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应试技巧

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应试技巧
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应试技巧

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应试技巧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正确)

1. 即将初中毕业的你,对自己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 身高约170毫米

B. 质量约500牛

C. 体温约30℃

D. 平静时每分钟呼吸约15次

2.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3. 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A. 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 仲夏,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C.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 严冬,湖水结成冰

4. 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

B. 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

C. 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

D. 蝙蝠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

5. 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简称3G)与1G、2G的主要区别是传输声音和数据速度上的提升,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可视电话的开通,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对方的动态图象。3G手机传递信息依靠的是()

A. 电磁波

B. 红外线

C. 超声波

D. 次声波

6.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下面列举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B.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所受的摩擦力

C.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

D. 球所受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7. 下列关于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现代计算机中(CPU元器件)不需要应用半导体材料

B. 当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聚变来获取核能的

C. 纳米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纳米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

D. 超导体主要应用在电饭锅、热水器和高压输电线上

8. 如图所示的几个情形中,所提到的力没有做功的是()

9. 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下列做法中需要改正的是()

A. 将废电池和生活垃圾一起丢进垃圾箱

B. 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

C. 城市建筑不要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D. 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10. 下列由做饭所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中,错误

..的是()

A. 高压锅是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特点制成的

B. 煮饺子过程中,饺子刚入锅时重力大于浮力而下沉,煮熟时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

C. 切肉前先磨刀,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D. 在客厅就闻到厨房饭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1. 在某年的央视春晚中,魔术师刘谦的精彩表演让人叫绝,使人们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硬币穿越玻璃杯》的魔术是在不动大杯的情况下,让在桌面上的硬币进入到小杯中(如图甲)。图乙是对该魔术的一种破解过程,则有关破解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硬币从A到B的过程中,受到了重力、摩擦力、手对它的推力

B. 硬币从B到C的过程中,由弹簧的势能转化为硬币的机械能

C. 硬币离开B后,由于惯性,一直运动到D

D. 硬币从D到E再到杯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 如图所示,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某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则电压表的示数由

8V 变为6V,电流表示数相应地由0.4A变为0.6A,那么定值电阻R0电功率的改变量为(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A. 12W

B. 4W

C. 8W

D. 2W

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3.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14.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丰富海区域。在嫦娥一号卫星撞向月球的过程中,其动能不断,势能不断,其机械能的总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5. 炸油条、炸土豆用菜籽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对不同的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

16. 人眼是世界上最精密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只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才会看清物体;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眼(选填“近视”或“远视”)。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由度数适当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7. 闭合开关S,一个位于螺线管右侧的小磁针静止后,北极的指向如图所示,则螺线管的右端是极,电源的右端是极。若增大螺线管中的电流,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会。

18. 城市道路建设中,人行道上都要求铺设供盲人行走的“盲道”,以实现无障碍通行。下图是一幅人行道的照片,图片左侧是“盲道”,其地砖表面有一棱棱凸起的部分,而右侧是普通人行道,其地砖表面是平的。盲人行走时,如果不小心从盲道走到了普通人行道上,由于脚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脚底受到的压强,他能够根据脚底的感觉重新回到盲道上。

19. 如图所示,重力不计的杠杆O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重力为100N的物体挂在OA的中点处。已知OA=40cm,AB=30cm,OA垂直于AB,杠杆与转动轴间的摩擦忽略不计。要使杠杆平衡,且OA段处于水平位置,那么作用于B端的最小力的力臂等于

cm,最小力的大小等于 N。

20. 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大致在。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21. 如图所示,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操作上的错误是。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做 _________运动。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 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m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kg),松手后苹果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23.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网上查阅的一幅某种型号的家用白炽灯泡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可知:灯泡的电阻随着电压的升高而;这只灯泡在220V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是 W;这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110V时,灯丝电阻是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48分。24、25、26题每图、每空2分;27题6分;28题10分;29题10分)

24. (1)作出图(a)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重10N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请在图(b)中作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5. 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序号液体深度/cm 橡皮膜方向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

1 水 5 朝上 4.9

2 水 5 朝下 4.9

3 水 5 朝侧面 4.9

4 水10 朝侧面9.7

5 水15 朝侧面14.6

6 酒精15 朝侧面11.8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序号为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比较序号为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比较序号为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同

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26. 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1)在图甲中,请你将电压表正确连入电路,完成电路的连接。

(2)在闭合开关之前,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端。(选填“左”或“右”)

(3)若某次测量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V,小灯泡的电阻R L= Ω。

(4)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电路连接无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明显偏转,而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5)这个电路除了可测小灯泡的电阻外,还可用来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由图乙两表示数可求出小灯泡的功率P= W。

27. 一辆质量为1500kg的汽车在成雅高速公路上以9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所受的阻力是2×103N,雅安至成都约135km,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共0.06m2,(成雅高速公路视为平直路面;取g=10N/kg)则:

(1)汽车从雅安到成都需要多少小时?

(2)从雅安到成都汽车克服阻力做功多少?

(3)汽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8. 如下图甲所示,当开关S接a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定值电阻R0的U—I图象如图乙所示;当开关S接b时,同样,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灯泡L的U—I图象,如图乙所示。

(1)求定值电阻R0的阻值;

(2)将R0与灯L串联接在6V的电源两端时,求灯丝的实际电阻值;

(3)将R0与灯L并联接入电路并调节电源电压,当R0消耗的电功率为4.9W时,灯L 恰好正常发光,求灯L的额定电功率。

2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为四缸发动机工作原理:内燃机通过连杆把四个汽缸的活塞连在一根曲轴上,并使

各汽缸的做功过程错开,在飞轮转动的每半周里,都有一个汽缸在做功,其他三个汽缸分别在做吸气、压缩和排气工作。

(1)发动机在做功冲程里,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对外做功,同时将能转化为能。

(2)有一台四缸发动机,其主要技术指标如右表所示。其中排量等于四个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汽缸工作容积指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扫过的容积,又称单缸排量,它取决于活塞的面积和活塞上下运动的距离(即冲程长)。转速表示每分钟曲轴或飞轮所转的周数。

①该发动机在1 s内做功 J,单缸排量V= L。

②在每个做功冲程里,发动机做功W= J。

(3)在做功冲程里,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可表示为W = p V,式中p表示燃气对活塞的压强,则p= Pa。(1 L=10-3 m3)

(4)如图为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中的示意图。下面给出了公式W = p V的证明,请将推导过程补充完整(要求各表达式均用S、l或p表示):

设活塞的面积为S,冲程长为l,燃气对活塞的压强为p,则

燃气对活塞的压力

F=,

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

W=,

又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发动机的单缸排量

V=,

故W=p V。

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应试技巧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B A D C D A C A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3. 振动空气

14. 增大减小不变

15. 温度沸点

16. 照相机近视凹

17. N 负增大

18. 增大减小

19. 50 40

20. 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

21. 拉力不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变大

22. 1.8 上浮

23. 增大 39.6 733.3

三、解答题

24.

25. (1)1、2、3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5、6

26.

(1)如图

(2)左

(3)2.2 11

(4)电压表接线柱松动(或接触不良)

(5)0.44

27. 解:(1)由t s v =得,h h

km km

v s t 5.1/90135===

(2)由于汽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所以,牵引力

N f F 3102?==

牵引力做功为J m N Fs W 8

3

3

107.210135102?=???==

(3)汽车重力N kg N kg mg G 4

105.1/101500?=?==

车对地面的压力N G F 4

105.1?==压

汽车对地面的压强Pa m

N S F p 5

24105.206.0105.1?=?==

28. 解:⑴由图象可知:当U 0 =2V 时,I 0=0.2A(利用其他数据计算也可) ∴000I U R =

=A

V

2.02=10Ω (2)分析图象可知:此时U L =2V ,I L =0.4A ∴L L L I U R =

=A

V

4.02=5Ω

(3)∵R

U P 2= ∴U 0′

=PR =Ω?109.4W =7V

∵R 0与R L 并联且灯正常发光 ∴U L 额=U 0′

=7V 由图象可知此时:I L 额=0.75A

故:P L 额= U L 额I L 额=7V×0.75A=5.25W

29. (1)内 机械 (2)① 1.2×105

0.5 ②600

(3)1.2×106

(4)pS pSl Sl

中考物理复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中考物理复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市中考物理命题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物理命题不断地呈现出新特点,中考物理命题在面向全体学生、严格落实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双基”考查的同时,更突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数理推理能力的检测,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各地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物理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如下复习方法: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来源:对任何复杂或简单的题目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面对我校实际学情,重视如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通过分析各地中考试题后,我们不难发现,物理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和突出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考查。比如鉴别物质的密度;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压强;比较做功快慢的功率;热量与物质关系的比热容;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阻等等。 2、设法纠正学生从生活经验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譬如认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当用水平力拉物体时物体没有被拉动,认为拉力小于静摩擦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不受浮力作用;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等等。 3、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复习,要引导学生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充分利用实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辅助必要的练习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如: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容易到位,常认为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关,不能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研究电阻时常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不能认识到电

上海中考物理压轴题分析专题

2010年上海中考物理第三轮复习 压轴题分析专题(一) 历年真题 1.(2006年上海中考第17题)在图l1(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伏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 2上标有“50Ω 2A ”字样。闭合电键S ,移动滑片P 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伏和0.2安。 求:(1)滑动变阻器R 2接入电路的阻值。 (2)电阻R 1的阻值。 (3)在移动滑片P 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 1的最大电流I 最大。 (4)改变滑片P 的位置,使电压表、电流表指针偏离零刻度线的角度恰好相同,如图10(b)和(c)所示,此时滑动变阻器R 2接入电路的阻值。 2.(2007年上海中考第17题)如图 11 所示,边长分别为 0.2 米和 0.1 米的实心正方体 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ρA 为 0.l×l03 千 克/米 3, ρB 为 0.8×l03 千克/米 3。求: (1) 物体 A 的质量m A 。 (2) 物体 B 对地面的压力F B 。 (3) 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设想在正方体 A 、B 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定的厚度后,通 过计算比较A 、B 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的大小关系。小明设想在 A 、B 的上部均截去 0.09 米,小华设想在 A 、B 的上部均截去 0.05 米,他们的计算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分别如下表所示: 计算过程 结论 小明 P A =F A /S A =ρA gh A =0.l×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一0.09米)=107.8帕 P B =F B /S B =ρB gh B =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一0.09米) =78.4帕 P A >P B 小华 P A =F A /S A =ρA gh A =0.l×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一0.05米)=147帕 P B =F B /S B =ρB gh B =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一0.05米)=392帕 P A

中考物理复习 计算公式汇总

初三物理计算公式汇总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的变形: 要熟练运用的公式: 1.密度公式: 密度相关运算中,“kg”“m3”“kg/m3”是国际单位,而“g”“cm3”“g/cm3”是另一常用单位。要注意当中的换算。记住水的密度为ρ水=1×103 kg/m3 或 1g/cm3。 1000 kg/m3 =1g/cm3 密度公式的变形: V m? =ρρm V= 对于同一物体,在知道了m、ρ、V当中的任意两个后,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2.速度公式: 速度的相关运算中,“m”“s”“m/s”是国际单位,而交通运输上常用“km”“h”“km/h”为单位。要注意当中的换算。1km=1000m 1h=3600s 1m/s=3.6km/h 记住光速 c=3×108 m/s 声速v=340m/s 速度公式的变形: t v S? =v S t= 对于同一物体,在知道了“S”“v”“t”中的任意两个后,就可以求出第三个。3.重力公式:

变形公式: g G m = m G g = 利用这几个公式,知道了质量就可以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反之知道了所受的重力也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质量。 4.杠杆的平衡条件: 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第四个。有些时候,F 1、F 2或L 1、L 2也可能给出比例,这时也一样可以求出余下的那个物理量。 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的变形:12 2 1L L F F = 例:已知某杠杆平衡时,动力也阻力的比为3:4,若动力臂为40cm ,求阻力臂。 解:因为杠杆平衡所以:221 1L F L F = cm cm L F F L 304043 1212=?== 5.压强计算公式: (1Pa=1N/m 2 ) 在压强计算公式中,所采用的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如果题目所提供的单位是其它单位,那就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常用的转换为:1m 2 =10000cm 2 1cm 2 =1×10-4m 2 压强公式的变形: S P F ?= P F S = 对于某一受力过程,知道了“P ”“F ”“S ”当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 三个量了。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2019年中考物理满分五大技巧

2019年中考物理满分五大技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目前是生最紧张的复习时刻,一部分同学整天忙于听课、做题,看不完的复习资料,做不完的题,忙得焦头烂额;一部分同学复习无序,无所措手足,抓不住重点,心烦意乱;也有的考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已经定型了,再努力也没戏了,放弃努力,采用“混”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应该避免,总复习,做到5个必须能快速提高分数。 必须一:读透教材,落实基础知识 有80%以上的题目来自课本,优等生中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差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有的同学拿起课本不知怎样读。我认为:阅读物理书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通读”,所谓通读就是一字不差地将书

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认真阅读一遍,不丢不落,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通读中加深理解。例如在读书时,复习到概念和规律时,就要给自己提出四个问题: 这个概念规律怎么来的;这个概念规律在讲什么事;这个概念、规律有什么应用,这个概念规律与其他概念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以密度为例:密度概念来自于自然现象,即“同体不同质,同质不同体”。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等,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不同,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完密度,具体应用有鉴别物质;多种方法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特殊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质量、密度等;密度与重力、压强,浮力概念之间,能有机的联系起来。第二步:精读,将公式、概念、定义、规律、重要实验,特别是课文中的想想议议、科学世界,很容易与社会

生活联系出题。 必须二: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要重视学校内的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有不少考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本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复习课一要认真听课,二要手、脑、耳并用,边听边记边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快解题速度。课堂复习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漏补缺,全面提高课堂的复习质量。 必须三: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实际 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你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要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计算题失分题专题

计算题失分题专题 1.在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24伏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 2上标有“50 1A”字样。闭合电键S ,滑片P 从最右端逐渐向左移动到某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安,电压表的示数为10伏。求: (1)电阻R 1的阻值。 (2)若滑片P 移动到该位置后不动,闭合电键通电10秒,电流对R 1所做的功。 (3)若在滑片P 继续向左移动的过程中,___________(选填“只有电流表”、“只有电压表”或“两电表”)的指针能达到满刻度(如图10所示),此时变阻器R 2连入电路的阻值。 参考答案 ⑴ R = I U = 安伏4.010 = 25欧。 (公式1分;过程、结果1分。) ⑵ W = UIt = 10伏×0.4安×10秒 = 40焦。 (公式1分;过程、结果1分。) ⑶ 由于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时1安,且R 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因此图10所示的电流表满刻度值不可能是3安。所以假设电流表的指针达到满刻度,即I 1 = 0.6安, 则电阻R 1两端的电压 U 1 =I 1×R 1 = 0.6安×25欧 =15伏。 即图10所示的电压表的指针也达到满刻度。 所以两电表的指针能同时达到满刻度。 (1分) 因为R 1、R 2串联, (1分) 所以U 2 = U - U 1 = 24伏-15伏 = 9伏。 I 2 = I 1 =0.6安。 R 2 = 2 2I U =安伏6.09 = 15欧。 图10

图14 (公式1分;过程1分、结果1分。) 2.国庆彩车上明珠等地标性建筑都得到展现,如图17所示。世博中国馆上面的吉祥物海宝 正展开双臂招摇着。若海宝的质量为160千克,每只脚为0.4米2 ,中国馆的质量为1000千克,顶部的面积为12米2 ,四根柱子与花车的接触面积为2米2,试求: (1)海宝对中国馆的压强是多大?这个压强相当于多少米水柱产生的压强? (2)图中的世博中国馆对彩车的压强是多大? (3)若在世博中国馆顶部放两个与上述形状相同的海宝,且要求图中的世博中国馆对彩车的压强保持不变,则定性完整分析对海宝和世博中国馆结构有何要求? 参考答案 (1)p=F/S=mg/s=(160千克×9.8牛/千克)/0.4×2米2 = 1960帕 2分 h=p/ ρg=1960帕/ (1×103千克/米3 ×9.8牛/千克)=0.2米 2分 (2)p′=F′/S′=(m+M )g/ S′=(1000+160)千克×9.8牛/千克/2米2 =5684帕 2分 (3)增加柱子与彩车的接触面积或选用密度更小的材料制作海宝 2分 3.如图14所示,R 2 为“50Ω 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闭合电键后,电压表V 的示数为6 伏,电流表A 1的示数为0.5 安,电流表A 2的示数为2.0 安。求: (1)R 1的电阻值; (2)请判断电表使用的量程:其中电流表A 1的量程_______安(选填“0~0.6安”或“0~3安”),电压表V 的量程_______伏(选填“0~3伏”或“0~15伏”); (3)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 的过程中,使两电流表的示数同时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则应选用电阻值为_________欧代替电阻R 1; (4)电阻R 1替换后,在电路正常工作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围。(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I 1=I -I 2=2安-0.5安=1.5安 R 1=U 1/I 1 1分 =6伏/1.5安=4欧 1分 (2)0~0.6安 0~15伏 2分 (3)2.5欧 1分 (4)R 1小′ =U ′ / I 1大 ′ 1 分 =6伏/0.6安= 10欧 1分 R 1大=50欧 ∴ R 1的取值围:10欧~50欧 1分 4.在图11(a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且不变。电阻R 1的阻值30欧,滑动变阻器R 2上标有“20 2A”字样。闭合电键S ,电压表的示数为12伏。 (1)求电流表的示数。

中考物理常考公式汇总复习过程

中考物理常考公式汇 总

四、安徽中考近6年常考公式汇总(涉及单位换 算) 1.速度公式(必考) v =s t ????? ? ?????????s 单位是m t 单位是s v 单位是m/s ? ????????? s 单位是km t 单位是h v 单位是km/h 注:应根据速度的单位对路程、时间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路程:1 km =103 m ,1 cm =0.01 m 时间:1 h =60 min ,1 min =60 s ,1 h =3 600 s 速度:1 m/s =3.6 km/h 2.密度公式(6年4考) ρ=m V ???????????????m 单位是kg V 单位是m 3 ρ单位是kg/m 3?????????? m 单位是g V 单位是cm 3 ρ单位是g/cm 3 注:应根据密度的单位对质量、体积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质量:1 t =103 kg ,1 kg =103 g 体积:1 L =10-3 m 3,1 mL =1 cm 3=10- 6 m 3 密度:1 g/cm 3=1×103 kg/m 3 3.重力公式(6年3考) G =mg ??????????m 单位必是kg g 为常量,单位是N/kg G 单位是N

p =F S ?????? ????F 单位是N S 单位必是m 2 p 单位是Pa 注:①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 =G . ②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的面积,单位必须是m 2. 单位换算:1 cm 2=10- 4 m 2 5.液体压强公式(每年必考) p =ρ液gh ?????? ????ρ液单位必是kg/m 3g 单位是N/kg h 单位必是m p 单位是Pa 注:h 是液面到该点竖直方向的距离.

上海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上海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今年中考物理卷知识考查点和题型非常稳定。知识点的覆盖面广,紧密联系考纲,特别是对知识点的考察级别也是紧扣考纲要求,像考纲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知道、理解和掌握几个等级的把握非常准确,无任何超纲内容。同时突出了重点知识的考察力度,掌握级的知识内容无一遗漏,都在重点考察之列,如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电功率的测量等。 题目表达清楚 难题、压轴题如约而至 计算题压轴题,完全在预料之中。今年的压轴题还是计算题的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前几年都是以电路计算为压轴题,而今年变为了压强计算。这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在我们的考前辅导中,中考物理计算题专题也特别强调此类题型)我。 倒数第二题计算题也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中,常见的电学安全范围问题,这在我们中考物理计算专题中有基本类似的练习题。考生应该不会感觉陌生。 选择题最后两题也完全在预料中,去年未考压强变化题,今年那么如约而至难度不大。电学故障题,也很常规。选择题中的电学变化专题仍然是非常简单常规的动态变化,(以上三类有一定难度的题,我在平时训练中都给予了相应的专题训练)。 最后阶段来我这里冲刺的初三学生,应该能有体会,相信你们能从70多分稳步上升到85分左右,甚至总分值。 考察科学素质,重视实验事实 整张试卷更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考查。例如实验题的最后一道题创设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实验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要尊重科学就必须尊重实验,人为修改实验数据显然是违背科学的。这种题型立意新颖,对今后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有很积极的导向。 2019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物理】【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物理复习方法指导

中考物理复习方法指导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中考物理复习策略 中考物理总复习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认真分析近几年物理中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贯彻、学习、理解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明确要求、提高学生复习主动性、积极性。 中考的考试性质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是初中升学的依据,在复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来指导学生: 1、学习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明确考试目标,了解试卷结构和试题内容分布,清楚知道考试的内容范围,初步了解对各知识点的要求水平。 2、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要求归纳出:(1),要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2),要记忆的物理常数;(3),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仪器;(4),要掌握原理的仪器;(5),要掌握的物理实验等,使学生心中有数。 3、要求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复习进度走在老师前面,做好预习工作,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4、要求学生做好每一道题,注意做后及时归纳同类型题目的解法和技巧,并巩固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和习惯。 5、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次测试的分析,及时找出缺漏,并主动找同学、老师补缺补漏。 6、要重视课本,放弃课本抓课外,这会得不偿失。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后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值得重视。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 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 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然后缓缓抬高右端, ①比较图 2( a )和( b )[或图 ( 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接着,将钢片右端抬起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将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3(d )、(e )所示。(砝码重G a <G b <G c = G d = G e ) ⑴ 析比较图3(a )、(b )、(c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⑵ 分析比较图3(c )、(d )、(e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某小组选用电源、电键、2个电压表、定值电阻R 1、R 2、R 3 (已知R 1<R 2<R 3)及若干导线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过程如图8所示, 图1 (a ) (b ) (c ) (e ) (f ) (g ) 图2 (a ) (c ) 图3 (b ) (c ) (a ) (d ) (e )

完整初中中考物理公式汇总

R U I =t Q I = 1 热传递 Q = c m △t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炉子的效率:热机效率 η=Q 有效/ Q 总 = cm(t-t 0)/ qm ′(燃烧m ′的燃料给水m 加热) 2、电流定义式 3、欧姆定律: 4、电功(电能): W = U I t W = Pt W = U I t 结合U =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t 两套单位(w --Kw.h,p --kw, t --h ;w--J,p --w,t --s) 5、焦耳定律:Q= I 2 Rt (电流热效应)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如果电能只有部份转化为内能,则:Q <W 如电风扇、电动机。 电热器的效率:η=W 有效/ W 总,其中W 有效= Q 吸= c m △t ;W 总 = Pt= UI t 6、电功率公式: P =W /t P = I U 7、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电阻: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 1+R 2 串联分压原理:2 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2 1 2121212121R R Q Q W W P P R R U U ===== 8、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 1+1/R 2 分流原理:12 21R R I I = 提示: 如果是气体燃料可应用Q 放 = Vq ; 物理量 单位 P ——电功率 W I ——电流 A U ——电压 V P =R U 2 P =I 2R 物理量 单位 单位 P ——电功率 W kW W ——电功 J kWh t ——通电时间 s h 只能用于:纯电阻电路。

2014年上海市中考物理试卷答案及解析

2014年上海市中考物理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 铅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 A .彗星 B .卫星 C .行星 D .恒星 考点:天体 解析:D 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相似题: (2014闵行3模)1.在下列各星球中,属于恒星是 A .太阳 B .金星 C .月球 D .火星 (2014年黄埔3模)月球是地球的 A .彗星 B .恒星 C .行星 D .卫星 2. 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 A .15° B .20° C .30° D .60° 考点:光的反射 解析: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选A 相似题: (2013年上海)光从空气射人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 ) A .?0 B .?30 C .?45 D .?60 (2012年上海)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45°,反射角为( ) A . 0° B . 30° C . 45° D . 90° 3. 能区分不同歌手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考点:声音的特征 解析:区分不同声源发声的是音色 相似题: (2012年上海)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频率 4. 上海一年中最高气温为 A .20° B .30° C .40° D .50° 考点:实际估算题 解析:C ,最高温度40度左右 5. 苹果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其惯性 A .变大 B .不变 C .先变大后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惯性 解析:B 惯性只和质量有关,质量不变,惯性就不变 相似题:

名师谈中考物理复习难点突破

2013中考物理复习难点突破 专题归纳针对训练 目前,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基础知识、重点方法已基本掌握。现阶段,学生应该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物理中考试题大致可以分为选择、填空、实验、简答、作图、计算六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这些题型的考查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使自己对知识迁移的方法、形式更加明确。如:计算专题可分为压强浮力类、电学综合、力电综合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分析的难点在哪里?可以产生的变化有哪些?等等。中考网提醒以上环节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使记忆和理解更深刻、思路更开阔、综合能力更强,这一阶段归纳做得细致、扎实,能使复习效果有质的飞跃。 同时,注重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中考网提示如选择题比较薄弱,就选择一定时间进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可以自己整理一个错题本,把典型和易错题目归纳到本子上,每次翻看可以提醒自己:这道题为什么会做错,当时是怎么做错的,属于哪种类型,以后应该怎么样做才能避免? 回归课本掌握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历来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在考查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生产实例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 由于试题大多数源于教材内容,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弄清课本里各种物理规律的内涵,实验的原理、步骤、探究方法、实例分析等。还要关注细节,包括课本里的各种插图、小提示等内容。 中考变化灵活应对 中考的题型发生微小变化如何应对?特别是选择题多了两道,每题3分,不小心错一题,很可能就是相差一个等级。选择题考查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中考网提示这就更需要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上把握得更好,不留盲点;在选择题的解法上注重积累,易错点上注意归纳,就能在选择题上拿高分。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电学计算专题(最新整理)

电学计算专题 1、(奉贤)如图11 所示,电源电压为12伏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30欧,电阻R2的阻值为10 欧,闭合 电建S 后,求: (1)通过电路的电流I1: (2)电路消耗的功率P: (3)现用标有“20Ω0.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替换R1或R2,使移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表示变化量△I 的值最小,求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 2、(崇明)在图15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 伏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 欧.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 的示数如图16(a)所示. (1)求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2)求电阻R2的阻值; (3)现有标有“20Ω 3Α”、“50Ω 2Α”字样的滑动变阻器,请从中选择一个替换R2,并将一个表盘如图16(b)所示的电压表并联在R1或R2两端,要求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 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最大。 ①选择的变阻器是,电压表接在两端; ②求电压表示数的最大变化量 U . R1R2 A 图 15 (a)(b) 图 16 3、(杨浦)在图12(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24 伏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 欧,滑动 S

2A”字样,所用电表的表盘如图(b)所示。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 的示数为1 安。变阻器有“50 求: ①电压表V1的示数U1; ②在电路各元件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滑片P 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值。 4、(黄浦) 在图12(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 伏且不变。闭合电键S 后,电压表的示数为2 伏,电流表的示数为0.2 安。 ①求电阻R1的阻值。 ②通电10 秒,求电流通过变阻器R2 所做的功W2 。 ③小红将R1和R2按图12(b)所示接入相同电源的电路,她设想通过移动变阻器R2的滑片P,使(a)、 (b)两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相等。请判断她的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47669

一、 【初 中 物 理 公 式 一 览 表】 物 理 量 主 要 公 式 主要单位 长度(L ) 用刻度尺测 主单位:m 导出单位:Km 、dm 、cm 、mm 等 换算关系:1km=103m 1m=10 dm =102cm=103mm 面积(S ) 面积公式 S =ab S=a 2 换算关系:1m 2=102dm 2=104cm 2=106mm 2 1cm 2=10-4 m 2 体积(V ) (1) V 长=Sh=abh (2)用量筒或量杯 V=V 2-V 1 1m 3=103dm 3(L )=106cm 3(ML)=109mm 3 1dm 3(L )=10-3 m 3 1cm 3(ML)=10-6 m 3 时间(t ) 用钟表测量 主单位:s 1h=60min=3600s 速度(v ) (1)速度公式 :t s v = t s v = (2) 变形公式:v s t = s=υt 国际单位:1m/s=3.6km/h 交通运输单位: 1 km/h =5/18 m/s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质量(m ) 用天平测量 g G m = 主单位:kg 1t=1000kg 1kg=103g=106mg 密度(ρ) (1)密度公式:V m =ρ V m =ρ (2)变形公式: m=ρV V=m/ρ 国际单位:kg/m 3 1g/cm 3=103kg/m 3 重力 G=mg=ρVg m- kg N ;g :9.8N/kg 或者10N/kg 合力(F ) (1)同方向F=F 1+F 2 (2)反方向F= F 1-F 2(F 1>F 2) N 固体压强(p ) (1) S F p = (2)计算步骤: F=G=mg S F p = 单位:Pa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 柱 = 1.01×105 Pa = 10.3 m 水柱 【注意】柱体时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可通用 液体压强(p ) ⑵ gh p ρ= (2)计算步骤: gh p ρ= F=pS 【注意】深度是从液面开始计算 浮力(F 浮) (1) 称重法 F 浮=G -F 示 (已知弹簧称) (2)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G 排 = m 排g (已知G 排或m 排) (3) 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 (已知V 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 浮=G 物=m 物g (已知漂浮或悬浮法) 【注意】出现“物体静止时,受到浮力”这种说法时,要分别算出浮力(计算时的V 排= V 物),然后根据沉浮条件,如果F 浮> G 物,则上浮至漂浮时静止,根据漂浮条件; F 浮=G 物=m 物 g ;如果F 浮< G 物 ,则下沉至沉底时静止,此时浮 力为刚才算出的浮力。 动力、阻力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2211l F l F = 1l 与2l 单位相同即可 机械功(W ) (1)定义W=Fs 克服重力做功W=G 物h=m 物gh ;克服摩擦力做功W=fs 【注意】先判断是否做功,再进行计算 J 机械功率(P) (1)P= t W (2) P= t W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 主单位:w 1Kw=103w 拉力(F )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G n 1 物(理想滑轮组) (2)不计绳重及摩擦时)(1 动物G G n F += (实际滑轮组) (3)已知η:n G F η= (实际滑轮组) 机械效率(η) (1) 公式:η= 总 有W W ×100% 计算步骤:有用功:W 有=G 物h 总功:W 总=Fs ( W 总=W 有+W 额) η= 总 有W W ×100% (2) 对于滑轮组(竖直):S=nh (v s =nv h ) η= nF G (n 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3)对于滑轮组(水平):S=nh (v s =nv h ) 【注意】1、由于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所以η总小于1,且没有单位, 用百分比表示。 2、F 拉为直接用手拉物体的力,F 为拉绳子的力。 3、绳子的为S ,v s ;物 体的为h ,v h 。

2019-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的应试对策中考物理复习技巧

2019-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的应试对策中考物理复习技巧一年一度的中考牵动无数人的心,在这里我针对物理学科如何做好应试工作,谈谈一些对策,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题目的审查要认真:审题的正确是正确解题的开始和基础,对题目的阅读,除了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外,必须结合学科的特点,最后达到看懂、看清题目内容的目的。审题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最简章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如果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相同的设问,问题的性质是可以翻新的。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所谓的生题就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相关连的问题。遇到这种生疏的题,从心理上先不要觉得很难,由于生题第一次出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凡是能画草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作图,并将已知量和待求量标在图中,这样可以建立起直观的图景,帮助记忆和分析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题型有填空题、作图题、单选题、问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每一种题型都有各自的测试功能,应答时也应有各自的注意点。 1、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或计算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做到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体现出来就可以;对计算性的问题书写要准确,特别要注意是否要写单位,求比例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2、作图题的应答:主要考查学生作图技能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图题中,一类是定性的,另一类是定量的。对定性的作图也要认真些,比如画光路图的光线、力的表示法中力的方向的箭头要规范,且直线要用直尺,画力臂和平面镜成像时要用虚线,画电路图时一定遵循电路连接规律,如电表中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变阻器按要求连接等;对定量性的作图一定要准确,比如力的图示法解题、透镜中焦点的确定等。

上海中考物理表格归纳专题讲解

数据表格专题 一.解法点拨: 1.仔细读题: (1)要明确该实验研究(或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即研究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好能与相对应的物理量及物理规律的公式联系起来。 (2)明白实验数据是用怎样的方法(或途径)得到的?哪些是原始的测量值?哪些是经运算后的数据? (3)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指什么? 2.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分析: (1)纵向(或横向)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确定研究的物理量与其中某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确定研究的物理量与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分析,则需要对实验数据中的物理量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分析,如进行比值分析、乘积分析、和值分析、差值分析等等,并在其中找到一些初步的原因或规律。 3.将实验结论用语言准确表达: (1)控制其中一个或两个量的关系比较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①这个量因另一个量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定性结论) ②这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得不出一定的函数关系) ③这个量与另一个量成正比(或反比)(可以得出一定的函数关系) (2)分析比较××或×××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到: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相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相同或同种(特性物理量或某一比例系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相同。 分析比较×××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到: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不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不同,且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越大,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越大或越小或不同(特性物理量或某一比例系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不同。且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越大或越小,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越大或越小。 二.例题分析 为了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用材料相同,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导体,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分别将各种规格的导体接在某一恒定电源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并记录实验数据。他们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于是将电流大小相同的实验数据分成几组,下面表格中是经整理后的实验数据。 表一表二表三

中考物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

物理:中考物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 这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难度相对比较稳定(8:1:1),试题注重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出死记硬背和偏题、怪题,试卷难度合学生实际,减少考试压力,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懂得注意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 选择题对考查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准确性有较强的监别作用,也便于评卷适于标准化的考试,在中考试卷占着相当的比例(约24%)。几个选择题对学生选答有迷惑,干扰作用,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类题解答不好,常因考虑不周而致错,所以要答好选择题除了平时对物理概念掌握清楚牢固外,还要懂得在选答时应用选择性推理的方法来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 总之,对于选择题应注意审题,平时在学习中要养成对一个问题多进行反思,都必须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对其批驳得全面,深刻,才能对所学知识全面掌握和透彻理解。 二、填空题 填空题是物理命题考试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在去年中考试卷中约占24%,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填空题 这类填空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可以根据自己对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熟记程度直接填题。 2、推理填空题 这类填空题比直接填空题难。它必须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经过分析,判断才能填题。 3、计算填空 这类填空题在这几年中考试卷中,在填空题出现都比较容易。 4、用图题 填空题覆盖面广,它涉及物理知识的各个领域,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懂得归纳二年来所学物理基本知识,规律使之系统化,(这在老师的帮助下),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好备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中考上考出较好的成绩。 三、简答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简答题要求学生进行对物理问题的全面表述少了,本题题目主要来源于考生身边较为熟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学物理的角度对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此类题目往往较为简单,考生不要放弃。题目中用到的知识一定是平时已学过的知识,平时多留意我们身边的一些物理问题,多思考。 四、实验、探究题 本大题在整张试卷中占的比例是最重的之一,考生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主要考查实验内容和实验探究能力,其题目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 此类题目考查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课本中有过的物理实验。都是老师们上课或复习时实过或探究过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复习时,不能丢开课本,特别是课本的实验应重新进行详细的复习。丢开课本进行复习是极不明智的。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中出现进的每个实验以及实验的各个细节。 五、计算题 计算题是物理中考五大题型中的最后一题。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其实,在其它四个题型中也要涉及到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只不过与计算题不同的是,它们只要得出最终结果即可,而计算题更注重解题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注明所运用的知识)。要求较为详细。下列是本人对计算题归纳、分析的几点拙劣的见解。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数据表格专题

数据表格专题 2017宝山二模25.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分别为(f1=8厘米、 f2=10厘米、f3=15厘米)的三个凸透镜、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先后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测得的物距u、像距v、所成像与发光物大小比较的结果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⑴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与4)或(5与6与7与8)或(9与10与11与12)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_______。 ⑵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⑶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6、7、8、10、11、12,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9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9)减小; (10)(3、6、9)或(5、11)或(4、8、12); (11)物距大于像距; (12)物距等于像距。 2017崇明二模26.【探究主题】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电键一个,三个定值电阻 (5Ω、10Ω、15Ω),两个滑动变阻器(20Ω 2A、50Ω 1A),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把实验器材连接如图17所示的电路。 (1)小明按图17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错误是(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