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word精品文档5页

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word精品文档5页

基于行动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在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指导意见(试行)》指导下,针对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出现教材内容宽泛难以抓住重点,教材更新速度慢使考学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学生基础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使其难以实现同步教学等问题,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探寻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开发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发展内涵、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当下重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基于行动研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

在理论层面上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背景、目及意义、内容与方法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剖析。

在实践层面上,校本课程开发具体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问题。

本研究认为,要解决问题,一是以“研”促教,二是以“研”促学,三是以“学”促学,四是以“查”促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研究与训练四位一体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1.校园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校园内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更新慢,知识陈旧,考学脱节,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课堂缺乏创新与激情。

2.新课标改革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二)校本课程开发意义能够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兴趣与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课程开发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指发达国家,如英、美、澳、法等)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全盛时期、回落时期与转型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因为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

与相对缺乏个性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受欢迎。

但是为什么在兴盛一段时间后会走向回落,又走回统一国家课程老路?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法在两种课程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汇报人:日期:•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分析目录•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01调查背景和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的需求背景介绍03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01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通过调查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0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为改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参考。

调查目的02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设计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问卷,通过在线或纸质形式进行发放,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对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体验和需求。

课堂观察对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堂观察,了解课程实施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

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学中选取样本学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样本学校样本教师样本学生和家长从样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中选取部分教师作为样本,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从样本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中选取部分作为样本,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体验和需求。

030201样本选取03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课程设置存在差异,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

课程设置各学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版本不同,但均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

教材使用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部分设备陈旧。

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课时紧张、设备不足等),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研究1.引言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也都具有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学生还是只重视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学习,而对信息技术这类“副课”的学习不重视。

第二,现有的教材过“老”过“旧”。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挖掘更适合学生或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课程改进具体内容2.1.调整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然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还是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这些内容固然要掌握,但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内容却很少涉猎或是一笔带过。

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作出以下调整:1.全面整合现有教材,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如计算机程序?O计等);2.着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2.2.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符合时代特点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学习或班主任极力要求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开设对应的校本课程。

此外,通过校本课程的授课实践,在每节课程结束后及时对此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及时对所编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最后将校本课程的自编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整理成册,有机的与我校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结合,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专用教材。

2.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形式,而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报告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报告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培训和研修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施情况和成果,分析其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校本研修活动的概述,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活动对教师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动作用,为未来的研修活动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长文的组织架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介绍校本研修的定义和背景、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校本研修的实施与效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果,展望未来校本研修活动,并进行结束语的总结。

通过这样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读者对校本研修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以便于了解活动的实施效果和成果。

通过对校本研修活动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同时,也旨在为相关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为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正文2.1 校本研修的定义和背景校本研修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

校本研修的背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学校需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同时,校本研修也是对教师进行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总结

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总结

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提升我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次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如下。

二、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1.明确教研目标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制定教研计划根据教研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实施教研活动(1)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我们组织了多次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

教师们通过观摩学习,了解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为自身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教师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讨会还邀请了专家进行指导,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3)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题研究我们组织教师申报了多个信息技术教学课题,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组织了多次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使教师们掌握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4.成果展示(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显著提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高中计算机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计算机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计算机课题研究报告研究目标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对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报告进行了综述,以了解高中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高中学生和计算机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看法和需求。

研究结果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高中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也增加了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内容的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课程需要及时更新内容,涵盖最新的技术和应用,以保持其实用性和吸引力。

2. 实践性教学的加强: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因此,高中计算机课程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

3. 跨学科的融合: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高中计算机课程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提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项目。

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更新课程内容:高中计算机课程应定期更新内容,包括最新的技术和应用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融合跨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开设跨学科的计算机课程,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和项目实践。

结论本研究认为高中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实践性教学的加强和跨学科的融合。

建议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和融合跨学科内容,以提高高中计算机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刘秀玲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述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开发的基本步骤,并就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些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校内的有利条件,开发出适合本校的并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要重视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要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1.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补充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2)层次性原则信息技术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得到锻炼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信心,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可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学习网络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4)趣味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局限于教材上,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性课程。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设立“校园论坛”、成立Flash兴趣小组、电脑社团等组织来开展活动,以此突出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和活动性。

校本研修信息技术总结报告

校本研修信息技术总结报告

校本研修信息技术总结报告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校积极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教学观摩、实施课题研究等,以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邀请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授课。

这些讲座涵盖了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如智慧教室的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利用等。

通过这些讲座,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他们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观摩了同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实例,还有机会亲自尝试和实践。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我们还实施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校本研修模式。

教师们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校本研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学习和使用;也有教师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提供一对一的技术辅导等,以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教师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大增,学习效率和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2023-10-27•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人工智能初步课程现状与问题目录•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与实施方案•实践成果与展望•结论与建议01研究背景与意义03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研究背景01国家教育政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将其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

02当前高中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普及和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通过开发适合高中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将为教师提供参考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人工智能初步》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意义02研究目的与方法1研究目的23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实施方法和教育价值。

开发一套适合高中生的《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认知。

分析该课程对学生科技素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效果。

课程实施在某高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并邀请了多位专业教师参与授课和评估。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了人工智能教育在高中阶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教学实验,评估了该课程对学生科技素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效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解读。

课程设计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了《人工智能初步》校本课程,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03人工智能初步课程现状与问题人工智能初步课程现状人工智能初步课程在许多高中学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许多学校信息技术类的重要课程之一。

高中学教育研究报告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高中学教育研究报告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高中学教育研究报告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的培养与评估
高中学教育研究报告: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中教育中,培养和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方法。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意义
三、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
1. 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概述
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有问题
四、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1. 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性与系统性
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五、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的方法
1. 评估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
3. 评估学生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
六、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评估的改进建议
1.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养与发展
2. 完善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3. 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和实践环境
4. 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能力评估体系
七、结论
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和评估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评估策略研究[J]. 高中教育研究, 20XX, (X): XX-XX.。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3篇)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3篇)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校本研修”作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有效策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已深入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构建了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拟定了以下校本研修计划,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1. 系统研究信息技术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成果;2. 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3. 全面掌握教育政策法规;4. 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5. 探索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6. 关注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7. 提升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能力;8. 挖掘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1. 加强理论学习,充实理论基础。

系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学期撰写一本学习笔记;2. 强化业务进修,关注国内外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

每周安排数小时学习时间,通过阅读相关刊物、运用多媒体技术、参加观摩、听讲座以及网络学习等途径,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3.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研究课、示范课等任务。

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技能;4.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增强教研科研意识,将研修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5.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实施“高效课堂模式”。

6. 积极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在岗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学习任务;7. 树立现代学生观,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每一位学生。

信任学生的潜力,努力挖掘和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因材施教;8.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拓宽学术交流渠道。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二)一、现状审视:当前,我所在的幼儿园仅有四个班级,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长期以来鲜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导致园内教育氛围相对封闭。

在新兴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我本人亟需不断学习和更新。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信息化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开展了以“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总结报告。

一、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决定开展以信息化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2.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信息化技术培训本次活动邀请了信息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网络资源检索与整合等。

通过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教学案例分析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

3.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题,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赛。

比赛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堂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

比赛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展示了丰富的教学设计能力。

4. 教学观摩与研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同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观摩课进行点评,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信息化素养显著提升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2. 教学模式创新取得初步成效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提高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20校本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20校本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20校本研究成果引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和推动信息技术在校本研究的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总结。

主要研究成果1.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我们团队主要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领域开展研究。

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学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通过该系统,学校管理层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运行状态、制定决策,并进行数据驱动的管理。

我们场景模拟和实际实践表明,该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

2.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团队研发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软件,该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通过虚拟场景和互动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教育应用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提升。

3.人工智能辅助编程教学人工智能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我们团队将其应用到编程教学中。

我们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编程教学的工具,该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编程能力智能地给出指导意见。

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编程概念,纠正错误,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挑战。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在提升学生编程能力和兴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论我们团队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应用。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

请注意:此文章仅作为参考示例。

实际事件、数据和成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添加。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福州市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报告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福州市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报告

福州市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报告2006年秋季福州市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到2009年9月已完成了第一轮课改实验。

回顾三年来的新课程实验,有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下面就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三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期望对进一步促进本市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1.制定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稳步推进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省市有关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及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2006年制定如下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其中:(1)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修满4学分为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每位学生必选。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综合考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建议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或模块l(算法与程序设计)(2)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推进福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宏观指导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理解新课程实验目的,掌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耳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三年来,我们根据课标理念,开展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提供新教材的处理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特点。

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和QQ群,拓展教师问交流的时空,共享教学资源,与教师们及时沟通,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报告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报告

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结题鉴定书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制2021 年5月申请者的声明一、本人认可所填写的?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结题鉴定书?〔以下简称为?结题鉴定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结题鉴定书?所涉及各项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本申请结题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同意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有权使用?结题鉴定书?所有数据和资料,并信守了以下承诺:1.遵守了国家?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遵守了?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方法〔试行〕?。

2.遵循了科学研究规与管理规,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恰当研究方法,如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

3.遵守了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没有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没有任何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以明确的方式标明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在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中的各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加以注释和如实说明。

二、本人完全了解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特授权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有权保存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本研究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本研究成果的全部或局部容,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本研究成果,以供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本研究成果,允许将本研究成果通过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群众媒体、专门、评奖等形式进展宣传、试验和培训。

特此声明。

申请者〔签名〕:__________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结题鉴定书?适用于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的结题。

二、本鉴定书一式二份,用于专家评审与存档。

打印与复印请用A4纸并于左侧装订。

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

所提交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三、封面处“课题批准编号〞,按立项批复证书填写。

四、“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字数限制〕见该栏目的“容提示〞,可自行加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讨长兴华盛虹溪中学张锋华【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实验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课程本身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整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随着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学校拥有的课程设置的权力相应增大。

如何设计适合本小学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问题,已经摆在每一个教师的面前。

在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的历史比较短,课程的内容比较新,知识的更新比较快。

但经过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努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一)扎实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一年级每周2学时,约有70学时的必修课时间。

目前信息已然成为了高考科目,这一重大举措明确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继语文、数学、外语之后的第四个工具学科,为信息技术课程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广阔的空间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文)的精神,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对师资、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各地的差异很大,因此《指导纲要》中安排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均为“零启动”,即每个阶段都是从最基本开始,相互之间重叠的很多,并不适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需要有大量的内容去补充和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的选题背景1.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分四个学段实施。

其中必修模块一直采用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作为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高中新课程的国家课程实施模式与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教材知识难度偏低、与初中教材不能有效衔接、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情境呆板等问题日益突出。

而且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都有很明显的差异。

因此现有教材与我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我校特色高中发展规划不相适应。

2.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一书于2004年出版,中间只有过几次微小调整,使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

另外,除了技术本身的进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旧的教材设置已经不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此,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3.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构建网络化的教育教学平台有了物质基础。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它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例如,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个性化、协作学习等,这些特点都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借助这些优势,我们将有可能解决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层次差异的问题、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多元化评价的问题等等诸多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我校信息技术组对这些问题在前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1.校本课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很多国家都逐渐采用多种课程开发的模式,逐步产生“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开发的多元化课程体制。

校本课程在此环境下逐渐兴起,学校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很多学校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国家统一课程的有机补充部分,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也曾长期的采用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建国初,由于要求思想保持高度的统一,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所以只能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发,来保证当时教学的质量。

但是这种行政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很多弊端,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统一的课程体系很难适应每个地区的发展,另外由于课程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很多地区和学校只是被动机械的执行,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限制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1985年国家制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课程决策权力进行重新分配改革,1992年又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设置了地方课程,1996年国家再次制定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要求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于是,很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组织教师们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渐渐的发展起来。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发展快、更新快、开放性强的学科,各个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比较大。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是此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作为培养新一代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思考如何促进个体自主、全面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挖掘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是此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淄博市高中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比较高,所有高中不仅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而且也都选择性了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教育》、《人工智能》、《数据库的应用》五个选修模块中的1到2个模块,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全修,而必修部分的内容浅显,专业知识弱。

学生层面,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他们的个性需求、兴趣爱好也有很大差异。

一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收到很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理念体现的一个主要阵地,构建各自学校个性、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也应运而生。

三.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校信息技术教学都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

虽然这样可以保证更加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却造成了教学模式因循守旧、长期更新变化缓慢等问题。

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逐渐丧失。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学情和实际需要,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2.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则无法兼顾。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可以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视角进行教材重组,教学形式变换,组织方式更新。

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同时校本课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但开扩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使学生感到轻松,从某些方面来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繁重枯燥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通过探索微课程理论、泛在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理论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本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共同研究和发展,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经验。

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反思,不断提升课题成员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从而构建高中信息技术多元人才培育机制,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让每个课题组成员逐渐成长为智慧型、专家型教师,实现课题组成员的个人专业发展,推动我校信息技术组的整体优化,进而带动全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水平。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信息技术教育非常重视,在人力、物力都给予了大量投入,形成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

各中小学基本都开设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强调学生在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

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是Reality Check课题活动,Reality Check是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站的一个栏目。

该栏目主要是从当前的时事新闻中挑选出适当反思讨论的话题,然后把它设计成一个可以利用因特网在课堂里开展的课题活动,如“鼠标有多老?”、“Flash介绍:是酷,还是令人讨厌?”、“聊天室……小心?”“通过说谎来保护你的网上隐私权?”等等。

这些课题的选取非常广泛,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价值观、信息道德等各个方面。

活动中,每个课题设计有课题的介绍、讨论的问题、相关的活动、相关链接等栏目,大家还可以通过“观点”网页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公布出来,促进师生们的交流共享。

通过这种课题活动,加大了信息技术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们在体验与探索中引发反思,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外非常普遍,很多是以网站协作学习的形式存在。

比较典型的学习网站Learn,开展了名为“MovingVoice”协作学习活动,该活动主要以影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校际间展开协作学习,这些影片囊括了地理、社会学科、天文、公民教育等多个学科。

还有挪威的Kidlink、美国的环境观测与学习项目、Think Quest(全球中学生网站制作竞赛)等,这些活动的主题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地理、气候环境、文化、当前热点等各个方面。

经课题研究发现由于国外发达的网络技术及优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总体上是比较超前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是呈现多姿多彩。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研究现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全国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展开,起步较晚。

开始阶段,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作为其他学科开设的支持手段而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也像其他学科一样,探究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中国知网的硕士论文总库中,通过关键字“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模糊检索,有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只有 4 篇文章,分别是张灿平老师的《高中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金苗苗写的《基于 Google 服务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王晓燕写的《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孟莹的《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总库中检索,检索到有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14 篇文章。

这些研究的主要特点是:①注重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对校本课程的含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等都有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②注重去探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方法、策略,既有个案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

例如张灿平老师的《高中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就是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信息技术校本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在研究中笔者探究了 SWOT 分析模式,通过此模式分析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从而制定有利于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措施与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金苗苗写的《基于 Google 服务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依据教材设计的理论和教材设计的流程注重研究了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材设计。

王晓燕写的《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则主要是根据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在原有国家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改造。

同时也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本课程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较少;(2)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后的反馈评价研究较少,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中产生的问题思考较少,缺乏相应的后期对校本课程的改进等研究;(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单一,质量不高,特色不够明显。

虽然很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尝试与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一定不足,表现在:①校本课程开发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异比较大;②校本课程开发有些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应有的价值;③校本课程开发中受到教师们专业化程度的限制;④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偏低,课程特色不够明显。

五.课题研究界定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是学校为了解决学校与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学校内教师共同探索开发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