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完整版)曾国藩相术口诀
曾国藩相术口诀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二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呢?中国的京剧将人物“脸谱”化,一看脸谱就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如包公黑脸,代表公正;关公红脸,代表仗义;曹操白脸,代表奸诈。
人物脸谱化何以可能?因为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人们,人的性格可以由面相看出。
中国人还有十二属相之说,意在通过动物折射人的性格,无论形神,皆有合似之处。
所以,我们常以动物喻人.中国的乘兴制度始于隋唐,隋唐以前朝廷选拔官吏的办法是察举。
两汉至魏晋南朝,朝廷用人基本是察举之法.察举依据者三,一曰识鉴,二曰门阀,三曰名望。
所谓识鉴,说白了,就是给人物相面。
东汉末年,识鉴人物成一时风气,有“月旦评"一说.时人评曹操:“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也”.评孔融“孔文举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倬孤立。
”汉魏之际,刘邵著《人物志》一书,详列了识鉴人物的原理和方法。
《人物志》云:“品人物则由形所显观心所蕴。
人物之本出于情性。
情性之理玄而难察。
然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故识鉴人伦,相其外而知其中,察其章以推其微。
就人之形容声色情味而知其才性。
”中国相面之术后来分作二途,一曰“江湖派”,二曰“文士派"。
“文士派”承袭了古人识鉴之法,近代以曾国藩为其集大成者。
台湾著名中国古代文化专家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一书中写道:“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传下来有的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与江湖派重奇轻常,重术轻理不同,曾国藩《冰鉴》一书,基本上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理论根据的。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本上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者,言其性也;五行者,言其质也。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一、局面做大之法: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二、广结关系网: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2、未发迹时善交人;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8、择友如同择师;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12、宽能得众,三、居官不败之道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1、做官宜公而忘私;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8、中等才能的官员要预防三种习气:喜谀而恶直、喜柔顺而厌恶刚直、自以为是;9、忧患能久、奢侈必败;10、有求于上,委婉而言;11、给面子与隐忍抗上;12、为宦不得罪巨室;13、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14、中华之难,中华当之;15、大事苦争,小事放松;16、谨慎不测之祸;17、宦海畏途当知谨;18、高处不胜寒,功名不可待;19、骑虎难下之时的应对之策;20、严待家人与戚友,管好身边人四、成大事之要义1、择人而事,不可草草;2、天下事,必须躬自入局;3、担当敢为,不避厉害4、权衡轻重,把握事机;5、处理政事的四项要则;6、锋芒要内敛,世故要通达;7、成大业者,须从小事做起;8、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以往成败;9、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为要;10、担当大事要有大气度;11、自胜之力甚强,方能成大事;12、目标远大与考虑细密缺一不可;13、乌合之众不能长久;14、破官场习气,敢言必负重五、求人辅佐范典1、求人辅佐,一生一世不可忘;2、用人之道:武人给钱,文人给名;3、忠义血性之人最可用;4、三种人不可推荐升官;5、拙以见诚,巧即为诈;6、知人之明,为经世必备之才;7、不可以知之人,辅助为上策;8、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9、为人之道有四知;10、轻薄之人,且不可重用;11、巧借他人威重,成一己之实;12、为得人心,将错就错;13、折服悍将,小人要用两手六、境遇应对秘籍1、危难之际,只有自己靠得住;2、身当末世的应对要着;3、身处逆境时,要勇于面对现实;4、不惟书不惟上,成功与否,人天各半;5、进退隐显、决断有章可循;6、适时而变;7、把握度的界限,得意不可妄为;8、固守名分,不问鼎之轻重;9、谨戒妄字;10、花为全开月未圆,乃人生最好境界;11、人满天概,自销羽翼;12、盛时要做衰时想七、立事成功之基1、历史有根,跻身仕宦的通行证;2、立志有恒,才能匡时救世;3、习学之事,相伴终生;4、人须有定志,不可趋时尚;5、立志不流于俗人;6、因时而变,成风气之先;7、专注才能有成;8、坚忍为立世之基本功;9、大丈夫居世,无刚不立八、修身处世大法1、早享大名乃不祥之兆;2、处世禁忌四缄;3、自我修养;4、敢于改过,不夸大言;5、力戒名利之心和世俗偏见;6、难得糊涂,大智若愚;7、贵有自知之明,事事踏实肯干;8、清廉自持,热心待人;9、无间进取,最为可贵;10、不与骄奢人家结亲⑴志:做人要做第一等人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忍
忍字第一义:要求具有超强的自制力,此为修身忍。 忍字第二义:要求有容人之量,于人为恕,于己为
忍,此为处事忍。 忍字第三义:要求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为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此为战术忍。忍字第四 义:当断则断,不留后患。
自敬方能自尊,敬亲方能齐家,敬人方能使人敬己, 敬业方能事业有成。
吾辈读书惟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恕
有了恕,就有了强大的人格凝聚力。 恕,要求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要多看别人 的长处。 恕,眼光远一些,胸襟阔一些。 凡事让一步,留人余地,留自己方便。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笑即可了之。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静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淡
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修德不求报,能文
不求名。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暇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2020/11/17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 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满清朝廷称为“同治中 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 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 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 “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家书(二则)
问题提示(二)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儿子应怎样做诗? 提示:声调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盖有字句之 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 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 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 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问题提示(一)
1.作者希望儿子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那 么他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什么样的人格? 提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 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2.作者是怎样教导儿子要勤俭的? 提示:“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 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 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启示
在教育子女是能够做到“爱以其道”,同样 可贵的是:他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对于自己 的缺陷勇于承认,在子女面前不遮丑,这也 是教育子女严谨做人的好材料。曾国藩身上 的这种“勤于学习”“节俭朴实”的优秀品 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富厚堂
“清同治中兴名臣” “卖国贼” “曾剃头”“曾屠户” “天津教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 元凶。” (章太炎) “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仿曾国藩, 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曾国藩家书>介绍
对照家书(一)中修身齐家,读
书做人之理部分,结合现代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现状,还有最近出 现的“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 “药家鑫案”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 育,发表自己的看法
问题设计(二)
曾国藩识人口诀8句
曾国藩识人口诀8句
曾国藩识人口诀是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提出的一套观察、鉴别人才的方法。
以下是这8句口诀:
1.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2.语默自持,贵有恒德;行动适宜,贵在得体。
3.眉宇之间,独见精神;言谈举止,透露气质。
4.心术正大,品行端庄;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5.知识渊博,见识卓越;思维敏捷,判断准确。
6.待人真诚,处事公正;忠诚老实,信守承诺。
7.勤奋好学,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8.能屈能伸,适应环境;善于变通,应变自如。
这八句口诀主要是从人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品质、学识能力、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观察和鉴别一个人的优劣。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_3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
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
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
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
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
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
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
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
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
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曾国藩的相人术技巧归纳
曾国藩相人术公孙策[1]《冰鉴》绝对是本奇书,不仅身世玄,词藻美,论述精,而且格高品隽,特别耐人寻味。
记得三十余年前,我初读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时,就对其中的「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他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它的相书」这几句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多方搜罗后,得曾大经纶阁氏手书的复印件及简沙侣重抄于澳门客次的手抄复印件,如获至宝,不但置诸案右,且常随身携带,朝夕捧读,玩味其中。
忽焉至今,已超过二十五年的光景了。
而我个人最得意的事迹之一,便是将《冰鉴》与另一相学巨着《人伦大统赋》二书,从头到尾,背诵如流,且在运用之时,「不择地皆可出」。
这对我日后在教授相学及帮人观相时,出口即成章,实受益匪浅。
冰鉴原本是远古时候的一种盛冰陶器,犹如今之冰箱。
后人引而申之,成为有识之官。
如南朝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注:撰写〈别赋〉、〈恨赋〉两千古名文之作者)于〈谢开府辟召表〉奏称:「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其后再将精于鉴别贤与不肖者,称之为「冰鉴」。
有鉴于此,本书作者于是将此一扼要精微之著作,命名为《冰鉴》。
早于南怀瑾之史孝庵,曾编《曾文正之冰鉴》一书,此当为《冰鉴》一书作者为曾国藩之所本。
只是冰鉴七篇,世上甚少刻本,一向称为秘籍,大约至清德宗光绪以后,才有刻本行世。
据王派沧的先祖年堪公表示,曾获览此书之手抄本三种及庚辰活字印刷本一种。
其中二种之序,皆指出作者乃「真人罗祖」,一称此书「湮没久矣,余获赠一钞本而弗敢私也。
偏示同人,莫不称善」;另一称此乃「纯然为阐道之言,但世不经见」。
然而,罗祖究竟是何许人,二序皆语焉不详,复遍查其它典籍,亦渺茫而不可考。
经锲而不舍下,查到清人纪昀《乌鲁木齐杂记》写着:「薙公所奉神曰罗祖。
」又《道光朝东华录》记载:「各帮粮船舵把谓有三教:『一曰潘安;一曰老安;一曰新安。
曾国藩从政九经
曾国藩与管理
曾国藩的十三门学问
《家书》 《冰鉴》 《求阙斋文集》 《奏议》 《家调》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法》 《疆场竞斗之计》 《持家教子之术》 《为学之道》 《十八家诗钞》
《经史百家杂钞》 《治学论道之经》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论语别裁》南怀瑾
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从政九经
一、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二、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三、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 四、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很难; 五、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工作方法; 六、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七、可以得罪忙人,但不可得罪闲人; 八、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九、人的钱带不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方
罪
定
法
了
位
从政九经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但人
小
可
不
沉
爬有
把
按
做
弄的
胜
以
怕
默
起油
所
本
人
不钱
靠
得
群
是
来水
有
色
要
好带
智
罪
众
一
站的
人
做
像
,不
,
忙
骂
种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他一生修身养性,共有十三套学问,其中的《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一生的修身、齐家、从政的重要思想,内容易懂、思想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还留下了许多的人生感悟以及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有这样一幅对联,是曾国藩当年赠给朋友的,对联只有16个字,却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只要读懂半句,人生就能够一帆风顺。
这幅对联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世间所有的事情,大抵都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计划,第二步是实施。
如何计划谋划一件事?曾国藩告诉我们应该“大处着眼”。
大处着眼,是一个人的眼界,是一个人的心境。
“志当存高远”,做一件事,应该有着高远的志向,有着超远的规划,有着开阔的视野。
小到一件事,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大局观。
定下目标,做好计划,如何去做一件事?从小处着手。
实践出真知,做事谨记切勿眼高手低。
既然制定了目标,谋划了方案,就要逐步去实施方案、实现目标。
小处着手,是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品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要靠着双手双脚去实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人生亦是如此,眼高手低者夸夸其谈,眼低手高者难成大器。
只有明确了人生目标,端正了人生态度,理想付诸于行动,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告诉我们做事的人生哲理。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人是一种动物,是一种有思想的高级动物。
或是群居,或是独处。
出门在外,工作办事,如何和大家相处?曾国藩告诫我们“群居守口“。
俗话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
这些哲理,并不是告诉我们闭口不言,而是告诉我们在说任何话之前,都要深思熟虑,斟酌再三,能不说的尽量不去说,能不发表意见和观点,就尽量不发表。
清朝宰相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八个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意思就是说,就算你说的话十分合适、万般正确,但是一旦说出了口,就覆水难收,所以不如不说。
张廷玉就是靠着八字真言,最终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唯一获此殊荣的汉人。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悔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坚持定能胜利。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一份耐心,如何过得。 曾国藩将耐字分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遇到难办之事,一定要冷静,沉着,稳打稳扎。 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要如愚公移 山。
耐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事缓乃圆,慢工细活。圣人敬小慎微, 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曾国藩办事谨小慎微,治兵也不愿速 进。 事事喜欢从长考虑,稳中求成。
点击翻页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 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 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 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 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 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 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恒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力气用到点子上。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 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 止。 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专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源于勤,熟导致精。
熟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 “广大” 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 气量宏大。一笑即可了之。
裕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成才,宁 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 我打第二下。
曾国藩修身十三课
曾国藩修身十三课曾国藩修身十三课【原文】一、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
丙申年购《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眯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六、谨言。
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
气藏丹田。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
”时时当做养病。
九、日知所亡。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亡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
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十三、写日记须端楷。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译文】一、敬。
整齐严肃,时刻都心生恐惧。
清闲时把一颗心放在胸中,有事时便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地去执行。
心清性明关键在于亲自行事,就像那高升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一番。
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起。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不二。
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
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读史。
我在丙申年买了一本《念三史》,父亲说:“你借钱买书,我毫不吝惜地极力为你还账,只要你能够认真读一遍,就算没有辜负我了!”六、谨言。
时刻留心言语的时机、场合、对象,这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务。
七、养气。
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八、保身。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中说:“节制劳作,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时刻不要忘记把这些当做养病的需要。
曾国藩20种处世大智慧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
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虽然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存在争论,却已堪称圆满。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1、行善才能心安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与诸弟书大意:祸福由天主宰,善恶则由人主宰。
由天主宰的没有办法,只能顺从;由人主宰的,则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人生启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是要“听其在天”的。
但为善还是作恶,是人自己就能决定的,是“尽其在我”的落脚点。
善恶是人世间的一大主题。
其中很多纠结。
有人抱怨,好人不长命,祸害遗万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也有人说,很多乞丐其实都是骗人的。
网上还经常爆料一些慈善机构的黑幕。
但我们还是应当坚定这颗善良的心,怀着善念,多行善事。
如此则心安,心安则是最大的福气。
2、思路决定出路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家书》同治二年七月廿一日与九弟国荃书大意:只要是办大事,就以见识为主,以才华为辅;只要是成大事,就人的谋划因素占一半,天意的因素占一半。
人生启示:后半句就甭解释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前半句貌似也平常,办大事当然要有才识,要能干、会干。
但要注意的是,曾国藩强调“识”是主要的。
识就是思想、思路。
这是因为,思路是行动的方向,方向错了,努力越多偏离目的地越远。
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如何读书_名人故事
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曾国藩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
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能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晚清思想——精选推荐
晚清思想一、有清一代,从乾隆后期就已经开始衰落,到道光后期逐渐凸显出来。
鸦片一役,中方战败,举国愕然。
道光朝的衰败气象,其实在龚自珍(1792—1841)的著述中早就有所表达。
他说“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辞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亦三十年。
”“夫自三十进身,以至于为宰辅,为一品大臣,其齿发固已老矣,精神固已惫矣。
”可以说鸦片战争失败既是道光朝继续衰弱的原因,同时也是早期清朝衰败的结果。
只不过这个素以节俭著称而又喜欢穿补丁衣服的道光皇帝,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主张对英开战,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败涂地。
或许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重现当年多尔衮大军马蹄入关的浩荡之势,然而毕竟事与愿违。
主战派失利,林则徐当然责无旁贷,需要为失败付出代价。
余下的事情只能由主和派草草签订条约以了其事。
但不管怎么说,失败的惨痛总是令人警醒的,让人不得不去回味的。
在这种回味之中,向西方学习,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便成为此后三四十年的主流。
可以说,清朝从鸦片战败开始,就逐渐进入了保守主义时代。
当然这里所说的保守主义是相对于前次的自由主义(上国)而言的。
之所以进入保守主义时代,实际是因为实力不对等的情形下所产生的权宜之计。
冯桂芬(1809—1874)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必须像荀子法后王那样鉴诸国(西洋各国)。
他认识到用西法与西人讲道理和信用,也只有在实力均衡之时才可以,否则只有西方的理才是公理、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后来郑观应(1842—1921)也说:“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
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
此尽人而能言之也。
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
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
”“当此之时,只有以商战求出路。
在牟利之场,中国岂能免乎?!”郑氏意识到了只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国才有出路可言。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是以魏源(1794—1857)开其端,以洋务运动为其鼎盛,以张之洞(1837—1909)奠其终。
冰鉴-曾国藩
《冰鉴》——原著曾国藩(清)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相传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曾国藩家书》与《冰鉴》。
曾国藩作为文人用兵屡战屡败,最后平定太平天国,而能澄清宇内,关键在于他的知人善用。
并且为清代中兴,选拔一批良才。
李鸿章、江忠源、刘铭传、俞樾等……,影响着整个清代的历史与政局变化。
现在流行的《冰鉴》一书是在继承三国刘劭《人物志》的基础上写作而成。
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清·曾国藩识人之鉴,并世无伦。
——清·李鸿章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太平·石达开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三国·刘邵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等七年期。
——唐·白居易人赢天下第一章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第二章第二章言谈:言谈举止辨真伪第三章第三章性格:江山易改性难移第四章特质:出类拔萃论才能第五章考察:莫以成败论英雄第六章领袖魅力与用人之道第一章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通过相貌与身体语言识别对方:一、从威仪识人二、从姿势识人三、从步态识人四、从握手识人五、从眼睛识人六、从鼻子识人七、从嘴巴识人八、从头部形体识人九、从面部特征识人十、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从威仪识人威仪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养成的一种风度与修养。
当进入与人交往出场时,如猛虎下山,全场肃然起敬;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二、从步态识人步态是一个人内心坚定与恍惚犹豫的体现。
大步入场,脚步有力,则说明信心十足。
若是脚步不稳左右摇摆,则说明内心恐惧或者缺乏信心,完全是心虚的表现。
三、从姿势识人坐在座位的姿势,挺胸抬头,腰板挺直,双目平视,呼吸均匀,是一座山峰,此人则信心十足,内涵修养极高,为将帅之人。
若是坐无坐像,低头不语,眼睛左盼右顾,说明心中不安,对环境适应性差,胆小怕事,对突发性事件难以应对。
《冰鉴》详解
一、从威仪识人 二、从姿势识人 三、从步态识人 四、从握手识人 五、从眼睛识人 六、从鼻子识人 七、从嘴巴识人 八、从头部形体识人 九、从面部特征识人 十、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从威仪识人 威仪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养成的一种风度与修养。 当进入与人交往出场时,如猛虎下山,全场肃然起敬;让人产 生敬畏之心! 二、从步态识人 步态是一个人内心坚定与恍惚犹豫的体现。大步入场,脚步有 力,则说明信心十足。若是脚步不稳左右摇摆,则说明内心恐 惧或者缺乏信心,完全是心虚的表现。 三、从姿势识人 坐在座位的姿势,挺胸抬头,腰板挺直,双目平视,呼吸均 匀,是一座山峰,此人则信心十足,内涵修养极高,为将帅之 人。若是坐无坐像,低头不语,眼睛左盼右顾,说明心中不 安,对环境适应性差,胆小怕事,对突发性事件难以应对。
㈠道理之家:
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 重道理的人(科学家),看问题冷静、客观、精确,任何 事情都要问个来龙去脉,井井有条(也有例外),层次分 明,为人平淡中和,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思路清晰严 谨,逻辑性强,重实证,做事踏实认真,一板一眼, 不饰虚假。但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活动力不强。
《冰鉴》——原著 曾国藩(清)
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相传有 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 《曾国藩家书》与《冰鉴》。 曾国藩作为文人用兵屡战屡败, 最后平定太平天国,而能澄清 宇内,关键在于他的知人善用。 并且为清代中兴,选拨一批良 才。李鸿章、江忠源、刘铭传、 俞樾等……,影响着整个清代 的历史与政局变化。 现在流行的《冰鉴》一书是在 继承三国刘劭《人物志》的基 础上写作而成。
2、北人。北人者,黄河以北之通称也。以地阁水星为 地形之重要。形局清秀者为贵格。盖北方山多水少,其 人浊厚者颇多,清秀者少;颏为地阁,又名北岳,其卦 象坎,为沉降之义。凡北岳拱突朝天,燕颔重城,皆为 大贵。次为两腮方突犄角,水星方棱上仰,亦为上贵之 局。它部不足,或陷弱,贵气有减。 3、中部。中部者,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之通称。以中 岳及两颧,为地形之重要。凡山根上贯玉柱,土星匀圆 虎形,两颧上插边城,三岳松突有势,为上贵。他部不 足,或陷弱,贵气有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
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