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与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

合集下载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隐身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详细大胆的预测,并就隐身技术做出一些总结。

一、隐身技术的概述自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首次使用F2117隐身战斗机后,隐身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重视。

在海湾战争中,各种隐身兵器的精彩表演,尤其是F2117又一次的不凡战绩,令世界各强国对隐身技术刮目相看。

海湾战争后,美、俄等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隐身技术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如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导弹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飞行器、舰船等作战装备的探测技术日益完善。

现在,各个军事强国在本土都有强大的雷达网,空中有预警机,在太空还有战略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通过链路构成一张强大的预警网络,对飞机,舰船甚至是导弹的生存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考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具有隐身性的装备,既拥有了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法宝,又使得自己在进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加大了攻击的突然性。

在讲究快速反应的现代战场,隐身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隐身技术按照战斗平台分,可以分为飞行器隐身,舰船隐身,导弹隐身。

按照隐身的方式手段主要为雷达隐身,并辅之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其中雷达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中之重。

红外隐身在导弹突防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声波隐身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若用一句话概括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小装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一下简称RCS)。

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RCS不是目标的几何截面积,而是一个与目标产生同等回波的金属圆球的等效截面积,几何截面积、材质和形状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都对雷达截面积有影响,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可以使人或物体具备隐身能力的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隐身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可以使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隐身材料,如纳米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未来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成本降低和实用性提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材料的光学、电磁等特性,以实现更为完美的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机、导弹等军事装备的隐身。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建筑物等。

隐身汽车可以降低车辆的反射信号,减小被雷达侦测的可能性;隐身建筑物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抗风防火等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第三,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隐身技术的研究需要涉及到光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高效的隐身效果;将材料学知识与光学特性相结合,研究出更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隐身材料。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如是否合法使用隐身技术、如何防止隐身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确保隐身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标准。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隐身材料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和规范法律的制定。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红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航空中的应用

红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航空中的应用

红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航空中的应用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

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

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

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

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

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

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

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

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

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0年代中叶: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1.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

2.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

3.轻小型化。

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

4.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

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

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

红外产业的发展趋势

红外产业的发展趋势

红外产业的发展趋势红外产业的发展趋势摘要:红外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潜力。

本文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分析了红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发展1. 多波段红外技术:传统红外技术主要在波段上有限,多波段红外技术的发展使红外图像的分辨率和检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目标,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安防监控等领域。

2. 高温红外技术:高温红外技术在工业制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对高温环境进行精确监测和控制,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红外探测器技术:红外探测器是红外产品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的提升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高灵敏度、低噪声、宽波段和低功耗等方面。

4. 光电集成技术:光电集成技术是将光学器件和电子器件进行集成,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和性能的优化。

红外产业中,光电集成技术的应用广泛,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微纳加工技术、微型化和集成化等方面。

二、市场需求1. 安防监控市场:随着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安防监控需求的增加,红外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红外监控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 工业检测市场:工业制造领域对高温、高压、有毒等环境的检测需求非常迫切,红外技术能够在这些环境中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检测,未来工业检测市场将成为红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 医疗健康市场:红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医学影像、体温检测等。

未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健康市场将成为红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军事侦查市场:军事侦查是红外技术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未来随着军事现代化的推进和军事需求的增加,红外技术在军事侦查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三、政策扶持1. 技术研发支持: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红外技术的研发投入,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以促进红外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述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机理,分析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基本措施,综述了国内外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概括了新型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指出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多功能涂料、发展复合型隐身材料、开发新型智能隐身系统、加强多种隐身技术的综合。

0 引言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红外侦察、瞄准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光电成像卫星可获得分辨率为0.1 m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并可在全暗的条件下拍摄地面目标,特别适于监视坦克、装甲车辆、机动式弹道导弹的动向。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杀伤手段向“发现即命中”方向发展。

不被发现成为生存第一要素,要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就要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

各国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中,红外(含热寻的)制导占了60 %,使各种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以降低装备红外特征和削弱敌方红外探测效能为宗旨的红外特征抑制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

装甲车辆是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尤其是红外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装甲车辆红外辐射特征抑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之一[1-3]。

文中对装甲车辆红外隐身主要技术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新型隐身材料,并探讨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红外线(0.78~1 000 μm)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具有波长长,穿透大气烟雾的能力强,能揭示常规伪装的特点,在军事上倍受关注。

大气的红外窗口为1~2.7 μm、3~5 μm、8~14 μm,大部分探测器工作波长都集中在这3个波段内,其中,红外制导用的探测器工作波段在3~5 μm,热成像系统的工作波段则扩展到8~14 μm[4]。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就是对装甲车辆进行处理,设法减少或消除装甲车辆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别或温度差别,使装甲车辆与背景的红外线特征相适应。

飞机红外隐身技术研究

飞机红外隐身技术研究

关键 词 : 飞机 ; 外 隐身 ; 红 隐身 技术 ; 射机理 ; 射特 性 ; 辐 辐 气动加 热 ; 隐身 材料
中图分 类号 :N 1 T 29 文 献标 识码 : A D :0 3 6 / . s .0 1 0 8 2 1 . 10 1 OI 1 . 9 9 ji n 10 - 7 .0 2 0 . 0 s 5
S u y o he i f a e t a t e h o o y o l n t d n t n r r d se lh t c n l g f p a e
S N i.o , O X eyn ,H N i - n O G X nb L u .a Z A G J nj a u
se l y tc n q e I h s p p r b s d o h n r r d rd a in c a a tr t n h a it n p n il s o h t at e h i u . n t i a e , a e n t e i a e a it h ce i i a d te r da i r cp e f t e h f o r sc o i
mi g se l t r n ; tat mae i h l a
1 引 言
能先 进 的红外 成像 制 导 导 弹 装 备部 队 ; 二是 在 对 空
作 战尤其 是近 距格 斗 中 , 外 制 导 空 空 导 弹具 有 大 红 过载 和大 离轴 发射 能力 , 至是越 肩发 射能 力 , 甚 红外
飞机 红 外 隐身 技 术 研 究
宋新 波 吕雪艳 章建 军 , ,
(. 1北京航 空工程技术 中心, 北京 10 7 2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机械工程系 , 0 0 6;. 吉林 长春 10 2 ) 30 2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红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吕立波红外科学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及应用的一种高新技术。

军事应用是推动红外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历次战争中,红外技术曾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已成为现代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外成像、红外侦察、红外跟踪、红外制导、红外预警、红外对抗等,在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战术和战略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红外技术的独特功能,近年来,军用红外技术已逐步实现了向民用部门的转化。

红外成像、红外测温、红外测湿、红外检测、红外报警、红外侦查、红外理疗、红外遥感、红外防伪、红外夜视、红外加热等已是各行各业争相选用的先进技术,红外技术在民用部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红外线的发现和本质1672年,人们发现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同时,牛顿做出了单色光在性质上比白色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

使用分光棱镜就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 W. 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

他在研究各种色光的热量时,有意地把暗室的唯一的窗户用暗板堵住,并在板上开了一个矩形孔,孔内装一个分光棱镜。

当太阳光通过棱镜时,便被分解为彩色光带,并用温度计去测量光带中不同颜色所含的热量。

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胥尔用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环境温度。

试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室内其他温度的指示数值高。

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

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的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对研究、利用和发展红外技术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广阔道路。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红外线的波长在0.76~100μm之间,按波长的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隐身

隐身

发展历程
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探索时期 ( 20 世纪 60 年代以 技术全面发展时期( 前) 、 技术全面发展时期 20 世纪 60~70 年代 和应用时期 ~ 年代)和应用时期 (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红外隐身技术于 20 世纪 70 年代 年代至今) 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 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展 ,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 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代开始 ,国外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式武器已经广泛采用了红 国外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式武器已经广泛采用了红 外隐身技术。 外隐身技术。
如何降低物体红外辐射就成为隐身技 术的关键所在。 术的关键所在。
红外隐身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有关隐身技术特别是新型红外隐身材料的理论 有待完善. 有待完善 (2) 研究开发宽频段、 高效率的红外吸收材料 研究开发宽频段、 高效率的红外吸收材料. (3)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与红外激光、 雷达波隐身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与红外激光、 的兼容还存在困难. 的兼容还存在困难
红外隐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公式中第一项的各项取 值 , 即目标的红外隐身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
即改变目标表面的发射率; 一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 ,即改变目标表面的发射率 即改变目标表面的发射率 即通常所说的热抑制技术; 二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 , 即通常所说的热抑制技术 三是调节红外辐射的传播途径(包括光谱转换技术 。 三是调节红外辐射的传播途径 包括光谱转换技术) 包括光谱转换技术
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上看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纳米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纳米 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正在兴起 ,且多波 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正在兴起 且多波 宽频带的复合隐身材料的研制将居主流地位。 段、 宽频带的复合隐身材料的研制将居主流地位。

2024年中红外激光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中红外激光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中红外激光器市场发展现状中红外激光器是指工作波长在3-5微米范围内的激光器。

随着红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中红外激光器市场持续成长。

本文将分析中红外激光器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1. 市场概述中红外激光器具有很多独特的特性,如高功率输出、窄线宽、高频率稳定性等,使其在军事、安防、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中红外激光器市场已经形成了多个细分领域,如红外成像、光谱分析、红外通信等。

2. 市场驱动因素中红外激光器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2.1 技术进步中红外激光器的技术不断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激光器的性能得以提升。

例如,半导体激光器的不断进步,使得中红外激光器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2.2 应用扩大中红外激光器在军事、安防、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由于中红外波段在大气中传输损耗小,因此特别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

3.1 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中红外激光器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3.2 主要厂商目前,全球中红外激光器市场上主要的厂商有雷射科技控股、爱普生锐敏光学技术等。

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

4. 市场趋势4.1 小型化和集成化目前,中红外激光器的趋势是小型化和集成化。

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和功耗的降低,中红外激光器在便携设备和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4.2 多功能化未来,中红外激光器将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和设备的集成,中红外激光器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应用,如智能安防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

5.1 技术难题中红外激光器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

例如,中红外激光器的制造成本较高、可靠性有待提高等。

5.2 法律与标准中红外激光器的应用涉及到一些法律和标准的问题。

例如,激光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红外隐身技术与发展

红外隐身技术与发展

红外隐身技术总结红外隐身技术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外研制的新式武器已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本文对常用军用装备的红外隐身技术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分析,并展望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红外隐身采用的技术现状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的。

这可通过改变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目前红外隐身技术主要采用三种途径:1. 1 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众所周知红外辐射强度与平均发射率和温度的四次方的乘积成正比。

因此降低目标表面的辐射系数和表面温度是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手段。

它主要是通过在目标表面涂敷一种低发射系数的材料和覆盖一层绝热材料的方法来实现的,即包括隔热、吸热、散热和降热等技术。

从而减少目标被发现和跟踪的概率。

几何形状的设计对被动探测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红外吸波涂层对降低热发射率具有很大作用。

热发射率包括两部分:热反射率和热发射率。

前者指材料在红外光源照射下反射红外线的强度,后者指一定温度下材料的红外本征辐射强度。

低发射率的材料一般反射率较高;低反射率的材料则发射率较高。

理论上,红外吸波涂层也可用雷达吸波涂层移相对消的原理来降低反射率,但这要求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涂层,工艺上制造比较困难。

在实际中降低温度比降低热发射率容易,同时降低温度的效果也很明显。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①尽量减少目标的散热。

如减少目标中部件的摩擦;目标的部件采用低散热量材料。

②采用热屏蔽的方法来遮挡目标内部发出的热量。

尽可能地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

③采用隔热层和空气对流的方法,降低目标发动机中的排气管的温度。

同时将热量从目标表面传给周围的空气。

1. 2 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主要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

我们知道大气的红外窗口有以下三个波段:1~2. 5μm、3~5μm 和8~14μm。

红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红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红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红外技术的发展及主要应用领域红外技术的发展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耳利用水银温度计来研究太阳光的能量分布发现了红外辐射,从那时起,人们就致力于研究各种红外探测器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探测红外辐射。

在红外探测器发展中,以下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上世纪70年代,热成像系统和电荷耦合器件被成功地应用。

上世纪末以焦面阵列(FPA)为代表的红外器件被成功地应用。

红外技术的核心是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单元红外探测器:如InSb(锑化铟)、HgCdTe(碲镉汞)、非本征硅,以及热电等探测器。

线列:以60元、120元、180 元和256元等,可以拼接到1024元甚至更多元。

4N系列扫描型焦平面阵列:如211所的研制生产的4x288。

凝视型焦平面阵列(IRFPA) :致冷型256x256、320x240、384x288,更大规模的如640x512,1024×1024和1280×720元阵列也已有了;非致冷型160×120、320x240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384x288、640x480也已开始应用。

红外探测器按其特点可分为四代:第一代(1970s-80s):主要是以单元、多元器件进行光机串/并扫描成像;第二代(1990s-2000s):是以4x288为代表的扫描型焦平面;第三代:凝视型焦平面;第四代:目前正在发展的以大面阵、高分辨率、多波段、智能灵巧型为主要特点的系统芯片,具有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甚至具备单片多波段探测与识别能力。

目前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主流技术为热敏电阻式微辐射热计,根据使用的热敏电阻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氧化钒探测器和非晶硅探测器两种。

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发展,其性能可以满足部分的军事用途和几乎所有的民用领域,真正实现了小型化、低价格和高可靠性,成为红外探测成像领域中极具前途和市场潜力的发展方向。

氧化钒技术由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在九十年代初研发成功,目前其专利授权BAE、L-3/IR、FLIR-INDIGO、DRS、以及日本NEC、以色列SCD等几家公司生产。

国外激光隐身技术的发展

国外激光隐身技术的发展
Pr - F () 1
测试 次数与总测距次数相 比, 测定 准测率 。 将 激光测距机和隐 身 目标 分开 一定距 离架设 , 并使 目 标做远距 离测距机的移动 。同时激光测距机对 目标 连续测 距, 直至无法测量 时, 录最 大测试距 离 , 记 在确 定准测 率下 对 测试 最大距离进行计算 , 出最大测程 。 得
关键 词 激 光 对 抗 ;发展 分 析 TN9 7 中图分类号
De eo m e ft s rCa o l e Te hnoo y Ab o v lp nto he La e m ufag c l g r ad
GAO on S g
( rF r e p e e tt eB e u i iz o , iz o 1 1 0 ) Ai o c Re r sn a i u a Jn h u Jn h u 2 0 0 v n
同时实现可见光隐身的兼容 。
3 2 激 光 与 雷 达 .
在远距离 目标测试 时 , 多采用大 目标 作为被试 对象 , 若 激光照射器 瞄准 照射 , 光斑全部落在 目标 上 , 目标偏离 照射
光 斑 能 量 中心 的 角度 0 0 则 () 。根 据 实 际 测试 情 为 , 一2 况 可 知 , 般 一 / , F () 1 2 则 r 一 。此 时 测 量 方 程 为
t c n l gy a e d s u s d e h oo r ic s e .
Ke or s ls rc m o fa ,de eo me n lss yW d a e a ulge v lp nta ay i
Cls m b TN 9 a s Nu er 7
Ia e a s rc moulg e hn lg b o da d e up e ti o o tisi hewo l n t d f a ina ed srb d fa e tc oo ya r a n q im n s mec un re nt rda d ismo ii to r e cie .Th e h iuep ro m n c et c nq ef r a ea d p o e te fs v rlIa e a o fa et c noo ys e r r n lz d nc n r p riso e ea srcm u lg e h l g e kesa ea ay e .Th e eo m e tte d a d a ay i ft els rc mo fa e ed v lp n rn n n lsso h a e a u lg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

浅谈隐身技术发展与运用09-621(非合训)杨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隐身技术是为了减少飞行器的雷达、红外线、光电、目视等观测特征而在设计中采用的专门技术,采用隐身技术是为了飞行器在突防时不易被敌方探测器发现,从而增强攻击的突然性,提高飞机的生存力和作战效能。

目前,最具挑战性的隐身技术是隐身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隐身涂料作为一种最方便、最经济、极强适应性的隐身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美、英、俄、法等军事强国纷纷投入巨资加大隐身涂料的开发力度。

显而易见,隐身涂料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防力量的巩固,现阶段存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雷达隐身涂料由于雷达侦察是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侦察手段之一,因此雷达隐身技术自然也就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隐身技术,国内外有关部门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雷达隐身与反隐身对抗中,为了防止漏掉最危险的“目标”,必须对每个识别的可信度和威胁级进行综合考虑,因为这涉及到干扰对象的确定和干扰资源的分配,所以只能给出每个识别的可信度和威胁级,才能不贻误战机。

而雷达隐身涂料就要最大限度消除被雷达勘测到的可能性,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和吸波材料两个方面。

目前,应用于飞机吸波涂料比较多,如铁氧体吸波涂料价格低廉,吸收能力强,应用广泛;羰基铁吸波涂料为磁损耗型吸波材料,吸收能力强,应用方便,但面密度大;陶瓷吸波涂料,密度较低,吸波性能好;放射性同位素吸波涂料,涂层薄且轻,具有吸收频带宽、耐用性好、能承受高速空气动力等优点,是飞机用理想的吸波涂料;导电高分子吸波涂料涂层薄且易维护,吸收频带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纳米吸波涂料成为隐身涂料新的亮点,它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涂料。

其一般由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通过精细控制无机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高聚物基体中,以制备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涂料。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能够使物体在光线、声音、雷达等传感器的探测下不被察觉的技术。

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隐身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应用。

首先,隐身材料的研究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隐身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反射或散射电磁波的材料,使物体难以被雷达或红外线等探测设备发现。

目前,隐身涂层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吸收某些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从而降低被雷达探测的概率。

未来,隐身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频段、宽频带的隐身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隐身效果。

第二,隐身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智能化的隐身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可以对环境中的信号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提高隐身系统的性能。

例如,将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可以通过学习和识别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隐身策略,提高隐身效果。

第三,隐身技术在太空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太空中的目标往往面临更复杂、更广泛的探测手段,因此在太空中实现有效的隐身对于航天器、卫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太空隐身技术,例如利用特殊材料、抗干扰技术等手段,减少航天器的电磁辐射,降低被敌方探测的概率。

未来,太空隐身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隐身效果,并与空间导航、通信等技术相结合,保证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隐身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攻击和侵入行为日趋复杂和隐蔽。

隐身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和阻断网络攻击者的活动,保护系统安全和用户隐私。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网络攻击的预测和防御,以及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识别和应对。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课程(论文)题目: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内容1背景光电隐身技术可分为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和激光隐身三大类。

光电隐身起源于可见光隐身,成熟于红外隐身,发展于激光隐身。

而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探索时版2 0世纪60年代以前)、技术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和应用时期(20世纪80 年代至今)。

红外隐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式武器已经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2红外隐身原理2.1概述从红外物理学可知,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决定:W二£O T 4式中W——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O ——玻耳兹曼常数;£——物体的发射率;T——物体的绝对温度。

温度相同的物体,由于发射率的不同,在红外探测器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发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的温度,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的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的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红外侦察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R为:兀/2D0NA J/2*[1/(w4f)1/2(V /V)W2 式中J——目标的辐射强度;R =(J T )1/2[-- 大气透过率;T aN A——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在整机布局上考虑热屏蔽手段,以求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二是对喷管等重要部位进行红外遮挡。

(3)空气对流散热技术空气的辐射集中在大气窗口以外的波段上,是一种能对红外辐射进行自遮蔽的散热器,所以红外探测系统只能探测热目标,而不能探测热空。

中国激光发展史

中国激光发展史

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史“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

LASER原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 on of radiation取字头组合而成的专门名词,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

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新光源,这样更加贴切、简洁的得到我国科学界的一致认同并沿用至今。

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诞生至今,在全国激光科研、教学、生产和使用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先进、应用广泛的激光科技领域,并在产业化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国际上了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我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1957年,王大珩等人在长春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

在老一辈技术专家带领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谓好是迅速成长,邓锡铭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早在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肖洛、汤斯关于激光原理的著名论文发表不久,他便积极倡导开展这项新技术研究,在短短的几年内凝聚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提出了大量提高光源亮度、单位色性、相干性的设想和实验方案。

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

1961年夏,在王之江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

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光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

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

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腔的Q突变及转镜调Q、行波放大、铼系离子的利用、自由电子振荡辐射等)纷纷提出并获得实施,其中不少具有独创性。

同时,作为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质量等优异特性的新光源,激光很快应用于各技术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和应用前景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和应用前景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和应用前景激光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技术,它采用能量高、波长短、光束单色性好的激光器作为光源,利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制和控制,实现对光束的加工、控制与运用。

自20世纪60年代普及以来,激光技术在医疗、通讯、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一、激光技术的发展史196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霍维茨(T. H. Maiman)首次发明实现激光辐射的反馈放大器,开创了激光技术的先河。

此后,激光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瓦特(G. N. Harding)研制出了首台稳定、高功率的气体激光器,开创了激光技术的大功率时代。

随着50年代长寿命的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半导体激光器也应运而生。

70年代,激光技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激光剥离外科手术器已经问世,切割、打孔、打标、焊接等工艺也逐渐成熟。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今天,激光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通讯、测量、加工、医学等广泛领域。

激光脱发技术、激光治疗技术、激光治疗青春痘技术等光学应用广泛,许多光学材料的应用,如金属玻璃、非晶态材料、光纤等也在发展中。

二、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1. 医学领域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光谱学、照射、成像等技术。

近年来,激光手术设备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可以实现对癌细胞、良性瘤、血管疾病等的高精度治疗。

此外,激光脱发技术、激光治疗技术、激光治疗青春痘技术等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2. 通讯领域激光通讯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通讯方式,它具有传输范围广、传输距离远、传输容量大等优点。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通讯技术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据统计,激光通讯已经开始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在国防、商业、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加工领域激光加工是一种利用激光切割、打孔、打标和焊接等工艺加工材料的一种方法。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

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

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

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

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1 前言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隐身攻击机,共出动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

它出动的架次只占联军出动总架次的2%,但它所击中的战略目标却占全部被联军击中的战略目标的40%。

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部署及运作上的不利以外,主要应归功于F-117A的隐身能力。

隐身技术趋势

隐身技术趋势

隐身技术趋势隐身技术是一种让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变得难以被察觉或追踪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隐身材料能够通过反射、吸收或折射来隐藏物体。

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趋势中的重要一环。

科学家们正不断寻找新的材料,以实现更高效的隐身效果。

这种材料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设施、飞机和船只在战争中更难被敌人侦测到。

此外,隐身材料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民用领域,例如建筑物、汽车以及衣物等。

其次,隐身设备也是隐身技术趋势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隐身设备使用电磁波、红外光或者激光等技术来掩盖或模糊物体的轮廓。

随着技术的进步,隐身设备将越来越小、轻便,甚至可以集成到人体或物体的表面。

这种设备将有助于军事情报收集、侦察和间谍活动中的隐密操作,也可以用于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追踪。

另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隐身技术的进步。

通过AI技术,设备可以自动识别周围环境并自动调整隐身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

AI还可以应用于监控和安保领域,通过识别隐藏或伪装的物体来增强保安措施。

此外,AI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隐身算法和技术,提高隐身设备的性能。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也将对隐身技术的应用产生影响。

隐身技术可以与VR和AR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虚拟或增强现实体验。

例如,通过隐身技术和AR技术结合,用户可以在现实环境中看到虚拟物体,而其他人却看不到这些物体,从而达到更好的沉浸感和隐秘性。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隐身技术可能被滥用,用于恶意目的,例如隐蔽犯罪活动。

因此,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法律和伦理准则将成为重要的讨论话题。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隐身材料、隐身设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将推动隐身技术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军 用激 光测 距机 以外 , 主要 的是要 对抗 激 光 制 最
敌方探测设备难 以发现 或使其探测能力 降低 的综
合性 技术 。隐身 技术 可分 为光 学 隐 身技 术 、 外 隐 红 身技 术 、 激光 隐身 技 术 、 达 隐 身 技 术 等 。本 文 就 雷 激光 隐身 、 红外 隐身 、 容 性 、 展 动 向 、 兼 发 发展 分 析 等, 作进 一 步 的研 究 和探 讨[ 。 1 ]
2 激 光 隐 身
导武 器 , 主要 是 半 主 动激 光 制 导 武器 , 括 激 光半 包 主动 制 导导 弹 、 光半 主动 制导 炸 弹 和激 光半 主 动 激
激光作为一种主动探测信号有许多优点 , 它具 制导 炮 弹等 , 目标 实施 激光 隐身 以后可 使 目标 指示 有 亮度 高 、 向性 好 、 色 性 好 、 干 性 好 等 优 点 。 器 照射 到 目标 上 的激光 产 生弱 的 回波 , 能被 弹上 方 单 相 不


激光与红外隐身技术在现代 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文 章介绍 了国外激光 与红外 隐身技术 的发展
历程 以及装备 的研制 、 进情 况 , 出了在现代战争 中发展激光 与红外 隐身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 , 改 指 重点探讨 了几种激光与红 外隐身技术 的性能及其特点 , 最后论述 了激光 与红外 隐身技术的发展动 向与分析 。 关键词 激光 ;红外 ;隐身 技术
Ab t a t Th a e n fa e t at e h o o y p a o e a d mo er l si h rt d y s rc el s ra d i r r d s e l t c n lg l ym r n r o e t ewa o a .Th r c s fd v l p n h n ep o e so e eo — me to h a e n n r r d se lh t c n l g b o d a d e u p n si l c u t iso e h rd a d i d f a i n a e n ft el s ra d i f a e t a t e h oo y a r a n q i me t n al o n re v rt ewo l n smo i c t r t i o d s rb d e c i e .Th e h i u e f r n ea d p o e t s o e e a h a e n n r r d se lh t c n l g e k r r n l z d, et c n q ep ro ma c n r p r i fs v r l e ls ra d i fa e t a t e h o o y s e e sa ea ay e e t a d d v l p e tt e d a d a a y i ft e t e ls ra d i fa e t a t e h oo y a e d s u s d n e eo m n r n n n l sso h h a e n n r r d s e lh t c n l g r ic s e .
Ke o d ls r nr rd,se lh tc n lg yW r s a e ,ifae tat e h oo y
Cls m b r TN9 a s Nu e 7
1 引 言
隐 身技 术是 指减 小 目标 的各 种 可探 测 特征 , 使
测距 方 程 。 由脉 冲激 光测 距机 的测 距 方程 可 知 , 对 于漫 反射 大 目标 , 激光 测距 机 的最 大测 程 与 目标 反 射率 的二分 之 一次 方 成 正 比 ; 于 漫 反射 小 目标 , 对 激光 测距 机 的 最 大测 程 与 目标 反 射 率 的 四分 之 一 次方 成 正 比 。因此 , 实 现 激 光 隐 身 , 弱 激 光 测 要 消 距机 的测 距能 力缩 短其 最 大测 程 , 必须 降低 目标对 激光 的反 射率 。当前 , 利用 激光 隐 身 除 了要 对 抗各
总第 2 4期 0
舰 船 电 子 工 程
S i e t o i En i e rn h p Elc r n c gn eig
Vo . 1 No 6 13 .
1 9
21 0 1年第 6 期

激 光 与 红 外 隐 身 技 术 的 发 展
刘 洋 林一 楠
锦州 1 1 0 ) 2 0 0 ( 东北 电子技术研究所
作 为雷 达使 用 时 , 普 通 微 波 雷 达 相 比 , 又具 有 与 它
的激 光 接 收 器 所 接 收 , 而不 能 实 现 对 目标 的攻 从
分辨力高、 抗干扰能力强 、 隐蔽性好、 体积小 、 质量 轻 等优 势[ 。
1 )激 光 隐身 的原 理 主要 是 基 于激 光 测 距 机 的
击。除了激光半主动制导武器以外 , 激光隐身还要 对抗 的就是激光成像雷达 , 这时激光 隐身的 目的将
TN9 7 中图分类号
D e eo m e to he La e nd I r r d St a t c no o y v lp n ft s ra nf a e e lh Te h lg
Li n Li n n u Ya g n Yi a
( rh a tRe e rh I si t fElcr ncTeh oo y iz o 1 1 0 ) No t e s sa c n tt eo eto i c n lg ,Jn h u 2 0 0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