扫描技术发展,前人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在曲率计算之前联合自适应中值滤波[30]、三维结构方位滤波[31]053第2期 廖 林等: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和平面与曲面结合二次倾角扫描法[6]来抑制噪声,实现高精度检测.利用文献[6]介绍的方法,本次研究提取的泥云岩储层顶部(5ms时窗)最大构造曲率属性异常如图5c所示.其短轴状的异常值集中分布在断层附近,且展布方向与弧形断层走向一致.这一特点与前述构造导向相干和倾角属性提取结果明显不同.钻井FMI识别的裂缝平均密度结果与属性异常值对比,有75.31%钻井样本符合正相关关系(图6c).4)本征相干与构造相干属性相似,本征相干属性也是一种定量化表征波形相似性的地震属性.其基于本征结构分析,通过小波变换分频处理,有效提高信噪比,从而获得分辨率更高的相干体[5].本次研究将经验正交函数法与随机动态方法结合起来,在局部构造张量本征值基础上,并综合地层倾角和方位角的计算,提取了基于梯度的本征属性(通过计算图元的梯度来实现)和基于相位的本征属性(通过Hilbert变换产生瞬时相位,图元梯度由瞬时相位属性计算来实现).从图5d中可以看出,本征相干异常虽然也呈现为短轴状,但是其与邻近弧形断层走向一致,反映出断层及其伴生裂缝发育带的展布特点,71.53%的井-震吻合结果也证实本征相干预测结果明显优于构造导向相干(图6d).然而,本征相干异常分布特点与构造导向相干在个别断裂带末端有明显差异,本文认为可能与两种属性在经过信噪比处理后的分辨率差异有关.信噪比更高的本征相干数据体对亚地震断层带(如断层末端、断层末端传播之前的脆性变形带)中的裂缝分辨率更高[32-34].3.3 非线性神经网络成像测井FMI识别裂缝平均密度与地震预测结果对比表明,单一利用某种地震属性表征裂缝体系仍存在多解性(图5,6).因此,学者们探寻综合利用多类型地震属性进行交汇融合,最为典型的算法是利用成熟的神经网络.利用通过学习、训练过程建立输入和输出关系,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形成特定的规则,将存储和处理相结合,消除或减少地震属性的多解值,进而获得理想的输出模型[35-37].然而,神经网络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不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点,以及网络中间层、单元数在选取无理论指导及网络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等缺陷.因此,本次研究在前人所介绍的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38-40].核心思想在于一方面将各类地质参数(或由测井推导的地质参数)加入模型计算,且分配较高的权重;另一方面将敏感性较低的地震属性也参与计算,但人为分配其较小的权重,以全面描述研究区内泥云岩储层不同岩性薄互层的组合特点和裂缝空间展布特征.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对多个地质、地球物理参数开展并行处理,通过改变训练过程中的每个节点上的参数,能够有效分析出数量庞杂的接收数据对于特定目的层的权重关系,形成神经网络的融合处理与信息集成,从而反映出彼此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首先将与裂缝形成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参数均作为模型参数,将这些参数当成N个因子(Di|i=1,2,…,N)作为模型的输入.尤其是地层厚度和不同岩性组合对应振幅变化率、岩石力学参数的加入优化了整个模型[23],使得选用的样本参数规模能更准确、完整地描述储层和裂缝发育特性.在此基础上,设立裂缝发育指示因子(fracture indica-tor)作为样本训练过程的信号单元,每个单元样本训练过程包括L个步骤,任意经过j步(j=1,2,…,L)训练的信息单元FIj都能够有效反映出整个储层空间的信息.因此,输入因子Di和裂缝发育指示因子FIj共同构成了裂缝地质模型的基础.基于多元回归算法,在模型内部条件未知的情况下,模拟出模型复杂的非线性变化特点,即训练过程.采用有导师学习的原则,将一系列与地质参数正相关的输入、输出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集,将L个步骤单元中的一部分训练因子L1作为训练模块,通过调整信号参数,不断对权矩阵Wninj进行调整,完成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当样本由输入层输入N个因子Di,经隐层处理后,神经网络提供的输出结果FIinn(W)与期望输出FIi是不同的,将信号单元误差E(W)逆向反传,周而复始的进行权矩阵权值调整,从而使误差E达到理想预期内,即E(W)=∑L1i=1[Fli-Fl nnl(W)]2.实际应用中,当训练达到预期停止后,采用线性相关系数显示实际参数与经过神经网络计算的参数关系,就可以达到多种属性优选的目的(表2).153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5卷表2 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输入参数与优选结果的关联度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input parameters and optimization using nonlinear neural network参数类型参数关联度/%参数关联度/%参数关联度/%地质类岩性82.0岩石弹性模量81.1岩石泊松比80.0岩石抗拉强度79.2岩石抗剪强度79.2岩石抗压强度79.2录井岩性组合75.1岩芯孔隙度60.5岩芯渗透率60.5测井类FMI 96.1核磁95.8中子密度95.3声波异常84.8井径74.0双侧向72.9总孔隙度68.5裂缝孔隙度68.2——地震属性倾角76.6方位角76.6倾角导数76.6构造曲率75.3最大构造曲率75.2构造曲率导数75.2构造走向曲率75.1构造倾向曲率75.1——本征相干71.5构造导向相干63.9相干63.5方差63.0蚂蚁体62.6弧长61.9结构张量61.7结构梯度张量61.7——均方根振幅32.1最大振幅32.1振幅包络31.3振幅比30.1波峰波谷振幅差30.0平均能量变化30.0瞬时频率28.5振幅加权瞬时频率25.2——4 预测有效性分析4.1 单井对比分析利用钻井FMI识别成果,本次研究挑选了3口典型井进行井-震对比分析非线性神经网络法多属性交汇融合的预测结果.图7a为典型的裂缝发育井,FMI识别出该井在4 203.4~4 218.4m,4 324.2~4 354.5m和4 420.7~4 457.2m井段集中发育裂缝,将预测结果(黑色异常值)嵌入常规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出,该井裂缝发育井段对应深度的地震剖面出现明显的属性异常,且纵向上呈视高角度、断续条带状分布,平面覆盖宽度32~200m,表明其为裂缝相对发育条带.这一结果解释了该井初期试油折日产22t液量,酸化压裂后折日液量35.33t的现象.图7b为典型的裂缝相对发育井,FMI识别出4 043.0~4 071.5m为裂缝发育段.从井-震对比情况来看,4 047.0~4 071.5m裂缝发育段在预测剖面中有着良好的吻合现象,沿井身轨迹目的层段黑色异常值呈视中—高角度、贯穿条带状发育,且东侧断层附近黑色异常值也呈密集分布.这一特点符合该井初期试油折日产17.1t液量现象.图7c为典型的裂缝不发育井,尽管紧邻断层,但该井并未在目的层段钻遇裂缝.沿井身轨迹仅零星出现黑色异常值,平面覆盖宽度仅20~40m.FMI识别结果也表明该井裂缝不发育.图7 井-震对比分析裂缝预测有效性Fig.7 Predictive validity from welllogging-seismic correlation253第2期 廖 林等:薄互层泥云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4.2 平面统计分析图8展示了本次研究采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法优选出的多个地震属性交汇融合后的裂缝预测结果.其中,图8a为裂缝相对发育条带的平面展布预测结果,图8b为部分误差较大单井经人工校正后,求取的裂缝平均密度.沿研究区目的层TK1G3TOP向下提取10ms时窗的预测结果表明(图8a),代表裂缝相对发育条带的黑色异常值分布特征较前述4种单一属性更为清晰,总体上呈NNW-SSE与NNE-SSW走向展布.单一裂缝发育带平面宽度处于200~800m范围,且走向与邻近断层一致或斜交,符合裂缝带平面非均质性强、受断层应力控制强的地质发育特征.同时,通过与50口钻井对应井段的FMI识别裂缝平均密度结果对比,平面吻合率可达82.02%(图8c).值得注意的是,当FMI解释结果偏大(>0.65条/m)和偏小(<0.05条/m)时,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所获得的多属性交汇融合值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偏离两者拟合曲线(图8c).经过人工排查发现,当FMI解释结果偏大时,81.2%的对应钻井岩芯为薄层状或纹层状的白云质泥岩,其裂缝均为沿层理面发育、具有明显擦痕的视水平裂缝(图2d和图3b);当FMI解释成果偏小时,69.4%的对应钻井岩芯为泥岩,其裂缝为高开启度的斜交缝(图2b).因此,当上述两种情况出现时,需在建立裂缝地质模型的过程中添加人为干预,校正过高或者过低的FMI裂缝识别结果.然而,最终获得的预测结果仍存在难以识别低密度裂缝发育带的现象(门阀值<0.05条/m).在此基础上,经过人工校正后求取的地震预测裂缝平均密度(绝对值)与FMI识别值平面吻合率可达92.47%(图8b和d).图8 多属性交汇融合预测结果Fig.8 The prediction result of Multi attribute integration5 结论1)两种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结果表明,不同厚度和岩性组合的差异会导致地震反射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不同,如果单一利用某种地震属性预测裂缝将会存在明显的多解性.同时,单一地震属性异常值与测井FMI裂缝识别结果之间的数理关系证实,相比其他岩性储层,薄互层状的泥云岩储层的地震相干性和几何属性较动力学、运动学属性更为敏感,相干、构造曲率和倾角等属性与预测结果关联度均超过63%,远远高于振幅、频率等属性不足35%的关联性.2)由于输入因子和裂缝发育指示因子共同构成了裂缝地质模型的基础,相比传统的神经网络算法,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参数并行处理的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不仅能准确、完整地描述泥云岩储层和裂缝空间展布特性,而且更有效地分析出接收数据对于目的层的权重关系,形成神经网络的融合处理与信息集成,反映出彼此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提高地震属性优选效率和精度.倾角/方位角类、构造曲率类、相干类和张量类属性对薄互层状的泥云岩裂缝型储层敏感关联度均高于61%.3)虽然注重模型内部条件和模型的非线性变化特点,但是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仍基于多元回归计算,需要不断调整信号参数、权矩阵权值和逆向反转以减小误差.尤其是当地质参数(或由测井推导的地质参数)加入模型计算时需人为干预,根据岩芯观察、测井统计所获得的有效裂缝发育特点进行校正,以减小直接使用统计绝对值所带来的偶然误差.同时,利用非线性神经网络算法所获得的多属性交汇融合结果存在难以识别低密度裂缝发育带的可能性.致谢:感谢评审人具体细致且有针对性、极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本文在项目研究工作中得到了Daleel石油公司Arafa Al-Harthy和MuatasamAl-Raisi博士的启发,玉门油田分公司陈建军和范铭涛教授在研究过程中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同时得到了中国石油集团重大专项(2012E-3301)和国家973项目(2015CB453000)的联合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353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45卷参考文献:[1] 贺振华,黄德济.缝洞储层的地震检测和预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26(2):79-83.HE Zhenhua,HUANG Deji.Detection and predictionof fracture-cave contained reservoir from seismic data[J].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3,26(2):79-83..[2] 贺振华,杜正聪,文晓涛.碳酸盐岩喀斯特溶洞和裂缝系统的地震模拟与预测[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3):399-402.HE Zhenhua,DU Zhengcong,WEN Xiaotao.Seismic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carbonate karst caves andfracture sets[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2004,19(3):399-402.[3] 苏朝光,刘传虎,王 军,等.相干分析技术在泥岩裂缝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2,41(6):197-201.SU Chaoguang,LIU Chuanhu,WANG Jun,et al.Ap-plication of coherence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pre-diction of fractured shale reservoirs and its effect a-nalysis[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02,41(6):197-201.[4] 张军华,王月英,赵 勇.C3相干体在断层和裂缝识别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04,26(5):560-564.ZHANG Junhua,WANG Yueying,ZHAO Yong.Ap-plica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herent cube inrecognizing faults and fractures[J].Acta Seismologi-cal Sinica,2004,26(5):560-564.[5] 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5):775-784.LANG Xiaoling,PENG Shimi,KANG Hongquan.Study on geophysic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and pre-diction methodology of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reservoir[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ies Pekinensis,2012,48(5):775-784.[6] 王世星.高精度地震曲率体计算技术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6):965-972.WANG Shixing.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of seismicvolumetric curvature attributes and its applications[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2,47(6):965-972.[7] 陈欢庆,胡永乐,靳久强,等.多信息综合火山岩储层裂缝表征:以徐深气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为例[J].地学前缘.2011,18(2):294-303.CHEN Huanqing,HU Yongle,JIN Jiuqiang,et al.Multiple sets of information synthesized to describefractures of volcanic reservoir:taking volcanic reser-voir of the member 1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Xud-ong area of Xushen gas field as an example[J].EarthScience Frontiers.2011,18(2):294-303.[8] 孙 乐,王志章,李汉林,等.基于蚂蚁算法的断裂追踪技术在乌夏地区的应用[J].断块油田.2014,21(6):716-721.SUN Le,WANG Zhizhang,LI Hanlin,et al.Applica-tion of fault tracking technology based on ant colonyalgorithm in Wuxia area[J].Fault-Block Oil &GasField,2014,21(6):716-721.[9] 迟新刚,贺振华,黄德济.三维地震模糊边缘裂缝检测方法[J].石油物探.2003,42(3):89-293.CHI Xingang,HE Zhenhua,HUANG Deji.Fracturezone detection by3-D seismic fuzzy edge detectio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03,42(3):289-293.[10] 宋维琪,陈 琛,高艳珂.地震资料多重分形裂缝检测技术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5):2002-2007.SONG Weiqi,CHEN Chen,GAO Yanke.A detec-tion technology method of multi-fractal with seismicdata[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12,27(5):2002-2007.[11] 撒利明,姚逢昌,狄帮让,等.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1,23(1):23-28.SA Liming,YAO Fengchang,DI Bangrang,et al.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method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J].LithologicReservoirs,2011,23(1):23-28.[12] 镇晶晶,刘 洋,李 敏.几种裂缝模型的波场传播特征比较[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6):908-917.ZHEN Jingjing,LIU Yang,LI Min.Comparison ofwave field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fracture rockmodels[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2,47(6):908-917.[13] 沈金松,詹林森,马 超.裂缝等效介质模型对裂缝结构和充填介质参数的适应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43(3):993-1003.SHEN Jinsong,ZHAN Linsen,MA Chao.The ap-plicability of fracture effective model to different pa-rameters of fracture geometric structures and mediafilled in fracture pores[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3,43(3):993-1003.[14] 范铭涛,杨麟科,方国玉,等.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湖相喷流岩成因探讨及其意义[J].沉积学报,2003,21(4):560-564.FAN Mingtao,YANG Linke,FANG Guoyu,et al.Origin of lacustrin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453。

分形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定量预测研究和评价

分形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定量预测研究和评价
邓 攀 ,陈孟晋 ,杨 泳
(. 1 中国地质大学 , 京 北 1 03 2 0 8 ;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科学研究 院 廊坊分院 ,河北 廊坊 0 50 ) 0 607
摘要:隐蔽类油气藏 同构造类油气藏一样 ,目 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领域 ,而且随着勘探 前
工作 的深入 ,隐蔽类 油 气藏 必将 是 油 气储 量增 长的主要 来源 。裂缝 性 油 气藏是 隐蔽 类 油气藏 中最 为复 杂 、勘探 难度 最 大且 产量较 高的一 类油 气藏 。为 了提 高裂缝 性 油 气藏 的勘 探 成功 率 , 以辽河 盆地 火 山
统计 ,这种方法 比较直观,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 对辽河盆地 中生界古潜山 4口井 3.6r 长岩心裂缝 25 l f 密度 的统计 ,其平均裂缝密度为 1. 1 r。 85 条/l f 地层中存在 的各种断裂构造反映了岩石破裂的过 程 、状态和程度 。曼 德尔布 罗把分 形定义 为:其 组成部分与整体 以某种形式相 似 ,并用分 数维 D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
式中 J ——具有指定特征的物体数 目;r 7 、 『 n ——特征 物体的线度 ;C —— 比例常数 ;D ——分数维。
对 上式 两 边 取 自然 对 数 ,得 lN n =lC—Dlr, n n
l l, n 与 n N r 呈线性关 系,分数维 D是直线斜率。根 据分数维定义和上式 ,可以设计一个物理模型 ,进而 求 出储集层裂缝的分数维 D值 。
求 分数维 的方 法有 多种 。通 过对 比分析 ,认 为适
图 3 Q2井 裂缝 素描 图 ( =. 5 ) G 0 106 3
( 6 . 8 1 6 . m 1 , 1 ~ 8 5 3 ) 8 5

储层裂缝预测研究

储层裂缝预测研究

储层裂缝预测研究储层裂缝预测是石油工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储层裂缝的形成不仅会导致石油储层的损害,还会对油气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和产能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预测储层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确保油气田的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储层裂缝的形成是由地质力学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构造应力、地球运动和岩石本身的力学特性。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经济有效的注水、生产压力等作用下,储层岩石受到应力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孔隙中的岩石发生应力分配、位移和破裂。

研究储层裂缝的形成机制有助于预测和评估储层裂缝的分布和演化。

储层裂缝的预测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

实验室试验通常会模拟地质力学环境下的裂缝形成过程,并通过测量和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来评估储层裂缝的形成潜力。

数值模拟是一种简单且经济有效的预测储层裂缝的方法,它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拟裂缝的形成过程。

数值模拟通常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格点法等。

在储层裂缝预测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岩石力学特性、地应力场、岩石断裂和裂缝扩展机制、流体力学效应等。

首先,需要对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性进行实验测试,以获取岩石的力学参数。

然后,需要构建地应力场模型,通过采集和分析现场地质数据来确定地质力学条件。

在模拟储层裂缝的形成过程时,需要考虑岩石的破裂机制和裂缝的扩展规律,例如剪切破碎、拉张破裂等。

最后,需要结合流体力学效应,研究裂缝对流体流动和产能的影响。

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和预测储层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为石油工业提供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通过准确地预测储层裂缝的位置、形态和扩展趋势,可以优化油气开采方案,提高油气田的产能和开发效率。

此外,储层裂缝的预测还可以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石油工程师更好地了解油气储层的结构和特征。

尽管储层裂缝预测研究在油气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储层裂缝的形成机制复杂,相关的地质过程和物理变化现象难以准确模拟和预测。

百色潜山裂缝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百色潜山裂缝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百色潜山裂缝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潜山裂缝储层是一种常见的非常规储层,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导致油气开采难度大,是目前页岩气和致密油开发的重点难点之一。

百色地区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区,具有丰富的潜山裂缝储层资源,但是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物性限制了其开采效率和开发水平。

因此,对于百色潜山裂缝储层进行预测研究,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实现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2、利用地震资料分析潜山裂缝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应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展开预测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1、岩石薄片学分析:通过岩石薄片观察,获取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性数据;2、地质构造分析:通过构造分析方法,分析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构造发育和构造类型,对储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3、地震资料解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聚类、时深转换、属性提取等处理,提取潜山裂缝储层的特征参数;4、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采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预测研究,包括岩性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分析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岩石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并对储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2、利用地震资料提取潜山裂缝储层的特征参数,并进行预测研究;3、利用地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岩性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预测研究。

本研究成果的实现,将为百色地区潜山裂缝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建南地区志留系致密性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初探

建南地区志留系致密性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初探

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 助理工程师 , 现从事地震资料解 释工作 。

4 0-






第2 1卷


图 1 花棣棠 断裂带 附近与远断裂带裂缝发育 比较 图
翼 裂缝 密度 为 1 5条/ m。
2 2 裂 缝标 定 .
再有 , 薄层砂岩比厚层砂岩裂缝发育 。经测量 , 中薄层 砂岩 裂缝密 度 为 1 7条/ 厚 层 砂 岩 为 8条/ m,
1 野外裂缝发育调查
为 了开展建南构造志 留系致密砂岩裂缝预测 ,
对石 柱 复 向斜 东南 侧 的花 棣 棠 背斜 区 的 1 点 进 1个
行了裂缝发育 的野外调查 。调查成果证实 : 在断裂 带附近及构造转折端裂缝发育 ; 薄层砂岩 比厚层砂 岩裂缝 发 育 。 断裂 带 附 近裂 缝 发 育 : 离 主 断层 花 棣 棠 断层 距
30 0 m处 , 裂缝 密度 1 7条/ 并 且 张 开 程度 大 , 缝 m, 裂
延伸长 , 而距离主断层花棣 棠断层 约 20 m处 , 00 裂
缝 密度 8—1 0条/ 这 些 裂 缝 张 开 程度 明 显 变 小 , m, 裂 缝延 伸也 变短 。
其次 , 构造转折端裂缝发育 。经野外地质调查 证实 , 棠背斜转折端裂缝近平行于背斜轴部 , 花棣 为 张性缝 , 经测量转折端裂缝密度为 2 条/ 南东翼 1 m, 裂缝密度为 7#/ 轴部裂缝密度为 1 r 北西 k m, 6 ̄ m, j/
过保幅和拓频处理 的地震资料上 , 通过裂缝标定 以 及裂缝模型正演 , 建立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 然后结合上覆地层 的裂缝发育调查 , 采用构造形变 和应力分析 , 相干和方差识别 , 叠前各 向异性分析 , 三维可视化等方法对裂缝进行综合预测及描述的有 效 手段 和方 法技 术 。

储层构造裂缝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

储层构造裂缝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

裂缝又称为节理 ,是指岩 石受 力发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裂 ,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
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断裂 构造 。裂缝不仅 是重要的储集空间 ,还 是重要的流体渗流通道 ,同时还控制着 油气藏 的形成与分布。裂缝 的 分布普遍 .发育不均 ,同时又具有方向性和组 系性 。因此 , 对裂缝 的 正确识别及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的正确 认识是非常 困难 的,然而 ,这
域之一 ,储层裂缝 的研究 日益受到重视 … 。因此 ,如何提高裂缝 油气 藏的勘探开发效益 ,是当今石油地质研 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但 目前致 密储集体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和空 间分布 规律定 量预测评价 ,仍是石 油地质界的前沿问题 ,在一 定程度上阻碍 了世 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从 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 裂缝 及裂缝型油气藏 预测评价研究 仍处于探
完全取 决于断距大小 ,更主要与断层的力学性质有关 ,其影响大小次 序为 :压扭断层 ;逆冲断层 ;走滑断层 ;正断层 。B 根据裂缝的发育 程度 与岩性 的关系预测。岩性是影响裂缝发育的 内因 ,对裂缝的发育 存在显 著的影响。通过露 头区研 究 ,确定裂缝发育与岩性的关系 。再
随 着油气勘探 开发 的进一步深 入 ,裂缝 性油藏( 如大部 分基岩潜 t f 藏) l ¥ 和受裂缝影响的油藏( j 如部分低渗透油藏) 在油气藏发现中所 占 的 比例逐渐增大 ,储量和产量比例也逐渐上升 ,裂缝性储层油气产量 占整个石油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以上 ,是2 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 l
南 肛 科 技 2 1年第2 18 01 期 3
储 层 构 造 裂缝 识 别 与预 测 方 法研 究
林 树 龙
( 油 辽 河 油 田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特 种 油 气 藏 编 辑 部 )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 区地质概况
性数 据体 f 振幅 ,频 率 ,衰减梯度 ),并利用岩石物理模拟结 沧解释 裂缝 方位与密度
图 2 地 震 资料 的保 幅 处理
川东北一 毛坝场地 表构造 主要为北西 向褶皱 ,西南 部出现j 东 向 E 褶 皱 ,受 两 大 构造 活 动 控 制 。 毛坝 场 构 造 带 上 目前 已钻 井 3 1 1 井 2 m l b 产气 ,mb 为干井 。毛坝 l b 和m 2 3 井飞三段顶 部从钻井和成 象测井 均证明裂缝发 育 ,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问 ( 图1 如 )。 岩性特征 :岩性主要为鲡粒灰岩 、砂 、砾屑灰岩 、 亮品 灰岩和 白 云化鲡粒 灰岩 ,孔隙度低 ( - %),渗透性 差1- m 一 0 。整 12 0 ?1 一 个 地 区灰 岩 层 速 度 大 于 6 0 m/,遇 孔 隙 性 储 层 ,层 速 度 可 降 20 s l  ̄ /,形成较明显反射 。并可追踪储 层 ,开展储层预测 。 ( }s xm 沉积相特 征 :通过区域沉积环境研 究 ,由北 东到西南 ,逐步 由台 地沉积环境过渡 到台盆环境 台地上有沉积 礁 、滩相粗结构岩类 ,通 过 溶蚀和 白云岩 化可 形成好的储集体 。钻井 取心发 现生物钻孔 、冲刷 面。据 邻区钻井 , 早期暴露溶蚀 ,晚期酸性液 体溶蚀的可能性和 白 有 云岩化 ,从而形成好 的储集体 。
(如 图4)
裂缝 方 向 主 要 为 北 东向 展 布
2 研究流程及 内容
21 主 要 研 究 内容
图4 毛 坝 1 含 气岩 石物 理 正 演模 拟 井
在三维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的基础上 ( 图2) 究内容 如下。 如 研
上 图为毛坝 l 合气岩石 物理正 演模 拟 上 幽左边是测 井声波曲 井
( )建立测井 ,地震 ,地质裂缝解释数据 库。 1 ( ) 2 岩石物理 模拟 在通过井 数据建立裂缝储层岩石物理模 型的 基 础上 ,采用数 值模拟 方法 ,研 究由裂缝 造 成的地 震振幅 的变化特 征 ,确定可 用于解 决地 下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 . . ( 应 力场数值模拟 应 力场 分析的理 论是构造 力学 ,在 裂缝性 3) 储层构造 面、速 度 、密度约束 的基础 上 ,汁算储层的主 曲率、主应变 ( 密度 ) 主应 力 f 和 方位 ) ( 裂缝储层特征综 合描述 通过叠前地震 数据体方 位角与偏移 4) 距 交会分析 ( 如图3 ),提 取不 l方位 角数据 体 ,计算 不 I方 位角属 二 J
目前 ,寻找裂缝性油气藏的解决两个 『题 是裂缝的方位和 密度 , L I J 通过三维 叠前地 震资料可 以实现对裂缝性储层 的综合描述 。由于裂缝 的存在导 致介质 的物理性质随着方 位角不通而发生变化 ,这在地震 中 称为各向异性 。在 各项 异性理 沦的基础上 , 三维叠前地 震资料进 对 行保幅处理 。利 用测井 资料和岩石物理测 试数 据 ,通过岩石物理理 论 建立关键井的裂缝储层 地质 模型和岩石物理模型 , 模拟 裂缝 的方向 , 密度和所含流体变化 的地震响应特征 ,在岩石物理模拟 基础上 ,分析 并提取叠前方位 角地震 属性 ,解释裂缝密度和方 位。同时针对构造形 迹和构造体系的构造应 力场 分析及其结构模拟 对由于构造引起的裂 , 缝起到关键的描述作 用 ,因此利用与裂缝有关 的地质 ,地震 ,测井信 息 ,实现对裂缝性储层方 位 ,密度等各项参数描述 。本 文在介绍利用 上述方法检测裂缝性储层 的刷时 ,并结合实际的地质 , 测井 ,地震资 料利用上述方法进行碳酸盐岩储层 的识 别。
学 术 研 讨
咖辟 攀 21年第 期 一2 Q 量 . I 2
裂 缝 性储 层 综 合 预 测 方 法 研 究
熊 业 刚① 姚 泳 汐 ②
( 西 南石油 大学 ① ② 中石 } 西 南 油 气 出 分 公 司 重 庆 气 矿 ) t h
摘 要 本 文基于裂缝储 层预测思路上 ,运 用F 裂缝预测解释软件 并在三维 叠前 方位 角地震 资料处理的基础 上,采用岩石物理 KS 模型正演 .提取 叠前 方位 角地震属性 资料 ,利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技 术,对 裂缝储 层段 方位和密度进行综合描述。 关键字 裂缝预测 方位 角 应 力场数值 模 岩石 物理
图3 方 位 角 与 偏 移 距 交 会 分 析
22 三 维 叠前 方 位 角地 震 资 料 分 析 I
在三 维叠 前地震 资料 保幅 处理的 基础上通 过方 位角与炮 检距分 析 ,在炮检距 为3 0 米 以下在方位各个方位 角上 都有数据 ,而在大干 60 3 0 米的炮检距数据 上方位角变窄 。为 了分析 的可对 比性 ,所有方位 60 角数据 体的偏移距范 围选 定为2 o 3 0 ,刷时本 次选取 了五个方位角 o一60 数据 体 ,分别为l ,4 “ 5 ,15,3 ” 5,7 0 。15。
23 岩 石 物 理 模 拟 正 演 .
理 沦研究结果表 明 ,地 震波在垂直裂缝 中传播会产生各 向异性 。
基 于此 理论在通过井数据 建立裂缝储层岩石物理模型 的基础上 ,采用
数 值模 拟方法 计算裂缝 目的层段的方 位 AVO特征及地震 响应 ,分 析 裂缝产生 的 地震 响应 特 征 ,确 定可用 于描述 裂缝储 层的地 震属性
线 ,中 三根 曲线为合成 i录道 ,两旁 为井旁地震道,右边为不 方 己 位 角的A O苴集 。在模 型中定 义,裂 缝的 走向 为9 法 r 为 在 V j u J
最 右边上 中为 各个 方 位 角 (jl 0, 5 ’ 8 9 ” f,  ̄ 2 ” 4 0, , 0 )方 3 7
位A Ot线 ,下 为入 射 角为 时符个 方位 角上的振幅值拟 合的 备 V t  ̄ 向异性 椭 。从 图 中可 以看到 各个方 位A Ot线 为随着入 射角的增 V L ] t 大而减小 ,相 比裂缝 走向 ,裂缝 的法 向减小的露 映,椭 长轴代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