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词赏析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0de2ede009581b6bd9eb57.png)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1b40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3.png)
价值观念
文学价值
该词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 价值。
思想启示
该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人们思考人生、追求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文化价值
该词是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对 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作品影响与文学价值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这首词是苏轼初到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苦闷,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对比
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 将孤鸿与幽人对比,表现 出苏轼对自由与孤独的深 刻思考。
表现形苏轼独特的艺术 风格。
形象生动
苏轼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孤鸿夜宿的情景 ,使读者如临其境。
含蓄蕴藉
尽管词中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但同时也 表现出苏轼深沉含蓄的一 面。
历史地位
这首词在苏轼的词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苏轼创作的一个新阶段,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传承价值
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文学价值
1 2
艺术特色
这首词以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孤月、疏 桐等景物,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寓居定慧院
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由于 身世的变迁和环境的陌生,内心 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作者介绍
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
02
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学
作品数量丰富,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 黄州 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c9623a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2.png)
苏轼黄州诗词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官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州之行苏轼在1071年被贬谪至黄州,任黄州知州。
此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机遇。
黄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苏轼也正是在这里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深情乡土1.《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人情和文化。
他深情地写道:“先帝于梓潼之隘,抱石垒之固,连襟隆冕,沉舆千乘,瞻云泉而恣意于回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逢此景者,得而言者,实未之有也。
” 通过这篇文章,苏轼表达了对黄州的眷恋之情。
2.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他通过举办诗会、题赋和讲学等方式,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还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佳作,其中包括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文辉映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任官时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融入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黄州山川的深情厚意。
其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
”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州的秋天景色。
2.《赤壁赋》: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创作的这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是苏轼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通过对赤壁战役背景、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
文学造诣1.苏轼的诗词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豪情、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对黄州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激情。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df12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6.png)
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
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诗人何逊、张籍、孟宾于都曾做过水部郎。
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代指官俸。
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个人拿到实物后再折价变卖,因此实际所得与名义薪俸常相去甚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回顾了自己只为口腹生计奔忙的人生之路,“自笑”“荒唐”表达一种对平生遭遇的自嘲与伤感之情。
B.颔联紧扣诗题,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生“知鱼美”和“觉笋香”的遐想,与上文的“为口忙”形成呼应。
C.颈联用典自况,面对不幸的遭遇,只得安于“员外置”,“例作水曹郎”,不免心含愤怼,产生了与白居易为九江郡司马时相似的迁谪之叹。
D.诗歌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初到黄州时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2.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陶诗的这种特点在苏诗中也有体现,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初贬黄州时。
②漏断:漏声断绝,谓夜深。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月”二句,点明环境,月挂疏桐、夜深人静,渲染那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谁见”二句说词人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漫步庭院时,看到一个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借此抒发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C.“惊起”二句,直写作者孤寂的心境。
四顾寻觅,却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c659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f.png)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黄州词以其深沉的意境和激情澎湃的笔触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多以自然景色为载体,借景抒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在苏轼的黄州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他用自然景色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黄州词往往以山水之美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变幻和寓意,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比如《黄州快哉亭记》中的“独佳处,深山潭影,空水激湍,浸润青石”一句,以山潭之美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中经常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词作更加生动而有力。
比如《黄州寒食》中的“长记平山堂上日,小庭芜没草萋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以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比喻战乱时的动荡和社会的变迁,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还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黄州快哉亭记》中的“水曲柳斜留酒醒,竹阴沉酒剩余”一句,通过描绘水曲柳和竹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伤。
总的来说,苏轼的黄州词以其深情和思考而脍炙人口。
他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情感与思考的碰撞,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类视角的叙述,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将自然与人生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来表达他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
通过对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词作,也能从中获取启示和思考。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d51ce5eb910ef12d2af9e7b1.png)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175d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a.png)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的词作以骚体为主,世称”苏轼黄州词”,他的词作意境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又有细腻婉约的气质。
本文旨在对苏轼黄州词的意境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历史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苏轼黄州词的艺术特色2.1 豪放洒脱苏轼的黄州词作以其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奔放的追求。
他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
2.2 细腻婉约尽管苏轼的黄州词大多以豪放洒脱为主,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细腻婉约的一面。
他能用极少的字句,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人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和回味。
这种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使苏轼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元。
三、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历史背景影响3.1 黄州山水的独特景色黄州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冈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以其卓越的山水风光而著名。
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亲眼目睹了黄州的山水之美,并深深地被其所吸引。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苏轼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使词作中的意境更加深邃动人。
3.2 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苏轼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曾多次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最终被贬至黄州。
这段艰难的经历对苏轼的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对逝去岁月的怀旧,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世间沧桑变化的体悟。
这些意境承载了苏轼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使他的词作更加有血有肉。
四、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分类及分析4.1 山水意境在苏轼的黄州词中,山水意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以绘画似的笔触,描绘出黄州的峻峭山岳、蜿蜒曲折的江河,以及它们所交织出的壮丽景色。
这些山水意境寄托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4.2 花鸟意境除了山水,苏轼的词作中也出现了丰富的花鸟意境。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a510cbff00bed5b8f31d4a.png)
摘要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
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下,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游历于世事万象之间,所以黄州时期的所作之词给人一种飘逸、清空的感觉,内含的感情深沉,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潇洒、旷达之感。
关键词:清空旷达; 自成一家; 词意丰富; 以诗为词; 意境深远;AbstractSummary of Su Shi, he broke the song was originally "Word for porn" fences,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CI style modified, open and bold pioneer shine bold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I. Although sushi political way rough, was a demoted again demoted, but on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for, sushi in demoted to Huangzhou perio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he occupation Highland of period, throughout sushi of Huangzhou Word made, he pioneered of bold Word wind break graceful unified song word of situation, rich word of content, open Word of mood, "to poems for word" makes Word body and verse of Orthodox status phase flush, in Confucian wto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was born, in a broad-minded attitud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host, Huangzhou made words give the feeling of an elegant, empty, containing deep feelings, read up and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chic, broad-minded.Key words: empty-minded; Unique sty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ich; In poetry the word; Far-reaching conception;目录绪论 (1)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 (1)二、黄州词的主旋律 (3)三、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4)(一)、题材和内容的延展 (4)(二)、打破词类形式 (5)(三)、“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7)(四)、“自成一家”的豪放之风 (9)(五)、开阔词境、意境深远 (11)(六)、儒、道、佛的融合 (12)四、黄州词所体现的苏轼的人生观 (13)结语 (15)引用文献 (16)致谢 (17)绪论对苏词的研究一直都是个“热点”。
东坡黄州词
![东坡黄州词](https://img.taocdn.com/s3/m/6fed9ef25f0e7cd1852536e7.png)
4
元丰五年(1082)二月,于东坡筑雪堂, 始自号「东坡居士」。七月、十月,两 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
元丰六年(1083)黄州守徐大受罢任,杨 君素来代。 九月,四子遯生,朝云出也。
5
元丰七年(1084)三月,告下特授检校尚 书水部员外郎,汝州(河南临汝县)团练 副使。 四月,离黄,沿江东下。
31
水调歌头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
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 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 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 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 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 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 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咏物的准则: 摹写物态、体物得神、物我交融
中国诗人爱咏花,乃因为: 一、花的形象具体而鲜明 二、花之取材容易 三、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 四、花予人完整的生命感
25
东坡此词的两大挑战:
一、次韵之作,不易发挥。 二、题材局限,难出新意。
26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遂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6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 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 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 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 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 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
苏轼黄州诗词
![苏轼黄州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6ef5b9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3.png)
苏轼黄州诗词
嘿,朋友!你可知道苏轼在黄州那段日子写下的诗词有多精彩?就
像在黑暗中闪烁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
想想看,苏轼在遭受贬谪的困境中,他的心就像被狂风暴雨摧残的
花朵,可他却能在黄州这片土地上重新绽放出绚丽的文学之花。
比如
那首,“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这孤鸿的形象,不就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吗?他孤独却又坚定,在黄州
的寂静夜晚独自徘徊。
再说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难道不是他对人生无
常的感慨吗?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突然遭遇的挫折,让我们迷茫又无助。
还有那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在风雨中漫步,毫不在乎,这不正是他
豁达超脱的心境的体现吗?这就像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地挺起胸膛,告诉世界:“我不怕!”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是他内心的呐喊,是他对命运的抗争。
它们不
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我觉得,苏轼黄州的诗词,是他文学成就中的瑰宝,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伟大文学家在困境中绽放的光芒,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吗?。
苏轼被贬黄州诗词
![苏轼被贬黄州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f14fc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f.png)
-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悲戚之感。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并不如意,他通过对寒食节时的雨、春天的消逝、海棠花的凋零等景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和他那些豁达乐观的作品不同,这首诗更侧重于抒发他在困境中的伤感。诗中的意象很凄美,像被泥污的海棠花,很形象地表现出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感觉。而且他把自己的境遇和春天的消逝联系起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在黄州被贬期间的那种失落和惆怅。
- 下阕“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在感叹自己的身体好像都不完全属于自己,被各种事情束缚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忘掉那些功名利禄的琐事。“夜阑风静縠纹平”,夜深了,风也停了,江水的波纹很平静。这时候他就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想坐着小船就这么离开,在江海中度过自己的余生。这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在黄州这个地方,他虽然受到贬谪的限制,但心里还是渴望能摆脱尘世的羁绊。
2. 赏析
-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黄州这个被贬之地,生活条件不好,心情也复杂,但是他能从一场风雨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词的语言很质朴,就像他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而且他用风雨来比喻人生的逆境,用晴来比喻顺境,这种比喻很巧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他那种超脱的心境。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 赏析
- 这首词充满了一种洒脱和无奈交织的情感。苏轼通过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被家童拒之门外,然后引申到对人生的大思考。词中的画面感很强,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醉醺醺的苏轼在门口敲门,然后无奈地转身去听江声的样子。而且他那种想要逃离现实,在江海中寻找宁静的想法,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把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用一种很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黄州时期复杂的心境。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07a2fe4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2.png)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和异乡他乡的尘封分离思想。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曾经繁华京城的思念之情。
他写出了一种哀愁、追忆和悲叹,虽然当时无法回家,他却用诗歌把家乡带回心中。
此外,他也把自己对物欲横流、苟且偷安的道德沦丧的强烈抗议也融入到他的诗作中,用他的歌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痛骂特殊的官僚作风,并在他的诗作中指出当时的朝政流氓。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88056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5.png)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我一生都在忙着笑,但我的旧事业变得可笑。
长江一带,鱼美,笋香连山。
客不妨外,诗人以曹浪水为例。
只可惜没有任何帮助,但还是要管家压酒袋的费用。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因写诗而招致'乌台诗案',另一方面又指作官谋求生计。
年轻时生活忙碌,而到了年老的时候却要'转荒唐'之业。
壮年时心怀伟大理想,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原想着与子由一同为国家效力,未料落入宦海,遇人不淑,才能未得发挥极致。
首句以强大的落差,心表时光飞逝、心中惆怅之感。
颔联描写黄州的风景及美食。
长江环绕着黄州城,江中鱼儿肥美;山中竹笋遍地,诗人于此可以享受黄州美味。
东坡是正月抵达黄州的,这时,冬天刚过,春天即将来临,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吃山中竹笋了。
'美''香'二字,从视觉转移到味觉,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
这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都会生长,蓬勃壮大。
眼前景即是心中意,这正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自适于山水自然,享受世间美味。
后四句也是诗人自嘲。
颈联以祸为福,身为'逐客',本该是悲凉忧伤的,但是'不妨''例作'二词显示出这样的境遇似乎是人生的另一种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尾联写自己无功却还要接受官家的俸禄,具有惭愧之意。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贫穷小镇,在汉口下面大约50英里。
虽然穷,但风景独好。
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悲凉,但面对这一片山水,人生又有何起伏?尽情享受大自然。
二.寒食雨二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e3c0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e.png)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摘要:1.背景介绍: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2.词作赏析:上片描绘孤寂月光下的幽人形象,下片表现孤鸿意象3.寓意解读:表达作者孤独、高洁的心境4.创作特点:借物比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的词作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之作,展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当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展现了一个人生不如意,孤独寂寥的境遇。
在这个深夜,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感叹自己的孤寂。
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犹如挂在枝桠间,营造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下片则从孤鸿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万物入梦的时刻,独自翱翔在天穹,它的孤独、高洁与幽怨,成为了苏轼自我情感的寄托。
孤鸿惊起回头,仿佛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在寒冷的枝头徘徊,却不愿栖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忍受寒冷。
这种意象寓意着苏轼在官场失意、生活困顿的境地,仍保持着一颗高洁的心,不屈服于困境。
整首词以孤鸿和幽人相互对应,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和诗意。
苏轼通过借物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词作寓意深刻,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
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孤独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3058a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d.png)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西江月·顷在黄州》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月·顷在黄州》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顷在黄州》宋代: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西江月·顷在黄州》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西江月·顷在黄州》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黄州陆游古诗赏析
![黄州陆游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ad04d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a.png)
黄州陆游古诗赏析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拼音:jú cù cháng bēi lèi chǔ qiú ,qiān liú hái tàn xué qí yōu 。
jiāng shēng bú jìn yīng xióng hèn ,tiān yì wú sī cǎo mù qiū 。
wàn lǐ jī chóu tiān bái fā ,yī fān hán rì guò huáng zhōu 。
jun1 kàn chì bì zhōng chén jì ,shēng zǐ hé xū sì zhòng móu !黄州阅读答案:(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
“江声不尽”,似表英雄无尽之恨,“ 天意无私”,上天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似骂而实为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慨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予了诗人对朝廷极度不满。
黄州字词解释:1,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2,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3,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黄州背景: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受命为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今湖北黄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黄州词看苏轼谪居心态的转变历程【摘要】一起鲜有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使得一位原本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沦落为远离宫阙的谪客。
四年多的黄州谪居生涯,没有将他击倒。
从惶惑孤独、凄苦忧愁到随缘自适、豁达洒脱,这一时期的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轼心态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作心态导言一生宦海浮沉、坎坷多艰,除了嘉佑、治平间初入仕途时期外,苏轼两次在朝任职(熙宁初、元祐初)、两次在外地做官(熙宁、元丰在杭、密、徐、湖;元祐、绍圣在杭、颖、扬、定)、两次被贬(黄州、惠州),就其主要经历而言,正好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谪居”的过程①。
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便涉及其中一事——黄州之贬。
因写诗获罪,所以不敢再随便作诗,但他却未停止创作。
贬居黄州四年零两个月期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抵达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移汝州),他手抄《金刚经》和《汉书》,著九卷《易传》及五卷《论语说》,创作诗近200首,文近500篇②,词已被考证100首。
从数量上来看,苏轼在黄州的词作虽不及诗与文,然而却超过了他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创作,占他这个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强③。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代表其最高成就,开北宋豪放词风先河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洗晚唐五代以来词作的“绮罗香泽”之态。
其以词的形式将自己的才思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①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280页。
②(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1022页③同上,第985页。
1025。
百态,以词的形式叙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轼贬谪黄州时心态的转变历程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一、劫后更生,惊弓之鸟;谪客新来,忧戚难忘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最后被贬为黄州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虽有劫后重生的喜悦,但苏轼惊魂未定、忐忑不安。
当他寄居定惠院时心理状态尚未恢复平静。
每天必须等到夜晚才独自溜出寺门,到附近走走,心如惊弓之鸟,惶惑和孤独。
昔日少年得意的科场奇才、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如今却是被监督的罪官;曾经怀着一腔淑世精神想要尽忠报国,而今却得顶着虚职、虚度光阴,政治处境险恶如故、生活困顿与日俱增;昔日亲友如云,而今却是亲友绝交……这些对于远贬荒蛮,穷愁潦倒的苏轼来说,怎能不使他感到失望、凄凉、孤独,惶恐。
这种苦闷、凄惶的心态在他元丰三年(1080年)写下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这首词是作者的忧患之词。
上片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一轮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以“缺”字和“疏”字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滴漏已断更突出这夜的静寂,不禁令人凉上心头。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人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寂寞中仿佛看见一只脱群的鸿雁,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601页。
孤高地拍打着双翅。
下片以“惊”字领起,概述了孤鸿惊恐的状态,惊恐的极致便是幽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尽管失群,但却不肯随意栖居,“拣尽寒枝”,宁愿孤独地栖息于幽冷寂寞的沙洲,褒扬了孤鸿的洁身自好。
寂寞凄清的孤鸿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词作中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写鸿即写人,鸿、人融为一体。
“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与孤鸿有太多相同的境遇:首先是飘零失所、孤独凄冷的处境。
苏轼在黄州的正式官职是责授检校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实际上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犯官,性质近于流放。
按照当时的规定,流放犯官没有俸禄、没有官宅,苏轼无处可居只能暂住定惠院,而且此时“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①(《谢量移汝州表》),并且“郡中无一人旧识者”②(《谢量移汝州表》),这是何等的孤独凄凉。
其次是惊惧幽恨的心理。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苏轼本是乐观之人,可经历过这样的劫难,心中难免惊恐、失望、怨恨,想当初他怀着一腔淑世热忱,可是小人当道,壮志不酬,这叫他怎能不心怀幽恨?第三是洁身自好的操守。
孤鸿虽然飘零失所,却仍择地而栖。
苏轼亦如此,尽管曾身陷囹圄、惊魂未定、不被理解,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苏轼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与操守,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哪怕远贬荒蛮之地。
词中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幽怨不能自已的心情。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是①转引自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第163页。
②同上。
苏轼高洁自宇、威武不屈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
而词中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苏轼谪居时孤独愁闷、悲慨难遣心境的生动体现。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八月中秋,在这万家团圆之际,居于贬谪地的苏轼倍感凄凉。
弟弟苏辙将兄长家眷安全送达,小住几日后便匆匆赶回家。
皓月当空,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词人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①苏轼流放黄州时,物质的贫乏对他构不成威胁,心里唯一不能释然的是使珍贵的生命平白归于浪费的无奈与悲哀。
这首词至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氛围。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感叹人生的短暂。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应指“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这一场噩梦。
虽然是噩梦,但终究还是一场梦,世事沧桑不也是一场梦。
是的,人生如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
若天地间偶然飘过的飞蓬,词人忽感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人生几度新凉”,既然人生只是一场梦,又能度过多少个新秋?又能有几次华丽的转身?“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秋风吹打着庭院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收好窗门,不禁意间在斜对门的镜子里看见双鬓爬满了白发,究竟是岁月如梭,还是压抑在心头的忧愁一夕间愁白了青丝?词人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
初贬黄州时,苏轼尚在盛年——四十五岁,正是一生的黄金时间,但却被无情地放逐到这荒蛮之地。
无实际官职,每天三餐一宿,无事可为,而时间却如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向东逝去,这对热爱生命、胸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592页。
怀抱负的苏轼而言无疑是对生命肆无忌惮的摧残。
此刻,他却只能眼睁睁数着每天的日落日升,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剪刀,一节一节地剪落。
他感慨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时间的消逝成为他最难解脱的悲哀。
下片写苏轼初贬黄州时期的处境和心态。
“酒贱常愁客少”中“酒贱”是因为人贱,苏轼身遭贬斥,自然不被身边的大部分人待见:“得罪以来……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①(《答李端叔书》)。
在“乌台诗案”中受牵连的人太多,而苏轼因此也不愿连累友人,所以很少与故人交往。
“月明多被云妨”暗指小人当道,君子遭谗,大器不伸而深感忧愁苦闷。
值此苦闷之际,又恰逢这中秋团圆佳节,“中秋谁与共孤光”,词人独自面对皓月当空,不觉思乡之情袭上心头,手举酒杯凄然北望。
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然而苏辙当时在江西,从黄州的地理位置来说不可能“北望”,词中的“北望”应该是指可以重返朝廷,实现抱负。
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寞,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
同是中秋怀人之作,相比较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有探索宇宙的苦闷,但那时依然劝勉自己不必在乎一时的拥有与得失,只要兄弟情谊天长地久就好,透露出乐观与洒脱之情。
在贬谪黄州的第一年中,苏轼彷徨惊恐、凄苦无助,孤独悲凉。
然而风雨过后总有晴天,时间会帮他抚平内心的创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适应生活时的随缘自适、安贫乐道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02页。
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依然要继续生活下去。
苏轼曾经的付出并没有获得意想中的结果,但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选择面对生活、适应生活,而在这过程中苏轼的心态渐渐发生了改变。
做官的人一经贬谪,便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可领,没有正常的俸禄。
元丰四年(1081年)在贬谪地黄州居住一年后,苏轼手上仅有的现款所剩无几。
生活困窘,是苏轼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老友冯正卿(字梦得)的帮助下,他最终向黄州府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9亩。
躬耕田亩,苏轼解决了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
欣喜之余,苏轼给这个乡野之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他带领家人亲自耕种。
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生活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的疾苦,也就是从这时起苏轼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他逐渐走出诗狱的阴影,融入田园生活。
解决了衣食之忧,他开始经营自己的闲暇生活。
经常与农户打交道的苏轼已不像元丰三年初到黄州时那样闭门不出,绝交亲友。
此时的他不仅重逢故友,还逐渐有了新的朋友。
友情在苏轼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的朋友圈子一旦形成,再艰难的生活也有了光彩,东坡悸痛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流放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渐趋稳定。
在苏轼与朋友之间的众多赠答之作中,特别要提及的是与太守徐君猷交往的词作。
太守徐君猷个性通达、宽仁谦和,从第一次见面起就对苏轼礼遇周至。
此后的交往更加和睦,两人之间完全没有长官和谪官之间任何形式的隔阂。
诚如后来苏轼与其弟弟徐得之的书信所言“某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居猷一见,相待如骨肉”①。
苏轼好饮酒,但嫌黄州的酒味不足,徐君猷每每得到好酒便招他来饮酒甚至亲自登①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第172页。
门送去。
苏轼很珍惜患难中的这份温情,元丰四年十二月作《浣溪沙》三首,次日再和前词两首,如其一: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桃翠羽,小漕春酒滴珍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①词的上片点明时间。
词人在昨晚喝醉了酒便昏昏沉沉一直睡到天亮还没醒来。
“门前辘辘使君车”,门外的辘辘车声把他惊醒,开门一看,原来是太守徐君猷在雪天亲自送酒来了。
对于嗜酒的苏轼而言,此情此景,既为太守的情谊感动,又为有酒可饮而高兴,所以不禁生出“扶头一盏怎生无”的感叹。
下片细致描写了款待客人的经过。
作者在贬谪期间生活拮据,没有佳肴可款待客人,只能到荒废的菜园里摘一些蔬菜佐酒。
然而,即便是蔬菜也还得挑选,因为菜园太稀疏了。
词人用简陋的酒具小漕来装太守亲自送来的如珍珠般清亮的美酒。
举杯把盏时,桌上除了有几碟青菜佐酒外,还有刚从雪地里摘回的梅花。
人生中得一知己,外添“佳肴”、梅花助酒,足矣!乐矣!尽管生活清贫,但有心的苏轼总能够发现其中的美。
他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可以共饮的知己,找到了患难时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